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时间:2019-05-13 17:4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第一篇: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发布日期】2004-02-13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章,是指兰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或指示等文件。

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配备专职人员承办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备案,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15日内报送备案。

(一)规章由兰州市人民政府按《法规规章备案条例》规定报送备案。

(二)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同时报送上一级主管机关备案。

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上一级主管机关报送备案,同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并分别报送其上一级主管机关备案。

第五条第五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时,径送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报送机关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备案报告10份;

(二)正式文本10份;

(三)起草说明、制定依据和相关材料。

有条件的,应当同时报送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

报送备案的文本格式,由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统一制定。

第六条第六条 报送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符合本规定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予以备案登记;不符合规定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退回重新报送。

经备案登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由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目录。

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将规章、规范性文件汇编出版。编辑出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汇编的范围,应当以公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为准。

第七条第七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制定机关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定权限;

(二)是否同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

(三)是否同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协调、衔接;

(四)是否违法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收费等;

(五)规定的内容是否适当;

(六)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七)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认为应当审查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第八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规章、规范性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对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日。

第九条第九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审查规章、规范性文件,可以采取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举行听证会、调查、请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等方式,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条第十条 经审查,发现规章超越法定权限,同上位法相抵触,或者其规定不适当,或者违背法定程序的,由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修改或者纠正的意见,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意见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进行修改或纠正,逾期不修改或不纠正的,由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撤销。

经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超越法定权限,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不适当的,由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发出责令纠正通知书、处理决定书,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进行修改或者废止,逾期不修改或废止的,由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予以撤销。

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对备案审查通知书的办理情况进行书面答复。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经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协调;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规章、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查建议,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提请人。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15日前将上年度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上一级或者本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不按规定报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年度目录的、不执行备案审查处理决定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建议有关机关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5年上半年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87号 【发布日期】2005-07-15 【生效日期】2005-07-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5年上半年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的通报

(甘政办发〔2005〕8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是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制度。200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3〕56号)下发后,全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开始逐步推开。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备案审查工作制度,省政府于2004年发布实施了《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省政府第11号令,以下简称《审查办法》),以政府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我省“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监督体制。《审查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积极部署,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初步形成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备案监督的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现将各地、各部门2005年上半年向省政府报送备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据统计,2005年1至6月,省政府收到兰州市政府报送的规章1件,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报送备案的各类文件共58件。省政府法制办代省政府对这些文件进行了审查。经审查,因超过法定报备时限或不属于规范性文件而不予登记的31件;予以备案登记的23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存在违法行为,书面提出备案审查意见的4件。这些文件存在的问题,已经或正在由相关地方和部门予以纠正。从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认识有所提高,备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备案审查是行政机关内部开展层级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重要保障。目前,部分市州和一些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真执行《审查办法》,将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及时报送省政府备案。以前存在的制而不备、备而不审的情况有所好转。今年上半年,省政府收到报备文件的数量较之去年明显增加,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报备数量。

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配套制度。部分市州和部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备案工作的领导,确定专人负责,落实备案工作人员,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职责四个确定。平凉、天水、定西等市政府根据《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和制定程序办法等项制度。

三是报备的规范性文件质量不断提高,报备格式趋于规范。今年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大多数内容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在合法性方面没有发现明显问题。绝大多数报备文件及相关材料的格式和文本数量符合要求。

四是规范性文件的违法问题得到了纠正。省发改委和嘉峪关市政府在接到省政府法制办的备案审查意见书后,及时对其存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并重新予以公布,保证了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今年的备案审查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备案审查制度的层级监督功能进一步发挥,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但由于备案审查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工作进展很不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一)规章、规范性文件制而不备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方特别是省政府各部门对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履行报备职责。今年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政府中,兰州、金昌、张掖、酒泉、庆阳、甘南没有向省政府报备一件规范性文件。省政府各部门报备的规范性文件数量更少,只有省发改委、省物价局、省公安厅等少数几个部门向省政府进行了报备。大多数部门虽然制发了规范性文件,但没有按规定向省政府及时进行报备。制发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履行备案程序,导致规章、规范性文件不能及时得到审查,文件中存在的违法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侵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引起诉讼,增大了纠正的难度。

(二)部分规范性文件的报备时限和报备格式不符合要求。个别地方和部门不按规定的时限及时报备规范性文件,而是将规范性文件积攒起来,采取一次性集中报备的方式,超过了法定的报备时限,有的文件甚至迟报达一年以上,使备案工作流于形式,失去了备案监督的作用。有的文件在报备时未提交备案报告和起草说明及相关材料,或者文件文本、备案报告和起草说明不足10份,不符合《审查办法》的要求,影响了备案审查工作的进行。

(三)规范性文件制发的前置审查程序不健全、不完备,规范性文件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通常由职能部门或业务处室起草,直接送领导审批后发布,不经本机关法制机构审查把关。有的规范性文件照搬照抄上位法的条文,有的将上位法的条文断章取义、取其所需,移植到规范性文件当中。表现在文件内容方面一是擅自扩大上位法规定的应予处罚行为的范围,违法设定行政处罚。二是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有的文件在上位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之外,增设行政审批程序。三是在没有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规范性文件擅自做出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或增加行政管理相对人义务的规定。还有的规范性文件将上级行政机关的审批权限交由本级行政机关行使,或规定的处罚条款适用法律依据错误,造成处罚畸重。有些规范性文件内容缺乏逻辑性,概念不准确,用语不规范,文件质量不高。

三、几点要求

《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明确提出,“2006年前,全省普遍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审查体系,完善备案工作机制,落实备案机构和人员。对报送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确保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一)进一步提高对备案审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发规范性文件,是各级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规范性文件合法与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备案审查工作,履行备案监督职能,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审查办法》,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备案审查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备案工作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保政令畅通。

(二)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除了事后备案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抓起,抓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环节。各级行政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要严格坚持三项基本制度:一是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必须由本机关法制机构对文件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以充分发挥法制机构代表本机关行使内部层级监督职能。二是事关全局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部门办公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由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三是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不得实施。

(三)严格遵守报备格式和报备时限,认真履行法定的报备职责,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报备环节是备案审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规范性文件制而不备,则备案监督无从谈起。将规范性文件报送上级机关备案审查,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文件发布施行后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各级行政机关要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文件报备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报备。今年上半年未向省政府报备的地方和部门,必须及时予以改正,按时将制发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向省政府进行报备。根据《审查办法》的规定,报备机关必须在规章公布之日起30日内、规范性文件公布之日起15日内,将备案报告、文件文本各10份,以及起草说明、制定依据和其他相关材料提交备案机关。同时,要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目录上报制度。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每年1月15日以前,将上发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审查。

(四)强化备案审查,加大对报备文件审查和纠错的力度。对各地、各部门报备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政府法制办要代省政府依法认真进行审查,努力提高审查质量,做到有件必审,有错必纠。对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或不一致,存在问题的,要书面提出备案审查意见书。备案审查意见书要做到依据充分,论证严密,结论准确。报备机关在收到备案审查意见书后,要在30日内对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省政府法制办。报备机关逾期不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出修改或废止决定的,省政府法制办可提请省政府批准后予以撤消或直接予以撤消。

(五)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省政府将于今年年底前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重点检查当前备案工作中突出存在的不报、迟报、漏报等问题。对于问题严重的地方和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以严肃备案纪律。对拒不报备或不按照备案审查意见书进行及时纠正,造成文件违法,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后果严重的,将追究有关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附件:2005年1-6月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目录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2009年6月29日泾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保证法律、法规在本县的正确实施,维护法制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咸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坚持分工负责、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负责。

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依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职责。

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范围:

(一)县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

(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通过的决议、决定、规定;

(三)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内部管理、人事、财务、外事工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不使用本办法。第六条 县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通过之日起20日内,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通过之日起30日内,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每年1月31日前,报送机关应当将其上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查。

第七条 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备案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四)其他相关资料。

前款所列文件资料应当装订成册,一式10份。

第八条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规范性文件的接收、登记、分类、存档工作。

县人大常委会各有关工作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专业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其中,综合性的规范性文件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审查。

第九条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对报送备案或者提出审查要求、审查建议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所涉及内容,分送县人大常委会各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规范性文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机构的,应当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明确主办机构,并分送有关工作机构。

第十条 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对规范性文件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规范性文件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二)规范性文件是否同法律、法规相抵触;

(三)规范性文件是否同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相抵触;

(四)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相冲突;

(五)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六)其他有不适当情形应予纠正的。

第十一条 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公众代表参与相关工作,也可以要求有关单位说明和提供材料。

负责审查的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应当在接到规范性文件的两个月内审查完毕,提出意见。

第十二条 县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认为适当的,应当及时将审查意见连同规范性文件书面反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予以备案,备案审查工作结束;认为不适当的,应当提出该规范性文件不适当的具体内容、依据以及应当如何处理的纠正意见,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将纠正意见送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研究处理。

第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在接到纠正建议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报县人大常委会。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收到处理情况的报告后,及时送交该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有关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应予纠正的规范性文件不予纠正的,由审查的有关工作机构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 议提出撤销案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撤销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 县人大常委会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整体撤销,也可以撤销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部分内容。县人大常委会撤销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认为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不适当的,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认为县人民政府制定或者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不适当的,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要求,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交由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主任会议研究处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不适当的,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交由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而不报备的或者不按时报备的,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知制定机关限期报送。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泾阳县人大常委会 2009年7月7日 受主任会议委托,现就拟订《州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草案)》的有关情况汇报说明如下: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的必要性、主要依据和起草过程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人大法律监督的主要形式,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分别作出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分别作出了专章规定。2008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了有全省市州人大常委会领导参加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我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6月和12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又两次发文督办我们汇报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工作情况。2009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要求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2009年12月,中共恩施州委根据我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要求“人大常委会要尽快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对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范围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既是落实州委《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也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性基础工作。

拟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草案)》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监督法》、《实施办法》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程》等,同时,也参考了一些外省市的相关规定。

起草过程中,常委会工作机构分别征求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州中级人民法院、州人民检察院、州政府法制办、各县市人大常委会、州人大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各位副秘书长和办公室各位副主任的意见,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了研究修改。在提交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前,主任会议又对征求意见后的修改草案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

二、《规定(草案)》的起草思路

《规定(草案)》共二十二条,在具体起草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准确把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二是细化工作程序,规范审查流程,把备案审查工作从具体的环节、程序、流程上纳入制度管理,增强备案审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操作工作的可核查性。三是理顺备案审查工作体制,充分发挥人大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州人大常委会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主体,是备案审查机关。从具体审查工作来讲,州人大常委会是依托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各专门委员会来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在人大内部既要有所分工,又要相互协作,把审查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坚持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相结合,以主动审查为主,辅之以被动审查。五是处理好依法审查的原则性和审查结果处理方式的灵活性的关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州人大常委会对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有权予以撤销,但其目的并不在于撤销同级政府或者下一 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数量,而是通过审查,督促同级政府和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妥当,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坚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又要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既要讲法律效果,也要讲社会效果。具体来讲,审查机构要依法审查,认真研究,充分论证。经过人大有关方面共同研究,认为有关规范性文件确实违法或者不适当的,一般应先报常委会主任会议确认后,再以审查意见的形式建议制定机关自行调整或者纠正,重大问题还要主动向州委汇报,取得州委的领导和支持。只有当相关规范性文件确实违法或者不适当,制定机关又不同意自行调整或者纠正,有必要依法撤销的,才依法启动撤销程序,经过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

三、《规定(草案)》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报送州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的范围问题

本规定主要规范州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工作。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以及《实施办法》的立法精神及有关规定,《规定(草案)》将报送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为:州人民政府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细则、通告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州中级人民法院、州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文件;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

州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是州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也是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对象。在征求意见的过 程中,有的同志认为,经过政府批准的以部门名义下发的文件,体现的是一级政府的意志,也应当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这种意见法理上是正确的,但鉴于目前州人大机关的人力资源情况,没有人力和精力主动顾及政府部门的文件。按照层级监督的原则,州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文件,应当向州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由州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审查,一般不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范围。不过,为了保障法律、法规在本州的正确实施,《规定》草案第十八条作出了救济性规定:州人大常委会发现州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文件有不适当情形的,可以交由州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州人民政府应当向州人大常委会反馈处理结果。

(二)关于对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内容问题

《立法法》第八十七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一)超越权限的;

(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三)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五)违背法定程序的。”《监督法》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根据这两条法律规定,《规定(草案)》对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内容综合作了一条规定(见草案第六条)。

(三)关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提出审查要求或者建议的适用程序问题

除了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按照规定,应当向州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以外,有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依法提出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审查要求与审查建议是有一定区别的。《规定(草案)》根据《监督法》和《实施办法》,就不同情况作出了下列不同的规定:

1、州人民政府、州人民法院、州人民检察院和县市人大常委会认为有关规范性文件有不适当情形,向州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要求的,由常委会备案审查机构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也就是说,只要上述主体依法提出“审查要求”,州人大常委会就应当受理并启动备案审查程序。

2、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向州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的,送备案审查机构研究;必要时,报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同意后,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也就是说,上述主体提出的“审查建议”是否进入备案审查程序,要待备案审查机构对审查建议的内容和价值进行研究评估后再根据情况报常委会领导确定。

《州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草案)》和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第四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遵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2010年12月17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3年6月28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了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贵州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的总称。

第三条

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公告等;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审判和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三)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布的决议、决定等文件;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印发)之日起的30日内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含市辖范围内的省垂直管理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应在发布(印发)之日起30日内送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在15日内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备案材料应提交备案报告、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起草说明及相关法律依据等材料,并按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5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起草说明的内容应包括:制定的目的,法律法规和上级规范性文件或事实依据,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基本原则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坚持依法办理、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实行事后审查和被动审查为主、主动审查为辅的方式。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提出

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为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需要进行审查的,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报告;认为其他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需要进行审查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

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对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的,应提交书面审查建议。审查报告、审查建议、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政策依据及说明等有关材料应装订成册,一式5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第七条

对下列规范性文件,市人大常委会可以进行主动审查

(一)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

(二)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

(三)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

(四)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进行主动审查的。第八条 对规范性文件主要审查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一)超越法定权限,与宪法、法律、法规及上级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决定相抵触;

(二)与其它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

(三)违反法定程序;

(四)其他不适当的情形。第九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的程序:

(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规范性文件审查请求和审查建议之日起5日内,将审查要求分送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进行审查。

(二)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三)在规范性文件的初审过程中,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相关审查工作,也可以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说明情况或补充材料。

(四)审查一般应在收到审查要求或审查建议之日起3个月内完毕,形成书面意见,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统一回复审查提请单位或个人。

(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在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备案审查材料统一归档。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备案文件的接收、登记、分送、归档;

(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联系;

(三)承办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在接到规范性文件后,及时登记、归档,并将规范性文件按职责分工,分送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进行审查,同时送交分管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

第十二条

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经过审查后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情形的,应在3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经市人大常委会分管负责人审签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交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修改。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处理意见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第十三条

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工作部门认为规范性文件应当修改或撤销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或撤销的,应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提请撤销或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议案。

撤销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常委会会议审议撤销规范性文件的议案时,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派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十五条

对修改后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重新发文和公布,并按照规定报送备案。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各工作部门书面报告上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统计、处理情况。

第十七条

不按照本规定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依法追究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铜陵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2005年6月21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加经法律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辖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第三条

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定、办法等;

(三)市辖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印发)之日起15日内,由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文件起草机关负责报送备案。第五条

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备案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政策依据以及说明等有关材料。

上述文件材料应装订成册,一式5份。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做如下处理:

(一)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归档;

(二)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规范性文件所涉及内容送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三)规范性文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应同时分送各有关工作。

第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审查: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决议、决定相抵触;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超越法定权限;

(四)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是否一致;

(五)规范性文件内容是否适当。

第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初审,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协助初审工作。

在规范性文件初审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相关审查工作,也可以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经过初审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况,应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责成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自行纠正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责成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自行纠正的,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根据主任会议的意见,拟定《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

《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或秘书长签发。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接到《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后,应在30日内,将处理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规范性文件审查意见书》有异议的,可在15日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以及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的决议、决定相抵触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书面提出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

第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收到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后,应在5日内书面通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有关工作应在30日内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初审,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查情况,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于5日内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要求对市人民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申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收到申请后5日内转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在30日内,进行审查并答复申请人,同时将审查情况书面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备案。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条

不报、漏报、不按期报送备案的,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应通知其限期补报。

对拒不报送备案或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83号

《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刘伟平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和服务,推进殡葬改革,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树立殡葬文明新风,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殡葬管理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殡仪馆、骨灰堂、公墓等殡葬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列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建立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和殡葬管理执法队伍,将殡葬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公安、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宗教事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或者扶养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其他特困人员提供基本殡葬免费服务。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人口、交通、土地、设施配置和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提出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意见。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意见,提出划定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每5年调整一次。

第八条 有关部门、单位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宣传工作,倡导文明、环保、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第二章 丧葬管理

第九条 公民在实行火葬的地区死亡后,应当就近实行火葬。在土葬改革区内,死者生前遗嘱或者死者家属要求火化的,他人不得干涉。

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十条 正常死亡的遗体火化,应当向殡仪馆提供医疗机构、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殡仪馆依据死亡证明进行火化,出具火化证明,建立遗体火化档案。

非正常死亡和无名、无主的遗体火化,应当依据死亡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办理。

第十一条 死亡者的遗体应当及时火化。需要延期火化的,遗体存放殡仪馆的保存费用由申请延期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十二条 推行和鼓励运用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骨灰存放、撒骨灰等绿色节地的方式处理骨灰。

申请骨灰寄存或者葬入公墓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无名无主遗体火化后,2年内无人认领的骨灰,由殡仪馆作深埋处理。

第十三条 土葬改革区内已建有公墓区、集中安葬区的,应当将遗体安葬在公墓区、集中安葬区。

第十四条 患传染病死亡人员的遗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处理。

国(境)外人员在本省死亡的,其遗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重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遗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第三章 公墓区和集中安葬区管理

第十五条 公墓建设应当选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者不适宜耕种的贫瘠地和滩地建造。

在下列区域内禁止建造公墓:

(一)耕地、林地;

(二)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

(三)水库、湖泊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

(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

(五)通讯光缆、天然气和输油输水设施两侧;

(六)其他法律法规禁止建造公墓的区域。

前款规定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第十六条 公墓内埋葬骨灰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1.5平方米;公墓内埋葬遗体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8平方米。

公墓绿化面积不得少于墓地面积的30%。

第十七条 建设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市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并经同级人民政府及市州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批准。

申请建设经营性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土地使用证或者林地转换使用批件;

(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五)公墓四址范围图、公墓平面设计图;

(六)其他有关材料。

经营性公墓的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提取不低于墓穴销售总额百分之十的资金,作为公墓维护管理费用,单立账户,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 集中安葬区是为居住分散的行政村、自然村村民死亡提供骨灰或者遗体安葬的公用性墓地。

建立集中安葬区,应当由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代表充分协商、共同选址,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县级民政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 集中安葬区面积应当根据行政村或者自然村人口数量、居住情况合理划定。

村民死亡后,应当进入公墓区、集中安葬区安葬。不愿意进入公墓区、集中安葬区安葬,可采取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

公益性墓地和集中安葬区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和提供他人进行牟利;公墓墓地、穴位和骨灰存放格位不得转让、传销和炒买炒卖,不得违规预售。

禁止在承包耕地埋葬遗体,禁止恢复宗族墓地,禁止新建家族墓地。第四章 殡仪服务管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制定新建、改建、扩建殡仪服务设施的规划。

第二十一条 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等服务设施,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市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

建设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建设殡葬设施。

第二十二条 殡仪馆建设选址,应当在城区下风向,火化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与居民聚居区保持合理距离;其他殡仪服务设施建设选址以方便群众祭奠活动为宜,服务设施和功能应当齐全。

第二十三条 殡仪馆的火化设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禁止选用耗能高、污染大的火化设备。

遗体运输车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卫生条件。

第二十四条 殡仪馆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妥善保管火化遗体,不得错化遗体或者丢失遗体及骨灰。

第二十五条 运输、冷藏、火化遗体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按照财政、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其他殡葬服务项目应当明码标价,由丧属自愿选择。

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应当经当地民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方可开展殡仪服务活动。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医疗机构设立祭奠场所。

第二十八条 殡葬行业特有工种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第五章 丧事活动和丧葬用品管理

第二十九条 办理丧事活动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公共卫生,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严格控制使用明火,禁止在城区街道抛撒冥币等不文明行为。禁止焚烧、摆放不易降解、污染环境的祭祀用品。

第三十条 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丧葬用品,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注册登记、申领营业执照。

禁止生产、销售不文明、不健康、不环保的丧葬用品。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拒绝、阻碍、侮辱、殴打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索要收受财物、刁难丧事承办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2003年4月4日省人民政府第3号令发布的《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印发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办法

    湘煤安办〔2012〕80号 关于印发《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规范性文件 审查备案办法》的通知 局机关各处室(中心),各安全监察分局: 为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工作,根据《湖南省规......

    攀枝花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攀枝花市政府令 第74号 〈〈攀枝花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已经2005年5月24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第次常6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 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市长:孙平攀枝......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

    №0000621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甘政发„2001‟1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甘肃植树周的决定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为了尽快我省国土绿......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理论、实践与思考 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职权,是监督法规定的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经......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2006年11月24日榆林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11年10月28日榆林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次修改) 中国人大......

    福建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福建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省政府令107 号 《福建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已经2010年5月21日省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7月......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0年全省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政办发〔2011〕51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甘肃省两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