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

时间:2019-05-13 17:3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

第一篇: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

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

2012-5-6 17:07:40 作者:文/蔡兵 发布时间:2005-12-21 11:04:52

(一)首部

1、裁判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辽阳县人民法院(2002)辽行初字第9号行政判决书

二审裁定书: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辽行终字第22号行政裁定书

第一次重审一审判决书:辽阳县人民法院(2002)辽行重字第2号行政判决书

第一次重审二审裁定书: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辽阳行终字第8号行政裁定书

第二次重审一审判决书:辽阳县人民法院(2003)辽县行重初字第4号行政判决书

第二次重审二审判决书: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辽阳行终字第56号行政判决书

2、案由:不服环境污染行政处罚

3、诉讼双方

原告人(上诉人):苏德贤,男,1954年1月22日出生,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个体户。

委托代理人(初审一、二审):马桂玲、王有东,系鞍山市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工作者。

委托代理人(第二次重审一、二审):张绣程,系辽宁德远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

法定代表人:沈振春,辽阳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初审一、二审):韩世福、董德福,系辽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第二次重审一审):董德福,辽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

第三人:解志明,男,1943年2月1日出生,汉族,辽宁省辽阳县人,农民。

4、审级:二审、重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县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徐艳秀;审判员:范旭春、谷春胜。

二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徐秀杰;审判员:由风、富德义。

第一次重审一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县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赵峰;审判员:王丽君、刘永铸。

第一次重审二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徐秀杰;审判员:由风、富德义。

第二次重审一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县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刘永生;审判员:张孝军、孙培鸿。

第二次重审二审法院: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兰涛;审判员:富义德、由风。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2002年2月8日。

二审审结时间:2002年7月15日。

第一次重审一审审结时间:2002年10月9日。

第一次重审二审审结时间:2003年2月25日。

第二次重审一审审结时间:2003年9月4日。

第二次重审二审审结时间:2003年11月24日。

(二)一审情况

1、具体行政行为:经本案第三人请求,辽阳县环境保护局(本案被告人、被上诉人)于1998年6月3日,作出《关于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辽阳县环境保护局认为,苏德贤(本案原告人、上诉人)经营承包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时,违反了《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烟尘,造成空气污染,致使农民解志明种植的薏米减产,遭受经济损失。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新台子村砖厂行政处罚1万元,并赔偿请求人解志明经济损失16302元。2、一审诉辩主张

原告诉称: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于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与事实不符,违反法律程序,要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的处理决定。

被告辩称:(1)根据国家环保局的有关规定,持有“排放许可证”或“临时排放许可证”,不免除缴纳排污费和其他法律责任。(2)原告苏德贤是1997年承包新台子村砖厂,原告是法定代表人,应承担排污造成的赔偿责任。(3)关于第三人解志明种植的薏米受污染减产标准,有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鉴定为证。

第三人辩称:原告虽然取得了“排污许可证”,但没有按照标准排放,对我种植的薏米造成了事实上的污染,并有当时的照片和被告提供的证据为凭。

3、一审事实和证据

辽阳县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于1997年承包原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造成窑炉烟尘对第三人的薏米田污染,污染面积8.4亩,减产1075.2公斤。被告于1997年曾对原告作出处理决定,但因程序违法,被辽阳县法院予以撤销,被告遂于1998年6月3日重新作出处罚,对原告罚款1万元,并赔偿第三人经济损失16302元,并送达。

本案的定案证据有: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鉴定书,第三人提供的照片,挂号邮件收据,证人孙丕义的书面证实材料,庭审笔录。

4、一审判案理由

辽阳县人民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原告对第三人的污染事实存在,被告1998年6月3日重新作出的处理决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证据准确,符合法律程序,应予维持。

5、一审定案结论

辽阳县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1)维持被告辽阳县环境保护局1998年6月3日所作的《关于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

(2)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原告负担。

(三)二审情况

1、二审诉辩主张

上诉人(原审原告人)诉称: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下发的处理决定程序违法,应判决撤销被上诉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一审法院维持了被上诉人作出的处理决定是错误的,请求二审法院改判。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人)辩称: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充足,法院不应支持,请求维持原判。2、二审判案理由及定案结论

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审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

(三)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1)撤销辽阳县人民法院(2002)辽行初字第9号行政判决。

(2)发回辽阳县人民法院重审。

(四)第一次重审情况

1、第一次重审一审情况

诉辩双方主张与一审诉辩主张一致,重审一审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查明的事实一致,重审一审法院判案理由与一审判案理由相同。重审一审法院的定案结论:(1)维持被告辽阳县环境保护局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关于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2)一审案件受理费100元、一审上诉费450元均由原告负担。

2、第一次重审二审情况

上诉人(原审原告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诉称:第一,上诉人承包砖厂没有对第三人种植的薏米造成污染,重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导致错判。第二,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在行政处罚决定中,要求上诉人赔偿第三人的减产损失1.6万元。上诉人认为,对第三人减产损失的赔偿应是民事赔偿纠纷,不是行政案件,作为行政机关的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不具备处理民事纠纷的主体资格,因此,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撤销。第三,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在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处罚决定时,没有听取被处罚人即上诉人的陈述和申辩,没有告知被处罚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剥夺了上诉人的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且被上诉人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也未按法律规定的七日内送达行政处罚决定,而是在三年半后才送达,因此,被上诉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严重违法,应予撤销。

被上诉人辩称:(1)上诉人认为其砖厂没有对第三人的薏米田造成污染,有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鉴定为证,原审法院判决正确,应予维持。(2)上诉人认为第三人的经济损失赔偿属民事案件,环境保护局不具备处罚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我局于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处理决定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是正确行使行政职责的行为。且我局于1668年6月4日以特种挂号邮寄送达。(3)上诉人认为,我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没有告知其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没有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我局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法院没有这方面的材料,政府也是在1999年4月才编印有关的法律讲座材料,此前我们并不知有这一程序。在我们处理此案时,我局曾两次找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但调解不成,因此,上诉人称其没有陈述和申辩,不符合事实。

重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重审一审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再次撤销了原判,发回重审。

(五)第二次重审一审情况

第二次重审一审时双方当事人诉辩主张与第一次重审一审时一致,重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与第一次重审一审时查明的事实基本一致,新查明的事实:被告人在作出《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前,未告知原告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二次重审一审法院判案理由及定案结论: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对第三人的薏米造成污染经农艺专家鉴定损失存在,被告在处理时尽管未告知其享有听证的权利,但鉴定结论不容更改,被告人作出的《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应予维持。因此,重审一审法院作出如下判决:(1)维持被告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于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2)一审案件受理费100元、一审上诉费450元均由原告负担。

(六)第二次重审二审诉辩主张

上诉人(原审原告人)的诉讼请求及理由与重审一审时一致。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未作出书面答辩。

(七)第二次重审二审事实和证据

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定事实与一审认定一致。

(八)第二次重审二审判案理由

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作出的行政处罚,没有举行听证,属程序违法,原审法院以被上诉人虽未告知上诉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担鉴定结论不容更改为由,认为被上诉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正确的,判决予以维持,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九)第二次重审二审定案结论

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

(二)项3目、第六十一条

(二)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1)撤销辽阳县人民法院(2003)辽县行重字第4号行政判决。

(2)撤销辽阳县环境保护局于1998年6月3日作出的《对穆家镇新台子村砖厂污染农作物的处理决定》。

(3)

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各100元由被上诉人辽阳县环境保护局承担。

(十)解说

本案从案情上看,并不复杂,尽管原告人(上诉人)对是否造成污染的事实有异议,但有有关部门的鉴定结论作证据,这一事实应该得到认定。但为什么该案经过了这么多次审理?主要还是程序上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程序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另一方面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的程序。

1、行政机关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程序问题。我国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后,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续出台了《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行政部门法律。但在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中,仍然大量存在着主体资格不符、违反法律程序、乱用、滥用职权等违法行政问题,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低,行政权威、行政机关形象受到严重影响。本案就是行政机关不依照法律程序履行职责的典型。本案中被告人辽阳县环保局作为行政机关,具有行政处罚的权力,但实施行政处罚权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本案中辽阳县环保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没有告知被处罚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且以法院没有告知和政府印发的法律宣传册迟晚为由,排除自身责任,不仅在程序上违反法律规定,而且在法律意识上也显出其薄弱,因此,其具体行政行为不成立。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一审判决和行政处罚决定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是正确的。

2、审判机关的审理程序问题。本案从案件受理到最终审结共用两年时间,经过一次初审、两次重审,而在两次重审中查明的事实与初审时基本一致,中院两次发回重审的理由完全相同,一审法院的三次判决的理由和结果相同。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于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公布《关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有关问题的规定》,提出“对同一案件,只能发回重审一次”的要求,只限于民事案件,而没有对行政案件作出规定,但“公正与效率”的主题,是对所有诉讼案件提出的要求,而非就民事或刑事案件提出的,因此,减少诉讼成本,节约诉讼资源,提高审判效率,是法院工作基本要求,是对各类案件审理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本案中,案件情并不复杂,两级法院在多次审理中查明的事实基本一致,但却经过了多次审理,这不能不说明,当前的审判工作在程序上存在着效率不高,无谓浪费的问题。

注:该案例收入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4年行政审判案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案例研讨:橡胶制品公司不服区环保局行政处罚案

案例研讨:橡胶制品公司不服区环保局行政处罚案

争议焦点――本案的法律适用

(1)橡胶制品公司租赁仓库、堆放橡胶制品,但未对房屋作任何改建、扩建、装修,这种情况是否构成“建设项目”?是否可以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本案是否可以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其进行处罚?

建设项目,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凡属于一个总体设计中的主体工程和相应的附属配套工程、综合利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供水供电工程以及水库的干渠配套工程等,都统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在本案中,橡胶制品公司租赁仓库、堆放橡胶制品,将房屋作为仓库使用,属于公司总体设计中相应的附属配套工程。其虽未对房屋做任何改建、扩建、装修,但实质上已然建立了一个新的橡胶制品储放仓库。且仓储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内,也以另一种方式肯定了此种情况确属“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条例。橡胶制品公司存放于仓库的橡胶制品散发异味,严重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管辖范围,故可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第四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本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第四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第六十一条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二条规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橡胶制品公司的行为符合以上条款,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依《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其进行处罚。

(2)对于建设项目未报环评即开工建设、但尚未建成投入使用,未报环评已建成投入使用,以及报批环评后,环保配套设施未建成即投入使用这三种情况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有无区别?应当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还是《环境影响评价法》?是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还是第二十八条?

对于建设项目未报环评即开工建设、但尚未建成投入使用,未报环评已建成投入使用,以及报批环评后,环保配套设施未建成即投入使用这三种情况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是有区别的。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三种情况违反法律的程度不同,故应根据其具体行为分别适用法律。如对于建设项目未报环评即开工建设、但尚未建成投入使用的行为,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由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而《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法律的效率高于行政法规,故应适用《环境影响评价法》。

条例: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篇:路达工业有限公司不服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停业生产处罚案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不服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停业生产处罚案

【案由】 行政 —> 行政管理范围 —> 行政作为 —> 环境保护行政 —> 行政行为种类 —> 行政处罚

【案件字号】(1993)行终字第01号 【审理法官】 张树彭,何丽圆,黄伟民 【文书性质】 判决书 【审结日期】 1993.06.02 【审理法院】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理程序】 终审 【代理律师/律所】 费克俊,厦门市第一律师事务所

【行政责任情节】 行政处罚,合法,罚款 【诉讼关键词】 罚款,证人证言,证据确凿,维持原判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不服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停业生产处罚案

(一)首部

1.判决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1993)行初字第03号。

二审判决书: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1993)行终字第01号。

2.案由:不服停止生产处罚。

3.诉讼双方

原告(上诉人):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湖滨北路特贸大厦10楼。

法定代表人:吴材攀,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二审委托代理人:陈雅雅。

被告(被上诉人):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5_6号。

法定代表人:吴子琳,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一审委托代理人:许特。

二审委托代理人:王水交。

4.审级:二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朱振华;审判员:庄本中;代理审判员:林月蓉。

二审法院: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张树彭;代理审判员:何丽圆、黄伟民。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1993年4月26日。

二审审结时间:1993年6月2日。

(二)一审情况

1.一审诉辩主张

(1)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达公司)1990年初来厦投资办厂,厦门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厦门市环保局)在该公司申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批复:“同意在水产学院的机械工厂兴建路达工业有限公司。对大气污染较严重的铸造及噪声较严重的工序应放到杏林冶炼厂生产。”由于生产管理方面的原因,路达公司将铸造工序迁入集美分厂。从此,铸造车间排放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着福建省体育学院(以下简称省体院)的大气环境,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省体院师生反映极为强烈。路达公司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将产生恶臭的树脂壳模铸造工序迁出集美分厂等,但仍没有彻底解决污染问题。鉴此,厦门市环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于1992年12月9日作出厦环保(1992)103号决定:责令路达公司集美分厂铸造车间于1993年5月1日之前停止生产;从1992年12月20日起,该车间每日18时至次日6时不得开炉,每次使用炉数不得超过两个。路达公司不服,向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申请复议,经复议维持原处罚决定。路达公司不服,向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被告所作的处罚决定。

(2)原告诉称:①由于在杏林原材料(铜材)经常被盗,保安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将铸造车间并入集美分厂,并经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对该车间的粉尘、噪音、废气进行实地监测,被告签注:“经监测站实测,基本符合环保要求,同意正式投产”的意见后才正式投产的。说明原告将铸造车间迁入集美分厂是经被告批准许可的。原告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环保法第三十六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适用上述条款对原告进行处罚,适用法律法规不当,②被告仅凭省体院师生反映强烈就认定原告铸造车间排放的气体确实污染了毗邻的省体院的大气环境,缺乏足够的证据。③被告责令原告于1993年5月31日前停止集美分厂铸造车间的生产,没有给原告一段建厂的合理期限,将使原告生产工序停滞瘫痪,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新建厂房必须经过设计、环保评估、配电、配水及工程施工等必经程序,需到1993年12月31日才有可能迁入新厂生产。

(3)被告辩称:我局处罚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合情合理,请求法院判决维持,并且在诉讼期间不停止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主要理由是:

①原告造成的恶臭污染事实有省体院师生员工数十次向我局和上级领导部门投诉材料,市、区人大、政协代表提案,本局会同市环境监测站、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多次现场调查观测结果,以及原告多次向我局汇报污染处理方案、计划等证据证明。

②上述事实说明原告的行为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关于“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的规定。我局根据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作出处罚决定是正确的。

⑧我局责令原告铸造车间于1993年5月1日起停止生产,已经充分考虑了原告的实际困难和要求,原告完全有充分的时间执行我局决定。

2.一审事实和证据

法院经审理查明:路达公司系台商独资企业,主要生产黄铜阀门、卫浴设备等产品。199G年下半年,该公司擅自将铸造车间由杏林迁入集美分厂,并投入生产。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恶臭气体污染着周围环境,尤其是与原告毗邻的省体院时常受到恶臭气体的侵袭,严重侵害了师生身体健康,干扰教育、生活秩序,致使该院师生多次通过正常渠道向有关部门投诉,要求该厂搬迁。庭审中,经法庭许可,该院师生派代表出庭作证,强烈反映原告恶臭污染的事实。另1992年9月,原告因治污不力被被告处以5000元的处罚。后原告虽提出治污的处理方案及计划,但恶臭污染仍然存在。被告因此于1992年12月9日向原告作出了《关于责令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停止使用集美分厂铸造车间的决定》:责令原告集美分厂铸造车间在1993年5月1日前停止生产;从1992年12月20日起,该车间每日18时至次日6时不得开炉,每次使用炉数不得超过两个。

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

(1)厦门市环保局厦环保(1992)103号《关于责令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停止使用集美分厂铸造车间的决定》。

(2)199b年2月27日路达公司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3)厦门市环保局厦环保字(1992)005号《关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6月18日“关于集美厂停止壳模浇注的时间安排”来函的批复》。

(4)厦门市环保局厦环罚字(1992)第0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5)厦门市人大、政协代表的提案。

(6)福建省体院关于路达公司排放恶臭气体污染环境的有关情况反映。

(7)相关证人证言。

3.一审判案理由

法院认为:路达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恶臭气体,确实污染大气环境,严重侵害了福建省体院师生的身体健康,干扰了教育生活秩序,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路达公司要求延长生产时间,撤销厦门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理由不足,不予采纳。对于恶臭污染在国内有关环境管理实践中并借鉴国外办法,是根据人群嗅觉感官判断进行鉴别和确定的。因此,厦门市环保局作出的厦环保字(1002)103号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

4.一审定案结论

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维持被告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厦环保字(1992)103号关于责令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停止使用集美分厂铸造车间的决定。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0元由原告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负担交纳。

(三)二审诉辩主张

1.上诉人(原审原告)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诉称:

(1)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1990年下半年,该公司擅自将铸造车间由杏林迁入集美分厂并投入生产”缺乏事实根据。事实上,由于铸造车间设在杏林,原材料(铜材)经常被人偷盗,上诉人不得已于1991年元月将铸造车间并入集美分厂,而且在迁厂前口头向被上诉人请示,迁厂后经厦门环保监测站对该铸造车间的粉尘、噪声及废气的排放进行实地监测,被上诉人签注“经监测站实测,基本符合环保要求,同意正式投产”。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上诉人将铸造车间由杏林迁入集美分厂是经被上诉人审核批准后才正式投产的。

(2)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恶臭气体确实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侵害了省体院师生身体健康,干扰教育生活秩序,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原审判决的以上认定缺乏充分的证据。在法庭调查时,省体院的三位证人出庭作证。他们在证词中“证明”铸造车间所排放气体的恶臭污染了省体院的大气环境及发病率上升情况,均依据省体院师生的嗅觉感官判断的,无法列举发病率上升与铸造车间排放的气体两者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科学依据,仅仅以一种猜测加以推论,缺乏事实根据。

(3)原审判决认定:“对于恶臭污染在国内有关环境管理实践中并借鉴国外办法是根据人群嗅觉感官判断进行鉴别和确定的。”本案一方面省体院三个证人证明认为铸造车间所排放的废气有恶臭气体确实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由环境大气监测专家及环境污染专业干部所组成的调查组现场监测结果,结论是从1992年9月份起基本未觉察到臭气出现,只是在省体院范围内的部分区域仍有个别短暂时间内感觉到较淡的烧焦臭味。在这种情况下,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恶臭气体确实污染了大气环境未免太武断。

(2)被上诉人厦门市环保局辩称:

①上诉人是擅自将铸造车间由杏林迁入集美分厂并投入生产的。上诉人无视我局于1990年3月6日在其申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依法作出的审批要求,未办理任何手续,即于1990年第三季度将铸造车间由杏林迁入集美分厂并投入生产,该行为严重违反了(1989)35号《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关于建设项目的建设地点等有较大改变应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规定。

②上诉人铸造车间恶臭污染客观存在。根据国家环保局环法规(1993)11号《关于对恶臭污染判断请求的答复》确认:“恶臭污染是依据人群嗅觉感官判断进行鉴别和判定的。”作为有一千多人的高等学府福建体院师生员工都强烈反映恶臭污染,而且我局会同市环境监测站、市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现场监测,结论是:“在路达公司集美分厂停止壳模浇注的情况下,在省体院范围内的部分区域仍然可在个别短暂时间内感觉到较淡的烧焦臭味。”以上事实足以证明上诉人恶臭污染的客观存在。

(3)上诉人污染客观存在,根据环保法第三十六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我局有责任也有权力依法责令停止污染行为,停止铸造车间生产。

(四)二审事实和证据

二审法院肯定了一审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和采纳的证据。

(五)二审判案理由

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在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恶臭气体,确实污染了大气环境,对于相毗邻的省体院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侵害,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予采纳。

(六)二审定案结论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诉讼费人民币100元由上诉人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负担。

(七)解说

本案是大陆首起涉台环保行政案件,其审理也开了我国审理恶臭污染行政案件的先河。在审理中,有三个问题值得评析:

1.如何认定恶臭污染事实,是本案争议的主要焦点。目前,我国尚没有恶臭气体排放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而且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也难于通过仪器检测查明恶臭气体的具体成分。在审理中,经开元区人民法院同意,厦门市环保局就如何判断恶臭污染请示国家环保局。国家环保局政策法规司答复: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恶臭物质监测规范和标准,在国内有关的环境管理实践中并借鉴国外办法,恶臭污染是根据人群嗅觉感官判断进行鉴别和确定的。本案中,原告所属的集美分厂铸造车间从投产起,与其仅一路之隔的福建体院师生就不断向被告和上级领导部门反映该车间排放恶臭气体污染环境问题,并提供了该院卫生所的疾病患者统计资料。据统计,在该院师生员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呼吸系统病患者从原告铸造车间未投产前的1989年的428人次上升到1992年的1551人次;皮肤病患者从1989年的88人次上升到1992年的604人次;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患者从1989年79人次上升到1992年403人次。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提案反映污染问题,以及被告和一审法院调查时,现场闻到了恶臭气味等证据,足以证明原告恶臭污染事实存在并危害了周围环境。

2.被告适用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作出责令原告停止生产的处罚决定是否正确?环保法第三十六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基本相同,即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罚款。本案原告集美分厂黄铜铸造车间虽设置了环保设施,但该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并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即投入使用,使用中又未能有效地防止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对毗邻的福建体育学院的环境污染,其行为既违反了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条关于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也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的规定,厦门市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六条和环保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作出责令停止生产的处罚决定,并无不当。

3.厦门市环保局在责令原告停止集美分厂铸造车间停止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考虑到原告将铸造车间从集美迁到杏林台商投资区,新厂建设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给原告迁建厂房一段合理的期限,会使原告生产工序停滞瘫痪,已签订的定单无法按时履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台商在华投资积极性,同时.如果停工,工人无事可干,也可能引起劳资纠纷,影响社会安定;另一方面,考虑到福建体院师生确实深受恶臭污染之苦,为了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持该院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厦门市环保局根据《厦门市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关于“可规定过渡性排放限额指标”和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关于“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减轻污染损害”之规定,作出责令原告集美分厂铸造车间在1993年5月1日前停止生产,从1992年12月20日起,该车间每日J8时至次日6时不得开炉,每次用炉数不得超过两个的规定,是正确合法的。

(林爱钦)

第四篇:南京双超商贸有限公司不服南京市玄武区国家税务局行政处罚案

南京双超商贸有限公司不服南京市玄武区国家税务局行政处罚案

(一)首部

1.判决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2005)玄行初字第70号。

二审判决书: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宁行终字第167号。

2.案由:不服税务行政处罚案。

3.诉讼双方

原告(上诉人):南京双超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超商贸公司)。

法定代表人:李晖,双超商贸公司总经理。

被告(被上诉人):南京市玄武区国家税务局(原南京市国家税务局玄武分局,以下简称玄武国税局)。

法定代表人:刘许鹰,玄武国税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一、二审):秦顺玲,玄武国税局干部。

委托代理人(一、二审):韩光,江苏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4.审级:二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孙村中;人民陪审员:庄亚非、窦冠红。

二审法院: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李立明;审判员:戴茹芳;代理审判员:杨海波。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2005年10月28日。

二审审结时间:2006年1月9日。

(二)一审诉辩主张

1.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被告玄武国税局于2005年7月6日对原告双超商贸公司作出(宁国)税玄局核查049027号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认定双超商贸公司于2005年6月18日税控金税卡被盗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处以罚款400元。

2.原告诉称:原告是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严格保管税控金税卡。2005年6月18日,税控金税卡意外地被他人入室所盗,原告没有过失,也没有保管不当的过错。原告公司装有防盗门,窗户有防护栏,被他人撬窗入室,实属意外,原告也是受害者,被告对原告的处罚实属不当,显失公平。

3.被告辩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和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的规定,原告应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和保管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保障开票设备的安全。开票设备的使用场所应配有安全设施,专用设备在不使用时,须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但是原告未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增值税防伪税控专用设备(含税控金税卡)的安全,其专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按税务机关的规定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于2005年6月18日被盗,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原告未按规定保管存放税控金税卡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视同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处罚,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被告对其处以400元的罚款,事实清楚,适用依据正确,请求法院维持被告的处罚决定。

(三)一审事实和证据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单位系一般纳税人,也属于防伪税控企业。2005年6月18日,原告企业使用的金税卡(卡号:J31122204)连同原告用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计算机主机,在公司办公地点被盗。被告核查清楚上述情况后,认为原告没有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和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的规定,对税控金税卡进行使用和保管,其行为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因保管不善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根据《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防伪税控企业未按规定使用保管专用设备,发生上述情形的,视同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处罚。

被告于2005年7月2日向原告发出《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原告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其处以400元的罚款并告知其有陈诉和申辩的权利。原告未进行书面陈诉和申辩。7月6日,被告对原告作出(宁国)税玄局核查049027号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原告处以罚款400元。

上述事实由下列证据证实:

1.原告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玄武门派出所接受案件回执单。

3.2005年6月18日双超商贸公司写给被告的情况说明和所附登报声明的凭证。

4.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等文件材料。

5.2005年6月20日被告向原告发出的限期改正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6.2005年7月2日被告向原告发出的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及送达回证。

7.(宁国)税玄局核查049027号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及送达回证。

8.宁国税复决字[2005]第1号南京市国家税务局税务行政复议决定书。

被告提供的法律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2.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

3.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

4.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被盗、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理意见的通知》。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若干问题的通知》。

(四)一审判案理由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被告玄武国税局对其管辖区域范围内违反税务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依法查处。

税控金税卡是我国金税工程“防伪开票子系统”中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的组成部分,也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设备。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开票设备的安全。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规定:一般纳税人应加强企业专用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和保管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开票设备的使用场所应配有安全设施,专用设备在不使用时,须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开票金税卡、税控IC卡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须由三人分别管理。

原告单位系一般纳税人,也系防伪税控企业,对其使用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应当尽其安全保管的责任。原告所使用的设备虽然是在办公地点被盗,按原告的陈述,办公地点也有相应的防盗措施,但是,原告仍然负有对其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中的金税卡保管不善的责任。被告对其作出相应认定,本院认为是成立的。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未按规定使用保管专用设备,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处罚。其中第(一)项规定:因保管不善或擅自拆装专用设备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一般纳税人违反本规定,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被告根据上述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原告作出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款规定的处罚幅度是一万元以下,被告根据原告遗失金税卡的过错责任,决定对其处以400元的罚款,处罚幅度并不存在显失公正之处。

(五)一审定案结论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南京双超商贸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

本案案件受理费100元,其他诉讼费用100元,合计200元,由原告负担。

(六)二审情况

1.二审诉辩主张

(1)上诉人(原审原告)南京双超公司上诉称:1)被上诉人处罚依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被上诉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上诉人进行行政处罚,该行政处罚是针对管理发票的过错或过失造成遗失的处罚规定,立法目的是对发票管理不当造成国家发票丢失的情况进行管理,被上诉人适用该行政法规错误。2)对税控金卡保管,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是针对税控金卡在不使用时的保管规定,要求须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没有对正常使用中的税控金卡作出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的要求,事实上,正常使用的税控金卡不可能由使用人随意拆卸,以上行政规章也没有作出此规定。综上,恳请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和撤销南京市玄武区国家税务局(宁国)税玄武核查049027号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2)被上诉人(原审被告)玄武国税局辩称:上诉人未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增值税防伪税控专用设备的安全,其专用设备(含税控金税卡)在不使用时未按税务机关的规定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造成2005年6月18日被盗的事实。一审法院判决认定被上诉人对上诉人作出的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正确,处罚幅度不存在显失公正之处是正确的,请求二审法院驳回南京双超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决。

2.二审事实和证据

二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与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相同。

3.二审判案理由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上诉人玄武国税局对其管辖区域范围内违反税务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依法查处。税控金税卡是我国金税工程“防伪开票子系统”中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的组成部分,也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设备。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开票设备的安全。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规定:一般纳税人应加强企业专用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和保管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开票设备的使用场所应配有安全设施,专用设备在不使用时,须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开票金税卡、税控IC卡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须由三人分别管理。

上诉人单位系一般纳税人,也系防伪税控企业,对其使用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应当尽其安全保管的责任。上诉人所使用的设备虽然是在办公地点被盗,按上诉人的陈述,办公地点也有相应的防盗措施,但是,上诉人仍然负有对其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中的金税卡保管不善的责任。被上诉人对其作出相应认定,并无不妥之处。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未按规定使用保管专用设备,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处罚,其中第(一)项规定,因保管不善或擅自拆装专用设备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一般纳税人违反本规定,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被上诉人根据上述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上诉人作出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处罚幅度是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被上诉人根据上诉人遗失金税卡的过错责任,决定对其处以400元的罚款,该裁量已充分考虑该案系刑事案件引发,上诉人主观过错程度较轻的情节并酌情掌握处罚幅度,并不存在显失公正之处。原告要求撤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确认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内容违法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4.二审定案结论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案件受理费100元,由上诉人负担。

(七)解说

本案处理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是税务机关对未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企业专用设备保管责任的企业,“转致”适用发票管理的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国内法中的“转致”提法,是借用国际法中法律适用的转致概念而来,其含义是:一个法律规定对一个违法行为的处理,比照另一部法律规定的对另一个违法行为处理的规定,进行处理。在国内法中,此种情况一般称为比照或参照。本案解说,仍然借用“转致”这一提法。

这一问题分析的简单步骤是:(1)a行为的存在;(2)A法律的规范性要求;(3)a行为违反了A法律的规定,a行为构成违法;(4)A法律对a行为的处理规定是“转致”适用B法律对b行为的处理;(5)a行为符合适用B法律对b行为进行处理的条件;(6)“转致”适用的B法律对b行为的处理规定;(7)结论:对a行为适用B法律对b行为的处理规定,其适用法律正确。

本案的分析认定过程:

1.原告的金税卡在未使用的情况下被盗,当时,原告使用的金税卡并没有存放在专用库房和保险柜内。

(a行为的存在)

2.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开票设备的安全,对税控IC卡和专用发票应分开柜保管。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规定:一般纳税人应加强企业专用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和保管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开票设备的使用场所应配有安全设施,专用设备在不使用时,须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保险柜内,并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开票金税卡、税控IC卡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须由三人分别管理。

(A法律的规范性要求)

3.原告的金税卡在未使用的情况下被盗,当时,金税卡并没有存放在专用库房和保险柜内。原告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增值税开票设备的安全。原告对金税卡保管不符合《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的规定,原告对金税卡被盗负有保管不善的责任,原告的过错构成违法。

(a行为违反了A法律的规定,a行为构成违法)

4.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防伪税控企业未按规定使用保管专用设备,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处罚。其中第(一)项规定,因保管不善或擅自拆装专用设备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一般纳税人违反本规定,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A法律对a行为的处理规定是转致适用B法律对b行为的处理规定)

5.原告的金税卡被盗以后,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企业专用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认定原告未按规定使用保管金税卡所产生的后果,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项的规定。在此情况下,对原告未按规定使用、保管金税卡的行为,就应当适用未按规定使用和保管专用发票的行为进行处理。

(a行为符合适用B法律对b行为进行处理的条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是对违反发票管理情形的规定与处罚办法的规定。该条第一款规定了违反发票管理的六种行为,其中第(五)项的规定是: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第二款规定,对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被盗、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理意见的通知》中要求,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没有严格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保管使用专用发票,发生专用发票被盗、丢失的纳税人,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转致适用的B法律对b行为的处理规定)

7.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告玄武国税局依据《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转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原告进行处罚,适用法律是正确的。所以法院的审判没有支持原告的主张,而是采信被告的主张。

本案另一个值得评析的问题是,被告对原告实施的行政处罚是否存在显失公正之处,即:原告的金税卡是在办公地点被盗,原告本身也是受害者,被告还对其处罚是否显失公正。

因为金税卡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设备的组成部分。金税卡被盗后,一方面,企业无法正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影响企业开具发票;另一方面,金税卡被盗后,金税卡可能产生被用来非法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后果,影响国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正常管理。所以,国家税务管理部门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设备的管理,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并对保管不善的使用者,也规定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金税卡被盗,保管不善的被盗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告根据被盗者的过错责任对其处罚,一、二审法院都认为是正确的,笔者也予赞同。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 孙村中)

第五篇:李树元等与蓟县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

李树元等与蓟县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

【案由】 行政 —> 行政管理范围 —> 行政作为 —> 环境保护行政 —> 行政行为种类 —> 行政处罚

【案件字号】(2006)一中行终字第11号 【审理法官】 单宝明,于洪群,王桂英 【文书性质】 判决书 【审结日期】 2006.02.28 【审理法院】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理程序】 终审

【代理律师/律所】 马荣华,同力律师事务所; 袁绪成,北京市翱翔律师事务所; 王学华,北京市松涛律师事务所; 卢永亮,蓟县法律援助中心

【行政责任情节】 行政处罚,合法,违法,废止,一般程序,听证程序,行政判决 【诉讼关键词】 证据确凿,回避,维持原判,撤销原判,听证

李树元等与蓟县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6)一中行终字第11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树元。

委托代理人马荣华,同力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袁绪成,北京市翱翔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树增。(未出庭)

委托代理人马荣华,同力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学华,北京市松涛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蓟县环境保护局。

法定代表人李继东,局长。

委托代理人王省奇,蓟县环境保护局干部。

委托代理人卢永亮,蓟县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上诉人李树元、李树增因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一案,不服天津市蓟县人民法院(2005)蓟行初字第14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1月2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李树元及委托代理人马荣华、袁绪成,上诉人李树增的委托代理人马荣华、王学华,被上诉人蓟县环境保护局的委托代理人王省奇、卢永亮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李树元、李树增系蓟县城关镇大兴峪村村民,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及未履行环保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于1998年7月租赁蓟县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原址,在蓟县县城北新建一座水泥厂(直径2.5米可扩为2.8米的水泥立窑),1999年9月初该水泥厂及配套的环保设施建成开始试生产并投入生产。1999年9月2 9日被告因原告新建的水泥厂未办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手续,通知其停止生产。原告停产一年多,后于2001年3月在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又擅自投入生产至今。从2001年至2005年间,被告针对原告新建水泥厂无环保审批手续,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使用这一违法事实,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并研究寻求解决办法,但一直未形成正式解决方案。被告在接到天津市环境保护局2005年4月25日津环保法函(2005)。140号《关于对李树元、李树增非法建设水泥项目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批复》后,开始了此案的调查,于2005年5月28日对李树元调查取证,通过证据认定李树元、李树增新建的水泥厂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建设项目已投入生产和使用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依据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于2005年6月10日作出津蓟环罚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原告的水泥厂停止生产。另查,1999年8月10日被告蓟县环境保护局以“环评费”名义收取原告李树增人民币1万元。

原审法院认为,依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及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津环保法函(2005)140号的批复,被告具有对原告所建水泥厂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主体资格及法定职权。原告认为其新建的水泥厂建设规模总投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属二类项目,并依据1995年天津市政府46号令第十三条第(二)项的规定,“被告对原告的建设项目有审批权”。因200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2 8号令已将4 6号令废止,第三十七条规定:“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95年7月24日发布的《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5年市人民政府令第46号)同时废止。”且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明确规定,水泥制造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故原告的诉讼理由本院不予支持。被告庭审中提供的证据能证明原告新建的水泥厂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使用这一违法事实。原告提出被告收取原告1万元环评费,即证明被告对原告所建水泥项目已经进行环评,环保设施已经验收的主张,因被告不是环评单位,不具备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职责及义务,故对其主张不予支持。原告庭审中未向法庭提供其新建的水泥厂环境保护设施已经过验收的相关合法手续及验收合格的登记表,其提供的证据属于被告内部讨论记录及向上级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汇报材料,尚未形成处理意见,原告以此理由推定被告已对其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被告认定原告水泥厂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其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依据第二十八条对其作出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正确。原告认为被告适用法律错误,其水泥厂是在被告帮助指导下做到了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环保完全达标,不存在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和不合格的问题。被告应依据2000年市政府28号令《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2004年市政府58号令修改为第二十七条第(一)项〕的规定,责令原告限期补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第二十条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本院认为,原告主张适用的2000年市政府28号令第二十八条第(一)项是指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情形,而被告适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的情形。因此,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与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原告依据的2000年市政府28号令第二十八条第(一)项调整的是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违法事实,与本案审查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经验收这一法律事实无关,原告的请求本院不予支持。被告履行了《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其执法程序合法。原告新建水泥厂在蓟县县城城北,1994年市政府批准的蓟县县城总体规划已确定城北地区不安排工业项目,原告水泥厂选址不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综上所述,被告作出的津蓟环罚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经本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维持蓟县环境保护局津蓟环罚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诉讼费用500元由原告负担。

李树元、李树增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李树元、李树增上诉称,一审法院判决回避事实真相,曲解法律,对法律、法规断章取义,有意偏袒被上诉人,请求本院撤销原判及被上诉人作出的津蓟环罚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决定,诉讼费由被上诉人负担。

上诉人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

第1组证据2份,包括(1)1993年蓟县新兴水泥加工厂的工商登记户卡;(2)1998年蓟县新兴水泥加工厂的企业登记证书。

第2组证据是1998年9月7日李树元与蓟县新型建筑材料总厂签订的承租协议书。

第3组证据是2005年6月唐山环保设备厂周亚波所写的证明材料。

第4组证据是1998年8月10日李树元与辽宁朝阳重型设备配件厂签订的机械配件订货合同及产品合格证。

第5组证据2份,分别是2005年8月2日原告委托代理人马荣华、王学华律师对原告水泥厂工人肖木信、王茂存所作的调查笔录。

第6组证据5份,包括(1)1999年10月1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向县委、县政府报的《关于信访反映新兴水泥厂违法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2)1999年10月11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向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报的《关于信访反映蓟县新兴水泥加工厂违法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3)1999年9月17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对新兴水泥厂的处理意见;(4)1999年9月14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对新兴水泥厂执法检查情况报告;(5)2003年3月14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城关镇大兴隅村李树元、李树增建水泥厂的处理意见》。

第7组证据3份,包括(1)1999年4月19日蓟县环境保护局党组会议记录;(2)1999年8月10日蓟县环境保护局收李树增环境评价费1万元的收据;(3)1999年8月24日关于取缔新兴水泥加工厂的通知。

第8组证据4份,包括(1)2001年2月3日原告向蓟县环境保护局写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申请;(2)2001年3月19日原告向蓟县环境保护局再次申请补办环保审批手续;(3)2001年2月21日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文件;(4)2001年3月18日《关于大兴峪村新兴水泥厂信访问题的座谈会议纪要》。

第9组证据是3份法律依据,包括(1)199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第46号令《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2)国家环保总局(1999)95号《关于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等问题的复函》;(3)2000年天津市政府28号令《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

第10组证据是2份法律依据,包括(1)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二款;(2)2000年天津市政府28号令《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

被上诉人蓟县环境保护局在庭审中辩称,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的上诉理由偏离了被上诉人对上诉人作出的行政处罚所适用的法律依据,请求本院维持原判。

被上诉人蓟县环境保护局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

1、2005年5月28日对李树元的调查笔录;

2、2005年5月28日被告对原告厂区拍的四张现场照片;

3、1999年9月29日被告对原告新建2.5米水泥立窑停止生产的通知;

4、2005年5月28日被告的立案登记表、审议笔录、审批表;

5、2005年5月28日津蓟环罚告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6、2005年6月2日津蓟环听告字(2005)013号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7、2005年6月7日津蓟环听通字(2005)02号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

8、2005年6月16日听证笔录;

9、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八条;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章第二、三节;

11、1994年1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1994)8号《关于对蓟县县城总体规划深化调整方案的批复》

上述证据均已随案移送本院。

二审对事实及证据的认定与原审无异。

本院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规定,被上诉人依法具有对本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的主体资格。其向法庭提交的证据材料能够证实被上诉人认定上诉人所建的水泥厂因未取得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手续而擅自于1998年7月建成,且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使用的事实,上诉人的行为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被上诉人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作出责令上诉人停止生产的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被上诉人在作出该行政处罚决定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履行了事先告知程序及告知听证的程序并组织了听证会,其执法程序合法。原审法院判决予以维持正确。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理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

(一)项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案件受理费100元,由二上诉人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单宝明 代理审判员

于洪群 代理审判员

王桂英 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书 记 员

孔建明

下载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德贤不服辽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 行 政 处 罚 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