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
附件:
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2015-2019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鄂发〔2015〕19号)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扶贫开发重点县(村)薄弱学校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为延伸,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脱贫为要。将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通过帮扶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创业,带动贫困人口的素质提升,助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
——全面覆盖,精准施策。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构建到学校、到教师、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因地制宜,因校谋划,因生施策,确保扶持到校、资助到生。
——项目支撑,改革驱动。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加大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整合力度,采取超常规的改革举措,向贫困对象精准发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贫困家庭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级联动,协力推进。坚持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抓落实,建立省、市(州)、县(市)、乡(镇)、学校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三)范围对象
按照“全面支持,不落一县;重点建设,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工作要求,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范围对象为: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初中592所、小学2252所、教学点1017个)、34所中等职业学校、79所普通高中;76.6万贫困家庭学龄人口。
(四)工作目标
——学龄人口全部入学。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困难学生全程资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薄弱学校全面达标。完成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支持34所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将贫困县(村)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轮训一遍,共完成26.3万人次培训任务,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智力扶持全力支撑。采取对口帮扶和阶梯帮扶的方式,推动高校与37个贫困县建立帮扶关系,在人才培养、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
——均衡发展全数实现。巩固提高18个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未接受国家验收的19个县(市)到2018年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二、重点项目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孩子在优先享受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资助。学前教育阶段,按每生每年1000
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费、课本费全免,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按每生每年25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高校内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大学生。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引导各地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救助力度。
(二)优质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各地要安排更多的优质高中分配生名额,招收贫困地区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和贫困家庭学生。加大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湖北的实施力度,中央部门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湖北的部分招生名额,全部面向国家贫困县;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参照自主招生办法重点招收农村学生;省属重点院校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个计划,面向贫困县招收农村学生。实行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三)特殊群体全面关爱
落实《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37个贫困县特殊教育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建立40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加强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达到6000元,以后逐步提高。
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支持37个贫困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设亲情电话,聘请“代理(爱心)妈妈”,招募志愿者,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对社会效益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省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坚持“两为主”方针,将贫困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面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与同城学生在收费、资助、学籍异动、入队入团、评优表彰及参与各种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在我省各地初、高中就读并获得统一学籍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参加中、高考,享受当地户籍考生同等待遇。
(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5年规划,将贫困县(村)所在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范围,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确保贫困县(村)所有学校校舍、教育装备、图书、生活设施
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到2018年共完成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任务,其中2015年1569 校次、2016年1516校次、2017年1447校次、2018年1556校次。
统筹实施普通高中改造项目,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每年重点改造16所左右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着力加强薄弱高中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场地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五)扩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
应对新的人口政策,建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大力推进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建设资金,重点向37个贫困县倾斜,向贫困村所在乡镇倾斜,实现贫困县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全覆盖。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支持县乡两级在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现有富余的校舍新建、改扩建一批附属幼儿园,逐步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到2019年,共完成9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任务,其中2015年223所、2016年210所、2017年171所、2018年171所、2019年170所。
(六)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
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乡村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省属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从2015年开始,“国培”“省培”项目重点向贫困县倾斜,培训经费70%以上用于乡 — 6 —
村教师,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其中2015年43288人次、2016年43540人次、2017年42754人次、2018年70365人次、2019年59217人次。将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300余名教师,全部纳入省免费培训计划,其中2016年培训1760人、2017年培训1760人、2018年培训850人。
(七)贫困地区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支持贫困县每县重点建设1所标准化的中等职业学校。从2016年起,对34个有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县每县投入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基础能力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支持职业院校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每年从贫困县招收初中毕业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学费、生活费全免的职业教育,优先安排就业;学生毕业后若继续就读高等职业院校,仍可享受免学费政策。
(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以贫困人口为重点,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发挥涉农院校的优势和作用,构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培训体系,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其中,对在家务农的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转移就业和劳务品牌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开展
创业技能培训,使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在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公益性改革试点,重点面向农村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民试行免费学历教育。
(九)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
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点对点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对高校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支持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办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高校,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巩固提升贫困地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让贫困地区孩子“同在蓝天 — 8 —
下,共享优质资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网络学校,采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光盘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18年,全省3973个农村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其中2016年1986个、2017年1192个、2018年795个。
三、改革举措
(一)推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切实加大教育精准扶贫投入,坚持向贫困县倾斜,向贫困学校倾斜,向贫困学生倾斜。强化县级统筹功能,坚持以县为主统筹使用教育扶贫资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对各类捐赠给教育的资金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完善教育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使用、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价等具体操作规程以及公示公告制度,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察等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二)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农村教师管理体制。扩大贫困县教师补充比例,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各渠道新招录教师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需求;综合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方式为乡村学校配备教师。扩大教师交流比例,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建立共同
体,推动优质师资团队化交流。扩大贫困县教师职称中高级岗位比例,在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等评选中,将乡村教师予以单列。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不需要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扩大教师关爱渠道,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农村骨干教师补助政策,“湖北省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和“湖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向贫困县教师倾斜。
(三)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以“均衡、优质、共享、共进”为主题,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探索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教学联盟等多种办学模式,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形式,创建一批城乡一体先行区、优质资源富集区、改革创新先导区,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湖北医药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设有医药专业的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关注贫困地区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探索分层教学、走教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改革,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探索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探索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采取“手拉手”和“一对一”等帮扶措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 10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和展示活动,让有特长、有潜质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上进的动力。通过心理咨询和交流,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变得阳光快乐。
(五)推进扶贫机制改革
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构建全方位结对帮扶体系。推进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学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推进普通高中结对帮扶,省教育厅统筹安排优质高中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采取“1+1+1”形式,遴选1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1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帮扶1所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等教育结对帮扶,采取“1+1”形式,组织1所本科高校对口支援1个贫困县。
(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注重扶贫成效,引导精准施策,促进真抓实干。建立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从贫困学生入学、特殊群体关爱、乡村教师培养、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技能培训等维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
重,严格规范考核程序和方式,合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教育扶贫工作成效。开展贫困家庭满意度、特殊群体学生满意度调查。有关考核、评价、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与项目申报、资金安排及评先评优等挂钩。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省教育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厅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市(州)、相关处室联系贫困县的联系点制度。市、县教育局都要成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教育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包保责任
按照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县(市、区)、乡镇、学校、班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包保责任制。各县(市、区)实施“一校一对策、一生一责任人”的帮扶机制,县级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对口帮扶乡镇、乡镇中心学校负责人对口帮扶学校、学校负责人对口帮扶班级、班级科任老师对口帮扶学生。通过层层包干,确保每所薄弱学校有扶贫联系人、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有帮 — 12 —
扶责任人,定点跟踪,精准帮扶,一包到底。
(三)强化挂图作战
按照“县为单位、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摸清底数、瞄准对象,构建覆盖贫困地区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明确对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帮扶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责任。以此为基础,绘制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书和作战图,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实行动态销号。
(四)强化县抓落实
县级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举措、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包保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年度。要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帮扶、工作上重点推进。要建立到校到人的精准扶贫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平台,详细清查办学条件现状,核实办学条件缺口,实施清单式管理,确保数据准确、管理规范。要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五)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县级自查、市(州)复查、省级抽查”的教育精准扶贫检查制度,重点检查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工程质量、工
作成效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乡镇自查的基础上,每年对所有学校、所有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建立检查报告制度;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每年对所辖县(市)进行全面复查。省教育厅根据市(州)复查情况,采取派出检查组、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式进行抽查,建立通报、约谈、督办、联动机制,合理使用抽查结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教育扶贫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套取骗取或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六)强化舆论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着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着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着力宣传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热情、增强信心,形成人人知晓教育精准扶贫、人人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和强大气场。
第二篇:教育系统5年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方案
为认真贯彻自治区脱贫攻坚誓师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更好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能动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要求,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聚焦全区58.12万贫困人口脱贫、800个贫困村销号、9个贫困县(区)摘帽,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职业技能为重点,瞄准短板、精准施策、差别支持,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发展水平,全力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通过教育使贫困地区人口“走出去、有技能、能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xx,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普及水平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18年达到70%,2020年达到7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8年达到91%,2020年达到93%以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全区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完成幼儿园新(改、扩)建任务;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基本完成,9县(区)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
——贫困学生全部资助。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二、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心任务,实施10项行动计划,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学前教育普及提高行动。
支持各市、县(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方式为农村幼儿园配齐教师。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计划”,支持各地每年组织一定数量城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到贫困乡村幼儿园巡回支教。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行动。
大力推进9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实施西海固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计划。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将800个贫困村的745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学校设备、图书、校舍等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到2018年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应改尽改,应配尽配,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学质量。到2018年,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能开设英语课,实现所有县(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行动。
统筹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着力加强薄弱县普通高中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推进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鼓励其办出特色。实施优质高中招生倾斜政策,2016年起各市、县(区)要安排本地优质高中招录一定比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积极推行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xx六盘山高中和xx育才学校试点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并逐步向全区普通高中延伸,支持红寺堡区开展综合性高中办学试点,鼓励和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多样化发展。
(四)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
充分发挥xx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作用,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提供支持。每年组织20名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到职业教育园区各院校挂职锻炼,对100名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开展专项培训。
(五)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提升行动。
充分利用各高等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在贫困地区开展人才培训、智力帮扶、学生支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争取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对口支援xx师范学院,推进xx大学、xx师范学院联合办学,提高xx师范学院服务西海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区外省属重点高校增加投放我区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加大区属农村专项计划实施力度,逐步增加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数量;积极支持xx医科大学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医生,每年安排不低于80名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全科医生;鼓励区内高职院校在分类考试招生中面向贫困地区单列计划定向招生,使贫困家庭和农村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六)贫困学生资助惠民行动。
推行学生校园方无过失责任保险,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综合保险方案,在9县(区)率先建立健全校园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学生保障水平。
(七)特殊困难儿童关爱行动。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完善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留守儿童跟踪接力帮扶。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寄宿需求。学校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亲情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校外少年宫建设,提升乡村校外少年宫的服务能力,丰富留守儿童少年课余文娱生活。
(八)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对9县(区)的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支教。逐步提高9县(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对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全覆盖。2016年起,将地方免费师范生计划由每年200名扩大到300名,由区内高等院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教师,定向分配到贫困乡村服务不少于8年。
继续实施国家和地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招聘引进办法,加大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招聘数量。“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集中研修、影子培训、跟岗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到2020年,对贫困地区近3万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全部轮训一遍。
(九)教育信息化扶贫助推行动。
(十)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
实施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县域内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村级幼儿园。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所属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积极开展对口帮扶9县(区)农村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县级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本乡镇薄弱村小、教学点。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直管和所辖县(市、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9县(区)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自治区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和自治区区属中小学由自治区统筹安排对口帮扶学校。实施普通高中结对帮扶,自治区教育厅统筹安排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口帮扶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实施职业教育结对帮扶,自治区为9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各遴选1所高职学院和1所国家或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2+1”结对帮扶。实施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区内各高等学校发挥校团委、学生会作用,动员本校大学生与贫困村的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帮扶关系。建立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支持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空前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发展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推进。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总书记发出了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乡全部摘帽的动员令,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宣布,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脱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市、县(区)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进一步狠抓落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二)加强领导,精准发力。按照“自治区负总责、市级协调,县抓落实”管理体制,建立自治区、市、县(区)、乡(镇)、学校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自治区教育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教育厅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细化落实扶贫工作任务,完善配套政策,推动各市、县(区)开展工作。各市、县(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细化工作方案,制定计划,分解工作任务,打造上下发力、共同给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三)定点包干,精准帮扶。按照“定点、定人、定责任”的“三定”原则,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构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自治区教育厅每名班子成员联系一个贫困县,负责指导帮助贫困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各市、县(区)教育局也要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市级教育局班子成员包县,县级教育局班子成员包乡镇,乡镇中心校领导包村校,学校负责人、班级老师联系贫困生,通过层层包干,确保每县、每乡、每校、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帮扶联系人,定点跟踪、精准帮扶、一包到底。
(四)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按照“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工作要求,建立教育精准扶贫任务台账,绘制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各市、县(区)教育局要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生,摸清底数、精准识别,确保每一所薄弱学校、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相应的信息资料,因地、因校、因生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动态管理、扎实推进,确保如期全面实现教育脱贫目标。
(五)强化督导,定期评估。建立“县级自查、市级督查、省级评估”的督导检查机制,开展评估验收,推动自治区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县级教育督导室要对辖区学校开展经常性检查,市级教育督导室每半年对所属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督查一次,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组织评估检查组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及时发布督导评估报告,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县级、市级检查与自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教育督导室报告。自治区建立通报、约谈、督办、表彰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不力、弄虚作假、套取骗取或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市、县(区)要加大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着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富民措施,做好政策解读,形成人人知晓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人人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对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将相关信息总结报送自治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便于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9县(区)每年上报的信息不少于5篇,其他市、县(区)每年上报的信息不少于3篇。
第三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一)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体思路是:巩固扶贫助学成果,整合资源、集中相关扶贫助学资金,扩大扶贫助学范围,实行扶贫助学全覆盖,形成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对全县低保户对象、农村特殊困难对象家庭的学生实施扶贫助学,通过民政临时困难救助、扶贫资金帮扶、共青团、妇联、县扶贫协会、县慈善总会资金资助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措施,着力解决低保户、特殊困难对象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并在全县中小学建立贫困学生辍学监测跟踪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确保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总体要求是: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县扶贫办牵头搭建扶贫助学平台,整合资源,集中相关扶贫助学资金,对低保户、农村特殊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扶贫助学工作,并在全县中小学建立贫困学生辍学监测跟踪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以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瞄准特殊困难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恩施州办发【2015】13号)、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5】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县低保户和农村特殊困难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恩施自治州财政局、恩施自治州教育局《关于印发<恩施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金暂行办法>的通知》(恩施州财规【2015】1号)要求,建立扶贫助学资金,开展扶贫助学工作,确保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并形成扶贫助学长效机制。
总体目标是:按照“瞄准特困学生、确定资助措施、开展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工作思路,对全县识别认定的低保户家庭、特殊困难对象的学生实施扶贫助学,实现扶贫助学全覆盖的奋斗目标。在全县16个扶贫攻坚片区、92个贫困村(社区)、14.02万贫困人口中,据统计有1932名特殊困难学生(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50139人的3.8%),其中:在校孤儿学生110名;建档立卡特殊困难家庭学生1822(其中:小学919人;初中425人;高中214人;职校111人;大学153人)。县民政、扶贫、教育、财政等相关县直部门要多方筹措扶贫助学资金,县扶贫协会、共青团、妇联、县慈善总会等社会团体要继续开展“扶贫助学、放飞梦想”等公益募捐活动,向社会各界募集扶贫助学资金,共同建立起资助特困学生的扶贫助学体系,形成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打造全省教育精准扶贫亮点县,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借鉴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二)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一、教育扶贫所做主要工作
我县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学校为山区学校,典型特点是“点多、面广、人少、路远”,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生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所,其中乡镇初中25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乡镇中心小学25所、村级小学(教学点)216所(个);全县在校学生****人,其中乡镇在校学生**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比例98.16%;现有农村幼儿园**所(公办5所),村小附设学前班145个,在园幼儿***人,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1.4%。
近年来,我县从着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扶贫工作。
1.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我县先后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和全国营养餐工程、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5个试点县,争取到项目资金7个多亿,先后改扩建学校校舍5.1万平方米,装备学校图书7.3万册,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器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等9.25万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有48所学校被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建增设村小附属学前班89个;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2.着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选派了近百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援助农村学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师能素养。
3.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仅2014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万元,受惠学生**多学生,解决了众多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
4.努力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来,先后接受社会各界义工组织、爱心人士捐资建校助学金930多万元,其中助学金260多万元,惠及学生近3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1.部分村级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①基础设施薄弱。全县农村小学有B、C级危房13万多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瓦房,建设标准低,属于C级危房;配套设施差,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等紧缺。如,江口优新小学和河坑小学教室、教工宿舍等均为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现仍在使用。②教学设施匮乏。对比省定标准,全县边远乡镇尤其是贫困村的学校教学设施缺口很大,其余5所学校教学仪器配备不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边远村群众的教育开支,教育成本的增加在一些贫困山村则直接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辍学。
2.村级学校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现在主要是原来民办代课转正教师,或家在本地的中年教师在支撑村级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这部分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基本为初高中学历。同时,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问题突出,很多村小都没有专职英语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由中心小学派员走教。
3.扶贫助学政策针对不够强、缺乏精准。现有“一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贫困寄宿生补助,受助率达30%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受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为500元/学期……
第四篇:教育精准扶贫主要作法
用爱架起希望的桥梁
-----喊叫水九年制学校精准扶贫控辍保学工作纪实
喊叫水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也属国家级六盘山特困联片贫困地区,这里十年九旱,可以说,当地人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我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贫工作部署,开展多种扶贫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就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
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与全体教师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各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同时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具体,责任到人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教师,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多次摸底工作,我校确定了167(含1名残疾)名建档立卡户学生、4名残疾学生、1名特困救助学生为本扶贫帮困对象。对建档立卡户等贫困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关爱活动。一是 “五个优先” 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答疑,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班级活动优先。二是每周一次谈心,让他们切实感受学校、老师的关爱。三是每周中间,组织他们
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加强亲情联系,消除他们因为住校带来的孤独。结合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的开展,我校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对走村入户调查工作采取划片包干的方法,进一步夯实责任,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进一步劝说辍学生返校,对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与家长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为下一步家校共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为进一步发挥帮困的育人作用,学校提出了人文帮困。包括如何克服贫困家境带来的自卑心理、如何更快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对贫困学生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比提供物质帮困更重要,因为物质帮困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人文帮困,则关系到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这些学生作心灵沟通,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树立信心、确立自己的崇高理想。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喊叫水乡九年制学校 2018年5月24日
第五篇: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东官庄镇夏庄小学 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汝南县教育脱贫专项方案》精神,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政策措施
1.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给予生活补助,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落实好教科书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2.对建档立卡户子女随时跟踪了解,如果生活确有困难的,想方设法进行帮助,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劝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3.做好防流控辍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关系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建设 1 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4.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工作,建设好留守儿童童心之家。让留守儿童每月可以和家长视频通话一次,享受父爱母爱。结对帮扶的老师,每天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孩子心声和需求,做到爱生如子,让家长在外地安心工作,早日脱贫。
5.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学生这一资源去感化和带动家长,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
6.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狠抓落实,常抓不懈。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同时,成立夏庄小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赵
凯 副组长:任
静
成员:李幸福、邵亚伟、陈
杰、翟会勤、张
霞 2.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对于县级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要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
3.建立信息台账。
学校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4.加强舆论引导。
我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校讯通、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营造浓厚的精准扶贫工作氛围。5.落实教师保责任。
落实“一生一责任人”的帮扶机制,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每个贫困生都有帮扶责任人,定点跟踪,精准扶贫,一包到底。6.对建档立卡学生及列入教育帮扶台账的各类困难学生实行三个优先:
第一,学习上优先辅导; 第二,生活上优先照顾; 第三,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
汝南县东官庄镇
夏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