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3 17: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市党代表积极行动起来,以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为统揽,迅速掀起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市委组织部按照“专业领域相同、行业类别相近”的原则,安排部分市党代表组成了党建、经济、法制等7个专题调研小组,充分发挥党代表在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一同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高校等基层一线,围绕市委提出的“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发展战略,对我市在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夯实理论基础。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载部分优秀调研报告,敬请关注!

□市党代表法制调研组

按照中共珠海市委组织部《关于珠海市党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的通知》的安排,市党代表法制调研视察小组于2012年12月组织开展了“在新形势下做好珠海信访工作,维护珠海社会稳定问题”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讨论座谈等方式,分别走访了市信访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香洲区信访局等重点信访单位和部门,听取了关于信访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了解了我市信访工作的基本情况、成效和存在问题,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访工作的现状

我市信访主要特点是:一是群众来信来访数量较多。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11月,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1670件次,其中,受理群众来信3928件;接待群众来访4477批27742人次。二是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我市信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劳动社会保障、涉法涉诉、城乡建设、医疗纠纷、购房合同纠纷和小区物业管理、机构改革、环境保护、退转军人待遇等问题上。三是集体访占相当比重,解决难度不断加大。三年来,集体访达1156批22092人次,这类信访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许多属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处理难度较大。四是信访方式出现极端化倾向。近年来,一部分信访人员通过堵路、游行、拉标语横幅、持刀具,甚至自残、自杀威胁等极端方式表达诉求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极端方式防范困难、示范性强、社会影响恶劣,处置难度大。

针对近年来我市信访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市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信访维稳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把信访维稳工作放入全局工作中谋划和部署。一是市委、市政府建立信访工作例会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分析信访形势,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信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在重要节点集中加大对信访突出问题的调处。市委、市政府领导在重要敏感节点亲自主持召开信访协调会、研判会,亲自督办信访突出问题,亲自包案调处信访具体案件;三是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调处信访突出问题。通过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进一步加大信访问题调处力度,促使大批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访维稳工作分析研判例会制度。我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基本形成镇(街)-区(经济功能区)-市协调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四级信访工作分析研判机制。四级机制以分析研判为抓手,分级化解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三级平台”建设。如香洲区还在全省率先推进“三级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实现了“横向联通”和“纵向联通”。通过搭建基层矛盾化解平台,整合基层力量,共同化解基层矛盾。三是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特点构建信访新机制。如香洲区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由区信访局、区维稳及综治办常驻中心办公,区直政法各部门、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抽调力量派驻中心,形成各部门职能融合一体的新工作格局。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十几年来坚持每月10日、25日两次固定的领导接访日、采取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司法救助等措施,化解了大批信访案件。并在全省中级法院中率先成立立案二庭,信访案件和申诉复查案件归入一个部门办理,强化信访与申请再审审查的无缝对接。该院在执行局内部设立执行二科,专门负责涉执行申诉信访的审查、处理,创造性地将涉执行申诉信访纳入审判流程进行管理,探索出处理涉执行申诉信访的新机制。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并坚持不定期下访巡访制度,指导基层检察院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了越级访。

(三)建立专职队伍,依法治访,规范信访秩序

针对极少数人坚持无理要求,非法串联、缠访、闹访,扰乱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成立了市公安局香洲分局特勤大队,由市信访局和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双重管理,加强市机关大院及周边的保卫和治安,维护正常的办公和信访秩序。通过对个别违法信访行为的依法处理,规范了信访秩序和机关办公秩序,使无序信访、缠访、闹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四)设立信访维稳应急专项资金

2012年,市委、市政府设立了500万元信访维稳应急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特殊疑难信访维稳案(事)件及应急事项涉及的相关费用。该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资金动态平衡。通过建立信访维稳应急专项资金,及时解决了一些长期积累、久拖未决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妥善处理了一批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突出的信访问题和重点矛盾纠纷,纾缓了我市的信访工作压力,有效维护了我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我市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发生了剧烈变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压力。而运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缺失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法治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现象突出。从不少群体上访、闹访案件中不难看出,当前基层社会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法治意识淡薄,一方面一些基层组织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的法治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出现问题后,不是通过正常的行政、司法程序,而热衷于上访、群访,以求通过大闹取得大解决。究其原因:一是一部分基层群众及外来工群体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不懂得或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二是部分基层群众认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时间长、成本高,难以满足利益诉求,希望通过上访、群访、闹访获得更大利益;三是一些基层组织和部门在解决矛盾纠纷时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采取信访甚至极端信访形式反映问题;四是部分基层单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往往奉行“花钱买平安”等权宜治理方式,使“信访不信法”现象愈演愈烈;五是行政处理与司法解决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存在法院终审案件后仍不断上访,领导接访后对这部分案件仍签字要求继续处理,损害了司法权威,客观上助长了“信访不信法”。

(二)实体规则缺失,一些信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我市,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缺少可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围绕这些问题出现的年年访、重复访、甚至群访、闹访、越级访现象严重,信访部门疲于应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农村土地征用问题;二是村委会及股份合作公司董事会选举问题;三是外嫁女权益问题;四是代耕农待遇问题;五是卫生、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由于缺少法律法规政策等实体规则,通过行政和司法机制都无从解决,从而成为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老大难信访问题。

(三)信访程序规则不健全,导致信访工作缺乏合理程序而被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统一的信访立法,我市信访适用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信访部门规章、《广东省实施〈信访条例〉办法》,信访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缺乏有效程序性规范:一是缺乏信访终结机制。由于现行信访制度缺乏具有强制约束力的信访案件终结机制,对于已经一再驳回申诉或几经复查的信访案件,不少信访人仍无休止地重复信访,甚至缠访、闹访,信访部门疲于应付,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二是对信访级别缺乏规定,越级访现象严重。三是对长期违法违规缠访、闹访的当事人缺乏制裁或追究办法。

(四)接访工作缺乏联系沟通机制,信访部门尚未完全形成合力。当前,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均设有信访部门,各级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缺乏有效对接,没有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导致在工作中对同一信访案件重复办理、多头办理,相关部门只能反复调查、反复报告,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而案件长期得不到终结。接访方法单一,接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教育等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无法很好整合,也是造成当事人重复上访的原因。

三、我市信访工作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这是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信访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把运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我市社会建设领域立法进程,探索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制体系

社会发展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加剧了基层管理难度,因此要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立法,充分利用经济特区享有相应立法权的优势,将一些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矛盾化解政策和措施,经过充分论证后适时上升为我市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基层社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一是借鉴深圳市的经验,适时制定《珠海经济特区信访条例》。在该条例中,应当明确规定“信访人的权利与义务,信访工作专门机构及职责,信访处理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尤其要引入“信访级别制度”和“信访终结制度”,使我市信访工作有法可依,将我市信访工作真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尽快制定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实体规则。对我市长期存在又缺乏法律政策依据亟待解决的信访老问题,诸如外嫁女权益、代耕农待遇、农村土地征用、机关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等,市人大、市政府应当根据我市实际及时出台具体法规和政策,逐个解决长期困扰我市社会稳定的信访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第三方处理医疗纠纷机制。借鉴深圳市有关医疗纠纷立法的经验,探索推进我市医疗纠纷处理的地方立法,建立第三方处理医疗纠纷机制,完善医疗纠纷救济的法律程序,使长期困扰我市的医患纠纷纳入法治化解决轨道。

(二)重新定位信访功能,畅通法定救济渠道,引导百姓理性维权,自觉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信访制度的功能是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信访制度的功能被严重扭曲,信访成了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万金油”,不少部门和群众把信访作为了解决矛盾纠纷的唯一途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恢复信访制度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功能,纠正将信访作为承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错位。同时,畅通行政、司法救济渠道,将矛盾纠纷引入法治化解决轨道。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信访中反映的问题除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因缺乏法律政策依据长期得不到解决外,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行政、司法程序加以解决,比如劳资纠纷等社会保障问题、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环保问题、拆迁补偿问题、涉法涉诉问题等。因此,引导信访者依法表达合法诉求,依法争取合法权益;接访者依法处理诉求,依法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是今后改进我市信访工作的有效措施。一是可以考虑设立珠海市信访法律服务中心。中心设于市信访局,并由市信访局、司法局负责其行政和业务工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引导涉法信访问题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减少和避免出现越级访、多头访现象;提出法律服务建议,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发挥公职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在信访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服务和引导,切实将属于司法、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分别转入各自领域解决,形成信访与行政、司法实体救济的有效对接。三是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通过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得到依法救济,引导信访者通过行政和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四是改革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减少行政干预。信访的功能是反映民意、疏通民意、联系群众,对信访部门的考核重点应该是信访功能是否实现,改革现有的信访考核制度,取消类似“零上访”的考核指标,杜绝信访部门为完成指标而压制矛盾纠纷、甚至激化矛盾纠纷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全市信访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实现信访资源社会共享,提高信访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司法机关均设有信访部门,各信访部门缺乏有效联系机制的现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资源,开发以信访管理、查询管理、统计管理三大信息系统为主的全市信访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实现信访资源社会共享。通过信访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可以明确信访问题处理级别和具体受理单位,在共享信息库中输入信访人的基本信息、基本案情、主要诉求,各级信访部门均可一键点击,一目了然,避免不同信访部门对同一信访问题的多重办理和重复办理,提高信访工作效率,降低信访运行成本;大力推进“网上信访”工作,变上访为上网,方便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反映问题;建立信访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信息平台,方便信访群众及时、迅速地查询相关信访事项的受理和解决情况;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信访者进行心理沟通,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推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涉诉涉法信访案件要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

司法是现代法治国家解决矛盾的终局机制。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应当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可以使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得以正确实施,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省社会资源。只有树立司法的权威,才会减少甚至杜绝以各种理由(如声称司法不公)和各种方式(如上访)的信访案件的发生。维护和提升司法公信力,一是要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民法官的综合素质,从源头上预防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发生。市区两级人民法院要制定案件审判质量监督机制、法官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法官办理案件的质量。二是要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审判质量。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案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形象,直接影响涉案群众的合法权益,直接影响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因此,提高审判质量,加大依法执行力度,对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落实“司法是社会公平最后保障”的措施。在信访工作中,凡是能够经过司法程序解决的信访问题,各级信访部门都要引导信访人“用尽司法救济程序”;凡是涉诉涉法信访案件都要纳入司法程序,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凡是经过司法程序依法终结(如生效判决或依法不予再审)的信访案件,都要按有关规定作出终结决定,信访部门不再受理、交办和通报,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终局性。

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成为刚刚结束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核心词。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做好新时期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就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深化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调研组成员:王天鸿、杨静辉、王毅、徐兆东、徐素平、赵东升、陈莹等)

第二篇: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调研报告

发表于 2011-2-20 09:06:16 去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案件发生率不断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三级调委会的177个人民调解组织、1142名人民调解员(专职人民调解员19名),共受理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761件,调结1748件,引导诉讼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13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其中,高淳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36件,调解成功率100%。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定期接待群众上访,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萌芽阶段。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

一是建立健全了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了以县调处服务中心为龙头,县调处服务中心(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为核心(调委会),村(居)调委会为着力点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在村、村民小组选配信息员,及时捕捉纠纷信息,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村每日、镇半月、县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实行跟踪回访,对处置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法多样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医患纠纷调处中坚持“三个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与人情的统一、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使医患纠纷调处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阳江镇不断总结现实矛盾调处的经验,对诸如水面承包、芜申运河建设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农村唱戏、出菩萨等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准确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确保万无一失。桠溪镇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个五”调解法,即:人民调解员必须持有“五心”,具备“五能”,巧施“五法”(五心:就是调解员调解工作要做到公心处事、真心待人、诚心感人、耐心疏理、虚心树威;五能:就是调解员要有五种能力,能分析成因、能思考归纳、能说清事理、能协调沟通;五法:就是调解工作使用的五种方法,稳控法、借鉴法、趁热法、冷却法、省略法)。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计划生育、退伍军人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法检两院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如阳江镇龙潭村村民芮XX,在天河市场购物时被一辆马自达撞倒,经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后续治疗已发去费用20多万元,为解决巨额的医疗费用,芮XX的家人多次上访,近日,高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避免了案件的激化,既减轻了党政机关的信访压力,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人员工作性质、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我县的“三小场”改制、民办教师辞退人员、镇集体事业退休人员等多年不间断上访。

(二)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芜太公路拓宽建设、芜申运河改造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城市建设拆迁等引发的纠纷。

(三)因城市管理引发的纠纷。一些下岗职工、个体户或失业人员出于生计,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寻求生活出路,而是违章违规,其行为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后,对有关部门有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四)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五)集体资产发包、水面承包等引发的纠纷。新一轮水面、土地等集体资源发包后,因新老承包户交接,涉及原有设施的变更及投入成本的估价等方面引发的纠纷。

(六)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按政策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工作中,有的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精神病人的救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七)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引发的纠纷。企业改制后,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拉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的差距。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上访等矛盾纠纷。

(八)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引发的纠纷。多发生在落选村干部个人与村集体的债务纠纷。如欠发的工资、村干部以个人的名义分摊的集体债务等。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是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三是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是有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是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信“访”不信“法”,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如我县的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工伤工亡、非正常死亡等,以前都是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解决,而现在有个别人往往是通过信访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六是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三)整合力量,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等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结合实际,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安排布置任务。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测预防制度。各部门根据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对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苗头及时通报信息,提前进行调处化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在每年年初的工作目标中,明确各部门在矛盾纠纷排查中的责任,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五)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三率”(调解率、调成率、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本文出自司法行政社区-专业-垂直-权威-中国最大的司法行政交流社区!,原文地址:http://bbs.cnsifa.net/thread-839-1-1.html

第三篇:关于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矛盾 化解、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社会组织,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当前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镇综治办结合自身工作,就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开展了专题调研和探讨,先后采取了学习研讨、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社会组织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在开展群众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1、作为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发挥整合社会“粘合剂”效能的优势。社会组织有着与群众天然联系的特点,可以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传达给群众,并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团结和谐,形成“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2、作为联系群众的组织,具有引导群众利益诉求有序表达“直通车”的优势。每个社会组织都联系着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政府、政协等各种渠道,将各自联系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如实地、上通直达地反映给党委、政府及部门,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兼顾各方面利益,从而有效调动各界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族各界人士表达愿望和诉求的民主行为,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使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能够避免无序状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3、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具有担当社会矛盾“调解员”的优势。社会组织在所联系的群众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的话,由社会组织去说,群众容易被接受;同样的工作,由这个组织去做,可能会更有效果。当前各界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矛盾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做协调说服工作,增进理解、扩大共识、理顺情绪,使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社会组织和其所开展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和调节,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大和谐、大团结。

二、准确把握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在调研中,我们从镇综治办、信访办等部门提供材料分析,感到我镇如同全县一样,维稳形势总体趋好。近几年,陶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缓解,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日趋牢固。尤其是今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全年工作要聚焦“两重点一底线”,在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产业园征地拆迁两重点”的同时,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各项工作的底线,统筹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维稳工作举措,并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我镇各社会组织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镇团委在今年几个重大事件时期中,加强对青年群众的思想引导,采取舆论收集、动态监控等多措并举,保证了社会政治稳定。镇妇联努力做妇女姐妹代言人,施行信访代理,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再如通过座谈、联谊走访、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第三方诉调、心宁安抚等,围绕流动人员管理、反邪教工作、宗教场所管理、引导信教群众参加合法宗教活动等,积极建言献策、献计出力,为促进我镇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了我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但是,由于我们正处在转型发展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维稳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镇社会稳定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具体表现为:

一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引发的各类矛盾仍多发频发。如随着产业园征地拆迁的启动,一些动迁户利益诉求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新旧征地拆迁矛盾交织、反复,加之多年累积存量的矛盾,使征地拆迁矛盾仍处于高位;类似这些诸多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臵,将会影响全区社会稳定。

二是维稳工作面临任务重、要求高、手段少、办法少、风险大的空前压力。当前,老百姓的诉求越来越多,化解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少,甚至“办法穷尽、思路穷尽、财力穷尽”。如何使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调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处臵、早化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三、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重要作用的若干建议

由于现阶段我们还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为繁重。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组织发挥维稳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推进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社会组织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优势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才能使社会组织各项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为此建议:

1、充分认识社会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稳定的生力军。因此,我镇各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尤其要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明确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高度,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项紧迫政治任务和重要职责认真抓紧抓好。

2、切实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着力点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各社会组织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引导群众利益诉求有序表达的重要内容。我镇各社会组织应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建立工作网络,健全收集、反映机制,特别是收集反映社会基层、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合理诉求,了解和反映一般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便于领导部门充分了解民情,把握民意,集中民智,为镇党委、政府制订和实施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咨询。

3、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身优势,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各种建言献策活动。应紧紧抓住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充分就业、征地拆迁、农业产业发展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可通过座谈会、调研、信访代理、维权热线、青年沙龙等多种形式,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准确地向镇党委、政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政协这一舞台,从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发表意见。所提建议既要考虑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考虑到政府的实际承办能力,把握有利时机,务求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

4、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新机制

社会组织要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就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建议应在建立健全下列这些机制和制度上加以努力。

(1)建立健全联动组织机制。各社会组织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服务对象、性质上的相近性,服务领域、范围上的关联性,服务形式、运用上的相似性等方面整体考虑,把维护稳定的资源优势整合好,根据工作对象、性质特点分别探索和建立发挥联动效应的新机制,以扩大工作的影响力。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相关社会组织就维护稳定工作的共性问题、重要问题达成共识,共同作为,共同研究解决维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搭建联动宣传的有效平台。各社会组织应围绕镇党委政府确立的奋斗目标,联手打造一个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利用“五四”和“三八”等传统节日以及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运用官方微博、QQ群、飞信等新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效宣传教育。加大《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征地拆迁法规和其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的覆盖面与渗透力,推动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制舆论环境,努力形成遵纪守法、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

(3)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维权网络,设立和开通维权热线,依法维权、科学维权。要完善已有的接访制度、信访代理、信息及时上报等制度,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急,确保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都有人应,有人管,有结果,有反馈。应经常开展各类社会性服务和公益活动(如专家咨询、敬老服务、结对帮困、维权代理等)引导全社会关心帮助困难群体,认真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通过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建立健全符合社会组织工作特点的“参与矛盾化解”、“第三方诉调”、“参与化解矛盾包案制度”等。要选派思想性强、懂业务、坚持公平正义的人员担任拆迁公信人士,积极参与第三方诉调。建立参与化解矛盾包案制度,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定人定时地做好包案化解,要及时分析化解矛盾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不稳定因素和信息,找准化解矛盾突破点和关键点,运用多种手段,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尤其要发挥一些基础社会组织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调节疏通的重要作用。

5、加强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自身建设

要顺应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分布的变化,积极改进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在现有纵向的组织体系基础上,注意构建横向合作型组织网络,特别要重视加强社区、企业、新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工作,努力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覆盖面和工作渗透力;要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时期特点的思路方法,切实提高协调沟通的本领;要积极培育和创新适合群众需求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加强活动阵地和活动设施建设。

同时,各社会组织应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各类培训,组建一支参与社会管理,能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的志愿者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的需要。

6、各级党政组织要全力支持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镇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协调关系、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创造条件,健全机制,让他们参与,让他们发挥优势和作用。各级党政组织要依据法律法规,支持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全力依法支撑、保障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履行职能。要建立定期维稳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各相关责任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社会组织通报维稳工作,让社会组织及时了解维稳工作信息和相关要求;充分尊重社会组织的民主权利,听取他们在对维护工作的意见、建议,支持他们依法维护所各自联系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在人、财、物提供必要的条件,确保社会组织开展维稳工作的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和支持社会组织在协调关系、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形成仁者播其惠、智者尽其才、勇者竭其力的生动局面。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有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我国的社会组织区别于政府和企业,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三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组织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组织具有社会“稳定器”、“安全阀”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日益广泛的社会变革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管理体系之外,成为社会治理的“空档”和“盲点”,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社会稳定领域呈现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基本态势。各种社会矛盾的关联性、复杂性、敏感性明显增强;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问题大量增多,如何妥善处臵各种社会冲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挑战。实践证明,和谐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的,两头是政府与公众,中间是缓冲地带,而缓冲地带的主体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来自于民众,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具有自治性、组织性、公民性、公益性、中介性等特征,具有润滑剂、稀释剂的作用,能够引导各类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能够避免局部性矛盾演变成全局性冲突,避免本可以解决的问题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增强社会抗震荡能力,具有社会稳定器,“安全阀”的作用。

(二)社会组织具有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接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立足于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着手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由“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直线管理向多元、多维管理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事务,政企、政事、政社不断分开,众多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将向社会分离和转移,“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日益明显。社会组织植根于公众,是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自治和互助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有助于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互联、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政府力量与社会资源互动的良性机制。

(三)社会组织具有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弱势群体的作用,有利于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也迫切要求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组织来自民间、了解民生、熟悉民情、关注民意,其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填补了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扩大了公共服务供给,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二、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有效管理下,社会组织获得健康发展,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生力军”,起到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能力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发育不成熟、行为不规范、人才匮乏、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弱点。一些社会组织缺乏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制度不完善、民主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

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深化改革,还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活力之手”,要发挥其正能量,必须统筹兼顾,加强领导,完善措施,提供保障,强化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作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和服务创新的“催化剂”,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完善社会治理方面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可信可靠的得力助手。但正如人们讲的,一些地方“谈社会组织就害怕”,认为社会活力的激发会削弱政府的作用;一些地方“谈社会组织就反对”,害怕社会组织力量的引入会影响到个人或者小社会组织利益;还有一些地方“谈社会组织就摇头”,不知道怎么跟社会力量打交道。为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创新理念,在思想上接受社会组织,在政策上支持社会组织,在体制上吸纳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好利用好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切实把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和可以使用的力量。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在政策方面,要制定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公共服务的意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配套落实社会组织优惠扶持政策,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资助机制,通过地方财政支持资金、利用社会资金等多种筹资方式,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社会迫切需要的社会组织,表彰奖励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逐步形成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体系,提升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有力的监管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保障。一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以党建促发展为着力点,逐步健全党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工作网络,形成发展、监管、党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保证社会组织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要加强联动协作。建立登记管理机关、公安部门、税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物价部门等相互配合、行动一致、协调运作的整合机制,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灵活有效的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监管合力。三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的实时监督,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等各类监督机制,建立起社会组织责任和绩效评估体系以及自律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四要加强社会组织维稳工作。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协调登记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对有些社会组织成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开展科学系统的预测、分析、论证,进行稳定风险评估,使社会组织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打击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管理。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组织法律意识,引导社会组织人员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积极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社会组织的自律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工作,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无基本法,对其地位、功能缺乏基本定位;现有法规偏重程序法,缺少实体法,对社会组织的权利保护和义务规范均显不足,有些新出现的社会组织甚至无法可依。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完善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项社会组织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要完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提高组织效率。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强化社会组织章程的核心地位,健全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三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提高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促进社会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第四篇:关于做好房屋征收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好房屋征收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市大范围开展棚户区改造工作,对大量的城市房屋进行拆迁,对大批城市居民进行安置补偿,随着棚改步伐的逐步加大,因棚改拆迁等工作造成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逐步增多,怎样解决拆迁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维护棚改期间的社会稳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房屋拆迁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近几年来,随着我市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拆迁规模逐渐增大,拆迁问题日益凸显,商品房价格涨幅过快等因拆迁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

回顾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城市拆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使之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更加符合市情和民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市拆迁矛盾的加剧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不统一,少数工作人员态度粗暴、方式方法简单及评估不规范等几方面:

一、由于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被拆迁人主观上盲目抵触、漫天要价、无序上访、暴力伤害工作人员。在近几年各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被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被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筐,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被拆迁户强横野蛮、言语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二、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使拆迁工作进展不顺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那些积极配合拆迁、按时搬迁的被拆迁户只能得到规定的补偿,而那些百般刁难的被拆迁户因开发商不按政策规定私下开口子,却能得到更高的补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住宅房屋搞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也随之增多,虽然房权证中注明房屋使用性质为住宅,但由于经营或租赁经营,拆迁中按照商业用房补偿,而该房的周围居民只能按照住宅房屋进行补偿,导致差价悬殊。

三、拆迁过程中,拆迁工作人员采取恐吓、胁迫以及声称停水、停电等手段强迫被拆迁户搬迁。拆迁工作人员工作方法不当,态度粗暴是引发纠纷,造成与被拆迁人情绪对立,从而影响拆迁进度的重要原因。

四、拆迁评估不规范。个别评估机构与被拆迁人串通,按照被拆迁人的要求做不实评估,评估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很大,严重损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有时两个不同的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相差甚远。评估结果的不客观、不公正,成为制约拆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障碍。拆迁的核心问题是补偿和安置问题,老百姓的利益应当在拆迁中得到提升,改善和安置好被拆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是城市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拆迁管理工作中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最大限度的化解城市建设拆迁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和谐拆迁的社会稳定目标,真正做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难事,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拆迁矛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利益问题,也是少数矛盾激化的诱因,更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局面的重要因素。拆迁工作中怎样才能不损害群众利益,又能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平安拆迁”。归结起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制定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拆迁政策的完善和到位,对于确保被拆迁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信访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某些低收入、住房面积小、补偿金额少,又确实无力购

房、符合条件的被拆迁人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提供保障。

二、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拆迁行为。做好房屋拆迁工作,关键是拆迁行为要规范。一是要严格实行拆迁许可证制度,认真核查拆迁条件,依法查处未取得拆迁许可擅自拆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要严格审核拆迁主体的合法性,对不符合拆迁主体资格的单位搞拆迁的,要坚决制止。三是要加强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监管。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是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拆迁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一方面保证拆迁资金足额到位,专户专储;另一方面要保证专款专用。

三、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逐步建立评估机构进入拆迁市场的“准入”制度,对拆迁评估机构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因历史原因无批件、无产权证的房屋拆迁安置问题、住改非的补偿问题、装修补偿问题,要根据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各地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完善政策,依法拆迁”的原则,科学的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补偿政策,使拆迁做到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拆迁工作过程中的矛盾。

四、加强对拆迁单位的资格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拆迁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所有拆迁工作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对执法不严、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刁难服务对象的或利用工作之便接受被拆迁户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的以及其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行为的,都应当受到纪律处分与追究,对违法违规的拆迁单位要依法严厉查处。

作为拆迁与被拆迁两个平等主体的双方,拆迁管理单位应切实全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热情、务实和体谅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每一个被拆迁户,同时也希望被拆迁方本着充分理解和顾全大局与服从大局的心态,理性地配合完成拆迁工作,实现“平安拆迁”。

第五篇:关于我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部、省国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国土资源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持续加大社会矛盾的防范和化解力度,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订了《**市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法(试行)》。我局印发了《**市国土资源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遵循“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各市、县(市、区)局(分局),建立了国土资源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并逐级上报备案。

《**市国土资源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在评估对象、操作程序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引入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

清晰界定评估对象。在评估对象的界定上,实施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涉及“三农”方面有关事项的决策制定;有可能在较 大范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涉及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安臵补偿;涉及公共建设、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重点建设项目的重大决策;涉及采(探)矿权审批,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重大信访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其它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等七类事项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规范评估工作程序。办法对评估程序作了严格要求。一是制定评估方案。评估前,由评估责任主体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单位,成立专门评估小组,根据评估要求、原则和评估事项的特点,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保证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广泛听取意见。按照评估方案,就拟定事项向社会或实施地区进行公告会示、广泛宣传,让群众全面了解相关内容。采取如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征求意见,并及时归纳、整理。三是全面分析论证。相关职能处室牵头召开分析论证会,邀请有关单位、专家及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众代表参加,群众代表应占一定比例。职能处室对拟决策事项作详细说明,并准确反馈民意调查情况,与会人员深入讨论、协商沟通、分析评议和科学论证,会后形成明确的论证意见。四是提交评估报告。相关职能处室根据论证意见,制作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决策事项、评估过程、评估依据、评估结论和其它需说明的事项。该报告由参与人员签名后提交市局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五是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凡决定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都要制定风险化解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和措施,对存 2 在的矛盾和隐患有效化解。同时,要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处臵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六是跟踪督查督办。对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付诸实施的决策、项目,市局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程跟踪掌握风险化解和维稳预案落实情况,对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研究制订并完善维稳措施。七是建立专项档案。评估项目所有材料整理归档,以备查验和总结提高。同时报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对应评估而未评估、评估未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引发重大社会稳定事件的,或虽评估但化解和处臵措施不落实又不上报等情形,对负有责任的处室、单位及相关人员,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积极预防社会矛盾

经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我市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群众上访、集访,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土地征收(用)中,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有的甚至侵害了群众切身利益,造成矛盾激化。我们积极实施《**市国土资源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认真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收(用)工作中坚持“四到位”,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效防范了社会矛盾。

一是征地程序履行到位。我市各地严格履行征地程序,做到征前告知、确认。国土部门牵头被征地村组、建设用地单位的代表对拟征收土地的权属、地类、地上附着物等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共同确认调查结果,保证征地补偿登记的准确性;征地过程中 3 依申请举行听证,保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知情权;征地批准后实施两公告一登记,保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监督权。**市国土、劳动社保等部门还向社会公开联系电话和联系人,征求被征地单位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过程中,严格执行“四公告一公示”,即:征收土地批准前发布征收土地方案预公告、征收土地方案批准后发布征收土地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公告、征地补偿到位后发布征地费用情况公告、张榜公示被征地农民安臵名单。结合村务信息公开工作,在村务公开栏、村组宣传栏等明显位臵张贴公告并拍照留存。

二是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到位。省政府26号令规定,我市市区征地补偿标准为,土地补偿费每亩16000元,安臵补助费每人18000元(省政府26号令规定为不低每人17000元);下辖四市为,土地补偿费每亩14000元,安臵补助费每人13000元。在征地过程中,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照省政府26号令以及各地实施细则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给予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合理补偿,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报批前征地预存款到位。征地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是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征地补偿安臵费用足额到位,我们严格执行征地预存款制度,各地在上报农用地转用征收材料时,必须将征地补偿安臵费用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政府应出资部分足额打入征地补偿费专户,并出具银行进账单。凡征地补偿的各项费用不落实到位的,报批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四是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到位。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是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我市各地坚持做到“征地、补偿、保障”三同步,在征地报批前确保征地补偿安臵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在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规范征地补偿资金拨付渠道。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资金要通过财政渠道从征地补偿款预存专户转入失地农民保障专户,不得从征地补偿款预存专户直接支付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被征地农民放弃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由其向所在地失地农民保障机构提出申请,履行货币安臵程序。

三、主动工作,积极化解涉土信访和社会矛盾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涉土信访处臵和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没有出现大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我们的做法为:

1、主动适应工作需求,不断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是我们提高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前提,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能提高信访工作效能,而且也能较好地促进群众信访事项在基层的解决。因此,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十分重视信访工作制度建设,在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同时,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一是进一步落实完善共同责任机制。这几年我们着力构建解决国土资源信访矛盾纠纷的共同责任机制,督察促市(区)建立和落实处臵国土资源信访矛盾纠纷共同责任机制的情况,在明确党委政府统一领 5 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相关基层政府和部门在接待、稳控、化解等方面应该履行的职责,把责任主体推向处臵工作一线。依法按政策及时妥善解决好引发群众上访的实际问题,坚决阻止因重视了对上访行为的处臵而淡化了解决问题的倾向。二是强化信访案件查办机制。群众信访反映属实的违法违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到位,长期不能消除违法状态,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越级重复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完善信访案件查办机制,凡是群众信访反映属实的违法违规问题,都要依法查处到位,明确消除违法状态的期限。三是建立把握舆论引导的工作制度。对于媒体曝光的事件,我们正确面对,主动调查、反馈,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对利用事件借机造谣、恶意炒作的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会同相关部门披露事件真相。

2、坚持攻坚克难,努力完成阶段性国土资源信访积案化解任务。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用三年时间基本化解历史遗留的信访积案,今年是第三年。通过近几年开展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各级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积案。但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化解的历史遗留积案很难息访,化解国土资源信访矛盾纠纷的任务还很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按照“不讲条件、不讲理由、只讲结果”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个疑难信访积案,在查清事实、准确定性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案研究制订解决方案和稳控措施,适时与信访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相关政策宣传,会同基层政府帮助解决实际困 6 难。对信访人的合理诉求,能及时解决的,要坚决一次性解决到位,促其息访息诉;因法律法规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原因,取得信访人的理解,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予以解决;对一些无理或要求过高,甚至无理取闹的,经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仍不听劝告的,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四、落实社会风险稳定评估具体措施的探讨

机制不顺,会阻碍工作的推进。反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和推进,同样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来保障。必须建立完善好相关工作机制,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一要建立信息搜集机制。要加强社情民意类信息的搜集工作,全面掌握人民群众对即将制定出台的重要社会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反映,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扩大掌控面,提高对稳定信息的掌控能力。要在各地区、各基层单位,广泛布建一批信息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之成为掌握“第一手”稳定信息的主要来源。

除了加强社会面上的信息搜集工作,还应当借助有关职能部门拥有的工作渠道和手段,加强预警性情报的搜集工作,掌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要在掌控重点地区动向上下功夫,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利益诉求群体动向,赢得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提前量,增强处臵措施的针对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要建立涉稳情况会商机制。必须组成专门的班子、采取专 7 门的形式,对搜集汇总的方方面面的涉稳情况进行会研会商,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一方面,可由各地各部门固定人员组成联席会议,以此为平台开展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可指定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对各地各部门掌握的涉稳情况定期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处臵建议。此外,在研究处臵措施、提出决策建议方面,还可考虑吸纳社会问题专家、律师等参与,建立一支有代表性的决策咨询队伍,避免因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效防止在决策过程中出现本位主义现象。

三要建立决策有效性验证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直接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出台重要社会决策,必须赢得群众认可、取得群众支持;针对可能的风险,即将采取的防范处臵措施能否见效,也要看人民群众的反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始终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做到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相统一。在正式决策和采取防范处臵风险的相关措施前,有必要从不同层面挑选一些群众代表,尤其是与之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群众代表,广泛听取意见和反映,以此来验证决策措施的有效性,提高决策的效益。

下载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法制手段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我市信访工作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