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

时间:2019-05-13 17:4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

第一篇: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

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

校园气象站是一个气象科普平台,它将实时气象观测、气象知识科普、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防灾减灾知识集成到了一个数字化应用平台上,实现了让更多的生命在自然和灾害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存活选择。

在自动气象站建设中,结合部分学校的气象观测实验活动,在部分校园内建设自动气象站,并以校园内自动站为平台,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使自动站建设和校园的科普工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们更加具体地接触到现代气象观测设备,了解传统人工仪器和现代自动观测设备工作原理和方法,规范了校园气象站,同时延伸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不仅使学生们对气象知识有了全面了解,还增加防灾减灾、规避自然灾害的知识。

气象部门技术人员应邀对中小学的学生们进行相关业务方法指导,开展相关的气象科普,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校园内自动气象站,使学生们学习相关气象知识更加直观,增加了实际操作机会,对气象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学校师生反应良好,一致认为学习效果要优于的单纯的书本授课方式,校园的气象科普浓厚了学生们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学校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建设校园气象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气象、学习气象知识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对气象科学进行探索,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保小负责人表示,将利用好校园气象站,成立气象观

测兴趣小组,每天进行气象观测,提高学生的气象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篇:县级气象站标准化建设调研思考

一、县级局站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县级基层气象台站是气象部门直接获取气象信息、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的最基层单位,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对未来十年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基层台站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改善,硬件环境提升,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提高,气象信息获取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台站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台站工作领域逐步拓宽,现代化设备和仪器增多,观测技术要求提高,服务领域和需求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多,对基层台站的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台站建设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平面布局和气象科技文化氛围不相适应,硬件环境改善与软件建设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人员素质与业务技术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级基层标准化台站建设的步伐。突出表现在:1.办公用房与整体环境改造步伐较快,基本形成一站一景的建设格局,但“四室一场”建设特别是测报值班室、预报会商室、决策服务室和职工活动室建设没有标准规范,气象科技特色和气象文化主题不突出;2.多轨道业务系统不健全,业务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薄弱;3.气象行政许可不规范,社会管理职能薄弱,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4.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缓慢,台站缺乏发展活力;5.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如何加强基层台站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实力刻不容缓。

二、县级标准化台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台站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基层台站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促进基层气象台站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建设原则

(1)规范标准,示范带动,强化管理,稳步推进;

(2)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4)庭院建设做到生活区和工作区分区管理,功能适用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三、县级局站台站建设标准

1.工作环境优美,富有地区特色和气象文化特色。

⑴业务办公用房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美观大方,结构新颖,装修简洁明快,朴实清新。

⑵富有地区特色和气象文化特色,基本形成一站一景的建设格局。

⑶有畅通的排水系统、供暖系统和突发停电故障下保障业务正常运行的供电系统。

⑷防雷设施符合《建筑物防雷规范》要求和气象业务设备设施防雷安全要求。

⑸统一设计布设电线、通讯线和网络线,管线集中暗敷,安全稳定,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⑹环境整洁优美,做到院内绿化、美化、亮化,体现部门特色。

2.四室一场标准规范,体现部门气象科技形象。

⑴测报值班室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有统一的网络设备和电源机柜。

b.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设备、仪器用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c.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台站简介、技术规范、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常用图表、质量公布栏和学习专栏等制作上墙;

⑵预报会商室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有统一的网络设备和电源机柜。

b.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设备、仪器用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c.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常用图表等制作上墙;

d.合理布局视频天气会商(会议)系统和信息滚动显示屏。

⑶决策服务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b.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周年服务方案、应急工作流程和常用图表等制作上墙;

⑷观测场

a.场地平整、四周开阔,设施和仪器、设备整洁;

b.站址信息(站名、建

站时间、经纬度、拔海高度等)标示清楚,设计美观;

c.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d.周围环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3.多轨道业务平台功能完善,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⑴气象综合观测平台

a.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观测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运行情况良好的。

b.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流程科学规范,符合标准,可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c.气象探测环境符合要求。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避免气象台站的自身建设和城市建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d.建立综合观测平台自动监控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观测资料出站合格率要达到99%以上,并确保自动观测的各类信息的质量。

e.每月张榜公布个人和站组质量。气象测报质量统计和发布准确无误,并坚持定期分析业务质量。

f.制定本地特色产业观测项目并实施观测。观测项目要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g.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一般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较大故障排除不超过72小时,不使用超检仪器,按规定配有规定数量的备份仪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条件满足业务要求。

⑵预报预测平台

a.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满足县级预报预测业务需求。具备预报预测分析、临近天气监测、预报产品生成、质量评定、可视化会商等功能。具备灾情收集调查和开展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调查的软硬件条件,灾情情报收集调查上报及时,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要。

b.制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可视化会商流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服务周年方案,并上墙公布或系统固化。

c.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突发气象灾害,生成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信息,并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手机、报纸、广播、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信息。

d.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气象预报服务不出现重大失误。重大灾害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达到48小时。

e.建成综合监测、预报预测信息滚动显示系统,滚动显示辖区内气象站观测信息、卫星云图信息、雷达观测信息和环流形势图、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wrf、mm5)预报图、指导预报产品等信息。

f.发布公众专业气象指数预报信息。气象指数包括生活气象类、医疗保健气象类、旅游休闲气象类以及人体舒适度、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潜势等。

g.建成站台历史资料数据库。包括历史气象灾害、历史气候资料、历史天气个例等,实现资料累加、查询、检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h.气象预报服务零投诉。公众气象服务用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

⑶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a.建成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满足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需求。

b.定制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并上墙公布或系统固化。

c.建成决策气象服务系统,能够在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下,结合当地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

d.建成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手机、报纸、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发布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

e.建立较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形成2种以上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重要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满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

f.实现农网信息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和发布业务流程及各种管理、培训制度,确保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行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g.建成先进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实施火箭作业的能力、信息快速收集传递和效果评估能力,火箭点建设达到行业标准。

⑷信息网络平台

建成能够满足县级业务服务需求的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实现与区、市级信息网络平台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满足业务系统、视频监控、远程教育、视频会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需求。县级局站桌面网络带宽达到100mbps,与区、市级宽带信息网络达到4 mbps,建成县级小型数据库,实现县级行政区内站点历史气象资料和实时气象观测资料的存贮应用。

4.气象行政许可规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⑴设立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办公室或服务窗口。工作流程清晰,服务标准,管理规范。开展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施放气球申请审批等行政许可工作。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率达80%以上,施放气球申请率达95%以上。

⑵成立县级防雷技术服务中心,培养2名以上专职(兼职)技术服务人员,开展防雷技术评价服务。加强防雷安全定期检测,每半年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1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他各类防雷装置每年进行1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80%以上。

⑶制定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气象行政审批程序等工作制度流程,并上墙公布。严格按照气象行政审批程序程序进行审批,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能力。

⑷建立高素质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开展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及时查处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违法案件。

⑸建立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诉讼代理制度。完善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复议程序,推行气象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和罚没款罚缴分离制度。

⑹建立与气象行政许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档案,并装订成册或上墙公布,提高气象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⑺建立气象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备案及定期检查制度、社会监督投诉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非正常开支公示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在公共场所设置“政务公开栏”和“民主监督箱”,按时收集意见,及时处理反馈。

⑻加强普法学习,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基层气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备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⑼积极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利用气象日、科技周、法制宣传日等机会,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气象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

⑽建立局务会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有3人以上参加的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⑾财务工作严格规范,不发生违规违纪事件。

5.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增强基层台站活力。

⑴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市场,拓展新的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紧扣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⑵预留10%的可用资金建立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

⑶气象科技服务创收稳步增长,可支配收入与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费的投入比例达到50%—100%。

⑷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科技服务集约化运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6.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⑴选拔和任用优秀领导干部。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选拔任用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干部,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台站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

⑵提高县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水平,实现管理、业务双肩挑。县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⑶建立县局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交流制。加强县局领导干部交流,县局领导干部任期达到规定年限后应当交流或转任其他工作。

⑷基层气象台站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在编制限额内严格控制队伍总量增长,提高学历层次,新进入基层台站的人员一般应当具有气象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⑸加强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预报服务、测报、防雷、人影、财务、设备维护等岗位,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和上岗证定期检查制度,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

⑹引进或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每个基层台站都能有1名以上有较高知识水平、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或技术标兵,应当有1名高级工程师。

⑺建立学习型部门。制定并实施基层台站人员培训计划,保证基层台站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人员每5年的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7.建设特色鲜明的气象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⑴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勤政廉政。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学习型单位创建等工作,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和经费落实,效果明显。

⑵严格执行局务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等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市)气象局要建立廉政监督员制度,廉政监督员作为局务会成员参加局务会,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⑶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团结进取、遵纪守法、争创一流业绩。无涂改观测记录或破坏气象资料、仪器等现象发生。

⑷营造浓厚的气象文化氛围,制作和布设具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的气象形象标识,设立标明气象人精神、职业道德规范、气象文化和文明创建规划等内容的宣传栏,设立局务公开栏,办公室有明示牌,职工佩证上岗,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规范。

⑸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职工凝聚力。积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促进单位和协。

⑹争创当地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在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开展重大气象服务、事业改革等重要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⑺建成图书阅览室,配有书柜(或书架)、桌椅,保持一定数量的图书,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60%,图书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

四、对基层台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级基层台站建设仍是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其自身技术支持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职能履行能力仍然很薄弱,气象服务技术装备落后、自身建设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投入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实现基层台站标准化,就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领导重视是基层台站标化建设的关键

基层台站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全站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支持,才使基层台站有了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因此领导重视是基层台站标化建设的关键。

2.人员素质是基层台站标化建设的根本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县级以下基层台站以气象观测业务为重点开展工作,近几年,随着多轨道业务建设和气象服务拓展,基层台站业务和服务任务普遍增加,但人员数量没有增加,加之05年之前多年人员只减不增,造成目前基层台站人员过于年轻化,中、高级技术人员偏少,初级技术人员偏多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台站业务服务能力的提高。

气象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行业,它的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高要求。员工从气象观测岗位到具有对监测结果、模式预报进行相关性分析、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对预报结论和影响作出综合评价,需要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积累。人员素质不仅是影响观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等台站实力的重要体现。仪器设备、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依靠资金投入一两年内就能彻底改变,人员结构的调整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多年来,基层台站业务人员培训是基层台站工作的薄弱环节,更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3.经费保障是基准层台站标化建设的基础

县级基层局站担负着气象综合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行政许可和各类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要切实完成好这些任务,经费保障是基础。目前,县级气象局站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较慢,可支配收入较少,发展经费投入主要依靠项目建设投入,而项目建设投入多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少软件和能力建设。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导致硬件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只有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基层台站诸多工作的正常开展,基层局站才能有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4.体制创新是基准层台站标化建设的希望

现阶段,基层局站面临事业单位改制的大局,监测人员地位明显低于行政人员,使大多数监测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长期以来大锅饭式的分配、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也使监测站内部缺乏很好的激励机制,这些都影响到监测人员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要保持监测队伍的稳定、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监测工作的活力,唯一的途径只能依靠体制创新。

5.能力建设是基准层台站标化建设的目标

目前,多数基层局站的业务能力依然是气象观测为主,预报服务为辅的局面。近年来,虽然发展了多轨道业务,增添了不少设备,但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未能有大的突破,在专业、专项预报服务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气象服务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要求。在今后几年内,只有加快发展基层局站的社会管理能力、预报预测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县级基层局站的安身立命之本。

第三篇:校园建设方案

书香校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1.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网络,为学生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在校内、班级内、家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书香学校特色。

2.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3.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积淀。

4.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5.探索学生课外阅读激励性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建构课外阅读体系。以各种形式的评价贯穿学生的阅读过程,维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

三、实施策略

一、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打造墙体文化。(1)大楼梯:国学经典

(2)一楼墙面: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伴我成长等。

(3)二楼墙面:经典故事长廊(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文学故事等)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

(4)三楼墙面:励志好学篇

(5)四楼墙面: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二.建设班级“书香”文化。

班班设有图书角,学校统一为班级新定做了小书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献一本,读百本”好书大家看活动。书柜上方粘贴着有班级特色的读书警言,一角悬挂着学生向伙伴推荐的新书篇目和内容简介,这使得每个班级书香四溢。近日,我校已与图书馆达成团体借书的意向,用于增容学生的阅读书目。为了有效发挥书库的作用,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还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三、开放学校图书室

四、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1、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

2、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书征文竞赛。

3、读书节文艺汇演等活动。

4、“书香家庭”、“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活动。

(二)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同时,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组织阅读公

开课观摩教学,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坚持每天“三读”:晨间交流读:运用8点前时间,倡导学生自由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午间休闲读:每天用20分钟午读时间认真阅读,将读书当作时尚休闲形式;睡前放松读:建议学生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轻松翻阅、慢慢品尝、让书香陪伴入睡。

如:阅读指导课: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一、二、三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四、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师生互相推荐好书,读好书,一起谈论好书等,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

阅读效果的提高。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三)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学生中做到,每天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有一本书。为了有效发挥书库的作用,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还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四)倡导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读书主题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教师在阅读中,以原理掌握、方法实施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强调通过阅读激发阅读人能持久 的兴趣,引发阅读人可持续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等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五)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设学习型家庭,营造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甚至可以让家长撰写书香家庭建设的经验和论文,收入学校实验论文汇编集。

(1)拟订“亲子读书手册”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活动中。我们结合“书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举办“父母学堂”读书讲座。“亲子读书”基本要求如下:父母应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②积极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经常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字书籍,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为打造丰厚的人生底蕴奠基;平时能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书社区化。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有关图书馆、图书室、新华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网上读名著”等活动。

(2)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成立年段家长委员会,使其成为我校书香文化活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并将读书活动校园推向家庭、社区。

(3)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成立由学生、教师、家庭代表组成的“书香家庭”评定小组,每学年评选一次,并颁发“书香家庭”奖牌。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家庭”、“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古诗文考级”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举办有主题的系列读书节活动。将读书节活动设校级、年段级、班级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书征文竞赛、读书节节徽设计征集竞赛、书签设计设计征集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评选、好书推荐会、优秀读书笔记展、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学生个人习作专集展览、古诗文考级、年段半日读书、读书节成果展示、读书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阅学读兴趣,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七)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开展读书活动绝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制度,有助于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和向纵深持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活动,评选古诗文考级优秀学生,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每月评选班级、段级的阅读星,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书香校园建设方案

加碑岩联合学校(小学部)

2011.09

第四篇: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及运行情况

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及运行情况

摘要: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是广东省推广建设的地面自动监测系统,是该县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紫金县区域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了站网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观测能力和预警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紫金;区域自动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 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82-1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气象观测能力的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对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区域自动气象站时空分辨率强、所获取资料准确度高,使我国地面观测网对各种天气系统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大大加强。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和使用,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精细化水平、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1.1 紫金县地理状况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中东部、河源市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矿产、地热等资源甚为丰富。近几十年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对紫金工农业、林业等领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步建立,对紫金县短时临近预报、决策服务有更加科学的指导意义,为紫金县防灾减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

紫金县气象局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概况、地理环境、工农业布局、防灾重点地段等基础上,选择四周开阔、通信流畅、便于维护维修的地点建站,目前紫金县已建成以紫金遥测站为主中心站、18个乡(镇)站为分站的站网,整套系统与河源雷达、探空、地面等探测设备一起形成多圈层、高密度监测网,时刻监视紫金的风云变幻,大大提升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1.3 设备构成

区域站监测设备的选型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选择了长春气象仪器厂的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该设备每5分钟自动无线传输一次降雨量、风向风速及空气温度观测资料,维护简单,无人值守,具有远程实时监控和可扩展性,为业务发展需要和监测项目增加预留了扩展空间。

1.4 运行情况

紫金县区域自动站网经建设、校准、升级维护以及资料质量控制,目前各站点资料准确性高、可靠性强,资料易备份,仪器设备易维护。气温、降雨量、风向风速数据实现了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并通过自动站处理软件、WEB等方式监控和发布,形成一个多功能、现代化、开放式的监测网。存在的问题

2.1 探测设备、环境难保护

目前各站都是建在乡(镇)政府或学校内,难以保证四周探测环境的变化不影响数据质量,且监测仪器无专人看管,亟待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好探测环境和监测仪器,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2 备件配备不足

站网运行以来,只能做到在县局备份部分配件(通常只有一套备件)。然而仪器常在突发恶劣天气时出故障,有时不止一套设备发生故障,而此时又急需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为天气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数据,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备件,以保障及时更换和修复故障仪器。

2.3 维修技术力量薄弱

虽然站网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技术保障没有及时跟上,尤其县局受人员不足和技术能力限制,无专职负责人员,且区域站布局分散、数量多,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难以及时到达现场。建议每个台站配备固定的或兼职维护维修小组,多组织培训学习,熟悉自动站原理和运行情况,总结维修经验,不断提升维护能力。

2.4 数据传输通道保障

各站通过GPRS数据通信传输数据,传输质量会受通信网络状态影响。近几年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协商,对基站的信道资源进行优化以后,通信传输质量得到提高。在选址建站时,要充分考虑通信传输这一因素,以提高资料传输质量。

2.5 仪器校准、维护和数据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个别站点不能及时校准和维护,造成监测数据失真,应加强仪器校准、维护和数据质量控制,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建议

区域自动站数量多,分布零散,要保证整个站网的良好运行,必须科学管理, 明确职责,形成完善的站网运行保障系统。上级保障部门对下级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制定规范化故障处理流程,统筹安排好各级仪器备份工作,按规定对设备定期检定,确保站网正常、稳定和精确运行。结语

紫金县区域气象站观测网建设虽然已经初步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是有待继续完善。要保障区域站的正常稳定运行,需上下联动,健全保障机制体系,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加强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正常稳定的区域站网运行,可有效促进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义昌,王善芳,郑学山,等.自动气象站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用中的应用[J].山东气象,2008(01):7-10.[2] 林英.我国自动站建设发展迅速[N].北京:光明日报,2003-08-17.[3] 胡玉峰.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张霭琛.现代气象观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唐宁琳,广东省紫金县气象局,技术员,研究方向:大气探测;李波:广东省紫金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气候;郝建平: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气候;郑金新:本科学历,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气探测。

第五篇:农村科普宣传电子屏效果好

农村科普宣传电子屏效果好

农村科普宣传电子屏效果好《 农民日报 》(2015年06月16日

02 版)

编辑同志:

日前笔者下乡时看到,某村在文化广场中心建起了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茶余饭后,村民们聚在宣传栏前,一边看滚动着的科普宣传内容,一边兴奋地议论着。农民朋友高兴地把它称为新时代助民增收的“科技窗、加油站”。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期盼能在农村多建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以便及时快捷地获悉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但在许多乡村,不要说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就连一般的科普栏都不易找到,不少地方忽视了科普宣传栏建设。宣传最新农业科技动态和实用农业技术,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是很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乡村信息滞后、信息化程度低的现状。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农村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建设资金应纳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之中,由政府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在人口聚集区域广为投放,以便于广大农民及时有效地了解科技知识和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二是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不仅要想方设法把LED电子屏科普宣传栏建立起来,而且要切实用起来、管起来,最好能安排文化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农村青年来管理科普栏,及时播放和更换最新科学技术知识,让农民群众能随时通过科普宣传栏学到知识。

三是LED电子屏宣传内容要贴近实际,以农民朋友关心和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为主,同时也可以每天穿插滚动播出时事新闻、各类通知、警情提示、天气预报以及各种生活服务等等信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乡村信息畅通,让农民群众随时了解时事热点,而且不用纸张到处贴,大大节省了费用,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山西省壶关县树掌中心校秦风明投稿邮箱:nmrbncb2014@163.com联系电话:010-84395112

下载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香校园建设方案

    书香校园建设方案本学期继续上学期的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师生走进书香之中,与好书为友。点燃读书激情,营造书香校园,具体方案如下:一、营造”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平安校园建设方案

    城口县巴山初级中学 巴山镇第一中心小学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我校《“五个校园”建设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小组 组 长:冉维国 副组长:谢柏军 成 员: 施后......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

    校园弱电建设方案

    校园弱电建设方案 校园弱电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集成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园数字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其实质是学校各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后溪中学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精选]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总体目标: 建成主干万兆、千兆汇聚的大二层高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覆盖全校区域的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有机整合,建立全院师生“人人皆用、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