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应该怎样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在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应该怎样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今年地区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新时期税务部门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对目前尚不健全的制度运行中的风险点的控制,从而化解风险,预防腐败的发生。
一、抓好廉政风险防范是地税部门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要求
(一)加强风险防范是贯彻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方针题中之义。从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到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的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系列大政方针。其实质是体现了以预防为核心,治本抓源头。为此,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是把中央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落实到地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风险防范是地税行业特性使然。近年来,从自治区、地区地税局党组到基层县市局党组始终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力促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广大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遵从度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差距很大,税收法制与执法仍然有较大空间,这些使得地税部门在社会经济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在不断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同时,地税廉政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防范风险是地税行业的一项长期性任务。
(三)加强风险防范,是推进地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需要。经不懈努力,我们地税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问题仍然不少,税收违纪 1 违法案件仍然连续发生,隐忧远未消除。而且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新的问题都将接踵而来。在个别地方可以说“前腐后继”,窝案串案,令人震撼。因此说,形势依然严峻,风险从来没有远离。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各级党组和全体地税人的面前,是需要认真面对,并下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风险
税务廉政风险是指税务系统工作人员为谋求自身利益,在两权运行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当行使,导致不遵从廉政制度、规定的可能性。根据其表现形式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思想道德风险
如果税务部门在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党纪法规教育、职业操守等方面,抓得不深、不牢、不实,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廉政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就会加剧风险的威胁,引发以下几种现象:一是价值取向偏离,二是法制意识淡化,三是工作缺乏责任心。主观上存在失职渎职隐患。
(二)税收执法风险
1、按照执法风险性质主要呈现三个类型。一是税收管理作为类风险。主要指执法主体对职责职能中的税收管理行为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乱作为。主要表现为税收基础管理不到位,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减免税概念划分错误,定税程序不全,政策指导不到位,税款征收方式不统一,征税程序不合法、票证管理不严格等,近年来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在票证管理环节上,执法风险隐患依然严峻。二是是税务渎职司法类风险。主要指执法主体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客观上侵犯国家利益,形成国家税款及其它财产重大损失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徇私舞弊发售发 2 票等。三是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主要指执法主体因实施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表现为行政行为程序违法,重实体、轻程序,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等。
2、按照执法环节多发于以下几个领域。一为纳税分析评估:税收管理员开展日常分析评估缺乏硬性预警指标、评估程序不规范、人为采取低评、少评或故意瞒报发现的问题等。二为稽查工作环节:税务稽查人员实施案件稽查时,对于发现的问题抓小放大、避重就轻;或者采取纵容或指使纳税人转移可执行财物等方式,导致案件稽查处理结果执行不到位;在目前选案评估尚不健全、选案随意性较大的情况下,选人情案、关系案等,来牟取不正当利益。三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及后续管理:税收管理员与中介代理机构或纳税人达成合谋,牟取不正当利益。四为核定征收:目前大量存在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地税业户,对这些业户需每年核调应纳税所得额和征收率,税收管理员利用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不易为外部掌握、核定指标可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权较大等“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五为税收减免:实践中减免税具体操作口径往往掌握在税收管理员手中,税收管理员容易在认定环节放松条件,牟取不正当利益。
(三)行政管理风险
突出集中于人财物管理上。一是重要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如基建工程规避审批、综合立项超出权限、基建资料不完整、大幅度超预算等。二是重大资金支出方面的风险。一些单位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出现大额资金支出未经集体讨论审批及超额审批的情况,个别单位出现专款它用、公款私借等现象。三是重要人事任免方面的风险。表现在人事管理上,不公开、不透明,没有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民主集中制坚持不够好。四是大宗物品采购方面的风 3 险。主要表现为与销售方合谋不法利益,采购非规定目录中的物品,所采购物品价高质低、不实用等现象。
三、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一)全面排查并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结合地税工作实际,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外部环境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岗位自查,前后互查,领导评查,部门联查等方式,对整个部门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综合评查。按业务流程形成廉政风险备忘录,明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风险点。
(二)积极建立“三道防线”
1、加强前期预防,形成第一道防线。一是切实提高防范廉政风险意识。进一步整合廉政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强化教育计划落实,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筑牢广大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找准制度建设的盲点、重点和难点,将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各税收业务的流程设计、制订中,彻底改变税收业务与廉政风险防范“两张皮”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管制度的制度”,要使得因预防风险而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能够有效运行起来,在预防腐败的关口切实发挥好作用。三是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一岗两责”,加大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的落实。四是明确并不断完善“征、管、评、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流程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加强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不断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五是强化税企联合预防措施,加强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和廉政指引,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为防范廉政风险净化外部环境。
2、有效开展风险监控,形成第二道防线。一是建立健全廉政预警机制,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测评、信访举报、政风行风热线、网络监控等有效途径,加大预警信息的采集、分析,预测和发现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动身和苗头,及时做出反应,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两权运行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作为重点,通过明查暗访、执法或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对风险的动态监控。不断注意并发现新的监控盲点,实现对税务廉政风险的全方位监控,有效规避和化解税务廉政风险。
3、超前处置廉政风险,形成第三道防线。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视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组织处理等方式提醒身处风险中的科室或个人,改进存在风险的工作,超前处置廉政风险,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化为腐败行为。要强化行政问责,落实“一案双查”制度,严禁拖案不查、查而不处、避重就轻的行为。
(三)扎实抓好“四个环节”
1、进一步完善责任分解环节。按照工作任务不漏项、责任分解无空当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责任风险的覆盖面。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将降低风险的责任分散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时段。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环节。一是硬化考核指标,严格内部检查。可以按照部门自查、个人评估、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专项检查等程序,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外围调查等形式,对各部门风险防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质量考核。并形成检查记录,提出督导意见。二是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突出考核重点。通过设立 5 廉政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行风热线的相关情况,对线索不清但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三是及时开展分析评价,建立风险处置程序。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汇总阶段检查和风险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反映集中的风险表现,确定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相应开展警示教育、诫勉纠错工作。四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风险防范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收入相结合,与干部的评先评优相结合,发生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3、进一步严格问责追究环节。一要明确追究的范围,解决好追究谁的问题。对发生问题的既要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又要追究直接领导的连带责任。二要明确追究的程序,解决好怎样追究的问题,避免问题出现后,导致追究不及时,问题解决不到位的现象。三要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尺度和原则。正确科学区分开适度从轻和从重处理的界定,以达到汲取教训,教育干部,促进干部自觉抵御风险的目的。
4、做好修正完善环节。改进和完善风险防范工作。以年度或项目管理为周期,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奖优罚劣,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程序,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新要求,及时调整风险内容,进一步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从而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长效化和持续推进。
第二篇:防范廉政风险范文
防范廉政风险 确保司法公正
区法院
2008年,区法院坚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主题,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实施细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了保证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党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中层正职为成员的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
二、提高认识,强化教育
为了使广大干警充分认识推进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全体干部动员大会,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内容和理念。一是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法官法》、《司法廉洁教育读本》、《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试行)》等,使干警普遍受到了一次廉政教育。二是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熟悉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法院局域网页上的《警钟长鸣》栏目,宣传各部门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情况、做法及经验,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风险,落实制度 一是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干警对照《党章》及有关法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法律、规定,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和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风险点;部门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查找在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风险点。
二是每名干警填写《宣武区法院干警廉政风险识别、防控一览表》,部门填写《制度机制风险识别、防控一览表》。根据具体岗位职责要求,从案件的立案收费、案件审理的程序、案件执行的流程管理等方面,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筛选,确定本部门的干警廉政风险点,与查找出的制度机制风险点一并报主管院长审阅。主管院长修改后,返回各部门讨论、修改,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干警廉政风险点和制度机制风险点进行研究,最终共确定廉政风险点123个。
三是在查找廉政风险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廉政风险防范措施》和《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细则》,针对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外部环境和制度机制四个方面的廉政风险,初步建立起符合法院审判工作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机制。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通过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审判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在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始终将公正司法作为主要目标,坚持严格执法,文明办案,不断规范办案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增强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立案、开庭、执行等各个环节,通过对办案程序、办案纪律等方面风险点的识别,真正起到风险点的防范作用。
二是在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始终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坚持统筹协调,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与《廉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度》相结合,努力构建具有法院特点的“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的惩防机制。
三是在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实行量化管理,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与执行《干警廉政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纳入全院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使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由虚变实,逐步建立更加科学、严密和更具针对性的防范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
四是在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审判工作的全程内外监督,在每个法庭安装监控设备,将每一起案件的庭审过程制作成光盘,与文字档案一起归档,作为法官考核、晋升、评优、遴选考核或考察的依据。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案件的公开审理,每季度走访廉政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不定期暗防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司法的公正、高效。
五是将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与确保平安奥运、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紧密结合。2008年前8 个月,全院审结各类案件7900多件,服判息诉率达到89.7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全力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确保奥运会的平安。我院不仅被评为宣武区服务保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先进集体,而且继2007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标兵、北京市先进法院、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后,2008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的光荣称号。
我们将继续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补充、修改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和实施细则,真正建立符合法院特点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确保司法公正。
第三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2009-05-29
海关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是影响海关执法效能和廉政建设的客观现实。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加强海关自身建设,防范“两个风险”的重要契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海关在基础建设、内部管理、执法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有效防控。海关稽查是实施海关外部审计为主的外勤活动,担负着推进海关管理的改革、创新,其工作特点决定了稽查是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较高的岗位,需要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和廉政意识,提高防控执法风险与廉政风险的能力。
一 稽查工作的执法风险与廉政风险剖析
(一)权力行使方面风险 稽查工作外勤作业多,稽查人员在稽查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是稽查人员对被稽查企业的选取有一定的自由权,可能存在“人情”选取企业的廉政风险;二是稽查实施中,可能存在发现问题故意隐瞒,“查多查少”、“查深查浅”、的执法随意性或不作为、乱作为的执法风险;三是在稽查处理环节,可能存在不严格依法处理,如该移交缉私部门处理的违规行为降格为补税处理等执法风险。
(二)稽查程序方面风险 稽查工作政策性强,稽查人员又是海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其处理结果直接涉及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稍有差错就可能引发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一是要防控在稽查过程中,稽查人员不做全面深入的稽核工作,不按规定收集有关证据材料的执法风险;二是要防控制发的法律文书引用法律条文不规范或存在笔误,部分稽查情事的案卷材料装订不规范的现象的发生;三是要防控个别稽查人员办事拖拉,不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稽查作业,违反《稽查操作规程》的风险。
(三)内部管理方面风险
企业稽查综合性强,专业技术含量较高。强化内部管理是稽查工作内强素质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化解内控风险。一是要防范个别稽查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到企业稽查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极易带来的执法隐患;二是要防范少数稽查人员的业务技能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作的要求,且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在工作中容易造成各种差错,给稽查工作所带来的一定风险;三要防范由于规范津补贴,特别是取消了外勤津补贴的政策后,给稽查外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容易产生堤内损失堤外补,进而违反六项禁令和外勤九不准规定情事的廉政隐患。(四)新形势下面临的风险 稽查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企业稽查是海关改革的排头兵,担负着推进海关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挑战与风险并存。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今年起,在稽查系统正式实施新的绩效考核办法,给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理扩大稽查覆盖面与保证稽查工作质量、提高稽查效率与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等关系,是摆在稽查工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带来了一定的执法风险。二是实施验证稽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纳入日常监控管理的企业将越来越多,由于AA类企业将享受担保验放、不实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等通关便利措施,原由一线监管部门承担的监管业务将主要由稽查等后续监管部门承担,这也给稽查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执法风险。三是企管部门目前还缺乏掌握企业情况的有效手段,维护企业分类“刚性”标准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廉政风险。四是近年来海关执法相对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海关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关的执法风险进一步增大。五是按照总署《海关稽查审核工作暂行规定》(署稽发【2007】128)的要求,稽查部门应设置专职审核岗位,负责稽查审核工作,以确保海关稽查依法行政,提高稽查工作质量,防控“两个风险”。但该《办法》自2007年4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处至今还没有专职审核人员到岗履行职责。虽然我们目前采用交叉作业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毕竟不是很规范,达不到总署的有关要求,也经不起执法检查,客观上也存在着执法风险。
二 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关区稽查工作面临的上述风险,我处将坚持科学治关理念,加强自身建设,堵塞管理漏洞,采取防范措施。
(一)加强教育疏导
一是加大廉政教育工作力度,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提高大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的认识,引导大家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正确处理与工作对象的关系,切实做到廉洁公正执法。二是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制,坚持抓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不放松,坚持做到逐级签订《廉政责任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三是坚持用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要求统筹队伍建设,通过内务规范检查、关务公开检查等措施,倡导稽查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理念,从“主要查处”向“主动服务”转变,力求和谐稽查。
(二)强化廉洁自律
着眼以防为主,推行教育防范手段“三化”。一是思想教育经常化。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本部门实际,针对稽查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廉政风险,坚持利用正反典型开展教育,紧贴关情,以案施教。二是廉政分析动态化。利用总署JC2006系统,针对稽查选案、稽查计税、稽查时效、稽查处理执法全过程,逐个岗位、逐个环节进行排查剖析,研究和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三是信息预警提前化。充分利用稽查司和监察局网页,加强稽查情况的信息交流,适时通报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廉政苗头性风险或其他非正常情况,及时掌握廉政动态和思想动态。
(三)落实配套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控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双人作业、查审分离、业务汇报、稽查处理、三级审批等制度,加强对各环节作业的监督制约。在稽查准备环节,要切实将各项基础作业文书落到实处,严格稽查方案的两级审批制度;在稽查实施环节,要尽量合理搭配稽查组人员,力争实现稽查人员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的优势互补;在稽查处理环节,对疑难业务要实行“集体会诊”,加强请示汇报,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在稽查评估环节,要对企业基本状况和风险程度进行公正客观地分析,做到层级把关。二是进一步加强稽查外勤作业管理。一方面继续坚持并完善稽查外勤“双汇报”制度,即外勤汇报工作时,既要汇报稽查作业情况,又要汇报执行外勤纪律情况;另一方面,加大处领导带队回访被稽查企业,适时带队稽查、深入企业作业等力度,不断加强对稽查过程的监控。三是按照稽查绩效考核要求,从执法规范、执法质量、执法效率等方面对稽查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绩效考核促进工作水平提高,及时防控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四是按照总署《海关稽查审核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再次建议关里考虑配备稽查审核岗位人员,将政治素质好、具备法律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尽快充实到审核岗位,有效防控执法风险。有效化解和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是海关工作长期的任务和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稽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查得出、防得住”的要求,深入查找执法和廉政风险点,力争做到对执法和廉政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第四篇: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范文
安阳县地税局四强化积极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安阳县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以强化征管为主线,运用四强化着力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税收工作质效。一是强化培训教育。定期开展税收执法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利用典型事例开展执法风险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对防范税收风险的认识。二是强化执法风险意识。开展党风廉政和税收执法风险教育,教育引导税干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和纳税服务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三是强化执法考核。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帮助和督促基层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和修正执法过错行为。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按规定处理。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邀请检察院领导讲解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
化州地税坚持依法治税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今年,面对组织收入上的困难,化州市地税局始终坚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严格依法治税不动摇”。特别是在七月份,该局党组提出了“既要确保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的结果,又要坚持依法治税防范执法风险的程序”的工作新思路,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梳理执法风险,促使依法治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对构建化州市平安地税、平安财政、平安企业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重点规范货物运输业发票管理。下半年以来,在本地税源严重枯竭、税收收入减收因素较大的情况下,该局下定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决对货物运输业发票的管理进行了严肃的整顿,制定管理措施,规范管理。
二是从强化执法风险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公务员责任意识、党风廉政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大洗脑”,切实转变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7月份以来,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吧核定征税实行按台核定征收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对我市红砖、灰砂砖行业实行以用电量控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明确市府地税征收窗口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征收我市2009-2010河砂销售有关地方税费 的通知》、《化州市地方税务局经费管理办法》、《化州市地税局接待工作暂行规定》、《化州市地方税务局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四是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入手,加大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工作阶段的特点,对照岗位职责、规范性文件、各类考核办法等,全面查找风险点和风险源,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整改措施,以纠正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五月,该局重点对各征收单位辖区内的商场超市、药业、钢材、砖厂、加油站、酒吧、石场等纳税户进行了执法检查;九月,对各征收单位执行《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等规定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十一月,检查了各征收单位的发票内部管理、门前代开发票以及征管资料的开具、保管、整理等工作。
提高依法治税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一、目前我国税收执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们对税收政策的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时刻在接受着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因此,税务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税收政策、执法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税、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执法风险。在一些涉税案件中应当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税收执法风险,已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几点对策
1、推进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收过头税;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支持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行规定,严禁擅自减免、违规减免。
2、推进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依法治税始终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就是要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加大涉税案件查处力度,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查,努力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要把涉税违规违法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基层。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要精简项目,改进方法,抓住重点,分类检查,达到“检查和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纳税服务。积极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和曝光涉税典型违法案件,扩大国税影响,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纳税服务,继续完善办税公开的规程和承诺,降低纳税成本,和谐征纳关系。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执法水平。税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技能要求高,各级税务部门要把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促进干部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5、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对所管辖纳税户的纳税情况进行评定估价,发现偷逃骗税及其他异常情况,立即向稽查部门反映,由稽查部门严肃查处。加强纳税评估和纳税辅导,使企业能够通过补税纠正违规;还有一条是要尽量减少重复检查。加强纳税评估,健全预警机制,既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6、探索科技管理方法,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目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将其应用到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用高科技手段的先进特性堵塞税收漏洞。如推行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利用计算机核定税款,税银联网、税企联网等。
第五篇: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机关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经营者的维权意识不断觉醒,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的时刻接受着监督和制约,工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就产生了相应的执法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风险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在推进工商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进程中,规避和防范执法风险是维护执法人员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严格依法执法,强化执法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行政执法监管质量,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行政机关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执法风险的概念
风险,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执法行为必定产生执法风险。工商行政执法风险是指工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由自身的作为或不作为引致并受外在种种不确定因素诱发、对本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产生的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这种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在执法过程中表现为产生行政争议,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诉讼中面临败诉;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甚至面临被检察院以涉嫌职务犯罪提出指控。
二、工商执法风险的易发部位和环节
(一)行政许可:
1、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把关不严,使得不具备法定条件和要求的申请人获准设立(变更)登记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并因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危及社会公共安全,这类情况主要存在于前置审批行业的设立(变更)登记中。
2、对公司的股东(股权)变更登记、减资登记、注销登记等审查把关不严,给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都对公司股东以及股东股权的变更登记、减资登记、注销登记都作了明确和严格的实体和程序方面规定,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公司股东、相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公司登记机关不按照这些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严格、审慎地进行审查的话,就会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可预知、无法消弥的隐患,一旦股东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或清偿,必定会迁怒于公司登记机关公司从而引发旷日持久的诉讼和巨额的赔偿。
3、作出不予受理和不予登记决定时,不按规定告知申请人有权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以及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期限,从而给自己带来诉讼风险。
(二)行政处罚:
1、不按法定程序实施处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意简化程序,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为借口对一些应当适用一般程序处罚的案件也适用简易程序来处罚,同时在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时不按规定在处罚决定作出之前向当事人作告知;二是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主动和当事人协商处罚的数额,只要谈妥,就仅凭当事人的口述材料或提交的书面材料结案而不再去调取旁证。比如,在当事人违法所得或违法经营额的计算上,以当事人没有建帐或无法查清为借口而采信当事人明显不符合常理的陈述;三是故意违反法定程序,比如,一些执法人员自认为已与当事人就罚款数额谈妥并且能够控制住当事人而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让当事人一次性在数种法律文书的送达回证上签署姓名和预推出的日期,不送达处罚告知(听证)通知书、处罚决定书或将两种文书一并送达。
个别办案人员可能觉得程序上的问题是小问题、无关紧要。如果案件一旦进入复议或诉讼阶段,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就成了我们的“死穴”,《行政复议法》中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复议机关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案件不经实体审查而直接被撤销或确定违法。
2、对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不移交司法机关。《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对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立案标准专门作出规定。因此,工商机关要认真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做好案件的移送工作。
3、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导致案件处罚畸轻畸重显失公正。一般地说,在行政诉讼中,审判机关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审查,但是,如果行政处罚畸轻畸重显失公正,人民法院依然可以判决变更。这就要求我们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除了要基于正当的目的,遵循过罚相当、公平公正、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程序正当、综合裁量等原则外,还要遵循一项重要的原则——先例原则,因为社会公众或案件当事人对执法机关行政处罚的预测或预知,总是会以这样的事以前是如何处理的来作为标准或和参照的。因此,工商机关在对同一类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要注意保持处罚幅度的相对稳定和前后的相对连续,不轻易作出从轻、减轻处罚,确定处罚幅度不过分悬殊,不授人以柄。
4、“重罚轻纠”、“只罚不纠”。《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其他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和办案机关的处罚决定书中也都对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作出规定和决定。但是个别办案机构只重视罚款的执行,而对当事人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监督不够、指导不力,使得一些已经受到处罚的违法行为继续存在,比如,违法或虚假广告仍在发布,依法被取缔的无照经营行为仍在继续。虽然改正或者停止违法行为要由当事人的主动作为或不作为来履行,但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工商机关也难辞其咎。
5、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处罚不当。有些执法人员在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实施处罚时,不能注意到该条第二款“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而未关注其他法律、法规是否另有规定,作出处罚决定时未转致使用其他法律法规,适用法律依据错误导致处罚不当。例如秦皇岛昌黎葡萄酒事件中,昌黎县人民检察院以工商机关在查处嘉华公司无照经营案件中,明知该公司没有许可证照而生产经营,却未能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规定,适用《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中关于对此类无证照食品生产企业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予以没收的规定,未实施对嘉华公司用于生产的工具、没备没收为由,以滥用职权罪提起公诉。
(三)行政强制措施:
1、没有法定依据或不依照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现有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中,只有《行政处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等十余部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力。但在执法监督中,我们发现个别办案机构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适用情形和强制措施的种类、对象,如在查处商标侵权案中,按照《商标法》的规定,工商机关只能“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执法人员却将当事人购进的原材料商品一并采取强制措施,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诉讼,工商机关必败无疑。
2.超期查封、扣押或延长查封、扣押期限却不送达延长强制措施通知书。《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最短为九十日,个别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中只注意未超出办案期限却疏忽了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限,未及时依法解除强制措施或者延长强制措施时限。
(四)市场主体监管以及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
1、不履行或不充分履行法定职责,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不到位。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因当地工商干部严重失职没有对黑砖窑进行过巡查,致使3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名工商所的干部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样,一些办案机构在对无照经营处罚之后放松了对其的后续监管和规范,特别是一些涉及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行为,当事人的罚款也缴了,但由于其他许可部门的许可证件尚未颁发,工商也只能听之任之,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取缔工作落实到位。若此时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工商机关还是难避其责。
2、在对流通领域食品等产品的质量监测、安全监管和受理、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中,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等产品的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如:发现 “问题产品”后反应不迅速、方案不周密、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对已有证据证明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或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只查不追”、“只罚不收”;对消费者的申诉“只调处不查处”;对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就事论事,大事化小;对本属职责监管范围的事不去履职,等等,一旦这些方面出现事情,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三、工商执法风险产生的根源
新形势下,执法风险增大,既有工商机关自身因素,也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概括起来,执法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工商机关日常监控、执法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二是公民、法人的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公民和法人依法维权意识提高,既有力地促进了工商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同时也对工商机关执法能力提出来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如果不能适应形势,在监管理念、执法体制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得以加强和提高,很难适应法治经济的时代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行政风险。
三是执法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国家工商总局为了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程序办案,相继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一系列行政法规,突出法制监督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执法办案中,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往往由一个单位办到底,法制机构的审核也只是从法律依据、书面呈报的程序、事实材料上报关,而对执法过程中的显示公正以及结案后的各项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一票否决制”、“错案追究制”等毕竟是属于事后监督,如何防止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违反程序而导致错案还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制约措施。
四是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不高。目前工商队伍人员的执法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正确的执法理念、过硬的执法素质和应有的执法敏感度,对当前工商职能转变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和传统管理方式等,造成执法随意性大,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五是执法依据的固有缺陷。工商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行使执法权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先天的不完善性及滞后性。《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存在着某些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的缺陷。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对一些具体案件,定性起来难以准确把握,很难做到依法行政,从而导致行政风险的产生。
四、防范执法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强化执法风险意识。执法人员只有通过学法用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才能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工商执法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依法维护经济经营秩序。同时工商机关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增强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防御风险的意识,建立执法能力培训制度,增强人员抗风险能力。
(二)建立执法风险排查评价、预警防范、会商协商机制。要坚持规范在前、防范为重的原则,定期排查、分析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明确措施予以防范、化解。要定期与其他机关的就执法中的问题进行协商、会商,提高工商机关预见和化解执法风险的能力。
(三)实行权力制约,强化内外监督。一是对执法权进行全面梳理,逐项确认权力行使的依据、程序、时限以及相应责任,减少非法定的和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起职权明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阳光办照,严格执行办照公开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提高信息化监控。充分依托信用监督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执法活动,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可查可控。四是加强外部监督。通过互联网开通的设立政务公开栏,设立网上举报箱,设立网上征求意见箱,要求工商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个体发放监督跟踪卡,邀请社会成员开展明察暗访工作,定期开展述职述廉,召开义务监督员会议等等。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四)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创新监管执法手段。
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的要求,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责和管辖事务范围内,适应经济和社会管理需求,将符合法律精神、法律原则和国家政策的主体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管理责任建议、典型案例披露等柔性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入监管执法领域并作为监管执法的有益补充,共同发挥行政执法和行政指导的引导、规范、协调和保障功能,使之在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强化企业自律,减少行政成本,规制行政执法行为,构建和谐执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善,基层执法办案人员的执法风险或大或小,也将长期存在,可以讲工商是在夹缝中求发展。但是随着各类违法活动的突现、技术性违法活动的剧增,广大工商执法人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允许我们置疑不前、独善其身,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只能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并积极投身到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