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2010-2012年扶贫实施规划
*****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工 作 规 划
(2010年至2012年)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09年12月23日
2010-2012年*****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0号)、《关于***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09]22号)和《关于****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思想统一,责任明确,加大扶贫力度,做好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三年规划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市中部,东邻****镇、南接****镇,西连**镇,北与****镇接壤。镇政府驻地*****墟,距市区9公里,方圆6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97万亩,耕地2.05万亩, 现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0385人,总户数为12322户。全镇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有513户,共1348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国家扶贫开发基本方针,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以贫困户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为目的,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作责任制,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 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促进我镇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2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帮扶措施,对全镇11个村委1个居委,以及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农户实施帮扶,2010年、2011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其增长水平超过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2012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2500元,确保被帮扶的贫困农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以上。
四、脱贫项目安排
1、帮助贫困户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
2、大力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3、改善村内的村道、生活用水、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和村委的办公条件、硬底化运动场及教学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等公共基础设施。
4、帮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和贫困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5、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
6、配合扶持考上高中以上的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五、资金的筹集和投入
通过争取各级财政拨款、帮扶单位自筹、镇单位干部职工捐款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每年筹措帮扶资金,各项 3 资金投放比例:80%—90%的资金用于帮扶贫困户脱贫;10%-20%的资金用于建设公共公益性事业;
六、措施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镇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建设文明*****的重要内容,各村、各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镇委、镇政府是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镇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落实由镇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大力开展村干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建立制度,确保成效。
一是要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要加强工作力量,加强培训,提高扶贫队伍素质,保障工作经费。要配备一名以上扶贫专干抓好扶贫工作的落实,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我镇将根据****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考核细则,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情况列入镇党政班子领导年度考核内容,每年组织检查考核,公布考核结果。三是要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准确报 4 送市扶贫办。各挂钩帮扶单位要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有关信息的报送工作,每年11月底对帮扶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市扶贫办。
3、加强协作,扎实推进。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艰巨,各帮扶单位和镇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帮扶单位和个人要加强与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通力合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9年12月23日
第二篇:11年乡镇基础教育实施规划
2011年乡镇基础教育实施规划
2011年乡镇基础教育实施规划
基础教育现有初中3所,小学6所,完小8个,教学点13个,幼儿园19家;中小学生14600余人,各校面小生多,难以发展。为了解决目前这种困境,满足教育对广大群众子女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行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经基础教育党总支和教管组研究,特制定2011年教育工作规划。
一、继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尤其是村级小学
有50个行政村,辖区范围辐射广,完小、教学点多。为了合理配置、融合资源,2011年暑期力争将8所完小合并为5所,13个教学并校为8个。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迈进 1、3月中旬召开全镇初中考动员大会暨2010年教学质量结账会,对上年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小结,制定2011年教学质量奖惩评估目标。2、6月份配合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考工作,月底组织全镇小升初摸底统考和基础年级期末考试。3、7-8月份落实初中毕业生升学工作及小学六年级升初中的招生工作。
三、改善学校硬件建设,落实校安工程
1、年初落实芦陵中学向东征地合同,力争在暑期把运动场建设到位。
2、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争在暑期之前,在开发区完成一所高标准化小学动工仪式。
3、确保3-4月份芦陵中学、镇初级中学租转房动工,10月份镇初级中学集资房竣工。
四、搞好教师队伍干部管理,落实
校、组编制配备
1、年初落实教管组编制配备工作及核定各校副校级干部编制工作。2、3月份组织专班对各中小学副校级干部进行考核,并对全镇进行考评工作情况通报。那一世范文网
3、继续就“私招住宿生,私下补课,变相体罚学生及向学生家长索取财物”等严重影响教师形象,有损教育形象的不良现象进行整治。
五、狠抓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
落实每期学初一次,期末一次对全镇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安检,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镇通报,并限期整改。
六、做好重病号、退休教师干部的慰问工作及民师的安稳工作,确保稳定 1、2月份进行退休教师、干部的慰问工作,确保将礼品、慰问金送到每一个退休同志的手中。2、10月份召开退休老干代表及部分退休教师茶话会,让他们老有所乐以及为教育献计献策。3、12月份从工会经费中拿一点经费对各校重病号进行上门看望慰问。
4、继续做好民师的养老保险煞尾及稳定工作,力争无上访对象。
第三篇:乡镇十二五城乡建设实施规划
乡镇十二五城乡建设实施规划
乡镇十二五城乡建设实施规划
科学践行“双带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开放搞活,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和管理改革为手段,用土地杠杆撬动社会化资金,走多元化投资推进城乡建设的路子,凸显驻地建设的龙头带动,完善我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乡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环境宜人的现代小城镇。
一、构建发展主框架,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以“中心大街、府后街、府前路、府西路、府东路、鑫元路、宁曲路、万乡公路、黄吴路”为发展主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同时,搞
好整体和重要节点景观风貌设计,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十二五前期,完善驻地周围的路网建设,完成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的改造工作,做好沿宁曲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工作,让驻地及周边每条路都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依据《乡总体规划》,消除驻地建设空白点,用发展使驻地框架逐渐血肉丰满起来。
加强教育、交通、卫生、体育、商贸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以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几个居住小区,实施驻地旧村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驻地居住楼房化,让驻地所有的村民变成居民。
积极争取黄吴路改造及通往已规划社区的部分道路建设。
二、强化规范管理,切实改变城乡环境面貌
建立专业执法队伍,切实加强对城镇的管理,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
化、净化、有序化“六化”目标。
完善制度管理,加大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力度。那一世范文网
加强环境治理,以卫生整洁、文明、有序为核心,建立长效机制,抓好驻地管理,提高驻地整体管理水平。
加强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严格建设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三、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全乡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作用,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提供蓝图。加强引导和指导,发挥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的带动作用,五年内力争新型社区建设达成率为50%,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篇:某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 实 施 规 划(2016--2020)
二 O 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1-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1-二、面临的形式................................-4-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8-一、总体思路..................................-8-二、基本原则..................................-8-三、主要目标.................................-10-第三章 搬迁的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10-第四章 搬迁计划和主要建设任务...................-13-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17-一、投资估算标准.............................-18-二、投资概算.................................-19-三、资金筹措.................................-20-第六章 保障措施.....................................-20-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附表二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数量级类型统计表 附表三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各类安置点安置移民数量统计表 附表四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各移民住房建设任务规划表 附表五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规划表 附表六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规划表 附表七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分片区产业发展项目规划表 附表八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任务规划表 附表九
XX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各分片区住房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十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十一
XX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十二 XX 市移民迁出点击迁出人口统计表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6-2020 年)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加快脱贫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提升扶贫工作水平、提高贫困居民生活质量乃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有序推进我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基本情况
XX 位于 XX 省西北部,XX 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 XX,属 XX 高原向 XX 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X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全市国土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 12 个镇、6 个乡、3 个街道办事处、149 个村委会、22 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 等 9 个民族,总人口 68 万人。按照国家标准统计,我市2015 年贫困群众为 23678 户 63060 人。
(二)进展和成效
从 2012 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我市已实施生态移民项目 4 个(见表一),拟搬迁贫困群众 706 户 3021 人,现已搬迁 198 户 864 人。总计投入14294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 2841 万元,省级配套1224 万元,市县配套 3626.34 万元,群众自筹约 6602.76 万元。搬迁农民在生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X XX 市历年实施项目情况表
实施地点 安置户数 安置人数 总投资(万元)
其中:
中央 省 市级 配套 群众 自筹 2012 喜头镇荣乐 153 692 3048 830.4 220 380 1617.6 苍龙街道渠沙坝 45 72 820 206.4
523.6 2013 合马鼎富新村 188 750 4260 900 100 1340 1920 2014 三合镇 320 1507 6166.3 904.2 904.2 1816.34 2541.56 合计 706 3021 14294 2841 1224 3626.34 6602.76 第一,住房质量明显提高。易地扶贫搬迁住宅设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求做到布局合理、经济适用、安全美观、便于实施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户科学建房,提高了农村住宅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告别了干旱山区、高寒地区、交通不便等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建点安置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出行难、用
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群众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畜牧养殖、果蔬种植、劳务输出、商贸流通等手段,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文化素养逐步得到强化,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转变了群众观念,扩宽了增收渠道,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第五,“两型”建设取得实效。大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同时对迁出区建设用地实施退耕还林,缓解了对林地特别是生态脆弱区的人为破坏,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第六,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党委政府急搬迁群众所急、想搬迁群众所想,竭力帮助搬迁群众建房屋、调土地、搞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深得搬迁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第七,资金效益有效发挥。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平台,引导扶贫、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农牧、林业、农电、教育、卫生、文化等资金共同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还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放大作用。
(三)主要经验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搬迁。紧紧围绕全市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经过科学评估和论证,制定了《XX 市 2012-2020 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突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实施单位始终严格
遵循《XX 省扶贫开发条例》、《XX 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 年)》、《XX 省 2012 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X 府发〔2012〕14 号)、《XX 省 2013 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X 府办发〔2013〕3 号)、《XX 省 2014 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X 府办发〔2014〕26 号)、《XX 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为规范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是突出部门配合,加强组织协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日常工作中发改、财政、扶贫、建设、水务、交通、农牧、林业、电力、教育、卫生、国土、审计等部门协调配合,注重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发挥整体效益。
四是突出典型带动,创新安置方式。在实践中主要以市域内本乡镇、本村就近搬迁安置为主,探索出就近安置、跨乡镇统一协调集中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安置、利用新开发土地大规模集中安置、城镇化安置和结合城镇保障性住房安置等多种模式。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群众参与。注重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群众参与性特色,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难,自建家园。广泛发动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和工程建设,使贫困地区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面临的形式
(一)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承担着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及脱贫致富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扶贫效果明显,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在项目实施方面有明显的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中央领导重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走进我省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蒲洞村看望侗寨贫困户,关心当地贫困群众饮水、就医、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国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和大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区在西部地区。要创新思路和机制,打好扶贫攻坚战,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国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政策机遇叠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及支持 XX 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和 XX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思路,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为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人才保障和重点群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支持措施。
三是政府高度重视。XX 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推进。一方面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全力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突出问题。
四是群众积极性高。通过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全市农村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居住空间明显增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配套得到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出行更加便利,对外信息交流日趋频繁,视野明显扩大,搬迁群众就医、子女入学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确实从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四是实践经验丰富。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按照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管理队伍,对提高易地扶贫搬迁效益和质量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更高效率地开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挑战和不利因素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在资金筹措、群众负担及基础设施配套和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地方配套能力弱。由于地方财力紧张,扶贫资金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省级和地方资金十分有限,资金供给远不能适应贫困地区实际发展需要,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搬迁群众生产补助、搬迁费无法及时、足额兑现,设计费、管理费大多在乡(镇)经费中开支,给项目实施乡(镇)造成了很大压力。
二是搬迁群众负担重。由于大多数搬迁户本身属于贫困户甚至是特困户,家庭困难、经济薄弱。通过测算,近年来,我市搬迁群众户均住房建设资金中,国家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比例仅占建房成本的 39%左右,超过一半的资金靠群众自筹,其中大部分资金依靠银行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钱来筹集。搬迁群众自身负担重、举债搬迁的情况较为普遍,直接影响搬迁质量和效率,不利于贫困群众搬迁后的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实施易地搬迁后,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国家补助资金有限,主要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大多依靠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限于地方财力困难,群众贫困程度深,导致安置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和及时。
四是后续产业底子薄。搬迁群众大多数居住在交通、信息十分闭塞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基本处于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和口粮问题,为未来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但因长期以来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搬迁群众小农意识强,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对发展产业的风险估计过高,“等、靠、要”思想较普遍,加之缺少启动资金和致富带头人引领,致使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搬迁户提高生活质量,收入稳步增长等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促进全省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核心,以资源优化整合为保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拓宽安置途径,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大幅增强劳动力素质,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精心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尊重群
众意愿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在国家、省级综合规划指导下,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根据本市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优先安排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困难区域,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群众的搬迁。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妥善处理搬迁需求与投资可能的关系,根据财力水平、群众自筹能力、居住区地质安全条件和安置区资源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各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有序引导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群众发展的富民多元产业。
--自力更生,各方支持。在兼顾群众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新家园。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行业项目资金,广泛发动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投资。同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
境。
--绿色发展,改善生态。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根本目标,把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有机统一起来,加大迁出区和安置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循环与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完成全市 5494 户,1.85 万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户均住房面积达到 120m2 ; 第二,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迁出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第三,种植结构有效调整,农业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收入结构明显多元,经济收入整体提高,全面实现脱贫致富,人均收入达到 7000元以上; 第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环境及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建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和美丽乡村。
第三章 搬迁的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移民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是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
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人口。对于上述地区以外的贫困人口和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城镇扩建、生态保护区设立和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人口,以及行蓄洪区、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区等的农村贫困人口,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自然村可作为搬迁对象。
——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行成本过高的区域。
——贫困程度深,且属于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贫困程度深,且地质灾害频发易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
全市 2016-2020 年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共 5494 户,18492 人。其中:生态区位重要搬迁 375 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2%;生态环境脆弱搬迁 1137 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6.2%;水土资源匮乏搬迁 1153 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6.2%;居住分散搬迁 5143 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27.8%;交通不便搬迁 8377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45.3%;地质灾害隐患搬迁 2307 人,占搬迁总人数的 12.5%。
二、搬迁方式
根据迁出地的村落分布情况,原则上采取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对于住户零散分布的自然村落,一次性全部迁出;对于规模较大且必须全部迁出的自然村落,根
据安置地情况统一规划,分批迁出。优先安排最为贫困的自然村落和农户。
三、安置方式 全市安置方式有依托交通枢纽安置、依托旅游景点安置、依托绿色产业安置、依托工矿园区安置、依托商贸集散地安置、依托民族风情点安置及其他安置方式。
(一)依托交通枢纽安置
将行政村范围内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居住分散、扶贫成本过高的高山区、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就近搬迁到本行政村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且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安置条件的中心村地区。由于在本行政村内搬迁,搬迁群众一般都耕种原有耕地。共涉及 20 个移民安置点,安置 4061人,占安置总人数的 22%。
(二)依托旅游景点安置
充分发挥旅游景点吸引力强特征,将当地贫困群众搬迁至旅游景点附近,在保证人均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搬迁户生产技能,依托旅游景点的有利资源,引导贫困群众以劳务输转、发展服务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共涉及 12 个安置点,安置 4499 人,占安置总人数的 24.3%。
(三)依托绿色产业安置 遵循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进龙头企业高起点聚集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工矿综合加工及文化旅游等绿色产
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突破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依托绿色产业安置贫困群众,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共涉及 13 个安置点,安置 1513 人,占安置总户数的 8.2%。
(四)依托工矿园区安置
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辐射性强,要素集聚的特征,将当地贫困群众搬迁至临近工业园区,通过培训,提高搬迁户生产技能,依托工业园区的有利资源,引导贫困群众以劳务输转、发展服务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共涉及 2 个安置区,安置 975 人,占安置总人数的 5.3%。
(五)依托商贸集散地安置 结合城镇建设,在县城、小城镇建设集中小区,将城市周边山区有一定技能和商贸经营基础的贫困群众集中安置,搬迁农户将原有承包地通过合理流转,转包他人经营,获得一定收益外,主要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目的,并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同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共涉及 8 个安置点,安置 6646 人,占安置总户数的 35.9%。
(六)依托其他方式安置
共涉及11个安置点,安置798人,占安置总人数的4.3%。
第四章 搬迁计划和主要建设任务
一、搬迁计划 2016 年~2020 年,规划全市共搬迁 5494 户,18492 人。其中:
1.2016 年搬迁 1038 户,3502 人,其中:
九仓镇搬迁 104 户,394 人;
鲁班镇搬迁 614 户,2148 人;
沙滩乡搬迁 320 户,960 人。
2.2017 年搬迁 703 户,2372 人,其中:
五马镇搬迁 264 户,695 人;
坛厂镇搬迁 178 户,647 人; 高大坪乡搬迁 146,户 520 人; 火石岗乡搬迁 115 户,510 人。
3.2018 年搬迁 1021 户,3302 人,其中:
茅台镇搬迁 378 户,1132 人;
二合镇搬迁 291 户,828 人;
盐津街道搬迁 6 户,22 人;
苍龙街道搬迁 346 户,1320 人。
4.2019 年搬迁 1302 户,4470 人,其中:
合马镇搬迁 336 户,1130 人;
三合镇搬迁 400 户,1440 人; 龙井乡搬迁 10 户,49 人; 后山乡搬迁 91 户,331 人。
5.2020 年搬迁 1430 户,4846 人,其中:
喜头镇搬迁 353 户,1059 人;
学孔乡搬迁 420 户,1260 人;
长岗镇搬迁 307 户,1107 人;
茅坝镇搬迁 350 户,1420 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资金筹措等实际情况,对实施计划作相应调整。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移民住房
解决搬迁群众居住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对每个安置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或农户自建搬迁群众住房。
规划搬迁群众每户 1 套住宅。由于各地群众建房传统及土地资源条件不同,群众对住房户型及建筑面积需求差异大。本规划涉及的安置区住房建筑面积最小为 80m2,最大为 120m 2。住房总建筑面积 659280m2,全市户均建筑面积 120m 2。
(二)基础设施
人饮工程。为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程,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划将 18492 万人全部纳入安全饮水工程范围,基本解决含氟、砷、苦碱水问题,确保搬迁群众饮水安全。
供电工程。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情况调查,安置区现有电力设施容量有限,难以保障新迁入群众的用电需求,需要结合实际,实施电力扩容及线路改造。根据实际需求,规划架设 10KV 线路 92.8km,建设 380/220KV 线路 127.4km,配置变压器 98 台。
道路建设。为改善出行条件,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拟建安置区主干道 112.6 万㎡,拟建次干道内(巷道)91.81 万㎡,移民创业园连接路 43.86 万㎡。
污水处理管道。为避免群众生活生产污水乱排乱放,污染周边环境,规划安装污水处理主管 119.1km,污水处理支管 167.4km。
市场建设。新建市场 13.78 万㎡。
绿化亮化。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的目标,转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规划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周边、主要道路两侧、院落四周、农户庭院进行环境绿化、美化。根据实际建设需求,规划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 54.5万㎡。
(三)公共服务
教育。本规划涉及的大多数安置区幼儿园规模小,分布零散,远不能满足未来幼儿入托需求;小学设置不均衡,部分安置区小学就学距离远,需要增加规模。现有大部分高中集中建在市区和乡镇,规模满足就学需求,不再新建。根据安置区现状需求及未来发展预测,规划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41 个;新建或改扩建小学 26800m2。
卫生院。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和需要,规划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卫生院 10420m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46 个。
垃圾收集池。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建设垃圾收集池 226 个。
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126 座。
(四)产业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按照发展富民多元产业的思路,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措施,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养殖、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本规划中配套产业主要包括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工矿企业、旅游开发、商贸服务、移民自主创业等六个方面。
(五)就业服务
对搬迁贫困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六)土地整治
由于迁出区耕地大部分为坡地旱田,为提高集雨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提高单产,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对现有的56243 亩耕地进行整治改造。
(六)生态恢复
迁出区旧房拆除。为便于迁出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对需搬迁群众的旧房进行拆除,共拆除旧房 5494 户。
迁出区生态恢复。搬迁群众迁出后收回的土地全部用于恢复生态。通过结合天然林保护、造林补贴试点、退耕还林等各项生态工程,规划实施恢复迁出区生态恢复工程 85001亩。
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标准 根据相关建设标准及参考相关建设内容,确定此次规划投资估算标准如下:
(一)住房建设
1.搬迁群众住房建设:1500 元/平方米(二)基础设施
1.安全饮水:650 元/人 2.电力设施:10KV 线路 12 万元/公里,380/220 伏线路8 万元/公里,变压器 4 万元/台 3.道路:安置区主干道 480 元/平方米,次干道(巷道)340 元/平方米,创业园链接路 180 元/平方米 4.污水处理管道主管 60 万元/公里,支管 40 万元/公里 5.市场建设 1500 元/㎡
6.绿化亮化 200 元/㎡
(三)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幼儿园 1500 元/平方米,小学 1500 元/平方米。
2.卫生院:1500 元/平方米 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1500 元/平方米 4.垃圾收集池:800 元/个 5.公共厕所:5 万元/座(四)土地整治及生态建设
1.土地整治:600 元/亩 2.旧房拆除:500 元/户 3.迁出区环境恢复:400 元/亩
(五)工程其他费用
按工程费用的 8%计算((六)预备费
按工程费用和工程其他费用之和的 5%计算
二、投资概算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 357416 万元。
(一)按投资构成
1.工程费用 工程费用 314871 万元,占总投资的 88%。其中:
——住房建设投资 98892 万元,占总投资的 27.6%。
——基础设施投资 142299 万元,占总投资的 39.8%。其中:人饮工程投资 1202 万元,供电工程投资 2525 万元,道路建设投资 85263 万元,移民创业园连接路投资 7895 万元,污水处理管道投资 13844 万元,市场建设投资 20670 万元,绿化亮化投资 10900 万元; ——公共服务设施投资 15211 万元,占总投资的 4.3%。其中:幼儿园建设投资 7600 万元,小学建设投资 4020 万元,卫生院建设投资1563万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投资1380万元,垃圾收集池建设投资 18 万元,公共厕所建设投资 630万元; ——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投资 11025 万元,占总投资的3.1%。其中:土地整治投资 3375 万元,生态恢复投资 7650万元; ——配套产业发展投资47444万元,占总投资的13.3%。
其中:种养业投资 19734 万元,农产品加工业投资 8330 万元,工矿企业投资 3000 万元,旅游开发投资 8000 万元,商贸服务投资 8535 万元,移民自主创业投资 7100 万元。
2.工程其他费用 工程其他费用 254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7%。
3.预备费 预备费 17145 万元,占总投资的 5%。
(二)按建设
项目建设总投资 357416 万元,其中:
2016 年投资 67687 万元,占总投资的 18.9%;
2017 年投资 45846 万元,占总投资的 12.8%; 2018 年投资 63821 万元,占总投资的 17.9%; 2019 年投资 86396 万元,占总投资的 24.2%; 2020 年投资 93664 万元,占总投资的 26.2%; 三、资金筹措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财政部专项资金、国务院扶贫办专项资金、省级配套资金、县(区、市)配套资金、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及部门整合专项资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市政府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第一责任人,并兼任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领导小组在发展改革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人员,充实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科学实施,有序推进 要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要严格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点,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要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开发、扶贫、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与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实施方案要具有指导性,综合考虑局部与全局、需求与可能、扶贫与生态、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根据安置区资源承载能力和资金筹措程度,全面统筹考虑安置区交通、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建设,优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安排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的生态环境最恶劣、自然村落人口总量最少、灾害易发频发区的贫困群众。安置区选址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需进行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
三、政策支持,强化落实
制定有利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凡用于移民安置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提供。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可采用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整或土地所有权征收等方式,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补偿。政府或法人通过依法开发整理的土地,可优先用于移民安置。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土地使用年限和承包方式。要参照安置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迁出区原集体土地,其所有权不变,仍属原集体经济组织。易地扶贫搬迁住宅用地应依据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统一规划,在城镇规划区外的,由当地乡镇完成占补平衡。
国土资源部门参照国家保障性住房工程有关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当地用地计划,优先保障。同时免收安置区建设用地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并开通用地手续办理审批绿色通道。要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迁出村开发利用置换的土地指标和补偿费用,重点用于搬迁安置区建设用地。土地整治项目新增的土地,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建设及生产用地需要。鼓励用土地流转等市场化手段取得安置区宅基地和生产用地。
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办理宅基地、户籍等手续,除按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收取其他费用;实施易地扶
贫搬迁工程后,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农户,搬迁后继续按规定享受退耕还林(草)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城镇的农户,具有稳定生活条件的,给予办理农转非手续;在公租房、城市低保、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方面与市民同等对待;教育部门在落实免费营养餐发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发放时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中小学校贫困学生;优先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水平。
四、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多项建设内容,仅靠国家专项资金补助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在省级财政配套人均补助6000 元的基础上,市政府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减轻搬迁群众负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积极整合行业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形成合力,集中攻坚。同时,积极争取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尽量减轻搬迁农户负担。在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后,各相关部门要按各自业务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的对口衔接和上报争取工作,为各有关部门落实整合资金打好基础,创造条件。项目所涉乡镇政府要负责搬迁对象审核把关,动员搬迁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自建家园、自我发展的精神,筹集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组织群众开展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等多种途径降低建房成本,促使集中投入、配套建设、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切实降低搬迁成本。各乡镇人民政府
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承贷机构,为搬迁群众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财息贷款的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
五、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实行民主决策,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资金安全和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项目的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全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督促有关责任单位严格执行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项目实施单位要自觉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监督,严格项目建设程序,防止出现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项目竣工后,及时对项目进行审计和财务决算,保障项目资金效益的全面发挥。
六、人才支撑,科技兴业 一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手段,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重点培训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现代养殖业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及劳动技能,增强市场意识,真正把产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要加大贫困农民外输内转工作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进城农牧民工、职业学校农村贫困生,通过直接补助,引导和鼓励他们继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三要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大力培训微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贫困农业经纪人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人才,为农村多种经营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要建立高效、务实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科学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积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队伍; 五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积极开展全膜双垄沟播、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及生物工程技术的推广、示范,不断促进农民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农业科技新技术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贡献率。
七、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市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好搬迁群众和安置区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参与度,在尊重其意见的基础上,对安置区的现状、未来发展向群众做详细的说明,使搬迁群众的期望值符合实际。在住房建设标准和户型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消除群众顾虑和担忧,实现和谐搬迁;要大力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搬迁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移民尽快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创
业中去,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要大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涌现的群众干部普遍接受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合计
5494
18492
375
1137
1153
5143
8377
2307
1.中枢街道
465
1520
685
835
火炉坎村 465 1520
685 835
2.盐津街道6
梅子坳村 2 9
河东村 4 13
3.苍龙街道
346
1320
260
1035
龙井社区 25 105
25
苍头坝社区 34 133
133
板桥村 110 352
352
水塘村 8 39
下坝村 60 260
260
石抗坝村 42 159
159
青草坝村 42 174
174
中元村 25 98
4.鲁班镇
614
2148
245
200
206
983
481
星河村 171 745
745
八竹村 113 330 47
152
同兴村 144 409 157
252
陶家寨村 59 200
200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尚礼村 15 50
山水村 87 324 41
77
生界村 25 90
5.坛厂镇
178
647
289
304
桑树村 35 142
76
楠木村 16 86
关田村 6 22
15
回龙村 14 53
怀阳洞村 90 270
270
桅杆村 17 74
6.二合镇
291
828
579
249
柏杨村 60 180
180
正觉寺村 60 180
131
云柳村 50 150
150
向阳村 51 118
118
沿河村 70 200
200
7.合马镇
336
1130
180
659
148
大同村 30 100
硐上村 40 150
85
联合村 50 150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罗村 60 180
73
沙坪村 50 150
水田村 56 200
63
新坪村 50 200
200
8.沙滩乡
320
960
794
166
顺河村 80 240
190
美酒河村 80 240
195
娄子坳村 80 240
194
两江村 80 240
215
9.喜头镇
353
1059
235
504
320
中心村 50 150
50
共和村 60 180
133
卫星村 80 240
80
米江村 45 135
24 60
联合村 58 174
24
双丰村 60 180
106
10.学孔乡
420
1260
1260
上寨村 60 180
180
兴隆村 60 180
180
林河村 60 180
180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荔枝坪村 60 180
180
米山村 60 180
180
桃子坪 60 180
180
高峰村 60 180
180
11.五马镇
264
695
516
屯山村 55 113
11 14
三元村 36 115
77
龙里村 15 60
鱼孔村 158 407
407
12.茅坝镇
350
1420
130
160
305
725
立岩村 50 225
155 10
岗家村 70 215
100
飞龙村 20 90
20
两河村 30 80
20 40
雄丰村 20 90
20
官院村 20 90 30 30 30
杨柳村 50 225 100
125
黎民村 70 315
80 135 20
跃进村 20 90
30
13.九仓镇
394
394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街道社区 95 347
347
小水村 9 47
l4.龙井乡
同联村 10 49
15.后山乡
331
150
938
新山村 42 158
150
白云村 5 24
9
陇岗村 33 104
47
田兴村 11 45
37
16.三合镇
400
1440
600
420
420
红旗村 50 180
180
新农村 50 180
60 60
顺兴村 50 180
60 60
两岔村 50 180
60 60
八一村 50 180
60 60
星山村 50 180
60 60
亭子坝村 50 180
60 60
卢荣坝村 50 180
60 60
17.茅台镇
378
1132
375
507
127
太坪村 36 123
33
附表一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及搬迁原因调查统计表 XX 市 搬迁规模及对象 搬迁原因(人)
合计 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资源匮乏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地质灾害隐患 其他 户 人口 杨湾村 70 234
126
桂花村 64 134
51
元木岩村 23 84
30
上坪村 60 206
34
127
椿树村 81 258
258
岩滩村 44 93
18.高大坪乡
146
520
127
165
180
19.长岗镇
307
1107
200
534
373
井坝村 60 240
160 80
丰岩村 40 143
143
茶花村 60 180
66
蔺田村 17 84
太阳村 80 250
150
小山头村 50 210
110
20.火石岗乡
115
510
330
180
富兴村 40 180
180
蔡家湾村 40 180
180
荣华村 35 150
150
附表二
XX 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数量及类型统计表 XX 市 移民安置点(个)
城镇(园区)移民安置点类型(个)
交通枢纽型 旅游景点型 绿色产业型 工矿园区型 商贸集散型 民族风情型 其他 合计
13...
第五篇:贫困国有林场(站)扶贫实施规划大纲
贫困国有林场(站)扶贫实施规划大纲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国有林场(站)现状
二、国有贫困林场(站)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条件
(二)生产条件
(三)人员素质
(四)体制机制
(五)生产力水平
三、贫困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职工工资、参加社会保障、富余职工安置等。
第二章“十一五”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情况
二、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生产、带动经济增长、解决人员安置情况。
三、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情况
四、主要经验和做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国有贫困林场扶贫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具体目标
第四章脱贫内容
一、建设内容
二、扶贫重点:改善林场民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护所站的通讯、断头路、用电、饮水等),林场(站)办公室的新建、维修,供暖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有市场前景的经营性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投资需求(包括资金来源结构)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三、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项目管理
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林场职工素质
五、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包括管理体制、产业结构、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