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室:将“非访”关进制度的“笼子”
将“非访”关进制度的“笼子”
当前,人民群众维权意识、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群众来信来访、特别是缠访闹访已成为县、乡两级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灌云县纪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谨防地方政府临时观念“息事宁人”处理信访问题入手,遏制“欲壑难填”为敛财的非访户,严厉打击“见缝插针”为私利的越级访等方面来综合治理“非访”。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制约、打击“非访”,将“非访”关进制度的“笼子”。
第二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几点思考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那么该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我们有几点思考:
一、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1、权力配置过于集中。目前,权力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单位内部权力配置不平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种种重要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少数人获得绝大多数权力,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
2、权力受到私利掌控。一些掌握着权力个别领导在行使权力时,往往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俘获人心、争取拥戴的手段,把服务人民的职责作为谋取小集团利益的资本,把组织的要求和群众意愿置之度外。思想蜕变,私欲膨胀,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需要,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在利益上不能处理好集体、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在用人上任人唯亲,都是其典型表现。
3、权力使用出现滥用。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滥用现象层出不穷。一是“大”权“小”用。一些执法部门或其工作人员,因受权力干扰、人情因素或收受好处等影响,对一些违法乱纪行为不能秉公执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小”权“大”用。某些掌管着公共权力的人,为满足其某种欲望,刁难于人,谋求私利,放弃原则,违规越权办事。
4、权力运行暗箱操作。权力在行使过程不公开、透明度低、标准不
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随意性也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规违法行为。如果不能公开权力运行,大搞暗箱操作,就不可避免出现幕后交易等现象,使其权力审批运行带有明显的小团体利益性和个人私利性。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权力划分、配置不科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其他性质的权力之间,以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行政权力之间界限划分不清晰是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当前一些地方由于权力配置的不科学、不均衡性导致一些部门、一些岗位或某一些人权力过大、过分集中,甚至形成了权力垄断,这些部门或个人若私欲膨胀,加之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便会出现权力的滥用。
2、权力运行监管不力。一是漏监。二是虚监。不管哪一级党组织、哪个单位,都制订了很多监督约束制度,但有少数领导干部把监督约束机制当作摆设,是做给上级领导或群众看的,在实际操作中,避开监督,把制度置之不顾。
3、权力腐败惩处不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制不太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有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法规制度与其相配合,才能良性运营,但我们的法制尚不健全,打击滥用权力行为有时无法可依。二是惩处率低,滥用权力风险小。三是打击力度不够,滥用权力行为成本低。如果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一个官员就可能会从事腐败,当潜在收益足够大时,则“铤而走
险”,这是产生腐败的主要诱因。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对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使一些滥用权力者觉得风险小、成本低,胆子越来越大。
4、掌控权力的人思想出现了问题。权力的使用者是人,受到制度监管,有的人会守法依规,有的人却会违法乱纪。
三、对策与建议
1、依法确认权力,划清权力界限。一是要严格规范各级政府的权责和关系,上级不得随意干预和支配下级职能范围内的事情。将权力界限划分清楚,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发生的基础。二是给各部门、各岗位权力定性定量,明确分割不同职权所属的部门,让行政权力不再“朦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和公务员的乱作为、不作为。三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编制“行政职权流程图”等方式公开权力项目,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时时处于法律和民众的监督之中,腐败的机会将相对减少。
2、合理分配权力,加强权力制约。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如果多项权力由一个人支配行使,就很难形成权力间的制约关系,如果一个权力依附于另一个权力,权力之间形成隶属关系,则意味着权力形同虚设,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
3、强化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4、推进权力公开,防止暗箱操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篇:廉洁自律,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廉洁自律,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体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态度,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
清廉若水,两袖清风,克已奉公,不苟取,不徇私,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称道的“好官”形象。五干年文明史中朝代更迭的斑调画卷,有许多“清官“青史留名,他们“出污泥而不染”,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作为一名消防监督干部,经常直接和社会单位打交道,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刻警钟长鸣,从小事做起,守住底线,拒绝诱惑,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法外之求不动心,对非分之想不动心,让廉洁自律成为一种习惯。
一、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把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个必修课来学习,尤其是学习党中央关于干部廉洁从业的大政方针和党内法规,自觉接受教育,增强廉洁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二、要管控好手中的权力,就要用党对干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重大原则和利益问题上经得起各种诱惑和风浪的考验,才能使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确保“不逾矩”。
三、要做到廉洁自律,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时刻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在当前形势下,要正确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模范的遵守纪律规定,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单位集体利益;处理好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无论是配偶、子女、亲戚、朋友还是同事,在消防监督执法方面,必须秉公执法,决不允许身边的亲人参与和消防有关的工程施工、维保、评估和产品销售等相关活动,与社会单位之间,除正常工作需要外,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参加的活动坚决拒绝。在原则问题上不为亲情所动、不为友情所移,不为乡情所恋,坚决将“图利之情”拒之门外。
四、要自觉接受支队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时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做到阳光执法、公正执法,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行使权力时要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意思,将行使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我将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持正心修身,守望清廉,切实摆脱虚名浮利的羁绊,撇开利益的套子,跳出贪欲的诱惑,正确运用手中权力,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好一名老党员的表率作用,推动防火处消防监督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第四篇:习近平将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习近平将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中新网1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2日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
针对权力运行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央并没有忙于迎接新春,而是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为习李新政谋划好的开局。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高官腐败,又坚决查处普通官员,绝不放过群众身边的腐败分子,再一次彰显了中央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与鲜明态度。近日,李春城、衣俊卿等一批高官相继落马,还有各个地方的“房叔”、“房妹”等相关腐败分子也是相继落马,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决心与态度,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出击。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总书记在权力监督方面,响亮的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属难能可贵,并明确提出了“三个不”的反腐败机制建设。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就是要更加加大查案办案力度,坚决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真正用明显的成效来取信于民,以震慑一些地方、一些领域高发的腐败形势。
而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将更为引人关注。这需要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方面有明显的推进,也就是说,要限制官员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让他们没有机会、没有空间滥用权力,这既需要勇气来革自己的命,更需要智慧来限自己的权。
至于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当然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措施和机构来予以保障,不能让一些制度成为摆设,不能让一些制度被官员变相的予以抵制。要确保反腐败机制与措施的执行力,增强反腐败的公信力与正能量。
建立健全这样的“三不反腐机制”,的确值得十分期待,下一步,中央将会围绕这三个方面,出台一系列有看点、有亮点、有效果的体制机制,有的还可能是开创性甚至于革命性的,因为反腐败到了现在的阶段,是需要壮士断腕的时候了。
首先,在全党认识的高度方面,恐怕是要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增强全党对反腐败斗争的共识,统一全党反腐败的行动与方向。在这个方面,将应该是在以“限权放权”为核心的制约机制上下功夫,比如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就存在放权的问题,特别是审批权的改革方面;而限权可能更多的会集中在“一把手”的限制方面。
其次,在改革的深度方面,必然会涉入深水区。值得广为期待的恐怕还是“公开”制度,无论是官员财产的公示制度,还是财政预算与三公经费的公开制度,都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最能体现改革的深度的。
再次,民主法治的推进,也将是一大看点。今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法治中国的目标,得到了广泛的赞赏与期许。在这方面,我以为,维护人民的权利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维护人民的权利,在遏制权力的肆虐。如何有效的维护人民的权利,在民主法治方面,“独立”精神应该是一个突破口,比如在司法独立的体制上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尤其是在公、检、法的相互制约与监督方面,以及反腐败机构的相对独立是可以考虑的。当然,在群众参与的广度方面,也许是迅速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引进群众的智慧,拓展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任何时候公权力都要把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放在必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就是要引入群众的监督,给群众一个大胆监督的平台,让那些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至少网络监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急待官方有序、大胆的引导与关注。
第五篇:澳大利亚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澳大利亚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013-08-26 第02版:当代世界
作者:北顾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828
在2012年国际知名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澳大利亚位列第七。一贯以清廉著称的澳大利亚,2011年也曾爆出“史上最严重的腐败”。2011年 12月 1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署财务经理莫尔胡?巴罗因贪污公款1630万美元被警方缉捕。昆士兰反对派就此向政府提出质疑,认为正是由于政府对财务控制薄弱,才导致挪用公款丑闻的出现。去年,工党联邦议员克雷格?托马森被指控用公款召妓,警方介入调查。在反对党动议下,议会对托马森的议员资格进行投票,托马森以两票之差侥幸逃过一劫。62岁的众议院议长彼得?斯利普在2011年11月上任后被指违规报销出租车票和性骚扰 33岁男性下属。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遂对他展开正式调查。斯利普遂发表声明,宣布暂时停止履行众议院议长职责。
虽然偶有丑闻曝光,但澳大利亚依然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要得益于澳大利亚通过制度建设来预防腐败的做法。澳大利亚虽属英美法系国家,刑事、民事案件审判适用判例法,但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却采用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即以成文法模式,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上做到了凡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部门的职责由法律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政府不许作为。每一个机构都有特别法律规定,只适用于这个部门。这既有利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也有利于追究违法行为。
建立公务人员行为准则。澳大利亚实行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官制度。政务官与常任文官分离,常任文官即公务员恪守政治中立原则,实行职务终身制。联邦议会通过的《公共服务法》把公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形式规范起来。公务员管理委员会还将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以及对公务员的绩效管理办法等编印成册,甚至将《公务人员行为准则》做成书签,下发给每一位公务员,让他们牢记。澳大利亚公务员行为准则明文规定:“公务人员不得使其职责从属于他的个人利益,他也不得使其职责和他的利益处于相互矛盾的地位。他不得利用他的官方职位增加个人收益,也不容许其私人事务招致滥用信任的猜疑……”为保证上述准则的贯彻,公务人员行为准则规定:公务人员有义务向部长或常任首脑报告任何可能与其公职发生冲突的直接或间接的钱财收益;公务人员不得从事可能损害或影响其职务的第二职业;公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取得的薪金以外的任何其他报酬均需上缴政府;除特许外,公务人员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等职务;公务人员不得利用职权范围内掌握的官方信息和文件为自己或他人或任何集团谋取利益,违者处以两年监禁;公务人员私人不得接受馈赠,但不值钱的纪念品,工作午餐款待,或出于不同文化背景拒收则会招致冒犯的情况不在此列;禁止上级向下级借钱;公务人员退休或辞职后,原则上不禁止在企业任职,即使“脱钩”,也不得泄露过去所掌握的文件或事实,否则以犯法论处;不得利用过去的关系谋取优惠;公务人员不得利用官方设备从事非官方的目的;公务人员不得行贿受贿,否则课以刑罚惩戒;公务人员不得为了晋升、调动或其他便利谋求别人的帮助,也不得为其他公务人员提供这种帮助;公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厉行节约,避免铺张浪费; 公务人员要爱护公物,对毁坏公物、盗窃公共财产、伪造窜改账簿、档案和报表者要处以2~7年监禁;公务人员不得冒充别人参加根据法令举行的考
试,或在考试前不正当地得到或提供试卷。
建立公共事务公开制度。在澳大利亚,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议会,其工作运行都是公开透明的。公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参众两院旁听议员们辩论。不能进入议会厅旁听的公民,也可以通过电视和议会网站实况转播,了解议会讨论的情况并进行监督。同样,法律也保证任何媒体记者有权进入议会厅,并对包括在议会质问时间内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甚至颇为粗暴的提问等情况予以转播和广泛报道。行政机关所有不涉密的信息要对外公开。《联邦信息自由法》第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公布有关行政机关职能和任何信息的记录,以及任何存储或记录信息的物件。对公共事务中的关键环节都要公开。比如,政府机构不仅要制定政策,同时要向各级执行政策的部门解释为什么制定该政策。又比如财政预算报告全部公开,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和预算资金,财政报告标准和主要预算合计,联邦政府部门的财政陈述,联邦机构的统计数字,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近期财政动向,政府部门的财政历史数据,联邦政府和州、领地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政府各部门向财政部报表的详细信息等。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为保证政府部长以上高官(政府部长均为议员)为政清廉,于1984年10月9日通过决议(此决议又经1986年2月13日和10月22日两次修改),规定议员必须登记本人、配偶及子女(指全部或主要依赖其供养的子女)的有关钱财的收益。登记表必须本人签字并注明日期。登记的项目包括股份、房地产、是否担任公司董事、债券和证券、储蓄和投资、价值 5000澳元以上的其他财产、其他收入、礼品(指官方给予的价值250澳元以上的礼品,或非官方馈赠给议员的价值在 100澳元以上的各种礼品)、接受旅行招待或款待、是何组织成员以及其他与议员公职可能发生冲突的任何好处。
建立金融和税号制度。在金融领域,1988年联邦政府建立了资金流动制度,规定凡是1万澳元以上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要向国家管理机构报告。如果公职人员有大额度资金流动,无正当理由将被严重怀疑并受到追究。在税务领域,1991年建立了税号制度,规定每个人只能有一个税号,凡是在银行开户的人,不管开多少个账户,都要报自己的税号,以便将各个账户上的金额加以汇总。这既便于防止偷漏税款,又便于查核个人收入。公职人员大额资金收入不明,将会受到怀疑。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电子转账,不用现金结算,且所有的支付过程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如果公职人员有贪污贿赂行为,其非法收入是很难处理的,即便化整为零想存入银行,也会被发现有问题。依据财产申报法,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后,除本人的存款、股份和证券这几项不得公开外,其他收益和财产均可公开查看,接受有关机构和公众的监督。
建立对政府投资、财务、采购的控制制度。法律规定,超过600万澳元的投资必须经议会具体讨论。议会关注的重点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本身,而在于投资能有什么贡献。如果说不清楚投资的实际意义,议会就不会通过政府投资。政府建立起完备的电子支付和资产管理系统,各部门根据预算购买物品时,很少使用现金,一般都通过财政部出支票,并在财政部报销,从而减少腐败机会。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健全的政府采购风险防控制度。针对政府采购拟定了指导方针,采购的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法律指导和案例指导,要求所有公务员必须遵循。如果偏离了这个指导,就要把理由记录下来,同时要将采购全部过程都记录在文件上,比如多少人投标,投标人的情况,没有中标的为什么失败等。采购的细节要公开,如所有的商业机会、签署合同的细节、投标人失败的原因、核心采购政策和原则的执行等。根据需要,审计部门要介入采购过程,进行全过程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