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3 17: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第一篇: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其中作业

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一、河源市总体经济水平,贫困地区和居民情况现况

二、河源目前扶贫政策面临的问题,创新扶贫政策的迫切需要

三、研究河源已出台的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效果

四、深化改革,河源市需要更多创新扶贫政策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情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河源市作为山区市,经济底子薄、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工作依然艰巨,任重道远。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2011-2020年)》①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2013年以来,河源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新一轮“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省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机遇,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为原则,以改善重点帮扶村公共设施和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贫困户稳定脱贫为重点,坚持走扶贫开发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创新工作思想,实施整村推进。

二、分析河源贫困地区和居民情况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是为“南接珠三角、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其中作业

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交通枢纽。是经中国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设立的广东省地级市之一。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然而,河源市虽在广东,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靠近山区,开发时间较晚,整体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广东十大贫困县中,其中河源的和平县、紫金县均在内。目前全市1251个行政村中仍有1116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3万元,其中418个村是空壳村,已成为建市以来想解决而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其中,广东非珠山区县——紫金县(省贫困县,原国家贫困县,现已不列入国家级贫困县)是广东粤北山区的一个纯客家山区县,隶属河源市管辖。紫金县户籍人口约为82万人(2012年),六普常住人口约为64万人。总面积3619平方千米(简册)/3627平方千米(1994年土地详查面积3621.24平方千米)。全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紫金县经济简述:2012年GDP为8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6亿元,金融存贷余额达到74.9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9亿元,比增12.6%。按常住人口算,紫金县人均GDP约为1.324万元,人均消费总额约为3951.6元。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大楼芹才塘村属于老区。隐藏在深山中,总人口不超过200人,距离大楼村委会约10多公里。村民之前主要靠砍些竹木变卖以维持生活,但后来受政府“保护森林资源”政策影响,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一直以来村民面临着住房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等诸多问题。

倒塌十多年的“芹塘小学”,原来全村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在此小学读,只有一个教室,一位老师教全部四个年级的学生。没有操场,没有运动设施,没有几张像样的桌凳。前几年,学校被撤掉,全村读小学的要么投奔亲戚朋友家去就近读书,要么到县城租廉价房,拖儿带女照顾他们起居、接送上学。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没能力在县镇盖房子继续留在村里生活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了,而且基本上都是老的老,小的小。他们成天起早摸黑的耕种劳作,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黑发人成了白发人、老面孔添了新面孔。

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其中作业

村民住房之一 村里住房有新盖的,也有破旧不堪的。新盖的多数自己担石挖泥买点水泥材料,喊上几个亲亲戚戚,自建自住,尽最大可能节省成本。破旧者如图,每每刮风下雨都担惊受怕——漏雨严重吗?要塌方了吗?米缸搬出来了吗?

三、追踪河源扶贫动态,研究扶贫政策落实

(一)河源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千村脱贫”受认可。河源市委、市政府把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万元问题,摆上了排头兵实践活动的议事议程,出台了贫困村筹资入股市高新区建厂房出租的激励政策,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②,提出了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思路,即对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未达到3万元的,鼓励其筹资到市高新区统一建设扶贫工业厂房出租。资金以市、县(区)、村按1:1:2的比例筹集,筹资总额从10万元起至30万元封顶,每投入10万元,每年就有1万元的回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问题。以自愿为原则,村、县区资金到位满一年后开始计算回报,回报期限暂定30年。30年后村(不含市、县区出资部分)筹集的资金不计利息返还。租赁扶贫工业园厂房企业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0%归市,5 0%按县区筹集资金的比例分配。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只能通过“四个一点”筹集资金,即村集体自有收入集一点、发动本村外出乡贤捐一点、各级扶贫工作队帮一点、乡镇配套一点;在筹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四个不能”:不能搞集资、不能搞摊派、不能搞贷款、不能几个村干部合伙筹资分利息。并由村、县(区)财政、市高新区、市财政四方签订合同,由市财政兜底确保收益,由市高新区统一经营管理。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即受到各贫困村的欢迎,使贫困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迅速掀起了筹资热潮。截止8月25日,全市已有1063个村筹资入股高新区,市、县、乡镇、村共筹集资金2.29亿元。并且“千村脱贫”创新扶贫政策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办批准,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1个获奖者,共10个获奖单位或个人。首届活动于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在北京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大会发来贺信。

(二)河源“双到”产业扶贫扶优“造血”项目。全市约60%的在册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入协会或合作组织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据市扶贫部门日

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其中作业

前透露,按照“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目标,河源市将出台《河源市扶贫龙头企业管理办法》,对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照顾贫困户利益需求的企业,在政策、税收、贴息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截至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220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8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有8家龙头企业被授目前,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20.3万户农户发展种养项目。

在扶贫开发“双到”中,各地各帮扶单位注重结合贫困村实际,进一步加强产业带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脱贫渠道。如省林业局扶持连平上坪东阳村发展鹰嘴蜜桃种植,采用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8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增收脱贫;和平县下车镇河排村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对口帮扶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村民大力发展种植猕猴桃、生姜,建设杉树种植基地,经济效益成效明显,88户贫困户中有5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在318个省认定贫困村中,已有260多个贫困村在各相关扶贫单位扶持下,通过挂靠农业龙头企业或自建农业基地、成立农产品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25170户贫困户增收。很多贫困村产业化项目很快发展成为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支柱产业。

(三)嶂下村:引进市场机制实施产业扶贫。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嶂下村师生定贫困村,由市委书记何忠友挂点帮扶。自开展帮扶以来,帮扶单位创新帮扶思路,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实施产业政策,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得利益、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帮扶成效明显。据了解,帮扶单位于引进绿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嶂下村实施扶贫项目,以种植有机柠檬为主、有机蔬菜和其他水果为辅,发展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

四、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学术沙龙与科技论文写作其中作业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

(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③ 参考文献:

①《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2011-2020年)》 ②《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③(中办发[2013]25号)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第二篇:河源市连平县湖西村调研报告

河源市连平县湖西村调研报告

2012年4月14日-15日,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深圳MBA班23同学到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湖西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大湖镇湖西村党支部、村委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广普及科技新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村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但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了解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大湖镇湖西村地处粤赣交界处,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4000余亩,森林面积6000余亩。共有700余户,2700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达到2900元,比2010年增加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大湖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湖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大镇,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产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常驻人员老弱严重。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或读书,或因为子女入学到县城租房或买房居住,常年在村里居住生活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4、该村处于东江源头,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一不得发展工业,二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农业限制性发展,自然森林处于未开发阶段。

5、贫困户发展困难。在了解情况中发现湖西村里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主要是因为以下表现:是家庭人口数量多,但家庭劳动力少,文化程度低。

三、帮扶对策措施 村子要增收确实收需要创新。这几个村子都是以传统种植为主,自然的经济来源单一农田收入,一旦受灾,收入剧减。帮扶按照 “十七大”大的要求、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市委“真学真干,福民强市”为指导,用实际行动帮助村民致富。

村子要发展确实需要指导。相对来说,农村信息不灵、眼界不高、思路不宽。特别是现在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年轻的人,要么在外读书,要么在外打工,常年生活村里的除了小孩之外大多数是年老体弱的。要又好又快发展,也需要相应的进行点拨、指导和帮助。

贫困群众确实需要帮扶。经过这次深入调研,发现村里的的确确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艰苦。对于这一大批,生活存在困难,特别是那些年老多病的群众,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党委政府给予帮助,确实做到从根上脱贫。

在入村了解情况的过程后,通过听取该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并进行实地察看后,总结出该村今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和办法。

一、重点发展集体经济。结对帮扶,重点是思想上帮扶,作为集体经济为零的村,首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其次,要从项目、调整种植结构上下手,多想办法、多出点子,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全村经济发展。该村子的工作重点是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推广新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比如:进行牛、羊育肥等项目,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和引进外部资源,努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努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村一品”品牌,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

二、要有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发挥种猪场带动优势,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三、努力实现产销结合。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信息相对闭塞,该村对于新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新的销售渠道信息接受滞后。现有村内土特产品,除传统销售渠道外,可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如网络营销推广甚至网上直接实现销售。具体操作有两种途径:1.联系淘宝或其他B2C平台土特产品大的商家,可以供货模式出货,也可洽谈代卖代发(由该村自己直接发往顾客)。此种操作比较简单,自身投入小,并且由于商家也没有额外增加的投入,达成合作的机会较大,缺点是,不能持续增长性的发展。2.直接投入电子商务的运营,B2C合作,淘宝卖家并做分销,网络推广,微博、天涯,团购模式操作,极大的拓展顾客群。此种做法优点是可持续增长并握有主动权,但需要有专业的电商人员帮助运作,并有广告投入费用存在。

四、落实举措,加快贫困家庭脱贫。我们在深入剖析农户贫困原因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抓好组织协调,实施贫困户一户一策的增收策略。对有劳动力而无致富门路的困难户,加大扶持力度,介绍致富门路和经验,通过引导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等方式,实行开发式扶贫。对家庭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致贫的,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采取救济式扶贫,在争取低保补助的同时,由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村里的企业对困难户进行救济。与镇党委政府的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帮扶活动相结合,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对就业、从业门路窄,没有技能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多提供就业信息,并联系上级劳动部门,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尽可能多的贫困劳动力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增加收入,加快致富步伐。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要激励和促进劳动自救,鼓励部分劳动自救人员积极退出低保。把低保工作的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救助低保与扶持低保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把低保人员的进与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低保农户摆脱贫困,打造动态性低保。

第三篇:扶贫调研报告

文坊村扶贫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坊村的扶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特意进行此次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坊村位于贵溪市南部山区,距离市政府40多公里,是文坊镇政府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所在地。2002年由荆树、庙前、文坊三个村委会合并为一村,全村总人口3896人,986户,全村区域面积28.26平方公里,下有38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3.8万多亩,耕地面积4000余亩。我村是革命烈士汪群的故里,汪群烈士纪念塔建在我村郑家村小组。我村有中共党员61人,下有2所中心小学、村老年协会1所,内设农家书屋等老年活动器材、嫂子腰鼓队30余人。我村主要盛产毛竹、松木、杂木、香菇、茶叶及各种林产品,天然水稻种植基地、脚板薯、有机蔬菜等各种农副产品,农民纯收入1.2万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及“两学一做”习近平系列讲话为指导,以可续发展为纲领,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

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为主题,先后搞了三个新农村示范点,村组公路硬化达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二、贫困原因及发展潜力

(一)贫困原因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往无维修整治,没有良田规划,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有些良田放水比较困难。

2、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主要还是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虽然也有不少种良大户,但是他们技术还不够先进,主要也是50-70岁的人,虽然也有一些人引入了新技术,但是多数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去年水稻收割季,雨水过多,由于缺乏烘干技术,造成多数水稻烂在田里,收获减少。

3、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种植水稻,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现在已有7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也是葡萄种植,但是规模还不大,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4、信息还不够畅通,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5、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残疾人、五保户比例多,致富速度缓慢。

(二)发展潜力

1、文坊村农田总体来说比较平整,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潜力。再加上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现已基本实现良田规划,对于文坊村农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契机。

2、随着网络的发展,农村淘宝、微商逐渐为村民所接受,一大批的青年返乡创业,为文坊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若将文坊村的农业种植与商场相对接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同时有利于整合文坊的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3、文坊村资源比较丰富,林业、渔业发展具有可能,再加上文坊村村民比较俭朴、大家勤劳肯干,近年来文坊村有拿了不少荣誉,如全国文明村等称号,具有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文坊镇党委、政府为扶贫发展单独设立了扶贫办,专门负责普及、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明确了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

(二)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16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50户130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相,完善文坊的通组公路,俗话说要致富先通路,文坊村现已全面实现公路硬化。此外还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扶持,全面进行良田规划,解决农业种植的引水问题。

2、产业扶贫: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例如蘑菇基地,为保障无害化生产,进行人工除草,为解决残疾人及低保户的生活问题,聘用他们来干活。同时贵溪市残联也提供一些政策优惠,解决了专业社的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残疾人的生活来源问题。

3、政策扶贫:积极向村民普及国家的扶贫政策,及时与镇扶贫办联系,邀请他们来我村进行专业的政策宣传,为村民解决疑问。落实农村低保、五保生活保障,及时将相应政策告之村民,并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材料上报镇民政所。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四、思路和对策

1、加大水稻、苗木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水稻种植、蘑菇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的产业基地,带动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户的就业、技术等问题。

4、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5、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6、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村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村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8月

第四篇:扶贫调研报告

XX市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经深入村镇座谈交流,对XX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共1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个。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XX、XX、XX、XX、XX等少数民族乡镇。全市“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91户34351人,其中,2016年已脱贫2051户 9064人,2017年已脱贫2887户13043人,共完成13个整村出列任务。目前,未脱贫2953户1224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5%降至3.5%,2018年计划脱贫2505户10616人,整村出列5个。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全市扶贫工作面广泛,统筹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上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很多扶贫产业项目推进发展困难,产出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强,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对等,全市脱贫攻坚形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存在问题

(一)精准识别难度大。贫困户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工作最关键的第一环,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自识别认定工作以来,全省曾都派过省级工作队、市级工作队、乡镇工作队多轮多层级进行入户调查摸排工作,但在一些边缘户的识别上仍是大难题。存在问题有:一是部分村两委干部担当意识不够,个别村干部总以为“贫困户待遇”是国家普遍红利,总希望村民雨露均沾,人人有份,在入户调查或是民主评议时不敢发表反对意见。二是贫困户收入信息采集难。此次排查发现,各村都不同程度出现农户不肯如实告知家庭收入的情况,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普遍存在缩水现象。2018年5月在市派“三人组”进驻调查后,各村收入更是普遍减少,由于存在农户瞒报问题,导致调查表上不能体现真实农户实际收入情况。三是存在政策缺陷。比如:农户家庭人口的界定,目前贫困户是按同吃同住同开销计算年人均收入及人口,贫困家庭人口数随意变动大,因此调查人员在入户调查时,很难把握真实家庭人员情况。另外,独户懒汉贫困认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三四十岁青壮年独居户,调查得分数较低,收入少。主这类人基本上成天喝酒,不务正业,要纳入贫困户的,需要具体政策进行引导和约束。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支持带动贫困户增收难。2016年以来,全市扶贫资金投入大幅提高,但由于受资金管理政策规定,乡镇在使用上十分谨慎,不敢投入于有风险的养殖业,很多扶贫资金都通过入股企业,或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倾斜,造成农业生产物资短期内“暴增”,扭曲供求结构,频繁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往往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贱卖的现象。今年出现大面积芒果滞销、瓜菜价格暴跌等伤农情况。另外,村集体经济总体收入普遍不高。全市农村普遍没有实体产业经济,集体收入大多依靠土地出租或政府办公经费支撑,没有长期发展壮大的实体经济维续,村里不管要做什么项目都只能向上“等、靠、要”,村集体经济在支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上很少有所突破。

(三)扶贫产业项目增效难。近几年,各乡镇推进扶贫产业项目较为单一,经营模式都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都是贫困户,受管理技术水平限制,很多扶贫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混乱,日常经营亏损十分严重。其次,扶贫产业项目类别单一,产业项目的选定不科学。目前大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方面,种养类别方面各乡镇都在做不同的尝试,但收效甚微,尤其在养殖方面,各乡镇养殖的豪猪、羊、鸡、鹅等家禽养殖项目亏本变卖情况突出,部分养殖基地也已难于为续。另外,扶贫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扶贫产业是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由贫困户组成的技术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思路窄、技术差、管理乱”等缺陷无限放大,扶贫产业项目难能持续增收。

(四)帮扶责任体系混乱,没有形成集体合力。按市、镇、村三级层层压实责任,选派第一书记39名,同时成立168个驻村工作队556人驻村帮扶,专项指导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推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2365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一对一”帮扶全覆盖。混乱的主要方面有:驻村工作队的选定缺少刚性文件要求,市级选派工作队时把关不严,个别存在工作懈怠情况。其次,乡镇与帮扶责任人信息沟通不通畅,沟通协调不够。需要帮扶责任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组织管理及协调各帮扶责任单位推进扶贫工作难度较大,比较常见的是乡镇部署工作,帮扶责任单位帮扶责任人很难全部到位,都派代表参加,代表参加后工作没能及时传达执行到位,工作运转不通畅不高效。

(五)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加上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自我“造血”脱贫致富能力不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全市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比例占 70%以上,尤其在少数民族乡镇,贫困户家庭教育程度更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技能低下,难以提高收入。二是进取意识不强。村民思想较为保守,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缺少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市大多村干部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不多。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种养大户不多,少数民族乡镇基本上没有上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扶贫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制定明确标准,提高“识贫”精准度。目前,全市都已形成共识,要扣好脱贫攻坚“第一粒纽扣”,确保排查工作“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对全市10个乡镇和华侨经济区“漏评”“错退”都开展拉网式调查复核。但“识贫”仍缺少刚性标准,建议:一是将家庭调查实际得分做为建议纳入评议的刚性标准,避免一些家庭境况好纳入其中,比如:收入不说,虚假报家庭开支,造成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家庭。二是扩大数据比对范围。目前,我市数据比对仅局限于房产、工商税务、机动车、银行存款(只有信用社、邮储银行2家)等方面。可以扩大的方面有:家庭人员就业情况及工资收入信息,银行存款比对要力争达到覆盖到所有商业银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且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要重点解决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功能、道路不通、用水不便、电力不稳、信息不畅等问题。实现全村通宽带、通硬化公路、无线通讯全覆盖。推进文化、医疗、科技、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延伸,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力戒形式主义,注重整合扶贫人力资源,提高帮扶效率。目前,全市扶贫工作层层加压,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虽然显得人员力量庞大,但收效甚微,主要弊病是每一次工作任务,市直单位都大批人马到位,扶贫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小,但由于政策要求不普及,基本上各帮扶责任单位都是扶贫专干专做,其他协助,作用发挥不突显等情况。因此建议围绕着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职能,同时组建村村专职扶贫队伍,由乡镇每村派出1名,帮扶责任单位各派出1名的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长期吃住在村里,驻扎村里体察民情,沟通民意,有效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效率。

(四)通过制度规制,强化政府引导服务功能,力促内生动力,扩大扶产业种类,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一是抓好“扶志扶智”。确保思想先脱贫,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在农村,基本上有想法、有办法的农民群众,基本上已经脱贫了,充分激发贫困户自身强烈的致富愿望,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动员贫困人员亲属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用好法治手段。通过“村规民约”大力推进法治扶贫,有效实现治“懒”,对个别家庭要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促进内生动力,实现家庭和谐。二是抓好产业规划引导。通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让贫困户自主发展个人扶贫产业。三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模式,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的扶持力度,把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政府奖扶的重要依据,综合应用项目贴息、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筑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四是提高产业扶贫资金效益。对缺乏劳动能力及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探索将其产业扶贫资金进行整合,以扶贫基金的形式,入股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或其它私营企业,按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还可以将其引导安排到相关企业就业,获得劳动收入。五是实施就业脱贫。对就业实在困难的群众进行就业兜底,通过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安排贫困群众在护林、护河、环卫、交通协管等政府公益性岗位就业。加大对贫困群众创业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帮扶力度。

第五篇:宁陕县贫困村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情况调研

宁陕县贫困村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情况调研宁陕县是今年开始启动实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试点,根据省、市扶贫办的安排,县政府确定在城关镇贾营村、龙泉村,旬阳坝镇大寺沟村,龙王镇东沟村,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新铺村,广货街镇沙沟村等8个村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为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宁陕县扶贫办就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了一次工作调研。通过调研就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是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安康的北大门,是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东接柞水、镇安,南连石泉、汉阴、汉滨,西邻佛坪,北靠长安、周至、户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山地占96.41%,耕地占2.73%,水域占0.86%,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辖14乡镇9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余人)。有森林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的基本县情。2009年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16%。试点村总户数171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0.23%,总人口61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25%。截止9月底,八个试点村吸收会员1032户,占试点村总户数1715户的60.2%,其中:贫困户会员522户。收取基准互助金51.6万元,省级安排专项扶持资金6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56万元,社会捐赠资金21万元,互助资金总量为192.6万元,平均每个村24.08万元;组建互助联保小组206个,村级互助协会监事会管理人员48名;8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共配股206户,占入会总户数的20%;赠股49户,占入会总数的5%。已投放资金115.56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0%。平均每村投放资金14.45万元,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运行,保证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野生猪苓种植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解决了8个贫困村385户贫困农户缺乏生产资金问题,促进了村级协会农户树立互助合作的意识,推进了诚信社会氛围的健康形成,初步实现了扶贫资金的可持续使用,为开发式扶贫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子。

二、主要做法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始,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搞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及时召开全县扶贫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下发《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信用联社等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组,各村还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筹备领导小组,确保试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为了促进扶贫互助资金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让广大群众了解扶贫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县扶贫、民政、财政、宣传、广电和金融机构等部门之间加强协作配合,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刷写

标语、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举办宣传培训班等形式,从政策依据、运作程序、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抓住关键环节,配强协会班子。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是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工作中坚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保障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有效开展。一是立足县情定村子。在试点村的确定上,立足于有示范性、带动性、典型性的要求,把县委、政府确定的野生猪苓种植、食用菌种植、白山羊养殖、冷水鱼养殖、大鲵养殖等五大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把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实际执行能力结合起来,根据各村的资源状况,采取优先选择的原则,确定了8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试点村。为全面推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把条件配班子。在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组织上,他们对各村推荐的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组织和监事会组织成员认真进行审查,严格按照互不交叉任职的原则审核把关,对不符合条件,标准的一律不准进入协会组织。尤其是协会会长、会计、出纳和监事会主任的配备上,坚持把责任心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民“信得过、有能力、会办事、懂经营、群众公认”的村民作为候选人。经逐级按程序审定后,由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筹备领导小组召开协会成员第一次大会,采取票选制,选举产生协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并将选举结果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县扶贫办、县民政局、财政局,由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领导小组审核后批复。三是典型示范引路子。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切实把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引向深入。首先选择在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的试点,扎实搞好组织发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通过一个月的试点,基本达到了组织机构、宣传培训、配套资金、工作经费、工作措施“五个到位”,实现了有固定办公地点、有协会牌子、有协会管理人员、有协会规章制度、有协会档案、有扶持发展项目等“六有目标”,通过试点探讨摸索了一些经验,为全县其他7个村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其次,组织人员深入到江口回族镇新铺村对该村运行比较成功的妇女发展基金的管理模式、运作程序、资金管理、妇女发展基金的效益等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查报告下发各村,指导各村开展工作。同时,还邀请新铺村妇女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在全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培训会上介绍经验,确保了全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科学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运行。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新的扶贫模式,也是支持贫困农户调整产业、发展项目、保障增收的一个重要举措。为规范互助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确保资金的安全、健康、有序运行。一是广开言路,健全制度。根据中、省、市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章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监事会《职责》,村级互助资金《借款、还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十不准制度》、《十不贷制度》,村级互助资金《操作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入会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项目评估办法》和村级互助资金贷款安全协议等规章制度,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各项职责和制度贴近群众,使各项规章制度、职责和办法更加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二是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协会章程、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形成后,在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第一次大会上交协会会员讨论表决通过,按制度抓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实施,确保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三是事前监督,规范运行。由县村级扶

贫互助资金领导小组组织扶贫、财政、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深入各村,按照《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验收办法》对8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实行资金投放运行前的验收,本着“合格一个、验收一个、投放一个”的要求,严格验收把关,验收合格方可投放互助资金。四是把好入口,确保安全。严把协会“会员”入会关,保持会员队伍的“纯洁”性。还明确规定有社会不良表现,明知有骗取、套取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现象的村民不准入会。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有效地促进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达到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

三、主要特点

千村扶贫互助资金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由贫困户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滚动使用、长期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小额信贷,是一个带有金融特点操作方法的惠民项目,它与过去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项目操作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为管好用活这笔资金,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第一、坚持“四权”分离的原则。按照资金安全,永续利用、到期归还、有偿使用的原则,制定下发了《宁陕县村级互助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宁陕县村级互助资金“十不贷”制度》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共同监督管理的职责,加强协会会员信用等级评定,优化农村诚信环境。同时,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委托乡(镇)财政所管理,严格执行管理权、投放权、使用权、监督权“四权”分离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所只有资金管理权,没有审批权;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只有资金的审批、投放权,没有资金使用权;村监事会只有监督权,没有资金投放权;协会会员有资金使用权。坚持做到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起到防范风险和规范运作的效果。第二、规范财务及档案管理。实行财务及档案管理“四统一”。县扶贫办统一印制农户借款审批表、借款合同、资金投放借、收票据等财务凭证;借款、收款票据实行统一领用登记签字制;统一购买财务帐薄及设置会计科目;统一财务及档案规范化管理。第三、实行资金借款担保。县扶贫办制定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借款安全协议书,实行乡镇政府、财政所责任担保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借款程序,确保资金安全使用。第四、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实行公示公告制度,从试点工作开始,就把会员入会、基准互助金收取的额度、收取的标准、互助资金占用费率、互助资金使用情况和原则等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完善提高,保证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五、强化检查指导。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没有成功经验和模式,都是在探索中总结,摸索中完善,他们始终坚持每月到村检查指导一次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尤其是在指导财务工作上,实行现场指导,对财务会计、出纳手把手的教,8个村会计、出纳基本上掌握了记帐方法。财务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迈进。

四、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为帮助各村选准产业项目,解决生产投入不足的困难,充分发挥互助资金带动贫困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明确规定互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生产性项目,不得用于非生产性项目(如修路、架桥、起房盖屋、看病、上学等),体现扶贫的宗旨。一是互助资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结合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旬阳坝镇大寺沟村,广货街镇沙沟村等实施特色民居改建,村容村貌极大改观。二是互助资金促进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互助资金协会依法登记注册,机构合法,证件齐备,协会章程、财务会计制度和配套制度健全,为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也使互助资金协会成为农户和个体户、种养业协会联系的桥梁纽带,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联在农户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互助资金成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的平台。三是互助资金促进了农户发展项目的主动性。始终坚持在投放村级互助资金前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发展有保障”的原则,由村项目评估小组按照《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评估实施办法》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评估,对有项目的贫困农户优先投放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贷款,签订产业扶持协议。截止9月底,向385户贫困户借款115.56万元,四是互助资金促进了 “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如: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的白山羊养殖专业村及大户养殖;旬阳坝镇大寺沟村野生猪苓栽培项目村及能人大户;广货街镇沙沟村冷水鱼养殖;城关镇龙泉村大鲵养殖项目;龙王镇东沟村猪、牛养殖专业村及大户养殖;江口回族镇新铺村养殖项目等。互助资金扶持野生猪苓栽培60户,发展12000窝;天麻30户400窝;扶持养羊项目户60户,建标准圈舍4800平方米,养羊3000只;扶持养猪项目户70户,其中:大户12户,建正大圈舍8500平方米,共养猪1100头;扶持养牛项目户20户,养牛60

头;扶持养鸡项目户70户,养鸡10500只;养鱼25户7500尾;扶持袋料食用菌栽培50户,发展香菇34000袋,从而使这些村在我县成为比较知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农户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互助资金试点促进了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对历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进行科学的后续管理,是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扩大扶持覆盖面,实现扶贫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农户“闲置资金”以入股的方式纳入互助资金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投资的规模效应。带动农户可持续发展和增收。六是互助资金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互助资金的投入和民主化管理,解决了基层组织有心办事但无钱为民办事的实际困难,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坚定了群众自觉跟着党组织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目前,群众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效预防了“三股势力”对群众的拉拢,促进了试点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进程。

实践证明,在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式和扶贫开发方式更加符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一种有益探索,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直接在农村和农户中落实的一次革命性尝试。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以金融操作的方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资金配置方式和项目运作方式,使扶贫资金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从短期使用变为长期使用,并将政府投入与群众自有资金科学合理地捆绑在一起,建立起“人人有钱、人人管钱、人人用钱、人人诚信”的信用机制和项目运作机制。进而,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充分调动了农户自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探索出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精心组织是前提。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加强扶贫开发的新尝试、新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好事做好,让群众得到实惠,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妥善安排,把各项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真正选出会员信任的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才能让广大会员放心和满意,试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是关键。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对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来讲,是一项新生事物。要想让干部群众真正了解互助组织的性质,明白互助组织的操作规程,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加入合作组织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凡是宣传引导工作扎实,组织发动工作得力的地方,群众的入股参与率就高,资金使用效益也最好。反之,群众入股参与率就低,资金使用效益也差。

三是建章立制是核心。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东西。开展互助资金组织建设,搞好扶贫开发,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既有约束性又有操作性,真正从源头上堵塞工作中的各种漏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资金运行的风险。否则,试点工作很难长期有效运转。

四是加强监管是保障。执行制度靠自觉性,但仅仅有自觉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靠外部力量进行监督。由于各试点村协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如何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扶贫、财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单位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隐患。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和水平,督促他们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真正把基础工作做好,让互助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是农民增收是目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是国家为有效缓解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牢牢把握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体现扶贫的宗旨,也才能被更多贫困群众接纳和拥护。

五、存在问题

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级有关部门、乡镇的大力配合支持下,摸索了一点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难度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在管理上没有成功经验。第二、管理困难多。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大多数村是贫困村,居住分散,村集体无积累,办公无经费,村财务人员素质低,达到规范管理有一定过程。第三、村协会工作人员第一年的报酬难以解决。第四、资金投入到项目后的风险规避机制不够健全。第五、资金与户规模大小有差异。大村小村农户使用互助资金平均率上存在着不平

衡等问题。第六、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十分困难。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作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努力。在今后工作中解决思路是:第一、理清思路,总结经验。结合本县的工作实际,理清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使之达到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把资金的投放、回收管理与报酬挂钩,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考核、考勤、实绩、能力相结合,建立《村协会报酬管理办法》,用激励机制调动村协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加强村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把培训作为一种制度,坚持每半年举办一次,真正提高村协会管理人员素质问题。努力把我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抓出成效,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长期使用的扶贫项目,为全县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六、几点建议

一是对千村扶贫上级专项互助资金额度适度加大。大小村应有所区别。(100户以下村15万元,100-150户的村20万元,150-200户的村25万元,200户以上的村30万元)。

二是村级协会管理人员报酬拿入财政管理。大村(200户以上)年经费1万元,小村(100户以下)年经费不低于7000元。(含管理人员报酬)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村级互助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是加大扶贫互助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可按全县村总数的30%安排。

五是适度延长农户贷款使用年限,(适宜1-3年),降低占用费率。(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内)。六是增加县扶贫办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办公、培训、旅差等费用。

(宁陕县扶贫办副主任张运超)

下载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源市千村创新扶贫政策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协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精 政协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10月中旬,县政协抽调部分政协委员,由提案法制委员会牵头,组成三个调研小组,在主席、副主席的指导下,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及县直相关部门......

    扶贫战略及政策体系新纲要调研报告

    据《**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暨新十年纲要调研工作文件的通知》,**县扶贫办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调研组,于2009年6月1日至8日......

    郧西县解决扶贫对象住房有关政策调研报告

    郧西县解决扶贫对象住房有关政策调研报告 根据市扶贫办《关于做好扶贫对象基本住房有关政策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十政扶电[2011]22号)精神要求,我办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研组,深......

    扶贫政策

    四、扶贫政策类 (若相关政策有新标准,请以新标准为准) 晚贫标准:(一)贫困县摘帽标准:“一低三有”。一低:指贫困县摘帽当年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三有:有标准中心校,生......

    扶贫政策汇总

    1、贫困户进贫程序:农户申请→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产生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公示→公示无异议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

    扶贫政策

    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专项资金 阳光监管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切实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全省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就全面开......

    扶贫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不通公路是扶贫工作主要难题六盘水市气象局( LWS)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

    有关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合集)

    有关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要站在全局角度来反映情况、审视问题、提出建议。下面是关于扶贫调研报告,欢迎参考。篇一(一)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关于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