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
如何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
如何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从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落实安全措施,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事故调查处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事故调查处理相关法规不完善、部门职能未法定化、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凸显,给事故调查处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事故的定义需要明确,有关法规适用范围需要调整
目前,我国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法规依据是《安全生产法》、《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第75号令,以下简称75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第34号令,以下简称34号令)、《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
《安全生产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按照这一规定,个体工商户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的调整范围。但《安全生产法》又规定,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安全生产法》实施以后,国务院还没有出台有关事故调查处理的具体法规,目前只能依据1991年的国务院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于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第三条又规定“本规定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这就出现如下问题:
个体工商户不是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故显然也不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的调整范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没有适用的法规依据。
同理,对没有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证照的个体在组织或者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如个体轮式起重车辆在起重作业)中发生的生产事故也不在现有法规的调整范围,只能让受害者“打官司”。
如果企业发生生产事故,事故的受害者不是企业职工,或不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也不在现有法规调整的范围内。这就影响了此类事故调查处理的“合法性”。
事故调查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第十条规定:“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这里又遇到以下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事故总量较大,重大以下死亡事故由市(州、地)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规定显然不适应的现状,县(市、区)有关部门在事故调查处理中没有法定的作用。
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超过公有制企业,多数企业已不再有主管部门,事故调查的牵头部门(组长单位),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来牵头还是由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目前有很大的争议。牵头单位对事故调查处理有很大的影响。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有对专业及行业规定熟悉,从专业上讲有利于事故的调查处理,行业主管部门目前也都“争”当组长单位。但是,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又有许多不利于事故调查处理的一面。但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中,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因与行业所管理的企业关系密切,有时会成为行政责任追究的对象,这必然会影响事故原因的调查、证据的收集及对责任人处理的公正性,同时又影响到事故结案后的行政复议。行业主管部门不是事故处理的行政复议对象,行政复议的对象是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会使事故调查处理的牵头部门与复议部门“脱钩”。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主张,有行业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牵头调查,目的是为处理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却没有考虑到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行政复议对象这一点。
三是对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企业发生的生产事故,法规也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牵头组织调查。
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后,在安全生产上目前将电监会视为电力行业主管部门,但各省(市、自治区)没有电监会,经贸委或发改委虽对电力行业企业进行管理,但实际没有参与过电力企业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电力企业视为有主管门还是视为无主管部门,也涉及到由哪个部门牵头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问题。
四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厂分布全国各地,这类企业发生生产事故后,其上级单位是否可以合法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法规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五是公安部门在参加生产事故调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目前,市(州、地)级公安部门基本没有派人参加事故的调查,也没有履行委托下级公安部门参加事故调查的手续,参加死亡事故调查的多为县(市、区)公安部门甚至是派出所公安人员,而且公安部门一旦确认不是案件,多数不再继续参与调查,使事故调查组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六是重特大事故的调查需要当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由上级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当地政府是否参与,法规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国家组织的多起特大事故的调查中,都有当地政府领导参加事故调查组。既然需要,法规上就应明确,应当法制化。当然对地方保护严重,当地政府不宜参加的个案另当别论。事故处理
在事故的处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事故处理(或结案)的公文形式有待调整。目前国家局、各省局事故结案中多以批复的形式结案,这也是《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所规定的结案形式。但笔者认为,批复是相对请示而行的公文。通常事故调查就是本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自己对自己组织的事故调查结果(调查报告)进行批复总觉不妥。甚至在行政复议中,有的省法制办还以事故结案公文形式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不一致为由,要求安监部门重新结案。
二是《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只对结案的时间提出了要求,没有明确应由哪个部门代表政府负责事故的结案工作。
三是法规设置的前置条件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难于对事故单位实施经济处罚。《安全生产法》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五条都对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以后如何实施经济处罚做出了规定,但没有规定对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实施经济处罚,只对主要负责人的经济处罚作了规定,而且有前置或限制条件:一是“有前款(注:未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事故”;二是只“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罚款”;三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就是说,对许多发生事故的单位不能实施经济处罚。虽然企业发生了生产事故,但如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不能处罚;相关部门未检查或未发现其违法事实又未责令限期改正而发生事故的不能实施经济处罚;够刑事处罚的不能实施经济处罚。前述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
四是对企业职工、公务人员的行政处分,事故调查处理的法规应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表面上看,对职工的行政处分是由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建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只作了批复,没有对职工直接做出行政处分决定,实际不然。事故结案后,企业要依据“批复”和调查报告中的建议对职工进行相应行政处分,实际就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职工做出了处理决定,不过由企业落实罢了。而目前对在事故中负有责任的企业职工进行行政处分,主要依据的是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但该条例的执行主体是企业,且它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职工做出行政处分(不管是以批复还是以其它形式)没有法规依据。另外,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行政处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行政责任追究也需在事故调查处理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五是特种设备事故不应特殊。中央编办在《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中,一方面规定国家局承担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和办理结案工作(相应的,各级安委会办公室分别组织省、市、县级政府特大、重大和一般死亡事故调查处理和办理结案工作),一方面又规定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负责是什么意思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工会是否参与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呢,特种设备事故的办理结案由质监部门独家负责吗。这一规定显然违背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的基本精神。
六是事故处理与善后工作脱节,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赔偿。事故发生后,有的业主不愿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坚持要等事故结案后再开始理赔。追究业主刑事责任的,还要待法院判决,使受害者亲属不能得到及时赔偿,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另外,为防止业主转移财产,保证善后处理能够落实,需要扣押财产、查封帐户,在这方面的操作或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上也需做出明确规定。
七是对移交司法机关的事故责任人应当先对其实施经济处罚。《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都规定,导致发生生产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再处于罚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相关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后,如果司法机关认为相对人不构成犯罪,又不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反馈信息,责任人就不会受到行政处罚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后再移交司法机关较为合适。
第二篇:特种设备事故及其调查处理
《特种设备事故及其调查处理》
一、有关法规、规定
(一)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列》
制定:2003年3月11日国务院令第373号公布,(朱榕基总理),共七章91条;
修订:2009年1月24日国务院令第549号公布,(温家宝总理),共八章103条,其中第六章共11条“事故预防和调查处理”为新增内容;
(二)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制定:2007年4月9日国务院令第493号公布,(温家宝总理),共六章46条,规定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三)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制定:2009年7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15号公布,共七章49条,规定事故定义、分级界定,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四)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导则》TSG Z0006-2009.制定: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共九章91条,规定事故分级、调查,技术鉴定和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责任认定与预防措施,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批复与处理等内容,外加两个附件:
附件A:“特种设备事故术语与定义”;
附件B:“特种设备事故调查报告”(格式)。
二、事故定义与类别
(一)事故定义(《规定》第六条,《导则》第五条)
特种设备事故是指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护、使用、检验检测活动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者中断运行、人员滞留、人员转移等突发事件。
1、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
指因特种设备本体或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失效和损坏,发生爆炸、爆燃、泄露等为主要特征的事故;
2、因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
指因特种设备相关人员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者操作失误等造成的事故。
(二)事故类别
1、按事故特征分类
事故特征指导致事故严重后果对应的设备失效形式和损坏程度。按事故特征,特种设备事故分为爆炸、爆燃、泄露、倾覆、变形、断裂、损伤、坠落、碰撞、剪切、挤压、失控或者故障等十三种。(1)爆炸
承压类特种设备部件因物理或者化学变化而发生破裂,设备中的介质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内压瞬间降至外界大气压力的现象。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主要承压部件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设置、元器件损坏造成易燃、易爆介质外泄发生爆燃的现象。(2)爆燃(闪爆、闪燃)
锅炉炉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内的可燃性介质泄漏与空气(氧)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与火(或者能量)在空间迅速燃烧的现象。用煤粉、油、可燃气体等燃烧介质的锅炉,4、起重机械整体倾覆的;
5、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2小时以上的。
(四)一般事故
1、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2、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造成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转移的;
3、起重机械主要受力构件折断或者起升机构坠落的;
4、客运索道高空滞留人员3.5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下的;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下的;
5、电梯轿厢滞留人员2小时以上的。
四、事故报告
(一)报告要求
1、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2、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二)报告程序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遇到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报告。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尽快核实有关情况,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报告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至国家质检总局。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由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
(2)对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接到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时通报同级有关部门;(3)对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及时通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逐级报告事故情况,应当采取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快报,并且发送传真或电子邮件后打电话予以确认;特殊情况下可直接采用电话方式报告事故情况,但应在24小时内补报文字材料。
(三)报告内容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及特种设备种类;
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造成的伤亡及遇险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确定的事故等级;
5、已经采取的措施,初步判断的事故原因;
6、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及其他必要报告的情况。
五、事故调查
(一)分级别组织调查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按不同级别分别组织调查:
(二)特种事故安全监管部门的事后工作
1、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事故责任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事故原因对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评估;需要制定或修订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应及时上报上级部门提请制定或修订。
(三)事故发生单位的事后工作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监督。
七、事故防范
特种设备存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遍布全国城乡各个角落。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少则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一定损失,重则人命关天,后果不堪设想。事故是可以防患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小到每一个人,只要人人重视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1、强化安全防患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确保锅炉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实施节能工程项目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提,我们始终要将安全可靠摆在首位,强化安全防患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安全问题决不是公司几个领导的事情,而是全体员工,特别是位于一线的热能运行员及管理人员的事情,要在全公司上下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成为公司全员的意识。
2、完善安全保护设施,杜绝设备不安全状态
工业锅炉作为特种设备,从设计审批、制造许可、出厂监检,到安装告知、使用登记、上岗特证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环节上,要注重安全保护设施的完善和质量,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标准的规定,绝不允许出现缺项、漏项,并确保产品质量要求,杜绝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人员不安全行为
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规章制度和运行操作规程,特别是对运行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不能有任何折扣。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运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者操作失误等不安全行为。
第三篇:事故调查及处理报告
关于9 · 13芳构化加热炉闪爆事故的处理决定
2016年9月13日6:45,化工一厂芳构化加热炉熄火,重新点炉时发生闪爆,造成加热炉对流室的弯头管箱盖板撕开、一名司炉工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约4.8万元,是一起人为操作管理事故,事故经过及处理决定如下。
一、事故经过
2016年9月13日6:15班长陈允庆在中控室发现甲醇断量,王小江和陈允庆先后到泵房查找原因。由于甲醇泵突然断量,造成加热炉的进料量波动增大,炉出口温度随之降低,由于炉出口温度与燃气阀连锁,导致燃气阀开度至100%。
6:38冯斯学发现燃气阀不断开大炉膛温度仍下降,判断可能炉火已熄灭,便对讲机呼叫王小江去查看炉子的运行情况,王小江到加热炉发现主火嘴和长明灯都已熄灭,便关闭主火嘴燃气阀(未关长明灯燃气手阀),同时对讲机通知冯斯学加热炉已经熄火。
6:42王小江回中控室取打火机与陈允庆前往炉区点火,王小江到加热炉二层平台配合点火,陈允庆点着火把准备点火,在距点火孔20公分处火焰被吸入炉膛,发生闪爆,造成对流室两侧弯头管箱的盖板被撕开,王小江被从看火窗冲出的高温热气烧伤左手臂。
二、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违章操作:加热炉主火嘴及长明灯熄火后,只关闭主火嘴的燃气手阀,未关闭长明灯的燃气手阀,造成大量的可燃气体进入炉内,而且重新点火时未吹扫炉膛就直接点火,酿成此次闪爆事故。
2、间接原因。(1)安全意识差,经验主义严重,认为熄火时间不长,直接点火不会有事,也可以缩短工艺的调整时间。
(2)班长指挥管理不到位,对炉子重新点火未进行把关,在未确认点火准备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点火操作。
(3)出现异常情况时判断及操作滞后。阀位出现波动,未及时将自动改为手动,恢复“正常”阀位状态。而且主操缺乏经验,改手动操作涉后,阀位恢复偏慢,操作的预判性差。
(4)班组缺乏指挥汇报协调沟通:首先,甲醇泵是否能尽快恢复正常,主操不清楚,不利于操作调节;其次,主操没将炉子熄火时间告知司炉工;第三,对于点火前准备工作情况也互不了解。
三、整改措施。
针对事故的原因,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并举一反三,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确保今后生产安全运行。
1、修订炉子操作口令;设置警示牌;修改燃气控制参数,设定开度上限为80%;安装火焰报警器。
2、完善DCS系统机甲醇泵启停指示。
3、对芳构化加热炉进行技术改造,将自然通风改为强力通风(热风),既可节能也可稳定操作。
4、安装工厂局域网,利于工厂、部门领导对现场生产状况了解并实时监督管理。
5、推行电工现场值班。
6、加强设备管理,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开展设备“四懂三会”活动。
7、完善生产指挥及汇报制度,炉子熄火后,重新点火必需由部门领导指令。
8、制定天然气使用巡查管理制度,梳理天然气流程,加强天然气操作,关键阀门设置警戒牌,杜绝天然气管线跑漏窜。
9、完善岗位上岗制度,严肃转正上岗、转岗、复岗的培训及考核;强化岗位练兵,应急处置的培训;加强部门班组安全活动,领导带头参加;规范班组指挥汇报沟通机制。
10、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配足指挥领导干部和员工。
11、开展生活日活动,发挥厂长信箱作用,多听取员工心声。
12、全员学习一些急救方法,如心脏复苏,烫伤,蛇咬等。
13、全厂各部门认真总结事故,吸取教训、警钟长鸣,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以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并做好记录。
四、事故处理。
针对事故原因,根据公司相关规定,事故处理如下。
1、陈允庆:当班班长,负有指挥操作处理不当、违章操作的直接责任以及管理责任,予以扣罚当月绩效奖、罚600元,并记大过一次。
2、王小江:当班司炉员,负有违章操作的直接责任,予以扣罚当月绩效奖、罚500元,并记过一次。
3、冯斯学:当班主操,负有操作处理不当、汇报沟通不及时等间接责任,予以扣罚当月绩效奖。
4、李奎:负有业务培训不到位责任,处罚300元。
4、李强:部门负责人,负有部门全面的管理责任,处罚800元。
5、吴飞:工厂第一负责人,负有全厂全面的管理责任,处罚1000元。
6、高方志:总经理,负有管理不到位责任,处罚3000元。
化工一厂 2016年9月17日
第四篇: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发生因工伤亡事故的企业,应在事故调查人员到达现场后,提供与事故有关的如下材料:
1、事故单位的营业证照及复印件;
2、有关经营承包经济合同;
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交底;
5、安全培训材料及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6、《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认可证》、《安全施工许可证》;
7、伤亡人员证件(包括特种作业证及外地进京务工人员就业证、身份证);
8、劳务用工注册手续;
9、事故调查的初步情况(包括:伤亡人员的自然情况、事故的初步原因分析等);
10、事故现场示意图;
11、案件调查人员要求提供的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材料。
3、调查组的一般加程序
(1)明确事故观场的范围,并组织人员响现场保护工作。
(2)召集有关人员了解事故情况。
(3)收集并查阅发生事故设备的有关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理、改造等方面的资料和记录,将了解的情况形成文字与图片。
(4)对事故现场进行周密详细的调查。
(5)进行必要技术检验和鉴定。
(6)根据调查资料和技术检验与鉴定资料正确地综合分析事故的性质与过程、事故的原因、破坏的形式,事故的责任。
(7)提出事故处理的意见
(8)提出预防发生类似事故的措施
(9)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10)按规定,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安全监察机构的主管部门
第五篇: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第一条 发生事故应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工作,成员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综合部有关负责人员组成。
第二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三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总经理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四条 事故调查组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五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第六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七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
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四)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五)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八条 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九条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发生,应当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事故发生,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预防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公司和职工的监督。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