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选用干部要经过“三泡三晒”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选用干部要经
过“三泡三晒”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的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这为组织部门在新时期做好干部选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
魏源在《默觚·治篇七》中有言,“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识人之难。组织部门走在选人用人的第一线,担负着为国家和人民选育良才的使命,选好用好干部,既是组织工作的本分,也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干部个人负责。
中医为了充分发挥生姜的药效,常用醋泡后再晾晒干,如此反复三次,经过“三泡三晒”生姜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者看来是获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能够充分发挥生姜的药效,使生姜里的营养充分分解,易于被人体吸收。组织部门在选用干部的过程中,不妨学一学老中医炮制药材,在充分的洗、晒、晾的过程中,把干部的能力素质、特点特长、缺点不足考察全面,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给干部充电加压,弥补不足,转劣为优,选拔和培养出有益于党和国家建设,有益于人民群众的良将。
那种简单地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或者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错侧面深入了解。要把干部放到工作实践中、基层一线中、人民群众中去“浸泡”,用来自基层的、群众的和实绩的眼光和评价来“晾晒”。
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他们的见解如何见识如何;要在干部与群众的实际接触中去评判其与群众的感情,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看其品质情怀,是否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要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看其是都具备为官者应有的境界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是否有承担更重要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干部选任是一个蕴意深远的课题,也是组织部门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只有潜下心来,摒弃心中杂念,认真思索干部选任的良方,擦亮选才用才的眼睛,才能在反复的观察和思索中探寻出干部选任的规律,总结经验,实现选好干部为国为民的目标。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孔令晶
文/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天津中公教育
第二篇:年终工作总结要三“晒”
教师年终工作总结本来是对一年来工作中成绩的汇总,经验的提炼,不足的反思,疑惑的呈现,但是,由于在现实中有些学校或教师对工作总结理解的偏差,致使这项工作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学校要求交,教师随便写,收上来档案盒一存,完事大吉。正因为教师都知道工作总结的“归宿”,所以,工作总结书写的多样性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认真一些,就简单写上一两张;有的懒得费心,就参考别人的成品“照葫芦画瓢”;有的图省事,干脆网上一下载,几分钟告捷。如此一来,工作总结完全就成了一道程序,没有它,年终工作好像不算完,自然老师没多大兴趣去构思、雕琢。
要想改变工作总结的非正常待遇,使它返璞归真,真正起到“总结”的作用,建议把工作总结“晒”上三番。
一是教研组内“晒”。教师工作总结写好后,首先在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会上,统一汇报、交流。因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教研组组员间了解比较充分。彼此的工作量,出勤或工作态度,相互之间的成绩,教研教改的活跃度等,一般都比较清楚,这样一“晒”,就可以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引导、督促教师说真话、讲实话,从而使工作总结真正起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的功效。
二是全体教师“晒”。教导处将教师工作总结全部收齐后,在会议室“公示”两天,安排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观、评议。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大家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集体评议可分散,也可集中,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观、多角度地衡量一个教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谁还好意思在 总结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三是学校领导“晒”。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上说,不同的领导、处室对教师工作的观察、掌握和了解各有侧重。多方专家一起给教师“把脉”会诊,一定能够更理性、更准确、更科学地“晒”出每一位教师的“真经”。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加速教师成长。以上三“晒”,可量化显现,也可等级归纳。
只有“晒”出教师工作总结中的“真金”,才能使教师眼里不揉沙子,才能使工作总结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晒财产值得品读的范本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晒财产值得品读的范本近日,一南一北两个地方晒财产。一个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日前向社会公布《顺德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综合改革规划纲要(2012~2015年)》,其中规定,从明年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须向公众公开家庭财产等信息。一个是安徽省庐江县。12日,记者从庐江县委组织部获悉,去年开始试水的干部任前财产公示制度最近往前迈出一步:任前公示财产的范围扩大至正科级干部,并且晒财产的平台也拓宽至网络。(见13日《江淮晨报》)
近年来,不少地方试水晒官员财产,消息每每传出,都带给公众不少惊喜。的确,官员晒财产才能更好地让民众监督,取信于民。如今,民众不再满足于官员简单地晒一晒财产,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晒财产能否制度化?晒财产能否扩展至更高级别的官员?如果官员晒财产出现造假会有什么后果?而顺德区和庐江县晒官员财产的相关做法,或可给人们提供新思路。
首先,官员晒财产成了一种制度要求。从明年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公开家庭财产信息,已写入《顺德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综合改革规划纲要(2012~2015年)》。如果相关纲要被顺德区人大通过,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其次,晒财产的官员级别逐渐在提高。庐州去年开始试水干部任前财产公示制度,当时要求副科级干部晒财产,如今范围扩大至正科级干部。路要一步步走,步子要敢于迈下去,从副科级到科级,从副处到正处乃至更高级别的官员晒财产;从干部任前晒财产,到现任的干部也要晒财产„„逐步且有条不紊地推行,方能契合民众所期。
最后,对晒财产弄虚作假的官员应予以问责。庐江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邦开认为,网上公示更有利于引进社会监督。“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对干部的监督中来,如果他们瞒报、虚报个人财产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这次提拔任命”。只有让弄虚作假者付出代价,相关官员才不敢造假、瞒报。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有三个环节:一是公示环节,二是对申报内容进行审查的环节,三是对于谎报、瞒报行为进行惩治的环节。顺德区和庐江县的做法综合起来看已经较为契合这三点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应该在阳光下运行。期待官员晒财产的地方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充分,为全面铺开提供有益的范本。
第四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日往来”要划清界限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日往来”要划清界限
五一端午临近,为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五一端午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4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礼尚往来作为我国传统美德,过节送礼确实是人之常情。但现在总有一些人借着过节的“礼尚往来”拉拢关系,让这种人之常情变了味。“礼尚往来”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隐蔽的行贿手段,也是一些人拉拢、腐蚀官员的“敲门砖”。这样的所谓节日文化,其实就是行贿受贿,既败坏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毒化了社会风气,被群众所诟病。
事实上,如果“礼尚往来”以朋友间长年积淀的良好情感关系为基础,这种不计索取的赠予,不附带任何附加值,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朋友间的交往,以送礼达到谋私利目的,其性质就截然不同。还有,正常交往的礼品的价值更多在于感情交流,而不在于礼物的价值多少。如果礼品价值明显超过一般礼品的价值尺度,就有行贿受贿嫌疑。所以,正常的礼尚往来与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看似相同,其实有着明确界限。
作为人民的干部,抵制腐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在节日里处理人情往来时,要划清界限: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对自己的权力有个正确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必须公道正派、克己奉公,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摆正官与民的位置,校准正与偏的误差,决不能恃权自重,权为私用;另外一方面要做好加强廉洁自律,对各种形式的礼尚往来保持警觉。如果送礼人单次送礼的价值或多次送礼的价值总和明显超过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即使送礼人当时没有提出非法要求,也要从防止利益冲突的角度加以拒绝。
清明节刚过,五一节将至。各级党委政府纷纷三令五申,强调严禁以各种名义收受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提倡廉洁过节。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在节日期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坚决抵制披着礼尚往来外衣的不良送礼收礼之风。
文/陈宇宇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晒三公这个麻烦早就该找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晒三公这个麻烦早就该找8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因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政府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公开申请,廖红波向宁乡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让他吃惊的是,在起诉之前,对方对他的申请毫不理睬,有的镇政府官员认为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公民要求政府“晒三公”居然成了“找麻烦”,这从何说起?
如果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三公经费”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这为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然,没有公开的自觉,公开“三公”就是“麻烦”。毕竟“三公消费”涉及的是吃喝招待、出国(境)、公车等费用,而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视这些费用为“不便公开”的内容,原因大概是:若是消费过高,公开出来,公众意见很大,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让“三公”完全“晒”在阳光下,必然有一种压力,再消费,就没有藏着掖着时方便了——我不愿意公开,你要我公开,怎么不是“找麻烦”?
在去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而监督权以知情权为前提,以为公众要求公开“三公”是给政府“找麻烦”,说白了就是要将相关信息捂在黑窗之中,不让公众知情,不愿意接受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