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下海”要懂规矩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下海”
要懂规矩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公务员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规定公务员辞职时,应如实报告从业去向,辞职后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受聘于原管辖范围内的企业。(10月6日 新华社)如今,公务员辞职“下海”早已不是新鲜事,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转行转业,这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转型的案例。近年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反腐执纪的不断严密以及公务员体系的日趋开放,公务员这个被冠以“铁饭碗”的行业,逐渐出现了人员流出增加的趋势。虽然每年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没有明显消减,但“出口”的不断畅通,使得公务员辞职“下海”,进入了相对活跃期,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辞职“下海”或多或少会涉及利益牵连,特别是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则更为明显。如果对官员“下海”经商等行为不加以约束,一方面容易形成“利益输送”,另一方面会加重机关事业单位中“追名逐利”的扭曲价值观。公务员“逢进必考”目的是严格选拔,“出口”如果把关不严,仍然会造成许多问题。
事实上,对于公务员辞职“下海”的行为,早有明文规定。《公务员法》就明确了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个约束性的规定为公务员辞职“下海”划定了“红线”,但过于原则性,在执行主体和执行标准上,没有细化,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难执行、难监管、难明确等问题。
此次《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的出台,则是对相关规定的细化和完善。《意见》进一步重申了公务员离职后就业回避这一重要原则,并提出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为了加强制度的执行和后续的监管,《意见》要求在从业限制期限内,原单位每年至少与辞职者联系一次,了解和核查从业情况。同时,对未按照规定审批,或未履行提醒告知、备案、了解核实等职责,导致辞去公职人员违规从业的,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这一点明确了原单位对辞职的公务员,在一定时间段仍然负有监督责任,而并不是“人走责尽”。对于一些较高级别的公务员辞职,《意见》明确要求省级以上具有行政审批、行业监管、执法监督等职能的机关,应当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限制清单,也应加
快制定,尽力压缩打“擦边球”的空间。《意见》的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管理,加强公务员辞职“下海”的监管,维护社会公平,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都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大展宏图、丰富人生、成就自我。支持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尊重和保障辞去公职人员合法就业和创业的权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各级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但毕竟公务员这个行业有别于其他,公众担心的是他们走得“不干净”、履新“不公平”。公务员辞职越是常态化,越要扎紧制度的藩篱,“进出”有序,才能真正体现人才流动的价值,更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文/宋明月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强制休假”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强制休假”
据南京媒体报道,《关于加强和完善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出台,该通知强调,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从严控制、保证休假”的原则,严格压缩控制不能休假的人员和天数。
“南京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执行年休假制度”再次把公众关注目光引向公务员强制休假是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以及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追问上。在“强制”这个颇具有“长官意志”的词汇面前,休假所具有的人文色彩似乎打了折扣,而休假能否达到促进公务员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则是更大的疑问。
此前,一些地方实行过公务员“强制休假”,由于遭遇到强大阻力而匆匆宣告结束。如苏州市实施强制性带薪休假制度:全市范围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推行带薪休假,休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按当年实际休假的天数,每天给予公务员一定数额的休假补贴(一般为150元),而不休年假的公务员没有资格参加年终先进的评选。这一休假制度短时间内就被叫停,叫停的理由是公务员休假每天补贴150元可能引起多个层面的不平衡,且可能造成地方财力吃紧,另外,给政府造成的舆论压力也较大。温州、重庆等地推行强制休假制度,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公务员身心健康堪忧,但一观察就可知道,公务员群体以“富贵病”居多,大多是长期不良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引起的。这显然与是否实行强制休假无关。
另外,既然公务员需要强制休假,那就意味着公务员群体本身不愿意休假,这个重要的细节说明了什么呢?可能之一是,狭义的“休假”之外,其实已有一些潜在的开会、进修、学习、考察这样的休假活动。可能之二是,在体制内,真正能左右一个人工作节奏的是长官意志,而非制度。如此职场生态,政策制定者能不反思吗?
公务员群体掌握着公共权力,处于强势地位,如果仅仅出台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显然会引起非议。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国内职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8.66个小时,30%的职员超过11个小时,且不少老板对加班工人不支付加班费。对比之下,普通员工饱受无偿加班之苦,官员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强制休假”,公众怎么能高兴呢?因为,让广大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合法休假的权利,才是强制休假制度的应有之义。
公务员工作压力大、社交应酬多,身体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笔者以为,要从制度上给公务员“放松”,一方面变革唯领导意志、唯长官意志的官场生态,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本职工作、行政职能无关的“过劳”。如此,才能让公务员休假走出自身不乐意、民众不高兴的泥淖。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当菜农值得赞扬(定稿)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辞职当菜农值得赞扬24岁的亳州小伙孔祥山,于去年年初抱着“年轻时出去闯一闯”的心态,毅然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前往南京租了一块地当上了菜农。如今,他种的蔬菜十分畅销,在南京已经有了3家店面。
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进入国企工作,接着进入人人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公务员队伍。然而,对于孔祥山来说,这些仅是插曲,种菜、买菜才是他的归宿。
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每次都有上百万人报考,甚至有些职位达到了1000:1的比例,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扩招以后,社会提供的工作职位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就业形势严峻,而毕业生们眼高手低,一味最求低强度、低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错误的观念,只有公务员方是上等人,其他一切都是打工,这种观念逼迫着求职者削尖脑袋也要弄个“编”。孔祥山与父母的矛盾就源于此。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孔祥山有知识更有魄力,所以,从国企职员到警察,再到自己开店做买菜,样样都能做好。孔祥山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选择与社会常规做法相背离。
社会要如何培养更过如孔祥山之类的人,笔者以为,首先是要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辅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其次,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宣传诸如孔祥山等科学择业的成功案例,引导父母鼓励子女自主择业,理性地看待岗位带来的身份与地位。职位有高低,人不分贵贱,只要付出了汗水与努力,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遏制公务员“隐性福利”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遏制公务员“隐性福利”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的质疑。日前,有媒体刊文,揭开了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的面纱。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表示,“隐性福利”已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8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
暧昧的隐性福利,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所谓“隐性福利”,说白了,就是权力福利、权力自肥。隐性福利的长期存在,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放大“马太效应”,加剧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
“隐性福利”之所以成为公开的秘密,主要因为我国的隐性福利是在整个社会分配制度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公共财政和国企支出缺乏公开透明的全程监督,导致有的单位、有些人以“为职工为福利”为借口,巧立名目“解决”隐性福利。而且行业内自觉构建“攻守同盟”,在利益均占的链条上抱作一团,使查处无从下手。
没有权力的存在,就没有隐性福利的资金来源;就没有人为“大家拿”决策拍板;就没有多少“擦边球”好打;就没有“妙招”来暗度陈仓,遮人耳目;就没有心知肚明的“下不为例”。“权力福利”最典型的莫过于“执法经济”。部门利益作祟、个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是某些执法部门福利失控的内在动力,预算外收入的存在提供了灰色收入获取的可能性,而对预算外收入缺乏管理规范最终让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因此,遏制“隐性福利”必须从规范权力运行和阳光财政开始。
首先要建立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改变现有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滥发失控的乱象。其次,将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列入财政预决算的公开范围,将支出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更重要的,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制度中,将隐性福利问题作为规制的一大重点,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分门别类地予以规范、限制和取缔。要将集体腐败列入刑法追究的范围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唯有此,才能让收入的公平与透明始终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扇窗子。
第五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日往来”要划清界限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节日往来”要划清界限
五一端午临近,为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五一端午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4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礼尚往来作为我国传统美德,过节送礼确实是人之常情。但现在总有一些人借着过节的“礼尚往来”拉拢关系,让这种人之常情变了味。“礼尚往来”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隐蔽的行贿手段,也是一些人拉拢、腐蚀官员的“敲门砖”。这样的所谓节日文化,其实就是行贿受贿,既败坏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毒化了社会风气,被群众所诟病。
事实上,如果“礼尚往来”以朋友间长年积淀的良好情感关系为基础,这种不计索取的赠予,不附带任何附加值,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朋友间的交往,以送礼达到谋私利目的,其性质就截然不同。还有,正常交往的礼品的价值更多在于感情交流,而不在于礼物的价值多少。如果礼品价值明显超过一般礼品的价值尺度,就有行贿受贿嫌疑。所以,正常的礼尚往来与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看似相同,其实有着明确界限。
作为人民的干部,抵制腐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在节日里处理人情往来时,要划清界限: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对自己的权力有个正确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必须公道正派、克己奉公,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摆正官与民的位置,校准正与偏的误差,决不能恃权自重,权为私用;另外一方面要做好加强廉洁自律,对各种形式的礼尚往来保持警觉。如果送礼人单次送礼的价值或多次送礼的价值总和明显超过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即使送礼人当时没有提出非法要求,也要从防止利益冲突的角度加以拒绝。
清明节刚过,五一节将至。各级党委政府纷纷三令五申,强调严禁以各种名义收受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提倡廉洁过节。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起码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在节日期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坚决抵制披着礼尚往来外衣的不良送礼收礼之风。
文/陈宇宇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