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9精准扶贫主题班会
金牛一中九年级189班精准扶贫
主题班会
班会主题:“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 活动目的:
通过班会的召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关心、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发扬关爱互助的精神使他们以后能更主动地伸出手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活动准备:
1、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贫困山区的生活情况以及社会上“献爱心”的具体事例,并进行宣传教育。
2、准备有关的图片。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主持人:
1、周雪娇
2、肖培松(精准扶贫户孩子)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提出活动目的并请主持人上台。
二、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189班“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1:老师,同学们,自2014年起,每年的10月17日为“扶贫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
作用。
主持人2: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当我们牵着妈妈温暖的手,漫步在街头,谈天论地时,你会觉得很平常,当你躺在爸爸的怀里撒娇时,你会觉得很自然。就这样既平常又自然的举动,可有的孩子是那么的渴望。他们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丢下了他们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了贡献。而他们的子女将远离父母的关爱。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 的目光中闪烁着期盼关爱的光芒。他们茫然地观察着周围的人群,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多孩子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时时伴随着他们成长,在他们内心深处铸起了厚厚的防护墙。其实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爱的温暧,渴望亲情的呵护,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发出倡议,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用爱心去温暖身边的留守儿童,手牵手帮助他们,用我们的一片真诚去打开他们早已关闭许久的心灵,让他们的脸上再次出现阳光灿烂的笑容,鼓励他们自强。父母并不是不爱你们离你们而去,只是为了明天更美!留守并不是谁的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份幸福与他人分享,就会变成双份的幸福,让我们帮助那些留守儿童,帮助那些学习条件艰苦、有梦想不能实现的小伙伴们吧!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走进这美丽的学校,感受快乐!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我们的同龄朋友因为生活困难而上不了学的,你知道吗?
主持人2:是啊,同学们,你们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吗?
(学生纷纷发言)
主持人1:我突然想起了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同学们,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主持人 2: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
主持人1:是啊,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这反复吟唱的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啊!那就是:同一片蓝天下,一方有难,应该八方支援。
主持人2:是啊,我们是心地善良的少先队员,记得我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时,老师问我们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的中间,咱们会怎么做,同学们有的说会带她到家里过年,吃好吃的,有的说会把过年的新衣服让给她穿,还有的说会让她住在家里,跟自己一块儿生活,一块儿上学学习。同学们,如今,虽然不是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但是需要帮助的人就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雷锋精神要发扬,既要有好的学业,也要有好的思想。
主持人1:我国的失学儿童有近300多万,我国在1989年10月建立了“救助贫困地区嗜血少年基金”目前为止累计接受社会捐款近60亿人民币。建立希望小学17000多所,就住了千千万万的贫困失学儿童。感谢这些献爱心的人们。
主持人2:赶快行动起来,尽我们所能,奉献爱心,帮一帮这些贫困的同学吧。
三、随着《爱的奉献》的歌声,学生们进行献爱心捐款。
四、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第二篇:精准扶贫班会教案
感恩教育之——“精准扶贫”主题班会
503班
活动目的:通过班会的召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关心、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发扬关爱互助的精神,使他们以后能更主动地伸出手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活动准备:
1、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贫困山区的生活情况以及社会上“献爱心”的具体事例,并进行宣传教育。
2、准备有关的图片。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提出此次班会主题—感恩
二、班主任利用图片及相关文件简单介绍国家正在实行的“精准扶贫”这项政策。自2014年起,每年的10月17日为“扶贫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当我们牵着妈妈温暖的手,漫步在街头,谈天论地时,你会觉得很平常,当你躺在爸爸的怀里撒娇时,你会觉得很自然。就这样既平常又自然的举动,可有的孩子是那么的渴望。他们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丢下了他们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了贡献。而他们的子女将远离父母的关爱。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期盼关爱的光芒。他们茫然地观察着周围的人群,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多孩子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时时伴随着他们成长,在他们内心深处铸起了厚厚的防护墙。其实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爱的温暧,渴望亲情的呵护,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发出倡议,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用爱心去温暖身边的留守儿童,手牵手帮助他们;用我们的一片真诚去打开他们早已关闭许久的心灵;让他们的脸上再次出现阳光灿烂的笑容;鼓励他们自强。父母并不是不爱你们离你们而去,只是为了明天更美!留守并不是谁的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
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这反复吟唱的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啊!那就是:同一片蓝天下,一方有难,应该八方支援。
三、随着《爱的奉献》的歌声,学生们共同演唱
四、班主任总结:
从现在起主动伸出手去关心帮助每一个需要你的人,这份卷子希望能延续到明天、后天,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把它完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活着不能光为自己,主动地伸出双手去关心别人,彼此间互相帮助,我们的人生会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只要我们大家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三篇:关于精准扶贫主题征文稿
关于精准扶贫主题征文稿大全
在这个扶贫的时代,我们看到很多第一书记来到农村,都做出了一些成就,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去近期举办的精准扶贫征文中,你写好征文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精准扶贫主题征文稿。
林坡村是柳桥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行村,同时也是矛盾纠纷较突出、较集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村。在分析各类纠纷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林坡村依托市法院行业优势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建立依法化解基层矛盾机制。
一、林坡村矛盾类型及特点
林坡村距柳桥镇约5公里,距东兴区城区约20公里。20XX年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现已全部脱贫。20XX年底,林坡村户籍人口1449人。从人口和地域面积上来说,林坡村属中等规模的行政村。人口结构上,5年来,林坡村共有89人迁出且大多迁往城镇,但迁入不到10人;自然出生人口自然死亡人口基本持平,总人口呈下降趋势。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年离家外出,68%的适龄劳动人口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由于劳动力缺乏,林坡村荒地增多,粮食作物产量下降。收入来源上,自20XX年引入第一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来,规模养殖、集中经营等生产模式逐渐被群众接受。5年来,林坡村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形式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已有养殖合作社、加工厂等10家企业。目前,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养殖业为辅,但其他形式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矛盾纠纷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承包土地、私人借贷、交易、继承、用水、采光、通行、夫妻、兄弟及邻里打架斗殴、宅基地界址、抚养赡养等问题引发的传统类型纠纷相对减少,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劳动劳务、合同、侵权、项目施工等原因引发的纠纷明显增多。表现为矛盾复杂化,主体多样化,涉群体增多。20XX年以来,林坡村涉群体性事件苗头4件,上访2件,行政诉讼案件1件。
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收集案例等方式进行分析,林坡村的矛盾纠纷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的号召和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一大批企业入村落户。林坡村是柳桥镇引进企业的先行村,同时也是问题比较集中的村。目前,林坡村共有10家合伙企业、个体户或合作社,其中有6家是通过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承包村民的土地进行经营生产。然而这6家在经营过程中先后都与村民发生过土地流转纠纷。纠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租金没有按时兑付。业主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拖欠租金。二是合同到期后复垦等问题。早年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中,往往未对合同到期后复垦方案作出约定。三是违约用地纠纷。往往出现生产需要擅自扩大用地范围等。
(二)工程施工纠纷。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但重大项目施工往往也成为矛盾纠纷发生点。主要表现为用地补偿标准,占地赔偿纠纷等。而导致纠纷主要原因既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滥用如高价索赔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有征地双方地位的不对等。项目施工争议往往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尤其是外来施工单位和本地群众更易引发补偿数额攀比提价或者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如20XX年,某企业施工需地下铺设管道,村民不同意补偿方案引发纠纷。20XX年,该企业施工过程中使用林坡村五组村民集资修建的道路造成损坏,企业和村民就道路赔偿恢复问题发生纠纷。
(三)经济合同纠纷。
合同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和契约精神。然而由于农村基层大多数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高或法律水平所限,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容易产生意见分歧或争议。发生争议后,双方又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合同争议,在“有事找政府”的观念主导下,往往要求村委会或政府“包干”解决。然而在情况复杂、争议冲突极端对立情况下,政府调解也难以解决。如20XX年某天然气公司与林坡村30余户村民天然气安装合同纠纷几乎导致群体性事件。
(四)劳务、劳动纠纷。
近年来,随着农村企业的增多和农民返乡创业,基层的劳务、劳动纠纷逐年增多。在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和乡土观念“熟人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往往欠缺劳动合同意识;劳务承包上,也经常仅存在口头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发生争议后,双方各说各理,难以形成有效证据,争议解决难度较大。如20XX年林坡村某养殖合作社与村民劳务纠纷,某天然气公司与村民劳务纠纷。
(五)家庭及邻里纠纷。
传统类型的家庭和邻里纠纷依然存在,如子女抚养、老人赡养、夫妻离婚、兄弟争议等。近年来邻里纠纷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如某村民小组集资修建道路,围绕道路占地,出资份额,道路使用等。
二、“德法互融”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见成效
在充分尊重当地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德法互融”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合理健康发展,是林坡村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矛盾的主要模式。
(一)设立依法治村宣传平台,推进共建共治。设立专门的法治宣传栏。设立法制挂图、法律课堂、法治共建和每周说法等板块,通过典型案例,向村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农民夜校”课程,观看《每周说法》视频,在劳动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学法用法。
(二)建立案件巡回审判联系点,推进庭审进乡村。与当地所属的人民法庭联系,建立案件巡回审判联系点,将涉及本村及附近村镇的典型案件在村里进行巡回审判,组织村民旁听庭审的方式,亲身感受法庭庭审,接受法治教育。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提升纠纷解调能力水平。针对林坡村矛盾纠纷具有典型性,类型化的特点,成立纠纷调解小组,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书记、老村干部群众代表、网格员组织起来,组建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按照“一般纠纷村小组网格员调解,典型纠纷调解小组先调解,困难纠纷才到村两委”的原则分工负责。同时,加强调解员的调解能力,由市法院的老法官、专业法官定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调解案例作用,调解一起宣传一起,促进良好乡风村风建设。
(四)开展典型案例法制讲座,推进法治宣传进村入户。邀请基层法庭法官围绕群众关心的未成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农村老年人诈骗防范、婚姻家庭等法律法规开展法制讲座。同时,市法院机关党委牵头,积极组织市法院的党员法院志愿服务队开展送下乡下村宣传活动。
(五)结合市委德治建设,开展文明村风活动。结合市委提出“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最美家庭”等活动,结合“五清”治理,在林坡村开展“美丽林坡美丽村风”活动,评选最美家庭、好公婆、最美媳妇、爱岗敬业家庭、友爱家庭等。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三、关于化解基层矛盾风险的进一步思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强调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可以预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一体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程中,农村基层在维护地方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林坡村的实践表明:
(一)依法、依规、依约比防范更重要,防范比化解更重要。在基层,违法、违规、违约是产生矛盾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下,农村群众平等互助、和睦友爱等传统美德受到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多元观念冲击,在追求个人利益面前,法律不遵守,规定不遵循,约定不履行等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的新型矛盾纠纷大多集中在经济方面,正是乡村受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深刻体现。依法、依规、依约不仅可以节约在矛盾发生后解决矛盾的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成本,还可以营造遵纪守法,遵规守约,善良风俗的健康社会氛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化解纠纷在于治标,而防范和依法依规依约在于治原。
(二)加强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支部担当作为,树立支部权威至关重要。面对矛盾纠纷,基层党组织推诿塞责,和稀泥,不作为,战斗力不强不能解决问题等,既可能导致矛盾纠纷进一步恶化,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发生矛盾纠纷等问题正是老百姓需要党组织的时候,此时党支部站出来敢抓敢管,能抓能管,能解决问题就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三)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基石。群众问题发生在群众中,解决也要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解决矛盾纠纷也要依靠群众路线。矛盾纠纷发生的根源老百姓最了解,当事人的需要老百姓最知晓,解决问题不能独断,要善于听取群众诉求。尊重老百姓,老百姓就有被尊重的获得感;依靠老百姓,老百姓就有归属感;发动老百姓,老百姓就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林坡村依靠群众调解小组,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就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四)强化普法宣传,诉调兼用,发挥案例引领是关键。普法宣传任重道远。广大基层地区在法治意识上的相对落后与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相互相关。一面是对某些落后观念、习俗习惯的遵循和保守,一面是对现代法治的向往和追求,两者间存在张力和冲突。普法宣传,既要讲运用法律划清权责避免矛盾发生,又要讲发生矛盾后解决问题有理有据,还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能调解则调解,不能调解则诉讼,强化案例警示教育,达到“解决一件,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五)移风易俗,推进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可靠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包含了“德治”的要素。推进依法治村也并不是单纯把法律作为村级治理的唯一依据,而是尊重优秀传统道德基础上的法治。古人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荀子也曾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更要在广大乡村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传统美德,唱好主旋律,推进德治法治相融合,给乡村以道德滋养和法治正气。
第四篇: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2015.10.16
一、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学习笔记”评述: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习笔记”评述:
总书记在听取云南和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均指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顺应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五篇:精准扶贫
茌平: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搭建就业平台 【导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创、就业能力,搭建服务平台。【解说】近日,信发办事处委托县职教中心对全街道下岗、失业、待业劳动人员免费进行月嫂、育婴师、保洁等家政服务培训。邀请高级月嫂讲师进行授课,生动、细致地讲解有关产妇哺乳、康复和新生儿喂养、洗澡等护理等知识。2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2周后,将颁发家政服务员初级资格证。【采访】(信发街道光明社区 魏兰芳)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几天,学了以后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家政这边还给我们找工作,让我们有了出来工作的机会。【采访】(信发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所所长 单月峰)不仅为下岗、失业、无业妇女搭建了服务社会、服务家庭、创业就业平台,更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努力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建立员工服务质量、诚信档案,建立服务质量回访、跟踪、抽查制度,保证服务质量。营造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优化务工就业环境。
【解说】为给广大劳动者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和可靠的就业保障,拓展致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茌平县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坚持分类施教,开展送技能、送岗位活动。积极加强农村劳动者与各乡镇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根据劳动者的年龄状况、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分类培训,经过培训后,分别推荐到企业生产一线和辅助性岗位工作;茌平县加快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支持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机械加工、自由职业等岗位;对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劳动者成功创业。【采访】(茌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 袁桂红)我们人事部门作为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紧贴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需求,针对市场的热点职业,有计划地举办了机械加工、人造板制造、营业员、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今年我们刚开始举办的家政服务培训受到了广大家庭妇女的好评,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技能,学得了一技之长,为促进其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茌平:巧借优势 做好扶贫新文章
【导语】在扶贫工作中,茌平县创新扶贫模式,把脉问诊,积极为落后村谋思路、出点子、促发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解说】当前马上进入春节,在贾寨镇大海服装厂正在加班制作一批衣服,七八十个妇女分工协作,各个工序有条不紊。附近村庄的徐留菊,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出去打工,便来到这服装厂打工,每天工资不到一百元,让她很满足。
【采访】员工(徐留菊)咱自己周边村上的,都不远,小孩都在这念书,接孩子、送孩子、直接连孩子送来,都不走了,在这里干点活,下了班接完孩子随着就走了。
【解说】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贾寨镇根据一些村庄以人均纯收入少、贫困人口较多的实现,制定优惠的创业政策及举办务实的创业培训,使一些小服装加工企业在家门口发展起来,手工成为留守妇女增收的新途径。【采访】(贾寨镇大海服装厂负责人徐中海)在不耽误接孩子、送孩子、照顾老人、不耽误家里农田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地平台,展示自己的我才能,提高家庭的收入。【解说】为了确保贫困群众彻底脱贫,茌平县变“输血”为“造血”,向困难群众辅导农业生产技术,为困难户提供致富渠道,鼓励各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通过招商引资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村办厂,激活“造血”功能。同时,茌平县鼓励群众原地创业,协调国土、农业、畜牧部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并及时办理土地、养殖等手续,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帮包服务;整合有关上级扶贫资金、村民自筹资金和财政贴息贷款资金,为致富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实现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茌平:做好“精准培训” 助力“精准扶贫”
导语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提高群众的创、就业能力,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解说在龙跃家政服务公司的培训室,30多名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群众,正在认真听取高级讲师生动细致的讲解,免费学习有关产妇哺乳、康复和新生儿喂养、洗澡等护理知识和中国结、十字绣等手工编织技巧。周凤凤是一名留守妇女,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通过参加免费培训,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手工编织技能,在家门口就能做些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增强了生活的满足感。采访
解说 为了帮助群众脱贫,增加群众收入,茌平家政服务部门针对待业、无业家庭妇女,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举办务实的创业培训,使一些针对小众的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为待业、无业家庭妇女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采访
解说为给广大劳动者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和可靠的就业保障,拓展致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茌平县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坚持分类施教,开展送技能、送岗位活动。积极加强剩余劳动人口的普查和分类,根据劳动者的年龄、家庭、身体状况进行分类培训;支持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机械加工、自由职业等岗位;对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激活“造血”功能,帮助劳动者成功创业,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