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

时间:2019-05-13 17: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

第一篇: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

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2002年)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单位内部领导干部,是指我省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内部负有经济责任的部门、下属单位正职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领导干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或任期届满、或因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前,对其所负责的部门(或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四条 领导干部的任期从主管机关批准任职的时间起,到任期终了或届满止;任期中间离任的,以主管机关决定离任的时间为任期终止时间。审计时,领导干部任期不满三年的审计整个任期;任期超过三年的,可以重点审计近三年,但对重大问题,应当追溯审计; 以前年度已实施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审计未经审计的年度。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和保守秘密。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和工作条件,协助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

第七条 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计划管理。根据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需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报经单位党委(或党组)批准后向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审计委托建议书,由内部审计机构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依法实施。临时需要审计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报经单位党委(或党组)批准后提出审计委托建议书,内部审计机构立项审计。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委托建议书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必要时,审计组成员可吸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人员参加。审计组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应进行审前调查,并编制审计方案,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审计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审计的范围、方式、内容、要求、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等。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者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有特殊要求的,应在审计方案中明确。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审计通知书中,应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提供任期经济责任述职报告。如果要求被审计者所在单位自查的,一并在审计通知书中明确。

第十条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当做好财产、财务清理等准备工作,并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要求,向审计组提供如下材料:

(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任期内职责范围、主要业绩、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及实施结果、个人使用单位财物情况、存在问题、应承担的相关经济责任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述职报告应在审计开始后3日内提供;

(二)任期内单位的预算、决算、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票据、银行帐号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资料;

(三)单位章程、内部控制制度、重大事项决策的会议记录及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书面材料;

(四)任期内各年度的经济责任目标和有关计划、投资、合同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

(五)任期期末财产物资盘点和债权、债务资料及对外投资、担保情况;

(六)任期前遗留问题的资料;

(七)有关经济监督部门或社会审计组织对单位检查(审计)后提出的报告或意见;

(八)审计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享有下列权限:

(一)检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预算、决算、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以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二)查阅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资料;

(三)就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限。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性质,有重点地对下列事项进行审计:

(一)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三)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四)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收入、支出、结余及其分配的真实性、合法性;

(六)对外投资和担保情况;

(七)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关的所属单位经营情况;

(八)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九)各项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

(十)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和遵守财经纪律情况;

(十一)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明资料来源;

(二)搜集、取得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复制、拍照等方法取得证明材料;

(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和谈话内容作出记录;

(四)对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得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第十五条 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及所属独立会计核算单位的各项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资产、负债、净资产和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六条 对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真实性的评价:

(一)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与内部审计机构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相符的,可视为帐务处理符合有关会计制度(列出相关会计制度的名称)的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任期内各年度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

(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与内部审计机构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的,可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任期内各年度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

(三)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与内部审计机构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的,应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视为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任期内各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第十七条 对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合法性的评价:

(一)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法违规事实的,可以认定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事实,但数额较小,情节轻微,应当揭示违规事实,可以认定为财政、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有一定的违规行为;

(三)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有违法违规事实的,应当予以揭示,根据行为的情节轻重,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或严重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并责令其予以纠正。

第十八条 对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可从下列方面对审计事项的效益性进行评价:

(一)经济效益(经济成果、经营效益)实绩与任期计划(目标、指标)进行比较;

(二)与历史水平进行比较;

(三)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

第十九条 对单位内部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一)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作出健全或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

(二)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有效或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

第二十条 对领导干部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评价: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者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其他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 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内部审计机构提交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初稿,经内部审计机构初审后,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意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内部审计机构,逾期不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审计组应当审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如有异议的,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同时将核实和修改的情况告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并将他们的书面意见与审计报告一并提交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责范围;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初步审计评价;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初步意见和建议。审计组应当对其提交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机构审核审计报告,报单位分管领导批准后,及时向任免领导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或委托部门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责范围;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 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内部审计机构职权范围内,由内部审计机构另行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并送达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

第二十四条 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时发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不齐全的,应暂停审计,并责令其限期补齐;

(二)对拒绝、隐匿、毁坏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的,应建议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依法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三)对应由被审计的领导承担的一般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处理建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四)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有违反财经法纪,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以及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应当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对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建议单位领导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内部审计机构提交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领导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通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公司关键岗位人员任期履职的监督管理,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及经营绩效,加强企业管理和廉政建设,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党政负责人、财务总监及其它高管人员的离任、任中审计,按照证监会、省国资委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执行,公司审计部给予协助和配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是指公司所辖各级分公司、子公司、独立项目部(以下简称本企业分、子公司)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是指关键岗位人员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项目)决策产生的影响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规范经济行为应负有的责任。

第四条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离任、任中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本届任期为审计时限,任期超过三年的以最近三年任期为审计时限。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以三年一任期为审计时限。重大问题可以追溯其他和延伸其他相关单位。

第五条 行政、财务负责人员任职期满和离任之前,原则上均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对因特殊情况未经审计而离职的关键岗位人员,不解除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进行补审。

第六条 审计范围:

一、行政、财务负责人任职期届满或离任前应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二、本企业分、子公司发生分立、合并、撤销、出售、拍卖等重大经

济行为,以及发生严重经营亏损、巨额资产损失等财务异常情况的,应当先行安排经济责任审计或及时进行专项审计;

三、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届中考察、考核、群众举报等情况下,以及在本企业连续任职满三年以上,可以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安排任中审计的,由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安排通过,由审计部具体组织实施审计。

第七条 审计组织与程序:审计部在审计五日前,向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发出审计通知书。被审计企业收到通知书七日内,如实向审计小组提供资产盘点、债权债务等有关资料;企业负责人应按要求,写出本人任职期内本单位生产经营、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书面述职报告。其余审计组织与程序按《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执行。

第八条 行政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

一、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国资监管有关制度规定情况,本企业各项制度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是负责人任职期间对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

二、任期内资产、负债、权益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性,以及内控制度建立及其执行情况;

三、任期内经营目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各经营责任书或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四、任期内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收入、成本核算是否真实、有无虚盈实亏、截留利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五、遵纪守法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九条 财务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经管理制度建设及各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二、货币资金管理情况;

三、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收入、成本核算是否真实、有无虚盈实亏、截留利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四、债权、债务、实物资产管理情况;

五、遵纪守法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六、外业情况(银企、税企关系)及应向下一任移交的事项。第十条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或依纪、依法查处的重要依据。

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情节、造成的后果影响和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等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审计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

第十一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考核、职务变动的一项重要依据。人事考评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被审计单位目标考核、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依据。

第十二条 党委在讨论决定已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时,应把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和使用干部。对于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因经营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资产状况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等问题,应当视其影响程度相应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经济处罚。

第十三条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主要领导干部存在严重问题的,经汇报主管领导批准后,提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调查,或开展延伸审计工作。

第十四条 被审计单位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进行整改,审计部门将对整改工作做好后续跟踪审计。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审计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市直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

九江市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

为规范我市市直单位(含县(市、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下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操作指南。

一、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确定

市委组织部每年提出下一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经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后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市审计局报请市长审定后,纳入市审计局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审计工作方案编制

每年组织实施多个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由局经责办编制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局审计业务会议研究审定后,在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实施审计起始时间之前正式下达。局经责办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 1

确定。

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工作组织安排;审计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并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具体包括: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审计组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局规定的程序报批。

审计工作方案可以提供给被审计单位,以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

(三)审前走访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前,由分管经责审计工作的副局长和局经责办一次性走访市纪委、市委组织部,通报当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安排情况,征询意见建议,询问来信来访情况。

二、审计实施

(四)审计组组成

市审计局应当在实施项目审计前组成审计组。

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由一位局领导担任组长,项目主办审计科的科长担任副组长,可以设主审一名。

(五)审计通知书送达

审计组负责拟草,由局办公室统一编号,局长签发,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送达。

采用非填列式审计通知书,一律打印,不得手写。审计通知书内容和格式按照审计署的参考格式由局办公室、法规科商经责办后确定,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领导干部姓名、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规定。审计通知书抄送市纪委、市委组织部。

(六)调查了解

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调查了解的目的,一是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二是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含电子数据资料);三是依据审计工作目标和审计事项测算审计工作量;四是落实审计工作现场及有关人员进驻安排事项。

调查了解需要提供的资料清单一般包括:

1.单位“三定”方案、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单位领导工作分工情况;

2.单位制发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相关考核、检查结果;

3.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4.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情况;

5.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其他文件资料;

6.审计组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调查了解应当作出调查了解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七)审计实施方案编制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及针对审计事项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审计工作要求等。审计实施方案要紧紧围绕审计工作方案和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审计内容和重点要在方案中有明确表述,可操作性强;审计力量资源调配和人员分工要恰当;审计工作进度要明确;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时间安排要充足。审计实施方案按程序报经分管局领导和局长批准后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审计实施方案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如需调整,由审计组组长报经局长批准。审计组调整审计目标、审计组组长、审计重点、现场审计结束时间等重要事项,应当报请局长批准。编制和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一律采取文字形式。

(八)审计进点会

进点会由审计组组织召开。审计组事前建议请被审计单位的副职领导主持,审计组成员、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的部门及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议程一般由审计组组长宣讲来意及工作要求并宣读审计纪律;被审计领导干部作表态性发言;主持人作表态性讲话。

(九)审计公示(通告)

审计组应当在审计进点会之后进行审计公示,通告审计依据、审计内容与范围、实施审计时间、审计组成员名单、办公地

点和联系电话等,认真受理、核查举报事项,包括对审计组执行审计工作纪律方面的反映和举报,并及时向局领导报告。

(十)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审计组进点后,应当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在5日内提交一份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书面报告。此项要求可以在调查了解时预先告知。报告内容要求与两办《规定》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相吻合。

(十一)审计承诺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十二)审计谈话

审计组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以审计谈话方式听取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关领导同志的意见。审计谈话对象包括除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以外的单位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及部分部门和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召集其他有关人员集体座谈或个别谈话。审计谈话由审计组组长和副组长及一名审计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审计谈话一般采用个别交谈方式,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有利于谈话人畅所欲言。

审计谈话内容包括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该单位(系统)职责范围内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 6

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主持工作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严格依法执政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审计谈话结束后要综合整理出一份谈话记录,客观、准确反映谈话情况。

(十三)审计事项和方法

1.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事业科学发展情况。通过梳理、研究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该单位提出的工作思路、制定的规划目标、采取的工作措施,核实相关反映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超越职责范围办理行政许可情况;是否正确履行了单位(部门)经济监督、管理职责;是否如期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或本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2.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分析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决策内容的科学性情况;通过查阅文件、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联系单位内部业务管理流程、财政财务收支重大变化等情况,梳理出该领导干部任职期内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事项,进一步延伸审计或调查了解有关决策事项的执行过程及效果情况,分析、判断决策的结果性。

3.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 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及管理情况; 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情况;

延伸审计所属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 延伸审计或审计调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绩效情况。4.重要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抽审部分重要建设项目,重点检查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和法律法规,建设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规范;项目实际进度是否符合预期工程进度;项目建设完成后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内部管理情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重要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评估执行及效果情况;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对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的管理、监督情况。

6.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在审计职权范围内核实有关部门和群众反映的情况,在对各项审计内容的审计过程中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是否存在违反有关廉政规定情况。

(十四)审计工作底稿审核

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审核事项包括: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措施是否有

效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审计组组长根据审核情况,可以提出予以认可、责成采取进一步措施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纠正或者责成纠正不当的审计结论等意见。

三、审计报告

(十五)审计组讨论。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召开全体审计人员会议,讨论确定下列事项:

1.评价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

2.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完成情况; 3.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4.提出初步的审计评价意见,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5.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6.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

7.安排就有关重大或疑难问题咨询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8.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审计组审计报告起草的有关事宜。

审计组应当对讨论上述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作出记录。

(十六)起草审计组审计报告

审计组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审计局提交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内容和格式参照审计署省长审计报告模版撰写,要求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要素齐全。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市政府及市级主管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组应当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十七)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

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将按照局规定程序审批后的审计组审计报告以局名义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

异议。

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局长批准,可以不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或所在单位的意见。

审计组在书面征求意见时,应当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和所在单位通报审计情况,交换意见。

审计组一般采取召开会议的形式通报审计情况,进一步听取有关情况说明,交换审计意见。会议参加人员除审计组主要成员外,一般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审计报告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十八)修改定稿审计组审计报告

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和所在单位意见后,若被审计领导干部或所在单位提出异议的,审计组应当逐一研究、核实,必要时重新取证,补充相关审计证据。不管是否采纳,审计组均应逐条作出采纳或不采纳的情况和原因的书面说明,并由审计组组长及相关审计组成员签字确认。在综合分析、研究书面回复意见和交换意见情况的基础上,审计组可以召开会议,研究适当修改定稿审计组审计报告。(十九)代拟审计局审计报告

审计组负责代拟审计局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内容和格式参照审计署部长审计审计报告模式撰写,要求同第十六条。

(二十)代拟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对审计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或者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市审计局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决定书,对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组应当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内容和格式,参照审计署的参考格式办理。(二十一)业务部门复核

按照市审计局内部工作程序,审计组应当将有关材料(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或者有关责任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证据材料;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所在业务科进行复核。局业务科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专项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1.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2.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3.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4.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 5.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

6.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

7.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8.需要复核的其他事项。(二十二)审理

局业务科应当将根据本部门业务复核修改后的代拟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资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按照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办法》的要求报送局法规审理科审理。局法规审理科审理后,应当出具审理意见书。(二十三)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由法规审理科提请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批准。

(二十四)出具审计报告

市审计局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由总审计师审核,分管经责审计工作的副局长审批,局长签发。审计报告由局办公室统一编号,主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和所在单位。秘级定为秘密。印数和发放范围从严控制。审计报告中应当列明救济途径。(二十五)出具审计结果报告

在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审计组参照审计署部长审

计审计结果报告模版,负责代拟审计结果报告,经办公室核稿,总审计师审核,分管经责审计工作的副局长审批,局长签发。审计结果报告由局办公室统一编号,主送市长,抄报市委书记,抄送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秘级定为秘密。印数和发放范围从严控制。

(二十六)审计整改检查

市审计局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指定部门负责检查或了解被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其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包括:

1.执行市审计局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情况; 2.对市审计局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 3.根据市审计局的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 4.对市审计局移送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二十七)审计项目归档

审计项目归档工作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立卷责任人应当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并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及时立卷归档,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附注:

1.实施审计前,参加审计人员可以集中进行一次审前培训,由相关人员讲解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知识;副组长或主审讲解审计

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讨论审计工作安排,研究具体的工作步骤、方式、方法及内部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同时进行审计工作廉政纪律、保密纪律、劳动纪律和文明审计的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2.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和充分性。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编制审计证据单。

3.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以实现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便于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的目标。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其中,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主要包括实施审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审计认定的事实摘要、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须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 15

份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应当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有关管理事项。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

4.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工作经验和审计发现的异常现象,判断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确定检查重点,采取恰当的审计应对措施。

5.鉴于局经责办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归口管理,组织协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此各审计组对拟发的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和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应抄送经责办备案。

第四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摘要]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但是目前对领导干部如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审计难度大。本文从内部审计的特点、内容、评价指标等多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界定 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我国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企业领导人应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不是任期内发生的经济责任,证据不足或评价标准不明确的经济责任事项不应列入评价内容。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单位的性质及其特点,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数量不宜过多,要选择最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与责任目标有关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我们称为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账目检查法、实物盘点法、汇总分析法、个别座谈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单位内部和外部调查方法的使用对经济责任审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建立各项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再次,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六、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

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的关键。经济责任的界定主要是涉及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大。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认真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责任主体分清责任归属,对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剔除或作附加说明;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正确判断是否受上级领导的指示,是属于集体决策失误,还是个人盲目决策、失职、渎职等行为造成的,要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划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七、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也是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监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群众举报相结合,要密切关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的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信访,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国家没有做出明确可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对经济责任者在任职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弄虚作假,虚报政绩以及违反财经法规和经济犯罪问题,要从严处理。并针对所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九、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李英姿:浅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工业审计与会计

第五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离任审计从探寻、摸索阶段,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但在离任审计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加强和规范这一项新的审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离任审计;廉政建设;经济责任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概述

1.1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

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经费收支管理、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的权威认定。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种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定期审计、任期审计、重点审计和离任审计四种形式,其中以定期审计、任期审计为基础,以离任审计为重点,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符合当前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还可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思想。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指标中的泡沫成分,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2)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离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离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廉政建设。

(3)核实了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离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4)促进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法纪,依法管理经济,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

1.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

(1)任职期间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是领导人任期内各项成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时,主要审查企业上级单位及本企业制订的经营目标是否完成,重点检查成本、利润等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用以评价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

(2)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依法经营是企事业单位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挥霍钱财、偷税漏税等损害国家、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3)单位负责人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它对于推进以法治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的主要审查负责人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

(4)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有助于评价离任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审计重点是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资金结算、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等执行情况。有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

(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用资产收益率、总成本费用率等指标,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6)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查离任负责人在职期间所作重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通过审计评价离任负责人的领导水平、分析预见能力。

(7)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确认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是评价领导人任期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账务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正常。

(8)负责人离任时工作移交问题。单位负责人离任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以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因工作间断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利于分清前后任的责任。

1.3 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方法

(1)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它能够直接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评价其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可以直接查访有关的人和事,较易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查出的错误和弊端,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但现场审计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在对象上是单一的、独立的。同时受审计人数和审计成本的制约,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在监督范围和频度上的不足,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先通过非现场审计所掌握的资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因此,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它不能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督,不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只能做事后评价。任中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找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增强领导干部审计的工作量,缩短离任审计时间,提高离任审计的时效性。因此,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应结合进行。

(3)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在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盈亏、财务管理状况进行鉴证。

(4)帐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审计前首先听取离任者述职报告,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离任者在职期间工作介绍。了解离任者在职期间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重点。要做到账内账外一起查。并以外调、函调、询问等形式,将查账与调查结合起来。对重大问题和疑点较多的问题,要仔细查证,并取得确凿的证据。同时还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清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不够充分。当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各地还属于各自为政状态。依据的只是地方规章制度。严格来说,并不具法律效力。因此,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审计法规依据不充分的状况,执法力度显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2)审计主体不明确,审计客体不清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在各地开展离任经济审计时,对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有不同的规定。

(3)审计方法不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把审计范围定得过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没有突出离任审计的重点,而且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容易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因为领导干部任期一般都在数年以上,审计部门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对几年来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及基建项目等各项内容实行全方位审计的难度较大,审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4)审计工作程序紊乱。很难保证审计效果。由于是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客体大多数由组织人事部门确定。审计部门处于被动局面,对审计时间、审计力量的安排不能按正常审计项目进行,很容易在审计程序上出现差错。这样往往造成离任审计时间拖得过长,审计结果滞后,达不到离任审计应有的效果。3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1)加大离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选配好离任审计人员,作到专人、专门组织和临时组织相结合,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基础。要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每年除安排重点集中的审计业务培训外,还要尽可能的多组织实地审计,使理论和实际更好更快地结合在一起。离任审计是对一个单位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人、财、物等运用过程及结果的综合评价,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慧心,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对政治高度敏感的责任心,要有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恒心,更要有相信组织,相信领导,坚持正义必胜的信心。

(2)处理好先离后审与先审后离的关系,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坚持任前审计,先审后离或一审计二离任三使用,这是干部考核及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离任审计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

(3)处理好日常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关系,是做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由于离任审计区间长,难度大,工作量也大,为了更好的完成离任审计任务,有必要把离任审计和日常的审计活动结合起来,作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任职时间很长的离任领导,更是要充分利用日常审计过程中积累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这样,在离任审计时就可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平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审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离任审计的权威性,使离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干部监督的重要依据,这是搞好离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日的。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赋予审计人员更大的权限;其次审计部门要将干部离任审计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同级党组、行政领导,把处理结果记入干部的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归人干部实绩考核记录;第三、对于违法违纪资金和各种不合理开支等问题,除限期整改外,计财部门应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从其月拨经费中直接扣除;第四、开展离任审计的后续审计工作。对于在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监察部门应通过后续审计检验审计结果,监督部门领导认真整改,切实执行审计处理意见。

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财政部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行使财政职能和财政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行为,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正确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发生晋升、调任、转任、免职、辞职等离任情况时,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管理的财政资金的收入、分配和使用,以及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内的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

(一)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三)失职、渎职的行为;

(四)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所在的部门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业务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领导干部,是指部机关、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司处级领导干部,部属事业单位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审计部属事业单位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负有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责任的主要领导干部。

第四条 离任审计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特殊情况可先离任后审计。

领导干部离任前一年内,已由监督检查局进行过内部监督检查,其后未发生实名举报情况的,可以免于离任审计。

第五条 离任审计工作由人事教育司负责,监督检查局、机关纪委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实施离任审计时,抽调有关业务人员,组成离任审计小组,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加。

第六条 离任审计主要是对如下内容进行审计:

领导干部在本职位任职期间单位资产、负债、损益、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相关的内容。

第七条 离任审计程序

(一)立项及组织。对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领导干部,由人事教育司提出离任审计工作任务,报部党组批准后实施,并成立离任审计小组。离任审计小组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和审计项目计划,报人事教育司批准后实施。

(二)审计通知。离任审计小组应在实施审计工作3日前,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驻部监察局和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审计小组组长及成员名单;审计纪律要求。

(三)现场审计。离任审计小组查阅有关文件、会计记录、账表、凭证等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取证,核实有关情况。

(四)确认事实。离任审计小组实施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形成书面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征求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到审计报告后,应于5日内将本人的书面意见随同审计报告送交离任审计小组。逾期不反馈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提出异议的,离任审计小组应当进一步核审、取证。对其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五)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离任审计小组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见后,应形成正式的审计报告,同被审计领导干部反馈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人事教育司。

人事教育司会同监督检查局、机关纪委共同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作出评价及审计结论。审计结论中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要依法提出处理建议。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抄送驻部监察局。

第八条 离任审计要求

(一)审计通知书送达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离任审计小组的要求,积极配合离任审计小组的工作,及时如实地提供有关材料,并于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报告送交离任审计小组。

(二)离任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按照规定实施审计时,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提供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有权检查与被审计人员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效证明材料。

(三)离任审计小组组长对审计工作质量负责,对离任审计小组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复核。离任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人事教育司请示汇报。

(四)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有关规定,并负有保密的义务。

(五)离任审计小组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应查清其相关问题,并分清其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九条 人事教育司应当将离任审计结论,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晋升、调任、转任、免职、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及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并归入干部考核档案。离任审计结束后,人事教育司应根据审计结论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谈话,通报审计情况。

第十条 对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要按照干部监督管理权限分别移送驻部监察局、机关纪委调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教育司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财政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2007年1月17日

下载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2年-浙江省单位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对高校的法定代表人或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按照《教育部关于进......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湖南省**市**区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创新机制,突出成果......

    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 责任审计办法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90号 作者:云南省人民政府 日期:99-11-18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审计内容 第三章 审计权限 第四章 审......

    透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5篇范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五篇范例]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界定某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我们采取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1、首先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企业实际情况。2。了解财务状况及......

    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察右前旗公安局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制度内容及方法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经费收支管理、业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专题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