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

时间:2019-05-13 17: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

第一篇: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

【材料】

国庆中秋两节将至,北京市食药监局针对北京53家月饼生产企业开展了全覆盖式抽检,同时还将对节后过期月饼馅料处置情况进行检查。此外,今年北京试点实施“节令食品日报制度”,即自月饼生产之日起,生产企业每日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退货量等信息,掌握月饼生产、销售、退货及回收处置情况。

【解析】

月饼等节令食品有其特殊性,只在某个时间节点是畅销货,过了特定的节点,这些食品就少有人问津。这也就对节令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要求。比如,一些厂家为了一己之利,将卖剩下的月饼在第二年进行“再加工”,无疑会埋下诸多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对这些节令食品安全监管须臾不能放松且需要更加灵活的手段。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和生命健康,既需要企业恪守行业底线,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也需要职能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可以说,“节令食品日报制度”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具有推广价值。

落实好“节令食品日报制度”,企业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落实“节令食品日报制度”等措施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好公众的力量,一方面要让公众养成理性的节令食品消费习惯以确保食用安全;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消费者对一些违规生产经营食品商家要敢于说不,甚至是举报。

【材料】

最近,在北京工作的谢女士向媒体求助,说弟弟疯狂地给一位女主播打赏,已花出去十几万,由于父母贫困,弟弟竟通过校园贷维持打赏,还在朋友圈里故弄玄虚摆出富二代的姿态。【解析】

女主播、打赏、粉丝„„这类关键词在网络上早已不新鲜,出手大方的粉丝动辄打赏几万或者十几万元,甚至还有人倾尽财力只为求和女主播见个面。在家人眼中乖巧,老师眼中阳光的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扭曲的双面人生。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4524亿元,同比增长4.7%,作为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虽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然而却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种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不仅有可能让他们养成肆意挥霍的习惯,也不利于健康理财观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为了还贷也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让孩子摆脱网瘾需要一个持续教育的过程:

首先,加强对主播以及直播平台的监管,防止网络直播过程中对受众的诱导性消费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其次,加大对不法违规金融机构的打击力度外,更要加强金融教育的引导和校园秩序的管理,从源头上堵住校园金融风险。

最后,除了依靠家庭、学校、政府来营造良好成长的环境外,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或许还应该时刻牢记着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错误的社会风气和扭曲的价值观。

得天独厚的区域加上特殊的时间点,至少在短期内,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很容易失效的,从而可能导致一些景区里的不良商家,不是本着诚信和公平的理性原则做生意,而是做着“能骗则骗、能宰则宰”的“一锤子买卖”。各地相关部门实施专门的措施进行重点打击,就显得尤为必要。

可能也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时期的问题,最近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三亚,就进一步完善了《三亚市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全员参与旅游市场监督,举报涉旅违法违规行为最高可奖励15万元,只要涉及旅游相关的案情,就实施“马上就办”的原则。

【解析】

近年来,不少地方发生多起旅游“宰客”事件,尽管这些事件最后大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但也严重损害了地方旅游市场的形象。可见,政府如果能够未雨绸缪、预先防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风险防控在一定范围内,不仅能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游客的舒适度,而且能从根本上杜绝恶性事件带来的政府形象损害。

一个庞大的旅游市场,是一点点努力发展起来的,也是一丝不苟管理出来的。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公众的观感与体验,往往主要来自于对企业行为的感知,把企业管好了,政府的角色就算做到位了。既要抓住眼前利益,充分利用好国庆黄金周的商机,也要放眼长远,通过优质的服务与诚信的经营赢得游客的信赖。任何“宰客”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短视行为,也必将遭到严厉惩处。

强化政府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既要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又平衡好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旅游乱象,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延续中华文脉》紧紧扣住文化改革这个主题,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战略布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延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担当,展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勃勃生机和辉煌成就。节目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是成为文化战线干部群众的深切体会。

【解析】

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桥梁的一端是过去,一端是未来,一端是中国,一端是世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传统文脉在当代中国延续,用文化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清晰作答。

中华文化,何以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行稳致远?缘于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其中,始终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呈现勃勃生机的根本所在。文化自信的潮声,激发亿万人民的共鸣。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延续中华文脉,实现文化复兴。在多元文明共存的当今世界,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而今,全面改革助力中华文化行稳致远,“讲好中国故事”正成为中国积极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面向未来,相信13亿中国人民必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极大地提升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背景材料】

新版《驾驶人考试内容与方法》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驾考新规更加突出安全文明意识考核,如科目三起步、变更车道、靠边停车、超车项目中增加“回头观察”动作,直行通过路口、左右转弯等项目不主动避让优先通行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的评判为不合格,从细节动作考核安全文明意识。

还没学车的恐怕要哭!驾考新规真的来了,太难了!”官方尚未正式公布驾考新规实施细则时,网友们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待到驾考新规出台,新旧条款对比,其实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夸张。最大变化在于更加突出安全文明意识考核,这也是今次修改的最大亮点。“车德”入驾考,具有破冰意义,更是一个巨大进步。

先看一组数字: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辆,其中汽车2.0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7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28亿人。再看另一组数字:2016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近30万起。严峻形势说明,我国交通不可不严管。落在驾考层面,仅强调驾驶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把文明与技巧等量齐观,从细节中改善交通安全。

要问那些不懂驾驶的人,驾车者最需要什么?相信大多数人会这样回答:驾驶技巧。要是问那些驾驶技巧已过关的老司机,他们给出的答案或是:文明驾驶。是的,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驾车者的技巧多糟糕,而是驾驶文明不到位、安全意识极薄弱。譬如处理汽车与行人的关系,相比之下,行人处于弱势,汽车应该主动避让过马路的行人,这几乎是共识。如果缺乏这种认知,漠视行人权益,与行人争道,就容易出问题。别以为不文明驾驶无伤大雅,给他人带来的只是小麻烦——如快速通过积水路段导致水溅行人,或两车相会时不关远光灯让对面司机不舒服——一个不文明的小动作,也可能酿成重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譬如,车辆停在路边之后,无视后方来车情况,随手推开车门,就是一个高危动作——若有摩托车或电动车恰好经过,就有可能正面撞上车门,导致人仰车翻;若驾驶员瞬间倒地之后,恰好有一辆汽车疾驰而过且刹车不及,就极有可能发生次生事故。不要以为这是虚拟场景,现实中,此类交通事故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致人死亡的案例也不罕见。

别以为不文明驾驶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就没那么简单了。再说乱开车门,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开车门导致的事故,不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都要承担事故的主要及以上责任。一旦造成伤残或死亡等严重后果,行为人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不久前,恩平法院依法审结一起因开车门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肇事者除了经济赔偿,还因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6个月。是以,文明驾驶实在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正和博弈,驾考新规更加突出安全文明意识考核也是出于此种考量。

拉阔视野,全要素探讨文明驾车议题,除了驾考中突出安全文明意识考核,还需要完善的外部保障,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否则,文明驾车难有保障。例如,一些行人密集的路口,设置了斑马线,却没设红绿灯,行人如潮水般不断涌过斑马线,要是汽车驾驶员恪守礼让行人规定,那就甭想通过这一路段;再如,个别行人不文明,不走斑马线、冲红灯等,驾驶员再文明,有时也会有危险。这不过是两个例子,用以说明交通设施是否合理、交通管理是否到位,也是文明驾车的重要助因。

文明与技巧是汽车驾驶的“双保险”,不可偏废。

【命题预测】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驾考新规更加突出安全文明意识考核, 车德”入驾考,具有破冰意义,更是一个巨大进步。你怎么看待“车德”入驾考? 【参考答案】车德入驾考说明了我们交通部门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视,对于目前的交通文明来说是一次大的突破。就目前的交通安全状况来看:2016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近30万起。严峻形势说明,我国交通不可不严管。落在驾考层面,仅强调驾驶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把文明与技巧等量齐观,从细节中改善交通安全。

车德入驾考可以从源头上对于司机的驾驶技术和责任态度进行把关,可以杜绝由于驾考不严格而出现的马路杀手,造成对他人的人身安全和交通文明的隐患。此政策还可以倒逼驾校和车管所能够履职;也可以斩断驾考出现的利益链条。

好的规定贵在落实,无论是从司机、驾校、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要共同努力。

1、司机: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无论是驾驶技术还是对他人的负责。

2、驾校:严格把关,制定相关细节措施来保障此规定的执行。

3、车管所等监管部门做好监管,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的要严肃处理。

热点背景:近日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里面提到说“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

题目预测:1.浙江金华一实验小学发布了《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学生公约之作业篇》的倡议,强调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同学的基本职责。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浙江金华一小学所提出的告别家长检查作业这一举措,我认为是值得点赞的。

近年来,为了响应家校合作这一理念,很多学校都会将家庭作业已短信或微信的形式发送给家长,要求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之后检查并签字。这的确可以起到家长对孩子的督促作用,也能保障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但是近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任务量大,而且还需要更多家长配合才能完成,这就将孩子的作业转变为“家长作业”,家长工作一天回家还要为孩子的功课下很大功夫,这一方面增加了家长的压力,另外一方面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和责任意识的树立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同时也侵犯了孩子独立成长那个的空间。由此金华小学所采取的而这一举措是非常得当的,他可以减轻家长压力,也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作业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能力。也是真正去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告别靠老师和家长帮忙完成任务取得眼前的成绩、拿高分这一“拔苗助长”的错误行为。

所以为了真正的去践行浙江金华小学这一举措,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做:

1.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完成作业。

2.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让孩子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认识,端正了学习态度,孩子才会努力认真地对待学习和作业。“我要学”才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大动力。

3.老师也应该承担自身的教学职责,不应盲目的将作业检查推给家长。

今年年初成立的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领域、行业、部门、主题、服务”5种数据分类,方便公众检索、定位、发现所需要的数据;黑龙江哈尔滨市政府加快数据开放,全市53个政府部门已开放620个数据集,涉及14个重点领域,数据量达317万条;北京市政府部门公共数据开放单位名单激增,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90%,数据开放率超过60%,凡是跟社会、市民、法人、社会管理相关的部门都要进行数据开放。

题目预测:

1、请认真阅读漫画,并给出三个恰当的题目,就其中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公解析:各位考官,对于这幅漫画我想到了三个标题,分别是“促进大数据发展”、“唤醒“沉睡”的政府数据”、“让大数据多跑路”。具体针对第二个标题进行阐述。漫画给我们展示了政府对外开放了很多大数据,但是真正利民、便民的数据却少之又少。其实这主要反映出所谓的大数据却并没有真正服务于群众的现实性问题。

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但很多数据却与世隔绝“深藏闺中”,成为极大的浪费。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当前,不少政府虽然设立了数据开放平台,但是开放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流于形式。有的开放数据量总体偏低,不足以“喂饱”需求。有的数据已经加工过,无法被机器读取,成为无法利用的“死数据”;有的平台更新缓慢甚至停滞,远远跟不上新变化新发展。

长期以来,重信息轻数据、重储存轻开放的传统观念,制约着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水平。“部分部门思想观念落伍,加上长期以来对政府数据保密的要求,一些部门将数据认为是本部门的私有资源,还有一些部门领导只考虑政府数据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缺少数据开放意识和担当。这样不能使得社会力量充分开发利用政府数据资源,也不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条件。其次,如若大数据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企业就不能使用数据并反哺技术和服务,也必将无法实现政府与企业在数据、技术、服务多层面融合,充分体现和发挥大数据应用价值。

所以为了能够让大数据多跑路,并跑到人们的手里、心里,跑到人民的生活里,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此,笔者给出几个建议:

第一,可以用应用程序接口的方式开放和流通数据,相当于让数据在自来水管里流动。水龙头安在哪里、什么时候打开、是谁拧开的,都可以用技术手段管控,这样就保障了数据和隐私的安全性。第二,政府开放的数据必须以应用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开放的政府数据要具备“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让居民享受数据开放带来的便利。第三,金融、医疗、税务、质监、社保、教育、气象等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数据首先需要摆脱“孤岛状态”,应当以信息清单的形式列明,政府只能针对某一些特定数据进行保密,不在清单内的数据都应该开放。这样就能解决人们的感受,提高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最终,我们希望大数据从生产、搜集、沉淀、清洗到建模应用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足工作。

第二篇: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

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

一、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 “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他喝的是假酒。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3)因为贪婪和浪费,我国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许有人会以我们的技术落后为托辞,孰不知,人为的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兼顾。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必须把 “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改革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的结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低迷的消费已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如果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农民收入能够适当提高,这将有效地刺激我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朱钅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标准。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认真研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来稳定快速增长,年均收入增幅达到14.3%,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八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8.11%,“九五”前四年,则下降为8.79%,降低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说,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度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二是农民收入过于单一,三是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农民负担过重。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决不是靠出

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开辟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各地农村和农民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各地农村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方面,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经营格局,是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逐步改变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独立的经营状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途径,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给予农民土地的使用权。这一项土地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可以在“包”来的工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经济,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朱钅容基总理指出,要把农村经济搞活,就得把土地搞活,这就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入股等等。这一重要措施使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土地由分散细碎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商品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动形式,应加快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同时加快农村土地租税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动。

3.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

1997年,全年农民三项负担支出为108元,其中现金支出有增加趋势,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另外,农村内部各种税款的征收是按人头分摊,不考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层次的差异,加重了低收入水平农民的负担。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

城市的过度投资和农村的投资不足是造成当前农村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城乡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长期投资反差的结果使农村经济结构无法进行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基础设施老化,技术进步受阻,农业的发展迟缓,农村市场低迷。当前,农民无力对生产进行进一步的投入,无力在更大规模上组织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缓慢。为此,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愈来愈迫切了,一是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变传统的、纵向的、单一的计划供给资金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资金供给上,公开农业财政和信贷资金各种业务,广泛推行财政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委托代理与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放宽农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限制,增加农业各类投资主体与二级资金流通市场的机会,开辟多条农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渠道。二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同时,政府的投入对减轻农业生产强度,解放农业劳动力有积极意义。

5.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业生产

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可以繁荣当地经济使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流出去,在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才能开辟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新途径,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才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要抓住这个机遇合理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七、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

继多利羊诞生之后,羊、牛、猪、鼠、兔、猫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都陆续拥有了各自的克隆版本。但毫无疑问,克隆技术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人类要达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安全利用克隆技术的目标,尚需时日。

培育出多利的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所长格里芬指出,迄今所有动物克隆试验中,平均只有1%~2%的克隆胚胎可以成活。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得到不断提高,但“鉴于物种的多样性,对非人类生物进行的克隆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人类自身时,并不能确保安全”。

虽然如此,但仅仅从技术上来说,不断取得的科研进步总有一天会研制成克隆人。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甚为担忧,充满了恐惧。确切地说,这是对滥用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恐惧。专家们围绕在克隆研究方面划分禁区的问题争论不休,其核心在于将克隆技术的应用控制到哪一步才是安全的。

正如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女士所说,“目前对克隆技术不同的科研方法和目标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生殖性克隆研究与医疗性克隆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难以界定,恐怕才是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以医治疾患为目的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克隆,和以生殖为目的而使克隆胚胎最终成为一个降临人世的生命,两者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克隆人带来的诸如导致物种灭绝、历史人物复生等种种缘于无知的恐慌逐渐消退,至今悬而未决的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冲击也难以构筑起阻止克隆人问世的路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急切地盼望通过立法规范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即便是全球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也难保没有偏执的“科学疯子”继续尝试。

克隆技术不是第一项也不会是最后一项使人类陷入窘境的技术。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为人类服务的轨道。

2012年最新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面试题及详解(3)

1、重庆万人高考弃考,最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1)点题:重庆出现万人高考弃考,以及最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害的,但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2)有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但“读书无用论”一旦广为传播,会加剧人们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教育,进而阻碍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妨碍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弃学者而言,也丧失了一次接受教育、掌握更高技能的机会,使之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底层,甚至可能在将来被边缘化。

(3)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有些人才严重过剩而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教育成本高昂,使许多贫困家庭不堪重负。两相对比,使得上大学面临高成本低收益的危机。

(4)对策: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下基层就业,同时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人才结构上的矛盾,加强对职业技术类教育的扶持力度;三是要降低教育成本,保证贫困大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本题考察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问题的表现、影响、原因以及对策这一套路进行。

2、单位让你做一个大学生当村官动机和目的的调查,你怎样保证调查的真实性?

【试题类别】计划组织类试题

【能力考核】调查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的一种)

【答题主线】破题+计划+实施+总结

【参考答案】大学生当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能够留住人才,更好地培养好、发挥好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大学生当村官的动机和目的进行调查非常有必要(破题,一般说一下调查的意义就可以了)。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要准确理解这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这项活动。

其次,我要根据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查阅各种资料并听取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建议和意见制定一个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该调查问卷以非记名的方式进行,在调查问卷内容上用相对婉转的方式来体现对动机和目的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人的人群要相对合理,注意调查的男女比例、人群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

再次,调查问卷制定完备之后和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取得对方的配合,组织人员把调查问卷发放到几个典型的大学里。

最后,对调查问卷回收并统计相关数字,去伪存真,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获得最后的统计数字,进行量化分析并最终撰写调查报告,呈交领导做决策参考。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其实这道题目考察大家调查的方式、方法,特别强调调查的准确性。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还要有科学的统计方法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参考答案给的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其实考生完全可以用网络调查、随机采访、电话调查、开会座谈等方法。

3、基层性工作和研究性工作,你愿意从事哪项工作?

【参考答案】对于我来说,我必须首先界定我的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确立工作方向。

从我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来说,我觉得我比较愿意、也比较适合从事研究性的工作。因为……(谈自己的专业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己为什么适合研究性工作)

但是,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美好的愿景并不代表我现在能够一步登天。我觉得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是不能够直接胜任研究性的工作的。我是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我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都不够丰富,实际操作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对于我来说是目前最需要提高的,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所以,我现在迫切需要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基层性工作中锤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够适应今后更加复杂、更加专业的研究性工作。综上,我认为,研究性工作是我的工作方向,而基层性工作是我现在必须要经历的基础阶段,对目前的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愿意从事的。

4、对某地建造五星级医院的事情发表看法?

【解题思路】(1)分清面试题型:就现象谈看法类试题

(2)把握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

(3)整理答题思路

①客观地分析一下现象

②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总结概括

【参考答案】各位考官,我开始答题:

某地建造五星级医院,说明当地有这样的社会需求,可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但是,在我国当前医疗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医疗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建造五星级医院,必然会影响到广大普通患者的就医机会。毕竟,在现实状况下,属于富裕阶层的患者是少数,身处非富裕阶层的患者是多数,甚至部分人时刻都可能面临“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我们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如果不为这些患者的经济承受力着想,而片面追求服务富人,那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是违背医院应该遵循的公益原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

我认为,各地应该首先把资金投入到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上,优先解决广大不富裕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应该仅仅从营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毕竟医疗不是普通的服务,它关系到了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力——生存权。如果连普通民众基本的医疗需求都解决不了,就大肆建造五星级医院,势必会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调控监管作用,尽量使社会资源更平均、更广泛的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不能使它们成为个别人享受的特权。

5、有只母鸡下了一个金蛋,农妇就把鸡杀了想取更多的金蛋。你怎么看? 【试题类别】寓言类试题

【能力考核】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解释+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杀鸡取卵,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利益。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被眼前的一些小利所迷惑,作出愚蠢的事情,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这种事情,比如商人为了眼前的一些小利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失信于人而导致生意失败。学生考试作弊虽然获取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运用知识时却不知怎么办,最后还是害了自己。联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严重破坏了环境。为了短期的利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结果造成了草原沙漠化,水土流失,江河湖泊污染,鱼类大量死亡,空气污浊,就连我们喝的水也不能保证。这种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应该立即停止。党和国家面对这种情况,英明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们国家的四大建设之一,并且将环保局提升为环保部。

作为一名公务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注意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杀鸡取卵”。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发展之道,我们的工作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执行下去。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有关寓言类的题目,一般的思路就是三部曲,首先揭示寓言所表达的寓意,然后阐述其意义,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有什么指导意义,最后联系实际,对我们的实践有什么指导,这里一般可以联系国家的政策或者自己的报考职位来谈。

6、领导给你安排了任务,但是和你合作的人与你有矛盾,你怎么办?

【试题类别】人际关系类试题

【能力考核】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答题主线】帽子+沟通对策+表态 【参考答案】领导安排我任务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业务能力的锻炼,我一定认真负责,圆满完成任务。我认为一项工作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高效地完成,我与合作的人有矛盾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会自我反思。如果是私人之间的矛盾我想我会主动和同事进行沟通,私人矛盾只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希望我们能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精诚合作,共同圆满完成任务。我想同事也是有这种觉悟的。如果是工作的矛盾,我想可能是我平时说话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了同事对我的不满,那么我会利用这次合作的机会,和同事深入交流,坦陈我平时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同事能够谅解。

其次,在工作过程中,我会积极主动工作,有事情多与该同事协商,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会尽力帮助。

最后,我会在日常工作中多关心该同事,如果我有业务上的不懂之处,我会虚心向他请教,他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会主动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想只要我能够开诚布公,谦虚谨慎,主动合作,同事是会抛弃前嫌,和我共同完成这项任务的。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对于领导委派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地完成,但是与我们合作的人和我们有矛盾是工作的障碍,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先解决和同事的矛盾。和同事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分情况区别对待。既有个人之间的私人矛盾,也有纯粹的工作矛盾,但是有时候这两种矛盾很难区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差距。一般个人的问题有为人和处事两个方面。为人上有主动和被动之别,被动一般会被别人理解为傲慢,不尊重人,所以沟通的时候要体现主动。为人还要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处事有做事方式、方法和程序的问题。做事方式有民主型、专断型等,所以我们在反思的时候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家在处理矛盾问题时既要有意识层面的认识,又要有具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展现能力。

7、有人说:“说真话领导不高兴,说假话老百姓不高兴,说笑话大家都高兴。”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类别】社会现象类试题

【能力考核】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权力观 【答题主线】破题+危害+原因+对策+表态

【参考答案】这种现象在我们一些地方和机关是存在的,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这是一种不良的机关作风,它不利于我们领导干部了解实情,体察民情,体恤下情。不符合我们党历来提倡说真话,反对说假话的优良传统。不符合我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应当加以批判和纠正的。

其次,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说话人的原因,也有听话人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看听话人愿听不愿听。中国历史上说真话丢了脑袋的,可以说举不胜举。同时,因弄虚作假、阿谀奉承而升官发财的也不乏其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关键时刻,往往敢说真话的人少,而明哲保身、含含糊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多,这就形成了说假话,说领导和上级喜欢听的话的不良之风。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喜欢“报喜不报忧”,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些人摸准了领导的脾气,只拣好听的话说,对于真话却故意隐瞒或含糊其辞。“说假话群众不高兴,”这是事实。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说假话最终受害的是群众。

为了鼓励大家说真话,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鼓励说真话,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敢于听真话,乐于听真话,反对假材料,假汇报。形成一种以说真话为荣,说假话为耻的工作风气。

工作人员要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勇于向上级汇报真实情况,要敢于做魏征,善于做魏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利益要求及时地反馈给上级领导。对老百姓要实事求是,敢于面对困难,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人民群众要敢于揭发那些说假话的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实大凡明智的领导者都是愿意听真话的,因为听到真话,才能了解实情,才能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见,领导喜欢听真话,求真若渴,是说真话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有说真话的市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像温总理一样:善于听真话,喜欢听真话,鼓励说真话。唯其如此,说真话的人多了,干实事的人才能多,求真务实才能形成氛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才大有希望。【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说真话领导不高兴,说假话老百姓不高兴,说笑话大家都高兴”,对于这句话,我们要指出其危害,分析其原因,可以从历史、现实,说话人、听话人等方面找原因,找到原因要提出对策,可以从加强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感,党性和为民服务的宗旨等方面来论述。最后总结提升到求真务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来。

8、某工厂排放污水,领导让你去调查,你如何实施?

【试题类别】计划组织类试题

【能力考核】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帽子+三个环节

【参考答案】领导把调查工厂污水排放情况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竭尽所能,全面详尽地调查工厂污水排放的真实情况。我将会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开展这次调查:

首先,我会深刻领会领导的对这次调查的要求、意图。详细了解有关污水排放的知识,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包括调研时间、参加人员、调查方式、保密规定、准备所需物品、安排车辆等。计划报领导审批。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相关工作注意保密,尽量不让工厂领导知晓。

其次,我会严格执行既定计划,并及时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方案。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请示。

最后,我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去伪存真,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果。认真检查汇总结果,如果没有问题,根据这份材料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交领导。同时做好个人工作总结,以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注意污水调查要保密,确保调研资料的准确性。

9、如果你与工作中的同事发生了误会,你会采用什么方式和途径解决?

【试题类别】人际关系类试题

【能力考核】沟通能力 【答题主线】反省+沟通

【参考答案】我是个容易相处的人,与同事之间很少产生误会。如果我在工作中和同事发生了误会,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和途径来解决:

首先,我不会因为和同事之间的误会而影响了工作。我会以工作为重,我想同事也是这样的人。

其次,我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是因为我工作中太自我,不能听取同事的合理建议和意见,我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事情多与同事商量,发扬民主。如果是我工作方法不妥当,我会改正我的工作作风。如果是我平时沟通不讲究方式方法,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沟通技巧。

再次,如果是我和同事对工作的认识不一致而导致误会,我会及时和同事进行沟通,我们都是希望把工作做好,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只是工作的方式不一致。所以我相信经过及时沟通,大家都可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工作思路,彼此取长补短,不仅能消除误会,而且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会经常和同事交流,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防止误会发生。同时我会多参加单位集体性活动,增进和同事之间的私人感情。

总之,和同事之间产生误会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以工作为重,与同事真诚对待,主动沟通,我想误会一定能够化解。

【华图专家个性化答题点睛】人际关系处理是公务员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与领导搞好关系、与同事和睦相处,与下级打成一片是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要注意真诚,多包容、多理解、多关心、多沟通,与同事有矛盾要先自我反省,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和同事的误解、误会、矛盾等。

一、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 “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他喝的是假酒。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3)因为贪婪和浪费,我国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许有人会以我们的技术落后为托辞,孰不知,人为的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第三篇: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

2014面试热点:杭州小汽车限牌令

【背景链接】

2014年3月25日,杭州市政府宣布从次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总量控制措施。与之前的天津相似,限牌决定当天宣布次日执行,这让不少购车者措手不及。此外,一份与当天发布会材料如出一辙的“新闻通稿”在限牌前夕疯传网络,引起各方闻风而动,成了商家促销的推手,并两度掀起购车高潮。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一方面,杭州限牌令影响政府公信力。由于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之前多次就限牌传言“辟谣”,一再说“杭州目前不会限牌,暂时也没有限牌计划”、“限牌根本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方案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市民已经相信,杭州短期内的确不会限牌,并对不限牌的政策方向予以充分理解。现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限牌政策突然从天而降,让广大市民措手不及,政府部门之前的“辟谣”,本身也成了不折不扣的“谣言”。从逻辑上说,造成如此尴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之前有关部门并未掌握核心的政策信息,“辟谣”时表态太轻率,把话说得太满;二是之前的“辟谣”没有问题,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管理政策出现重大转向,紧急出台的限牌政策,与官方之前的表态形成尖锐冲突。无论是哪种情况,政府部门说话不算话,政府“辟谣”反成“谣言”,都对政府决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巨大伤害。

另一方面,这是懒政借口的表现。杭州突然发一个强力干扰市场规律的“限牌令”,在治理拥堵上的效果值得商榷。此前我国发过此令的城市在治理拥堵和污染上都未见显效。在治理拥堵和污染上,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如大力发展价廉便捷公交、开拓自行车道、优化道路交通、使用低污染的能源等,这才是限制人们购车愿望的高招,而车市在多数情况下就让它按市场规律发展好了。我国香港没有发过汽车限购令,因为香港政府大力发展公交,实现了公交出行对私家车出行的高替代率,减低了人们购车的必须性。周润发在回答他为何总爱坐公交车时就说“太方便了,太舒服了”。丹麦哥本哈根也没有发过汽车限购令,因为城市有非常好的自行车道,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骑车出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深入分析]

一项涉及人数众多的公共政策,往往有难以预料的社会成本。政令畅通需要公众的参与、支持和合作。所以,现代治理往往在决策环节引入公众的参与,充分酝酿各方意见,尽可能使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早早化解。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既是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也往往能安抚社会反弹情绪,还可以对决策起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参与感也会增强公众对政策的支持。把决策的原因说清说透,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不信任,反而会带来治理上的麻烦。

[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首先对城市道路的常见“堵点”进行认真调研,并出实招对其进行改造、疏通,如修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行设施、拓宽道路等;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还可对私家车辆实行分时段限行,但同时要兴建大型换乘点,让私家车主在限行时段能在此停车,并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此外,还应大力打造便捷畅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缓堵的关键是改善出行结构,国外成功经验已多次证明,完善的公共交通是治堵政策的有力支点。

此外,对政府部门朝令夕改、“辟谣”变“谣言”,需要在行政诉讼法中增设公益诉讼,允许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政府失信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让有关单位和人员为政府失信承担法律责任,推动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严守对公民和社会的行政承诺。以行政公益诉讼施加法律责任和社会压力,加强对行政公权力的监督约束,政府部门才能更加谨慎用权、节制用权,更加珍视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以高度的诚信和责任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第四篇: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

一、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他喝的是假酒。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3)因为贪婪和浪费,我国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许有人会以我们的技术落后为托辞,孰不知,人为的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三、金钱与道德

一直以来,金钱与道德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讲道德就不要讲金钱,要金钱就是不道德。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思维定势有必要改进了。现实生活中,类似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反映人们的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但让座者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也从某种意义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生活中,受益者毫无感激之情的现象并不罕见,本人就曾多次碰到给人让座而对方接受后毫无表示的情况——一声“谢谢”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对方那种似乎天经地义和心安理得的接受方式,无疑使人心里很不舒服。公交车司机自费设立让座奖,是对让座者行为的肯定并以此鼓励人们做好事,却依然遭到人们的非议,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清谈家的厉害——一方面对不断恶化的道德滑坡不满,一方面又对他人改变现状的努力乱加指责。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人出发点的崇高与正确,而结果的好坏却往往是不那么重要的。类似的事情,在有关“道德银行”的讨论中就曾出现过——批判者们质疑这样会造成对“银行”一词的滥用,对志愿、义务等的“银行”化表示忧虑,更有人指出“道德归道德,银行归银行,少搞点比傻表演,多弄点聪明有趣的事”。然而,为道德建设做点实事,总比绕着手讲什么“出发点”要来得实在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的精辟论述。无偿献血的运作机制,就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人们的趋利思想,但这与其行为和目的的高尚性并不相抵触——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但“献血后本人和直系亲属在需要时可以免费用血”的政策无疑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同样,对于“有奖让座”来说,象征性的奖品和日后的回报只是参加者行为的促使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有无“奉献”是最重要的,是否“无私”却不必计较。倘若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并引导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利己的同时有益于整个社会,又有何不可呢?我们为什么非要把道德与金钱对立起来呢?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道德与物质利益挂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中,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冷战思维被打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扩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的积极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各种文明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更大规模地流动,大量的移民将其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带至移居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互动。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信息流动。据统计,2002年,全球由纸张、胶片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5万亿兆字节,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

无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必然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担心全球化的结果,将使各国的本土文化失去其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同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一统天下,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其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平行而相对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席卷世界,反映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趋势。如从纽约、伦敦、巴黎到东京、汉城和香港的时尚,基本趋同。然而,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趋势也在加强。许多国家将文化安全提上议事日程,并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从亚洲和欧洲关系的发展来看,虽然亚欧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均注重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点。如法国禁止其国内的商店使用英语标志,甚至禁止其互联网站上出现“只使用英语”的网页。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制订政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政府强调:“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如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难以区别,或者更糟,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在国际上能够保持自我。”由此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本土文化虽或多或少地遭受商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但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得以强化。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妨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尽管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并未导致全球文化的同一化。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前列的国家,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并未因此而削弱。对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他们认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全盘西化”的影响日益薄弱。的确,在中国最“西化”的上海,曾举办的国宝《淳化阁帖》善本特展吸引了无数观众,最多一天涌入10000多人,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其次,每个文化都有自己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性与优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儒家文化从东亚和东南亚传至世界,人们纷纷关注经济发展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的某些长处,是推动东亚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虽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不少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欧美等国的权威性报刊甚至宣称,这次危机标志东亚经济模式和东亚价值观的失败和终结,儒家文化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但随后的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坚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将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兼顾。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改革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的结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低迷的消费已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如果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农民收入能够适当提高,这将有效地刺激我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朱钅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标准。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认真研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来稳定快速增长,年均收入增幅达到14.3%,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八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8.11%,“九五”前四年,则下降为8.79%,降低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说,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度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二是农民收入过于单一,三是东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农民负担过重。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决不是靠出

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开辟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各地农村和农民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各地农村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方面,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经营格局,是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逐步改变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独立的经营状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途径,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给予农民土地的使用权。这一项土地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可以在“包”来的工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经济,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朱钅容基总理指出,要把农村经济搞活,就得把土地搞活,这就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入股等等。这一重要措施使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土地由分散细碎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商品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动形式,应加快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同时加快农村土地租税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动。

3.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

1997年,全年农民三项负担支出为108元,其中现金支出有增加趋势,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另外,农村内部各种税款的征收是按人头分摊,不考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层次的差异,加重了低收入水平农民的负担。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

城市的过度投资和农村的投资不足是造成当前农村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城乡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长期投资反差的结果使农村经济结构无法进行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基础设施老化,技术进步受阻,农业的发展迟缓,农村市场低迷。当前,农民无力对生产进行进一步的投入,无力在更大规模上组织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缓慢。为此,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愈来愈迫切了,一是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变传统的、纵向的、单一的计划供给资金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资金供给上,公开农业财政和信贷资金各种业务,广泛推行财政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委托代理与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放宽农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限制,增加农业各类投资主体与二级资金流通市场的机会,开辟多条农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渠道。二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同时,政府的投入对减轻农业生产强度,解放农业劳动力有积极意义。

5.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业生产

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可以繁荣当地经济使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流出去,在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才能开辟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新途径,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才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要抓住这个机遇合理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七、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

继多利羊诞生之后,羊、牛、猪、鼠、兔、猫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都陆续拥有了各自的克隆版本。但毫无疑问,克隆技术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人类要达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安全利用克隆技术的目标,尚需时日。

培育出多利的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所长格里芬指出,迄今所有动物克隆试验中,平均只有1%~2%的克隆胚胎可以成活。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得到不断提高,但“鉴于物种的多样性,对非人类生物进行的克隆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人类自身时,并不能确保安全”。

虽然如此,但仅仅从技术上来说,不断取得的科研进步总有一天会研制成克隆人。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甚为担忧,充满了恐惧。确切地说,这是对滥用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恐惧。专家们围绕在克隆研究方面划分禁区的问题争论不休,其核心在于将克隆技术的应用控制到哪一步才是安全的。

正如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女士所说,“目前对克隆技术不同的科研方法和目标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生殖性克隆研究与医疗性克隆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难以界定,恐怕才是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以医治疾患为目的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克隆,和以生殖为目的而使克隆胚胎最终成为一个降临人世的生命,两者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克隆人带来的诸如导致物种灭绝、历史人物复生等种种缘于无知的恐慌逐渐消退,至今悬而未决的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冲击也难以构筑起阻止克隆人问世的路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急切地盼望通过立法规范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即便是全球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也难保没有偏执的“科学疯子”继续尝试。

克隆技术不是第一项也不会是最后一项使人类陷入窘境的技术。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为人类服务的轨道。

第五篇: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是一篇关于经验交流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一、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或是相当有实力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为求一时之利,不守诚信,最后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就是对诚信重要性的佐证。难怪有人已把诚信提高到生产力的要素之地位上了。

然而,现在我们的诚信已经出现了危机,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为了利益而漠视诚信的事情一再出现。当黑心月饼、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劣质奶粉、有毒白酒、有毒咸鱼等等食品让人们胆战心惊时,当“放心食品”不再让人觉得放心时,人们不能不疑。物欲的横流和人心的浮躁,已使人们对诚信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好像陷入了彼此戒备的危机。

2004年4月,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贻害婴儿的事件震惊全国,再一次加剧了人们对诚信的心理恐慌,“无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曾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本应提供养料的奶粉,却“残害”婴儿六七十名,造成至少已有13名婴儿死亡。头大、浮肿、低烧,娇嫩的幼小生命承受了不应有的灾难。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上,婴儿奶粉良莠杂陈,代替外出打工的儿女照顾婴儿的农村老人难辨真假。在千万农村‘留守家庭’中,吃不到母乳的娃娃们的生命安全正被劣质奶粉的黑影笼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他喝的是假酒。这样的“幽默”让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当想到连小学生的脑子里也开始担心伪劣产品,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切的心态时,当人们对一切都冷漠、麻木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种悲哀呢?

俗语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却不能没有钱。”但在当今社会中,似乎除了钱外,还有一种东西更不能缺少,那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良好的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缺乏诚信,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将被别人象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你,最终将成为孤家寡人,从而得不偿失。

二、提倡节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细水长流,复印机旁的废纸张堆积如山……总之,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淡忘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答案是惊人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依据如下:

(1)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100亿立方米以上,仅北京市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2)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的土地就达400万亩。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

一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

我们邻近的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桨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有也没有权力浪费资源。

三、金钱与道德

一直以来,金钱与道德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讲道德就不要讲金钱,要金钱就是不道德。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思维定势有必要改进了。现实生活中,类似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反映人们的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但让座者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也从某种意义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生活中,受益者毫无感激之情的现象并不罕见,本人就曾多次碰到给人让座而对方接受后毫无表示的情况——一声“谢谢”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对方那种似乎天经地义和心安理得的接受方式,无疑使人心里很不舒服。公交车司机自费设立让座奖,是对让座者行为的肯定并以此鼓励人们做好事,却依然遭到人们的非议,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清谈家的厉害——一方面对不断恶化的道德滑坡不满,一方面又对他人改变现状的努力乱加指责。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一个人出发点的崇高与正确,而结果的好坏却往往是不那么重要的。类似的事情,在有关“道德银行”的讨论中就曾出现过——批判者们质疑这样会造成对“银行”一词的滥用,对志愿、义务等的“银行”化表示忧虑,更有人指出“道德归道德,银行归银行,少搞点比傻表演,多弄点聪明有趣的事”。然而,为道德建设做点实事,总比绕着手讲什么“出发点”要来得实在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的精辟论述。无偿献血的运作机制,就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人们的趋利思想,但这与其行为和目的的高尚性并不相抵触——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但“献血后本人和直系亲属在需要时可以免费用血”的政策无疑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同样,对于“有奖让座”来说,象征性的奖品和日后的回报只是参加者行为的促使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有无“奉献”是最重要的,是否“无私”却不必计较。倘若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并引导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利己的同时有益于整个社会,又有何不可呢?我们为什么非要把道德与金钱对立起来呢?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道德与物质利益挂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中,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冷战思维被打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扩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的积极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各种文明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更大规模地流动,大量的移民将其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带至移居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互动。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信息流动。据统计,2002年,全球由纸张、胶片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5万亿兆字节,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

无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必然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担心全球化的结果,将使各国的本土文化失去其自主性,甚至被外来文化同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一统天下,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其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一种平行而相对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席卷世界,反映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趋势。如从纽约、伦敦、巴黎到东京、汉城和香港的时尚,基本趋同。然而,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趋势也在加强。许多国家将文化安全提上议事日程,并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从亚洲和欧洲关系的发展来看,虽然亚欧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均注重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点。如法国禁止其国内的商店使用英语标志,甚至禁止其互联网站上出现“只使用英语”的网页。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制订政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政府强调:“尽管我们讲英语,穿西装,但新加坡人不是美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人。如新加坡人变得与美国人、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难以区别,或者更糟,成为他们可怜的仿制品(即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那我们就丧失了与西方社会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使我们在国际上能够保持自我。”由此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本土文化虽或多或少地遭受商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但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特性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得以强化。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妨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相互促进。首先,尽管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并未导致全球文化的同一化。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前列的国家,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并未因此而削弱。对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他们认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全盘西化”的影响日益薄弱。的确,在中国最“西化”的上海,曾举办的国宝《淳化阁帖》善本特展吸引了无数观众,最多一天涌入10000多人,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其次,每个文化都有自己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特性与优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儒家文化从东亚和东南亚传至世界,人们纷纷关注经济发展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的某些长处,是推动东亚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虽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不少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欧美等国的权威性报刊甚至宣称,这次危机标志东亚经济模式和东亚价值观的失败和终结,儒家文化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但随后的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坚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将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文明的交流。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这个问题上,不恰当地强调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绝对意义,庸俗地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物欲的满足,不仅背离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也玷污了人性和人格的尊严。然而,否认物质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二是强调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这样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衡量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起码的尺度。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来讨论以人为本,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就是说,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而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状况,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或一定的现代化设备,也不可能自然地使这些资源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的和谐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社会文明的演进,除了外在地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外,实质上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那种在实践中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生产进步,最终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教训;那种专力于资金、设备引进而疏于人文环境营造和人的素养提高,结果导致欲速不达的结局,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物质生产、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兼顾。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正是为了这样一种“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中,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虽历经坎坷,但目的就是一个,即改变阻碍人的平等权利的获得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桎梏和社会条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于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约人们平等发展,影响他们聪明才智发挥的种种消极因素,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为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另一方面,还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力量源泉的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支配他们的劳动成果。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以革命的方式,摒弃了资本主义使劳动与劳动成果的获得相分离的状况,并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改革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的结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低迷的消费已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如果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农民收入能够适当提高,这将有效地刺激我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朱钅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标准。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认真研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与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决不是靠出

一、两项政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长远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开辟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各地农村和农民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各地农村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方面,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经营格局,是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逐步改变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独立的经营状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途径,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给予农民土地的使用权。这一项土地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可以在“包”来的工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经济,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朱钅容基总理指出,要把农村经济搞活,就得把土地搞活,这就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入股等等。这一重要措施使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土地由分散细碎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商品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动形式,应加快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同时加快农村土地租税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动。

3.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

1997年,全年农民三项负担支出为108元,其中现金支出有增加趋势,据统计,仅税款一项农民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另外,农村内部各种税款的征收是按人头分摊,不考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层次的差异,加重了低收入水平农民的负担。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取消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

城市的过度投资和农村的投资不足是造成当前农村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城乡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长期投资反差的结果使农村经济结构无法进行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基础设施老化,技术进步受阻,农业的发展迟缓,农村市场低迷。当前,农民无力对生产进行进一步的投入,无力在更大规模上组织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缓慢。为此,增加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愈来愈迫切了,一是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变传统的、纵向的、单一的计划供给资金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资金供给上,公开农业财政和信贷资金各种业务,广泛推行财政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委托代理与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放宽农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限制,增加农业各类投资主体与二级资金流通市场的机会,开辟多条农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渠道。二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同时,政府的投入对减轻农业生产强度,解放农业劳动力有积极意义。

5.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业生产

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可以繁荣当地经济使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流出去,在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才能开辟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新途径,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才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政府要抓住这个机遇合理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七、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

继多利羊诞生之后,羊、牛、猪、鼠、兔、猫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都陆续拥有了各自的克隆版本。但毫无疑问,克隆技术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人类要达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安全利用克隆技术的目标,尚需时日。

虽然如此,但仅仅从技术上来说,不断取得的科研进步总有一天会研制成克隆人。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甚为担忧,充满了恐惧。确切地说,这是对滥用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恐惧。专家们围绕在克隆研究方面划分禁区的问题争论不休,其核心在于将克隆技术的应用控制到哪一步才是安全的。

正如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女士所说,“目前对克隆技术不同的科研方法和目标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生殖性克隆研究与医疗性克隆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难以界定,恐怕才是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以医治疾患为目的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克隆,和以生殖为目的而使克隆胚胎最终成为一个降临人世的生命,两者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克隆人带来的诸如导致物种灭绝、历史人物复生等种种缘于无知的恐慌逐渐消退,至今悬而未决的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冲击也难以构筑起阻止克隆人问世的路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急切地盼望通过立法规范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但即便是全球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也难保没有偏执的“科学疯子”继续尝试。

克隆技术不是第一项也不会是最后一项使人类陷入窘境的技术。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为人类服务的轨道。

下载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一)

    一、诚信危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公司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许多老字号......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

    八、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彰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

    2012广东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范文大全]

    广东公务员面试热点: 1、不能等换医院背景链接】 2012年5月2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在挂号处张贴一张手写告示,“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手足口病,都要等6—8小时,如果你能等......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5篇)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是一篇关于经验交流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八、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彰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2004年7......

    2012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及答案(5篇)

    【面试模拟题】 建设责任型政府,工作多了,责任就大了,有的公务员为了减小责任与压力,尽量少做事情。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首先,题目中所说的这种情况,坦白地说,在公务员队伍中是......

    2005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热点问题预测(二)[小编整理]

    八、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彰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年7月,中国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

    公务员热点问题

    热点时评:新时期雷锋精神应有新的内涵和方式 雷锋精神形成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当时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精神的典型代表。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

    2011社会热点问题

    2011社会热点问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楼脆脆”事件一、话题背景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莲花南路,正在建设中的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一幢13层高的居民楼从根部断开倾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