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社会热点问题
2011社会热点问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楼脆脆”事件
一、话题背景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莲花南路,正在建设中的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一幢13层高的居民楼从根部断开倾覆在地。造成这一荒诞离奇倒塌事件的原因,竟然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常识性错误——工程承包方在居民楼一侧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挖建地下车库,而在居民楼相反一侧堆积几米高的土堆„„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焚烧秸秆问题
一、新闻背景
2010年10月18日来自河南省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等部门的消息称,今年内,河南省将建立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该系统建成以后,将全方位监控河南秸秆焚烧点,从而明显提高火点监测的 数和时效。
河南省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河南省气象科研所的专家通报了今年10月中旬全省的秸秆燃烧监测情况:自6月4日监测到首个秸秆焚烧点以来,到10月15日,共监测到较为明显的秸秆焚烧火点313个,较去年同期(609个)明显减少。其中10月9日最为严重,除豫西地区的能见度好一些外,大部分地区烟雾笼罩,今年秋收秸秆焚烧火点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周口、漯河、平顶山等地区。
一、新闻背景
习副主席主政地方期间,在一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就干部工作作风问题,说了四句催人深思,令人汗颜,令人回味的经典话语。他说,现在有些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细细品读剖析领悟习主席的四句话,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你是如何理解的?
事件背景
村官贪腐金额骤升窝案频发,涉案金额从以前的几千元上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数十万元上百万元。5个村官加上一个资料管理员,就骗取了国家征地补偿款280万元。虚加人头、虚增土地、虚拟项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看上去权小职微的村官,捞钱手段越来越多,金额从几千上万元骤升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2010年11月1日,全国基层检察机关服务城乡统筹研讨会在綦江县召开,“村官贪腐”问题引起众多与会人士的关注。
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一、新闻背景
在山东,禽蛋价格微涨;蔬菜价格以稳为主;肉类、食用油、水果、水产品价格略有波动;成品粮、奶类价格基本稳定。监测的21种蔬菜中有10种价格持平,5种价格下降,6种价格上涨。大白菜、菠菜、黄瓜、菜椒、白萝卜、土豆、洋葱、尖椒、胡萝卜、大葱价格均持平;芹菜、苦瓜、圆白菜、茄子、生菜价格分别下降1.3%、0.9%、0.8%、0.6%、0.4%;豇豆、四季豆、西红柿、油菜、生姜、大蒜价格上涨,涨幅均在1%以内。
在郑州,两个多月来蔬菜价格节节攀升,本地产的青菜由每斤几毛钱涨到了每斤3元。外地产的白萝卜、圆椒、冬瓜等“大众菜”飙涨3到6倍。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小三"文化
一、背景链接
2010年9月初,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夏吟兰教授称,婚姻法学专家们正在热烈讨论的“人身权保护”中包括如何追究“第三者”干扰婚姻关系的责任。“第三者”或许会被追究侵犯配偶权,无过错方有望要求过错方和与之通奸的“第三者”赔偿其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蜗居》热播曾引爆舆论狂潮,除了让蚁族生存状态进入公众视野外,“小三”文化也冲击着人们心灵。而此前热播的《婚姻保卫战》,更是让人感叹现实情境下维系婚姻的诸多困境。发妻与“小三”的博弈,俨然成为婚恋文化,有人甚至将“斗得过小三”列入新女性标准。“斗小三”就目前而言,还停留在道德围剿上,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现在看来,法律介入参与婚姻保卫战或要提上议程了。不过,追究“小三”侵犯配偶权的法律责任,真能更好地保卫婚姻吗?
你是如何看地这个问题的?
2011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大义灭亲”
【背景链接】
初衷是鼓励“大义灭亲”,做法却和“大义灭亲”背道而驰,岂不荒唐?被告人只能自己救自己。
日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为鼓励被告人亲属“大义灭亲”,被告人亲属举报被告人犯罪,提供被告人隐匿地点或带领司法人员抓获被告人,以及有其他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抓获被告人情形的,“可以酌情减少被告人基准刑的20%以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011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如何选拔优秀人才
一、背景链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十二五”的美好蓝图能否实现,中国能否在下一个五年中交出精彩答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基于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你对“如何选拔优秀人才”有什么看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食品合格率
一、背景链接
99.8%以上出口合格率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在食品安全上可以做得很出色。这种给外人以优厚的高标准待遇,给自己人则按相对较低标准的做法,事实上是一种反向歧视。
近日,国家质检部门有关负责人披露,中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8%以上水平,由于“杰出努力”,凭借中国食品满足了全世界众多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今年对1985家企业的抽查中,用于“内需”满足国人“美食追求”的食品批 抽样合格率只有93.5%。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中日撞船事件
事件回放: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我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巡逻船部分受损,没有人员伤亡。我国籍渔船和日本巡逻船均未沉没。2010年9月25日,被日方非法抓扣的我国船长詹其雄乘我国政府包机安全返抵福州。
日本日前宣布放回我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我国总理******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我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置于死地而后生之后,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件事?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公积金看病
一、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8日,海南省修改的《海南住房公积金提取操作规程》正式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乌鲁木齐、广西、天津、重庆、西安、秦皇岛、长沙等8地在不同时期都有类似规定。规定的大都是“公积金提取方式更加灵活便利,使用范围大幅放宽。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看病、教育的费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新规是可取的。该负责人表示,该新规提取公积金的条件是“提取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这就对整个公积金没有产生风险,也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另外,从住房公积金里提钱看病,等于多了一个救急的选择和保障,这对病人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很多低收入群体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往往求助于社会,而社会救助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为解决他们的困难,才出台了更加人性化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新规”。
但是对于北京住房公积金来说,其用途都相当严格并且上报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所以北京住房公积金的用途依然维持现状,没有做任何改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深港换城打酱油
一、背景链接
最近一条“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特意去打酱油有点夸张,但顺手买些日用品回来倒是越来越普遍。”随着内地物价的上涨、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化,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费,正悄然转化为深圳人南下购物,采购的内容也从名牌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延伸到“油盐酱醋”等日用百货。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0年10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于是,深圳的“换城”消费族应运而生,“深圳与香港市民消费习惯的变化,说明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已经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长城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高凌志说,最近美国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热钱大量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当前确实应当把预防通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遏止滥用警力
一、背景链接
2010年10月15日,吴忠市利通区辖区居民马晶晶控告王鹏涉嫌诽谤罪,利通区公安分局于11月23日以涉嫌诽谤罪将王鹏刑事拘留至12月1日,共拘留8日。
12月2日,宁夏吴忠市市委、市政府决定纠正利通区公安分局跨省刑事拘留王鹏错案,并处理了有关责任人。被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9天的当事人王鹏,在舆论和公众的关注下终于恢复了自由。
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非竞争型的弱势化
一、背景链接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凶猛通胀可以让我们感觉“弱势”,改革利益结构调整可以让我们备感边缘,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我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骤变的形式、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谈谈你对“弱势化”的理解。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精神赔偿入法
一、背景链接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2010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为规范公权力文明合法行使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精神赔偿入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将使人的尊严更加完整。
谈谈你的认识。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幸福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背景链接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以民生为核心,实现“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权重,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实现了执政思路的又一跨越。
谈谈你的认识。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幸福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背景链接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以民生为核心,实现“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权重,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实现了执政思路的又一跨越。
谈谈你的认识。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公车改革
一、背景链接
在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 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对于“公车改革”,你怎么看?
公务员面试热点预测:如何医治“官场焦虑症”
一、背景链接
2011年年是各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一大批干部将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升官发财”,古往今来都是对他人最美好的祝愿。但是如果把仕途的升迁看作是发财的途径,把仕途的升迁看作玩网络游戏那般,花游戏币就能买装备、分值积累到一定的数额就自动升级,那就荒唐可笑了,就会不自觉地患上“官场焦虑症”。毕竟“在职位空缺与干部等待提拔这对‘供求矛盾’中,永远是求大于供”,所以不升、缓升就成为大概率事情了。由此看来,我们有些人确实应该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一下这种焦虑症。
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变“官念”、调整心态,疗治这种“官场焦虑症”?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党政“弱势群体”
一、背景链接
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12月5日《西安晚报》)
对此,你怎么看?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十二五新转型
一、背景链接
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 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这标志着,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的辉煌,翘首十二五的期待。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对此,你怎么看?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领导百姓孰轻孰重
一、背景链接
最近,某些公职人员的言行,雷到极点。东北,辽宁建昌县政法委副书记威胁记者“小心你的命”,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南,成都双流一交警副中队长在执勤中急着为领导车子疏通道路,急令堵塞车辆赶紧离开,在与司机的争论中,吼出了“我只管领导的安全、领导重要还是哪个重要”等狂语。
针对上述现象,发表你的观点。
2011年国考面试热点预测:“整形热”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尤其是今年暑假期间,前往各大医院整形外科、美容整形医院的学生呈现增多的趋势,其中2/3都是大学生或者高三毕业生。据整形医院的专家介绍,目前学生们热衷的美容手术主要是重睑术、开眼角、隆鼻术、垫下巴等,还有的学生希望改变脸型,做下颌角手术等,今年超女王贝因嫉妒痴迷整容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今年的学生整形热潮中,有个比较明显的新特点:整形不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们也活跃起来了。据杭州一整形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往男女整形者比例为1:9,而今年暑期,前来整形的男生增加,男女比例达到3:7。女生主要以做皮肤和眼睛为主,而男生则以隆鼻为主。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一项调查显示,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而面对掀起的“学生整容热”,专家分析一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造美女也能被大家所接受,“整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孩子认为,大家都在整形,如果自己不整形,就是不入潮的表现;二是因为许多高三学生都希望在进入大学之前,拥有一个更好的容貌,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迎接大学生活,而大学毕业生整形则多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针对“整形热”,谈谈你的看法。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蛋糕做大分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会时说道:我们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总理的这句话谈的就是我们在积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011年国考面试热点预测:由“被上楼”现象看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字面解释是“城”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目前城乡统筹中的突出矛盾就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就是能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
1.房价高企,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 2.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升值压力 3.拆迁问题,制止暴力拆迁 4.通货膨胀,外升内贬 5.反腐败
6.中国周边国际形势
7.民生问题:住房、医疗、教育、养老 8.央企国企同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 9.辛亥革命100周年
10.中共建党90周年
第二篇:社会热点问题
一、为何说反腐败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雷声大”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大和声势大。这些年来,党中央每年都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个个专门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但用“雨点小”来形容反腐败成效却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而且“雨点也大”。
一是“真打”,对腐败分子动真格。反腐败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200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708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66人,还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548件,涉案金额39.1亿元。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立案351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21人。
二是“狠打”,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姑息。2009年查处了王益、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等一批大案要案,正在立案侦查的还有许宗衡、李堂堂、黄瑶、宋勇、康日新、张春江等。“经济有特区,反腐无特区”,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被抓时一位网友的留言,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三是“善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 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
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在工作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
坚持一切为民,解决好“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把政绩树在百姓的心田里,始终把办民事、谋民利、顺民意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坚持统筹兼顾,解决好“政绩是什么”的问题。真正的政绩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还体现在社会、人文和环境指标上;不仅体现在城市变化上,还体现在农村发展上;不仅体现在当前的发展上,还体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上,还体现在群众得实惠上;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办法,想问题有统筹的意识,作决策有统筹的考虑,抓落实有统筹的措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解决好“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特别是在上项目时,绝不能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或凭一时的冲动,搞“批项目拍脑袋,上项目拍胸脯,项目垮了拍屁股”那一套。要一步一步地抓,一件一件地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始终紧扣“三个重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上创造政绩。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环节。就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就是要克服过去以农为本、“等靠要”的思想,强化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自求发展的意识,全力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巩固招商引资成果,下大气力破解工业发展难题,以工业的崛起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促进社会进步上创造政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注重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帮助广大城乡居民增加就业岗位,开辟增收门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在可持续发展上创造政绩。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虽然谋求发展的心情迫切,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确立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主的文明发展思路。在农业上,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
业;在工业上,要打好“资源牌”,大力发展环保型企业;在三产发展上,要打好“县城牌”,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打好“综合治理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秀美山川,建设美丽家园。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善于处理“三种关系”
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唱功”,是鼓动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一种能力;“做功”则是干好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政之道,贵在务实。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唱功”,更要有好的“做功”,要在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政绩体现在干大事、办实事、求实效上。
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对于有的工作,有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其成效却难以很快显现,但为创造有形政绩奠定了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用这样的眼光看政绩,以这样的政绩观来指导工作,才能创造出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处理好“争奖杯”和“争口碑”的关系。“奖杯”,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对于有实实在在意义的“奖杯”,领导干部理所当然要争,这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是,如果领导干部干工作仅仅是为了拿“奖杯”,甚至为此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则对工作反而有害无利。因此,创造政绩不能眼中只盯着“奖杯”,更要看重老百姓的口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三篇: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
1.房价
2.金融危机
3.大学生就业
4.环境问题
5.科学发展观
6.社会主义新农村
7.扩大内需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农民工
10.食品安全
11.城管
12.群休性事件
13.反腐败
14.生产安全
15.新医改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6
第四篇: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目录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的允许二胎的新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
关键字:计划生育 二胎新政策 对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1]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
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3]
2、毛泽东的人口主张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73年7月,毛泽东又建议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亦相应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牵动亿万个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了。[4]
3、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出台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内专家基本上是秉持马尔萨斯和“人口爆炸学说”的观点,在1980年前后提出了“生一个孩子正好”的口号。
4、现阶段对人口政策的争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
人口政策又有了新一轮的讨论。人口计生系统的许多官员,还有部分专家学者鉴于我国人口总量仍然庞大,人均资源紧缺,继续主张严格控制人口以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实现中国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概述上述人口理论方面的观点,是为了明晰现行政策制订和评估的理论依据,以便我们持有理智的态度。因为各种理论毕竟是理论,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客观环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后已经清楚地表明,人口主张的提出,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都带有客观环境和历史背景制约下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置人口理论于不顾,但也不能片面地对某种理论产生迷信,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人口及政策的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是国家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具体生育政策则是由各省制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虽有区别,但简而言之是“一个半”政策,即一般夫妇只能生一个,而诸如农村夫妇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第一孩是非遗传的病残儿童等特殊情况,才能经批准生育二孩。
根据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规定,只有符合以下几种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才可以申请才育二胎,具体中国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如下:
(一)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
劳动力的;
(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三)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五)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
(六)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七)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书面表示自愿赡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另外,有其他特殊情形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需经市计划生
育行政部门批准,依照中国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少于四年,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二十八周岁,第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为了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贯彻,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生育政策在基层强有力地得到推行。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约束性制度得以确立,即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等,从省级政府一直到行政村(居)和各企事业单位,每一级都有计生考核的具体目标。其次是避孕节育方法、意外妊娠补救措施的大力推行,计生系统形象地概括为“一环二扎三引产”,这些措施在实际推行中非常严厉,对抑制人口数量增长十分有效。
三、对现行生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人口结构遭遇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计划经历了由完全放开→适度节制→计划生育的过程,人为的产生了1949-1957年、1963-1970年和1980-1987年的三波婴儿潮。这三波婴儿潮拉动了自80年开始的30年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大困境:①人口红利拐点陡峭化。首先,劳动力供给由于1990年开始的新生儿锐减大幅下滑;1950-1970年第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劳动人口将“入不敷出”,拐点可能在2014年。②老龄化加速。未来20年中国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
四、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具体建议
(一)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生育政策需要城乡统一
(三)全国范围内普遍准许生育二胎
五、结论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安全的压力或者说巨大挑战日益显现出来,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绝对数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出现挑战等,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另外还有人口素质不高,啃老族涌现、独生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我看,现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经完成,必须利用这一契机,认真扎实而不是遮遮掩掩地对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开展政策评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3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
3、张维庆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
4、XX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XX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部资料),2002年5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文件。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文件。
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1、徐康宁:《70亿人口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人口报》2011年7月11日第3版。
第五篇:2015年社会热点问题(精选)
1、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
2、聚焦“三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见习记者陈俊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文件明确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如何响应,市人大代表郑惠仁带来了基层群众的心声。
近年来,我市土地流转的大军,有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大户的身影。“规模和数量还在不断扩大,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郑惠仁代表说,流转过程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多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流转范围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而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扭曲农用土地流转的市场价格,人为地让农民利益“缩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何让因流转而盘活的土地实现强农富农的愿望?郑惠仁代表说:“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强化流转农用地的用途和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硬约束。”
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率,政策引导措施要跟进。郑惠仁代表建议,各级财政针对流转后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设立专门的种植奖励专项基金,在农田设施建设、农机具购置、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郑惠仁代表还建议,积极引导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向农村流动,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换社保+财政补助”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途径,对将土地流入农业龙头企业且流转期限在15年以上的农户,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缴费问题按照政府、企业、农户按照一定比例分摊的办法,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好山好水的农村,也是一片创富的好天地。”作为长期和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和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基层人大代表,郑惠仁代表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鼓劲。
3、区域协同,创造发展机遇,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
张高丽:重点实施“一带一路” 京津冀等三大战略
时间:2015年03月22日 16:23:51 中财网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的16大看点
今天早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第16届年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张高丽副总理主旨演讲的精彩看点。
【张高丽:引领新常态开创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张高丽: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80位左右,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
【张高丽:新常态下的中国,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我们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中国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张高丽:我们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公平竞争】
我们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公平竞争,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致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在升级中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
【张高丽: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张高丽:新常态下,将围绕“四个全面”进行战略布局】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中国已经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我们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时俱进做好各项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张高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业创新创造的新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张高丽: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
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创业创新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才能有真正的动力和活力,2014年中国研发支出达到1.33万亿元,占GDP的2.09%。
【张高丽:中国从经济大国逐步迈向创新大国经济强国】
我们将坚持开放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促进中国从经济大国逐步迈向创新大国,经济强国。
【张高丽:优化空间格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
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中西部一些省份只有四五千美元,发达地区内部也有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将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的规划布局。
【张高丽: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东中西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张高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民的3倍,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必将释放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张高丽: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脚点是增进人们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将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设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中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张高丽:我们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设好上海和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高标准自贸区。修订现有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在反垄断执法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新常态下的中国为各国发展提供机遇只多不少】
目前中国经济一年的增量就超过8000亿美元,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14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4.3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未来五年将进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更大规模的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新机遇。
中财网
4、制度反腐,继续“打虎”“拍蝇”; 王长江委员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
巩富文委员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孙菁代表 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反腐倡廉,社会关注,百姓关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这就意味着,“打虎”“拍蝇”未有完成时。对此,代表委员纷纷表达观点,发表意见。记者: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长江: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此,老百姓深恶痛绝。人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氛围。为此,老百姓拍手称快。当然,还应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时紧时松,出现波折,老百姓会首先不答应,甚至会失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也很可能前功尽弃。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把握好力度与节奏,踩着不变的步伐,一如既往地推进反腐败工作,既是党中央的坚定立场,又是党心民心所向。
孙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是顺民心、得民意之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但面对严峻复杂的腐败形势,反腐败的任务还很重。而且,腐败现象容易反弹,如何巩固既有成果,继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继续正党风、清政风、匡民风,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既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有力号召,也反映了党中央反腐败不留死角、不设禁区的坚强决心,告诫腐败分子不要心存侥幸,放弃幻想。党中央有信心、有决心打赢这场硬仗。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过去一年来,国内“打虎”“拍蝇”,国外“猎狐”,海外追赃追逃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您认为,下一步,海外追赃追逃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王长江:人们看到,过去一年,我国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反腐败合作,从公安部部署开展的“猎狐行动”,到最高检开展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从发布《北京反腐败宣言》,到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我国积极“走出去”,有利于掌握反腐主动权,彰显了高度的政治自信。在海外追赃追逃方面,建议让媒体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地公布信息。总书记也强调,对一些证据确凿、定性清晰的外逃腐败分子,可以考虑向全世界公布,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因为,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对腐败分子的威慑力,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猜测,让更多的人参与反腐,从而提高反腐效率。巩富文:加大海外追逃追赃力度,击碎了腐败分子将境外当作“避罪天堂”的美梦。从世界范围看,尽管轻刑化是当今世界刑事司法发展的大趋势,但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仍然应当保持刑罚对腐败犯罪的高压态势。在量刑时,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在对腐败犯罪分子减少适用死刑的同时,适当延长适用有期徒刑的刑期。在执行时,严格掌握减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条件,切实执行既判刑罚,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强大震慑力。同时,还应当加大对涉案财产的追缴力度。对于已经归案的腐败犯罪分子,要重视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刑罚的适用;对于逃匿、死亡的犯罪嫌疑人,则要充分发挥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作用。依法剥夺腐败分子一切违法所得,使其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到无利可图,得不偿失,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记者: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反腐自黑论”“反腐无用论”“反腐过头论”,以至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导致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谬论。对此,您怎么看? 王长江:这些谬论是无稽之谈。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得党心民心。这些谬论是别有用心的人顶不住高举高打的压力,仍对党中央的反腐败政策心存侥幸与幻想,幻想“一阵风”就会过去。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党中央明确表示,越往后执纪越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伟大征程才刚刚开始。在党中央高压反腐的大背景下,有些领导干部获取灰色收入的机会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被压缩,滋生了不想干事、不愿干事的错误思想。老百姓对“潜规则盛行”“不给好处不办事”“拿了好处乱办事”的领导干部恨之入骨。因此,反腐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重构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
孙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在重要时间节点狠抓作风建设,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没有限额,不设指标,仅2014年就查处了42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依靠公款消费拉动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不健康的。人们看到,反腐败挤掉了畸形的经济发展水分,剔除了病态经济,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记者:今年中央巡视组首轮专项巡视日前已全部进驻被巡视单位26家央企。可以说,春节一过,中央巡视组就密集开展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王长江:解决腐败问题是重要而迫切的事情。我们要抓紧反腐,心中应有紧迫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不到两年时间已进行了5轮巡视,共巡视了66个地区和单位,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实践表明,巡视制度在反腐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次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广巡视制度,相信会有许多收获。
孙菁:我们知道,专项巡视要害在“专”,可以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开展巡视。监督不是一阵子,也可以杀个“回马枪”;专项巡视目标清晰,突出重点、机动灵活、方法多样。这次对26家央企进行专项巡视,有利于及时发现腐败问题,推进国企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5、公正司法,推行司法公开,建设法治中国;
6、户籍改革,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 「背景概述」
2014年7月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这项公众期待已久的重大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观点荟萃」
Z专家:现有户籍制度的最大弊病在于城乡户籍背后的巨大福利差距,而改革的核心就是逐渐消除这一差距,使得人人享有统一的“国民待遇”。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许多与户籍捆绑的概念也终将进入历史的垃圾箱。
人民网: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在人口流动的时代,它阻碍人们迁徙的步履;在追求平等的时代,它将人贴上身份的标签、分为三六九等;在崇尚公平的时代,它按照户籍身份分配着公共资源。它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化”的格局。
微博网友“靠谱的冷眼观潮”:人为阻隔中国城乡半个多世纪的户籍制度,终于迎来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农民也好,市民也罢,不再是固化的身份标签,而是统一登记为居民了。从此之后,一国之民将不再存在差别等级乃至歧视,而都能权利平等、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国度里。
「直击公考」
户籍制度改革后 这些词终将进入历史垃圾箱
「农转非」
“农转非”,也就是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或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但仍在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农村人想要“农转非”,考大学、婚嫁或者在城里买房是主要途径。近些年,有些地方也出台了农村老人投靠已进城落户的子女,可以办理“农转非”户口的措施。然而,“农转非”对于农村人来说,常常被提升到改变命运的高度,其难度也可见一斑。此次《意见》明确提出终结“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农”与“非农”都不存在了,“农转非”也终将逝去。
「农民工」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这是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呼吁。在他看来,“农民工”这一称呼在略带歧视的背后,更重要是与“市民”身份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有2.6亿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工作,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却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被医疗、子女教育、居住等诸多问题困扰,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此次《意见》除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还指出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例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也许“农民工”的叫法还会在一些领域延续,但未来他们的官方名称应为“农业转移人口”。
「蓝印户口」
事实上,蓝印户口已经是一个历史概念。今年5月31日,天津市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取消蓝印户口的城市。但《意见》仍再次重申了取消蓝印户口的决定。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的蓝色印章,而被称之为蓝印户口。蓝印户口是许多地方性政策的“灰色地带”,一度成为房产商售房的“利器”。
「暂住证」
暂住证制度是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城市想出来的人口管理办法,由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在1984年首创,后被不少地区借鉴。在这种制度下,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暂时的”合法居住权利和身份,但“本地人”与“外地人”依然泾渭分明。直至今日,一些城市已取消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但北京、上海、广州等不少大城市仍保留了暂住证制度。
《意见》提出,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由此可见,居住证替代暂住证将成为新常态。
「新农合、新农保」
新农合,也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立的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农民长期存在的看病难、老无所养的困境。
此次改革将更前进一步。《意见》指出,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意见》还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合并已迈出第一步。2014年2月7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马晓河说,这意味着未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医保体系和社保体系中,将享有统一的保障标准,使用统一的经费,由统一的渠道进行管理。
「“同命不同价”」
这其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伤感与无奈的说法。在一些人身损害案件中,受害者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经常按照户籍进行区分。同一案件,城镇居民获得的赔偿数额可能是农村人的好几倍。虽然目前的立法、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已关注“同命不同价”的差别,但其从根本上解决,可能还有待时日。马晓河说,户籍制度改革已迈出取消户籍身份歧视的关键一步,要消除“同命不同价”的现象,需要法律进行配套的改革。
「范文欣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在人口流动的时代,它阻碍人们迁徙的步履;在追求平等的时代,它将人贴上身份的标签、分为三六九等;在崇尚公平的时代,它按照户籍身份分配着公共资源。它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化”的格局。
如果说户籍制度与传统的乡土中国不谋而合,那么在今天这个流动时代,户籍制度已经与改革发展的大势格格不入。“北京人大学”、“知识不是力量,户籍才有分量”的行为艺术,“同样为城市纳税,为什么待遇不同”的追问,还有医疗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吁请,突破户籍限制、呼唤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强烈。
改革的动力不仅在此,更来源于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效犬马之力,却在城市利益分配中居于边缘,这种“流动人口红利”正在逐渐耗尽。“用脚投票”的劳动力漂移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只有逐渐突破户籍壁垒,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流动人口倾斜,才能真正留住流动人口,实现“以劳引资”。
当“要不要改”已成共识,“怎么改”却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对改革者来说,既不能激进,也不能不进,既要避免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改革,也要防止原地踏步的逡巡不前。毕其功于一役,一朝之间全面取消户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就会瞬间吞噬城市,各种城市病就会随之而来。原地踏步,不进则退,就会贻误最佳改革时机,户籍坚冰将会冻结人们的权利诉求和社会的发展动力。
户籍制度改革意味着打破既定利益格局,稍有风吹草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就会形成激辩。就拿异地高考来说,“京籍”与“非京籍”的利益冲突不容回避,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避免零和游戏导致矛盾激化,改革者需要走钢丝般的审慎与智慧。
一个有活力的国家,不会让户籍标签定义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一个有希望的社会,不会让户籍壁垒掠夺一个人的平等机会。正义曾经被这样描述过:在机会平等的各种条件下,使所有的职位向所有人开放。理想状态虽不能至,但我们仍然应该心向往之,朝着户籍改革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希望。
7、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让“假丑恶”退避三舍;
看点9: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
群众不但需要充裕的物质食粮,也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人们的思想阵地,先进的思想不去占领,腐朽的思想便去占领。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恐怖的网络暴力、害人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他种种网络丑态,正在影响百姓视听、玷污群众思想。
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对于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今,如何让“真善美”发扬光大,让“假丑恶”退避三舍,荡涤各种“精神雾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值得你我共同研究的问题。
8、保护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呼吁,节能减排需要加大攻坚力度,环境保护需要取得更大成效
过去五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过大,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仍有待完善,违法违规排污还比较普遍,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依然是政府、企业和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
让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通过行政、经济、财税等手段更加积极地推进节能减排,解决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广大企业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更加认真地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措施,控制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全体人民也应增强生态文明观念,在生产生活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小小地球上,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给子孙后代留一个绿树成荫、山清水秀、欣欣向荣的家园,既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周英峰)。9、9·3大阅兵
今年,是反法斯西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9月3日这个举国关注的抗战胜利纪念日里,天安门广场将再次奏起响彻环宇的盛世军歌,迎来一次令万国瞩目的世纪阅兵!“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是中国第一次组织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题阅兵,50个方(梯)队、2个抗战老同志方队、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10个空中梯队,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元首的齐聚观礼,无不彰显本次世纪阅兵的庄严与隆重。70年前,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侵略战争里,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抗击敌寇,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挥洒一腔爱国热血,写下无数壮士悲歌。中国的坚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保留了火种,树起了旗帜,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8年抗战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朽的历史贡献,可以说深受战争所害的中国比任何国家更期望和平、更反对侵略,中国同世界上所有爱好的国家一样,始终呼吁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并愿意竭诚为此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如今,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始终坚持不惹事不闹事但也不怕事,随着南海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美国霸权主义危害持续蔓延的严峻局势,此次阅兵再一次坚定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立场,同时用实力和“肌肉”彰显大国军威、提升民族自豪感,可以说适时又适当。
相对于不可能完全透明、亦不可能大规模展示新式武器的军演,可以直播的阅兵“显得更加和平”,但威慑信息的传递却丝毫不马虎。除了纪念反法斯西战争胜利之外,阅兵的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用展示“肌肉”的形式宣示祖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主权,彰显大国军威,用发展的成果巩固国防的厚墙,用雄赳气昂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的声音,这是中国再向世界表明立场、坚定信念,关于这次阅兵,社会各界齐声赞叹,产生极大正能量,10、天津爆炸事故
(1)浅谈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看法和感想
(一):在天灾人祸面前如何对生命负责?
8月12日22时50分,天津消防总队接到报警称,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天津消防总队9个中队和港务局码头3个专职队赶赴现场扑救。爆炸发生后总计38辆消防车赶往现场,23时06分消防官兵到达现场,23时30分左右,现场发生爆炸,2名官兵失联,4名受伤。12日23时40分再次有35两消防车赶往现场,13日将继续增加救援。
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最新伤亡人数发布:截至今日中午12时,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疗520人,其中重症伤员66人。
目前在事故现场依然有浓烟升起,在刚刚,有15辆消防车开进天津港,这些消防车上都写了“泡沫车”。危化品如果发生火灾,不能用水来浇灭,只能用泡沫。另外,现在在天津港口还有三辆消防泡沫车正在等待进入。同时在另一条车道上还有8辆载重车,载重车上装的都是沙土。危化品发生火灾时,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沙土里掩盖。
在现场还有大量武警官兵集结,记者粗略统计,大概有不到200人左右的武警官兵待命,他们都戴着口罩、手套,手里拿着铁锹,同时还有更专业的消防人员也在这里集结,他们背着氧气瓶,手里拿着电锯。
【救灾指挥部决定暂缓救援 因危化品位置不明】据央视报道,已确认9名消防官兵牺牲,36人失联。由于现场危化品位置不明,可燃物成分复杂,救灾指挥部决定暂缓救援。消防官兵称,可燃物溅洒在地面上颜色特殊,成分难以分析,可能会有毒。下一步可能派驻防化人员进入现场。
【国务院调查组:危险化学品内容存储不明 已暂缓扑灭】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几点:
1、由于危化品数量容存储方式不明,暂缓扑灭,确定好具体方案再实施;
2、密切环保监测,派防化团进现场;
3、伤员的抢救救治,遇难者家属的安抚;
4、附近区域的交通戒严。
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最新伤亡人数发布:截至今日中午12时,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疗520人,其中重症伤员66人。
看到新闻确实比较难过,我们城市中工厂区确实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部分城市中原有化工设施及厂房选址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已经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化工厂缺乏科学的安全规划,选址、布局不尽合理,而且与民用设施、居民区以及江河湖泊等脆弱环境的安全距离严重不足;另外,新、改、扩建的化学工业园区也缺乏科学的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化学工业园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事情发生这么久了居然还不知道是什么物质引起的爆炸,难道灭火救援的时候不知道是危化品不知道有爆炸的危险吗?谁该为这是事件负责,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救援行动太过盲目,为什么那么多的消防官兵牺牲,为什么周围人群没有及时得到疏散,在天灾人祸面前,人们如何对生命负责?
(2)浅谈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看法和感想
(二):应急不能纸上谈兵 昨夜,天津滨海新区发生严重爆炸事故,截至今日中午12时,此次爆炸事故已造成44人死亡,520人受伤。在爆炸发生的那一刻,众多附近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爆炸画面。影像资料固然珍贵,但视频中,网友们高声发出的疑问更引人关注:“这是哪儿”“好大的爆炸”“发生了什么”“好吓人”。
网上流传的一份疑似天津公安消防总队的内部报告,记录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报告显示,昨晚22时50分,天津消防总队接到报警称,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天津消防总队即派出9个中队35辆消防车和港务局码头的3个消防专职队赶赴现场扑救。23时06分,消防官兵到达现场,23时30分左右,现场发生爆炸。
从这份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信息:1.接警最初已知起火物质为危险化学品 2.从接警到事故现场发生爆炸有约四十分钟的间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大爆炸发生前,没有做出任何危险化学品起火的预警通知?为什么没有及时提醒附近的工作人员和群众可能会发生危险?以至于在爆炸发生时,所有人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消息不能及时传递,一开始就将附近居民至于危险之中。
查找资料发现,天津市其实有专门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其中明确规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市公安局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工作预案;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此外,天津市安监局网站一则消息显示,就在7月20日,滨海新区举办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活动。
既有应急预案又有演练,但现实中,面临可能扩大的危险,依然没有任何公开消息,实在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或许官方考虑的是不扩大事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当爆炸真的发生,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民众不仅会更加恐慌,而且会轻信谣言。
回想发生在2013年11月22日的黄岛爆炸事故,与此次事故相似。黄岛爆炸事件中,从发现输油管道泄漏到发生爆炸,足足有7个小时的时间,这7个小时里,原油挥发出的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但却没有任何预警信息。事故发生后,财新记者对幸存民众的采访得知,在事前人们没有收到任何预警信息,“要是早一个小时知道这种危险,我们就是爬,也早就爬出了爆炸区。”一位受访者如是说。
时间宝贵,事故面前,应急不应沦为纸上谈兵。如果在起火时,存放危化品的企业或者救援部门任何一方意识到可能扩大的危险,并且及时做好预警和安排,结局都可能不一样。四十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对最大程度减少灾难后果来说已足够。(3)浅谈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看法和感想
(三):对安全生产的问题如何进行彻底的反思? 8月12日23时30分,天津滨海新区集装箱码头危险物品仓库的连续大爆炸,等于24吨TNT炸药的爆炸当量,方圆2公里内所有房子的玻璃全部被震碎,数千辆进口的大众汽车全部被烧为废铁。天津市5个中队的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多名人员被炸牺牲。死伤的市民和消防官兵的人数,尚未公开,但是,数目惊人。滨海新区的医院住满了受伤的群众。
天津的爆炸事件,惊动全国上下,惊动世界。唯有天津本地的报道,寥寥无几。在巨大灾难面前,如何面对残酷现实?如何反思生产安全?不仅是政府,也是媒体的责任,谁都不能回避。
一幅幅残酷的爆炸场面,可以看出这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经济开发区,曾经以20%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使本来远远落后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区,一举超过了浦东,造就了天津人均GDP超过上海的经济奇迹。
天津开发区的发展,以天津新港为核心,以滨海开发区为主线,创造了这个古老城市的勃勃生机,创造了这个本来已经落后的直辖市的第二个经济青春。
我们本来应该为天津的经济奇迹表示高兴,并为天津今后的发展,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是,巨火所引起的两次大爆炸,在几分钟之内,等于给这个经济奇迹的心脏,狠狠地轧了两刀。天津人在留血,中国人在流泪。
看着那些勇敢的消防官兵,被强烈的爆炸而壮烈牺牲,看到许多无辜民众,被活活炸死,数百名无辜群众和救火队员严重受伤,数千辆崭新的进口汽车被烧成灰烬,无数的房屋和厂房,被炸的粉碎,我们能不心疼,能不对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彻底的反思吗?
15个小时过去了,到现在,也不知道起火的原因是什么?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安全生产部门的责任何在?物流公司的责任何在?
经济迅速发展,安全的问题没有跟上。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爆炸威力之大,爆炸所造成的伤害,不仅在天津,在中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历史空前的。
危险物品,大量地堆积一个产区,为什么没有隔离措施?危险物品仓库周围,为什么没有有效的防火、防爆设施?这些物品,为什么不存在远离建筑群的地方?或者,为什么不用地下库设备?或者用安全、防火、防爆的隔离墙?
要知道,如果是核反应堆,需要怎样的防核、防爆、防火设施,国际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天津新港的危险物品,有如此巨大的数量,也无异于一个小的核反应堆啊,为什么不把安全的问题,当成比生命还重要来考虑?
其实,这样的仓库爆炸,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巨大的威力,等于5枚常规导弹的杀伤力了。同时,爆炸的周围,都没有明显的防护措施和设备,那些靠近仓库的建筑物,一直都是跟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在一起。
天津爆炸致50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员。悲痛之中,谣言又来添乱。有人质疑,二次爆炸导致消防员丧生,为何不遵守国际通用的“Burn Down”——即烧完炸完再进入建筑物救火。“为何不烧完再救”的质疑有多荒谬?有多荒唐!貌似站在关怀消防员的高点,正确无比。在此巨灾创痛之时,必须向牺牲了的、在战斗的、在备勤的以及曾经服役过的所有的勇敢的消防员们,呈现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最真诚、最崇高的敬意。
消防员的殉职,对国家来说就是耻辱,专业的处理方法首先是事发后专业的危险订评估、而不是在危险未知的情况下还要送救援人员进入高危现场,人不一定能战胜灾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用一条生命换另一条生命。在国外,这种规模的化学品爆炸国际通用的是Burn Down原则,就是划出隔离带,人员全部撤离,等待里面烧完炸完再进去处理,不会平添更多无谓的牺牲,每一次这种灾难都能深深的体现国家从上而下政府和个人都太专业,不是把几个十八九岁的消防员第一时间送进现场就表明我们努力过了,真正的救援是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另外,按国际惯例,高危仓库区附近是不允许建筑住宅设施,就象几百米开外就是万达、万通等楼盘,为什么这些用地能批下来?当地政府是逃不了责任的。
中国的国家大,天灾几乎不断,人祸也不时发生,我们司空见惯。但是,如此巨大的爆炸,已经不是天灾问题,而是人祸问题。
是人祸,就必须预防。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企业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而不顾安全后果,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要看到如次重大的灾难。
安全管理部门,不严格,就可能酿成大祸。天津新港的爆炸,不仅是大祸,而且,它直接把天津新区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形象,在一夜之间被完全摧毁了。要重新树立天津新区的形象,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11、东方之星
(1)浅谈对“东方之星”游轮沉船惨剧的看法和感想
6月1日,一艘载有456人(老年人居多)的“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酿成惨剧;仅14人生还,捞起遇难者遗体100余具,另有300余人下落不明。
这是一起悲剧。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一起天灾和人祸掺杂的悲剧;当然,天灾的比重略大于人祸。
说它是天灾,是因为客轮遭遇到了异常天气,甚至可能是龙卷风;这种异常的气候,无疑加剧了惨剧发生的可能性。
但我不得不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祸。我的理由是,这样一艘几乎满载的大型客轮,它设计的抗风浪能力有多大?如果它不能抵抗倾覆它的风浪,它怎么会贸然出现在那样一个导致它倾覆的时间和地点?读者知道,六月多雷暴天气,尤其是长江水域;因此我们也有理由问一问,它在出行时,有没有安全预案,比如在遇到暴雨天气时采取更为谨慎的规避行为?
当天灾遇到人祸时,天灾难以规避,灾害程度也会被放大;当人祸遇到天灾时,人祸就会借助于天灾酿成现实的祸患。
一艘游轮,载着456个人,其中多数是自救能力差的老人,安全预案本应该做得更为严谨、科学和充足,以便把各种安全隐患都尽可能考虑到,考虑得更为严重一些,并预留出最大的安全空间。虽说恶劣天气不可预测,但是,恶劣天气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在恶劣天气显露出一点预兆时,就采取安全措施,是不是更有安全保障,也更为稳妥?
综合而言,我所有的疑惑在于:“东方之星”为何满载着一群脆弱的老人,在那样一个酿成悲剧的时间,出现在那样一个酿成悲剧的地点?我想表达的是:把惨剧完全归咎为天灾,恐怕缺乏说服力,也难以服众。
——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有些人在对待安全工作上不够精细、科学、严谨和超前,导致安全工作懈怠、疏漏,相对粗糙、粗放、潦草和随机,近乎听天由命,十分被动。这是这起特大惨剧的深刻教训。
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再也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来改善安全工作了。
在我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成熟、现代和先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这个国家防灾、减灾、控灾能力。动不动就死一大群人,隔三差五就出一个群死群伤的安全事故,无疑反映了管理水平的松散、粗疏和落后。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却出现400余人的群死惨剧,显然和大国形象不符,只能说表面是大国,里子却是第三世界;这种崛起,多少有些勉强,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对待悲剧事件,公众不能意气用事,凭借想象和推断,来渲染悲情,煽动不满,制造对立;在救援工作上,这一次国家做得确实足够好。而官方和涉事航运公司,也不能习惯于“把坏事变成好事”,转移视线,无限扩大、赞美救援行动„„总之,面对悲剧,不能怀有消费心态,还是多一份理性、诚实、客观为好。
(2)浅谈对“东方之星”游轮沉船惨剧的看法和感想
6.1晚上东方之星翻沉,到目前为止,船上458人,只有极少数被发现生还,其他人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性,这是不得不接受的惨痛现实。在长江里这样翻船,一次事故,失去这么多条人命,中央及国家最高层领导异常重视。
事故发生的当晚,诸多媒体,包括官方媒体,毫不犹豫地声称,轮船翻沉,是龙卷风造成的。面对这么大的事故,死亡这么多的人,有关部门,在习近平、李克强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一切都是希望在第一时间,抢救尽可能多的性命,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很难展开即可调查。
不过,数天过去了,再大的努力,也很难挽救活着的生命。一种看上去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却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事故,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讲,是非常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对人民来讲,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不仅是处理好事后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查清事故的原因。因为,只有查清翻船的原因,才能够给死难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提供血淋林的经验教训。
据《新华网》报道,6月4日,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部署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听取国务院事件救援和处置工作组关于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情况的汇报。
会议认为,“东方之星”客轮翻沉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工作组直接指挥下,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党政和中央有关部门统一行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及海事部门迅速调集力量、全力投入救援,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作用。搜救、救治、善后以及原因调查等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有关部门,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做好人员搜救和伤员救治;二是要深入细致做好善后工作;三是要严肃认真开展事件原因调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不放过一丝疑点,彻底查明事件原因;四是要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五是要加强对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
其中,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工作,说明政治局常委没有肯定地认为龙卷风就是导致轮船翻沉的唯一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政治局常委会坚定地要查明细节和真相,通过媒体,向公众及时发布信息,绝不隐瞒任何事实和真相。
网上早就炒的沸沸扬扬,大家对龙卷风造成翻沉的说法,提出许多疑问,我想也是这样:(1)长江真的有这么可怕的龙卷风吗?(2)为什么船长第一个逃生?(3)在船翻沉的前10分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4)船的质量如何,为什么这么大的船抵抗不了一阵龙卷风?
如果中央调查的结果,证明是龙卷风造成轮船翻沉,就必须有一整套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解释。当然,不能排除龙卷风的巨大作用,也不能排除轮机长没有具备抗风的常识,更不可能排除造船商没有考虑到船的结构、质量和形态对抗风能力的影响。
但是,如果龙卷风根本就不是主要原因,那么,各大媒体,尤其是事发当天,那些认为是龙卷风造成翻沉的媒体,或者管理部门,就有一种非常严重的道德风险了。也就是说,如果有些人为了给翻船一个理由而信口开河,那么,其后果一定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不负责任的给出结论,将会产生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损伤老百姓对作此结论的有关人员和部门的信任。
正因为事件的严重性,社会舆论压力的重要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才一定要下决心调查,希望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找出轮船翻沉的真正原因。就算当时有一阵龙卷风,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龙卷风的威胁,也要把真相搞清楚。
安全,往往就是出在细节上。任何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生产活动,都不能在细节上出现麻痹。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活动越来越广泛、复杂。开山造路、采矿、建筑、交通运输,等等,都是可能出现人命危险的行业。在任何一项生产活动进入常态之前,都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同时,配备应对危险的工具或是防范措施,才能避免意想不到的重大灾难。
“土十条”真能成为防土壤污染“金钥匙”
作者:鱼予 来源:网络投稿 添加日期:15年03月10日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8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中国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透露,备受关注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有望年内出台。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土壤污染。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垃圾等正在通过被污染的土壤和生长于其上的蔬菜、农作物,侵害着民众的健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的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足以看出土壤污染的损害性不容小觑。或许这个数字还是不完全统计,在期盼“土十条”出台同时,更有几许疑虑,“土十条”真能成为防土壤污染“金钥匙”?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土壤都被污染,还会生长出放心、可靠的庄稼吗?“毒大米”、“毒小麦”、“毒蔬菜”„„已然成为老百姓的餐桌挥之不去的雾霾。更有报道曾称,甘肃省某地“铅中毒”事件,两个村庄共有368人查出血铅超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149人。原因是两个村庄附近的一家铅冶炼厂是重要污染源,造成当地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如果按照曾有专家支招“别长期吃一个产地的作物”,在油然生发悲怆之情同时,试问,我们美好生活的明天在哪?是辗转流离吗?“土十条”的出台无疑雪中送炭,但它的最终成效,还得监管部门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
诚然,治理土壤污染绝非一般想象的困难,涉及诸多国计民生的环节,以及众多企业的生存或转型。就客观而言,排污企业作为地方辖区“纳税大户”,GDP创造的主流,不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为执政一方的领导带来无上荣光,为政绩增光添彩,或许还能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的“香饽饽”双赢企业,如果一直处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这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尴尬语境下,土壤的污染治理诉求无疑就成为“自取其辱”。为此期盼“土十条”加快脚步同时,能有一系列严明的制度设计,严厉的防范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魅影”下的“权力”干涉,方可保持土壤纯净。
有专家指出,一个占地10公顷的污染企业虽然每年可能给当地政府带来成百上千万元的税收,但如果这10公顷土地被污染,却需要花上亿元甚至十多亿元的投入才能恢复。而如果不加以治理,仅由土壤本身自然恢复,一般需要耗费两三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何况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漫长过程,很难直接看出到底有多少土壤遭受污染,严重程度与否。“土十条”不失为亡羊补牢,是还民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句话:控制土壤污染,还要看政府如何管?怎么管?管什么?敢于打破权力寻租下的“违法快感”,让制度篱笆牢不可破。
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安身立命之本,再也经不起污染,它是对当代负责,对后代负责,是中华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延续繁衍根基。愿“土十条”能尽快破解这一难题,真正做到土壤污染治理时不我待。
2015两会十大看点 户籍改革,民生福祉有啥新期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与之相随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正在分享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恰逢2015全国两会到来之际,社会各界将再次聚焦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计。两会看什么?怎么看?记者围绕“四个全面”的部分内容,尝试提出相关看点,以飨读者。
改革关键年,将有哪些关键之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自那以后,每一项改革部署、每一个政策举措,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那么2015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征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开局起步的情况究竟如何?同时,关键之年又会有哪些关键之举?将会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涉哪些险滩、啃哪些硬骨头?2015全国两会上,党的意志将会再次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部分内容,将会再次转变为具体的政府决策。对于改革,我们始终充满期待。
新常态下,GDP增速会下调吗?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
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那么,“新常态”在2015年会有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体现?特别是“降息”又“降准”后,还会降GDP增速吗?“两会”之中必定有看点。
聚焦“三农”,农村“沉睡的资本”如何活起来?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同时,“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农”。文件专章部署依法治农,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一边是改革,一边是法治,相信这些新部署、新思路,必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区域协同,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按图索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两会也确实不离上述三大关键词,积极部署对接国家战略。比如,今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核心省份新疆,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就把“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放在首位强调。
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究竟会给国家、各地带来哪些发展机遇?相信在全国两会上,这个问题一定会是热门话题。制度反腐,“打虎”“拍蝇”还会有哪些动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反腐有关,特别是对贪腐高官的查处令人瞩目,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查处省部级以上贪腐高官80余名,这种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令人震撼。
“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经吹响。2015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切实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进而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公正司法,冤假错案不再有了吗?
设立巡回法庭、清理执法考核指标、推行司法公开„„近日,有关法治的新闻再次屡屡见诸报端。其实,法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章部署“建设法治中国”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说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呼格吉勒图、于英生等冤假错案不再发生。下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会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对此,“两高”报告自然是必读文件。
立法法修改,“红头文件”能不再“任性”吗?
立法法,一部涉及立法体制、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根据部署安排,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在此之前,立法修正案草案已经经历“两审”,多处修改值得再思考。
地方立法权真的会扩大吗?草案拟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将较大的市(包括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修改为“可以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同时,“红头文件”会得到遏制吗?根据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究竟如何定论,让我们拭目以待。户籍改革,民生福祉有啥新期待?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被称为硬骨头,特别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如今,积分落户总算是为外来常住人口融入北京等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当然,民生福祉绝不仅仅是一纸户口。上学、看病、买房„„这些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也说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正如很多网友所呼吁的,期待全国两会涌现出更多的“中国好声音”,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
群众不但需要充裕的物质食粮,也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人们的思想阵地,先进的思想不去占领,腐朽的思想便去占领。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恐怖的网络暴力、害人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他种种网络丑态,正在影响百姓视听、玷污群众思想。
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对于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今,如何让“真善美”发扬光大,让“假丑恶”退避三舍,荡涤各种“精神雾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值得你我共同研究的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破解“十面霾伏”?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雾霾”“污水”,我们必须形成共识:只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一张足够分量的“生态答卷”,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才是做活“发展文章”的最根本保障,才是国家和人民最大福利。
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每年全国两会上,生态保护、美丽中国、雾霾治理等总是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今年应该还会如此,群众依然翘首以盼着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责任,破解“十面霾伏”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