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热点问题调研题目
社会热点问题调研题目
1、关 键 词:旅游
参考方向:驴友热
低碳游
旅游安全
2、关 键 词:就业
参考方向:大学生应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女性就业歧视现象
就业促进法
3、关 键 词:教育
参考方向:教育公平
农民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教育模式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4、关 键 词:房
参考方向:钉子户的错还是强拆的错
炒房现象引发的问题
房奴的思想观念
房价上涨与国家政策的出台
调研大赛中获胜的调研题目:
1、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基于对北京“封村”模式的调研
2、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现状调研——以河北青龙县为例
3、江豚的生存及保护现状调研
4、生态移民的迁移意愿与期望——对秦岭生态移民的调研
5、农村基层治理与民主实践中宗族的问题——基于浙江温州的调研
6、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研究与分析——以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为视角
7、新街角社会——一个乡镇网吧折射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生态调研
8、对农村基层政权管理“空心化”现状的调研——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
9、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10、NGO行动的逻辑——对四川地震灾区NGO的调研
11、困惑中的摩梭人—对摩梭家庭结构和婚姻模式变迁的调研
12、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实施情况调研——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13、文化身份建构:广州青年文化保育现状调研
14、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
15、“三年大变样”下石家庄市被拆迁个体工商户经营状况调查
16、湖北省随州市“工业品下乡”调查
17、上海草根NGO生存状态调查
18、江苏睢宁县公民信用体系中的角色调查
19、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调查
20、村级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调查-—对成都市农村的调研
21、对“炒蒜团”的调查
22、农村生活垃圾的再生之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调研
23、爱拼是否一定会赢?-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
24、山寨手机产业链的调查
25、海南岛民对国际旅游岛态度的调查
26、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
27、剖析医改典型案例——宿迁的医疗市场化之路
28、艰难的存在——唐十八陵现状调查
29、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生存状况研究
——基于对四川省1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
30、关于三峡库区水污染事件中群体利益保护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中集体诉讼的法律构架分析
31、地下六合彩对农村经济社会秩序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桃源县和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为例
32、是自我意识的消弭,还是自我实现的觉醒? ——“新苏州模式”下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33、草根金融的运作逻辑及其社会意义
34、关注我们身边的河流——晋江流域水资源现状调查
35、从乡镇选举中透视基层民主的发展空间
36、“格莱珉模式”的中国前景 ——湖北斗湖堤镇乡村银行个案调查
37、活在当下:探讨私房夹缝中民工团体的边缘状态
第二篇: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
1.房价
2.金融危机
3.大学生就业
4.环境问题
5.科学发展观
6.社会主义新农村
7.扩大内需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农民工
10.食品安全
11.城管
12.群休性事件
13.反腐败
14.生产安全
15.新医改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6
第三篇:社会热点问题
一、为何说反腐败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雷声大”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大和声势大。这些年来,党中央每年都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个个专门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但用“雨点小”来形容反腐败成效却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而且“雨点也大”。
一是“真打”,对腐败分子动真格。反腐败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200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708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66人,还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548件,涉案金额39.1亿元。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立案351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21人。
二是“狠打”,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姑息。2009年查处了王益、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等一批大案要案,正在立案侦查的还有许宗衡、李堂堂、黄瑶、宋勇、康日新、张春江等。“经济有特区,反腐无特区”,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被抓时一位网友的留言,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三是“善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 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
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在工作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
坚持一切为民,解决好“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把政绩树在百姓的心田里,始终把办民事、谋民利、顺民意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坚持统筹兼顾,解决好“政绩是什么”的问题。真正的政绩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还体现在社会、人文和环境指标上;不仅体现在城市变化上,还体现在农村发展上;不仅体现在当前的发展上,还体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上,还体现在群众得实惠上;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办法,想问题有统筹的意识,作决策有统筹的考虑,抓落实有统筹的措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解决好“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特别是在上项目时,绝不能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或凭一时的冲动,搞“批项目拍脑袋,上项目拍胸脯,项目垮了拍屁股”那一套。要一步一步地抓,一件一件地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始终紧扣“三个重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上创造政绩。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环节。就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就是要克服过去以农为本、“等靠要”的思想,强化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自求发展的意识,全力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巩固招商引资成果,下大气力破解工业发展难题,以工业的崛起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促进社会进步上创造政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注重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帮助广大城乡居民增加就业岗位,开辟增收门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在可持续发展上创造政绩。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虽然谋求发展的心情迫切,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确立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主的文明发展思路。在农业上,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
业;在工业上,要打好“资源牌”,大力发展环保型企业;在三产发展上,要打好“县城牌”,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打好“综合治理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秀美山川,建设美丽家园。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善于处理“三种关系”
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唱功”,是鼓动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一种能力;“做功”则是干好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政之道,贵在务实。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唱功”,更要有好的“做功”,要在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政绩体现在干大事、办实事、求实效上。
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对于有的工作,有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其成效却难以很快显现,但为创造有形政绩奠定了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用这样的眼光看政绩,以这样的政绩观来指导工作,才能创造出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处理好“争奖杯”和“争口碑”的关系。“奖杯”,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对于有实实在在意义的“奖杯”,领导干部理所当然要争,这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是,如果领导干部干工作仅仅是为了拿“奖杯”,甚至为此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则对工作反而有害无利。因此,创造政绩不能眼中只盯着“奖杯”,更要看重老百姓的口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四篇:社会热点问题——社区养老调研活动总结报告
社会热点问题调研活动总结报告
——关于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探究
摘要:天津市是我国最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各样围绕老年生活而产生的问题亦接踵而至。武警学员边防系四队天津小组利用寒假休息区间,深入基层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围绕着边防管理学科中相联系的社区警务展开走访调研活动,针对老年人晚年的物质经济生活状况、社会交际问题、社区服务水平以及政府福利待遇等诸多问题展开探究。最终达到丰富学科知识储备,锻炼课外实践能力的目的,并为社区老年人传递声音,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基层群众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老年人;养老。
目 录
一 调查目的与背景.........................................................2 二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2 1物质生活...............................................................3
2精神生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案...................................................6 1服务设施建设...........................................................6 2社区服务体系...........................................................7
3加强宣传教育...........................................................7
◎背景资料................................................................8
※居家养老...............................................................8
※立法保障..............................................................11
※日照中心..............................................................1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在一些较发达城市和地区,俨然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津城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00.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01%,这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预计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333万人。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但我国还无法彻底、完整、高效、平衡地解决所有养老问题。社会化的养老也受到传统观念、民族文化、财政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所以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二、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
1、物质生活方面
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退休金、养老金等各项社会保障所带来的生活收入总计全部在1500元以上,部分达2500元深知3000元以上水平。另外,鉴于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保障问题,已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养老保险等一系列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在随机采访过程
中,老人们表示,福利待遇一年比一年好,这基本反映出我市老年人的物质待遇水平总体较好。
但一些明显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由于存在一部分“边缘老人”,其核算起来,生活保障略高于低保水平,但却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的疾病、天灾人祸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很低;另外也有一些无户籍的外地迁入老人,在全国养老保障联网建设过程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社会福利照顾,生活较为困难,也值得引起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
最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据老年人的普遍反映:虽然有医保,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较低,大多数老年人依然还是怕生病,可见现有的医疗保障并不能充分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次社会调研我们非常重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许多闪光之处:他们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始终存在着充满活力的银发人群——清晨的公园及社区,有他们锻炼的身姿;傍晚的广场上,有他们娱乐的身影;老年人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充满热情,远远超过了年轻人群。
本次调查显示,有82.3%的老年人养有花卉等植物,有59.7% 的老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40.3%的老人经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经常读书,有34.5%的老人学习书法绘画,有21.5%的人参加过老年协会……还有许多老年人热心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希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尽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老年人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度晚年,他们常与家人、邻居、朋友打交道,常参加各种社区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精神生活;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老年人作为社会一个重要群体,需要具备相应社会交际能力。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老人基于种种原因,除了和自己的家人有不多的接触之外,几乎不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交流。这将加剧他们孤独感无助感,从而对生活更加失去信心。因此,社区部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待加强。(2)极少参与社区活动
在我们调查的41位老人中,60-70岁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3%,一般性的有26%,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2%,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19%;70以上的老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有9%,一般性的有30%,偶尔参与社区活动的有35%,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有26%。
当我们问及老年人最愿意进行活动的场所时,只有14%的老人表示愿意去社区活动场所,然而有些老人甚至连社区活动中心在哪儿都不知道。还有一些老人提出社区组织举办的关于老年人的活动太少,而且大多存在形式化等问题。他们希望能多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定期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社区活动,希望有关部门能拨款用于购买老年人专用的活动康体设备。(3)子女的关怀不够细致
本次调查显示:有67.4%的老人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但是其中只有四成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是非常尊重和关心。有17.8%的家庭关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认为其家庭关系不和睦。调查中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希望女儿对他们的关心能更细致、周到一些。
在参与调查的家庭中,几乎所有老人都一致表示,希望子女多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也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见,子女是老年人的精神依靠,他们希望子女能善待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和沟通。
然而,绝大多数老人又指出,他们与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代沟”问题。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问题只会越来越深。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开诚布公,有47.7%的家庭会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总体来看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多部门更方面相互协调,紧密配合,负起责任,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关爱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要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社区联谊等活动,鼓励老年人广泛参与,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增进互信,减少其孤独感,共同努力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案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年关爱事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因此政府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规范各项养老事业的管理。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各项老龄事业投入的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服务水平高、管理更加科学的爱老为老服务场所。保证各个行政区建有一个规模合理,满足需求的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
第二,各社区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强内部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科学管理,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求。
第三、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创办一批
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要走一条政府支持引导、市场开发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多方渠道投入的发展道路,将老龄事业的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
2、完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
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总结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3、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尊老风气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全面。子女中大多数认为只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物质享受就等同于关心老人、这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气。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向民众强调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基层街道社区还可以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并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居民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更加深入关心老年人。
最终我们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辈子,为党和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们,能够在他们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背景资料:
※居家养老新概念
截至2013年底,津城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00.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01%,这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预计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333万人。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但我国还无法彻底解决所有养老问题,并且社会化养老也受到观念、文化、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养老功能在家庭和社会化之间转移、替代和扩展。
居家养老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它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以老年人“居家”需求为前提,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使老年人的生活不离开家庭,不离开社区。
居家养老:九成老年人更认同
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居家养老始终占据主流。可是在家养老,老人们又渴望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喜欢在家养老,三分之一
以上接受机构养老的老人表示,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想入住养老机构。因而,实施社区与家庭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为此,天津市将充分利用社区(村)老年生活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优质、高效服务;发挥志愿者队伍和老年人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为老年人提供邻里关照、协议包户、亲情陪伴、自助互助等服务;要把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和经济困难老人六种老人作为社区(村)老龄工作重点服务对象。
对此,天津市民政部门尝试推行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也叫“虚拟养老院”,“虚”在不新建实体养老机构;“拟”在依托现有养老机构,把机构内专业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引入社区家庭,让居住在家的老人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服务。和传统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可满足大多数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可以充分发挥服务潜能。
据了解,从2012年起,天津市开始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虚拟养老院)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4家养老机构向周围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据了解,从目前14家养老机构向周围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情况看,受到越来越多老人的欢迎。这些养老机构已向社区和居家老年人开设了就餐配餐、家政服务等项目,并向有一定收入来源、能自行支付服务费用、迫切需要专业服务的老年人,按照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入户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
到2016年,全市将新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242个,使中心总量达到740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和村新建社区托老所21个,使托老所的总量达到32个,可收住托养老人约3000人。此外,今后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
区,要按照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养老地产:有需求但运营困难
养老地产是2014年房交会的亮点之一。据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养老的建筑产品类似于高端住宅的开发规律,只不过其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养老地产实现了品质地产和优良健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增加设施设备并精心打造专业管理团队。养老地产主要的产品形态包括: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将养老地产视做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其次是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
养老地产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中的新兴产物,国家暂时没有出台针对养老地产的建筑规范。《住宅建筑规范》中关于“老年人住宅”的解释为:供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居住使用的专用住宅。规范上的缺失,使得养老地产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只能参考酒店式公寓的标准,产品性质尚不明确。由于养老地产的性质尚未明确,无法得到政府的引导优惠。
针对养老地产的运营压力,不少业内人士称养老地产生不逢时:地产市场火爆,土地价格抬升推高了养老地产的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养老地产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政府支持措施。行业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市场上定价和服务等并无明确的标准和可信赖的体系。标准建立一般来说要滞后于商业行为。发展出成熟的体系也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普通房地产项目可以通过前期销售补充资金链或者是通过银行贷款,信托公司等渠道融资;而保障房项目可以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多渠道的融资方式获取开放资金。养老地产项目处于一个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或者政府优惠政策,只能依靠自身资金或其它途径融资,开发资金压力大。相关调查显
示,超过7成的受调查者表示对养老地产并不了解,子女亲自照顾父母是天津的主流养老方式。调查还显示,超半数人希望项目位于配套丰富的市内六区;而天津养老项目多位于远郊区县,交通和医疗配套相对落后,造成购房者对项目不认可。
养老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天津市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三名,是全国进入老龄化最早、发展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在天津市乃至全国的养老机构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国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基本达到95%,甚至还在排长队等待空床位。而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就会低一些,更有甚者因为入住率低不能维持基本运转而纷纷倒闭。
首先,国办养老机构国家投资较多,老人住养环境较好,医疗服务到位,住养费用却相对较低。国办养老机构费用是由物价局来制定,所以一直以来都控制在较低价位,而民办养老机构的价格要在2000元至3000元,虽然也有政策扶持,但是民办养老机构成本高、风险大,所以老人在选择的时候势必倾向于国办养老机构,愿意等3年、5年也不太愿意选择民办养老机构。
其次,选择养老院时,有一部分老人和家属对民办养老机构信心不强,选择国办养老机构觉得安全,基本上国办养老院都有自己的医疗设备。反观民办养老院,只有具备实力的才会跟医院合作,实行医养结合,再高档的医、养一体的养老机构收费更惊人。第三,目前养老行业不乏一些养老机构存在管理松散、人员素质低下、服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由于护理员这个岗位的特殊性,面对求职者,招聘方面必然不占优势,所以并不能对护理员要求太多,有愿意做并且能坚持下来就已经很难得了。在这方面国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面临同样问题。
目前,天津市关于资助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出台,其中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各项补贴,包括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用工补贴等等,政府应该监督这些优惠政策尽快落到实处,并增加一项租赁补贴,将这些补贴实实在在下发到养老机构里,并切切实实用在老人的生活中,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住进养老机构不仅是为了延续生命获得基本照顾,他们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且有尊严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信息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
※政府加强老龄建设立法保障
《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日前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自2月起施行。这是中国内地首部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它明确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首先应当承担的责任及政策保障。
政府首担其责
上海、北京、天津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人口老龄化城市。目前,天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20%。《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区县人民政府应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整合社会资源,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餐饮配送、便利购物、医疗保健、心理关爱、应急救助、活动场
所等社区养老服务。
按照这一规定,天津市将结合老年人的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以街镇为基础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整合家政、配餐、医疗、康复、志愿服务、一般维修、活动场所等社会资源,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政府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通过低收费、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其可持续运营。条例还建立了对申请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评估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将更好保证机构养老服务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倾斜,为机构养老服务资源更合理公平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条例还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权利保障、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信息来源:天津新闻广播网)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1综合概述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年人的“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2服务对象
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所有老年人。
3服务内容
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的内容。
①就餐服务
老人只需交付生活费,一天基本上是10元钱,包括早中晚餐,并且能够保证丰盛的饭菜质量。白天子女上班,没有时间给老人做饭,老人可以送到日间照料中心,在这可以享有可口的饭菜,晚上再由子女把老人接回家共享天伦。
②医疗服务
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医疗团队入驻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为您量血压、测血脂、检查身体,时刻关注老人健康。康复室、理疗师、健身室等应有尽有。还有休息床、轮椅供老人随意使用,有的还配备了一些电磁理疗等保健设备。如果老人身体不适,日间照料站应请社区医生给老人治疗,日间照料站还应当邀请志愿者为老年人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③娱乐项目
老人在这里可以打牌、下棋、钓鱼、跳舞、练习书法、足浴、品茶、看电影、看
电视、听音乐等多做免费项目。日间照料室设有餐厅、吸油机、炉具等,也可以去餐厅自己做饭。总之为老人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④老年大学
专业养老服务员手把手教老年人手指操等一些基本的健身运动。同时设有图书馆、学习中心等。社区老年课堂,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4入住程序
1、向所在地社区居委会申请,填写入住申请登记表,家属(监护人)同意并签字;
2、日间照料中心根据家访、老人健康状况等有关条件综合评估进行入住认定;
3、老人及亲属(监护人)与日间照料中心签订《老人入住协议书》;
5收费标准
各种服务内容按有偿、低偿、无偿三种形式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确定并在日间照料中心公示。
6社会效应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为社区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重点是高龄、空巢、独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得到了老年人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入住率达到60%左右。
7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大。由于物价高,收取的费用不够维持开支(包括:一日三餐和一些生活用品),另外,中心还要承担物业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其他费用,虽然现在政府给居家养老产业的补贴很多,2014年新出的条例中表明将给符合条件的日间照料中心给与每个每年30万元的补贴,给不同条件的老人也有不同的补贴,但申请过程过于麻烦,要求苛刻,所以还是存在资金紧张的现象,开展其他活动受到限制。经费不足也制约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前景。
二是中心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配备的社区协管员,业务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心的服务水平。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第五篇: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目录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的允许二胎的新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
关键字:计划生育 二胎新政策 对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1]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
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3]
2、毛泽东的人口主张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73年7月,毛泽东又建议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亦相应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牵动亿万个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了。[4]
3、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出台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内专家基本上是秉持马尔萨斯和“人口爆炸学说”的观点,在1980年前后提出了“生一个孩子正好”的口号。
4、现阶段对人口政策的争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
人口政策又有了新一轮的讨论。人口计生系统的许多官员,还有部分专家学者鉴于我国人口总量仍然庞大,人均资源紧缺,继续主张严格控制人口以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实现中国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概述上述人口理论方面的观点,是为了明晰现行政策制订和评估的理论依据,以便我们持有理智的态度。因为各种理论毕竟是理论,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客观环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后已经清楚地表明,人口主张的提出,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都带有客观环境和历史背景制约下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置人口理论于不顾,但也不能片面地对某种理论产生迷信,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人口及政策的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是国家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具体生育政策则是由各省制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虽有区别,但简而言之是“一个半”政策,即一般夫妇只能生一个,而诸如农村夫妇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第一孩是非遗传的病残儿童等特殊情况,才能经批准生育二孩。
根据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规定,只有符合以下几种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才可以申请才育二胎,具体中国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如下:
(一)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
劳动力的;
(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三)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五)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
(六)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七)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书面表示自愿赡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另外,有其他特殊情形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需经市计划生
育行政部门批准,依照中国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少于四年,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二十八周岁,第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为了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贯彻,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生育政策在基层强有力地得到推行。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约束性制度得以确立,即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等,从省级政府一直到行政村(居)和各企事业单位,每一级都有计生考核的具体目标。其次是避孕节育方法、意外妊娠补救措施的大力推行,计生系统形象地概括为“一环二扎三引产”,这些措施在实际推行中非常严厉,对抑制人口数量增长十分有效。
三、对现行生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人口结构遭遇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计划经历了由完全放开→适度节制→计划生育的过程,人为的产生了1949-1957年、1963-1970年和1980-1987年的三波婴儿潮。这三波婴儿潮拉动了自80年开始的30年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大困境:①人口红利拐点陡峭化。首先,劳动力供给由于1990年开始的新生儿锐减大幅下滑;1950-1970年第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劳动人口将“入不敷出”,拐点可能在2014年。②老龄化加速。未来20年中国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
四、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具体建议
(一)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生育政策需要城乡统一
(三)全国范围内普遍准许生育二胎
五、结论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安全的压力或者说巨大挑战日益显现出来,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绝对数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出现挑战等,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另外还有人口素质不高,啃老族涌现、独生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我看,现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经完成,必须利用这一契机,认真扎实而不是遮遮掩掩地对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开展政策评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3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
3、张维庆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
4、XX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XX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部资料),2002年5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文件。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文件。
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1、徐康宁:《70亿人口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人口报》2011年7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