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途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途径探究
作者:张丽媛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认识和分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和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1902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某一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在经过宣扬和推广,逐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上升为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后,保持稳定和健康,保障其不受外来侵害和内部挑战的一种没有危险的状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形态。
一、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历史演进
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关系密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本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观点教育启发人们,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从而保障本阶级或社会集团意识形态和统治地位不受威胁而相对稳定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建与规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文件,对高等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得以重建和规范。
第二阶段:加强和改进。1989年6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重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中心议题,从战略高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进步确立了主旋律。
第三阶段:践行和升华。党的十六大召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任务,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召开,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课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使教育者产生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3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
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想以虚构和捏造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的视听,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是备受敌对势力“关注”的地方,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破坏社会安定,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的思想武装,更给众多无辜百姓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发布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上那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达到侵蚀国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目的。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突出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社会失去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入,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技术和知识,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匮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竭力捍卫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根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国为重的文化传统,充实及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JP2]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JP]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增强其吸引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课堂上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阐述,善于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课堂讲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感情、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应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排除干扰、抵御风险、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只有进一步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使教育得到切实保障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第一关,就是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功能充分发挥的优秀教师队伍。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实践操作,选拔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培训等手段加以落实。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技能,以及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运用目标激励、政策等多种激励方法,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对从事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始终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还要建立健全流动机制,拓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发展空间,适度地转岗分流,以保持队伍的活力,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真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保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态势,从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1]孙艳当前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3]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第二篇: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
[摘 要]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学院长岗校区的大
一、大二男、女同学的调查结果,分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
(1)纪律方面
纪律是当代大学生在学校要求自己的准则,各个学校制定了不同的纪律来要求该校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手册》以及《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是本校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在本次调查中,关于纪律方面的第2题,是否了解《学生手册》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有94.67%的同学选择了B、C项,即了解或熟读,仍有5.33%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即不了解《学生手册》,总体情况良好,说明绝大多部分同学是了解《学生手册》的。但对于《学生手册》里要求的遵守情况令人担忧:在第1题关于作弊情况的匿名调查中,只有53.33%选择了C答案,即“没考虑过要作弊”;46.67%的同学选择了A、B答案,即“经常作弊”以及“很难的话会考虑作弊”。在第11题中关于迟到、翘课的问题中,有70.67%的同学选择了C.“除了非常非常紧急的事情才会选择翘课”,另有29.33%的同学选择了A、B答案,即“想翘课就翘”、“没啥重要的事就翘”。对于上述几个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同学都明白有关的纪律规定,但是遵守情况不是太理想,自我约束力不够。这也反映出,部分当代大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不喜欢按有关规定去很好的约束自己,只希望按自己意愿行事,为所欲为,最后却有可能触犯了学校的规定,受到学校的处罚。学校定出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大家能更良好的约束自己,重点不是顺应学校,而是能做一个有诚信、有道德的人。
(2)文明礼貌方面
“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张九龄。文明礼貌将影响到一个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可以增加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表现。在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对于日后的发展、就业至关重要。本次调查也有关于文明礼貌的问题,在第6题中,开会是否注意把手机调为震动或静音状态,93.33%的同学选择了B或C,即除了偶尔忘记调,其他时候开会的话都会记得调为静音或震动。仅有少数的6.67%选择了A答案,不在意手机是否调到静音或震动。在第9题关于开会穿着得体情况中,有94.6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都会穿着得体,其余5.33%不介意着装。上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但仍应加强文明礼貌方面的建设,使大学生真正的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栋梁之才。
(3)环保方面 环保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人类的活动的加剧,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赤道上空臭氧浓度的逐渐减少,导致世界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各地气候反常,对此,环保行动势在必行。环境保护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小到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就环保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在第7题中,就是否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了提问,有74.33%的同学保持了良好的环保习惯,选了C选项“从来不乱扔乱吐”;但仍有26.67%的同学不太注重环保,其中22.67%的同学选择B选项“有人监督我就不扔,没人随意”,4% 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想扔就扔”。在第8题中,遇到水龙头、电灯忘记关的情况是否会关上,有84%的同学选择了都会关上,16%的同学选择了A、C选项,即“看心情”或“懒得理”。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有了环保意识,但仍有少部分同学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投身于环保的行列中,选择了保持观望的态度。环保人人皆知,但是实践起来却是另一回事,说明了环保离深入人心仍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应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各学校也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力度,增强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使社会、世界上环保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一起来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4)责任感方面
“倘若公民平时没有点急公好义的社会责任感,大难临头时争先恐后,只顾自己地乱冲,后果真不堪设想。”——萧乾。责任感是构建整个社会的基础,只有有了对一个国家的责任感,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在我们这次调查中,第5题“坐公车时,发现有小偷,会怎么办?”,有72%的同学选择B“偷偷告诉被偷的人或旁边的人,让他们处理”,有14.66%的同学选择了C“大声呼叫”,另有13.34% 的同学选择“反正偷的不是我,何必多此一事”。在第10题对于“捡到手机、饭卡怎么办”的问题时,有65.33%的同学选择C“上缴或交还失主”,有34.67%的同学选择A、B“自己拿走需要的”。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责任感,但对于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或有益于自己的机会时,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而置责任于不顾。趋利避害是自然的本能,但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克服逆境,才能在将来好好建设社会,造福人类。
(5)公共道德方面
社会公共道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无外乎从小方面来说,讲礼貌、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信守诺言;从大的方面来说支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文明新风,规范网络道德,保持生态平衡等都是公共道德要求的一部分。[1]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第3题“在公共场合是否有过插队现象。”有52%的同学选择C“算了啦~长就长,玩手机慢慢排”,另有48%的同学选择A、B“经常插队”和“看情况,人多就插队”。而在第4题中“在坐公车时是否会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有89.34%的人表示会选C“一定会让座”,只有10.66%的同学选择A、B“不让或者看心情”。对于第12题“上厕所后是否冲水?”有90.67%的同学选择C“冲,后面洗洗手就好”而仅有9.33%的同学表示“本来就很脏,懒得冲”和“如果阀门干净就冲”。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同学在公共道德方面都能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极少的同学不能做到这些;而对于涉及自身利益问题,而又耗时较多、繁琐的事情,如排队、闯红灯等,就有较多部分的人会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再考虑遵守公共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说明同学们的道德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对自身利益过于看重。为了避免公共道德陷入危机,我们应该遵守和维护公共道德不被人们所遗忘,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加强价值观念方面的建设。
(6)助人成本的思考
除了上述题目外,我们还增设了一道讨论题:在彭宇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助人与助人成本的讨论,有的网民明确表示不敢再扶跌倒的老人,要扶也要先拍照、找证人后才敢扶,网络上有不少网民赞成这一观点。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见义勇为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德,见到跌倒的老人扶起更是天经地义,即使冒着被误会的风险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出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显示出现代人们的价值观的偏差与法律的不健全,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观点呢?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有老人跌倒的状况,是赞成网友第一种观点,要有完善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才会选择帮助老人,某同学写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社会上年轻人帮助老人而反被冤枉误会的现象不少见,但是爱心是不可磨灭的,当有老人跌倒时,我们理应义不容辞上前扶起,至于拍照作证,还是很可行的,不过社会的诚信仍需加强。”“拍照作证,可以理解,也许我也会这样做,既自保,又帮人。当整个社会的诚信面临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指责,而是理解,并且想办法解决。”另一位同学写道。还有一部分同学坚决坚持正义与道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因一些原因而不敢扶跌倒的老人,所以对某些网民的偏激做法表示反对。”一位同学写道。还有一位同学写道:“好人一生平安,扶啊!拍照不是多此一举吗?不是每个人都想坑你的,社会上绝大部分是好人,不过还是要低调行事。”从众多的调查卷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人还是有着一颗中华传统的美德之心:助人为乐之心,但是面对与现在社会上屡次发生的事件,他们也表示无奈,感叹于现在道德的缺失。他们选择帮助别人时拍照作证,这并不是指他们道德的沦丧,而是他们还有一颗真诚的助人之心。助人,不是一味想着别人,而是要在想到别人的同时还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在现在法律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拍照作证或许是他们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只有国家的法律健全了,人们才能够放心地见义勇为,热心助人。每个人再多一点信任,真正的以事实说话,不去诬陷、误会有心帮助自己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
综上,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意识整体上良好,道德素质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但是有些调查结果则不尽人意,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不良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问题,有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意识,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道德的要求和规范,但由于个人的利益问题而对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现象视而不见,甚至自己也去参与其中,从而出现了道德的“伪善者”。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道德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的原因。这些道德问题现象的出现屡见不鲜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小组的调查、讨论、研究、总结后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道德要求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了道德对于现代人规范效应的脱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也是一些人钻法律空子,以伤害人民利益来谋取暴利的原因。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对于道德败坏的惩罚机制,道德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带动。个人易受到集体的影响,使道德观受到集体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的错误引导,进而使个人乃至集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社会中的失信之风和不完善的信用体质,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道德及诚信度的下滑。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一些单位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社会中的不道德、不诚信的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影响。
3、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亦或者是注重面出现偏差。某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减少或不开展道德方面的教育课程、讲座。尽管有些学校在不断将开展道德方面的教育,但往往也只是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理论教育,而不够重视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使得道德要求的准则只停留在纸面、口头上。
4、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榜样。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一般
只重视儿女在学校的成绩,要求儿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抽时间来学习,忽略了儿女在社会道德方面的培养、学习。特别是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有些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过于溺爱,处处呵护,使得儿女从小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观,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对道德的整体认知出现偏差。
5、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有些人社会责任心不够强,平时不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的建设和培养,导致自己的道德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个人原因尤其重要,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表现:
①过于注重自我,集体意识淡薄。
②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 ③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
④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 ⑤缺乏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⑥自我调控能力较差[2]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指向来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走上正确的道路,其意义尤为重要。我组的成员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人民的(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1、从国家方面来看,建立好完善的法律、道德体系。制定好统一法律、道德的标准,把道德的具体规定列入有管的制度中去,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以德治国、德法兼并。拥有良好的法律、道德体系才能更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满。国家建立个人诚信道德记录系统,从个人受到完全法律效应年龄(或年满16周岁)开始记录,由学校、社区、相关单位等负责记录。让诚信道德与个人利益切身相关,使个人增加对道德的自律意识。
2、从社会方面来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合理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传统观念的糟粕文化及时去除和改进,以解决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社会的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利用传媒、公共刊物对思想道德的建设进行宣传,呼吁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不良的现象要及时曝光,政府机构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
3、从学校方面来看,除了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在校园之中也可以适当开展道德方面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道德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在思想深处建立起道德的准则。对于一些道德的楷模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而不是让遵守道德的人自己从内心安慰自己。将平时道德行为作为学生成绩的考察项目,由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评分,使道德教育上升到实践层面。
4、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建立起自己正确的道德观至关重要。民政部门应对新婚夫妇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即将为人父母的夫妇了解更多教育自己儿女的正确方法。
5、从个人方面来看,个人应该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金钱观,使道德与金钱观不相互冲突。对于他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要用于指出并以此告诫自己。增强自制力,培养良好地集体观念,言行统一,自觉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结语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基本上还是好的,除了少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思想偏差,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是走向了一个正确的道路。不可否认,现在价值的取向对道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坚持正义,保持着自身的道德界限。教育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个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端正自己的态度,培养起良好的价值观,时时事事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多多思考一下道德问题,是否符合整个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准则,以自己的道德进步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更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128.[2]张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引导[J].教育与职业杂志,2007,(18):97-98.作者:姓名 学号
闭宗耀 1112010101 陈炎锋 1112010102 陈一文 1112010103 高 洪 1112010105 郭柳辛 1112010106 胡作琪 1112010107 黄剑锋 1112010108 叶 全 1112010118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河南,开封,河南大学经管院
吴金一
475000
【摘 要】 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正确和符合时代潮流的核心价直观来指导和促进大学生这个朝阳群体的全面发展。具体到实践中来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需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其次,是大学生核心价直观教育要注重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以此来助力核心价直观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倡导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也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的生力军,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实现经济高度腾飞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相互激荡,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最需要加强的就是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树立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目标的要求,也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体到实践中来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尤其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树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帮助大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念进行引领的能力,有力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载体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发挥网络教育的载体功能
优良的校风建设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把高校变成端正学生思想行为的大课堂。如果一个大学的校园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风气,对学生就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高校应以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培育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只有高校的“小环境”中首先形成良好的风气,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曾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要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明白,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外在的舆论宣传、价值导向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往往依赖于权力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了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使其真正产生出有效的教育结果,就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最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以及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他们往往辨别力弱、容易冲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互联网上真伪莫辨的海量信息,特别是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编造的谎言面前,大学生们往往会无所适从,片面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常常会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网络采取正面教育的原则,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突出事迹,激励他们学习先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要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学生。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汴京路81号
开封新区工委党校 吴安营(收)邮
编:475000
电
话:***
第四篇: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我院加强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举措
目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目前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院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学院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利用学院网站平台等传播媒介,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总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第五篇: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
论文摘要: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对选择社会某种职业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的统一,主要包括择业理想、动机、途径、价值取向等,具有引领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入手。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引导措施
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许多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择业就是在大学毕业时从社会众多职业中最后选择的某项具体工作。择业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整个过程中所具有的根本观点,是择业者在选择某项具体职业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的统一,它既是择业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表达,也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除了与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因素等“外因”有关外,他们的择业观也是决定能否在竞争中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择业观构成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目的、意义、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个方面。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的择业行为受到择业观的支配,这五个方面是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评价标准,这五个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包括择业观念、心理品质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是体现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在大学生就业素质中,择业观念提供统领,职业技能是主要内容,心理品质是重要保障,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就业。在招聘会时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招聘岗位应聘人员寥寥无几,有的招聘岗位却让大学生趋之若鹜。前一种现象除了是岗位要求太高,具备应聘条件的大学生不多以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些岗位不符合自己的就业预期。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功能分析
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直接体现,不同的学生其择业观各不相同,对就业的目标也有不同的认知。总的来说,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引导择业目标功能
择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因其性别、出生环境、专业、个性等差异而对职业的要求各不相同。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择业观是重要因素。择业观中的择业理想和择业动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引导择业主体在现实中选择平衡点,从而有效地选择就业岗位。所以,只有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把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择业目标与就业岗位的现实统一,既有利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又有利于个人需求与目标的明确。
2.素质培养的导向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表达能力、强烈的进取精神、较好的能力结构等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要素。大学生的择业观引领着他们的择业目标,在职业规划中起着导向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学习、实践与确定的择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方位拓展个人素质,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相应的素质,以适应未来岗位对自身能力的需求。
3.规范择业道德功能
毕业后能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的期望。市场经济是双看不见的“手”,不断调整着就业市场。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择业观规范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约束着大学生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大学生作出的择业决定不能草率和轻言放弃,保障择业行为的健康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具有明确择业观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这样,大学生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着择业道德,保障全社会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调节着择业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
4.对择业行为的推动功能
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求职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面对用人单位的拒绝是非常正常的。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择业观直接推动着就业行为。在当前国家统筹、宏观调控、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大学生确定了就业目标,就要勇敢地去“推销自己”,积极参加现场招聘会、网络双选会等,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锤炼意志与增强能力的学习机会,多些尝试就多份积累。有的大学生通过克服苦难、锲而不舍的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就是因为明确的择业观提供了永不停歇的动力。
三、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表现特征
1.择业目标短期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时常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导致大学生能选择的职业范围受到限制。二是一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把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客观结合起来。三是有的大学生对职业要求无所谓,只要是发达地区提供的岗位就热情高涨而忽视欠发达地区提供的对口的工作岗位。四是有的毕业生缺乏人生规划,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有好的用人单位就跳槽。五是一些毕业生求职的目标只看准“铁饭碗”等,观念陈旧。这一系列的现象,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存在择业目标短期性的现象。
2.价值取向趋利性
在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择业时,许多大学生想的就是工作轻松、待遇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其择业观体现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趋利思想。这样的大学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忽视社会利益,缺乏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奉献精神,社会服务意识严重缺失。这种价值取向趋利化的思想,是影响很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择业心理矛盾性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的对自己定位不准、高估自己的综合能力,求职时自负轻狂;有的又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成绩、社会关系等太多因素,求职时出现自卑现象;有的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梦想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一夜成名,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还有的虽然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却在选择职业时常常优柔寡断,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
4.择业认识片面性
社会是千变万化的,与时代合拍、与发展同步,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个人素质。在择业方面,大学生往往缺乏宏观思想与发展眼光,随大流的思想比较严重,当前什么职业热门就向往之。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与形势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择业观的树立上摇摆不定。对以前、现在和将来向往的职业没有相对稳定的观点,既高估了自己适应社会职业的能力,又忽略了社会职业岗位供给平衡,认识的片面直接导致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在求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建议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从“内因”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价值观的载体是价值主体,离开价值主体谈论价值观将毫无意义。[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念,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主体。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崇高的择业理想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择业动机。
2.大学生要多渠道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对择业的认知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付诸努力,不断拉近与理想的距离。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多渠道提升综合素质。在择业时,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业后怎么去干。只有明确自己的择业认知,才能有好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不会好高骛远。
3.政府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大学生择业途径
择业途径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有效路径,这个路径体现在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信息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政府,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方面向大学生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作为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要全方位寻找就业渠道,畅通就业信息,保证大学生广泛参与就业应聘;作为企业等用人单位,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从而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总之,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的基础性导向。正确的择业观能够指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择业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就业。大学生只有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择业观,对自己的择业理想、动机、择业途径等有清晰地认识,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择业行为,才能明确用人单位和自己的需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