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税收入审计调查思路探析
非税收入审计调查思路探析
我国非税收入近年来一直存在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上不规范等 问题,各项非税收入大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财政资金长期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督,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而同时,我国非税收入的审计调查工作也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非税收入审计调查 理论。本文拟从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现状入手,分析 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方式 方法,以期对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提供思路。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非税收入”这个概念,各级政府文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现在提非税收入概念,表明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实施)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可以逐渐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规模为16206.71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41.16 %.目前 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在现阶段,非税收入的范围要大于预算外资金,在非税收入中预算外资金约占63 %.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 社会 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同时指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因此,从管理范围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是狭义概念,既不包括政府税收,也不包括政府发行的债务收入。
具体从政府预算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非税收入可以分为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三块。
一是预算内非税收入。从政府收支决算表看,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 教育 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其它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已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 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是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三,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的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第四,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第五,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的租金性质收入。
三是制度外收入。既未纳入预算内又未纳入预算外的政府收费和集资,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严格地说是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如《立法法》的要求)经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而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收入。
二、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非税收入实行专户储存,收(罚)缴分离,到收支脱钩、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但是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不规范
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 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乱收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甚至没有基本的标准,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收多收少、收与不收弹性大,随意性强。再有,尽管有关收费规定对收入的用途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监管上的疏松薄弱,许多费用存在收用不符。
(二)分配使用不公,滋生腐败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部分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政府调剂使用,但对余下的还是延续谁收费谁使用的办法,各部门对非税收入享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财政无力全额调配和使用本应由政府统一安排的财力,在不同部门中形成多个等级、多种待遇。现实生活中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因为各自非税收入丰裕程度的不同,苦乐不均,待遇相差悬殊,又由于可以利用管理中的种种纰漏谋取收费资金,改进办公、住房条件,因而相互攀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浪费与腐败现象,并导致非税收入迅速膨胀。
(三)支出管理缺位,政府调控乏力
在部门预算推行中,由于少数部门故意隐瞒非税收入基数,致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收费单位和部门仍有较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财政只是将资金汇集按比例进行政府调控,余下部分又如数拨给单位,财政部门对其支出监管不力,使单位和部门形成了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局面。从而导致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政府调控能力被削弱。
(四)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 法律 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五)“费挤税”现象出现,减少政府财力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非税收入增长较快,有些地区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同年GDP的增长速度,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 %以上。由于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出现了以费挤税现象,减少了财政收入,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也降低了非税收入的使用效益。
三、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思路
针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审计调查应从收缴和支出两方面入手,收入和支出是密不可分的,既可以从收入看支出的使用分配,也可以从支出效益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一)非税收入收缴审计
1、摸清总体情况。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地方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预算内、基金、预算外),分部门分项目列出非税收入重点部门和收费项目的排序,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分析非税收入是否存在应缴国库却未缴库的情况,从总体管理上,对非税收入进行摸底排查。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12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
2、审查非税收入项目的合法性。即审查各项非税收入项目的设立是否符合规定。非税收入项目应按照如下规定确立: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设定必须符合 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或者省以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二是政府性基金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三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省政府的规定;四是彩票公益金的设定必须符合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彩票资金分配比例;五是罚没收入的设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六是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必须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七是其它非税收入的审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或国务院财政部门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此外,在审计中可借助于《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及《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来认定其合法性。
3、审查是否有“许可证”。按有关规定执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应办理《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如不办理实施收费,其行为属于乱收费行为。同时对于受财政部门或者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委托,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还应办理《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
4、审查非税收入的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审计中根据单位开出的收费票据,依据其《许可证》核对其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看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 问题。查阅“国务院关于第×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看有无已经取消的行政收费项目仍在收费的情况。
5、从非税收入政策执行看有无擅自批准减免非税收入、擅自延长减免非税项目期限;有无停征应征非税项目;有无随意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有无采取抵扣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办法减少非税收入;有无擅自将非税收入项目转为经营性收入项目等问题。
6、从非税收入收缴审计方式来看,从账户入手审查非税收入。账户是非税收入的载体。在审查账户时一般有以下六方面:由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账户情况;向业务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审查银行账簿、银行对账单;对其关联单位和下属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由人民银行协助提供执收单位的开户银行;通过查看被审计单位代码证书了解开户情况。
(二)非税收入管理、支出审计
结合上述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重点,选取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收费项目进行延伸调查,结合收支来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侧重如下方面的调查:
1、挪用、坐支非税收入。个别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不及时上缴非税收入,将收入滞留在本部门延期上缴或者不缴入财政专户,有的单位可能随意支出,形成收支在财政监督之外运行,特别是一些管理不严的小单位,需要关注。
2、国有资产占用费、资源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需要关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下设公司创收的问题,公司原始资本构成性质等,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国有资源的管理上,土地出让收益的管理虽然政策比较明确,但是土地储备资金周转缓慢、土地主管部门操作不规范、执行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土地出让收入擅自减免等问题仍然是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难题。
3、罚没物资及暂扣款、暂扣物品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个别单位的罚没物资和暂扣款物手续不清,有的单位为了得到更多的罚没返还款而借暂扣款形式罚款,有的甚至随意处置这些款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关注一些重点部门项目的支出违法违规及支出效益底下的问题,例如福彩和体彩公益金支出、公共卫生部门支出、教育 部门支出等等。看资金使用是否存在成本支出效益低下,资金闲置,或者资金投向不合理等问题。
5、资金统筹管理未完全到位,支出安排存在随意性。地方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收支脱钩”并未真正落实。财政对非税收入管理主要是采取“比例统筹”或“全额返还”等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单位的利益,仍然是实行“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办法,加上“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传统习惯的 影响,非税收入的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着随意性。
6、垂直管理单位非税收入管理上存在空档现象。在垂直部门的非税收入管理上,上级部门都是下管一级,地方财政部门无权管理这些单位,上级管不够,地方管不了,使这些单位管理上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单位利益,擅自设立收罚项目,使用自制票据收罚,形成“小金库”,支出随意性大,大多用于单位福利支出。
政府应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审计,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把非税收入置于财政管理范畴之内,能够筹集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支持地方 经济 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规范政府收费行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从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抑制乱收滥支,切实减轻 企业 和人民负担,从源头上防治非税收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从而为地方经济 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
参考
文献 :
1、贾康。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 研究 [J ].税务研究,2005,4
2、李颖。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基本思路[J ].地方财政研究,2006,11
3、洪军。从规费现状谈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费管理[J ].财政监督,2007,10
4、戈宏涛。非税收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西部财会,2007,5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xiexiebang.com12→ 审计论文文章
第二篇:非税收入审计调查思路探析
我国非税收入近年来一直存在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上不规范等问题,各项非税收入大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财政资金长期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督,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而同时,我国非税收入的审计调查工作也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理论。本文拟从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现状入手,分析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方式方法,以期对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提供思路。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非税收入”这个概念,各级政府文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现在提非税收入概念,表明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实施)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可以逐渐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规模为16206.71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41.16 %.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在现阶段,非税收入的范围要大于预算外资金,在非税收入中预算外资金约占63 %.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同时指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因此,从管理范围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是狭义概念,既不包括政府税收,也不包括政府发行的债务收入。
具体从政府预算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非税收入可以分为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三块。
一是预算内非税收入。从政府收支决算表看,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其它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已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是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三,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的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第四,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第五,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的租金性质收入。
三是制度外收入。既未纳入预算内又未纳入预算外的政府收费和集资,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严格地说是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如《立法法》的要求)经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而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收入。
二、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非税收入实行专户储存,收(罚)缴分离,到收支脱钩、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但是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不规范
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乱收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甚至没有基本的标准,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收多收少、收与不收弹性大,随意性强。再有,尽管有关收费规定对收入的用途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监管上的疏松薄弱,许多费用存在收用不符。
(二)分配使用不公,滋生腐败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部分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政府调剂使用,但对余下的还是延续谁收费谁使用的办法,各部门对非税收入享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财政无力全额调配和使用本应由政府统一安排的财力,在不同部门中形成多个等级、多种待遇。现实生活中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因为各自非税收入丰裕程度的不同,苦乐不均,待遇相差悬殊,又由于可以利用管理中的种种纰漏谋取收费资金,改进办公、住房条件,因而相互攀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浪费与腐败现象,并导致非税收入迅速膨胀。
(三)支出管理缺位,政府调控乏力
在部门预算推行中,由于少数部门故意隐瞒非税收入基数,致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收费单位和部门仍有较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财政只是将资金汇集按比例进行政府调控,余下部分又如数拨给单位,财政部门对其支出监管不力,使单位和部门形成了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局面。从而导致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政府调控能力被削弱。
(四)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五)“费挤税”现象出现,减少政府财力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非税收入增长较快,有些地区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同年gdp的增长速度,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 %以上。由于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出现了以费挤税现象,减少了财政收入,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也降低了非税收入的使用效益。
三、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思路
针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审计调查应从收缴和支出两方面入手,收入和支出是密不可分的,既可以从收入看支出的使用分配,也可以从支出效益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一)非税收入收缴审计
1、摸清总体情况。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地方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预算内、基金、预算外),分部门分项目列出非税收入重点部门和收费项目的排序,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分析非税收入是否存在应缴国库却未缴库的情况,从总体管理上,对非税收入进行摸底排查。
第三篇:非税收入审计调查思路探析讲解
非税收入审计调查思路探析
我国税收入近年来一直存在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上不规范等问题,各项非税收入大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财政资金长期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督,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而同时,我国非税收入审计调查工作也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理论。本文拟从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现状入手,分析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方式方法,以期对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提供思路。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非税收入”这个概念,各级政府文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现在提非税收入概念,表明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实施)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可以逐渐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规模为16206.71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41.16 %.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在现阶段,非税收入的范围要大于预算外资金,在非税收入中预算外资金约占63 %.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同时指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因此,从管理范围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是狭义概念,既不包括政府税收,也不包括政府发行债务收入。
具体从政府预算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非税收入可以分为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三块。
一是预算内非税收入。从政府收支决算表看,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其它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已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是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三,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第四,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第五,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的租金性质收入。
三是制度外收入。既未纳入预算内又未纳入预算外的政府收费和集资,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严格地说是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如《立法法》的要求)经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而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收入。
二、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非税收入实行专户储存,收(罚)缴分离,到收支脱钩、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但是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不规范
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乱收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甚至没有基本的标准,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收多收少、收与不收弹性大,随意性强。再有,尽管有关收费规定对收入的用途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监管上的疏松薄弱,许多费用存在收用不符。
(二)分配使用不公,滋生腐败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部分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政府调剂使用,但对余下的还是延续谁收费谁使用的办法,各部门对非税收入享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财政无力全额调配和使用本应由政府统一安排的财力,在不同部门中形成多个等级、多种待遇。现实生活中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因为各自非税收入丰裕程度的不同,苦乐不均,待遇相差悬殊,又由于可以利用管理中的种种纰漏谋取收费资金,改进办公、住房条件,因而相互攀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浪费与腐败现象,并导致非税收入迅速膨胀。
(三)支出管理缺位,政府调控乏力
在部门预算推行中,由于少数部门故意隐瞒非税收入基数,致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收费单位和部门仍有较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财政只是将资金汇集按比例进行政府调控,余下部分又如数拨给单位,财政部门对其支出监管不力,使单位和部门形成了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局面。从而导致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政府调控能力被削弱。
(四)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法律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五)“费挤税”现象出现,减少政府财力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非税收入增长较快,有些地区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同年GDP的增长速度,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 %以上。由于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出现了以费挤税现象,减少了财政收入,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也降低了非税收入的使用效益。
三、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思路
针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审计调查应从收缴和支出两方面入手,收入和支出是密不可分的,既可以从收入看支出的使用分配,也可以从支出效益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一)非税收入收缴审计
1、摸清总体情况。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地方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预算内、基金、预算外),分部门分项目列出非税收入重点部门和收费项目的排序,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分析非税收入是否存在应缴国库却未缴库的情况,从总体管理上,对非税收入进行摸底排查。
2、审查非税收入项目的合法性。即审查各项非税收入项目的设立是否符合规定。非税收入项目应按照如下规定确立: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或者省以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二是政府性基金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三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省政府的规定;四是彩票公益金的设定必须符合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彩票资金分配比例;五是罚没收入的设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六是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必须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七是其它非税收入的审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或国务院财政部门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此外,在审计中可借助于《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及《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来认定其合法性。
3、审查是否有“许可证”。按有关规定执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应办理《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如不办理实施收费,其行为属于乱收费行为。同时对于受财政部门或者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委托,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还应办理《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
4、审查非税收入的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审计中根据单位开出的收费票据,依据其《许可证》核对其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看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问题。查阅“国务院关于第×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看有无已经取消的行政收费项目仍在收费的情况。
5、从非税收入政策执行看有无擅自批准减免非税收入、擅自延长减免非税项目期限;有无停征应征非税项目;有无随意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有无采取抵扣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办法减少非税收入;有无擅自将非税收入项目转为经营性收入项目等问题。
6、从非税收入收缴审计方式来看,从账户入手审查非税收入。账户是非税收入的载体。在审查账户时一般有以下六方面:由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账户情况;向业务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审银行账簿、银行对账单;对其关联单位和下属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由人民银行协助提供执收单位的开户银行;通过查看被审计单位代码证书了解开户情况。
(二)非税收入管理、支出审计
结合上述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重点,选取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收费项目进行延伸调查,结合收支来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侧重如下方面的调查:
1、挪用、坐支非税收入。个别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不及时上缴非税收入,将收入滞留在本部门延期上缴或者不缴入财政专户,有的单位可能随意支出,形成收支在财政监督之外运行,特别是一些管理不严的小单位,需要关注。
2、国有资产占用费、资源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需要关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下公司创收的问题,公司原始资本构成性质等,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国有资源的管理上,土地出让收益的管理虽然政策比较明确,但是土地储备资金周转缓慢、土地主管部门操作不规范、执行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土地出让收入擅自减免等问题仍然是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难题。
3、罚没物资及暂扣款、暂扣物品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个别单位的罚没物资和暂扣款物手续不清,有的单位为了得到更多的罚没返还款而借暂扣款形式罚款,有的甚至随意处置这些款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关注一些重点部门项目的支出违法违规及支出效益底下的问题,例如福彩和体彩公益金支出、公共卫生部门支出、教育部门支出等等。看资金使用是否存在成本支出效益低下,资金闲置,或者资金投向不合理等问题。
5、资金统筹管理未完全到位,支出安排存在随意性。地方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收支脱钩”并未真正落实。财政对非税收入管理主要是采取“比例统筹”或“全额返还”等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单位的利益,仍然是实行“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办法,加上“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传统习惯的影响,非税收入的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着随意性。
6、垂直管理单位非税收入管理上存在空档现象。在垂直部门的非税收入管理上,上级部门都是下管一级,地方财政部门无权管理这些单位,上级管不够,地方管不了,使这些单位管理上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单位利益,擅自设立收罚项目,使用自制票据收罚,形成“小金库”,支出随意性大,大多用于单位福利支出。
政府应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审计,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把非税收入置于财政管理范畴之内,能够筹集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支持地经济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规范政府收费行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从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抑制乱收滥支,切实减企业和人民负担,从源头上防治非税收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参考文献:
1、贾康。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J ].税务研究,2005,4
2、李颖。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基本思路[J ].地方财政研究,2006,11
3、洪军。从规费现状谈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费管理[J ].财政监督,2007,10
4、戈宏涛。非税收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西部财会,2007,5
第四篇:浅析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
浅析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
理审计
杨静(审计署重庆办)
年10月15日】 【时间:201
2【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
政府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的概念,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已经推进十年,各级财政部门逐步加强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收缴方式,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改革还处于深化完善阶段,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审批非税收入项目,个别单位自定项目违规收取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收缴账户管理不规范,非税收入资金被滞留、截留、挪用、坐支等问题。审计部门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应掌握立项审批、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减免缓征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控制节点,查阅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征管业务等资料,揭露存在问题,促进财政部门和执收单位依法征收,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预算管理模式,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的收入,其中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主要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组成。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数据,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8.97万亿元,纳入公共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5.55万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62%、38%;地方税收收入4.11万亿元,纳入公共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4.97万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45%、55%。由此可见,非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份额已经超过税收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财源。因此,对政府非税收入开展审计,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地方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的重要内容,对评价地方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要通过对财政和执收单位征收管理非税收入的审查,促进项目审批部门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确保执收单位严格按照征收管理办法确定的要素正确计征非税收入,揭露向企业、个人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有效保护缴款人的利益,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保证非税收入组织财政收入,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秩序,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部门利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调节财政收入进度。目前一些地方通过财政专户归集执收单位在财政汇缴专户中收缴的非税收入后再将非税收入缴入国库,为完成同级人大、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以及达到上级财政的考核要求,财政部门将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作为调节财政收入进度的“蓄水池”,在收入完成情况好时延迟非税收入入库,在任务吃紧时“寅吃卯粮”、以丰补歉超调入库,影响了非税收入以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二)执收单位违规开设过渡户,截留、挪用非税收入。按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要求,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为执收单位设立财政汇缴专户,用于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的收入收缴,由代理银行通过资金汇划清算系统按照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方式汇划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但目前一些执收单位仍违规在银行开设过渡户,用于存放收缴的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甚至全部截留,资金脱离财政监管,部分执收单位坐支收缴的非税收入,用于提高职工福利、补充公用经费开支等,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造成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
(三)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越权自定非税收入项目,加重社会负担。非税收入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不同的非税收入类型由不同的部门立项审批,如政府性基金项目由国务院和财政部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的依据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内容。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越权自定非税收入项目,未经审批违规设立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违规减免、缓征非税收入。按照现行规定,非税收入的减免、缓征必须经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审批同意,如未经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政府性基金。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出于招商引资等目的,在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中违规减免或先征后返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等非税收入,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或者在当年收入完成较好的情况下,违规同意不符合条件的缴款人缓征非税收入。
(五)执收单位未及时足额征收非税收入。各项非税收入都有征收管理办法,有明确的征缴期限。但一些执收单位未严格执行收缴管理办法,对计征非税收入的基数和征收率适用不正确,对欠缴的非税收入未采用有力的追缴措施,滞纳金、罚金等处罚也未执行到位,一些长期挂账的非税收入已经成为死欠,既影响了政府组织非税收入,也造成缴款人之间的不公平。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常用方法
(一)调查了解财政部门非税收入收缴资金管理的方式,结合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掌握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账户开设情况、资金划转流程。取得财政总预算会计电子数据和金库报表,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项目按月汇总,通过分析性复核,审查收入的入库进度是否均衡,是否与经济发展变化及土地出让、税收、电价等征缴基数的变化相一致,确认收入数据与金库报表数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将收入挂在往来款核算不及时确认收入,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存放在财政专户未及时足额缴库,财政汇缴专户中的非税收入未及时解缴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的问题,(二)审阅财政部门核算非税收入收支的明细账及凭证,对照财政部编制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和全国性及中央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省级级财政和价格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审查征收的非税收入中是否有上述目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的项目,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是否存在自定或越权审批非税收入项目的问题;审查用非税收入安排的支出是否符合使用方向和范围,是否存在向缴款人先征后返非税收入的问题。
(三)延伸审计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审查执收单位是否按规定办理了《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具有执收资格,征收的非税收入项目是否合规,是否擅自收取规定之外的非税收入项目;掌握执收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查阅执收单位的银行存款明细账,了解其银行账户办理业务的具体内容,审查执收单位是否违反规定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详细查阅账户的收支结余情况,审查执收单位是否将过渡性账户中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汇缴专户,是否隐匿、滞留、截留非税收入,是否坐支、挪用过渡性账户中的非税收入资金,是否存在直接从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中私自提留征管经费用于单位的经费支出,私存私放、私分所收款项等问题;查阅执收单位征收业务数据和领用、使用、缴销票据的记录,对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审查是否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征收期限及时足额征收非税收入,票据使用是否合规,减免、缓征非税收入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审查执收单位对欠缴的非税收入是否采取有效的追缴措施,对没有正当理由拖欠缴纳非税收入的缴款人是否正确计征滞纳金。(杨静)
第五篇: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家庭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家庭非税收入分配行为,增强家庭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保护成员、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家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家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家庭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收入和家庭债务收入以外,由本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家庭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家庭权力、家庭信誉、家有资源、家有资产或者提供特定公共服务,通过征收、收取、提取、募集、罚没等方式(以下统称征收)取得的财务资金。第四条 家庭非税收入包括下列项目: 行政事业性收费; 家庭性基金;
家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家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按照规定上缴财务的家有资本经营收益; 罚没收入;
以家庭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 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九)其他依照规定应当纳入家庭非税收入管理的资金。
前款规定的收入属于依法纳税范围的,税后收入为家庭非税收入。
纳入家庭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项目目录,由财务委员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第五条 家庭非税收入是财务收入的组成部分,纳入综合财务预算,实行分级管理,统筹安排。
家庭非税收入管理应当坚持依法、公开、高效和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本家应当加强对家庭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七条 财务委员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家庭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其所属家庭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家庭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工作。
由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家庭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对在家庭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举报违法行为有功的个人,由家务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征收管理
第九条 家庭非税收入设定的依据: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据法律、法规、家务会的规定;
(二)家庭性基金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家务会的规定;
(三)家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家务会的规定;
(四)家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家有资本经营收益按照家有资产、资本权属关系由财务委员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家务会的规定;
(五)罚没收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六)以家庭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其他收入,依据法律、法规、家务会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设定家庭非税收入。
第十条 家庭非税收入由法律、法规、规章、家务会规定的单位征收。征收单位不明确的,由财务委员征收,财务委员也可以依法委托其他单位征收。
法律、法规、规章对委托征收家庭非税收入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不得委托征收。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征收家庭非税收入,不得转委托。征收单位依法委托其他单位征收的,应当与受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并报纪检委员备案。
第十一条 家庭非税收入的征收单位和受委托征收单位(以下统称征收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征收家庭非税收入,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缓征、停征家庭非税收入。
除法律、法规、家务会另有规定外,财务委员可以批准减征、免征、缓征属于本家收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家务会批准,征收单位不得减免家庭性基金。第十二条 缴款义务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金额和缴款方式履行家庭非税收入缴纳义务。缴款义务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减缴、免缴、缓缴家庭非税收入的,可以向征收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由家务会批准。
第十三条 家庭非税收入实行征收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务统管的收缴分离制度。征收单位向缴款义务人发出缴款通知,缴款义务人按照征收单位规定的时间、数额,到代收银行缴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征收单位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应当采取集中汇缴或者家务会规定的其他缴款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将收取的款项缴纳到代收银行。
代收银行由财务委员按照公开、公平、科学和便民原则确定,并向社会公布。财务委员和代收银行应当按照家务会有关规定签订代收协议。第十四条 征收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单位负责征收的家庭非税收入项目、范围、对象、标准、时限、程序及其依据;
(二)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对象、标准、时限和程序征收家庭非税收入;
(三)处置、租赁家有资产和家有资源,应当依法采取招投标、公开竞价等方式进行;
(四)在规定时间内向财务委员报送本单位家庭非税收入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
(五)记录、汇总、核对本单位家庭非税收入收缴情况;
(六)执行家庭非税收入管理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征收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征收的家庭非税收入缴入家库,不得存入其他银行账户,不得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十六条 财务委员应当加强家庭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完善征缴方式,实现财务、代收银行和征收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征收单位和缴款义务人提供便利,提高征缴效率。
家庭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纳入财务预算。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家庭非税收入通过家库、财务专户、财务汇缴结算账户构成的账户体系,按照规定收缴、核算、存储、分成、退付、支付、清算。
财务专户和财务汇缴结算账户由财务委员按照规定在商业银行开设。除前款规定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开设、变更、撤销家庭非税收入账户。
第十八条 缴入财务汇缴结算账户的家庭非税收入及产生的利息收入由财务委员或者征收单位按照规定解缴家库或者财务专户,财务专户内应缴家库的家庭非税收入及产生的利息收入由财务委员按照规定解缴家库,不得拖延和滞留。
第十九条 家库、财务专户和财务汇缴结算账户的开设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收纳、清算、划转家庭非税收入,向财务委员和征收单位提供家庭非税收入收缴信息,并接受纪检委员的监督。
第二十条 家庭非税收入分成比例按照下列权限确定: 部门、单位之间的分成,由家务会确定。未经家务会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对家庭非税收入实行分成,也不得集中部门和单位的收入。
第二十一条 上下级分成的家庭非税收入,按照就地缴款、分级划解、及时结算的原则,通过家庭非税收入账户体系进行划解、结算,财务委员不得拖延、滞压、隐瞒、截留、挪用。
征收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家庭非税收入自行交付上级部门或者拨付下级部门。第二十二条 家庭非税收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办理退付:
(一)发生技术性差错需要退付的;
(二)按照规定确认为误缴、多缴需要退付的;
(三)依法收取的待结算收入,符合有关规定需要退付的;
(四)因征收依据调整需要退付的;
(五)其他需要退付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家庭非税收入退付由缴款义务人向征收单位提出申请,征收单位核实后,报财务委员按照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办理。
第二十四条 根据家庭非税收入资金的种类和用途,将其分别纳入公共财务预算、家庭性基金预算和家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家务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十五条 除法定专项用途的家庭非税收入实行专款专用外,家庭非税收入实行收支脱钩管理,不得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
第二十六条 拨付家庭非税收入资金应当按照家库管理制度实行家库集中支付,提高资金拨付效率。
第二十七条 使用家庭非税收入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编制预算和决算的统一要求,将家庭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范围,报财务委员审核。财务委员应当将家庭非税收入纳入财务预算和决算编制范围。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二十八条 征收单位征收家庭非税收入,应当向缴款义务人出具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税务部门征收家庭非税收入的,按照家务会有关规定办理。不出具规定票据的,缴款义务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二十九条 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由财务委员统一印(监)制和管理。
财务委员应当建立健全家庭非税收入票据领购、登记、保管、使用、核销、销毁等制度,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由财务委员依法确定的印制企业印制,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家庭非税收入票据。
家庭非税收入票据印制企业不得向财务委员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家庭非税收入票据。
第三十一条 征收单位按照预算管理级次向财务委员领购家庭非税收入票据。征收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家庭非税收入票据领购、登记、保管、使用、核销、销毁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票据安全。征收单位发现家庭非税收入票据遗失、灭失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发放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的财务委员,并发布公告作废。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批准,擅自印制和使用家庭非税收入票据;
(二)伪造、使用伪造的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监制章或者票据防伪专用品;
(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家庭非税收入票据;
(四)转借、转让、代开、买卖、涂改、擅自销毁家庭非税收入票据;
(五)串用各种票据;
(六)其他未按规定使用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的行为。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财务委员应当将家庭非税收入收支情况纳入财务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提请家务会或者家务会常务会议审查和批准。
家务会及其常务会议依法对家庭非税收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第三十四条 纪检委员应当加强对部门和单位执行家庭非税收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情况的监督,依法处理家庭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十五条 纪检委员应当加强对家庭非税收入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家庭非税收入情况的评估和项目、标准的清理,依法查处家庭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 家庭非税收入的征收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纪检委员的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碍检查。
第三十七条 财务委员应当加强家庭非税收入预算执行管理。监督检查征收单位的征收行为,督促家庭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家库;监督家庭非税收入使用情况,推行家庭非税收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家庭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纪检委员应当按照规定职责,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征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纪检委员责令改正,限期补缴应当收取的家庭非税收入或者退还违法征收的家庭非税收入,由纪检委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家事责任:
(一)违法设立家庭非税收入项目的;
(二)擅自委托征收家庭非税收入的;
(三)未向社会公布由本单位负责征收的家庭非税收入项目、范围、对象、标准、期限、程序及其依据的;
(四)擅自改变家庭非税收入征收主体、范围、对象、标准、期限、程序的;
(五)将征收的家庭非税收入缴入家库以外的小金库,擅自开设家庭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家庭非税收入的;
(六)未按照规定的征收方式征收家庭非税收入的;
(七)违反规定减征、免征、缓征、停征家庭非税收入的;
(八)擅自在征收单位之间上解和下拨家庭非税收入,拖延、滞压、截留应当上解和下拨家庭非税收入,或者擅自集中部门和单位家庭非税收入的;
(九)违反家庭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 缴款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金额缴纳家庭非税收入的,由征收单位责令限期缴纳。拒不缴纳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代收银行不按照规定收纳、清算、划转家庭非税收入的,由纪检委员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纪检委员将其从已公布的代收银行名单中除名,并在四年内不得确定其为代收银行。
第四十三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纪检委员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纪检委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家事责任:
(一)包庇或者纵容家庭非税收入管理违法行为的;
(二)对举报和投诉事项拖延、推诿或者不依法处理的;
(三)不履行家庭非税收入监督管理法定职责的;
(四)违法发放、销毁家庭非税收入票据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二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财务委员收缴并销毁非法印制的票据,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对单位处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三元以上五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三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单位处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三元以上五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三元以上五元以下罚款。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制度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本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家庭职能的其他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家务会规定程序批准,在向成员、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二)家庭性基金是指本家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家务会的规定,为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成员、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务资金;
(三)家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指本家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家务会的规定,有偿出让土地、场地、水资源、森林和粮食等家有有形、无形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勘查权、开采权、特许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取得的收入;
(四)家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本家机关的事业单位、代行家庭职能的其他组织根据家有资产管理规定,对其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处置等取得的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家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五)家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指行政以所有者身份从行政出资企业依法取得的家有资本收益,包括应交利润,家有股股利,企业家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企业清算收入和依法由家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
(六)罚没收入是指执法委员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成员、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处罚取得的罚款、没收款、没收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
(七)以家庭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是指本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家庭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以家庭名义接受的非定向捐赠货币收入;
(八)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是指本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家庭职能的规定,集中所属事业单位的收入。第四十六条 本制度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