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投入问题
如何解决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投入问题
【摘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投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市场融资渠道,有效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城乡居民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履行个人责任。
【关键词】成本 财政 市场化
【正文】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投入成本大。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投入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中共浙江省委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生态文明成本解决机制。政府引导,就是通过通过税收、预算支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一系列财政工具,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性支持。市场运作就是要发挥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从投资的主体分析,可以细分为政府财政投入、市场主体投入和个人投入三个部分。
一、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项目资金列入本级预算。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财政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项目投资。统筹安排新建、扩建、改建等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林、草、土地、水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安排资金对城乡居民开展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财政补贴。一是对厂商或产品提供补贴,通过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使社会资本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二是结合实际产品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建立生态文明的理性消费理念,扩大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有效需求。
(三)政府采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将绿色节能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
(四)税收优惠。落实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和企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对国家尚未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体现鼓励和支持。
(五)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是通过财力性转移支付,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原则,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市县(市、区)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
二、建立市场化的成本投入机制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解决成本投入主要有以下渠道:
(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由相关企业直接负担。一是企业对自己生产所产生的污染,负有治理责任,必须按照环保要求落实治理措施。二是对污染企业建立强制性征收的惩罚机制。
(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和推广水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拍卖、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等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运作。
(三)企业信贷融资。包括生态项目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生态环保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进行上市融资。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对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将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林地、矿山、海域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
(四)设立投资基金。由于银行和民间等市场资金具有逐利性,应通过建立稳定的生态产业投资基金,以基金来带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逐步向生态建设转移。特别是要发挥国有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省级国有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资基金,专项用于大型生态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五)利用国际资本。通过国际信贷市场,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及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通过进入国际证券市场,利用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筹措资金。利用国际直接融资。对符合生态产业导向目录要求的,开放市场,创造条件,建立公开、统一、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积极争取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提供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共同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通过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外国政府赠款贷款投资,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的社会化运作。
三、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个人投入责任。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生态的习惯性行为,会加剧环境污染,增加治理成本。如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仍有不少居民不愿参与,增加了社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城市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为制造交通拥堵,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变相增加了车辆尾气污染和治理成本。政府要要加大对城乡居民生态文明的教育,并建立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明确和落实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鼓励个人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参与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江日报,2010-07-07
2、赵洪祝,《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
3、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与建议》,2010年06月28日
4、中国财政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及效果》,2009年12月。
5、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 年度报告》,2009年11月。
6、段美玉,等《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7年8期。
7、胡子昂《我国环保税、费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特区经济》, 2007年第8期。
8、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0期。
第二篇: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黄慧贞 学号: 2014171527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什么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这是“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会报告的一个专门章节进行论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相提并论 [2],更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新党章,使其成为党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巨大理论飞跃,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家庭(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随着个体生物研究的深入,“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其也常常被定义为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绿色的等事物。
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先贤们就已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并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中国历朝历代也有一些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逸周书》所谓“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和《周礼》所谓“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等概莫如此,而“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更是把治理“弃灰于公道”不良行为的律令推向极致,看起来虽然残酷,但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意志决不含糊,这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点的生态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长期主导的物质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有着极其深刻和广泛的重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观。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已使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生态文明意识: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非自然世界的主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呵护自然、呵护生命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无论选择何种社会制度、走何种发展道路,都应尊重和秉承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这一生态文明意识,那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先污染,后治理”的口号和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背离自然规律、背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普世价值观的愚蠢和盲动行为。
(2)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顺应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前者是内涵于后者的科学发展观,后者是涵盖前者的科学发展观。
(3)它是“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社会实践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其关键在于践行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而生态文明的达成更需要科学技术、生态产业、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等广泛的社会实践支撑。因此,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不只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和具体行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环境污染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4]。” 世界银行《 2007世界发展指标索引》表明,全球 111个空气污染城市中,中国榜上有名的竟有24个。《 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有近四成的城市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在监测的 500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 281个,占 56.2% [5]。30年前,人们做梦不会想到中国有今天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样,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有今天如此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繁的生态危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吞噬着既有经济建设成就。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存量污染并任由环境生态问题不断进行增量的积累,必将迟滞和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功亏一篑。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是应时应景的时髦口号,而是治理当前严重环境污染的现实需要。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3]。”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发展不足和资源不足并存、生产巨大和消费巨大同在。一方面,人均资源有限,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巨大,从 1990年到 2001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 92%、钢增长 143%、铜增长 189%、铅增长 380%、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5],世界几乎到了中国需要什么,什么紧缺、中国购买什么,什么涨价地步。严重的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已经激化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如果中国继续沿袭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源、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老路,不仅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2]”的宏伟奋斗目标无法达成,即使维持现有的GDP存量也将是中国自然和资源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之重,甚至是世界自然和资源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之重。因此,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面对层出不穷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生态环境事件,见多不怪的中国人开始清醒和觉悟,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一般问题,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左手拿存折右手拿病例”、“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袋子”的生活不是小康,“城市越来越多乡村越来越少”、“高楼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汽车越来越多蓝天越来越少”、“高铁越来越多悠闲越来越少”的小康不是幸福。他们越来越怀念已经远去的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鱼翔浅底、鹰击长空,越来越憧憬已经失去的新鲜空气、洁净河水、有机蔬菜、明亮星星,他们强烈要求远离污水、远离浊气、远离沙尘、远离不安全食品。即使面对一些已经有所改善的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他们也因为生态和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因为对幸福生活向往的越来越迫切、因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期待值的越来越高,而对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强烈要求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强烈需求和美好向往,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应尽义务,而且是党和政府的历史责任。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大会后记者招待会上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责任
毫无疑问,源自于工业化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生态恶化,并已转化成影响甚至威胁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问题。尽管目前80%以上的温室气体积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但气候、环境、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转性,注定全球各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时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承担各自的国际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已经最早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最快推行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实施了最大力度的节能减排行动、种植了最大面积的人工林,但仍不能改变中国作为资源特别是煤炭消耗大国的现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49.4%、石油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1.4%,2009年国际钢铁协会公布的我国钢铁消费量占世界的46.4%,《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2012》公布的中国2011年CO2排放量占世界的29%,位居全球第一,SO2的排放从2005年就以成为世界第一位。[6]中国如此巨量和比重的资源消耗及气体排放,必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生态安全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必然引起那些已度过生态环境危机高峰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泛道德化指责甚至一些低海拔发展中国家的非理性埋怨。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主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自主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率先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必将有助于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必将有助于维护世界生态稳定和环境安全。从这一点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中国承担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国际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使各个阶层和领域的人都能接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难以承载人类无限度的生产与消费”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生产、消费、生活的各个层面。要在各个层级的学校课堂上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邀请相关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定期到学校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组织学生到企业和相关机构参观学习,努力使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要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中国土地日等环境节日,广泛开展环境知识的社会化教育和宣传,努力动员和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热情。要着力改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培养全社会环保、绿色、生态、低碳、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努力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集体自觉和道德约束力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生命安全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和重大项目污染诱发群体性事件等突出环境问题频发。以2012年为例,在食品安全方面,先后出现“修正”毒胶囊事件、“健康元”地沟油制药事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立顿”高毒农药事件、“雅培”奶粉事件、“肯特基”速生鸡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在重大项目方面,先后出现天津PC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污水排海项目、宁波镇海PX项目等多起环境污染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蔬菜、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要建立重特大建设项目的群众通报协商机制和专家评估论证机制,加强突发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努力将重大环境和生态安全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新的经济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仅靠全体国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做保证、有新的经济评价体系作支撑。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要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体系。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 GDP”核算体系,努力通过扣除GDP总量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等外部效应价值,有效地遏制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众多因素,将环境良好和社会和谐与地方及官员的政绩挂钩,对只注重经济增长,不计资源环境成本,不顾社会问题的官员,坚决不予提拔重用。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级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以消耗大量资源为成本、污染环境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继续沿袭“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发展道路,已经越来越窄并最终是死路一条。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改变为主攻方向,大幅降低水、土地、煤炭消耗,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支持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控制措施。要以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坚决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低端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污染企业,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规模化应用水平为主攻方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潜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等非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旅游、文化、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动漫、创意设计、服务外包、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要以提高集约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向集约集中的产业集群发展,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能力协作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集结。要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五)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加快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已经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与我国的众多的生态类型、丰富的物种相比,与我国生态退化的严重性和保育恢复的要求相比,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很不足,在生态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研究力量、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仍很薄弱,对生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仍很不力,必须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推广。要提高中央和地方环保专项资金总量和比重,加大生态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努力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特大环境污染及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基础及应用科技研究项目、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等。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环境科研领军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等,结合环保领域特点和需求,培养造就一批环境科研领军人才。” [7]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为公益性环保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要集中力量实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绿色经济和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领域、环境与健康、境监管技术、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全球环境问题研究、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等领域的科技重大科技研究专项[7],迅速形成一批环境生态的重大科技成果。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重点研发火电厂脱硫脱硝成套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技术、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等。要尽快完善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环保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优势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建设一批国家和地方环保科普基地,加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环保科普工作。
(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力度
国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国家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活动的场所,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国土空间开发是以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资资料的过程。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有限国土空间与无限经济社会活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范围内,通过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合理开发,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增长、更大的经济扩张,使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家要尽快审批和实施历时3年编制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使之迅速成为指导我国未来10-20年国土规划、开发、利用的纲领文件,成为引导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刚性政策,优先限制不建设区域控制,严格实行耕地面积保护,坚决防止土地无序利用。“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根据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分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坚决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要积极规划和有序引导已经兴起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城市群,推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防止城镇建设“泡沫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倾向。“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
(七)加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尽力履行气候变化国际责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已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应该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无论各国承认与否、意愿如何,保护环境都是世界各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恢复生态都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是经济发展大国,又是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中国必须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必须成为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建设性力量,努力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做出一个负责人大国应有的积极贡献。要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推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努力实现中国政府自主确定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要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和国际协商,广泛凝聚各方共识,不断巩固既有谈判成果,尽快达成“大家都不满意、大家都能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性的深度环境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全球性、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国际协作,努力为解决全球及区域性环境难题做出贡献。要强化与世界知名环境科研机构、大学、跨国公司的合作,密切跟踪国际环境科技前沿,积极引进国外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扩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成果,提升我国环境科技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资本输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坚决遏制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外投资项目“产业转移、污染转移”的环境污染现象,切实维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0页
[2]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12年 39、17、40页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194、196页
[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 中央政府网(http://)[7]《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保部网(http://)
第三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其建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生活方式是以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价值尺度 ,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 ,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力和资源劳动率以及绿色消费是阻扼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支持生态系统发展的强大力量。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 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因为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第四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在入学前对于“生态文明”没有具体的概念。入学后,在授课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专题后,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后,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些许浅见。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定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想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的进步的状态和成果。生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构成的系统。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从纵向的维度,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后在工业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之上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超越其上的文明;是全方位的,其包含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稳定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因此我认为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生态文明其应当包括:富足、循环的物质文明,多元、宽容的精神文明,民主、有序的政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文明,以及良好、持续的生态文明。而从横向的维度,是把整个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 1
几个方面;这时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与其他文明互为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这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也是不行的,没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不能持久的。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如果最后造成人类自身家园的破坏和丧失,是谈不上文明的。因此,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其次,我们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专题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有哪些?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比如: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2.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到2003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千米;3.森林资源贫乏和草地退化: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天然林和成熟林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人工林面积虽然有所扩大,但林相单一,保护生态的功能要逊色许多;4.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目前有3000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据联合国《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名单中,我国就占156个,约占其总数的1/4;还有气和固体废物的污染、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及海洋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
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党的十八大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比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2.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3.大力开展媒体宣传: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4.政府体制改革:在过去建设的不足方面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单纯地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依据;5.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6.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需要明白,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 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建立
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我愿意为建设美丽的中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倡步行、骑单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分包装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新闻网,2012-11-08.〔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28.〔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范俊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苏大课堂讲座.2012-10-7.〔5〕陈慧.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中文期刊网.2012-09-17.
第五篇: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
(三)媒体宣传。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化解群体性事件
如何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和谐安宁
一、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
一些地方频频出现集体上访,有的酿成群体事件、恶性案件,一般是由改制安置、房屋拆迁、农民负担、干部作风、社会集资、执法不公、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的。平时不在意,一旦有点大的动静,又如临大敌,紧急部署,层层设防,严而堵之,有些群体性事件就是这样酿成的。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的至高利益。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和领导干部,就应该像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那样,主动地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群众工作。
二、沉着冷静——不激化矛盾。
有时候上访的人数众多,有时候群情激愤。主要负责同志决不能害怕群众,躲而不见,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主动接待,靠前工作。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一定要沉得住气,头脑清醒,保持镇定。以一种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让他们把话说完,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接待上访群众,要态度诚恳,不打官腔,换位思考,以心换心。
三、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
群众上访是为了使反映的问题得以解决,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接待上访者,必须耐心倾听,作好记录,找出要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答复。接访工作最要讲诚信。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什么时候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余下的问题如何处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扣紧,不能有丝毫大意。
四、慎审果断——不留后遗症。
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必须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
五、尽职尽责——不半途而废。
有些重大复杂问题的处理,某个问题的同志其责任感和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接受任务,就应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1、你是一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上访者说有事要跟你们领导谈,见不到领导他就不走,而此时领导又在外地开会,临走时嘱咐过没有重大事件不要找他,这时你怎么处理这个事?
[李祖华解析]:出题思路考察考生自主解决上访问题能力。
第一,热情接待;
第二,稳定上访者情绪。(想尽一切办法);
第三,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
第四,仔细记录(上访者反映的问题);
第五,宣传解释(力所能及);
第六,如果上访者对你所作的努力还不满意,你可以告诉他,领导有事今天不在在外地开会,你的意见我可以转达,请你留下联系方式,我会通知你什么时候和领导见面;第七,整理好问题处理的详细文字材料,在领导回来后向领导汇报。
1、有的村民委员会的印章由五人保管,四人村干部,一人村民,如有事情需要经过三人同意方能盖章,你的看法?
[李祖华解析]:(1)对于有的村民委员会出现的这种做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智慧。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政治,从而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使群众实现主人翁地位。同时,这种方式也暗合了“分权制衡”的原理。即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从专制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纵向监督到横向监督、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实现了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村干部专制、贪污、挥霍公款的不良风气的产生。
另一方面,从这枚印章由五个人保管的根源上来看,是缘于村民对村政府的不信任,是为加强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而采用的方法。上述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着不太科学的、尚需健全和完善的民主,表现出村民对某些村干部的不信任,同时反射出部分村干部在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的不端正,我们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基层自治组织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一、加强村干部的民主思想建设,让他们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完善村级公务的监管机制,加大对村级基层组织的监督力度,确保村级公务的公正严明。
三、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做到村委工作信息公开,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3、某地苹果质量好,有苹果展销会,你怎么组织?
[李祖华解析]:为了成功举办这次苹果展销会,我一定尽心尽力的工作。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做好调研。了解当地苹果种植的种类、各种苹果产品的销售情况、当地苹果产品的特色、价格等。(2)写好展销计划。包括展销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展销会组织人员、展馆的布置、展销会前期的宣传工作、举办阶段的安全保障及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并将计划呈交领导批准。(3)具体实施。对本地果农宣传举办苹果展销会的意义,动员广大果民积极参加展销会;组织工作人员做好展会的宣传工作(包括产品宣传资料、宣传片的制作);通过新闻媒体对展会做专题报道,突出本地苹果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展会后勤组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展位,保障参会期间的用餐和住宿,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展会顺利地进行;展会外联组积极主动地与广大厂商取得联系,以优质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诚信的态度取得前来参加展会的各个厂家的信任,使展销会成为沟通厂家与果农的桥梁。(4)做好工作汇报和总结。展会结束后,及时撰写工作汇报和总结,一是向领导汇报本次苹果展销会的完成情况,二是总结本次苹果展销会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开展类似的展销会提供参考。
5、政府机关现场办公,引来很多群众排队,这时发现拿错了印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拿错印章”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1)稳定情绪,暂时不把拿错印章的消息向群众透露,从容地改变工作流程,如可暂时不进行群众要求的审批工作,而把咨询工作做好做细。(2)立即通知单位同事,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印章送到办公现场。(3)有条不紊地做好现场群众排队秩序的维护工作,在秩序稳定后再开始现场办公,为同事将印章拿到现场争取有限的时间。(4)如果同事送取印章的时间太长,就应该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告诉给现场的群众,注意安抚现场群众的情绪并真诚取得大家的谅解。(5)细节决定成败。认真吸取本次工作失误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1、有群众举报附近的工厂有违规排污行为,领导让你负责调查此事,你如何展开?
[李祖华解析]:领导将调查工厂污水排放情况的工作交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全面详尽地获取工厂污水排放的真实情况。
具体的工作,我会分三个步骤展开调查:
计划阶段:我会根据调查活动的预期目标确定调查对象、时间、参加人员、所采用的方式等,准备所需物品、安排车辆。并根据这些制定详细的计划,报领导审批。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会把部分工作对外保密,尽量不让工厂领导知晓。
实施阶段:我会严格执行既定计划,密切关注调查活动的进展,并及时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方案。
总结阶段:首先,我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去除那些明显失真的材料。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果。认真检查汇总结果,如果没有问题,根据这份材料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上交领导。
2、有领导要来单位参观电子设备,半个小时后就到,可是突然停电,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电。参观活动今天晚上就必须完成,你如何面对?
[李祖华解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全面冷静的思考、坚决果断的执行是解决这种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具体的工作,我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向电力部门了解停电的原因、什么时间会恢复供电。如果半小时内肯定能够恢复供电,一切问题随之也就迎刃而解。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我会尽快寻找合适的备用电源。以便在领导来到时能够正常参观、视察。
其次,如果半小时内不能恢复供电,同时也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备用电源。我会将情况汇报领导,同时建议领导推迟一下参观的时间。如果能够推迟检查时间,我会与电力部门沟通,让他们尽快恢复我们这里的供电。同时,抓紧时间找可用的备用电源。
再次,如果所要参观的电子设备方便运输,我还可以与附近供电正常的相关单位联系,把电子设备运到供电正常的地方,让领导参观。
我认为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会保证领导的视察顺利完成。
3、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由你来制定一项制度,你会怎么做?
[李祖华解析]:邓小平同志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好的政策不仅可以鼓励好人做好事,而且还会限制坏人做坏事;而坏的政策不仅限制不了坏人,同时还会打击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重视制度建设,多制定好政策,不制订坏政策。
一项好的政策可以惠及一大批人,因为它是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政治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制度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做到依法治国,摈弃人治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有序、高效、健康的进展下去,才不会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建设,因为人事变动等一些因素而受重大影响。
如果由我来制定一项制度,首先我会组织专家做好调查、论证等工作,制定出来草案;然后把草案公布出去征求各方的意见,并做相应的修改;然后,公布、试行,同时广泛收集在执行中反馈回来的意见;最后,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修改,拿出最终方案。
4、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公信度,你如何理解并给出你的建议?
[李祖华解析]: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度,我认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项变革的深入进展,社会对政府办公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需要也日益紧迫。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在做这样一种努力。而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有利于保证政府办公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公信度,从而也就有利于提高政府办公的效率。试想,如果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太低,人民不理解政府的行为,政府的公信度势必会降低,政府的办公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很难贯彻。所以,我认为十七大的这种提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公信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监督,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的意义才能彰显。从政府方面来说,在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度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所在。
5.你单位派你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你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你怎么处理?
[李祖华解析]: 如果单位派我到基层调研,某媒体将我的个人意见发放出去,造成不好影响。首先我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有没有“说了不应该说的话”,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有,这说明我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失职”,我会主动向上级领导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同时想办法消除影响。如果没有,则很有可能是媒体误解了我的原意,这时我会与有关媒体联系,澄清事实,希望他们能将事实“纠正”过来,消除不良影响。只有在确实造成重大影响,而对方又坚决不愿意改正的情况下,我会收集好有关的证据,向领导汇报,由单位出面寻求法律上的解决。
2.结合岗位谈诚信的意义,要你开展一个青年诚信研讨,你怎么开展?
相信大多数的考生在作答此题的时候,都会不痛不痒的举例说明诚信的意义。这样的回答对于考官来说实在是听得耳朵都磨出了茧子。我们来看下这个回答:
作答: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对于国家税收部门的意义尤其重要。诚信税收与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更好地保护诚信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受到政府基于诚信纳税而提供的各种优惠和便利,感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尊重;也使信誉差的纳税人感到压力,受到鞭策,从而增强诚信纳税意识。它可以进一步完善征管运行机制,实现日常征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税收检查的针对性,杜绝随意性,提高征管质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使诚信纳税人真正感受到政府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诚心和决心,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它可以鞭策和激励信誉差的企业查找不足,改善管理,提高商誉,促进经济环境的优化。
先抛出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立即就会引起考官的高度注意,然后简单解释一下,再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这样的作答对考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但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博学,更是将后面的观点拉高了一个高度,也能吸引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考官认真倾听你的论述,等待更多的惊喜。如果能够做到灵活运用,那么效果更佳。
2008年2月20日福建国税事业编
1.“德不孤,必有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1)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二五》。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即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一种“羞于为善”的情况,有时候明知道是举手之劳,可却谁都不愿意先出头。而当我们很多时候做了好事时,可能旁边的人也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甚至会被人讥笑,被人认为是迂腐,甚至虚伪,从而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做一个好人会显得另类,会有孤独感压迫感。
(3)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说的,但在今天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道德的事件被频繁曝光,但有道德的人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上也不会被孤立。事实上一旦有人先站出来,带头去做了好事,那么跟着做的人其实也会很多。因为,世界上总有许多“德”的“邻居”,只是未必就在你身边而已,又或许一直在你身边,但你却没有发现而已。我们坚信,做有德之人,一定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尊重和爱戴。我国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大人物”的评选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获选的人获选的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是德行一致的人,他们的德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4)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做一个勤劳、正直、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一名公务员,我一定会加强自己的修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奉公、依法执政,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服务。2007年1月29日北京海关面试真题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天道酬勤不酬怨”这句话的理解。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要点】(1)解释字面含义:出自《论语》。天道指天意,酬指厚待,勤指敬业,怨指怨天尤人。(2)引申含义: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核心观点是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当从自身做起,努力奋斗。可以正反论证。要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3)结合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对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