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摘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公布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所以作为以煤炭为支柱的盘县,一直走的是高能耗、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传统发展路线,其转型是否成功,“低碳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盘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具体阐述了盘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GDP的成倍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在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的盘县来说,体会尤为深刻。
一、盘县煤炭产业现状
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性产业,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及其附属产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
一是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凭着煤炭产业这单一的经济结构盘县2005年以前每年平均GDP的涨幅均达到了12%,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80%以上,煤炭产业为盘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使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条件的小煤矿遍地滋生,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盘县共有小煤矿150多座,具有“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多年来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煤炭产业所带来的污染是触目惊心的。在高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盘县的环境质量之差在全省也是“闻名遐迩”,2005年以前在全省重点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盘县被列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黑色县”。四是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下,盘县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盘县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全国宏观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盘县保持迅速发展的重点。
放眼世界,和盘县有着极其类似经历的德国鲁尔老工业区却依旧焕发着蓬勃的朝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经济结构单一的重工业地区的发展弊端,果断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鲁尔地区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工业区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方法。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内容对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降低“C”排放。而盘县作为中国江南煤都煤炭能源重点县,如何诠释低碳概念,形成环境与经济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是现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盘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优势
不可否认,以高碳产业应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生活,盘县将面临更大制约和更高门槛,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内涵更广,任务也更为艰巨,压力更大。虽然对盘县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着丰富的低碳能源供应经验并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研究是未来的主导方向。首先,盘县有着丰富的焦炉煤气、煤层气(也就是俗称的瓦斯)气资源。其次,盘县境内对外的输送供应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完整的输送体系之后,将为盘县焦炉煤气、煤层气的输送提供保障基础。基于这些,盘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煤炭产业转型对策
1.盘县为煤炭产业转型所要做的努力。一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近年来,盘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盘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盘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电力能源供应结构,提升电能转化和输送效率、淘汰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开发利用煤层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等。二是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四化”建设。2009年盘县在六盘水市率先开始了煤矿兼并重组,矿井企业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告别“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告别一煤独大对经济发展的桎梏,形成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到2010年,全县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对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拉开了煤炭产业转型的序幕,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
2.煤炭产业的转型方向。从目前的能源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可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等层面看,盘县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盘县拥有全市50%以上的煤炭开采量,全市GDP的80%全是由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所产生的,短时间内抛弃煤炭等高碳产业并不现实,所以盘县首先要在“多元化、低碳化、科技化”上下工夫,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以清洁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清洁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推动产业格局的转型与升级。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从单一的煤炭产品延伸到新型、环保、低污染的清洁煤气化产品,发展煤炭下游产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扩宽技术体系,综合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产生新的效益,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废物再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能源利用率高、资源利用充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低碳”产业结构,最终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链条。其次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并努力争取自己研发。注重培育和扩大煤炭科技的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力量,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全力推广清洁煤气化和清洁煤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煤炭开采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大
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点,达到煤炭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为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利用税收杠杆,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税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转型,提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促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盘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行业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盘县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2)
[2]丁丁.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第二篇: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剑婷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让“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妇孺皆知的字眼。尽管会议之中分歧争论不断,但毋庸置疑,节能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议题。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成为人类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绿色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起点,在这种转型中,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都将面对社会责任的确定与担当。
从本质而言,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人类的产业发展正从信息经济时代转向能源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与服务从关注劳动、技术要素投入下的劳动生产率,回归到关注自然资源投入下的资源生产率。面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要求,中国政府极为负责地提出了明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比例,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容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增长,面临着诸多困难,最直接的就是要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推动和实现产业转型。
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如何转型?如何在积极转型过程中实现发展与减排的统一呢?从当前情况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推进:
一、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钢铁、船舶、机械、建材、石化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这些产业在能源使用过程中都有着相对较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因此,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产业转型中的必然方向,也是中国减排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就提高产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使用效率而言,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高30%。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和45%;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量大,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
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需要依托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要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提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即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通过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来降低成本,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具体应做到: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且缺乏规模效应的炼铁、炼钢产能和水泥产能等;淘汰低效电机,通过应用调频技术和调峰技术等来实行工业节电;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力开发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低能耗技术等等,都是降低高碳产业碳排放的具体有效措施,中国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起步,也必将快步向前。
二、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减排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此,它们一方面会积极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另一方面则可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减少自身的环境污染。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我国目前每年出口大量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据统计,我国大约23%的污染是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种高碳经济下的出口模式,使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基本处在价值低的制造环节,这种通过制造环节获取微薄利润的产业分工地位,直接造成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下的产业竞争力的缺失。
从全球产业格局来看,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该国的企业竞争力,而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实现更多地是来自于企业的设计研发、销售、售后服务和品牌。以美国通用为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近几年的利润增长中,有1/3左右是来自其资本额仅占3%的金融子公司,而传统汽车生产的利润则十分微薄,甚至是亏损的。由此可见,在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我国必须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总之,我国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三、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长期方向,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争取主动。
以电力产业为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电力产业最大,热力电站大约消耗我国年原煤产量的50%以上。在电力行业中,火电改造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2006年,我国民用电和工业用电的火电的比例是77.82%,也就是说高碳的火电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清洁能源的比例不断上涨,但是还不够理想。为此,我国正积极通过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等手段来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中进行研发、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希望通过对这些新能源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对火力发电下的高碳化石能源的替代。目前,我国核电发展史上为国家的核电事业作过重大贡献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正在与美国的西屋公司合作,从西屋引进其先进的核电技术,同时通过吸收、消化、创新的阶段性发展,力争在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上求得突破。
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我国虽然暂时还不能做领跑者,但也绝不意味着只能做跟随者。2008年8月国际气候组织发布的 《中国的清洁革命Ⅱ低碳商机》报告指出: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电动车、风能、太阳能光伏和节能产品生产国大国之列。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低碳产业发展从理念到组织、从政策到制度、从规划到行动的层层落实,我国实现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又何尝不是一次国家的产业崛起呢?
(作者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副教授)
第三篇:十二五煤炭业如何转型低碳
“十二五”煤炭业如何转型低碳
对于一个富煤大国,中国“十二五”能源发展路径留给人们的猜想并不多: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变,需求总量继续增加。然而,面对“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作为中国能源主体的“煤老大”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低碳”转型,显得紧迫而急切。
刚刚结束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透露,煤企并购重组、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科技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节约化、低碳化的三大推手。煤炭企业主打“兼并整合牌”
全国煤炭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是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煤炭生产以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基本形成稳定供应格局。
“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他强调,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来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张国宝说,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保护和集约开发煤炭资源,转变煤炭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煤炭工业一项关系全局的紧迫性任务。
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2009》披露,地方保护主义、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并购主体企业所造成的负重难堪、评估标准不统一、政策跟进不及时、重组整合周期长、中介服务不到位等六大因素成为制约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拦路虎”。
尽管困难重重,“十一五”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依然取得重大进步,为“十二五”加快兼并重组摸索出了有益的经验。据国家能源局预计,2010年全国煤炭年产量超过亿吨的企业集团将超过6家,年产量5000万吨到亿吨的企业集团将超过9家。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说,煤炭生产是一项高耗能的工作。煤炭企业并购重组,是实现矿井大型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便用尽可能少的能耗、物耗采出尽可能多的煤炭,实现煤炭工业的节约发展。
大型煤炭基地呼之欲出
煤炭的高效低碳化利用呼唤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建设。
根据“十二五”煤炭工业规划,我国将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使大型煤炭基地成为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和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的主要载体,晋北、晋东、陕北、黄拢、蒙东、神东、云贵、新疆、鲁西、两淮、冀中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将为国家经济命脉输送主要的能源。
张国宝介绍,神东、陕北、黄拢、宁东基地,将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加快运煤通道建设,保障全国煤炭稳定供应。晋北、晋中、晋东基地,要重点做好整合煤矿升级改造,发展煤层气产业,对优质炼焦煤和无烟煤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蒙东基地、内蒙古东部褐煤矿区重点实施煤电一体化,煤炭主要供应东北地区。
“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大,煤炭产量逐渐向大基地、大煤矿、大企业集中,为进一步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预计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要达到28亿吨左右。2010年全国煤炭年产量超过亿吨的企业集团将要超过6家,年产量5千万吨到亿吨的将超过9家。
“对于过去由多个主体、多个开发的矿区,国家能源局鼓励兼并整合,鼓励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说。“当煤炭资源整合遇到不同声音,国家能源局总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整合,推动力度相当大。此外,对于国家规划的煤炭基地,能源局明确了原则上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思想。”
煤炭科技奏响“黑白协奏曲”
黑色的煤炭也可以变成一颗颗如珍珠般亮白的晶莹颗粒――这正是今年神华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生产出的聚乙烯,该工程也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十二五”煤炭工业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要取得新进展,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千万吨级煤矿达到60处。
如何改变煤炭“傻大黑粗”的形象,实现煤炭工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煤炭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国宝指出,“十一五”期间,尽管煤炭科技有所突破,但总体而言,目前煤炭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很多重大技术亟待突破;虽然煤炭科技水平总体上能适应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需要,但注入煤矿瓦斯、地压防治技术、无人采煤控制技术及工艺等尚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需要。
同时,国产大型综采、综掘和选煤成套装备可靠性低,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矿井提升的控制技术受制于德国、法国等外国公司,适合小型煤矿开采的成套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都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加强煤炭科技薄弱领域的突破,打破制约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技术瓶颈,是我国煤炭工业实现清洁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推手。
第四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五篇:浅谈低碳经济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 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高碳模式”已亮起“红灯”,谋求低碳发展势在必行。生产端的高碳排放和消费端的低碳要求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的严峻考验。如果追随发达国家以往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家就很可能走上高消费、高排放的老路。因此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1、低碳经济的概念、特点、实质、核心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也对低碳经济这一新规则积极进行相关探索研究。(1)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斯特布朗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莱斯特布朗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性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英国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内学
①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2)牛文元、贺庆棠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①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46~52
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方时姣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3)庄贵阳、何建坤、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的深层内涵
(1)后工业时代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前提,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为目标。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是人类在“后工业时代 ”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的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或更多的经济产出,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通过温室气体的捕集、温室气体的埋存、低碳或零碳新能源等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
(2)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环境、经济和政治因素
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学问题,低碳经济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研究员所说“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提不提或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却是政治问题。”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 ,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摇旗呐喊,同时正在加紧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本质就是抢占话语权、分配排放权、划分环境容量空间、争夺经济发展空间,此公约将会是继《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之后的又一个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它将可能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法规性文件,它将会要求,任何国家、民族、企业和家族,甚至有可能包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危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企业和其他个人的发展的权利 ,不仅对当代负责,还要对未来、对后代负责。
(3)低碳经济的综合性
能源、环境、经济被称作“3E”,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贪婪地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的超越了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制于能源和环境的束缚。低碳经济正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供应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换句话讲,低碳经济的发展理想状态是不会损害能源可持续供应、践踏生态环境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
①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①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二、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
1、低碳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发展的动力所在。低碳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费、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由此看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现有的“高碳 ”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 ”的能源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
①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3、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载体 ”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所借助的中介物质,经济发展载体是经济发展中起核心支撑作用的平台,它的作用就是承载、传递和催化经济数量的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发展规模的大小、质量的好坏,低碳产业的传递和催化作用体现在:低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形成新的②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乘数 ”发展。
4、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舞台。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
③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5、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有序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发展目标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低碳管理经验与启示,结合自身的低碳管理实际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如何将低碳管理规则转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践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是强化低碳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发达国家经验和发展模式借鉴
1、政府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过犯市场的力度,①
②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1~5 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81~84
③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124~12
5逐步建立了一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一是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型号导向机制;二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延伸机制;三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检测机制;四是四是排放限值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五是技术准入许可机制;六是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欧盟通过制定排放限额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投资”,用标准引导市场。如英国利用价格信号机制促进企业主动降低能耗,通过产品“碳足迹” 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 标识,记录和显示单位产品的能耗及排放,运用市场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生产过程消耗能源少的产品。再如,法国较早地采用特许权形式开展水务设施的运营,把能源环境基础设施交给专业公司独立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①
2、以环保、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刺激经济复苏、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从维护其全球经济地位出发,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经济刺激计划》,在7870亿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绿色经济投入达业机会。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500亿美元,预计新增500万个就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计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可见,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形成了以环保、新能源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3、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通过主导国家扩张和抢占市场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技术领先,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对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领域追加投入。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十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针对节能环保领域提出《2012图景》技术创新计划,研发预算达52亿欧元。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技术标准,不仅是为了本国经济健康发展,还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
③
4、支持大型跨国企业全球扩张和抢占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张、重组、转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抢保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企业加速整合扩张。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凭借在本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和管理技术与经验,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扩张,成为国际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运营排名第一的企业。二是大
④型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领域转型扩张。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①
②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5 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③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④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朱四海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转换能源结构。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发展低碳产业。从长远看,低碳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低碳产业体系,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然后发展运用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生活设备这一低碳市场,依靠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构成这一经济增长点的引擎。发展低碳市场 ,一方面要加大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而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低碳社会。理想的低碳社会要求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全面低碳化,涉及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低碳化。要构建低碳社会,必须构建低碳社会的体制机制。要强化政府决策的低碳化和低碳化的决策。强化决策的低碳化要求各地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时,社会公民要积极身体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形成以“低碳 ”为荣,“高碳 ”为耻的社会风尚。
——————————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2]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3]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
[4]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
[6]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7]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