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8: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

第一篇: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

人(民)防产生发展与发展趋势

主讲 贺芳

一、国际民防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防的产生(第一次大战时期 1911年-1914年)民防是随着空袭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空袭危害的发展而发展。1849年,奥地利军队在围攻威尼斯城时,放出了几百个携带30磅炸弹的热气球轰炸威尼斯,从此揭开了空袭作战的序幕。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制造了世界上首架飞机,很快飞机就被用于军事目的。开始飞机只是用来从空中向地面敌方阵地侦察和拍照。1911年意土战争中,意军飞行员从飞机上向土军阵地投掷了数枚手榴弹,虽杀伤效果不大,但给土军以较大震憾。此举很快为其它国家效仿,随后出现了轰炸机和轰炸航空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袭作战方式已被广泛运用。比较有影响的是德国使用200多只飞艇和400多架飞机对伦敦实施昼夜轰炸,炸死炸伤英国4000多人。同时,英、法等协约国也对德国实施了报复性轰炸。为了减轻空袭造成的危害,英国于1914年首先在伦敦建立了民防组织,组织实施发布警报、疏散居民、抢修、救护,从此以保护民众,减轻空袭危害为目的“民防”开始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国际民防组织,法国医生乔治〃圣保罗发起并向政府提出申请,随后在日内瓦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非政府民防组织,旨在战时实行人道救助工作。

(二)早期民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39年-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轰炸机迅速发展,空袭作战理论蓬勃兴起,为尔后大规模空袭作战奠定了物质、组织和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都毫无顾忌地把城市居民和工业设施当作靶子,大肆轰炸、杀伤、破坏。比较典型的空袭有:德国对英苏轰炸,美、英、苏对德国轰炸,美国对日轰炸。使用的兵器既有各种轰炸机、强击机,也有v-

1、v-2导弹,1945年8月美国还使了两枚原子弹对日本广岛、长崎进行了核打击。交战各方共投入飞机上万架,总投弹量达500余万吨。

面对城市和平民遭受的严重空袭毁伤,交战各国都采取了观察、警报、隐蔽、构筑防空壕(洞)、抢险抢救、消防灭火等民防救助措施。由于各交战国及各城市对民防重视不同,防护效果和损失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英国虽然遭受德国空袭时间最长,但其非常重视民防,损失也相对较小

(三)近代民防(冷战时期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袭威胁的严峻性。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竞相发展核武器,达到了足以毁灭对方的程度。面对新的世界大战和核袭击的威胁,美苏及其同盟国均把民防作为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重要措施和战略威慑力量,把民防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民防建设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成立了民防组织,制订民防法规,建立民防机制,完善民防设施,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民防体系。美国和前苏联的民防工程能掩蔽全国70-80%的人口,以色列、瑞士、瑞典等国的民防工程可掩全国90-100%的人口,英国提出人均掩蔽工程至少应有1平方米。许多国家对城市和工业设施、基础设施都采取了防护技术战术措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防空情报、警报、指挥通信网络,制定了大规模人口疏散计划,建立了民防专业队伍,开展了民防训练。多数国家把战时防空和平时预防处臵各种灾害事故结合起来,统一管理,民防领域逐步扩大。

(四)现代民防(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高技术武器信息化装备在战场上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战场环境和作战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化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高技术空袭成为相对独立的作战阶段,并成为战争中的主角。具有代表性的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其主要特点是打击范围更广、破坏因素更多、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民防建设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

1、防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空袭成为民防的主要任务;

2、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成为民防的重中之重;

3、防生化恐怖袭击成为民防的重要内容;

4、防信息攻击成为民防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人民防空的产生与发展

(一)解放前阶段(1931年-1949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战争时间,日军飞机对我许多城市和前后方军民进行了长期残酷的轰炸。针对日军的空袭,国民政府着手组织防空袭斗争。1932年9月,为应对日军对南京的空袭威胁,国民政府责成军事部门制定了《南京临时防空计划》,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防空袭计划。1933年国民政府确定了防空建设方案,公布了《各省、市、县防护团组织规程》,组织设立防空机构,开展防空培训。1933年11月2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声势浩大的防空演习,并将这一日定为中华民国的“防空节”。1937年7月,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日军先后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重庆进行了大肆轰炸,此间国民政府颁布了《防空法》。1940年2月,国民政府又公布了《防空法实施细则》,这些法规对指导当时的防空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1927年8月1日诞生起,即在作战活动中组织了疏散隐蔽和使用轻武器对空射击的防空行动。1933年5月,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防空科。8月19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发出关于防空防毒的训令,针对敌人在第五次“围剿”中可能派飞机轰炸和施放毒气的情况,要求各地各部组织防空防毒委员会,进行防空防毒宣传,构筑防空掩蔽部,设立对空观察哨,规定警报信号,组织对空射击,加强救火救护、肃反和防空演习,并介绍简易的防空防毒方法。1933年10月27日,鉴于国民党军 飞机轰炸中央苏区的情况,中革军委命令公布了防空组织法,要求各战略点和军队师以上司令部组成防空排担负防空任务。同时组织训练防空队,配发自制的简便高射瞄准具(架)并教授使用方法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都采取了防空措施,以减少日军轰炸造成的损失。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各大城市和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先后解放。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至北京。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派飞机对北京等解放城市进行空袭,给刚刚得到解放的城市居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空袭,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4月15日,中共中央在香山成立了防空委员会。其它各解放区和城市及沿海的一些部队,也相继成立了防空指挥机构和消防队、救护队、纠察队等民众防空组织,规定防空警报信号、交通和灯火管制办法,用各种形式进行防空宣传,发动群众做好防空准备,组建防空情报组织,对减轻遭敌空袭的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组织全国人民防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创建阶段(1950年-195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的决定,声称“台湾未来地位未定”,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侵朝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东北边境地区领空进行轰炸扫射,侵犯中国主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与此同时,逃窜到台湾和东南沿海诸岛的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派飞机对我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城市实施轰炸和袭扰。为了对付美国和国民党的空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防空体制,开展人民防空工作。1950年10月,中央政府决定成立全国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规定了人民防空任务、方针和政策,并着手进行人民防空的各项准备,这标志着新中国人民防空正式产生。

1950年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全国的人民防空问题,决定了成立全国防空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周恩来、彭真、聂荣臻、薄一波、李立三五人组成,周恩来为主任,李立三为秘书长,杨尚昆为副秘书长。1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有关省市和重要城市立即成立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1953年3月6日,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

1954年4月12日,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罗瑞卿任主任,谢富治任副主任,杨成武等8人为委员,办公机构设在公安部。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和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地区相继建立了人民防空专职机构。

全国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1953年11月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此后,颁发了一系列指示、规定,规范人民防空工作,从中央到地方落实了人民防空组织机构,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系统建制。确定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防建设方针。各地开展了反破坏、反轰炸、反细菌战斗争,组织人防干部训练、修建防空掩体,建立了通信警报、防毒救护、灯火管制、治安纠察等组织机构,在基本建设和重要工业系统建设中贯彻了防空措施,人防建设基本趋于正规。

1957年11月23日,鉴于当时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原人民防空委员会工作由公安部负责。1958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暂停人民防空工作。同年9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报告,同意撤销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和防空机构。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防空工作暂停,中央有关部委和沿海一些城市仍保留人防机构,人防工作亦未完全停止。

(三)恢复再建阶段(1959年-1968年)

1960年起,北京、河北、山东、山西、贵州等省市又恢复和建立了人民防空机构,还有一些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提出要开展人民防空工作。

1962年春,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积极策划窜犯大陆。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准备粉碎蒋军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公安部于6月27日向东南五省一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江西、上海)发出做好人民防空工作的指示。至1963年8月,全国有11个省(市)、40个省辖市和铁道部、建工部、三机部等设有人民防空机构。

1964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威胁到中国南部边境安全。1964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战备工作指示,国务院于4月12日批转公安部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1965年5月15日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正式恢复。经过一年时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都恢复成立了人民防空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的设立指挥部。中央有关部门、部分区县也建立了防空组织。各级各地开展了战备教育、对空射击训练、挖防空洞、建立抢救抢修队伍、重点目标防护、人员物资疏散、建设指挥系统、训练专业队伍、组织防空演习等活动。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活动在全国展开,刚恢复一年的人民防空工作又受到冲击。各级人民防空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关大部分瘫痪,人防工作一度失去领导,防空设施遭到破坏。周恩来总理及时指示将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交军队管理。

1967年5月,公安部党组给中央写报告,提出将人民防空工作移交军队,因当时文化大革命形势复杂,军队接管条件尚不具备,移交工作未能如期进行。直到1969年8月才移交军队管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人防工作不得不暂时停顿。

(四)应急建设和全面发展阶段(1969年-1978年)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并在杭州会议上对取消人防工作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军委办事组于1969年8月8日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工作,随后,首先成立了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周恩来总理任组长,军地有关领导参加,办事机构设在总参谋部作战部。各省、市、自治区,各大中城市、各大中厂矿企业在各自革命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国各地的人民防空工作重新开展起来。

1971年7、8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领导下,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全国197个城市为人防重点城市,重点抓好人防工事的构筑。城市和乡村展开了大规模的人防工事建设工作,同时开展了“大、小三线”建设。

1972年至1977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人防建设经费及人防工程建设技术、质量等问题。毛主席在1972年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

1978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调整了全国197个人防重点城市,并划分为三类,印发了《1979年至1985年全国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纲要》(草案)等6个文件和规定。会议特别强调了人防工程建设要确保质量,要做到战时能防空,平时可以为生产生活服务,进一步理顺了人防建设方向,促进了全国人民防空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发展。

(五)调整改革阶段(1978年-2000年)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中央决策,人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即由过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由应付核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由单纯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转变到人防工程、指挥通信、教育科研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上来;由计划体制下单一注重战备效益转变到战备、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相兼顾上来。1979年至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国家人防委、国家人防办公室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召开了有关会议,下发了有关文件和法规,对人防工程建设、通信警报建设、科研和技术培训、人民防空教育、平战结合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规定。1984年7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条例》。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人防委《关于人防工作改革几个问题的意见》。1986年12月,国家人防委在厦门召开了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座谈会。1987年11月,国家人防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作的通知》。1988年7月,国家人防委员会、建设部颁布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编制办法》。此后,全国各地修建了一批平战结合人防工程。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人防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

从1979年至2000年的20多年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前进,人防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加快了人防改革步伐,增强了人防发展活力。人防组织机构得到稳定与加强,战备方案和防空队伍及时作了调整和落实;人防工程由突击建设转变到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突出平战结合、注重“三个效益”和维护管理开发利用上来;通信警报纳入了人防工作重点,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防科研和技术建设迅速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规范水平不断提高;人防宣传教育逐步正规,公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由单一防空向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救援相结合转变的路子,为人防向民防拓展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六)全面协调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0年1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50年来人防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21世纪我国人民防空事业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200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文件明确了新世纪我国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防空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努力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定了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一个协调,五个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人防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六大体系”,提高“四种能力”。

2005年10月,国家在北京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改革创新方向、建设发展目标。在指导思想上引入了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防空袭斗争为基点、建立防空防灾一体化新型人民防空的思想。在原则方面提出了八项原则。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推进和实现“三个转变”。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建立八大体系,提高八种能力的要求。

在第四、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人防各项工作得到了系统地理顺,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外国民防的现状

民防作为一种防灾减灾的群众性活动,最先是从国外发展起来的。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民防工作。各国根据本国的国防和经济能力,结合面临的安全威胁,确立了不同的民防理论,了解国外民防的特点,分析国外的民防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借鉴有益经验,加强我国人民防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几个国家的民防的基本情况:

1、美国民防的基本情况

美国民防起步较晚,一般认为是随着冷战时期的核大战准备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把民防视为其核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外国民防的主要特点

(一)普遍将民防视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民防纳入国防建设的大系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加强民防建设的普遍做法。德国政府认为,民防和国防同等重要,是总体防御中的两个支柱,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核均势为美苏两家及其各自的盟国也带来了同等的威胁。为了维持这种均势,也需要在民防方面采取措施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通过对居民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保护,尽可能广泛地实现对整个民族及其每个成员的保护。只有采取了这样的预防措施,整个防御才能令人可信。

英国开展民防工作较早,二战期间,严密的民防组织对于挫败纳粹德国空军的狂轰烂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国民防实行国家与地方、公共与个人相结合的方针。根据《英国民防法》,1956年下议院通过决议:大不列颠的武装力量必须广泛地支持地方政权实施民防措施,其中包括维持秩序、管理街道交通、保护重要目标、组织安排伤员和受害者的食宿等。1986年,下议院又批准了民防组织和售货员职能的分配及用于对付自然灾害和其它事故的民防基金的使用计划。

俄罗斯政府认为,民防是保卫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措施,没有强大的民防,任何国家在现代核战争中都无法生存,因而明确提出:必须不断改善居民的防御工作,加强民防体制。俄罗斯沿用了前苏联的战略指导原则,并结合国内情况,调整民防职能,把民防工作重点转移的平时对付灾难性事故的预测、预报、预防和事故发生后的抢险救灾上。

美国《联邦民防法》规定:“民防是联邦、州及他们的行政属区的共同责任。”“联邦政府将注重指导公民、州及地方政府为加强国家安全紧急状态时的各项准备,资金将与州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1980年,国会通过民防法时指出:“通过加强民防……(1)提高美国人民及其领导人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提高美国承受大规模攻击的能力;(2)加强威慑……减少美国在局部日趋紧张时屈服于敌人胁迫的可能性。

(二)防备战争灾害与平时抢险救灾相结合

在开展民防工作的10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赋予民防以防备战争灾害和防备平时自然及人为灾害的双重任务。如美国《民防法》规定:“民防是把对美国的攻击或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同时处臵因这种攻击或灾害引起的直接紧急事态,并修理或紧急修复因这种攻击或灾害而遭受破破坏或损失的重要公共设施。”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防部门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了核袭击下,工厂设备和人员的生存与工业的恢复和坚持生产问题,确定了战时工业设备应当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战时生产任务和安排工人的掩蔽等问题。法国规定,民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预防空袭或核、生、化袭击及有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抵御各种意外事件、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安全。瑞士《联邦民防法》规定:“民防是国防的组成部分,旨在战时保护与救援人民,预防并减少战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平时用来抢险救灾。”芬兰《民防法》规定:“民防的宗旨在于保护人民及其财产免遭战争或类似情况所造成的破坏,限制其破坏范围以减轻其造成的后果。”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的许多工厂、仓库、油料泵修建在岩洞内,已经形成了地下生产机制。也有少数国家规定民防只担负战时防灾的任务。如:英国《民防法》规定:“民防是在敌武装进攻的情况下,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公共设施、设备、产业和文物等,并努力进行救护和修复工作。”瑞典《民防法》规定:“民防的任务是保护国民生命财产,保持修复各种设施的能力,增强国民的抗战意志,使国民树立胜利的信心。”

(三)组织领导分别采取设立独立的民防部门、国防部主管和内政部主管三种体制

1、设立独立的民防部门

俄罗斯等国是设立独立民防部门体制的代表。俄罗斯民防事务、紧急情况和消除灾害后果部是俄民防工作的主管部门,下设8个民防事务、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区域性中心,基本职能是:协调国家管理机关、民防机关和军事指挥机关的民防活动。民防区域性中心的责任范围,大体与武装力量军区一致。

2、国防部主管

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是国防部主管体制的代表。美国于1948年成立民防局,直属于国防部;1951年民防局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即联邦民防局;1961年民防局设在陆军部;1972年民防局与紧急准备局合并为民防准备局,归国防部领导;1978年该局又与其他5个部门合并,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1982年以来,划归国防部领导。瑞士联邦政府规定,联邦民防总局是全国民防工作的最高执行机构,是从属于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领导的执行机关。

3、内政部主管

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新西兰、土耳其、荷兰等国是内政部主管体制的代表。英国民防实行政府控制、分级负责。民防组织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12个民防区指挥部、19个民防分区指挥部、民防小区控制站、民防小区控制分站等多层次构成。中央政府对民防全面负责,内政部是执行机构。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则按本部和平时其的业务范围分项负责。内政部直辖的“警报与监视组织”,是在政府部门、军队、地方政府、紧急救援等单位基础上建立的,覆盖全国的核心性民防组织。法国民防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中央一级民防工作由内政部部长负责,下设一名高级防务官员。民防常务委员会由内政、国防、新闻、财政、司法、教育、卫生和建设等部门负责防务的高级官员组成,民防常务委员会工作组由理论与手段、公共秩序、民众保护、新闻4个小组组成,行使管理全国民防工作的职责。内政部民事安全局、国家警察局、行政总局、通信和信息局等机构也协助内政部长开展民防工作。与民防有关的政府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民防任务的完成提供本部门所拥有的一切手段。

(四)防护工程注重依法施建,长期坚持。防护工程注重依法施建,长期坚持

美国民防机构分析认为,在空袭情况下没有民防准备,美国只有30%的人可以生存下来;备有防核沉降物掩蔽部,有50%的人可以生存下来;如加上人口疏散(转移),疏散地区也修有充分的掩蔽设施,则有80%的人可以生存下来;如果再加上美国城市都备有防冲击波和防辐射掩蔽部,则有90%的人可以生存下来;有效的民防系统和战略防御计划相结合,会使美国生存下来的人达到98%。1980年增补的《民防法》规定“城市住宅必须建设地下掩蔽所”,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将构筑1.6亿个防冲击波掩蔽位臵,8000万个防核沉降物掩蔽位臵。还大力建设地铁、地下城、地下学校、地下车库、地下影剧院、地下仓库等地下设施。目前,城市住宅的75%建有地下室,建成的掩蔽部可容纳2.38亿人。全国11个城市的地铁约有1000公里,仅纽约市就长达255公里,可掩蔽450万人。美国的民防工程已能掩蔽全国人口的80%左右。

俄罗斯已构筑1500个坚固掩蔽部,可容纳17.5万人,在城郊构筑了15000个防冲击波掩蔽部,可容纳2000多万人。莫斯科地铁战时可掩蔽350万人,全国的民防工程可掩蔽全国人口的70%以上。

英国《民防法》规定:“新建楼房均应设计地下室。”从1980年开始执行家庭掩蔽部计划,“标准至少1平方米/人,净空高度不低于2米。”

法国《民防法》规定:“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都要修建防空地下室。” 瑞士《民防法》规定:“每所新建住宅都要修建地下防空设施,供家庭使用,政府和州负担三分之二费用,私人支付三分之一。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防空设施由政府出资雇专业建筑队修建。凡人口超过4000人的乡、镇都由政府投资建造公共防空掩体。”到1990年1月,实现了全国每人有1平方米符合标准的掩蔽位臵。

(五)通信警报分别采用以军队为主、电信部门为主和军地兼容三种模式

美国以军队为主保障民防指挥、控制与通信,由陆军战略通信司令部开设并管理的全国民防电话系统、全国民防话音通信系统和全国民防无线电系统。其《民防法》规定:应当“建立向居民发布必要的民防通报和对于攻击或自然灾害的警报”。美国的民防通信系统可使联邦民防总局、人口疏散指挥部、10个民防区指挥部、50多个州的民防局以及波多黎各、哥伦比亚特区和加拿大境内的4个民防站联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指挥控制通信网。还建立了由联帮通信委员会和广播事业部门合作开设并管理的全国紧急广播系统,供美国总统在敌核袭击前、期间和之后及时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使用。目前,美国民防通信系统可以向全国95%以上的居民发布紧急通知和信息。

俄罗斯《地方防空条例》规定:电信部门要“保证地方防空指挥部对地方防空人力、物力进行指挥时取得可靠的联络;在进行演习时间,供给地方防空指挥部必要的通信设备,并按照对苏联国防部所规定的价格收费”。德国也以电信通信系统保障为主,《民防法》规定:“警报工作的任务……由联邦民防局及下属的各警报局以及警报局下属的各部门来完成。市、镇、乡有义务准备、安装、保养和管理居民警报工作所需的设备。”民防当局“可以责成承担有关国计民生重要任务的行政机关和企业,由自己出钱购臵和保养用于接收警报通知所需的装臵”。

英国实行军地兼容式的保障。民防通信系统利用电信和民防通信设施,建立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民防区、民防分区、民防小区之间有线电和无线电双向通信联络。民防警报系统由设在英国空军作战中心指挥部的警报控制中心,同时向英国广播公司控制中心和英国各主要警察局设在城市的250个载波控制点以及农村约1.1万个警报点发出空袭警报。英国广播公司通过无线电广播负责向全国发放警报。

.(六)人口与工业采取大部疏散、部分疏散和基本不疏散三种形式。

美国规定,城市人口应急疏散比例一般为70%-80%,少数城市为80%-90%,拟将居住在大城市和军事目标附近的3300个危险区的1.35亿(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居民疏散到非危险区。俄罗斯规定,城市人口应急疏散的比例为70%-90%。要求战前将城市坚持生产的工人疏散到城郊附近便于上下班的地方,其他人员转到非目标区。对工业设施实行分散配臵。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将1300个新的工业设施中的60%,配臵在不超过10万人口的城镇和居民区。瑞典政府明确规定,凡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市均要疏散,并规定战略疏散220万人,战术疏散100万人,紧急疏散人数视情况确定。芬兰《民防法》规定:“居民的全部或部分应从保护目标区或规定的地区转移到别处。”

法国只是将港湾地带、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地区周围的居民疏散到非危险区。瑞士从疏散地区物资生活供应、疏散道路、疏运工具等因素考虑,疏散总人口50%。

德国原则上不组织疏散,要求每个居民就地防护。

(七)专业队伍以建立群众性的组织为主

大部分国家的民防专业队伍是群众性的义务或志愿组织,编有消防、抢修、救护、防化和应急医疗及防疫等专业队伍,主要任务是抢救人员物资,修复被破坏的生产和生活设施,恢复通信、交通的畅通和水、电、煤气供应,确保生产稳定性和居民的安全。

美国《民防法》规定:“有组织的准备”,是指有一个有别于个人民防的民防组织。”“利用诸如个人的或者是有组织的志愿的或无偿的服务是必需的。”要求各企业按照职工总人数2%-3%组建民防大队、中队或分队,战时按8%-10%组建。

法国现有民防专职人员1万余人、从事消防工作的专职人员3.6万人,还有一支由8万名预备役人员组成的民事安全部队和20余万人组成的志愿消防队。配有灭火飞机28架,侦察联络机3架,森林灭火直升机25架,侦察联络直升机34架等装备。

瑞士《民防法》规定:“凡不服兵役或退役的20-60岁的男性公民均有义务服民防役。”现有民防部队47.5万人(其中妇女1.5万人),编有消防、救护、卫生、运输和供应等专业队伍,除装备民防器材外,还配备有轻型武器。

瑞典每个行政区拥有大约400人的民防救护队伍,全国约有15万人。

芬兰《民防法》规定:“每个16-65岁的芬兰公民,有义务执行适合他们体力和健康状况的民防任务。”

世界上仅有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既有现役民防部队,又有群众性的民防专业队伍。俄罗斯有60支民防现役部队,平时实力为2.5万人,战时可扩编到10万人,并规定工厂、企业、机关都要组建民防专业队伍。

(八)教育训练强调群众性和广泛性

美国《民防法》规定:“依靠合同或其他方法指导或安排民防官员和其他人员的关于民防的组织管理、运用和技术方面的训练课目。”联邦应急管理局设有民防参谋学院,培养民防专业人才,组织州一级民防负责人进行轮训。大学土木工程系同设民防课,全国几十所大学开设民防函授课。中小学普遍设有民防知识和个人救生课程。

俄罗斯《民防法》规定:“16-60岁的居民每年要接受24小时的民防训练。”学校从二年级至大学都设有民防训练课程。韩国《民防基本法》规定:“民防队员须根据总统的决定,每年接受10日总计50个小时限度内的关于民防的教育和训练。”

(九)民防立法注重完善配套,明确规定责任和义务 英国1938年产生了世界第一部《民防法》,并在1978年、1984年和1986年进行修订。丹麦、比利时、瑞典民防法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前苏联1941年颁发第一部民防法,1955年重新修订,并制定了配套的法规、条令和政策。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荷兰、挪威、意大利、芬兰、法国、新西兰、土耳其等国也于20世纪50年代相继颁布了民防法。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100世界多个开展民防工作的国家,多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颁布了民防法律、法规,并不断修改完善。

各国民防法规还都规定了不履行民防义务和责任的惩罚办法。德国《民防法》规定:“凡是违背民防服务责任都是违章。对违章行为可以给予罚款处理。”瑞士《民防法》刑事规则,专门对各种违法行为规定了3条12款处罚办法,对不履行义务或违反法律者,视情处以批评教育、200法郎以下罚款、监禁,情节严重者判处最多为期5年的徒刑。芬兰《民防法》规定:“凡是违反本法律(或以此为根据而制定的条例或决议)者,应受到惩罚。如果别处没有规定更重要的惩处或罚款的话,若情节特别严重,则可判处最多6个月的徒刑。”韩国《民防基本法》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民防训练,不响应民防准备命令或防碍执行任务者,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处以惩役、拘留。

四、民防的发展趋势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对民防的任务、职能、机构设臵、行动措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使命功能由主要应对战争灾害向既应对战争灾害、又承担防灾减灾任务发展

俄罗斯1998年2月颁布的《民防法》规定:“民防是为准备保护和保护俄罗斯联邦内的居民、物质与文化财产免遭军事行动或自然、人为灾害所采取的综合措施。”“组织与实施民防是国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美国1999年出版的《联邦法规》对民防的任务规定为:“(1)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敌人对美的攻击、自然或技术灾害对美民众可能或已经造成的损失;(2)处理因敌攻击、自然技术灾害而出现的紧张局势;(3)对因敌攻击、自然或技术灾害而毁坏的重要设施、设备进行紧急抢修和恢复。”其他国家的民防法律法规,也普遍就平战结合、两防一体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机构设置由单一的民防部门向政府防空防灾综合协调部门转变

美国将原来的国防咨询委员会、民防计划处、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联邦民防处以及原属于美国防部的民防准备局,并接收联邦救灾局和联邦水灾安全保障计划、国家火灾预防与控制局和紧急广播系统、联邦准备局及减少地震危害办公室等机构的职能与职责,成立了“联邦紧急食物管理局”,在国防部领导下,统一负责和平时期救灾与战时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准备、政策、计划和协调工作。俄罗斯联邦政府将原民防局改组为“ 俄罗斯联邦国家民防、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并对民防工作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和平时期的职能和任务,在继续防护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攻击和空袭的同时,加强了应付各种灾难性工业事故和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工作。

(三)组织职能强调对各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综合协调

世界主要国家民防部门,非常注重强化综合协调功能,而不是一切由民防部门统一指挥。民防部门统一组织的行动,主要是专职民防队伍的行动,以及工业企业单位的抢险救灾力量和民防志愿者的队伍。如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国家民防局编制达125人,并提出了建立灵活、高效、精干、统一的“大民防”组织体制。瑞士认为,新时期应树立“大民防”观念,即:民防应将警察、消防、急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管理等部门纳入统一的指挥体系,在战时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更有效地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防护重点由以保护人员为主,向保护人员与保护经济目标并重发展

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已经从以杀伤有生力量为主,转变到了以摧毁对方重要经济目标和破坏对方战争潜力为主上来。民防在防护重点上,也逐渐向保护平民和保护经济目标并重发展。如美国、俄罗斯民防部门,围绕经济目标防护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制定了防护标准和技术措施规范,在工业企业中广泛开展了防护准备工作,并注重不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防护能力。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目标的防护工作都开展得比较好,挪威、芬兰、瑞士、瑞典等国家都把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当作民防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投入。

(五)民防经费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并呈逐步增加的趋势 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预算民防经费每年为7500万至2.5亿美元,到了2001年增加到36 亿美元。英国用于民防建设的预算也逐步加大,1980-1981财年人均34.2英镑,1986-1987财年增至人均97.9英镑,1989年以来每财年人均达145英镑左右。法国1976-1980年民防预算的总额为2.4亿法郎,年均0.48亿法郎,人均0.5法郎;80年代开始增加民防预算,1986年为32亿法郎,人均57法郎;1991年为61.6亿法郎(约合10亿美元),人均达108法郎。

第二篇:讲课流程-烟机发展趋势

讲课思路及相关知识链接:

标题:烟草行业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谈趋势了解趋势~?

《孟子·公孙丑》,其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

虽然你有智慧,不如赶上一个好时机。虽然你有种田的锄头,不如等到合适的农时去种田。品德高尚的人时常顺应时代而改变自身,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利用时机而采取行动。延伸说从偶然中发现新的必然,推动新的必然,是一种卓越的智慧,是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

背景:接下来带你们了解烟草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烟税的相关背景:

卷烟分类:

一类烟:不含税调拨价100元/条以上;

二类烟:不含税调拨价50-100元/条;

三类烟:不含税调拨价30-50元/条;

四类烟:不含税调拨价16.5-30元/条;

五类烟:不含税调拨价16.5元/条以下

中国卷烟品牌目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中档烟(三类和四类)占比超过50%,中高档烟(一类和二类)占比约为18%,低档的五类烟占比约为27%(图3);

对于四、五类卷烟而言,税率提升了还得加上从量税,意味着双重增加税率。从量税是固定税额,按每箱(5万支)卷烟征收150元的定额消费税,也就是说,市场卷烟销售价格越低,从量税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于低档卷烟是雪上加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从量征收的部分分摊到每盒烟只有0.60元,而甲、乙两类卷烟的税率下降了5%到10%,所以50元/条以上的中档烟每条缴税反而减少了2元以上,高档烟甚至每条少缴15元左右。正如一位知名烟企业营销人员所言,其拳头产品品牌都属于高档烟,形势对他们非常有利,这无疑是增加其效益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可以看出,国家再2001年出台的卷烟税制改革目的是“压低走高”,鼓励卷烟工业企业走高端品牌,抑制低挡卷烟生产。

其他政策:~~~~~~~~+_+ 国内国际环境对烟草行业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行业卷烟产量由4043.6万箱增加到4708.33万箱,卷烟销量由4070.4万箱增加到4705.4万箱。

行业累计投入366亿元资金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烟农种烟户均收入由5700元增加到25100元。具有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由44家调整到30家,卷烟牌号由325个调整到133个。

全国卷烟平均焦油量由13.5毫克/支降低到11.9毫克/支。

工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由264.3箱提高到451.1箱,卷烟流通企业人均销量由244.9箱提高到301.6箱。

卷烟零售户户均收入由8740元增加到16370元。

行业实现工商税利由2530亿元增加到6045亿元,增长1.39倍,年均增速达19.03%。

上缴国家财政由1944亿元增加到4988亿元,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做出积极贡献 烟草专卖制度?

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下降说明居民消费能力开始减弱。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指工商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其它单位及个人向农民出售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

社会文化:一个品牌发展也存着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两种主要构成要素。硬实力主要包括了品牌提供优质产品的能力、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的核心技术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而软实力则包括了品牌的文化建设、文化内涵、精神品位等不易察觉的软件。山东中烟的三大重点品牌之一,作为全国性“20+10”重点骨干品牌之一,“泰山”就是国内烟草行业少数几个以文化塑造带动品牌发展的典范之一。

挑战

(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关要求及职责:公约要求,缔约方纷纷制定出台加强烟草控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一些非缔约方也不断强化对烟草产业的政府管制。譬如,澳大利亚出台法案要求卷烟商标只能以标准字体和样式出现,巴西、阿根廷、匈牙利等出台了更加严格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案,印度出台了对影视吸烟镜头进行严格限制的法案。随着各国控烟法案的不断出台,烟草产业在产销、消费等各个环节均受到了更加严格的政府管制,烟草企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修改卷烟包装、禁止烟草广告和赞助以及限制使用添加物质等多方面的挑战。

卷烟加工装备部门感受到了创新精神,烟草机械制造商的悲观思想已经烟消云散了,以前这部分传来的新闻是关闭部门、削减工作或者削减利润的不好消息。至少目前卷烟加工机械的市场环境对设备制造商来说非常乐观。

他们对这些领域的关注也反映了烟草业限制增加的现状。对烟雾释放量的严格限制,要求设计出一种更加复杂的新卷烟,同时还包括一系列新的过滤嘴制造方案。对烟草产品营销的管理,例如广告禁令,使烟盒成为与消费者沟通的唯一渠道,因此卷烟制造商关注于新式包装,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除了考虑客户对提高效率和灵活性的永恒追求外,他们对这些领域的关注也反映了烟草业限制增加的现状

挑战

(二):

中国以外的市场?外国品牌如万宝路、555、健牌、柔和七星、威斯、孟菲斯等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市场份额一直被控制在5%左右,竞争的价位主要集中在100元/条左右的精品烟上,因此,目前国内的品牌格局是以中国品牌为主导。

截止2011年,美国先后发生7500多起烟草诉讼,有关公司付出的费用高达数百亿美元。2011年,仅奥驰亚集团就向46个州缴纳47.85亿美元“大和解”费用,为三起有关烟草与健康的诉讼支付1.62亿美元相关费用。除美国外,英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西、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各洲国家,也出现了由个人或集体提起的诉讼;在韩国,有9位公民联合提出诉讼,要求对烟草法律进行合宪性审核。

挑战

(三):

估计,目前非法卷烟量占世界卷烟消费总量的10%以上,一些控烟严厉、税负较高的国家,非法卷烟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20%或更高。今年1月31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卷烟重税高价极大地驱动了非法贸易,目前全球非法卷烟销售总量高达3300亿支~6600亿支。欧睿国际等机构估计,2010年~2011年,保加利亚非法卷烟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3%,印度非法烟草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6%,澳大利亚假冒知名品牌卷烟量增长了4%~5%。

第三篇:诗经《候人》讲课稿

候人

[诗经·国风·曹风]

1彼候人兮,何戈与祋2(duì)。彼其之子3,三百赤芾4(fú)。维鹈(tí)在梁5,不濡6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7。维鹈在梁,不濡其咮8(zhòu)。彼其之子,不遂其媾(gòu)9。

荟(huì)兮蔚兮10,南山朝隮(jī)11。婉兮娈(luán)兮12,季女斯饥13。

[作品介绍] 《候人》,《诗经·曹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曹地汉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歌诗。[注释] ⑴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⑵何:通“荷”,扛着。祋(duì):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⑶彼:他。其:语气词。之子:那人,那些人。⑷赤芾(fú):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三百:可以指人数,即穿芾的有三百人;也可指芾的件数,即有三百件芾。⑸鹈(tí):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⑹濡(rú):沾湿。

⑺称:相称,相配。服:官服。⑻咮(zhòu):禽鸟的喙。

⑼遂:终也,久也。媾:婚配,婚姻。⑽荟(huì)、蔚:云起蔽日,阴暗昏沉貌。⑾朝:早上。隮(jī):同“跻”,升,登。⑿婉:年轻。娈(luán):貌美。⒀季女:少女。斯:这么。[译文] 那位候人小官哪,荷着戈扛着祋。那些平庸官僚哪,却是穿赤芾的三百人之一。鹈鹕停在水坝上,翅膀干干滴水不沾身。那些平庸官僚哪,与所穿的衣服不相称。鹈鹕停在水坝上,尖嘴也干干的不沾滴水。那些平庸官僚哪,不能始终如一忠于婚配。天色阴沉昏暗,这是南山早上云升雾盖。年轻貌美的少女呀,是这样的饥饿难耐。[赏析] 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歌诗。第一章介绍了“候人”与“彼子”。

“候人”的形象是扛着戈扛着祋。显示出这位小吏,扛着武器,在道路上执勤的辛苦情貌。“彼子”的形象是佩戴着三百赤芾。“彼其之子”郑笺解为“是子也”,用现代汉语说,即“那个(些)人”,或更轻蔑一些呼为“他那(他们那些)小子”。“三百赤芾”如作为三百副赤芾解,则极言其官位高、排场大、生活奢靡。如真是有三百副赤芾的人,则其人(“彼子”)不是一般的大官,而是统率大官的头头,即国君。

这四句没有作者的直接评语以明其爱憎,然爱憎之情已蕴于叙述之中。“何戈与祋”,显出其职微官小、勤劳辛苦,寄予一片同情;“三百赤芾”,则无功受禄位、无能得显贵,谴责、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此章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纲,下面诸章就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抒发感慨,以讽刺刺“彼子”为主。

第二、三章用“比”法;前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是主体,是正意所在处。

鹈鹕站在鱼梁上,只须颈一伸、喙一啄就可以吃到鱼,不必入水,不必沾湿翅膀。所以然者,是由于地位特殊,近水鱼梁乃可不劳而获。后两句直指“彼子”,言其“不称其服”。服者,官阶的标志也。身服高品赤芾,享受种种特权,但无才无能,无功受禄,无劳显荣,与鹈鹕站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相类。

第三章再深一层:说鹈鹕不仅不沾湿翅膀,甚至连喙也可以不沾湿就可以吃到鱼。因为有的鱼有时会跃出水面,有的鱼会跳到坝上。这样站在坝上的鹈鹕就可连喙都不湿,轻易地攫取到鱼儿。而后两句写到“彼子”也深一层,不仅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在男女婚姻上也毫不负责,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任意抛弃他的妻妾。

第二章“不称其服”,从表里不一,才位不配上着笔讥刺;第三章“不遂其媾”则深入到内里,从品性上进行揭露谴责。

第四章又改用起兴手法。前两句以写景起兴——天色灰蒙阴暗,这是南山上朝云升腾。这句起兴与后面的叙事有着某种氛围或情绪上的联系:一个美貌的少女竞被遗弃在外受饥挨饿,如此惨象,目不忍睹,天地昏沉,无处寻找光明。“季女斯饥”与“荟兮蔚兮”正相映相衬。“婉”、“娈”都是美的褒赞,与“斯饥”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过来也对造成这悲剧、惨景的恶势力表示强烈的憎恶。有人认为这“季女”就是前边“候人”之女,被强占又被抛弃。就全篇上下贯连的角度看,似乎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这四章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同情候人、季女,憎恶无德而尊、无才而贵的当权官僚;对高才沉下僚,庸俗居高位的现实尽情地揭露谴责。

总之,《候人》是一首慨叹小人物命运不幸、批判庸才尸位素餐的诗歌。实质哀叹贤者守道而反贫贱也。

第四篇:审计产生与发展(本站推荐)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由授权委托者委培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会产生独立的审计活动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从实施审计的主体俩看包括:政府(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厅、审计局所组织和实施的审计均属于政府审计。政府审计主要是依法对国务院个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由各政府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包括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两类。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独立审计是受托审计,接受各类资源财产的所有人或主管人的委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等承办审计鉴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验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业务。独立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鉴证。

按审计内容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

按审计范围: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按审计时间: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狮吼审计

也可按审计周期分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我国审计机关分两级,国务院和地方两级。

二、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要达到的境地,是目的具体化。目的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目标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审计目的取决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审计目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而是审计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他对整个审计过程都会产生影响。

审计目标分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和内部审计的目标一样,社会审计的总目标是合法性、公允性。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的正确性、截止正确性,过账和汇总正确性,披露的正确性、合法性

三、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调查审计需求,初步确定审计项目,第二部对初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审计项目及优先顺序。第三步确定审计资源、审计项目,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首先确定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总体策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确定审计重要性。

2、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选配人组成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进行调查了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审计通知书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长及其成员、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审计组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确定职业判断的实用的标准,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方案。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办法:书面或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等有关资料、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分析相关数据等;获取审计证据的办法:检查(顺查和逆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

3、审计报告,工作主要包括: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公布审计结果,检查审计整改情况。审计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整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不适当,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三、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

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审计标准的分类:

1、审计标准按来源不同,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

2、审计标准按性质、内容不同,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

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征有(1)证据范围的广泛性。除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证据外,还可以是其他证据;

⑵证据用途的多样性;

⑶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⑷证据资源的特殊性;⑸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分类: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实物证据并不能

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而且实物证据有时还无法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2)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实经济活动的一类证据。(主要证据)

(3)口头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答复形成的一类证据。这类证据,一般可能会带有个人成见和片面观点,可靠性较差,证明力较小,但它具有一定的旁证作用。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的签名确认。

(4)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一类证据。有助于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2、按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可分为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1)基本证据。是指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所以,也称主证。例如实物证据、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

(2)辅助证据。是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所以,也称旁证或佐证。

3、按照审计证据的来源,可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注意:1区别内容2证明力强弱不同。)

(1)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一般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外部证据又可分为:a.直接递交的外部证据;b.被审单位持有并提交的外部证据;

(2)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当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得到印证时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或者在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证据的可靠程度也是较高的。

四、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有关的工作记录。一般来说,每张工作底稿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⒈被审计单位名称;

⒉审计项目名称;

⒊审计项目时间或期间;

⒋审计过程记录;

⒌审计结论;

⒍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⒎索引号及页次;

⒏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⒐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⒑其他应说明事项

底稿的主要作用:是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或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货币资金的审计:

1、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出纳担任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货币资金的日记账计算。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授权批准制度、3、货币资金支付需申请审批复核、3对于主要资金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第五篇: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阿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下载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防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讲课稿[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 罗源机电1211 12223017 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

    港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港口

    谈谈港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才能保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0年前港口建设目标将主要围绕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个运输系统进行,以建设大型、......

    安全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安全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系别:安全工程 姓名:梁进雄 班级:安全单10-1班 学号:310901040118 安全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避免和控制人为技术、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

    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21世纪工商管理特色教材 张国梁《企业文化管理》 第1章 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掌握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企业文......

    我国消费者协会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消费者协会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1984年12月26日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它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也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的全国性消费者组织。中......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对于加深对社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将......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范文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投资银行的概述(于静静) 第一页:什么是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

    木马的产生与发展

    木马的产生与发展 与病毒一样,木马也是从Unix平台上产生出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发扬光大”的。最早的Unix木马与现在流行的BO、冰河等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运行在服务器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