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农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从2009年下半年开展“双带工程”到2010年、2011年开展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我们廊坊电大已招收3个批次1200余名“双带工程”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展“送教下乡”工作已近3年。在省电视中专学校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的各项规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的新思路、新办法,使得“送教下乡”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并且一步步走向规范。现就我校开展“送教下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网络、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送教下乡”工作,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尝试,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惠民政策的新举措。对开展好“送教下乡”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尹庆丰为组长,主管招生、县级分校工作的副校长姚东升和主管教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李琥为副组长,招办、分校办、教务处、教学处主要负责人杨月、展翔、张新春、李彦、谢营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除了由市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外,还吸收各县分校校长任成员。办公室具体负责“送教下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各县分校、教学点做好日常工作。
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管理网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市校统筹管理,各县分校全面负责,乡镇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村级组织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各县分校为龙头,以教学点为基础,以村委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田间地头为授课点的教学组织模式。1
管理体制和管理网络的建立健全,有效地保证了“送教下乡”工作管理渠道的畅通、管理措施的到位。
领导小组各办公室,每年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关于“送教下乡”的专题工作,定期组织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和实地调研。2011年3月至今,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已组织召开专题会5次,印发、转发相关文件10件;组织教学检查、调研2次。除此之外,配合、陪同省教育厅专家组、省电视中专学校、省电大及廊坊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教学检查3次。
二、认真学习领会并严格执行政策,规范办学招生
“送教下乡”是我省一项新的惠农政策,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新途径,而办好“送教下乡”的前提,是必须深刻领会政策的实质并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保证把好政策执行得不走样,不把好经念歪。学校组织市校相关科室、各县分校校长和工作主管人员,系统地学习了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电视中专学校等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办法,要求领导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各项政策和规定,明了政策规定的上限和下限,同时,要求各级工作人员,都能清楚地向招生对象宣讲各项政策。近3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各县分校相关人员对上级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专门的学习,从而保证办学招生不违规、执行政策不走样。2011年11月17日,我们曾在永清县分校组织召开了教学工作现场会,在交流研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同时,我们又一次由招办主任向各县分校相关人员宣讲解读“双带工程”的“送教下乡”和涉农专业的“送教下乡”在招生办学政策和教学管理要求上的区别,从而保证涉农专业“送教下乡”从招生宣传到教学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具体工作上:3年3个批次的招生,都要对招生对象进行严格的审核,每个批次都删除清退了2—3个年龄等条件不符合要求 2 的学生。学籍管理由市校教务处专人管理。招生办公室专人负责招生,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学生学籍注册及时,手续规范齐全,电子档案详实,纸质表格单独装订成册。严格执行免学费助学金政策,不准以任何名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三年来,只发现一个教学点向学生收取了每人60元的杂费,市校得知情况后,协同当地教育局,立即责令该点将费用清退给了学生。各县分校都能按要求将免学费助学资金全部用于送教下乡工作,其中一方面是用于“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支;另一方面,各县分校都在积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和完善软硬件建设,确保“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
三、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大家都清楚,电大系统以往开办的教育种类和专业,涉农的较少,因此电大系统农口的教师或涉农专业的教师很少,开办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农口教师欠缺,这是一种明显的劣势。但电大系统一直是以成人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学校,搞成人教育是我们的强项,而且,电大办学的系统优势,是职中等类单个办学的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利用我们的系统优势,弥补我们的不足,就能很好地解决我们的师资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一条可行之路。
在解决师资问题和教学资源上,我们的要求和做法是:立足于电大本身,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以我为主,专兼职相结合。选择我们自己的骨干担当班主任、责任课教师来担负管理工作,师资的问题分几个层次来解决:其一,文化课、基础课、政治理论课等课程由各县级分校专职教师来任课任教,不足的县校,由市校支持。其二,自己有的农科(或农口)教师,首当其冲地担任专业骨干课程教师,不足的聘请农科院、农科所、农林局、农广校等部门或机构的农科骨干来担任专业课教 3
师,市校有选择地聘请部分专家,来指导各县分校、教学点的专业课教学。其
三、实践课原则上由本校组织,但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则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科教师、教学点、实验基地有相应职称有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担任。其四,以现有的网络资源来补充部分师资的欠缺。电大系统(包括中央广播电视中专学校)已积累了比较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除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涉农专业教学资源外,中央电大还开设了一百多门涉农类的开放课程(比如园艺、园林专业的),中央电大聘请知名专家制作的教学光盘、网络课件,有许多是我们现在的涉农专业能够借用的,有的能直接拿来用,有的稍加改动也能用。其五,增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我们的教学设施,也是我们强化师资建设的一个很好途径。
采取这些措施后,我们已开办涉农专业的各个县级分校,都能很好地满足各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要求。而从长远发展的要求上,市校对各县分校还提出了调整师资结构、现有教师转型的要求,其基本内容是,有条件的分校,要有意识地选调农科专业的教师进校或借调入校,来充实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于上级学校和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关于涉农专业的培训,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同时,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选择1-2门涉农专业课程,到农科类院校培训学习,或通过网络自行进修,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转科担任涉农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我们市校在2009年底就已对教学系处的教师下达了这样的任务,使市校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业务能力上、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做好了担负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准备。
本学期,省校刊发了《中央电大农科音像资料》,我们立即将此名录发给了各县,要求各县选择适合专业设置的课程定制教学课件和光盘,市校也将选定部分骨干课程来定制课件和光盘,免费提供给各县分校和教学点 4
来使用,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师资的缺口,满足教学需求。目前,这项工作的征订工作已接近尾声。
四、不断提升硬件建设,完善教学设施。
实际上,电大系统在几年前搞开放教育评估的时候,就已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设施进行更新和完善,使之能够满足现代远程开放大、中专层次的教学要求。开办“送教下乡”项目后,我们针对涉农专业的特点,对各县分校、教学点又提出了新一轮提升、完善教学设施的要求,在原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必须不断购置、升级、完善针对涉农专业课程、学生、教育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设施。现在,各县都能基本满足专用车辆、流动教室实训室、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对送教下乡工作的保证。大部分县校已经筹划购置新的流动教学设备(比如专用面包车等),但由于受当地政府社控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及时落实。目前,有几个县校已在省校订购了一体机等设施。
五、突出特色,规范地选定教学点和校外实训基地
我们在选定专业和招生区域时,就已经把选定教学点和实训基地的问题通盘考虑在一起了。选定教学点和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是:方便学生上课、当地产业特色突出、有经济产业合作组织、有固定的室内外教学场所、有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的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健全运行良好等。到现在,全市5个开办涉农专业的县级分校共建有教学点、实训基地近二十个。已建的教学点和实训基地都是经过各县校和当地乡镇、村街的两委协商后,明确学校、教学点、实训基地各方职责,鉴定合作协议后公开挂牌成立的。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建立后,我们聘请乡镇的组织员、村街两委中认真负责的干部做教学点和基地的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各分校的管理人员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预先将教学计划发给他们,上课时学校和教学点、实 5
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同时到岗,保证了现场教学、学生到课、课堂纪律等工作管理到位。
六、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
省教育厅、省电视中专学校印发了系列的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学校、班主任、到学生学习、上课,都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我们要求每个分校、教学点、实训基地、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该上墙展示的要上墙展示,该存档的要存档。班主任、管理人员甚至班干部也必须有一整套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各县分校、各教学点,为了强化学生管理,还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上课签到制度,不规范的随时纠正。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有条件的班级、教学点成立了班委会、临时党支部,选举乡镇、村街干部或协会、合作社负责人来担任班级的学生干部,协助学校、教学点进行管理工作,表现好的确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各县分校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助学政策,除了免费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大部分县校还免费为学生提供笔记本、笔、手提袋、学习用光盘等学习用品和用具。对于坚持学习,符合教育教学各项要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七、狠抓教学管理,落实教学环节。
对于我们开办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落实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环节,做好教学管理,恐怕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
用全日制的教学理念、全日制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要求、最后使我们招收的学生达到全日制的教育效果,确实使我们市县两级学校很费了一番功夫。应当说,我们的管理制度是健全完善的,各县校,包括教学点都能较为严格地执行省教育厅、省电视中专学校印发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所制 6
定的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管理制度也是切合实际的。在档案管理方面,能做到专人负责,按照“一点一册,一校一柜”的要求,来组建档案并基本做到教学档案管理的标注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但是,在关键部位,即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这两项上,也就是“强化课程管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和“按照省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规定的比例保证达到规定的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计划”这两个环节上,各县和教学点是很难把握的,市校也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各县和教学点扎实地完成教学计划,开始进行教学检查时,我们采取查验教师教案、上课记录、学生签到表、个别学生座谈等形式进行检查,感觉有漏洞,报上来的材料和数据与实际情况有折扣。2011年4月14日,我们召集各县分校校长和主管主任,专门就落实教学计划问题做研讨,会上规定,各县在两个月内,将教学活动制作成一张光盘报市校,和文档记录相配合来反映真实的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活动。我们感觉有效果后,进一步推行,要求各县将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刻录成光盘,以达到两个目的:其
一、把重点课程授课全程刻成盘,给未到课的学生补课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其二,把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老师授课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课堂及实训互动情况乃至考核情况)刻录成盘,作为落实教学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随时备查。这样做又促使各县落实教学管理工作扎实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这一环节上,永清县电大做得比较好,马校长带队去检查时,应当见到过。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在今年迎接省教育厅教学检查、落实反馈意见、主动积极采取整改措施上,我们的动作比较快。
2011年11月13日,省教育厅专家组在廊坊市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大城县电大分校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进行了教学检查。市电 7
大主管校长姚东升、主管主任杨月全程陪同了检查。检查结束后,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我们市县两级学校的送教下乡工作后,与我们交换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11月14日上午,我们当即就专家组检查情况向学校一把手尹庆丰校长做了汇报,如实转述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分析查找了工作上的不足,讨论并初步形成了整改思路和措施,决定于11月17日在永清电大召开涉农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会上,我们请永清电大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向各县到会的校长、主管主任介绍了永清涉农专业的开课情况(因为11月的第一周,永清电大刚开出了一轮理论课),从选定教师、教师备课、实际授课、课堂情况、师生互动、给学生留书面作业(引导督促学生动手动脑)到课后学生填写问卷调查以及教学效果等,都一一做了介绍。
会议更重要的议题是:通报省厅专家组对我市涉农专业教学检查(抽查)情况;分析查找工作上的不足;布置整改措施。对于整改措施,我们在会上强调、布置了两项内容:第一,此后不论哪一级的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组都要随堂跟听一堂课(基础理论课、实训课),课后就地和教师、学生进行座谈,了解检查课程开设情况、教学课时落实情况等等,来检查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第二,考虑到此前各县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各项工作掌握的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因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差异,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参考兄弟地市的做法,制定出台了《廊坊电大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评估试行标准》,《标准》将“送教下乡”工作列出了九个一级指标、三十七个二级指标,对整个“送教下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在第九个一级指标即“教学管理”指标中,我们特别将“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这两个二级指标强调为一票否决项,即把“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 8
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保证达到规定的3060教学课时,一年要安排1020学时,按照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比例安排教学计划”和“加强课程管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两项做了硬性规定,达不到标准即为不合格。
制定公布这样的评检标准,一是使各县分校、教学点开展工作有了具体的抓手、二是使我们的评估检查工作有了具体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我们在11月23日又印发了通知,要求各县必须于12月2日前将各自分校落实11月17日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开课计划、对照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报告等形成电子版和纸质材料上报市校。我们为各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又紧了一扣。时至现在,几个县级分校都在抓紧农闲的时机安排理论课、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各县校的车辆频繁往来于各个教学点之间,指导、接送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依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课时。
八、其他的工作比如教材管理等工作我们也做到依规依矩并能体现自己的特色,不再一一总结。
廊坊广播电视大学 2011、12 9
第二篇:涉农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提升内涵品质 建设特色专业
——西吉县职业中学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西吉县职业中学2013年5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自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在教育部,财政部,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为重点,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之路,志存高远建示范,全面提升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现就我校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和建设目标达成度以及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经验、特色等总结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需要,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完善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扔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由企业、学校和县农牧局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建设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成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二)项目建设内容
围绕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促进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项目建设过程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充分认识到过程比结果重要,以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成立专业建设小组,外出考察,借鉴示范建设经验,在借鉴中升华;
结合示范校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组织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示范建设有关文件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确定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措施与方法,明晰了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探索中创新;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超越自我的意志,进行课程颠覆性改革与实践;组织动员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单位,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特色性打造,能力与水平在建设中得到提升。
二、项目完成情况与经费执行情况
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共完成14个一级项目,62个个项目点,共投资283万元,完成率100%,其中:(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共24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199万元;(2)师资队伍建设共22个项目点,完成率156%,预算资金28万元;(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共3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56万元;(4)其它项目建设共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17万元。所有经费严格按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项目安排和使用资金。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的理念,积极与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马铃薯高新产业示范园、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人才。(二)构建专业课和基础课改革模式,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学校知难而进,在原有模块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的原则,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开发了《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公开出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材6部,编写校本特色教材5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
(三)以建立培养机制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学校以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
标,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投入近28万元打造教师队伍。共选派6名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学习,选派4名骨干专业教师到马铃薯高新示范产业园区、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轮流实践锻炼,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5次,第二课堂活动10次,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与兼职教师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已经形成。选聘3名兼职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健全了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及考核材料等。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了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现有专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四)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建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环境
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要素为主体,融入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建构了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的景,又具备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情感养成所需要的境。合理设计功能分区,使学生在同一实训室,基地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资料查询、小组研讨、教师教学等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设了条件。共建设了满足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完善了“产教结合、双证沟通、的能并举、互惠双赢”的“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群,增加企业冠名班3次。开展了面向农民、农技人员、乡镇干部等的花卉生产、果蔬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400人次以上;对口支援彭阳县职业中学等西部学校,对对口专业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所有实训室及网上公共资源系统全部无偿向对口支援学校开放。
四、建设成效
(一)专业定位更加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委员会带领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找准了示范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凝炼了“1223”的办学思路,秉承“办好一所学校,振兴一方经济,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办学宗旨,按照“健康做人第一,求职强技并重”的育人原则,确定了“做强自己,辐射全区,引领中职,国内一流”示范定位。目前涉农专业学生已达570多人为我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类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实力明显增强,育人环境更加优化。
中央支持我校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283万元专项资金使得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符合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由4人,发展到现在的7人,增加优秀教学团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72万元增至现在的566万元,实训室面积由1万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5万平方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由1处发展到现在的3处,国家精品课程由1门增加到现在的6门。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形成三方互动格局。
学校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新增合作企业11家,与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已有42名毕业生通过订单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与县农机局合作,引企入校,共建农机实训基地,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
(四)专兼结合机制建立,教学团队素质精良。
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任教师4人。学校将示范校的有关建设内容列入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探索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校建设专项课题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篇,全面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施能力。
(五)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贡献不断增大。
学校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培训与鉴定总量达到1.6万人次。面向农村免费招收涉农专业学生236人,免收学费40多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蓄积了人才。
(六)示范辐射作用突出,引领中职快速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建设的辐射作用,毫无保留地将示范建设成果与兄弟学校分享,与区内外15所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展专题讲座近10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300多人次,派出10多人次到区内外20多所中职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共建精品课程5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10多项,带动了全区中职学校共同发展。
(七)管理内涵建设显效,成为中职管理示范。
学校投入10多万元资金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内涵建设,选派管理干部参加全国示范建设工作会议更新管理理念,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建立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文化。通过管理内涵建设,领导班子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团队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绩效管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了以“全员聘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将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效益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八)人才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
两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01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15%。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训条件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共有73名学生参加了自治区级技能大赛。
(九)实施专业文化建设工程,彰显农工文化特色。
学校制订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环境文化工程,编制文化手册。有农工特色的实训文化等,营造有农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外化于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使学校形成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勤劳奉献”为内涵的精神,具有了促进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氛围与环境。
五、思考与探索
(一)体会
1、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学校专业建设始终坚持“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建设思路,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了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大明晰,全校教职工不断深化中职理论与实践,逐步加深对中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为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在示范校建设中,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有关领导深入学校考察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检查项目建设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兑现了在专项建设中增大扶持力度的承诺,保障了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示范建设经验证明,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4、管理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学院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展业建设,将管理内涵建设作为项目纳入到示范建设方案中。学校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通过管理内涵建设,对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治校方略进行研讨总结,诠释和固化,培育了学校制度文化,突出了专业特色与亮点,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了优秀教学团队,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普遍提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创新了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示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问题
1、管理创新度还不够高。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理顺了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使全体教职工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增强。但仍存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尽管学校在专业示范建设中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但仍存在着由于办学基础弱,教师科研能力弱而导致的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少、农业新技术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效果。
3、专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伴随着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在教育部倡导和
指导下,学校专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就业竞争力日益提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办学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不够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思考
1、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的职责与任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指导作用,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法规与政策,理顺企业与学校的关系,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将校企合作变成学校与企业的自觉行为,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2、专业建设需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担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将专业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为全社会服务的功能,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示范校要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对口支援兄弟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引领中职教育共同发展。
3、专业建设应不断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专业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积淀独特的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凝炼特色,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制度文化,强化内涵建设,构建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专业假设的健康发展和对外拓展。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我们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还要按照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7
第三篇: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中的三大感悟
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管理中的三大感悟自2010年以来,滦南县农广校就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涉农专业成人中专班教学工作,当时是结合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的,33个项目村,每村从40名学员中推选1名学员免费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中专学历教育。2011年起又动员参加省农民培训工程中农民创业培训的部分学员先后接受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蔬菜园艺、水产养殖三个专业半农半读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几年共招收学员140人,已毕业119人,目前还有三个班143人在读。通过几年的教学管理,笔者在工作中感悟颇多,总结起来觉得要做好涉农专业中专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就要坚持五个原则,做到五个到位,注重五个结合。
一、坚持五个原则
1、总量不变原则。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央及省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学制三年,确保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30天,不低于700学时,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三年的总学时在2100学时以上。做好规定动作,增加地方特色,内容上不减少,时间上不缩水。
2、学以致用原则。对于成人而言,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花费时间学习,目的不是拿个中专文凭,而是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因此不仅在时间安排上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2:3,还要求教师上课时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基地练兵,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实际、实用、实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重心下沉原则。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涉农专业中专教育,要下沉重心,教学班要贴近农民,办在条件较好村镇或者产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在家门口接受学历教育,变学员多人跑为教师一人跑,有利于节本增效,解决工学矛盾,又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也符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2008级蔬菜园艺班办到淮河镇蛤滩村,2009级水产养殖(龙虾养殖与营销)班办在位于明祖陵镇的江苏仁和龙虾养殖基地。
4、有章可循原则。就是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教学管理参照《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农业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要求,制定了滦南县农广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中央校文件精神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
教学辅导大纲、统一教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原则,全面落实媒体教学(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5、能力发展原则。教学中不仅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掌握“怎么办”,更要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效果比那强?”等等,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还通过专业的拓展和创业引导,让学员在科学素养,养成教育,终身学习,一专多能上有更大的发展。
二、做到五个到位
1、管理制度到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滦南县农广校先后制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县级教学班和村级教学点教学管理职责、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监控与反馈制度、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四表一志”即校历表、教学进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日志和教学文档、教学业务、学生学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学员日常行为规范、学员签到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及多项考核奖惩制度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执行力得到提高;管理在制度建设中促进了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组织保障到位。滦南县农广校实行两级教学组织管理,即县校本级和乡镇教学点。每个教学班都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一名由县校任命的班主任,一名由乡村推荐协助办班的教学联络员和一名负责学员实习工作的辅导员。教学班还成立了由三名学员组成的班委会,分别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
3、学员遴选到位。一是学员要有一定的种养经验、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二是学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是学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或以上的文化水平;四是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关系,有志于在农村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五是学员相对集中,居住在教学点附近的产业带上,原则上不跨教学点所在乡镇招生。
4、教师配置到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作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要有一支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又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滦南县农广校在全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126名成员中选聘了20名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各教学班还配备了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语言文字功底水平高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和联络员。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艺和教学水平。
5、考核激励到位。一是开展教学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学期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对几个教学班的学员上课、作业完成、考核成绩、教室布置、实习基地建设、学员个人产业发展等状况和教师教学指导情况及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被评上流动红旗的,除精神鼓励和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和学习标兵评选倾斜外,还奖励1000元用于开展集体活动的班费。二是制定教师上岗的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评比优胜者、论文发表作者、宣传报道员给予奖励,对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和承包实习基地,能讲给学员听,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的教师给予资金扶持和重奖。三是在学员中开展比学比创活动,每学期评选出十名学习标兵,各奖励300元;每学年评选出十名创业标兵,各奖励500元;十名信息示范户,各奖一年电脑上网费用。
三、注重五个结合1、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先期的建设中已具备一定的教学培训功能。推进中职教育进村办班,对教学班再加大投入,保证教学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椅、有制度、有教师、有书籍、有电视、有DVD、有电脑、有投影仪、有产业基地,壮大了田间学校的功能,放大了中职教育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实施全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契机,在农民创业培训中招录部分学员参加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学员素质较好,创业意识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容易集中授课,自家的产业园又是实习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能保证教学效果。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员学科学用科
学的综合能力,助推了创业培训出典型出效益,同时加快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与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农业高效产业示范园区是学员提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生产实践论文的第二课堂,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考场。滦南县农广校根据专业设置,与江苏三森食品、淮安温氏集团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中澳满江红龙虾养殖园区、江苏仁和龙虾生态养殖基地、淮河高效农业蔬菜示范园区、仇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学生的实习试验基地。
4、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一是把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如滦南县龙虾协会、滦南县龙虾养殖协会、淮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聘请合作社负责人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发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必须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二是引导所有学员根据产业类型参加或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几年努力,100%学员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56%学员创办和领办了合作组织,22%的学员对农产品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产品商标、申请了商品条形码,有8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与农民科技书屋相结合。科技书屋是产业的助推器,农民的加油站。农广校教学点的建设应有战略眼光,要借助省委省政府的“书香工程”的实施,帮助教学点所在的行政村建起农家书屋,并管理和运行好书屋,让它发挥更大地作用,既要满足学员完成学业的需求,又要满足村民对科普书籍的精神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向农村延伸。同时也为学员搭建了服务村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学员不仅做一名善于学习的优秀学生,又要成为一名农业技术的推广员、农村政策的宣讲员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近年来,滦南县农广校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致力于完善功能,发挥职能,保牌子,求发展,重声誉,作贡献。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实施好农民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全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坚持招生,努力办学,“有学生才叫学校”是每个教职工的共同理念,办学不止招生不断,哪怕在最困难的年份,也有一个班学生在校读书,“一个馒头蒸熟了吃”是每个教
职工的共同信念,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有教职工都能叫上学生的名字,学生也了解每个教职工的姓名职务和分工。近几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颁发与实施,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政策、涉农专业减免学费政策等等,让滦南县农广校的发展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抢抓机遇、时不待我,使每个农广人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唯有努力,才能无愧。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滦南县农广校连续四年荣获江苏省农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授予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江苏省十佳育才兴农示范校、江苏省青年外出务工培训示范基地、淮安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滦南县双拥工作优秀培训基地,荣立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富民兴淮,建功立业”集体功一次。2007年9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农广校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滦南县农广校作为唯一县级农广校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2010年1月,全国农广校冬春农民大培训的启动仪式在滦南县淮河镇蛤滩村举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为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不正是农广人追求的价值吗?其乐融融、师生同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安校园、和谐学校不正是滦南县农广校发展的方向吗
第四篇:教务处涉农专业教学工作总结
教务处涉农专业教学工作总结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以民为本,服务民生。教学尊重民生、民意、民众,以技术适用性为教学根本宗旨,以农民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对涉农专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及长远、健康发展起决定作用。
按照学校部署,教务处承接涉农专业教学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442】号文件精神,教务处秉持将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将以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为出发点,已按计划在农忙前对种植、养殖专业共计8个班级分别进行了组织教学工作,教务处通过各种人脉关系,多渠道从望奎县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聘请12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8个涉农班级根据不同村屯,不同农作物类型、土壤类型等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并派出教务员每天随堂听课,掌握整体教学效果及农民学员反馈意见,适时对聘请老师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建议。以教学实用性为教学根本宗旨,以农民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学员满意度超出预想,教学效果良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我们的努力付出换来了农民学员的一句话,那就是“这样的课,就是不给钱也应该来认真听„„望奎职业技术学校是办实事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取得了这一阶段授课的圆满成功!
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以下几点:
一、领会文件、领导重视:
为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2009【442】号文件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文件精神,及党中央2010【1】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 业创业能力”等文件精神,学校领导深刻领会,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快速行动,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推进会议,制定并建立了科学、有序、高效的涉农专业教学管理机制,真抓实干,齐抓共管,务实高效落实文件惠农、惠民政策,下定决心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老百姓挣到钱,为学校争得声誉。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高,学校校长以及中层领导经常深入乡村开班现场视察,参加涉农专业的开学典礼并向农民学员大力宣讲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调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对于致富的作用,表明望奎职业技术学校开办涉农专业的意义,鼓励广大农民学员认真学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提高涉农专业学员学习热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政策支持、感染教师:
为了办好涉农专业,学校本着一切为涉农专业教学让步的原则,为保证涉农专业教学顺利进行,学校将校长专业车辆调用到涉农教学,为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持。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对聘请的各相关单位技术人员予以高薪待遇,加之人文化关怀,让聘请老师享受到最高的礼节和待遇,感受到我校对老师传授知识极大的尊重和认可,感染并激励了授课教师对涉农专业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涉农专业教师对我校务实惠农政策高度认可和赞许,同时也被我们务实工作作风所感染,以加入到这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教学队伍为荣,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态度,在技术传授,教学改进上态度积极,备课认真、充分,务实教学,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用出发,监督保障:
围绕农村、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制定教学计划,以农民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技术适用性为教学根本宗旨,派出教务员每天随堂听课,掌握整体教学 效果及农民学员反馈意见,适时对聘请老师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和建议,发挥监督、检查、指导的作用,务实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取得到一事实上的社会效应,通过本乡、本村第一批班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对后批班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联动效应,有利于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稳定学员思想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显现正规、适时总结:
对种植、养殖2个专业8个班级473人的作业进行详批,计入作用业成绩,并对学员公布,体现学校涉农专业学制教育教学管理的正规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间接促进学员认真完成笔记,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考核科目根据各班实际教学内容而定,“教什么、考什么”,注重适用、难易适中,让老百姓感觉我们的考试并非形式作秀,只要认真学,都能会、都能答上,而保证不了出勤,就不会、答不上来,肯定不及格。从而让学员提高认识,对保证出勤起到很好的督促、促进作用。向学员发放教学信息反馈调查表,调查对本期班教学效果的评价、下期班想要学习的内容及农闲具体时间,各项目简单明了,突出围绕提高农民教学收益度为中心,增加对学校的认可,对教学的支持,对我们工作的赞许,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效应。
对以上各项资料,对学员全面公开,成绩管理透明化,增强信服度。教务处对本次涉农专业学习结束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并对下一期班进行考察、调研及教学效果预测,逐步调整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汇编讲义、归类建档:
对各位教师讲义进行整理,以便涉农专业学员查阅,让学员进一步感知学校的诚意,以人为本,教学以农民学员为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产生联带作用,促进良性循环。根据各班级教学内容及各位老师教学方法等信息建立教学档案,以便对各班级,根据不同需要安排下一步教学内容,涉农专业教学相关材料已归类建档,可随时迎接上级部门、兄弟单位的检查、验收、观摩。
下班开班的重点计划:
涉农专业根据教学信息反馈调查表反馈情况,根据不同村屯实际需要,在农忙期间组织对口技术人员,深入村屯,进行实地田间指导,并根据调查、反馈出各村屯的不同需要,安排下一期开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开课准备。
通过各种人脉资源广泛渠道增加涉农专业师资储备,为下一批次开班提供人力保障。
通过调研,对各班级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预定,科学合理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并根据不同教师所掌握专业特长,优化师资配备,审核教学内容,或指定项目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阶段的组织授课,我们收获了农民学员的认可,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但我们的工作仍有欠妥之处,有很多村屯,没有排上号,但我们却看到了涉农专业的办学前景,和我们组织教学的责任,我们必将牢记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老百姓挣到钱,为学校营造声誉,一定要将涉农专业办学成为学校的“两轮同转”增添又一加速轮、动力助推器。
第五篇:涉农专业教学计划
灵寿县职业中学
“送教下乡”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涉农类专业的具体要求,我校设有以下涉农类专业包括: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林果专业等专业。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在16-45岁、已经或准备在农村创业、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
1、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起新型农民的模范带头人。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课);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设置上,采用“2+3”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课程占40%,实践训练课程占60%。
(一)公共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英语、农民工自我保护、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二)专业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茶叶生产与加工、各种畜禽生产经营以及畜禽疾病防治、林果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发展规模化经济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实践课模块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所选主攻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及技术推广,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能真正掌握所选学
科生产经营及技术推广技术,并结合实际在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所突破。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生产特点,农忙时,授课指导到实践场地;农闲时,授课指导到学校教学点,以生产经营中的核心技术为主要突破,按照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特殊情况下,可集中组织参观学习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灵活确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根据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可更新和修订部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但需经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四、教学形式
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等。
1.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
2.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多媒体教材及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电话、电子邮件答疑等。
3.学生实践:
(1)实验: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实验,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2)实习:学生根据本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集约化的经营服务活动。
五、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原则上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以专业课为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各个学期都安排实践课。具体安排时,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确定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3-5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开设计划,由学校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根据需要,有些课程在假期予以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专业教学务必开齐开全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训练课课程。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六、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从事农业经营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以及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贡献。
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考核方式
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三种方式。
1.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
2.学科教学结束要进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三)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考核根据教学进度一般安排每学期期末集中进行该学期所学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实践成果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进行。
十、毕业与颁证
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取得或超过本大纲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即可准予毕业。毕业生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
灵寿县职业中学
2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