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农专业问题调研
眉县职教中心为农服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一、学校概况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委县政府建设的有眉县教育局主管的集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成人科普培训、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化为一体的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以次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际,立足市场,服务“三农”,积极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起一中心(职教中心)、八个辐射点(八个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23个村农技校的融职教、成教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为一体的,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为核心的大职教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168名,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学校建起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实验场所。职教中心多方开发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注重涉农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宝鸡金果公司联合开办职教为农服务基地,投资13多万元建起植物组培室及“农民远程科技教育网”,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到2012年,此科技示范基地为全县培育高产无病毒草莓种苗10万多株、大田生产种苗100多万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草莓业发展,出现了槐芽、小法仪“草莓乡”等杂果栽培规模乡镇。同时,职教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依靠科技推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猕猴桃、大樱桃、苗木繁育不断上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学校不断探索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政策推动下,我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科教兴县连创佳绩。全县“科技示范户”、“示范园林”发展到600户,有1895名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1900名农民取得“绿色证书”。金果园艺公司等二十多家园林企业、三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名,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立足“三农”,以农业实用技术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为已任,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眉县职业教育立于“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级 “文明校园”、“绿色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二、课程改革情况
“涉农类” 专业开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1、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了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鼓舞了学生和家长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转产转业,发展高效农业,从有限的土地
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面临的涉及生计的重大问题,人们认识到有技术、懂经营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市场
开设“涉农类”专业能更好的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扩大我校的办学规模,而对就读“涉农类”专业的学生,国家给予学费全免,有利于我校招生。
2.开设的“涉农类”专业需合理、合情
专业的开设关健在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表明,我县在种植、园艺、园林、养殖行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一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担负着这一重任。我校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开设涉农类专业势在必行。
经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比较适合我校开设的是园艺专业。一是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较广,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比较切合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结合招生市场需求对专化方向作出灵活调整。二是我校生源地的群众主要从事和园艺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且已认识到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的收入,更愿意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相关技术,有利于招生。三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低。我校建有农业
实习、实训基地,且我县果业和园林种植规模较大,可与种植户们合作,聘请他们做技术指导教师,也可租用他们的农业设施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这些因素为我校以较低的成本、更好的条件来开设涉农专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开设的“涉农类”专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师资:目前我校的“涉农类”师资比较缺乏,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农业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会直接影响我校开展“涉农类”专业教学的成效。
(2)设备:我校涉农专业起步较晚,导致“涉农类”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将严重束缚我校“涉农类”专业教学的长足发展。
(3)经费:要办好“涉农类”专业,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我校的经费十分紧缺,维持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无法投入更多的经费到“涉农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这是我校“涉农类”专业开设的较大阻碍。
三、教材使用情况
学校涉农类专业教材以全国自学教材及中职大专教材为主,同时开发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县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先后开发了《素养》、《农业实用技术汇编》、《外出务工手册》、《猕猴桃栽培》、《礼仪》等以及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做一代新型农民》。在使用中教师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但不利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标准的把握。
四、教材规划及建议
学校将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县近年来农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再进一步完善。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编写新型涉农专业的教材,力求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将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我县农民的现实情况,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增大实际应用的篇幅,实践操作实训的教学内容。
五、组织形式
以专业组为龙头,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分学科编写。先讨论课程提纲,再搜集各学科专业素材,以科学性、发展性、拓展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为原则。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眉县的农业发展涉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颇高,这一方面是眉县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才自我发展的必需条件,中职学校也只有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巧用劲,才能让自我培养的眉县的农业人才与眉县的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才更具生命力。
第二篇:涉农问题调研doc
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研究
农村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信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情况看,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该类问题通常为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调查取证困难,解决难度大,是影响稳定的重要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
农村信访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反映占地补偿问题。主要表现在占地补偿低、非法占地不给失地村民补偿等问题;二是反映落实土地政策问题。主要表现在未按政策分配土地、多留机动地及其他违反国家政策问题;三是反映非法占地问题。主要指非法采石、破坏环境私自改变耕地用途、乱用乱占土地、毁林卖土、退林还耕等问题。四是反映农村班子成员本身问题。主要反映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农村干部作风粗暴,以权谋私,村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财产等问题。
二、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
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大,农业资源的价值和农村干部待遇不断提高,农民对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源分配关注程序进一步提高,由利益分配不公和权力使用失衡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并与村领导班子换届、村重大经济活动及村班子工作开展相辅相生,且呈现日趋活跃之势。造成农村信访既有农村民主政治不健全的深层次原因,也存在派性争斗、发泄私愤、通过信访达到整倒村官,“改朝换代” 1的心理驱动,但核心因素是集中在农村干部身上,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干部自身问题是造成上访的主要原因。少数农村干部财务不清,村庄财务管理混乱,村官在财务支出上过于随意,对资金花在何处,用在何处,群众长时间无所知晓。部分村庄干部办事不公。在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计划生育指标安排、村民就业等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上不能“一刀切”“一碗水端平”。部分村庄干部作风不正,决策、办事不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大事小事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独断专行。有的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混乱、社会治安状况差、水、电费过高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期不予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轻则造成群众对干部的猜疑、误解,重则使群众对干部丧失信心,干群关系因此而疏远,从而引发上访。
二、宗族派系争斗是群众上访重要因素。有些农村班子前任和后任宿怨长期存在,在村庄事务上明里暗里进行干预,时时处处抓小辫,设障碍,动不动整材料,告状上访。有些村干部上任后代言本家族利益,屁股一边坐,利益不均分,招致其他群众反对,形成对立面。部分村庄“两委”班子不能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相互猜疑,相互设防,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甚至煽动或怂恿群众进行上访。
三、政策因素是引发农村信访的重要一环。均田制调整以来,部分村庄尚没有落实政策,有些村庄虽然落实了政策,但落实不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变通执行政策的问题,埋下了信访隐患。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以租代征占用农民土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年限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农民上访往往
人数多,上访层次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四、基层工作绩效不高是引发上访的导火索。农民到镇村办事办理户口、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审批、办理房产证具体事项时,一些本应解决的事情得不到解决,群众求助无门,逼出了上访;一些可办可不办的不能找不出合理处理途径,有些被推来推去,有些被束之高阁,拖出来了上访;一些不应解决事情的不能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居高临下,态度蛮横,激起了上访。
五、农村社会治安混乱是引发上访的一大诱因。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发生斗殴,由于不能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引发上访。有些黑恶势力贯穿其中,进一步加重了群众不安全感。
上述问题在村庄或单一存在,或是交织在一起,无论哪种情况,都引起了群众不满,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工作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的种种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应统筹考虑,标本兼治,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民主政治建设为根本,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与引导为保障,综合治理,常抓不懈,逐步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
(一)抓好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农村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只要一个村庄的干部团结协调,有战斗力,即
使偶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得到及时地化解与处理。而一些村庄出现影响稳定的各类问题,也大多是由村干部软弱涣散造成的。因此,作为负有第一责任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应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注重实绩,注重群众公认,广开选人用人渠道,切实将那些作风民主、公道正派、整体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人员选拔到农村干部中来。作为农村干部,应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转变作风,克服私利,从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入手,从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树立干部威信,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二是党员队伍建设。要本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侧重一线,侧重骨干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党员,同时,针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与管理。切实改变目前部分村庄存在的组织生活不健全、党员长期处于放任自流、自由涣散状态。三是老年人队伍建设。农村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资历较深,威望较高。加强老年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释疑解惑、维护稳定等方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比如民主听政会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政、政务公开制度等等,今后,重点在落实好各项制度上下功夫。当前,应重点落实好四项制度。一是民主决策制度。作为村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大胆负责的同时,增强民主意识,坚
持小事经常沟通商量,大事会议决定。会议上无论是书记、主任,还是村“两委”的普通成员,在地位上必须一律平等,在村庄建设与管理决策上,无论是谁,只要他说得对,符合村庄实际,就应作为“两委”决议进行贯彻执行,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民主听政会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必须交由听政会讨论,把这些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决策权交给群众,将干部行为臵于村民的监督之下,以有效克服和避免农村干部行政行为简单化和随意性。三是财务“三代管”制度。通过实行农村钱、帐、票据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代管,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杜绝大吃大喝现象,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消除因财务不清引发的群众上访。四是村务公开制度。对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按排,尤其是财务收支情况,要通过公开栏、黑板报等途径及时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以给村民一个明白。
(三)政策调整要慎重。要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纠正各种损害群众现实利益的行为,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推进各项改革中,切实做到凡是不能使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要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不要出台;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可能引发社会震荡的政策不要出台;保护部门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政策更不能出台,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四)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特别是在十八大召开前期,要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困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履行社会服务者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将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认真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要求,进行认真办理,凡是上访人要求合理的,立即给予解决,凡是可解决可不解决的要变通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切实做到使群众生气而来,消气而归。
第三篇:当前涉农信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涉农信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人民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人民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和调整,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必然通过群众信访反映出来。做好涉农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来自农村的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涉农信访问题的情况及特点
(一)涉农信访数量明显增多。2005年以来,我市人大常委会共受理各种信访案件505起,其中涉农信访案件201起,约占信访总量的30%;2005年受理86起,2006年1至10月份受理115起,比去年全年总量增长约34%。
(二)涉农信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中“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乱批滥占、倒卖耕地、非法转让出让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上访较多;二是少数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三是城镇化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达不到群众满意,或村组干部拖欠农民征地费用,不按时足额发放,甚至合伙贪污;四是农村群众因山林水土宅基地纠纷引发的矛盾。以上四种情况约占涉农信访案件总量的84%。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信访时有发生。由于少数信访人法律意识淡薄或受他人教唆,不通过合法、理性、有序的信访方式来反映问题,而是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采取集体上访、围堵党政机关、在机关大吵大闹、拦截领导车辆、赴省进京上访等过激行为,扩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办公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涉农信访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与经济因素
1、由于自然资源有限,而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致使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源的分配、调整、管理难度增大,在农村极易产生利己的争夺资源行为,导致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为争夺生活资源发生一些冲突而引发大量的涉农信访。
2、随着城乡差距,家庭、个人贫富差距的存在和加大,使极少数农民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嫉妒别人、怨恨社会的畸形心态,一旦遇到了合适的释放点,将会发生不正常行为。
(二)政治因素
1、政府的不当行为激发了农民的利益矛盾。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改革意识增强,与少数基层干部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粗暴,执法执纪不公、不廉,形成行为意识碰撞,使农民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少数乡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有时甚至极大损害了农民的自身利益,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一方面,乡镇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或无所事事现象突出,增大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少数村支部、村委会等组织配制不强,财力管理混乱,村级事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农民有意见。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有的只顾自己致富,而对群众的困难很少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用。
3、农村治安管理薄弱。由于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就拿我县来说,18个镇、办事处,多数派出所警员不足,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同时加上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紧缺,民警不能安心在基层。农村干部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需要,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纠纷无人调、罪犯不能及时抓获现象,在客观上助长了违法活动的恶性循环。
4、控访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也是涉农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尽管各级各部门都不断加大了控访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控访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群防群控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执法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控访工作中,认为不是自己主办的案件,当事人上访和自己无关。二是个别工作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心存侥幸,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控访工作当做大事来抓。三是矛盾排查工作不够细致。轻信感觉和想当然,忽视问题,遗漏问题,甚至掩盖问题。四是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导致决策失误,给工作造成被动。
(三)文化因素
1、农村还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甚至是文盲加法盲,兼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封建腐朽思想和外来不良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其价值观、利益观、公正观和伦理道德标准发生倾斜,从而迷失方向,丧失辩别力。
2、“普法”工作不够深入,上访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上访的另一重要原因。上访当事人多数为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的农民,法律知识水平有限,不懂法律程序。有的自认为有理,盲目胡来,四处乱告状,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有的不知用法律或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到上访上。
三、新形势下做好涉农信访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机制。
首先建立涉农信访领导责任制。把涉农信访工作摆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其次,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定信访、纪检、司法部门是涉农信访工作第一责任部门,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是具体责任人,真正做到信访工作具体抓、抓具体。第三,强化第一道防线。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村级信访工作责任主体,采取联系困难户、联系离任干部和老党员等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村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要及时捕捉信息,及早化解矛盾。在具体操作中,要坚决克服“上访无好人”的观点,正确对待上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矛盾,及时有效地疏导群众。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
(三)抓好防控关,变处理为预防。
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会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更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在解决涉农信访问题的同时,要注重超前防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少涉农信访案件的发生。一是要选准选好农村各级班子带头人,配备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抓好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四、人大在解决涉农信访问题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一)把解决涉农信访问题与监督、任免工作结合起来。一是把信访工作与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对涉农信访件进行归纳分析,在信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住涉及影响社会稳定、司法不公等问题进行重点督办。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动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二是把办理信访与任免工作结合起来。对提请任命的工作人员,要考察其办理信访件水平和办案的能力。凡是群众反映意见较多的办案人员,要认真组织调查,掌握实情,严把任命关。
(二)完善信访立法,规范信访工作。上访是公民的权利,但权利的形式不是无限制、无约束的。目前,由于法律不完善,客观上助长了个别无理纠缠的当事人,以上访手段进行要挟的风气。因此,建议对信访工作立法予以规范,对无理缠访,扰乱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进行法律制裁,维护司法权威。
(三)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群众依法解决涉农问题。涉农信访的当事人,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应该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要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当事群众明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越级上访。从而把群众引导上依法解决自身信访问题及依法逐级信访的渠道。
(四)落实编制,配强人员。信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表达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群众把信访视为寻求正义、维护权益、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期望通过上访,依赖更高的权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但现在不少部门没有专门的信访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时造成群众投诉无门。涉农信访工作量大面广,需要信访工作者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但就目前的形势看,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多数信访工作者还不能完全胜任涉农信访工作的需要。应分批的组织信访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办访的能力。(刘作金)
第四篇:涉农专业教学计划
灵寿县职业中学
“送教下乡”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涉农类专业的具体要求,我校设有以下涉农类专业包括: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林果专业等专业。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在16-45岁、已经或准备在农村创业、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
1、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起新型农民的模范带头人。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课);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设置上,采用“2+3”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课程占40%,实践训练课程占60%。
(一)公共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英语、农民工自我保护、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二)专业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茶叶生产与加工、各种畜禽生产经营以及畜禽疾病防治、林果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发展规模化经济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实践课模块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所选主攻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及技术推广,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能真正掌握所选学
科生产经营及技术推广技术,并结合实际在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所突破。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生产特点,农忙时,授课指导到实践场地;农闲时,授课指导到学校教学点,以生产经营中的核心技术为主要突破,按照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特殊情况下,可集中组织参观学习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灵活确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根据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可更新和修订部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但需经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四、教学形式
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等。
1.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
2.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多媒体教材及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电话、电子邮件答疑等。
3.学生实践:
(1)实验: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实验,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2)实习:学生根据本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集约化的经营服务活动。
五、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原则上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以专业课为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各个学期都安排实践课。具体安排时,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确定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3-5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开设计划,由学校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根据需要,有些课程在假期予以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专业教学务必开齐开全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训练课课程。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六、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从事农业经营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以及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贡献。
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考核方式
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三种方式。
1.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
2.学科教学结束要进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三)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考核根据教学进度一般安排每学期期末集中进行该学期所学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实践成果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进行。
十、毕业与颁证
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取得或超过本大纲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即可准予毕业。毕业生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
灵寿县职业中学
2012.3.15
第五篇:涉农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提升内涵品质 建设特色专业
——西吉县职业中学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西吉县职业中学2013年5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自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在教育部,财政部,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为重点,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之路,志存高远建示范,全面提升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现就我校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和建设目标达成度以及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经验、特色等总结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需要,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完善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扔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由企业、学校和县农牧局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建设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成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二)项目建设内容
围绕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促进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项目建设过程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充分认识到过程比结果重要,以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成立专业建设小组,外出考察,借鉴示范建设经验,在借鉴中升华;
结合示范校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组织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示范建设有关文件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确定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措施与方法,明晰了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探索中创新;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超越自我的意志,进行课程颠覆性改革与实践;组织动员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单位,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特色性打造,能力与水平在建设中得到提升。
二、项目完成情况与经费执行情况
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共完成14个一级项目,62个个项目点,共投资283万元,完成率100%,其中:(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共24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199万元;(2)师资队伍建设共22个项目点,完成率156%,预算资金28万元;(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共3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56万元;(4)其它项目建设共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17万元。所有经费严格按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项目安排和使用资金。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的理念,积极与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马铃薯高新产业示范园、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人才。(二)构建专业课和基础课改革模式,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学校知难而进,在原有模块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的原则,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开发了《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公开出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材6部,编写校本特色教材5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
(三)以建立培养机制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学校以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
标,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投入近28万元打造教师队伍。共选派6名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学习,选派4名骨干专业教师到马铃薯高新示范产业园区、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轮流实践锻炼,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5次,第二课堂活动10次,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与兼职教师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已经形成。选聘3名兼职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健全了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及考核材料等。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了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现有专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四)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建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环境
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要素为主体,融入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建构了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的景,又具备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情感养成所需要的境。合理设计功能分区,使学生在同一实训室,基地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资料查询、小组研讨、教师教学等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设了条件。共建设了满足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完善了“产教结合、双证沟通、的能并举、互惠双赢”的“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群,增加企业冠名班3次。开展了面向农民、农技人员、乡镇干部等的花卉生产、果蔬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400人次以上;对口支援彭阳县职业中学等西部学校,对对口专业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所有实训室及网上公共资源系统全部无偿向对口支援学校开放。
四、建设成效
(一)专业定位更加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委员会带领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找准了示范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凝炼了“1223”的办学思路,秉承“办好一所学校,振兴一方经济,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办学宗旨,按照“健康做人第一,求职强技并重”的育人原则,确定了“做强自己,辐射全区,引领中职,国内一流”示范定位。目前涉农专业学生已达570多人为我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类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实力明显增强,育人环境更加优化。
中央支持我校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283万元专项资金使得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符合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由4人,发展到现在的7人,增加优秀教学团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72万元增至现在的566万元,实训室面积由1万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5万平方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由1处发展到现在的3处,国家精品课程由1门增加到现在的6门。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形成三方互动格局。
学校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新增合作企业11家,与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已有42名毕业生通过订单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与县农机局合作,引企入校,共建农机实训基地,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
(四)专兼结合机制建立,教学团队素质精良。
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任教师4人。学校将示范校的有关建设内容列入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探索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校建设专项课题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篇,全面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施能力。
(五)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贡献不断增大。
学校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培训与鉴定总量达到1.6万人次。面向农村免费招收涉农专业学生236人,免收学费40多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蓄积了人才。
(六)示范辐射作用突出,引领中职快速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建设的辐射作用,毫无保留地将示范建设成果与兄弟学校分享,与区内外15所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展专题讲座近10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300多人次,派出10多人次到区内外20多所中职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共建精品课程5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10多项,带动了全区中职学校共同发展。
(七)管理内涵建设显效,成为中职管理示范。
学校投入10多万元资金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内涵建设,选派管理干部参加全国示范建设工作会议更新管理理念,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建立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文化。通过管理内涵建设,领导班子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团队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绩效管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了以“全员聘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将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效益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八)人才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
两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01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15%。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训条件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共有73名学生参加了自治区级技能大赛。
(九)实施专业文化建设工程,彰显农工文化特色。
学校制订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环境文化工程,编制文化手册。有农工特色的实训文化等,营造有农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外化于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使学校形成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勤劳奉献”为内涵的精神,具有了促进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氛围与环境。
五、思考与探索
(一)体会
1、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学校专业建设始终坚持“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建设思路,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了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大明晰,全校教职工不断深化中职理论与实践,逐步加深对中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为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在示范校建设中,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有关领导深入学校考察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检查项目建设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兑现了在专项建设中增大扶持力度的承诺,保障了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示范建设经验证明,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4、管理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学院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展业建设,将管理内涵建设作为项目纳入到示范建设方案中。学校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通过管理内涵建设,对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治校方略进行研讨总结,诠释和固化,培育了学校制度文化,突出了专业特色与亮点,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了优秀教学团队,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普遍提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创新了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示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问题
1、管理创新度还不够高。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理顺了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使全体教职工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增强。但仍存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尽管学校在专业示范建设中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但仍存在着由于办学基础弱,教师科研能力弱而导致的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少、农业新技术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效果。
3、专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伴随着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在教育部倡导和
指导下,学校专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就业竞争力日益提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办学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不够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思考
1、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的职责与任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指导作用,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法规与政策,理顺企业与学校的关系,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将校企合作变成学校与企业的自觉行为,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2、专业建设需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担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将专业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为全社会服务的功能,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示范校要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对口支援兄弟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引领中职教育共同发展。
3、专业建设应不断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专业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积淀独特的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凝炼特色,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制度文化,强化内涵建设,构建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专业假设的健康发展和对外拓展。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我们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还要按照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