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18:4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

第一篇: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

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推动了全县文广新事业的大发展。现就“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情况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一是扎实推进文化中心项目建设,3d影院、图书馆将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二是全面完成文化园决策广场、文化休闲区、毛泽东兵井冈雕塑、亮化、绿化等五大工程;三是完善陈列布展工作,完成一枝枪纪念馆、秋收起义20天陈列布展、甘祖昌将军展览馆、湘赣省“一苏一大”列宁学校、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末代帝师朱益藩老宅、花塘村史、陇上改编旧址九大布展工作;四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2012年以来,国家省文物部门拨付维修资金215万元,其中陇上改编旧址35万元,宾兴馆100万元,仰山文塔40万元,贺录姑贞孝坊40万元,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五是完成发射台改造工程,已完成供水、道路改造、机房改造、铁塔维修工程;六是全面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在努力提升改造文化站的同时,加强了开放管理工作,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

(二)文化惠民活动亮点纷呈。全县共完成送电影下乡10695场次,观众人次达150万余人次。剧团送戏下乡720场,尤其针对盲区人群开展了文化惠民活动,为敬老院、服刑人员、工业园区务工人员送上了精神食粮。自创小戏6台、小品11个、快板5个、器乐曲3首,挖掘创作了以《石门山女人茶》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采茶戏“偷师”、“劝郎”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剧在全县进行了展演。图书馆从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获赠价值300余万元的图书,先后录入ilas系统,实现图书借阅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方便了读者借阅,2013年在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

(三)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一是承办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乡约》、《我们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贺新春》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全县人民送上了厚重的精神食粮;二是在广场举办了美术、书法、摄影、文明礼仪图片等展览。透过图文展示了中国悠久的礼仪文化,展品吸引了大量群众,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三是成功举办了六届油菜花节和四届莲文化旅游节。

(四)文化辅导活动深入民众。一是举办戏曲、美术书法骨干、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班共30余期。二是组织实施了“三区人才”支援计划,选派专业人员到乡镇进行人才对结,尤其为良坊镇《木板雕刻》、三板桥乡《城皇界寺》等非遗项目及路口阳春古民居保护名录申报工作和古籍书普查登记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专业指导培训。

(五)农村文化示范点工程有新特色。实施开展了文化示范工程。从2013年开始,每年打造26个村级文化示范点,扶持10个村级文艺团队基础文化设备。一是开展争创“全国楹联之县”活动。继续深化三板桥全国楹联文化之乡这一品牌,举办楹联大赛,进一步打造楹联文化墙共计200米;二是打造地方书籍特色专柜。在各示范点收集、整理有特色的族谱、方言、图书、格言、诗歌、传记等古今书籍,设立地方特色专柜,将地方古籍收集编入目录,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书籍书柜6个。三是塑造一个莲文化共享品牌。通过挖掘各示范点文化资源,以风土人情、特色建筑、传统戏曲、历史文化等方面为题材,创办“荷乡莲说”系列讲座。十二五期间举办了《引兵井冈决策》、《解读玉壶山》、《烽烟——发生在历史上那些战事》三期讲座,通过电视讲座,现场讲课的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挖掘宣传人文历史;四是打造文化进祠堂。完成了路口镇汤坊村、南岭乡长埠村祠堂文化布展工作。

(六)文物保护工作有新的奉献。一是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参加全市“5.18博物馆日”文物宣传活动,展示文物特色,在乡镇村巡回展览20余次,接待观众30000人次。5年来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推进“五纳入”工作。5年来,县政府拨付文物保护资金4.2万元,抢救性发掘文物拨付资金20余万元,解决人事代理讲解员工资4.8万元,政府投入花塘官厅修复800万元,文化园建设2000余万元,宾兴馆环境整治300余万元;三是考古发现。配合省考古所发掘铜鼓堆东周墓,出土文物百余件,预计2015年完成挖掘工作。在省市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抢救性挖掘田南、井头、云溪龙头古墓,出土文物30余件。勘探发现古墓3座,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完成文物保护工作;四是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全面启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工作,还在进行数据上传工作。2014年投入20余万元改造文物库房,添置文物架,保险柜,摄像机等设备,重新建立馆藏文物档案。2014年县政府拨付普查资金2万元,2015年已申请普查经费5万元。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新突破。一是组建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民间舞蹈《茶灯舞》、传统手工技艺《打锡》、传统烹调技艺《血鸭》、山歌《哦嗬歌》四个项目已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传承人2名。《复礼书院祭典》、《石门山女人茶》等,被列为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石门山女人茶》由县政府申报江西省罗霄山脉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打锡》项目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包装、打造,2014年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填补了我县非遗保护项目的空白;二是筹建县美术馆,在南岭、三板桥等多个乡镇成立美术协会,推动美术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文化市场整治有新面貌。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在平时的行政审批工作中,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公开办事程序,依法审批,规范管理;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措施有力。重点抓好专项整治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全县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文化市场保平安”、“公众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大检查”、“扫黄打非”、“清源行动”、“绿书签行动”、“净网行动”、“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查处取缔无证照游艺娱乐经营场所”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检查15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000家(次),收缴非法书报刊6000余册,非法音像制品、盗版软件1250多张,停业整顿15家,配合工商部门取缔违法经营户18家,查处非法淫秽音像制品2670盘,非法印刷品1230册,无证地摊10家、无证游戏室15家,联合查处非法销售、处罚网吧50家(次),未发生文化市场大的违法违纪事件,社会反映较好。

(九)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正常运行。认真做好玉壶山发射台改造项目的评估论证工作,并及进改造维护其设施。发射台工作人员克服交通不便和高原辐射等困难,按照国家要求圆满完成每年发射任务,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有保障。按照省、市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活动,尤其是加大了对重点区域、繁华地段和主要交通干道周边的整治力度,对县城14家电器经营店、9家电器维修店和乡镇16家电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拆除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200套;完善了安全播出工作机制,做好节目的审查、监听和监看,每月定时召开安全播出例会,特别是加强对两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监管,确保了全县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全年未发生安全播出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员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流通不畅,体制不够灵活,影响了文广事业大发展的开展。

(二)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创特色、出亮点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更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三)文化产业发展步子不大,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四)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打算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文化工作的发展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致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重点抓好一支枪纪念馆、秋收起义陈列馆、甘祖昌龚全珍事迹展览馆、宾兴馆毛泽东旧居、花塘官厅(列宁学校)、湘赣省一苏一大会议旧址、朱益藩陈列布展、文化馆、图书馆和13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设施共享、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157个行政村红色文化陈列工程,继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在县城新建3个示范社区书屋,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内容,充分发挥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的作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实现100%乡镇建设并开放好文化站,100%村建有村级文化室,100%村建有农家书屋,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二)加强广播电影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大力提升广播电视传输服务质量,加快提高高清晰度电视制播能力。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更新改造电视节目发射台站基础设施,确保安全播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2016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城乡互动,共建共享,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施以城带乡文化帮扶计划,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免费提供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每所中小学每学期两场电影。举办一批全县性农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楹联大赛、书画巡回展、农民艺术节);提优一批农村文化团队,重点扶持一批民间文艺组织,发展一批农村文化团队,打造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场所,突出打造以村为重点的1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

(四)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物库房,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力争申报宾兴馆、桐鼓堆东周古墓、安成侯古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口古民居、花塘官厅、秀莲桥、勤王台、李祁墓、李头姑贞节坊、高滩行军会议旧址、甘家毛泽东旧居、陇上改编旧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扶持发展采茶戏、血鸭、六市茶灯舞、三板桥楹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全力支持抓好良坊镇的《木板雕刻》,三板桥乡的《城皇界寺》等几个非遗项目,进一步完善资料,准备申报省级非遗名录。确保有3-5个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力争1-2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努力提升我县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水平。

(五)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引导性扶持重点文艺作品的打造,推出更多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富有特色的文艺精品。精心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级、市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文学、书法、楹联、民间艺术等文艺精品,不断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

(六)健全优秀文化产品创作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文学艺术评选和奖励力度,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评价机制。设立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家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各级各类重要节展和各级各类评奖,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以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和公共文化场所为载体,集中宣传展演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文艺作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让群众及时分享文化精品生产成果。

(七)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四区”战略、加快“四园”建设、打造名副其实“之乡”的重要支撑点,紧紧围绕我县产业现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用品、演艺娱乐等一批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体育、信息、教育、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做大做强文化休闲旅游、职业教育、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优先培植主业突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抓住我县列入罗霄山脉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县的重大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国莲文化园建设,以花塘官厅为基础,突出毛泽东引兵井冈决策、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深入挖掘、整理一枝枪纪念馆、甘祖昌龚全珍事迹展览馆、博物馆、复礼书院等文化元素,汇集到中国莲文化园集中展示,着力弘扬特色文化,形成“古色环绕、红色绽放、绿色支撑”新聚焦,提升文化影响力。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导项目、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集中,努力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

(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秋收起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花为媒,以花节为平台,举办莲文化旅游节、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以一枝枪纪念馆、列宁学校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以中国莲文化园、安成侯墓、路口古民居为代表的古色文化旅游,打造好“福地”、“红色枪王”、生态休闲三大旅游品牌,对接武功山、井冈山两大旅游区,把建设成生态文化旅游县、赣湘红色旅游点、安源——井冈山旅游中转站、全国最佳赏莲地,不断提升游客“游在、吃在、住在、留恋”的吸引力。

第二篇:平阴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为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现代文化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文化工作者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指标,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按“大文化”建设要求,全县上下积极创办文化活动阵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力量办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兴起,文化工作的功能大大延伸。春节、广场文化活动连年不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少儿才艺大赛、全民才艺大赛精彩纷呈。五年来,由政府和社会举办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艺活动180余场,直接参与活动群众150余万人次,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县文艺骨干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共发表作品510余件;124件(个)文艺作品和节目在市以上比赛、评选中获奖。展恩华的长篇小说《梅庄旧事》、大型报告文学《大地为鉴》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井庆春编剧,县旅游局、平阴镇党委、政府、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金鸟鸣影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乡恋》在平阴拍摄并在国内数字院线发行;马文平等人合作编剧,山东省电影院线等联合拍摄的社教电影《小村大道》在全国放映;在平阴实景拍摄的26集电视连续剧《玫瑰园里的老少爷们》,在央视8套及地方台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扩大了我县的知名度、美誉度。

3、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坚持把文化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以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为重点,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有率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建有率56%,公益电影年均放映4000场次以上,实现了农村电影普及率100%的目标;利用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培训19期,培训文艺骨干1200余人次;图书馆不断增加藏书量,加大对读者服务力度并开辟了电子阅览业务,与省市图书馆实现了馆藏图书共享。

4、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有效保护。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00余处,其中古建筑150余处、石刻碑记70处,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我县各个历史时期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情况。公布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4项、市级12项、县级18项。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加鼓通》改编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乐曲,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作为大型活动开场曲,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先生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邀请著名编剧,对《加鼓通》进行改编,已完成电影动漫文学剧本和戏剧剧本创作,目前正在与省市相关艺术院团洽谈排演节目。

5、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促繁荣,到“十一五”末,全县共有网吧、KTV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420余家,基本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门类齐全、供求平稳的文化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着手建立了玫瑰文化园、阿胶文化园和民俗文化村落建设等7个文化产业项目库。开展“和圣文化”研究,打造“和圣故里”文化品牌,成立济南市(平阴)和圣文化学会,“和圣文化园”开工建设。柳下惠第86代孙、现代著名雕塑家展望将价值近百万元的柳下惠第86尊塑像和前85尊塑像残骸无偿捐赠我县;香港《文汇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连续对我县开展“和圣文化”研究的情况进行报道,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缺少功能先进、实用的大型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博物馆亟待维修,图书馆一直无办公场所,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受到了限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事业的发展;文艺专业人才匮乏,创作和辅导力量不足,影响了群众文艺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自身造血功能与文化事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需要加强。

二、“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事业整体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益,使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软环境。

基本原则:一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文化的创造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三是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镇、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进步。四是重点设施与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原则。大力加强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

总体目标: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推进和实施文化精品塑造、文艺人才培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六大工程为重点,把我县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繁荣、文艺人才集聚、文化创新突出、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三、“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1、实施精品工程,丰富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继续办好春节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及节庆文化活动,在数量上上规模,在质量上上档次。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强化文化阵地功能,繁荣文艺创作。充分发挥文化馆群众文艺培训中心、创作基地和活动阵地的作用,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文艺团队、辅导文艺节目、策划和组织文化活动上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多成果。充分调动文化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创作积极性,力争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领域创作作品1000件以上。各门类艺术作品要有1-2个优秀代表作,每年有优秀作品入围文化部“群星奖”评比,“十二五”期间获国家、省级奖励不少于10个。三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立重点文艺项目库。围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制定和中长期创作计划,加大精品文艺项目的创作力度,创作拍摄1-2部具有平阴地方特色的电视剧(电影),在中央电视台(院线)播出。

2、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理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反应快捷、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文化市场管理全过程、无缝隙覆盖,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效能。一是努力实现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供求平衡;切实抓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类文化单位依法经营、公平竞争,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建设,健全县乡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倡导阳光管理、阳光经营、阳光服务、阳光消费的理念,建成文明健康的文化消费服务体系。开发建立全县分类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市场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规范化。三是坚持“扫黄打非”,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规范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环节的经营行为。通过放开搞活、重点扶持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动繁荣和谐的娱乐、网络、文物、音像、演出、出版、广播电视市场。

3、加大保护力度,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宣传文物法律法规,积极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改善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开展好文物调查、勘探、挖掘,抢救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并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建立系统的文物遗产管理档案,全面分析我县文物保护形势和影响因素,总体评价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争取由县政府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筛选重点文物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传承,积极申报新一轮项目,重点搞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加鼓通”的再创作,将之创作成为文艺作品,如戏剧、电影等,条件具备时搬上舞台或摄制动漫、电影等,最大限度发挥“非遗”影响力。

4、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我县是著名的“玫瑰之乡”、“圣药阿胶”始产地,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县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挖掘、包装、推介玫瑰文化、阿胶文化、和文化、民俗民居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产业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努力探索文化产业市场运作机制和发展道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轨道。培植增大文化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中国玫瑰文化园、中国阿胶文化园和民俗文化村落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和圣故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和圣文化园”,擦亮“和文化”文化品牌;努力探索文化产业市场运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公司、绘画制作、会议布展、影视基地等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有新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5、立足科学规划,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为重点,优化基层文化资源配置,加大文化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建设文化设施,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群众普遍期待的好事实事。一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全面提高公益文化设施水平。2012年底前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提升文化设施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二是积极稳妥,坚持原则,加快平阴县学文庙的整修工程进度。根据省文物局批复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制订的《关于文庙综合整修建设方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2011年开始整修,2012年全面完成,尽量修复原貌,使之成为我县积淀历史、宣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争取政策扶持,积极搞好乡镇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现有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重点推进,全程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做到农村新型社区建到哪里,文化设施就完善到哪里,文化活动就深入到哪里,让广大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

1、加强领导,奠定文化事业发展组织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文化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的重要作用,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将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研究部署、共同组织实施、共同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地方文化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掌握平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建设项目安排提供依据。

2、加大投入,夯实文化事业发展物质基础。一是改变个别事业单位编制性质。根据国办发〔2002〕7号文件、鲁政办发〔2002〕59号文件和济办发〔2006〕12号文件提出的“县级文化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议县政府恢复文化馆全额事业性质,使文化馆更好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更大贡献。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宣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以及省、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平阴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经济政策和公共文化政策。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重点用于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和精品生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年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经费预算逐年增加。设立文化产业、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人,专款专用,保证各项公益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3、改革创新,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一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逐步建立统一管理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的关系。破除独家办文化的观念,树立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想,积极发动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开展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文化事业主体。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减少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二是改革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如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平阴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全县和社会发展需要,当务之急是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健全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拉开内部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将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挂钩,实行动态工资分配模式。三是牢固树立发展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积极探索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积极鼓励社会、集体和个人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新格局,大力建设文化设施,为开展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物质保障。

(编制单位: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第三篇:平凉市崆峒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结合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是节庆文化丰富多彩。每年在重点做好元旦、春节、“五·一”、“七·一” “十·一”文化活动组织的同时,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 “华煤杯”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2006’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活动周“和谐崆峒文艺展演”、“和谐之春”崆峒区新农村建设文艺调演、2007’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暨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活动周活动、“迎奥运、庆盛会”文化系列活动、2008’全国乡洽会暨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展演等活动,年均举办活动30余次。

二是群众文化和文艺创作成就显著。在做好节庆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工作和文化干部下乡进村入社工作,建成白水镇、崆峒镇市级“民间艺术之乡”。崆峒镇寨子街村、四十里铺镇吴岳村、二十里铺村上甲村被命 “特色文化村”,西门口社区、宝塔社区、新民路社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开展了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培训农村文化人才200余人。完成了崆峒山凌空塔维修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的制作。区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划定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公布了全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野外普查工作,共复查文物点400处,新发现文物点15处。我区的“大跃进炼钢炉”入选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全区文艺工作者每年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80余篇(幅),整理创作了《闹老爷》、《绣荷包的婆姨们》等小戏(舞蹈)。《春梦落痕》、《赵时春文集》、《刘亚明中国画作品精选》、《崆峒揽胜》、《一声叹息》、《剑华画册》、《听水》等文艺作品出版发行。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创作了《和谐崆峒山》、《我爱崆峒山》歌曲2首。在第四届甘肃省群星艺术节平凉赛区比赛中,我区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4个。4个节目获广场舞蹈类一等奖。其中《扎西德勒》获全省群星艺术节比赛二等奖。

三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通知》精神,积极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根据《崆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要求,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区行政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曲艺、游艺和传统体育与竞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普查。经过挖掘、整理、公示,广成子传说、崆峒传说故事、笑谈、春官歌演唱、崆峒武术等10项43个项目被区政府列为崆峒区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官歌、崆峒派武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崆峒武术传承人王镖被列入省第一批“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3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先后组织葫芦画、麦秆画、蛋雕、剪纸、面塑、烙画、《漫画崆峒史话》动画片等12大类近千件民间民俗工艺产品参加了崆峒民族民间工艺品展、平凉市第一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全省特色文化宣传周暨首届甘肃省民族民间艺术节、“天水市陇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会、第四届深圳文博会、全国乡企贸洽会文化旅游产品展销活动,受到了好评。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是投资252.65万元建成了四十里铺镇、白水镇、上杨乡、麻武乡、寨河乡、香莲乡等六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每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303平方米。同时,经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96万元,自筹资金48万元,开工建设了白庙、西阳、索罗、峡门、草峰、崆峒等6乡镇综合文化站。争取国家灾后重建资金48.6万元,对区博物馆文物库房、大秦乡文化站进行了建设。二是在全区17个乡镇、平凉工业园区、西郊开发区和65个行政村实

施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放健身路径19套,篮球架84付,乒乓球台168张,总价值148.82万元。三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积极向省新闻出版局申报“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63个。四是完成了崆峒画院办公楼建设。该项目为三层框架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78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五是争取省文物局投资8万元,完成了崆峒山凌空塔维修。六是积极引导民营资金400多万元成立了华轩艺术博览中心,形成了全区最大的书画艺术品交流中心。七是争取省上投资107万元,为全区251个行政村配发投影仪、投影幕、碟机、音箱等器材,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我区全覆盖。

五是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一是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区已成立了象棋协会、木兰拳(剑)协会、太极拳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秧歌协会、信鸽协会、钓鱼协会等各类体育协会8个。二是积极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每年元旦举办环城赛。2008年,组织开展了“迎奥运、庆盛会”系列活动,举办了“体彩杯”崆峒区万人健身操大赛,区文体局荣获“甘肃省全民健身月活动优秀组织奖。”2009年,与区总工会联合举办了庆五一全民篮球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文体局获“甘肃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三是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在城区建立晨、昏锻炼点22处,每天参加锻炼的达3万人(次),组建社区健身队30个。2005年,东关街道办事处宝塔社区活动中心荣获“全省优秀健身站(点),2006年,新民路社区被授予“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9年,东关街道办事处宝塔社区荣获“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四是农民体育活动蓬勃兴起。以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为抓手,广泛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各乡镇在春季均召开以篮球为主的农民运动会。举办了崆峒区“新农村杯全民篮球运动会”。在甘肃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上,代表平凉市参赛的崆峒武术代表队,取得4金2银6铜的好成绩。五是残疾人体育活动得到重视。近年来,我区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和扶持,2007年,在甘肃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刘海、丁笃笃等获金牌6枚,并打破二项省残运会记录。同年,刘海代表甘肃省在世界夏季特奥会上夺得5公里自行车计时赛金牌。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60名,其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名、二级168名、三级387名。有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11个,社会体育辅导站(中心)5个。

六是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文化市场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加强对已有文化经营户的管理,积极扶持、引导热爱文化事业的人员举办文化产业经营项目,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采取兼职的方式,抽组工作人员4人,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换发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政、稽查证4个,并配备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服装3套,为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规范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农村文化市场无证经营、违法经营、游商摊贩等突出问题,通过集中治理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大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地段的稽查力度,重点对网吧、出版物市场和娱乐场所管理。在工作中,我们按照“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开展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工作。依法对娱乐、网吧等场所进行监督管理,有力地维护了诚信、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八是文化产业开发工作初见成效。文化产业开发是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原有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华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书画艺术品交流中心华轩艺术博览中心。支持成立了大韵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漫画崆峒史话》和雕刻葫芦等文化旅游产品,成立了启元文化产品开发中心,设计推出了秸杆画、竹刻、民间刺绣、崆峒剪纸、《漫画崆峒史话》崆峒蛋雕、《漫画崆峒史话》动画片、《崆峒民歌剪纸册》、《崆峒八景剪纸册》和《崆峒十二景剪纸册》等文化新产品,大韵文化公司、启元文化传播的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比较缺乏,城区居民活动场所较少,有活动场地的居民小区只有10余个,占城区居民小区的30%左右,城区人均文化健身

用地 2平方米。各乡镇虽然都建有综合文化站,但建有“一村一场”的只有65个村,仅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5.79%。二是文化产业开发层次较低。目前,我区442所文化经营场所中,个体经营户435个,占总数的98.4%。全区规模经营的文化场所只有8个,占总数的0.18 %。文化产业经营收益主要来自旅游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规模小、形式散,以民营个体发展为主,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仍然脆弱。全区现有各类文化专业服务机构仍以国有事业单位为主,市场化运作的较少,文化市场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于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撑,区乡村服务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不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群众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至2015年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区、乡镇、社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崆峒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崆峒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品牌赛事、品牌剧目、品牌产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三、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总投资1亿元,实施崆峒区四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

1.崆峒区博物馆。为二层仿明院落式建筑,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文物库房500平方米,办公房用房1000平方米(办公室、保卫科、文保课、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考古部、文物修复部、档案室、资料室、监控室、会议室)。项目建成后,为进一步保护馆藏文物提供根本保证。

2.崆峒区文化馆。按照国家二级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新馆分为四个区域:即展览区(书画、图片、展室)、艺术培训、阵地活动区由多能功厅(小剧场)占用、办公区、会议活动中心等。新馆建成后将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3.崆峒区图书馆。建成“智能化、多功能、开放式、园林化”的国家二级图书馆,总建筑面3200平方米。馆内设文献收集整理传播区、儿童文献整理传播区、信息与自动化服务区、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区、行政管理区。项目建成后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更大地发挥。

4.继续深化和创建群众文化品牌。(进社区)、广场文艺会演、群众歌咏比赛、群艺大舞台、图书馆系列服务等文化活动;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大众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文化

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规划》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苦干意见》政策中支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取国家对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的支持。落实公益性文化艺术赞助和捐赠的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面向社会,积极采取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运作重点艺术项目。

(三)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度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解决其必需的工作、生活要求,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科学设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人员和经费,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编制和人员,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逐步实施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各级基础公共文化单位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制度,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体制环境。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落实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要求,制订完善我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及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实现转企改制单位的平稳转换和顺利过渡。

(五)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公开行政、有限行政、民主行政、法治行政的理念,切实把服务作为政府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起点,通过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

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完善属地管理,强化市县依法监管能力,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

第四篇:福建省建瓯市关于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省建瓯市关于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建瓯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文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克服经费困难,集中财力,安排了闽源文化广场、乡镇文化站综合大楼、村级农家书屋、图书馆古籍库改造、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10年10月,已完成闽源文化广场整个工程建设。同时已完成顺阳、川石、龙村3个乡镇文化站综合大楼建设改造,105个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图书馆古籍库改造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

2、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蓬勃开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社团主办、群众参与,举办社区、乡村和城市广场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三下乡下村,举办闽源文化艺术节,开展农村电影“2131”工程,每年组织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120场以上,参与群众15万人次以上。

3、积极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创成效。以创新机制为导向,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2006年到2009年已举办四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项目涉及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精品工程、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放映、文物保护等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共推出项目89项,完成72项,合作资金达1509.88万元。

4、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市委、市政府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咨询委员会、建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247处,收集非遗线索4543条,以市政府名义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建瓯挑幡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瓯唱曲子、弓鱼两项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以根雕、版画两个项目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仙门古城门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孔庙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挑幡应邀参加了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和中秋节晚会表演。

5、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城乡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的建立。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娱乐及企业经营单位436家,其中歌舞三厅22家、网吧43家、电子游戏厅8家、台球厅18家、书店44家、音像店20家、棋牌馆188家、艺术品店27家、演出单位8家、印刷企业22家、文印店36家。建立了数字电影放映队,每年农村放映电影2000多场,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标正在得到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设施仍滞后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的相对贫乏存在明显差距。

2、文艺创作水平不高,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不多。除经济原因外,主要是优秀文艺人才缺乏。

3、文化产业发展不快。主要是还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以发展繁荣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力。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配置作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拓展文化活动阵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逐步健全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运行机制,构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服务体系,营造更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提升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巩固发展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成果。通过文化持续繁荣,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文化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以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立足建立和完善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开展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文化综合实力,开展乡镇文化站综合大楼、科技农坊、农家书屋、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扶持培育发展社区文化之家、农村文化中心户,努力改善城乡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齐全、功能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逐步完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中央和省上政策,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搞活文化事业、文化企业,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管理,社会投资,社团运作,加大对文化资金投入,提升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继续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建瓯历史文化深厚、创建先进文化工作基础踏实、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的优势,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开展文化精品创作,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卓有成效的保护,加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4、推进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和发展具有建瓯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打造根雕、版画、笋竹特色文化品牌,扶持建立发展生产基地,引导文化产品流通,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

1、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强化职能,理顺关系,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职能。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聘任制,建立具有竞争机制的用人、分配制度。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实行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兴办文艺演出团体。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公益文化单位,面向市场,搞活经营,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政府服务主导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引导项目开发,形成地方文化特色。强化政府权责,逐年加大对文化投入,重点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着眼规划布局、政策法规、规范管理、服务指导,发挥宏观调控和提供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务水平。加快“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共享优势,鼓励扶持社会兴办文化,强化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实力。

加大从政策上扶持,着力发展文化娱乐业、文艺演出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信息网络业、艺术教育业等文化产业,着重开发发展具有建瓯地方特色的根雕、版画、笋竹等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金量,探索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对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投资,增强文化产业效益。

4、强化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合理流动,建立现代文化流通体制,促进文化产品资源共享,扩大优秀文化覆盖面。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依法市场监管和依法行政,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建立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社会和群众监督机制。

5、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重点文化项目设施建设。

服务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和中国笋竹城跃升发展,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建设具有现代化功能、凸显地方标志特色、高品位的文化设施,重点加快建瓯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综合大楼、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形成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扩大群众性文化覆盖面。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以市政府名义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争取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重点项目

1、城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1)建瓯博物馆建设:地点在东门外,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预算投资246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4年。

(2)建瓯大剧院建设:地点水西新区,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预算投资23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3)建瓯艺术培训中心建设:地点西大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预算投资2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4)城市文体雕塑建设:地点在城区各公园、社区休闲场所,预算投资2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1)文化站综合大楼建设:地点迪口、房道、徐墩、东峰,预算投资4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2)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地点各乡镇,102个行政村,预算投资51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3、历史文化文物保护项目

(1)“威武门”、“临江门”、“广德门”等古城门遗址保护:地点城区,预算投资6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3年。

(2)北苑御焙遗址保护:地点东峰镇,预算投资234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3)建瓯孔庙维修保护:地点仓长路,对孔庙实施抢救性维修,预算投资732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3年。

(4)建瓯东岳庙维修:地点城关东门外,实施修筑外围墙和油漆工程,预算投资6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3年。

(5)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修复保护:地点城区铁井栏,完成保护规划及单体建筑立面的修复,预算投资5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6)古民居保护:地点东游镇党城村、徐墩镇伍石村、吉阳镇巧溪村,对古民居实施保护性维修,预算投资48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7)古廊桥修缮保护:地点迪口镇、南雅镇,对古廊桥实施保护性修缮,预算投资20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3年。

4、群众文化阵地建设项目

(1)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点建设:100%的乡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共享网络,预算投资280万元。规划建设期:2011-2015年。

(2)社区文化中心建设:100%的社区建立文化中心,建立文化信息共享网络,配置电脑不少于20台。规划建设期:2011年-2015年。

5、培育文化产业项目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根雕、版画、竹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拓展文化产业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建瓯经济发展服务。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统一部署,打好整体战,建议建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文化建设中涉及部门之间的重大问题。

2、加强文化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抓好中长期、近期文化规划和建设项目,重大建设项目应由市政府牵头,采取多方筹资、民间集资、市场运作等方式进行。

3、加强部门合作。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互相支持配合,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

4、加强资金保障。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平市出台的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每年要加大资金投入。

5、加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路子,继续开展社会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激励、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各类文化项目,参与文化建设。

第五篇:乡镇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总结及规划

乡镇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总结及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镇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翁中片新型服务业优化发展区定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经过五年的拼博和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镇主要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16.3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55%;其中工业总产值90806万元,农业总产值71731万元;2015年可实现财政收入1亿元;2015年可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10453元。

二、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城镇化项目逐年取得突破。五年来,我镇采取“重心下移,分片负责”的征地工作思路,明确了项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限,充分调动了镇、村、组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大力做好代表和群众思想工作,使城镇化征地工作不断取得进展,2011年-2015年完成征地面积5099亩,为万隆花园、龙翔大道、翁江大道、八泉大道、德政路、卓尔服装城、新汽车站、实验学校、医院、锦绣山河等项目解决了用地问题,同时,为翁江新城、冷泉滩、东华寺扩建、气象站、江下绿道、城南污水管网、公园改造等项目积极化解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县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推进。武深、汕昆高速公路段征地涉及镇20个村委115个村小组,涉及征地面积近5100亩,2015年开始启动征地工作,在县高速办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镇村征地工作组的努力下,武深、汕昆高速公路段征地拆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两条高速的土地征收任务基本完成,5个标段的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剩余少量青苗清点、地坟搬迁、房屋协议签订正在进行中。

(三)“两创”和卫生镇村工作持续深入。我镇在2012年成功创建“省卫生县城”之后,又积极开展创建“省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我镇不断加大宣传和资金投入力度,营造全镇上下共同创建“两创”的良好氛围,在中心小学建立了市民文化技术学校,在城东社区和青云村成立了“道德讲堂”,在镇文化站完善了综合性室内活动场所,城东社区和城南社区被评为省宜居社区,城北和城西社区被评为市宜居社区;2015年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卫生整治工作列入了正式考核,制定了《镇2015年创建卫生镇村工作方案》,全力做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实行了全镇主干道垃圾日清日运,五年来,全镇投入卫生整治资金近200万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条件不断完善 五年来,我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了马山、桂竹、石背、新尧、新东、石寨等村河堤、水陂、水圳维修加固;二是完善了石背、民主、中坝等村15宗小型水库的维修加固;三是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完成了中心、桂竹、群陂、陂下、马墩、南浦街、沙坪、长潭、蓝青、马山、良洞、高陈等12个村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四是建设农村垃圾收集点182个,实现了农村道路干线的垃圾集中清运;五是成功创建省卫生村8个、市卫生村10个;六是乡村公路硬底化完成90多公里;七是实施了青山、青云、联群、中心、丰山、新坪等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八是完成农村改厕2000户以上;九是投资54万元重新铺设了南浦街道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四、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五年来,我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扶贫“双到”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题,依托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三华李子、李洞蜜桃、青云扁豆、长潭百香果、群陂蚕桑、石背玉米等“一村一品”规模种植效应,到2015年,全镇三华李、鹰嘴蜜桃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354亩、2759亩,青云村1300多亩的扁豆基地、长潭村900多亩百香果基地等也成为了最新亮点,有效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五年来,我镇充分依托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和XX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配套商贸和服务业,积极扶持引导群众加快商贸、休闲、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批以农家乐和观光果园等为代表的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了东华寺、冷泉滩、青云山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景点,带动全镇餐饮、商贸服务、运输的发展,提升了我镇的总体经济实力。

五、统筹各项事业建设,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态势良好。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不断完善信访应急预案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推行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带案下访等制度,镇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和各村(居)信访工作站坚持节假日和重大会议期间值班制度,确保全年运转正常,及时处置各类纠纷矛盾;以创建“平安村居”为契机,在全镇范围完成了38个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实现全镇大部分村(居)主要路口的覆盖,五年来,我镇无重大治安案件、重大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持续做好重点信访对象稳控,未发生集体进京上访情况,全镇呈现秩序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二)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根据省市县人口计生政策调整,我镇及时调整计生工作思路,坚持依法管理,强化计生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层级管理责任制,在全镇上下形成计生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单独二孩”、“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促进我镇计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2014年评为市计生先进单位,2012-2014年连续三年评为县计生先进单位,我镇石寨村获得了2012全国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荣誉,2014年6月,我镇还顺利通过了省计生飞行检查组的检查考核。

(三)安全生产保持历年零事故。五年来,我镇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积极实施“三打两建”和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整治,持续开展烟花爆竹领域、校园安全等专项检查治理,不断加大安全隐患整改力度,实现了全镇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顺利通过。五年来,我镇共投入530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现代化,使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申报省教育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系列举措,全镇教育工作达到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要求,在2013年12月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后,于2014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

(五)社会保障政策落到实处。我镇积极拓展思路,有效提高最新惠民保障政策知晓率和参与率,城乡医疗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覆盖率达100%,到2015年,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2636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到86160人/年,超额完XX县下达任务数;扎实做好社会民生资金的监管和发放,以及农村五保、低保动态调整和生活救助工作,严格低保申报审批等程序,实行阳光公开,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六、扎实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建设切实加强

(一)圆满完成各项党员教育活动。五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实现伟大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活动,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2014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镇被我县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镇级示范点,其中桂竹村为省级教育实践活动示范点,青云村为全省专题组织生活会先行示范点,桂竹村还得到了中央第九督导组组长王金山等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五年来,我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对全镇40个村(居)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完成了34个村的“食堂工程”建设,对包括马墩、石背、沙坪、青山、良洞、群陂、岭头等15个“软、弱、涣、散”村进行了着力整治,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组织软硬件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40个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以扶贫“双到”工作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翁山淮山、兴农水果等农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拓宽了党组织的覆盖面。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形成合力

我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硬措施、硬任务,始终紧抓,形成了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结合每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主题,2013年在青云村设立了“三纪”教育基地,开设了从政道德讲堂等,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和廉政警示教育,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着力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五年来,镇纪委受理信访件35宗,办结33宗,立案18宗,共查处党员干部18人。

镇“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至2020年,是我县建设五大产业和构建三大高速公路经济增长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五年,我镇将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为镇实现各项工作的“第一镇”而努力奋斗。

一、“十三五”期间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主动融入珠三角、打造“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建设和产城融合的战略,加快构建“翁中产城融合”高速公路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法治和谐新。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

以2015年为基准,到202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人均年纯收入递增10%以上,提高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其它各项事业均有长足的进步。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重点

(一)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全力保障项目推进。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我镇周边即将建成的武深、汕昆“一纵一横”高速路互通和出口为契机,配合县委县政府加快XX区产业布局和龙翔大道、翁江大道、德政路、八泉大道等路网建设,全力做好食品轻工产业园和文化教育产业园项目的征地拆迁和建设服务工作,确保新城建设拉开框架,取得突破。

(二)科学规划镇村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城镇。加强卫生村创建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城乡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做好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依法依规打击“两违”,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美丽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服务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如期建成通车。加强协调服务,做好在建的武深、汕昆高速公路施工建设服务工作,主动为施工单位排忧解难,认真抓好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妥善处理好涉农矛盾纠纷,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建设环境,确保武深、汕昆高速公路段在2018年顺利建成通车。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全力做好林业生态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森林围城、道路景观林建设工程,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结合滃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东华山森林公园、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利用镇的县城优势,提升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水平,发展东华寺、冷泉滩、涂志伟美术馆、青云山周边、李洞桃花园等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休闲观光产业。

(五)强化社会综合治理,确保全镇和谐稳定。深化“法治”、“平安”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坚持依法治镇理念,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就地化解基层矛盾,规范信访秩序,避免发生到省进京非访及群体上访等,维护全镇社会和谐稳定;抓好安全生产,加强消防网格化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持续加强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七)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行“一村一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壮大特色高效农业、水果花卉、中草药材种植规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手段,扶持特色农产品电商,拓展拓宽销售渠道。三是切实抓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打造阳光低保五保,继续提升城乡居民保险覆盖水平,配合做好县城周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四是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五是按步实施大坪河、河、滃江河等中小河流域治理,做好青龙水圳、水圳、双马水圳等维修加固,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六是强化污染治理,妥善处理养殖污染、生活垃圾等。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加强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和教育管理,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每年排查软弱涣散村组织进行整顿,深化和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党建示范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九)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有关规定,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及侵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等案件。2016年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XX区征地拆迁及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龙翔大道一期、龙湖东岸道路和景观建设、公园升级改造以及滃江大道、德政路、八泉大道、茧丝绸基地等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抓好武深、汕昆高速公路的后续征地拆迁和建设服务工作,全面完成联群、田心、新尧、中坝、新坪等村的征地拆迁剩余任务,确保段5个标段施工不断推进;

三是抓好信访维稳工作,针对征地问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将矛盾就地化解,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稳控,避免发生到省进京非访及群体上访,坚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完善贫困户信息资料,强化各级责任,确保辖区内贫困家庭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五是抓好“两创”和卫生镇村工作,加强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六是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全面落实一对夫妇生育二个小孩政策,做好育龄人群生殖保健、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药具发放等,提高服务水平;

七是抓好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

八是抓好安全生产、打击“两违”、社会保障、特色农业、林业水利、基层党建、队伍建设及党风廉政等工作。

下载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谢集镇“十二五”发展初步规划一、“十二五”期间全镇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

    乡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XXXX“十二五”发展初步规划一、“十二五”期间全镇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

    龙泉市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1(定稿)

    龙泉市“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按照《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和《丽水市进一步推动绿谷文化......

    六安市舒城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舒城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正确指......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011-11-08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力推进“人文北......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111 序 言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

    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05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

    教师个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