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昌县司法局跨省实现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无缝对接
都昌县司法局跨省实现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无缝对接
近日,都昌县司法局为社区矫正人员曹某成功办理了跨省变更居住地手续,由居住地执行社区矫正刑罚。这是我县首例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管理。
社区矫正人员曹某系辽阳市白塔区文城尚品小区人,2012年6月8日因受贿罪,于2013年4月28日经辽阳市文圣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都昌县司法局在知悉曹某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居住在都昌县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后,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与辽阳市白塔区二大队多次协商,2013年5月30日都昌县司法局将辽阳市白塔区二大队寄发的曹某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进行了回复,同意曹某居住地变更,并办理了曹某居住地变更相关手续。(都昌县司法局石圣斌)
第二篇: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
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
xx矫变更函(xxxx)第xx号
xxxxx司法局社矫办:
兹有社区矫正人员xxxx,户籍地:xxxxxx,身份证号码: xxxxx,联系电话:xxxx。现xxxxx本人提出申请,需前往贵地工作生活,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四条之规定,拟将xxx移交贵局接受社区矫正,以便于对其进行监管。
妥否,请函复回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章)
xxxx年xx月xx日
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回执
xxxxxxxxxxxxx办公室:
你局【xx矫变更函(xxxx)第xx号】函已收悉。经我局审核,认为该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符合,不符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决定(接受,不接受)xxx在本辖区接受社区和监管。
特此函告。
xxxxxxxxxxxxxxxxxx(公章)
xxxx年 xx月 xx 日
第三篇:社区矫正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小编推荐]
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回执
xxx司法局:
贵局《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征求意见函》已收悉,经我局审核,认为该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符合,不符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决定(接收,不接收)安斌在本辖区接受社区矫正和监管。
特此函告
(公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社区矫正居住地变更接收通知书(回执)
社区矫正居住地变更接收通知书(回执)
矫正工作管理局:
贵局社区服刑人员 的 号档案及附件已收悉。我局已于 年 月 日对社区服刑人员 予以接收社区矫正。
矫正工作管理局 年 月 日
第五篇:(中房司法所)浅析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的条件和限制
浅析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的条件和限制
罗源县司法局中房司法所 陈肇昱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矫正机构将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教育,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矫正教育罪犯的新型矫正方式。在几年实践工作中,由于经济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社区矫正居住地变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的理论研究及其适用探讨就显得更加迫切而且必要。
【关键词】:社区矫正 居住地 变更 条件 对策
自我国引进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以来,通过几年不断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社区矫正监管体制机制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2011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中,首次明确了依法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等人员实施社区矫正,这既是当代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对现有社区矫正成果的充分认可。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矫正方式,在行刑社会化的趋势下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社区矫正人员的管辖原则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确立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管辖原则,明确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1]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外来人员犯罪居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而目前实施社区矫正以被告人户籍地为准,对于外来罪犯进行社区矫正的数量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务工,容易出现脱管的现象。[2]另外,由于现实情况的变动,造成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不符的情形,给监管带来了诸多不便。当前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已逐步进入正轨,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另外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社
员思想变动较大,情绪不稳定,有的矫正人员整日饮酒睡觉,无法积极面对生活,消极怠倦,更不要说能完全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正常监管与教育了。虽然我们可以对这类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书面警告,但也可不否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收效甚微,因为人最基本的就是生存,连生存下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没有人能保证其思想的稳定。
(二)居住地变更时新居住地管辖机关存在推诿现象
《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六十五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在同一县(市、区)内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后,经征求新居住地司法所意见后作出决定。但现实情况经常是,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将有关居住地变更的材料寄出后,被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退回。当然,不排除其中因新居住地证明材料不全或证据不充分而被退回的,但有部分被退回的原因并不能让人接受。在我所社区矫正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名矫正人员在犯罪前长期居住在新居住地并有一份稳定的营业员工作,且在入矫后也按程序提交了居住地申请和完备的变更证明材料,而新居住地在未认真查实的情况下,就以该矫正人员不居住在该地为理由,退回居住地变更的申请。虽然最后经过多方的协商与努力让该矫正人员顺利完成居住地变更手续,但也让我们看到居住地变更程序的复杂、繁琐,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推诿,让一些原本可以有更好谋生的机会的矫正人员失去了依靠和希望,这与社区矫正制度的初衷是不相适应的。
(三)居住地变更后到新居住地司法机关报到期间的监管问题
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配发定位手机实时监控其具体活动情况,有效提高了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水平。但在居住地变更程序中,我所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一个实际问题,即在居住地申请获得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同意后,矫正人员需上交定位手机。现居住地司法所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证明》,并将工作档案及清单移交新居住地司法所。而社区矫正人员在收到《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证明》后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所报到。这就造成社区矫正人员在到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期间的监管
空白。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在这期间发生异常情况,责任单位属于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还是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
(四)法院判决时未充分考虑实际居住地情况
当前,法院在判处一些情节相对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前,会委托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审前社会调查评估。司法行政机关在调查评估过程中,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固定居住地进行,能较为准确反馈回嫌疑人的实际居住地情况。而一部分被实施社区矫正的人员,在法院审理阶段,并未被委托调查评估及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直接将户籍地作为居住地认定,并在判决后要求矫正人员回原户籍地接受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在社会上接受监管、教育和帮扶,需要具备基本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不管是户籍地与居住地一致的本地人口还是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其生活基础与居住地密切相关。如果以户籍地作为执行地,对于大量流动人口来说,由于没有生计来源,则不利于执行地司法行政的有效监管,也不利于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三、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视情况适当降低限制条件中社区矫正时间期限
《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六十三条规定,在现居住地社区矫正未满六个月的,不得变更居住地。笔者认为,可以视情况适当降低六个月的限制条件。首先,可以对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良好的矫正人员降低限制期限,例如未受过警告处分的,非恶性刑事案件的或非重点监控对象的社区矫正人员,可以将限制期限降低为三个月。此类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社会风险度较低,一般为过失犯罪、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等,将日常表现作为评估风险的依据,有利于鼓励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矫正中积极改造,服从管理。此类降低限制期限程序可有现执行司法所向县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经县司法行政机关对矫正人员日常表现进行审查,如查阅定位手机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受过书面警告等情况。其次,在日常监管中,表现一般的矫正人员,仍按照《实施细则》中六个月的限制规定执行。
(二)建立居住地变更安全交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