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动车检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动车辆检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祥成
机动车辆性能检测技术近年来在汽车制造厂、运输部门、汽车维修行业、车辆安全管理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机动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检测的目的和任务及其服务对象的不同,负责机动车性能检测的检测站分为三类,一是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的安全性能检测站,其职责主要是检测汽车安全行驶,噪声等方面的性能;第二是环保部门的汽车尾气排放达标为目的的环保检测站;第三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综合性能检测站,配备有较多功能的检测设备,能对汽车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噪声和废气排放等可以进行全面的检测,其目的是加强对运输车辆运行状态和维修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
我国机车检测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机动车辆检测行业的发展
我国机动车辆检测行业的发展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了少量计量检测设备,并逐步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1960年的《机动车辆管理办法》、1972年的《城市公路交通管理规则》、1979年的《机动车噪声测量办法》、1980年的《机动车制动检测规范》、1987年的《GB7258-8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80年代以后,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急剧发展,使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保证车辆可靠、高效、安全从事运输的汽车检测工作逐渐被人们认可。我国的机动车检测行业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辽宁省朝阳市交通局筹建字我国第一条汽车检测线,标志着汽车检测技术作为汽车应用技术的一部分开始在我国实施。在国许多地方开始利用引进的或国产的机动车安全检测技术设备组建机动车辆检测站。以改变过去的“眼看、手摸、耳听”为主的传统的检测方法。
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指出从1987年1月起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包括车辆的安全性能检测。至此,我国的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发展分成了两条线,一是由公安道路交通管理机关负责的车辆年度安全审验。一是由各级道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的营运性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公安部和交通部也因此分别对各自所属的检测站(行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则以指导其发展。公安部于1989年发布的二号令《机动车辆安全检查站管理办法》,1996年发布了《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条件》(GA/T134-1996),对社会上愿意承担车辆安全技术检测任务的检测站的条件做出了规定,同年公安所属的中国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研究会开始了探索适合国情的机动车安全检测模式、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规标准、设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7年出台了由公安部归口的新B7258-97《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等等。交通部1992年颁布了《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办法》,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职责,分组和基本条件、认定程序作了规定。1995年交通部发布了《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规划》,把上线检测一次合格率定为规划指标,进一步加强了汽车检测在汽车质量维修之中的控制作用,1998年交通部颁发了《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对汽车维护后出厂前的竣工检测作了要求,1999年重新修订颁布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通用技术条件》,第一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对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检测项止及其它条件等做了更详尽的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出台,促进了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发展,规范了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已经完成了萌芽要,发展和完善的整个过程,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检测理论研究和设备制造系列,截至目前交通系统已建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293条,公安系统也已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安全检测站。
二、机动车检测行业的现状
1、车辆检测管理体制不顺畅。我国的车辆管理业务分为三块,公安交通环保管理部门分别负责车辆安全性能、维修质量、环保性能的管理,形成多头管理,多头负责的管理局面。各部门都从各自的管理职能出发,对车辆检测提出不同的要求,各部门又从各自利益出发,互不通融,重复检测,重复收费,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以一辆营运性运输车辆为例,每年既参加交警部门的安全检测,又要参加环保部门的尾气检测,还要参加交通运管部门的二维后竣工检测,车辆年度等级评定。许多这样的检测都是重复的,成为各部门收费的依据和借口,比如安全性能检测和环保检测在综检线已完全可能实现,由于多头领导的原因,加之部门利益做遂,造成检测资源重复建设,对车辆重复检测、重复收费,都拿车辆做为唐僧肉,车辆业主苦不堪言。
2、服务意识不强。现在我国机动车检测站有的,甚至是大多数还没有脱离行政干预,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办的实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检测站自身免不了要存在管理部门的影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代为行使了管理部门的职责,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特权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湮灭了服务意识。
3、人员素质偏低。检测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汽车检测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从业人员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在用人方面,本来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加之领导干预,人员更换频繁,一些刚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又调走了,再加业务培训跟不上,有的只会简单的操作,却对检测出来的数据做不出合理的解释,有的甚至不能有效地使用检测仪器,当出现故障时束手无策。特别是一些检测人员缺乏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责任心不强,对报告单随意填写,出具不真实的检测数据或检测结论,严重损害了检测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权威性。
4、检测设备大部分不能得到有效使用。有效使用是指被检车辆按照设定的检测程序,利用检测设备逐项地真实,准确地进行检测,出具真实在检测报告。体现检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提升效率,使一部分设备没有充分利用甚至闲臵。本来所有项目正常检测需要30分钟,实际5~6分钟就已经完成了。检测设备的社会效益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5、检测设备的计量检定跟不上。检测数据需要将量值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但是检测设备更新换代较快,厂家也比较多,而标定机构在标定设备配备上跟不上,存在计量工作跟不上的状况。一是一些检测设备(比如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碳平衡法测油耗装臵检定工作不能开展)无法溯源;二是有的检测设备没有专业的计量设备溯源,只能到当地的通用计量检测部门溯源,存在前专业计量检定装臵不完善,不健全,检定项目不完全,不适合进行专业计量综合技术指标检定的情况。用单
一、分项的通用计量器具来传递检测设备检定仪或检定装臵的量值的情况也比较多,不能完全达到计量要求。三是从事汽车检测计量技术的工作人员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从实际情况看,检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技术水平相差较大,操作水平差异也较大。
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
1、理顺管理体制。对于解决交通与公安重复检测的问题,要从服务车辆经营者,保护经营者的利益出发,可能分两步进行。首先将营运性汽车分离出来,将其纳入道路运政机构管理的综合检测范畴,具体来说,就是公安负责非营运性车辆的检测管理,交通负责营运车辆的检测管理。在交通部门检测合格并出具检测报告的车辆,公安系统一样认可并予以年审,还有目前环保检测项目及大部分功能,在综检线稍加改造都能实现,在不久的将来环保检测也应该和综检线合并,而不应该再投资兴建新的环保检测线。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检测、重复收费的情况,也可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其次,检测行业推向市场化,按照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的原则,要检测管理权限上,对现行的管理体制从上到下进行改革,将车辆检测行业交由一家(交通或公安部门)来管理,并严格按照统一法则和市场规律办事,实行市场化运作,也可实行合并重组,优胜劣汰,真正实现交通运输服务资源合理配臵,技术力量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检测成本,降低车辆负担。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别管营运还是非营运车辆只要规定的检测项目已检测合格,无论在综检线,还是在安检线公安部门得承认并予以年审。因为综合性能检测站所具备的检测能力大大超过并完全用胜任安检线的检测能力,这样综检线的设备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安检线的负担得到合理减轻,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加快国家级机动车辆档案数据检索中心的建设。目前一些车辆异地经营的情况比较普遍,车辆的维修与年审常常需要长途奔波,费时费钱,又浪费资源。目前大部分地方上公安交通警察车辆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已建立了各自的信息中心,国家级层面上的信息共享目前在各系统内部还暂时还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加快建设国家级的机动车检测技术档案库已迫在迫在眉睫,最好实现两者的信息共享,各自取得各自的信息数据,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这样所有的车辆可以在所有的地方的检测线上上线检测,并取得相应的审验结果,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社会效益。
3、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检测站依附于管理部门生存的现状。使其成为独立的、社会化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断奶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要靠他们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上打拼才能使其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其次,加强行业监督管理与业务培训,教育职业员工树立“顾客就是上帝,就是衣食父母”,使其成为守法经营的劳动者。第三要加强行业监管,管理部门要经常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国家的、行业的标准和行业操作规范。第四要健全规章制度,国家要加强行业立法与检测标准的及时更新,要逐步地形成交通、公安统一的标准体系,便于将来的信息共享与合并重组。第五管理部门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法规、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检测行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化发展。
4、加强检测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是一个行业的灵魂,对于检测部门来说,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并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自结合,以提高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也可走出去(到设备生产厂家或上级培训部门参加培训)与请进来(请专业人员到站讲解)相结合,使人员能够掌握新型车辆、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了解行业法规与标准。同时,加强用人机制管理,通过考查考核,公开竟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淘汰平庸不求上进的人员,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并且尽量实现技术共享与人才共享。
5、加强新的检定设备的研制开发与检定站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对汽车技术性能与检测标准不断的提高,汽车检定设备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各级检测人员和检定人员,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快知识更新,对检测设备和检定技术进行创新与研究。交通与技量检定部门也可以通过职能合并,优化重组的方式改进检定站的建设,共享技术力量与设备资源,形成优质高效的团队,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
第二篇:化妆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化妆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今,化妆品中的各种护理、保养、彩妆等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以此紧随国际化妆品市场的新方向。“绿色、自然与环保”已成为全球日化、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业的主流呼声。因此,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叶醇及其酯类香料将成为我国化妆品界的新宠;另外,人们越来越认可果蔬美容作用,从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天然微量元素,抗衰老、润肌肤、美容美体、经济又实惠成为了时尚。
全国有几千个化妆品品牌,其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名牌产品占据该市场的主要地位,它们总共的市场份额约70%。而国有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了中国化妆品市场企业的绝大多数,其加总的市场份额却很少,只有羽西、大宝、丁家宜、奇士美这几个国内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小有成就。
中国纯化妆类用品的市场远未饱和,虽然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女性追逐着浓妆淡抹的时尚,但国内大部分人口还是素面朝天。27.2%(来自《2002CCB中国品牌评价报告》数据)的渗透率意味着我国纯化妆类用品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广阔的。从这一点来看,化妆品OEM代工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作为专业化妆品OEM加工生产厂家,源康医药(ykyykg.com)承接化妆品ODM、化妆品代工、化妆品贴牌、保健品OEM、保健品ODM,并面向全国诚邀化妆品加盟、化妆品批发、化妆品代理,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携手共赢!
第三篇: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
电
梯
行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
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
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3)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
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康力电梯是汾湖产业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公司从初期为外资品牌做配套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等完整的业务链条,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成本、技术、网络、人才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五大相对优势。2005年至2008连续四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售额第一,成为为数不多可以与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进行竞争的民营企业,被中国电梯协会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如康力电梯中标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车站199台自动扶梯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城市轨道交通全线扶梯工程的企业。2009年6月,康力电梯中标南昌昌北机场自动扶梯项目,也是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省会以上机场工程的企业。
伴随民族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客户对电梯产品认知的增加,以及国内采购者提高对电梯品牌的理性消费,电梯产品将如白色家电等一样,市场将会逐步倾向于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未来十年内将能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我国振兴民族电梯产业的步伐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电梯业未来几年相对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电梯和扶梯的产量,2002年电梯产量只有5万台,去年达到45.7万台,增长了8倍,电梯的产量也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12年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预计完成700万套商品房,完工500万套保障房,完工住宅套数增加25%,两项合计总建筑面积增加10%。行业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16%,综合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市场只增长10%的量。
大家一定不要悲观,除非调控死,这样全世界就会出现烂尾楼,那样就太可怕了,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是很大,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中国的灾难。我对中国电梯行业未来几年还是比较乐观的。
行业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建立社会周期的概念,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的回收,整个花费的总成本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节能灯用电的时候使用的成本很低,因为耗电减少,但是节能灯有很多有毒的元素。整个寿命周期短,如果在制造环节省了10块钱,那么在整个生命周期要多花200块钱维护,因为要增加维保次数;同理,如果大家一开始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电梯,更好一些。
产品的控制化太重要了,到底为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品牌。营销模式方面,买一个电梯有时候几百万,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很多工作,现在销售正在走向电子商务,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手段还非常靠关系,这种营销模式是非常落后的。同时从技术上也要解决,怎样解决安装和维保,怎么用更长的维保周期,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
目前住宅地产有点过剩,但是商业地产兴起了,像一些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将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对电梯需求会非常大。现在还比较流行旅游和养老地产,将来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少工作,多休息,多娱乐,多
消费。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好的享受,更好的生活。
第四篇:中国铝型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铝型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011102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需求旺盛,建筑幕墙、交通运输业、化工业、电力设备业、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铝型材消费断地增长,同时,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的铝型材将不断出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世界铝型材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世界铝型材行业发展现状(1)全球铝型材产量及产能分布 2001-2007 年,全球铝型材产量逐年增长,由2001 年的880 万吨增长至2007 年的147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01%。2009 年全球可生产铝型材的国家和地区约95 个,生产企业约2200 余家,其中中国的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比重超过50%,位列第一。(2)全球铝型材产量(3)全球铝型材消费量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及铝型材用途不断扩展,全球铝型材的消耗量由2001 年的869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55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预计2012 年,全球铝型材消费量将达1669 万吨。从地区来看,2001-2009 年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量呈现出不同走势,中国消费量比例迅速上升,而欧洲和北美洲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 年,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比达到47%,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分别仅占21%、8%、6%,中国已经发展为铝型材的消费大国。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行业仍然是铝型材应用的主要领域,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消费量,消费量逐年上涨,2009 年占总消费量的63%以上。分地区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2009 年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中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仅32%,工业领域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2.国际铝型材行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铝型材行业的竞争情况来看,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产量分布来看,全球铝型材材约60%的产量集中于中、美、日三国,多年来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3。与美、日等国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不同,中国的产量增长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统计,2000-2008 年,国内铝型材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35%。2008 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占全球的45.2%。以美、日、德等铝加工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 世纪末已基本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进程,建立了跨国集团公司,并进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如美铝、加铝和海德鲁公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美铝公司,几乎囊括了全部铝加工材品种,在全世界各主要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年铝加工材能力近200 万吨;而以日本、德国铝加工企业为代表,继续引导世界铝加工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在饮料罐板和高档PS 版基材等研发和生产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国际铝型材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世界铝型材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产能和产量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而产品品种会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会更加精益求精,产品附加值更高,更加节能环保。具体来讲就是:在铝加工工艺上,向着更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发展。4.国际铝型材行业发展前景 铝型材因其具有质轻、价格低、可回收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行业。在目前全球强调节能环保的前提下,铝型材在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未来市场十分巨大,市场需求前景广阔。近年来,全球新能源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较快,铝型材由于具有导热好、自重轻等优点,在太阳能和LED 等产业中将得到大量应用,发展前景看好。
二、中国铝型材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铝型材产量与消费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属门窗、建筑幕墙、铁路运输设备、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铝型材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从2003 年的275.45 亿元上升到2010 年的4131.8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7.24%;铝型材产量从2000 年的156.5 万吨增长到2009 年的860.0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84%;消费量从2000 年的161 万吨增长到2009 年的816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76%,预计到2012年中国铝型材消费量将达到1440 万吨。中国已成为铝
型材行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表1: 2001-2009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万吨)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产量 156.5 186.2 216.1 252.0 303.6 372.5 489.0 633.0 755.0 860.0 表观消费量 161 185 214 243 286 342 430 546 707 816 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行业内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能力较高,盈利能力较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中国规模以上铝型材企业有824 家,资产总额达到2181.40 亿元,同比增长31.62%。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8.41 亿元,同比增长44.31%;销售收入4131.83 亿元,同比增长47.46%;实现利润总额142.05 亿元,同比增长54.10%。图表1: 2006-2010 年铝型材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走势(单位:亿元,%)从不同性质企业竞争情况来看,中国铝型材行业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2010 年,私营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38.67%、28.95%、37.40%和63.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19.82%、25.36%、24.11%和11.65%。随着中国金属门窗、建筑幕墙、交通运输业、化工业、电力设备业、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铝型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同时,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的铝型材将不断出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2013 年铝型材行业仍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5.20%。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数据及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粗略估计2011-2013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8%,2013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8749亿元。2.中国铝型材行业发展主要特点(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2010 年,铝型材行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9.20%。2010 年,铝型材行业资产总额为2181.40 亿元,同比增长31.62%。2005-2010 年,铝型材行业的销售规模也不断扩大,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5.20%。2010 年,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为4131.83 亿元,同比增长47.46%。图表2: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2)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 不论是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还是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都占据了中国铝型材行业11%以上的份额。2010 年,私营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38.67%、28.95%、37.40%和63.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19.82%、25.36%、24.11%和11.65%,说明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中国铝型材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3)市场区域化分割非常明显 以建筑铝型材为例,行业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产能分布不均衡,目前60%以上的建筑铝型材生产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及环渤海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受运输成本影响,建筑铝型材存在通常的行业销售半径,约为500 公里左右。产能分布的不均衡和销售半径的限制,决定了建筑铝型材市场竞争的地域特点较为明显。
3.中国铝型材行业工艺技术(1)行业技术水平特点 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铝型材行业技术水平已经相对成熟,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铝型材工业的技术,主要表现在熔铸技术、挤压技术和铝型材表面处理技术。而以上三个环节的技术又体现在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中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型材工业装备,包括同水平热顶铸造机(引进美国17 台)、内导式液压铸造机(引进英国5 台),各铝型材企业非常重视熔炼工序合金化、熔化、净化与均匀化处理,已基本上掌握了圆锭的铸造工艺。目前,国内铝型材行业挤压机装备呈现出三个特点:数量众多(约3100 台)、规格丰富(世界上所有的铝挤压机品牌都有,型号从1.5MN-125MN 都有)、小挤压机比重高(小于13.5MN 的挤压机占95%以上)。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目前部分企业已陆续引入国外先进挤压机生产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
装备差距正在日益缩小。铝型材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穿孔挤压、润滑挤压、等温等速挤压、扁挤压、宽展挤压、分流组合模挤压、变断面挤压、水冷模挤压、快速连续挤压以及静液挤压等新挤压方法在一些企业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到一定的应用。目前国内约有700 条铝型材表面生产线,其中引进或关键设备引进的表面处理生产线有200 条左右,种类齐全,可以生产300 多种颜色的铝型材。阳极氧化着色、静电粉末喷涂、氟碳喷涂、电泳涂漆、化学着色、木纹处理等表面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行业内企业日益重视客户需求变化,表面处理能力在不断提高。生产所需模具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也使得研发成果得以充分应用。目前挤压仿真技术开始应用于铝型材生产中的模具制造工序,大幅提高了试模成功的比率,从而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新产品、新款式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首先,注胶、插条等隔热节能技术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铝型材产品的节能、环保效果;其次,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品种和款式不断推出,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及偏好。3)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在汽车、轨道车辆、航空、船舶和电子等领域的铝型材产品质量和品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同时,后续加工能力普遍不强,对铝型材的后续加工率不足25%,且主要以铝门窗为主,铝材进一步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加强,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拓展产品应用领域。(2)铝型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中国已成为世界铝合金型材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铝合金型材生产强国。国内铝合金型材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还需要继续加快和深化行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近几年,中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铝合金型材生产线和工艺技术(包括大吨位的挤压生产线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基本掌握了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所生产的各种铝合金型材不仅在内在质量,如合金成分、强度、延伸率、几何形状等方面,而且在表面处理,如色彩、光泽、表面硬度、平滑性、耐光、耐候、耐腐蚀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已逐渐进入国际市场。资料显示,建筑耗能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5%-40%,而在民用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面和地面四大能耗部分中,门窗的能耗又占到约50%。因此,世界各国都把门窗、幕墙作为实现节能的关键所在,从而对作为门窗主要材料的铝合金型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各种隔热铝型材(包括浇注式、灌注式和插条式等)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将成为本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国内铝合金型材产品超过80%的产量应用于建筑门窗产业。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这必然对建筑门窗用铝型材的节能功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国内中、高档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门窗产品向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要求不断提高铝合金型材的耐腐蚀、耐候性能以及装饰效果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4.中国铝型材加工的装备 随着我国铝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铝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近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铝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制造已完成了从辅机到主机、从单体设备到整条生产线,从仿制到创新等过程的重大转变。而且在这一重大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我国著名的铝加工装备科研、设计和制造的著名企业,如洛阳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上海捷如重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到目前为止,所有铝型材加工装备,从熔铸、挤压、热处理系列装备到在线分析、检测装备,国内都能设计制造。国产铝型材加工装备由于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在保证基本功能优良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投资,已为铝型材加工企业广泛采用,铝型材加工完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装备的局面已经被基本改变,但部分高端装备还依赖于国外进口。
三、我国铝型材行业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铝加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产量快速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装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产品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转变。但在这种持续快速发展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足与问题,这对铝加工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1.行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中国铝型材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平均规模偏小,现代化铝型材制造企业与大批小企业并存,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国内铝型材行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而部分高性能、高精度产品尚不能完全国产化,需要进口;另外,国内铝型材行业的产能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较大部分产能远离原料产地,部分地区产能严重过剩依赖外销。上述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容易引发企业间低端产品的过度竞争,行业整体难以获得生产和研发上的规模效益,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物流压力,不利于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企业素养偏低,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素养偏低表现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低,而员工素质偏低则主要表现在操作水平低、创新能力弱,提高企业素养与员工素质是铝型材加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铝型材加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层次较低;二是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三是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四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高级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中国铝型材行业是伴随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发展起来的,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面对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电子、电力、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环境下显得相对不足。近几年来,中国的铝型材总产量迅速上升,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仍然偏低,许多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3.节能减速排任务繁重,技术经济指标达标任重道远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铝行业准入条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铝加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求现有铝加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能耗、金属消耗和成品率等达到规定门槛。在未来不足3年内,使我国铝加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门槛水平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充满了挑战。我国铝加工行业2004-2007年技术经济指标与门槛水平的对照见表8,从表8中比较可知,除熔铸成品率已达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综合能耗,要达标十分艰巨。表2:中国铝加工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门槛水平比较4.一般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缺乏世界品牌和著名企业 2005年我国铝材已经是出口大于进口,但是我们出口的多是一般中低档产品,而进口的多是高科技产品。而且我国多是仿制国外的合金和品种,自己创新的合金和独特的品种很少,直到2007年3月7日,佛山凤铝铝业有限公司“无铅6020合金”才以“中国研制”的身份在国际变形铝及铝合金国际牌号注册表中注册成功。据统计,铝及铝合金共有300多个国际牌号,中国直到2007年3月份才只有一个,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牌号。实际上,至今除中国铝业公司外,中国缺少国内外公认的著名企业,也还没有一个国内外公认的铝材世界品牌。
四、中国铝型材行业发展趋势 2011 年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第一年,改革开放至今30 多年,中国的铝型材产业一直蓬勃发展。产品结构一直以建筑用材为主,随着中国工业水平和规模的不断提高,工业用材产量也逐年攀升。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力、机械装备制造业、家电等行业,对铝型材的需求迅速增加,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的铝型材不断出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中国铝型材总产量和总消费上位居全球第一,2010 年铝型材出口70 万吨,“十二五”期间中国出口将会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国铝型材工行业发展趋势为: 1.铝型材行业规模化外延式增长趋势走弱 中国铝型材工业仍处于规模化外延式增长后期阶段,从在建项目规模看,尤其在2011-2013 年,铝挤压产能仍有不小的增加。这是因为目前产品的同质化导致市场激烈竞争造成的。为了以低价手段进行市场竞争,企业往往采取规模化生产,目的是摊薄成本,为此,企业纷纷上设备、增产能。这种没有差异性的竞争手段,对处于成熟期的铝挤压工业来说,奏效不会太明显,所以,这种规模化外延式增长趋势在“十二五”规划后期应体现趋弱走向。2.铝型材产品结构将出现明显调整 在工业领域,目前,我国工业铝型材占铝型材总应用量约30%,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包括汽车制造业、轨道交通业)、装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耐用消费品业(含轻工业)等,分别在我国铝型材应用中占比约10%、10%和12%。而同期的欧洲、北美和日本的铝型材消费结构中,工业耗用比例分别达到为60%、55%和40%,远高于我国。消费结构的差异反映出我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生产、开发和应用方面不足,同时还预示着我国工业铝型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虽然在“十二五”规划期,国家仍要继续进行西部大开发,仍要加快城镇建设,但铝型材增量市场要比以前全国性的以房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市场小的多,从这个方面讲,建筑铝型材处于绝对供过于求的状况。目前有70%以上的铝挤压在建项目的产品定位是工业用铝型材,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在建工业用铝型材项目更是接近100%,铝挤压业界的实践也足以说明铝挤压产品结构调整的趋势。预计在未来5~10年,我国工业铝型材的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在铝型材产品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约30%上升到2015年的45~50%左右。而根据我国政府的相关规划,未来10年内,工业材占铝型材总应用量的比重将接近70%。3.立足技术创新、大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近几年来,通过国家重视技术创新政策的引导,我国铝加工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后不论是已有企业还是在建、新建企业,都将会关注、重视和立足于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之本,并且将会下大力气进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产业化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有专利技术,以此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4.拥有自主技术的国产设备将逐步取代进口设备 我国铝型材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发展很快,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基础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铝型材加工装备和工艺技术将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突出的优点是性价比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预见,在今后不长的一段时期内,拥有自主技术的国产设备将基本取代进口设备,只有少量特殊要求的高精尖设备还将由国外进口。与此同时,我国铝型材加工工艺将积极向短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达到高效率、高品质、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而在铝型材产品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努力向多品种、高精尖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和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5.各类型大、中、小铝型材加工企业和谐发展 我国铝型材加工企业在所有制上将继续多样化发展,国企、民企、合营、外资等齐头并进,在发展规模上将是大而强和专而精并存,共同组成中国的现代化铝加工工业。而且,现有企业都将努力改善和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增加产品品种,重在提高产品质量;在建企业都将选择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力求降低投资,尽快投产达产;新建企业都将慎之又慎,防止铝加工由投资偏热走向过热,即使必须新建,产品定位一定要选择高精尖,走向高端市场竞争。
第五篇: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 国 电 梯 行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3)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康力电梯是汾湖产业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公司从初期为外资品牌做配套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等完整的业务链条,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成本、技术、网络、人才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五大相对优势。2005年至2008连续四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售额第一,成为为数不多可以与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进行竞争的民营企业,被中国电梯协会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如康力电梯中标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车站199台自动扶梯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城市轨道交通全线扶梯工程的企业。2009年6月,康力电梯中标南昌昌北机场自动扶梯项目,也是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省会以上机场工程的企业。
伴随民族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客户对电梯产品认知的增加,以及国内采购者提高对电梯品牌的理性消费,电梯产品将如白色家电等一样,市场将会逐步倾向于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未来十年内将能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我国振兴民族电梯产业的步伐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电梯业未来几年相对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电梯和扶梯的产量,2002年电梯产量只有5万台,去年达到45.7万台,增长了8倍,电梯的产量也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12年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预计完成700万套商品房,完工500万套保障房,完工住宅套数增加25%,两项合计总建筑面积增加10%。行业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16%,综合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市场只增长10%的量。
大家一定不要悲观,除非调控死,这样全世界就会出现烂尾楼,那样就太可怕了,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是很大,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中国的灾难。我对中国电梯行业未来几年还是比较乐观的。
行业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建立社会周期的概念,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的回收,整个花费的总成本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节能灯用电的时候使用的成本很低,因为耗电减少,但是节能灯有很多有毒的元素。整个寿命周期短,如果在制造环节省了10块钱,那么在整个生命周期要多花200块钱维护,因为要增加维保次数;同理,如果大家一开始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电梯,更好一些。
产品的控制化太重要了,到底为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品牌。营销模式方面,买一个电梯有时候几百万,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很多工作,现在销售正在走向电子商务,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手段还非常靠关系,这种营销模式是非常落后的。同时从技术上也要解决,怎样解决安装和维保,怎么用更长的维保周期,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
目前住宅地产有点过剩,但是商业地产兴起了,像一些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将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对电梯需求会非常大。现在还比较流行旅游和养老地产,将来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少工作,多休息,多娱乐,多消费。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好的享受,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