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信息由东雪冷库整理
我国的冷冻冷藏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成为食品流 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畜牧业生产、出口创汇及繁荣市场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了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
(一)冷冻冷藏能力
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 多万吨,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 50 万吨,国有冷库450 多万吨,大都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 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达70 多万人,日冻结加工能力约9 万吨,日制冰能力约7 万吨,日贮冰能力约16 万吨。
(二)冷藏库的形式
我国冷藏库的单库规模,大型的每座容量0.5 万吨以上,小的为百吨左右。建筑形式大、中型冷藏库以多层建筑为主;小型冷藏库均为单层建筑。我国的各类冷藏库,不论规模大小 或功能如何,以往均按土建工程的模式建造,到目前这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于 本世纪六十年代就以予制装配式冷藏库取代了其他方式建造的冷藏库。
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冷藏库是外贸系统于1973 年首先整座引进的,截止1985 年广东、北京等省市共约引进了40 座,总库容约为7.5 万吨装配冷库。近几年来我国聚氨脂和聚苯
乙烯隔热板生产已形成规模产业,部分中小型冷库,特别是小型冷库都倾向采用装配式的,其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安装调试方便。
(三)制冷设备
我国的制冷设备制造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
部门和市场用户的需求。活塞式、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大型溴化锂吸引式制冷机等主要产品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制冷设备产品已出口走向世界。在换热器方面,80 年代以前设计的 冷库,冷凝器以立式、卧式水冷式为主;库房内的蒸发器,低温库采用排管,高温库采用冷 风机。8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 年代,由于食品结构改革,包装冷冻食品增加,低温库房的蒸发器逐步采用了低风速,小温差的冷风机;根据水源情况,高效蒸发式冷凝器也在逐步推广之中。冷库制冷系统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如机器的安全保护、库温遥测等已普遍应用,不少冷库在热负荷与压缩机匹配和库房货物的管理电脑化方面,在扩大应用。
(四)储存形式
冷库是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冷藏库的储存方式也发生了
变化,由原来的大批量、少品种、多存量、存期长、向小批量、多品种、少存量、多流通的 形式发展,由贮存形转向经营形,有部分冷库对外开放,并提供各项服务,有部分企业以冷 库为依托,建立冷冻、保鲜食品批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
(五)食品的冷加工及品种
进入80 年代以后,为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食品冻结装置的形式有 了很大改进和发展。通过自行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我国已能生产推进式、流态式、螺 旋式、隧道式等多种形式的速冻装置,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冻结间的冻结模式。在品种上,也一改冻白条肉,冻大盘鱼、虾等传统产品结构,开发出许多种类的快洁、方便、富有营养 食品,以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我国冷冻冷藏食品主要分两大类:
1、原料和经过初步分割加工后的食品。包括猪白条肉、分割肉、禽、蛋、鱼等。由于 市场的需求变化,上述产品在种类、体积、包装等方面已有较大的改进。
2、速冻食品。品种有如下几大类::
(1)速冻油炸食品类:如速冻油炸白薯、土豆等;
(2)速冻面点食品类:如速冻饺子、汤圆、包子、春卷等;
(3)速冻配餐食品类:由主食和副食配制而成。
(4)速冻蔬菜类:冻豌豆、菠菜、蒜苗、刀豆等。
(六)食品冷藏链
从整个食品冷藏链来看,“冷链”的两端已初具规模。全国冷藏库容量已达500 多万吨; 80 年代,我国冰箱制造行业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不足10 万台上升至1300 万台左右。目前,电冰箱的社会保有量在3000 万台左右,在城市家庭中、冰箱普及率已达85%。介于两者之间的冷藏运输销售环节商用冷藏设施,近几年也达到了一定规模。
我国的冷藏运输,长期以来以铁路冷藏运输为主。据统计,铁路部门现有加冰冷藏车
3500 余辆人,机械冷藏车1800 余辆,这些车辆担负着我国近20%的易腐食品的运输任务。
公路冷藏运输发燕尾服也较快,目前约有15000 辆冷藏保温汽车,其中机械冷藏汽车占15
%左右,主要担负着大城市内、靠城市的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运输任务,以短途运输为主。水 上冷藏运输能力较小,现有各种类型的冷藏运输船近200 艘,总容量为10 万吨左右,多为
内河或沿海的短途运输。冷藏集装箱在易腐食品运输方面中有较大优越性,但由于造价高,普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商业用冷藏设施主要指商业零售环节冷藏设施,包括各种用途、各种型式和温度要求的冷藏柜。在90 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日本、美国技术,使商用冷藏柜生产有了相当的数 量和规模,产品的品种、型式也逐步适应了实际销售环节的需要,为完善食品冷藏链起了巨 大作用。
二、冷冻冷藏行业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制约,我国冷冻冷藏行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国有冷冻冷藏加工企业包袱沉重,运行机制不灵活,产品结构不合理,屠宰加
工开工严重不足,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无力 进行自身改造和发展。
(二)作为我国冷冻冷藏行业主体的国有冷藏库,建库较早,大部分使用期已超过15 年,进入了大修理期限。现急需大、中修理的冷藏库占总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达100 多万吨,大大超过5%的正常维修比例,并且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冷库工程设计标准低,工艺流 程不尽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设备质量均存在很多问题、自动化程度低,已不适应市场 经济下对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需要。
(三)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冷库布局不合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冷库容量偏小,商品库存量大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商品库存量小,冷库利用率低,始 终未得到解决。还有,有的地区小冷库林立,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既浪费了能源,又给安 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四)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储存商品的结构也发生改变,在一部分地 区出现高温库不足,低温库相对过剩的现象。
(六)冷藏运输仍是薄弱环节。机械制冷运输车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目
前特别是短途运输,大多是在没有保温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对冷冻(速冻)食品的品质有较 大的影响;而长途运输,虽然采取了保温敬机械制冷车辆,但厢体温度也达到保质要求。
(七)在食品冷藏中流通的冷冻(速冻)食品,包装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市
场上流通的冷冻(速冻)食品包装缺少必要的保温性能,在常温下包装内物品温升得快,对 冷冻(速冻)食品的品质影响很大。
三、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趋势、目标、重点与实施措施
全面地了解总结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其目的在于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拟定实施的对策和措施,以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经营体系,实现企业的第二次 创业和行业的全面振兴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外进出口业务的不断扩
大,为冷冻冷藏业摆脱困境谋取新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冷冻冷 藏业的发展趋势、目标、重点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本人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快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步伐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比重必定越来越高。美国的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冷藏容量却是我国的三倍半;日本的人口只有我国人口的十分 之一,冷藏容量也有我国的二倍。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现有冷藏容量还十分不
足,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同时,要防止盲目建设,保证我 国冷冻冷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
冷冻冷藏企业管理必须面向市场,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把提高
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活动的出发点;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企业根本点,全面推进冷冻冷藏业的 改革与发展。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坚持集约化经营,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转换 经营机制,建立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新型企业制度,促使企业从组织结构、经 营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接近和赶上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准。
(三)加大国有冷冻冷藏企业的改造力度
国有冷冻冷藏企业是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主体,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
须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企业改革力度,创建经营性仓储业集团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适应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的商业形式的需要。
1.以经济较发达的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冷库为骨干,成立以“冷仓”为龙头,干货仓配套,综合经营的大型仓储企业集团或物流中心,成为流通产业,为流通服务。
2.以经济较发达的在中型冷库为实体,建立冷冻食品批发贮藏中心,成为专业的冷藏经 营企业。
3.按公共冷库的模式将中小型冷库向社会开放,提供仓库服务、信息服务、经营后勤服 务。
4.对一些布局不合理的小型老冷库采取转产、承包的形式或以国有资产增保值为前提的 租赁。
5.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需要冷冻冷藏业的支持,冷冻冷藏企业较有条件改造成连锁商店 的配送中心。因此促成中小冷藏企业进入超市集团,并改造成规范化的配送中心双方都是必 要和有利的。
(四)发展速冻食品生产
我国的速冻食品经过十几年发展,目前已达年产350 万吨,市场产销两旺,预测到2000 年速冻食品的年需求量可达850—1000 万吨,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许
多本不经营食品的企业捕捉到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了经营内容,生产了速冻食品。据了 解北京市的一个速冻饺子厂,由于产品的档次定位得当,经营有方,日产120 吨,产品仍供
不应求,生产24 小时倒班,企业为此继续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
冷冻冷藏行业的许多企业,包括国有肉类冷藏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生产设施和技
术人员大量闲置,经济效益很低。发展速冻食品,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投入比较少,产出多,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都将是可观的。
(五)发展预冷保鲜产品和多品种一体化经营
小包装冷却肉在欧美、日本等国早已普及,这种产品具有保鲜和节省冷冻能耗等优点,在特殊包装下货架期可达30 天左右,是应该积极开发推广的。在今年国庆期间,漯河双汇 集团率先把优质冷却肉打入北京市场,只要加强宣传并适当引导,让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一定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发展趋势看,冷冻冷藏向优质、预制、小包装、多品种规格和方便的方向发展,以
满足现代生活节奏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但是,不管是预冷保鲜产品还是冷冻(速冻)产 品均应实行一体化经营,为消费者着想,从原料采集、加工、冷冻冷藏、运输、销售均应注 意卫生保鲜、不落地、不见天、不升温、门对门。不仅在“冷链”中动作,更应在“保鲜链”
中动作,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六)优化制冷设备的选配
对于冷冻冷藏行业而言,国产制冷设备既能满足需求,又存在不少不足,主要的问题
是品种少,规格不全,缺少小型和机组化,产品结构陈旧,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性 能指标低、外观粗糙、自动化水平低,系统匹配性能差,难选难用。产品的整体性能均低于 国外同类产品。
国际制冷业界正按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的规定全面实施CFG 替代。我国的冷冻冷藏行 业历来多使用R717 制冷系统,R717 是自然物质制冷剂,对环境无害,因此国外同行专家
大声疾呼:向自然工质过度。氨正是这种制冷剂!对于我国而言,除经营性商业冷藏设施外,各个冷冻厂(冷库)几乎都采用氨制冷系统,根本不存在替代和过渡问题,似有因祸得福之 感。尽管我国对氨制冷系统及其设备有长期的使用经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应该从 CFG 替代的高度对其拟定对策,力求在自动化、小型化、机组化上有所突破,以满足各类 用户的需求。
分散式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机组在国外已普遍采用。这种系统母机房等集中控制设施,使用调节可靠有效,能耗低,施工安装简便速度快,产品整体质量和工程质量较易保证,如 运用得妥当,可降低工程总造价。我国广东省也已建成几座相似的冷库,其效果与上述完全 一致。我国的制冷设备业应着力开发国际市场先进通用的60HP 以下各档次分体式或一体化
且配有电子技术的自动化机组,为冷冻冷藏行业改造,升级换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营 经济性和效益,提供先进的、配套的制冷设备。
(七)择优推广装配式冷库
在引进整座预制装配式冷库的实践中,我国的制冷设备制造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其特有的专长和敏税从中得到启迪,经过各种努力立项引进制造设备和软件,于八十年代 中期后引进建成22 条(套)预制装配式冷库的制造工艺设备(生产线),总生产能力约可折
合300 万平方米隔热夹芯板,从而使我国实实在在地初步建成了与国际水平相似的预制装配
式冷库制造业。从七十年代中期引进整座装配库,到八十年代中期引进制造设备,创建该行 业的制造业,期间经历了十余年。自引进的生产设备陆续投产以后,就逐步替代了国外的同 类产品。据主要生产企业历年产量估计分析,截止1995 年已累计生产建设大中小型装配库
约800 座,室内装配式冷库约2.5 万套(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装配式冷库系工程化工业产品,具有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特别适用拟建
单层冷库的项目和中小型冷库,对于工程总造价,如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能处置有方,既易于控制投资,又往往使造价与土建冷库相当(一般不超过土建冷库的15%)。但因工期
短争得的投产时间和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可能稍高的工程造价。近十几年的很多工程实例一 再证实了上述结论。所以在我国有针对地推广予制装配式冷库的生产和建设无疑是正确的高 效益的。
(八)进一步完善食品冷链建设
从目前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和发展来看,冷藏链建设仍然相当薄弱。要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冷藏链建设,必须尽快制定必要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实现各环节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必须回忆配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特别是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开发保鲜包装材料,发展冷 藏集装箱运输,以适应冷藏链发展的要求。
第二篇: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
电
梯
行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
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
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3)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
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康力电梯是汾湖产业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公司从初期为外资品牌做配套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等完整的业务链条,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成本、技术、网络、人才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五大相对优势。2005年至2008连续四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售额第一,成为为数不多可以与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进行竞争的民营企业,被中国电梯协会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如康力电梯中标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车站199台自动扶梯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城市轨道交通全线扶梯工程的企业。2009年6月,康力电梯中标南昌昌北机场自动扶梯项目,也是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省会以上机场工程的企业。
伴随民族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客户对电梯产品认知的增加,以及国内采购者提高对电梯品牌的理性消费,电梯产品将如白色家电等一样,市场将会逐步倾向于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未来十年内将能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我国振兴民族电梯产业的步伐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电梯业未来几年相对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电梯和扶梯的产量,2002年电梯产量只有5万台,去年达到45.7万台,增长了8倍,电梯的产量也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12年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预计完成700万套商品房,完工500万套保障房,完工住宅套数增加25%,两项合计总建筑面积增加10%。行业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16%,综合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市场只增长10%的量。
大家一定不要悲观,除非调控死,这样全世界就会出现烂尾楼,那样就太可怕了,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是很大,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中国的灾难。我对中国电梯行业未来几年还是比较乐观的。
行业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建立社会周期的概念,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的回收,整个花费的总成本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节能灯用电的时候使用的成本很低,因为耗电减少,但是节能灯有很多有毒的元素。整个寿命周期短,如果在制造环节省了10块钱,那么在整个生命周期要多花200块钱维护,因为要增加维保次数;同理,如果大家一开始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电梯,更好一些。
产品的控制化太重要了,到底为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品牌。营销模式方面,买一个电梯有时候几百万,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很多工作,现在销售正在走向电子商务,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手段还非常靠关系,这种营销模式是非常落后的。同时从技术上也要解决,怎样解决安装和维保,怎么用更长的维保周期,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
目前住宅地产有点过剩,但是商业地产兴起了,像一些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将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对电梯需求会非常大。现在还比较流行旅游和养老地产,将来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少工作,多休息,多娱乐,多
消费。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好的享受,更好的生活。
第三篇: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 国 电 梯 行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我国电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回顾我国电梯行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电梯工业发展十分缓慢,电梯生产企业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设部定点生产的八大电梯生产企业,即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苏州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西安电梯厂、广州电梯厂、上海长城电梯厂。八大电梯生产企业30年总共生产了各种电梯万部左右,平均每家电梯企业每年只能生产40部左右,中国电梯行业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局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八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2)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3)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近年来,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电梯行业也逐步成为国内比较重要的行业。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1/2和1/3,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电梯产量超过21万台,年增幅超过20%,产量超过了全世界电梯年产量的50%。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强制报废制度也为我国电梯改造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中国电梯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专家预计今后每年大修改造以及已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在12万台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康力电梯是汾湖产业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公司从初期为外资品牌做配套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维保等完整的业务链条,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成本、技术、网络、人才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五大相对优势。2005年至2008连续四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售额第一,成为为数不多可以与外资品牌在电梯市场进行竞争的民营企业,被中国电梯协会誉为“中国电梯业的希望和骄傲”。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民族自主品牌电梯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家公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优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2009年,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强调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民族电梯业的发展。如康力电梯中标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车站199台自动扶梯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城市轨道交通全线扶梯工程的企业。2009年6月,康力电梯中标南昌昌北机场自动扶梯项目,也是自主品牌中第一家中标省会以上机场工程的企业。
伴随民族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客户对电梯产品认知的增加,以及国内采购者提高对电梯品牌的理性消费,电梯产品将如白色家电等一样,市场将会逐步倾向于价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未来十年内将能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我国振兴民族电梯产业的步伐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电梯业未来几年相对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电梯和扶梯的产量,2002年电梯产量只有5万台,去年达到45.7万台,增长了8倍,电梯的产量也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12年的情况,根据国家政策预计完成700万套商品房,完工500万套保障房,完工住宅套数增加25%,两项合计总建筑面积增加10%。行业第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16%,综合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预计今年市场只增长10%的量。
大家一定不要悲观,除非调控死,这样全世界就会出现烂尾楼,那样就太可怕了,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不是很大,如果出现了,那肯定是中国的灾难。我对中国电梯行业未来几年还是比较乐观的。
行业的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建立社会周期的概念,从产品的生产到最后的回收,整个花费的总成本考虑的问题,比如说节能灯用电的时候使用的成本很低,因为耗电减少,但是节能灯有很多有毒的元素。整个寿命周期短,如果在制造环节省了10块钱,那么在整个生命周期要多花200块钱维护,因为要增加维保次数;同理,如果大家一开始多花点钱买好一点的电梯,更好一些。
产品的控制化太重要了,到底为什么客户选择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品牌。营销模式方面,买一个电梯有时候几百万,上千万,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很多工作,现在销售正在走向电子商务,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手段还非常靠关系,这种营销模式是非常落后的。同时从技术上也要解决,怎样解决安装和维保,怎么用更长的维保周期,这是我们长远的目标。
目前住宅地产有点过剩,但是商业地产兴起了,像一些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将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对电梯需求会非常大。现在还比较流行旅游和养老地产,将来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少工作,多休息,多娱乐,多消费。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使我们更好的享受,更好的生活。
第四篇:我国冷冻冷藏行业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和人民对食品、饮料、果蔬、农产品以及药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关心,我国冷冻冷藏行业也因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回顾过去,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府和全国人民高度重视,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期,各地纷纷建设冷链基础设施,高规格的冷库、区域性冷链配送中心等。我国冷链产业前所未有的“热”了起来。
但冷冻冷藏行业在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市场混乱、标准难定等一系列难题,可以说我国的冷冻冷藏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未来发展,这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
那么,它的机遇在哪里?挑战又在哪里?
一、“总体规模不断增长”与“一拥而上无序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食品的消费,其每年增产约为10%,国内冷冻冷藏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6月,为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以及一些新项目的启动,必将为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及执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有望实现大跨越,冷冻冷藏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国内冷链产业正借乘国家振兴冷链物流东风大踏步的前进。
在冷冻冷藏行业总体大规模增长同时,行业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无序化发展。目前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可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产业,市场不断拓展,其中蕴藏的利益十分诱人,这是一块刚刚开始切割的大蛋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冷链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一拥而上,大批量的集中进军冷链市场。
规划的出台使得冷链项目建设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促使中国冷链建设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井喷式”发展,于是在青岛、天津、沈阳、武汉、西安、福州,甚至日照、宜昌这样的二三线城市都开始了冷链物流园的建设工作。
这样高速发展的趋势中,硬件技术、标准建设、市场监管能否跟上发展速度始终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如何保障在整体规模增长的同时,软硬件建设都能兼顾匹配是未来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中一大问题。
二、标准规范不断建设 但未形成体系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支撑它的规范体系,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也不外如是。由于我国冷冻冷藏行业起步较晚,各类标准规范建设也显得比较落后,但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整体产业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各种标准建设也逐渐开始起步,各地为保证冷冻冷藏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纷纷出台各种相关标准规范。
不过,虽然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行业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各种相关政策标准也开始建设出台,但总体来说这些标准还未形成体系。虽然越来越多的协会和部门都开始制定冷链的相关标准,但是基本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标准体系建设很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链物流的标准多为推荐性的标准,不具有强制性,而不具有强制性的标准在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成熟的现实环境下约束力极低,对冷链物流企业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可以说,我国冷冻冷藏行业发展多年,行业标准和规范方法是一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体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更上层楼。
三、节能环保提供未来方向 技术制约成发展瓶颈
当今世界中,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世界主题,而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突出和强调了节能环保的问题。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趋势,国家持续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近些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补贴范围也不断扩大,虽然目前节能补贴暂时还没有惠及到冷冻冷藏行业,但还是给整体行业发展发出一个信号,未来的产业发展必将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迈进。无论是制冷设备还是冷媒,节能都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整个制冷行业的一个走向。可以说,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中,谁抓住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将成为行业老大。
提到冷冻冷藏行业特别是冷冻冷藏制造装备业的节能问题,主要还是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设备节能,如何提高制冷压缩机设备的效率,这是冷冻冷藏制造装备业的一个核心问题。另外一个系统节能,其实系统节能往往比设备节能对用户的受设计的更大,但同时技术要求也更高。
但现在冷冻冷藏行业的现实却是设备落后、技术落后,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整体行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问题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比照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冷冻冷藏行业的各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投入,检测手段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些差距,这对于冷冻冷藏行业特别是其中的制冷装备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发展瓶颈。如何使装备技术怎么适应大型冷库需要,怎么适应大容量、时间非常集中的速冻加工需要,怎么能够在既满足国家消防规范,既能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目标,又能把我们制冷系统建设好,这里面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突破。
虽然我国冷冻冷藏行业正真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如今,整体行业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目前的这股冷链建设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专家、企业、媒体关注到这个行业,各种相关的研讨会、论坛、会议也纷纷展开,就冷冻冷藏行业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相信在业内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尽管冷冻冷藏行业下一个十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一定会抓住机遇,冲破挑战。
第五篇:我国食品冷藏的发展趋势
我国食品冷藏车行业发展趋势和选型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改造、购进冷链加工设备;保证贮藏、运输环节可满足市场需求,冷冻冷藏食品的供应链完善相对于也促进终端零售市场销售展示设备的市场需求,预计市场将拉动约2000亿元资金投入国内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
投诉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无法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对食品的需求,订单满足率低、处理时间长、交货不及时、态度差、货损不配合,最终造成了我国食品物流的总体服务效率十分低,物流各环节间也经常断链,很少有企业能针对食品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高的服务。设施设备条件落后,食品行业的专业物流供应人才还应具有更高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而我国食品物流技术水平不高,总体服务效率低下,由于食品物流相比一般物品耗损严重、无利可图且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滞后,造成我国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每年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2亿人口的基本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冷链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严重不足,或者是原有设施陈旧老化、分布不均,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
根据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全国有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中提出,2010—2015年,规划提出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到2015年,争取全社会新增冷藏运输车4万辆,大幅提升冷链运输能力。据此计算,到2015年我国冷藏运输车辆将达到6万辆,是现有总量的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很大改变,对鲜活食品需求正逐步上升。在过去十年中,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增长势头稳健。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易腐食品消费支出达4818元,同比增长为16%,为冷链装备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德和资(北京)人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认为我国冷链物流普遍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二是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三是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四是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但是拥有先进物流技术的中国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海外推广来增加与国际的接触渠道以及技术交流,从而觅得合作伙伴;同时,可通过深层次的合作,加快研发适用于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冷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