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时间:2019-05-13 18: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第一篇: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修订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标准项目来源,制定标准目的和意义,参加单位和人员 1.标准项目的来源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赣质监标字【2017】4号)《关于组织开展推荐性地方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

2.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是一优良常绿阔叶树种,生长快,外型美观,可用于庭园绿化。其木材纹理较直,略交织,结构细而匀,材色淡雅均匀,干燥容易,干缩小,材性稳定,强度适中,富有弹性,抗蛀耐腐性良好,纤维长度长,是最适宜的胶合板材和装饰单板原料,也可用于制作刨花板、纤维板等人造板和做家具、建筑、包装、地板等用材,还可作为造纸原料之用。其枝、叶、皮、干化学成分复杂,抽取物含量高,是优良的天然香料和林产化工产品的原料,可用于提取香料油、褐色染料、单宁和制作胶粘剂、润发剂、熏香及蚊香等,并有较高的独特的药用价值。

由于其用途广泛,多年来,大量天然刨花楠林木被采伐,许多地区仅保留少量天然树木,市场上已经表现严重的资源不足。因此,必须在充分保护天然刨花楠的同时,大力营造刨花楠人工林,以解决其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刨花楠是我省阔叶树最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我省的森林资源发展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制订刨花楠苗木培育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刨花楠苗木标准化完善程度是衡量生产、技术和管理所达到水平的标志,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可使苗木培育有明确生长指标,合理技术措施和检查验收的依据。也为林农在刨花楠生产中提供规范性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促进集约经营,提高生长。

3.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和人员

(1)项目主要参加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永新县七溪岭林场、婺源县生态林场

(2)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张露、钟全林、胡松竹、吴南生、赖猛、杜天真、贺立中、李桂盛、肖水清

(二)主要工作过程

江西农业大学从1993年10月开始,与安福县林业局合作对该树种进行相关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天然刨花楠标准地调查资料与解析木资料;1997年得到江西省科委资助,在永新、安福、吉安县、婺源等地对该树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造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江西省科技厅项目和2003年江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31B0204200)等资助下,重点从优良种源选择、种子安全贮藏、扦插育苗技术、实生苗的田间播种、容器苗的营养基质配方以及工业原料林的造林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制定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DB36/ T 674-2012),并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经过5年实施,在江西省特色林木资源与培育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科技厅(刨花楠工业原料林优良苗木选育与造林技术研究2004N010、刨花楠种子人工诱导休眠与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研究2005NZ1010等及刨花楠闽楠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14S1477-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等项目资助及实践中检验中,对已颁布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到2017年项目研究与推广历时24年。通过研究,初步确定了我国刨花楠优良种源分布区域,系统掌握了该树种的种子安全贮藏、扦插育苗、实生苗、容器苗繁育与工业原料林的造林等关键与核心技术,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江西省安福县、永新县、吉安县、遂川县、德兴市、婺源县、吉安市青原区,福建省永安市、南平市延平区,浙江省建德市等县市推广。至2017年12月止,共推广造林面积达1.8万亩,培育造林苗木280余万株(包括容器苗、裸根苗与扦插苗)。造林地刨花楠胸径年平均生长最达1.1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0.8m,人工林生长量比同期天然林高出30%以上。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20多位研究生、20多位本科生先后参加了项目调查与研究,通过课题组的较长期研究与技术推广,完成相关研究论文34篇(论文已在Ecology and Evolution、Annals of Botany、《林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主要技术编入《主要阔叶用材林培育技术》一书,目前该树种已被国家列入我国优良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并被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作为今后重点培育与开发的树种资源,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已被其他学者应用于森林碳贮量计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及论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1.制订标准的主要技术措施既要反映传统的成熟技术,又要充分吸收当今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以体现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做到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

2.制订标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应体现标准的高效性,一切措施的制订,标准应以经济效益最大为标准,尽量做到三大效益的兼顾和统一。

(二)主要内容

1.本规程规定了本规程规定了刨花楠培育的造林地选择、苗木质量、整地栽植、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技术要求。

2.在现有规程的基础上,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更新,去除了引用的各规程年份。

3.通过贯标及实际应用,对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正和文字规范。

(三)与制定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在标准中的应用(成果名称《刨花楠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刨花楠造林技术研究

在江西安福县、永新县等县市,按照不同的立地环境、造林时期、混交树种、混交方式、造林密度等因子进行刨花楠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其中安福县谷源山林场的最早的试验林已达11年。永新的刨花楠与杉木混交林已有9年。通过造林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刨花楠工业原料林栽培关键技术。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造林地的土壤肥力及其养分结构是影响刨花楠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应选择土壤肥沃、空气湿润、立地条件较好的半阳坡或半阴坡的立地造林。

(2)该树种的造林季节最适时间是立春之后到3月上旬,雨后阴天或晴天进行造林。以刨花楠纯林或刨花楠与杉木湿地松等针叶树种混交造林为好,造林挖穴40×40×40cm。造林株行距一般为2m×2m或2m×3m。若要考虑刨花楠的长短效益结合与快速郁闭,可适当进行密植。要选用1.5年生的壮苗造林,造林前要将苗根沾上泥浆,摘除苗木叶片或留叶2-3片,并做到随时起苗,随时造林,防止苗木根系风吹日晒。

(3)造林后应加强对造林苗木的管理,前三年应做到每年抚育两次,后两年每年各抚育一次。抚育时除需除杂草、松土、培土,还需注意去除基部的萌芽条,并注意适当修枝。另外,为了提高生长量,要追施肥料。

(4)试验林中的刨花楠胸径平均生长量达1.13cm.a-1,树高平均生长0.83m.a-1,生物生长量(干重)平均为957kg.a-1,胸径与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天然刨花楠生长量高出7.8%和30.2%,其生物量比同期杉木生物量大4.82%。在其生物量结构中,树根生物量约占全树44.77%。说明该树种具有发达的根系是一个优良的生物固碳树种。

造林部分项目标准制定中强调了刨花楠造林地选择的重要性,要求造林在山谷、山洼、山坡的中下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实践证明刨花楠不宜在冬季造林,冬季造林易造成苗木受冻,造林强调早春进行;刨花楠与杉木混交或刨花楠与湿地松混交能起到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对刨花楠生长有利,能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1..本规程引用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和LY/T 1078 速生丰产用材木培育技术规程中规定的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技术要求,结合刨花楠造林的生产应用实际进行标准制订。

2.根据检索,国内外无刨花楠栽培技术的对应规程。

四、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1.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林业局《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2.本规程中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本规程的格式、编制和表达方法,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制订。

五、作为强制性规程或者推荐性规程的建议

根据《林业规程标准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继续作为推荐性规定。

六、贯彻规程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1.加强对规程的宣传和执行,以规程来规范生产和销售。

2.建议对修订完善的标准进一步实施,并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补充充实标准。

3.建议本规程实施时间在2018年 9 月前。

第二篇:LY_T 1729-2008_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Virescence seedling cultivation regulation and quality grading of camphortree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08/3/31 【实施日期】2008/5/1 【修订日期】2008/3/31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2772-1999,GB 6000-1999,GB/T 6001-1985,GB 7908-1999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香樟绿化苗木的术语和定义、芽苗和移植苗的生产、分级、检测,以及起掘、标志、包装和运输等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仅适用于露地培育供园林绿化的香樟苗木生产。

第三篇:《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送审稿)编制说明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

(送审稿)

编制说明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规程》制定的背景.......................................................1

二、《规程》制定的目的.......................................................1

三、《规程》制定的过程.......................................................2

四、《规程》制定的依据.......................................................2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2

(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3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3

(四)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4

五、《规程》制定的基本原则...................................................4

(一)科学性原则...........................................................4

(二)导向性原则...........................................................4

(三)系统性原则...........................................................4

(四)可行性原则...........................................................4

(五)拓展性原则...........................................................4

(六)继承性原则...........................................................5

(七)实用性原则...........................................................5

六、《规程》的总体框架.......................................................5

(一)适用范围.............................................................5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5

(三)术语和定义...........................................................5

(四)总则.................................................................6

(五)技术方法.............................................................6

(六)基本农田划定.........................................................6

(七)基本农田补划.........................................................6

(八)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6

(九)图件编制.............................................................6

(十)基本农田数据库.......................................................6

(十一)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7

(十二)成果检验...........................................................7

(十三)附则...............................................................7 七 《规程》要点说明..........................................................7

(一)“术语与定义”要点说明...............................................7

(二)“总则”要点说明.....................................................7 1.任务..............................................................7 2.基本原则..........................................................8 3.实施主体..........................................................8

(三)“技术方法与要求”要点说明...........................................8 1.技术方法..........................................................8 2.技术要求..........................................................8

(四)基本农田划定要点说明.................................................9 1.技术流程..........................................................9 2.工作要求..........................................................9

(五)基本农田补划要点说明................................................10 1.技术流程.........................................................10 2.工作要求.........................................................11

(六)“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要求说明......................11

(七)“ 图件编制”要求说明...............................................12 1.编制内容.........................................................12 2.编制方法和要求...................................................12

(八)“数据库建设”要点说明..............................................12

(九)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13 1.数据汇总.........................................................13 2.表册编制.........................................................13

(十)成果检验............................................................13

(十一)《规程》其他主要问题的说明.........................................13 1.规程适用范围......................................................13 2.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关系........................14

八、《规程》推广的预期效果及措施............................................14 2

一、《规程》制定的背景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口粮田”、“保命田”。我国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对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加以严格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长远生计,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切实做好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的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耕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经济会议要求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同年年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又联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

当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任务和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基本完成,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已经颁布,全国新一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全面开展。为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同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对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需要进行补划。因此,为提高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亟需制定《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目的、任务、原则、实施主体、技术方法与要求、流程等,规范基本农田划定与补划工作。该《规程》的出台,将填补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范的空白。

二、《规程》制定的目的

制定《规程》是为了规范基本农田划定与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任务与责任,为实行基本农田的永久保护、日常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及依据。

三、《规程》制定的过程

本《规程》编制由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牵头组织,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实施,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部土地整理中心参与。

2008年,受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委托,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成立规程编写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规程编制技术顾问组,组织开展了规程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规程编写组向相关部门收集了资料,在福建省多个市、县进行调研,听取有关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耕保、规划、地籍等部门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具体意见。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起草了《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规程》(初稿)。2009年,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在福清市进行了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论证修改。

2010年6月,部组织有关单位,在北京召开了相关专家论证会,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并于9月征求了农业部、部相关司局、31个省级国土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及相关专家的意见。根据有关部门、单位及相关专家反馈的意见,对规程又进行了研究修改。同时,部署了辽宁、河南等8省12个县(区)的基本农田划定试点工作,10月部组织有关单位到广东的罗岗、云浮两个试点单位进行了跟踪调研;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8个试点省基本农田调整划定试点交流研讨会,进一步讨论完善了《规程》。12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对《规程》进行了再次修改,并形成《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送审稿)。

四、《规程》制定的依据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程》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TD/T 1004-2003 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14-2007 TD/T 1016-2007 TD/T 1017-2008 TD/T 1019-2009 TD/T 1023-2010 TD/T 1024-2010 TD/T 1025-201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3〕137号)

7.《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

1.《关于印发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1996〕国土(规)字第46号)

2.《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

3.《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88号)

4.《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04〕223号)5.《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

6.《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

7.《关于印发〈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304号)

8.《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9.《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10.《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

(四)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 1.各省(区、市)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2.各省(区、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规程》制定的基本原则

《规程》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规程》的编制方法、程序和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二)导向性原则

《规程》旨在规范基本农田划定与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划定工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确保划定工作过程依法、有序,划定成果真实、可靠,政策导向与工作导向明确清晰。

(三)系统性原则

《规程》充分考虑了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特点,从基本农田划定的目的、任务、原则、实施主体、技术方法、技术要求、流程等各方面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出了系统性的规定,确保《规程》所提出的各项工作环节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四)可行性原则

《规程》所采用技术方法直观、可行,内容全面实际,技术流程、成果要求清晰明确,能满足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工作的需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五)拓展性原则

《规程》采用的技术方法符合技术和社会发展态势,既直观可行,也留有改4

进和发展的空间,积极鼓励各地采用计算机技术、GIS、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确保划定过程科学、准确、规范,划定成果真实、可靠,并建立日常更新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基本农田管理的需要。

(六)继承性原则

《规程》体现共享与继承。编制过程中本着继承、发展与创新的思路,语言表达方面以GB/T 19231—2003《土地基本术语》为参考;在技术指标方面以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国家技术标准为依据,在标准化编制方面以《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为指导,制定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准则;在工作流程上,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1024/1025-20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7-2008)等相衔接。

(七)实用性原则

《规程》确保能满足科学、规范、依法划定基本农田的要求,满足基本农田日常管理的需要,较好地体现了《规程》在新的管理条件下指导基本农田相关工作的服务功能,无论从技术方法、流程,还是成果要求的内容,都体现了实用性的原则。

六、《规程》的总体框架

《规程》分为十四个部分:(1)前言;(2)适用范围;(3)规范性引用文件;(4)术语与定义;(5)总则;(6)技术方法;(7)基本农田划定;(8)基本农田补划;(9)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10)图件编制;(11)基本农田数据库;(12)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13)成果检验;(14)附则。

(一)适用范围

确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和规定内容。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条款的规范性文件。

(三)术语和定义

明确了本规程中涉及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包括:(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保护区;(3)基本农田保护片(块);(4)基本农田图斑;(5)基本农田划定;

(6)基本农田补划;(7)基本农田面积。

(四)总则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总体要求,包括:(1)目的;(2)任务;(3)基本原则;(4)实施主体。

(五)技术方法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应遵循的技术方法,包括:(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2)基本农田补划技术方法。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四项技术要求:(1)一致性;(2)准确性;(3)现势性;(4)先进性。

(六)基本农田划定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流程和工作要求。工作流程:(1)工作准备;(2)划定方案的编制与论证;(3)划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4)划定成果的验收和上报。工作要求包括:(1)划定要求;(2)基本农田片(块)边界确定;(3)质量评价;(4)基本农田编号;(5)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6)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设立。

(七)基本农田补划

规定了基本农田补划的技术流程和工作要求。其中基本农田补划的技术流程包括:(1)拟定补划方案;(2)占用(减少)和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核实确认;(3)成果编制;(4)验收与上报。

(八)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

规定了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实时变更记录和更新、统计、汇总。更新、统计、汇总包括两个方面:(1)依法占用(减少)补划基本农田;(2)因其他原因发生地类变化的情况。

(九)图件编制

规定了图件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要求。

(十)基本农田数据库

规定了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属性表结构。

(十一)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 规定了数据汇总方式和表册编制要求。

(十二)成果检验

规定了成果内容、检验要求。其中,成果内容包括:(1)基本农田数据库;(2)基本农田表册;(3)基本农田保护图件;(4)文字成果;(5)其他成果。

(十三)附则

包括了8个规范性附录和1个资料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包括:(1)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2)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3)基本农田标识使用及标志牌的设立规范;(4)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表册;(5)基本农田图式图例;(6)基本农田图件样式;(7)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素属性结构表;(8)基本农田现状登记汇总表。

资料性附录包括: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相关政策法规技术依据。七 《规程》要点说明

(一)“术语与定义”要点说明

本部分对《规程》中涉及的术语进行了定义说明。对GB/T 19231-2003土地基本术语中没有定义的术语进行了补充定义。

补充定义的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本农田图斑、基本农田划定、基本农田补划、基本农田面积。

(二)“总则”要点说明

《规程》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目的、任务、原则、实施主体等,适用于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的县、乡级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补划工作。

1.任务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主要任务包括:(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行基本农田划定;(2)对基本农田建设占用或减少情况,进行基本农田补划;(3)实时记录基本农田日常变化信息,进行基本农田更新、统计与汇总;(4)查清质量等级情况,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5)建立并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

2.基本原则

基本农田划定应以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为基础,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基本方针,确保:(1)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面积;(2)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3)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3.实施主体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

(三)“技术方法与要求”要点说明 1.技术方法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利用GIS技术在核实、认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上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基本农田补划技术方法:以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将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范围展绘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确定占用或减少基本农田的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按照补划基本农田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及农用地分等成果,综合选取补划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块;编制基本农田补划成果。

2.技术要求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的过程与成果,应满足一致性、准确性、现势性、先进性的要求。

(四)基本农田划定要点说明 1.技术流程

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工作准备、方案编制与论证、组织实施、验收报备四个阶段。

(1)工作准备

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土地调查资料、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其他土地管理相关资料等,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前,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建立已有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对应关系,将基本农田保护专题信息落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确定拟调出、调入的地块,并到实地勘察,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核实拟调出、调入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

(2)方案编制与论证

基本农田划定方案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编制。规定了方案应具备的内容,并要求从组织、经济、技术、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征求村民意见,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做好与相关方面的协调。经反复协调仍有异议的,应提交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3)组织与实施

规定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照经审批通过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案,根据划定的技术方法与技术要求开展划定工作,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及时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更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

(4)验收报备

规定了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划定成果。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验收合格后,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级备案。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备案资料的审核和监督。

2.工作要求(1)划定要求

规定了允许调出的基本农田与允许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2)基本农田片(块)边界

规定了基本农田片(块)边界为依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

保护目标和分区布局,确定基本农田片(块)边界。其边界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权属界线。

(3)质量评价

规定了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逐一落实基本农田图斑对应的质量等级信息,并作相应记录。在划定过程中,应综合评价调出、调入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信息,调入基本农田各图斑的平均等指数应大于调出基本农田各图斑的平均等指数,确保调入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高于调出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

(4)基本农田编号

规定了基本农田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和基本农田图斑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编号。

(5)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规定了应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填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

(6)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设立

规定了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界桩,标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片(块)号、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

(五)基本农田补划要点说明

规定了基本农田补划包括补划方案拟定,占用(减少)和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核实确认、成果编制、验收与上报四个阶段。

1.技术流程(1)补划方案拟定

规定了基本农田补划方案应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拟定,并对方案应具备的内容做了详细规定。

(2)占用(减少)和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核实确认

占用(减少)基本农田地块的核实确认。规定了依法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应按照拟定的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依据已有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实地勘察,核实占用基本农田的地块,依法批准占用后,应依据批准文件复10

核确认占用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因依法批准或认定的生态退耕、灾毁等其他原因导致基本农田面积减少需补划时,根据灾毁认定和生态退耕相应文件确定的范围,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灾毁、生态退耕减少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

补划耕地地块的核实确认。规定了应依据核实确认占用(减少)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等级,按照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的原则,依据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实地勘察,综合确定补划的耕地地块。

(3)成果编制

规定了按照基本农田补划的技术要求,落实补划耕地的保护责任,及时设立、更新基本农田保护标志,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填写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

(4)成果验收与上报

规定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组织验收。

补划成果以为单位,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逐级上报。上报成果包括当年占用补划后的基本农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资料的审核和监督。

2.工作要求

规定了占用补划工作应依法依规,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依据补划的技术方法与要求,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础上,及时更新基本农田相关成果。

(六)“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要求说明

规定了在基本农田日常管理中,应针对日常发生的依法占用补划基本农田,结合实地核实,在基本农田数据库中实时记录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于年末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成果,按照基本农田成果编制的要求统一更新基本农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相关成果,并统计汇总;依法占用补划之外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违法占用等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基本农田地类变化的情况,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成果,于年末统一开展基本农田地类变更与统计分析。

(七)“ 图件编制”要求说明 1.编制内容

规定了基本农田图件包括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是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与编号,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的信息。

2.编制方法和要求

规定了图件的编制方法为:利用GI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边界,加注编号,经图面整饰,直接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分布图。

规定了基本农田图件的编制要求: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形成的基本比例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相一致;基本农田图斑边界坐标串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坐标串一致,破图斑的情况除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用红色实线表示,并加注保护片(块)编号;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注记形式为JA,J表示基本农田,A表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图面标注时,编号可按“12位行政村代码+4位保护片(块)号”标注,也可只标注4位保护片(块)号;基本农田图件中,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占用(减少)地块、基本农田补划地块应分别赋色,图例见附录E;图廓内外整饰要素包括:图名、图幅号、指北针、比例尺、图例、数学基础、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等,图件样式见附录F;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名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图幅号”(“图幅号”注在下面);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名标注“××乡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县基本农田分布图”;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数学基础、编制时间,图幅左下角注明编制单位;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

(八)“数据库建设”要点说明

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的规范要求。并规定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属性表结构。

(九)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 1.数据汇总

规定了应在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基本农田的面积、地类等信息进行统计,并按村级-乡级-县级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

2.表册编制

规定了县、乡、村三级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与汇总表、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表格规范格式。

(十)成果检验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内容,包括基本农田数据库、图件、表册、文字成果、其他成果等。

规定了成果检验要求: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依法、合规,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采用的资料真实、合法、实时;成果规范、齐全;基本农田数据库内容完整;各类要素齐全;属性结构正确;拓扑关系正确; 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选取符合要求;图内外要素齐全,图面清晰可读;图外整饰完整、规范;各类表格、台账齐全,编制符合规范;各类表格、台账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大于或等于上级规划下达的保护任务;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一览表齐全,依照规范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补划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块符合本规程要求;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地块均应进行实地核实;各地可根据实际制定检查验收办法。

(十一)《规程》其他主要问题的说明 1.规程适用范围

《规程》分为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两部分。适用于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的县、乡级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补划工作。因此,本规程不仅适用于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的县、乡级基本农田划定,也适用于日常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以及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补划工作。

2.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关系(1)二者衔接

《规程》注重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衔接,主要体现在规程的原则要求与市县乡三级规划编制规程中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的原则要求保持一致。

(2)二者区别

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是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而制订的。其规定了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方法、成果要求等,对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提出指导性原则与方针。

《规程》是为依据规划、实施规划规范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工作,对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目的、任务、原则、实施主体、技术方法与要求、流程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说明,涵盖了基本农田划定与补划的具体实施内容,并对基本农田成果日常变更记录与更新提出新的要求。

八、《规程》推广的预期效果及措施

《规程》的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对规范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和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规程》规定的技术方法和内容是在大量研究和反复专家论证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规程》的推广,有望达到的预期效果:

1.通过《规程》的推广和严格实施,实现日常工作中基本农田更加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促进耕地保护体系的健全完善,利于实现党中央要求 “严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

2.指导和规范县、乡级基本农田划定,掌握基本农田划定位置、数量、质量、地类情况等,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紧制定实施搞标准农田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做好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基本农田整理,实现“以整治促建设、以建设促保护”提供依据。

3.指导和规范各级做好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以及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补划工作,加强基本农田的日常监管,成为基本农田管理工作的重14

要技术依据。

为保证《规程》的贯彻落实,《规程》的推广措施将集中在:一是下发《规程》相关的配套文件,为各地按照《规程》要求,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宣传、培训,使地方政府和从事土地管理工作的行政、技术人员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内容要求,为该规程在全国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跟踪指导工作。结合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内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加强《规程》实施的跟踪指导,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建设,为《规程》的贯彻落实提供全面统一的技术平台。

第四篇:《绿色食品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深圳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由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共同提出,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深圳市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南山甜桃是深圳市地方特色水果,又是南方桃品种群主要品种之一,具有果肉厚、肉质脆嫩、味清甜、微香、多汁、离核等优点,是优良的早熟鲜食品种,深受深圳市和港、澳消费者喜爱。2000年以来,深圳市及南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对南山甜桃进行了种质资源抢救、保护,布点恢复发展,以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已在南山区西丽、牛成、大南山、塘朗山及惠州、清远等地推广种植316亩,近年产品陆续上市,受到消费者普遍好评。

根据《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建设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都市农业的要求,在生态农业园区合理布局,适当发展南山甜桃,将为深圳市营造“春天观桃花,夏日尝名果”的生态农业景区,为市场提供地方特色水果。由于深圳市缺乏南山甜桃生产技术标

准,致使目前的栽培管理方法及技术不规范,对果品安全监督缺乏统一标准,生产上常出现栽培技术水平参差,稳产性能较低,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问题。

制定深圳市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有利于提升深圳市地方特色水果品种南山甜桃的生产标准化水平,提高栽培管理方法、技术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护生态环境,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前期研究工作。2001年,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南山名果——南山甜桃的挽救和复壮”项目经南山区科技局立项。2005年,“南山甜桃种质资源保护及栽培技术规程”通过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同年,“南山甜桃丰产优质栽培的示范与推广”经深圳市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立项。2008年,“南山甜桃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通过深圳市科技成果鉴定。上述成果在深圳市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连续多年的研究、推广工作为本标准制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和大面积应用验证资料,为制定《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007年6月,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向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深圳市南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式下达地方标准课题编制任务。3、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丰产优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果品安全控制等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文献资料,确定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思路。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及纲要。4、2008年8月 日,课题组完成了《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正式文件向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农业专家和生产者进行意见征求。

四、标准编制原则及技术依据

1、编制原则。课题编制遵循“科学、适度、可行”原则,既考虑标准前瞻性又顾及企业、果农的生产实际,促进南山甜桃实现丰产、优质、安全、高效目标,同时,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确保标准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监督、指导生产的依据,在生产上切实可行,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2、技术依据。本标准依据GB/T 17419、GB/T 17420、NY/T 227、NY/T 391、NY/T 393、NY/T 394、NY/T 750的规定编制,根据前期两项研究成果及应用资料,以及绿色食品“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基本要求,确定标准的指标设臵和各项指标要求。

五、《绿色食品 南山甜桃生产技术规程》主要条款的说明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深圳市生产A级绿色食品 南

山甜桃鲜果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

2、术语。参考了绿色食品荔枝、无公害食品桃等标准及国内有关文献资料,本标准采用果树栽培技术常用的“压绿”、“短截回缩”、“定果”等术语,较通俗、明确,本标准不另行定义和解释。

3、采收。该品种具有极高的成花率和坐果率,但气候变化对其开花期、成熟期迟早有一定的影响,且采收成熟度常因运输路程和消费者需求而调整,本标准提出一般情况下采果成熟度参照指标。该品种的单果重较一致,本标准要求果品符合NY/T 750的规定,未提出果实规格、级别要求。

六、结束语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相关规定,按国家标准化要求,在本市南山甜桃研究成果和应用数据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由于目前种植南山甜桃园地较分散,种植者以果农为主,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建议标准发布实施后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本标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技术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地方标准

《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

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顺市农业科学院、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安顺市农业农村局。

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前言 蜂糖李经 2016 年贵州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黔审果 2016002 号),树势强旺,果肉质细浓甜,风味浓郁,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近3 年产地批发价达到 60.00 元/kg,果品远销到北京、重庆、广州、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且呈供不应求之势,得到了业内同行及消费者的广泛好评。然而,蜂糖李的栽培研究起步较晚,还需要根据蜂糖李品种特性,结合气候、土壤等条件因素,制定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为蜂糖李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以及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依据,促进蜂糖李产业的科学性、多样性、均衡性发展。

本标准的制定,规范了贵州省蜂糖李生产的育苗、建园、种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及贮运等技术要求,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为标准蜂糖李园的建设奠定基础,推动蜂糖李产业良性发展,有利于将该品种的优良特性发挥到最大,保证蜂糖李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任务来源

2017 年 7 月,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和安顺市农科院共同申报的《蜂糖李标准体系》项目,根据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贵州省 2017 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批准立项实施。

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

表 1《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一览表 主要起草单位

主要起草人员

职称

任务分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张 毅 助理研究员 标准项目申报、撰写、提交,蜂糖李栽培、实地调查 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 邵 宇 研究员 标准申报、蜂糖李栽培、实地调查 贵州大学 陈 红 副教授 标准撰写、蜂糖李栽培、实地调查 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 彭志军 副研究员 标准撰写、蜂糖李栽培、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肖 祎 高级农艺师 标准撰写修改,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张 领 高级农艺师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陈红艳 助理研究员 标准撰写修改,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宋贞富 研 实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安 星 研 实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钟思玲 研 实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吴家丽 高级农艺师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李用奇 研究员 标准修改、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赵佐敏 高级农艺师 标准修改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李春红 研 实 实地调查 镇宁县农业农村局 程 蕾 高级农艺师 标准修改、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 朱 江 研 实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严云刚 研 实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何大智 助理农艺师 实地调查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敖艳飞 研 实 实地调查

标准起草过程 本标准的研究及编制期限为 2017 年 9 月~2019 年 12 月,分 3 个阶段进行:

(1)资料收集整理阶段 2017 年 9 月~2017 年 12 月,组建标准起草小组,收集整理前期开展与标准编制有关的试验数据和相关材料以及有关标准编制的参考、引用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实地调研试验阶段 2018 年 1 月~2019 年 7 月,分别前往镇宁,关岭、西秀、平坝、开阳等主栽区域实地调研,验证前期实验数据。

(3)综合分析、论证和标准编写阶段 2019 年 7 月~2019 年 9 月,在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参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本地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标准的编制原则

1.编制原则

(1)标准所规定的条款力求明确而无歧义。

(2)统一性标准结构、文体和术语力求统一。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其结构、编写规则和内容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 GB/T 1.2-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2 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执行。

(3)充分结合现有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达到标准间的相互协调。

(4)标准内容易于实施,便于被其它文件所引用且具可操作性。

(5)本标准既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又体现我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势地形等的特殊性和区域性,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编制依据

本标准参考了多个已有的相关标准及文献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多年、多产区的蜂糖李种植经验,经多位常年扎根于田间一线的专家多次研讨、交流而成,且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 GB/T1.2-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行起草。

标准的主要内容

1.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蜂糖李生产的育苗、建园、种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及贮运等技术要求。

2.建园主要根据采集历年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特点编制而成。

3.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根据我省现行蜂糖李种植水平和结合我省当地农村种植习惯和生产实际,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科院、安顺市科技局、安顺市农业农村局、镇宁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和部门多年经验总结和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力保做到科学与传统习惯相兼顾融合,经济与效益相互促进。

4.果实采收、处理与贮运部分主要是根据《蜂糖李果实质量标准》、《蜂糖李贮藏保鲜技术规程》的要求蜂糖李生产主区的李果实采收、处理与贮运技术,结合当地果农一般采用的技术总结而成。

主要验证分析和预期经济效果

为确保本标准中主要技术内容的参考价值,有效指导果农进行科学管理,编制小组在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以蜂糖李生长习性为依据,以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效益为原则,以规范蜂糖李生产技术为目标,大量试验并查阅相关标准资料,包括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10)、《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NY/T 1109-2017)等。与贵州六马蜂糖李专业合作社、镇宁县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及蜂糖李种植户进行广泛交流,吸收种植经验;同时邀请省、市农业农村局,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省市专家到果园、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交流。

1.主要验证分析

(1 1)园地选择

对园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园区应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基础设施完善,确保园区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蜂糖李不耐洪涝,故园地选择时最好避开易发生冰雹和洪涝的地方。

(2 2)气候条件

蜂糖李贵州镇宁主产区多在海拔 500 m~900m 的河谷、山丘地区,河谷气候明显,全年平均气温 17.4℃~19.7℃,积温 5443.4℃~6755.2℃,年降雨量 1025.6mm~1193.3mm,相对湿度 75%,无霜期 297d~345d,年均日照时数 937.3h~1246.5h。

(3 3)土壤条件

陈杰忠等在《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提到,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6.5;土壤湿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沙质土壤上生长良好。蜂糖李适于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中等以上肥力、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上栽培,土壤质地要求为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砂壤或壤土,土层深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0%以上。

(4 4)地势地形

陈杰忠等在《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指出,平地建园工程小,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水土流失少,管理方便;丘陵半坡地立地条件好,是栽培蜂糖李比较适宜的地区;而山地生态条件适宜,坡度宜在25°以下,有利于水地保持,减少建置工程,并利于栽培管理(如施肥、采收、运输等),宜选择东南坡向阳背风地段。坡度太大,水土流失和土壤冲刷严重,土层瘠薄,不适合蜂糖李生长,因而25°以上的山地若需要建园,则应该先进行水平梯化。另外,根据经验,山谷低洼地霜冻严重,且易积水,对蜂糖李生长不利。而水稻田土壤黏重,透水透气性差,不利于根系的正常呼吸及对营养的吸收。因此,建园时应排除霜冻严重且易积水的山谷低洼地,并且不宜选用水稻田建园。

(5 5)灌溉水质量

参照GB/T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6 6)授粉树

一般授粉树搭配比例是1:(4~6),而根据实际经验表明,在果园内授粉树株数占10%~30%,授粉树过多则造成浪费。

(7 7)株行距

平地建园宜采用的株行距为(3~4)m×(4~5)m,坡地建园宜采用的株行距为(2~3)m×(3~4)m。

(8 8)栽植时间 秋季落叶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2月份)均可进行。一般以秋栽为宜,有利于根系恢复,第二年春季萌芽早、生长快。

(9 9)土壤改良

蜂糖李的根属浅根系,穿透力弱,只有在深、松、肥、潮的壤土中才有利于根系的深扎和吸收养分与水分,因此在建园时应进行土壤改良。根据生产经验,厩肥、碎秸杆和木屑等粗有机料、油枯和桐枯等精有机肥是建园期土壤改良的极佳材料,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透水透气性,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增强土壤的酶活性,提高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并且这些土壤添加物都符合 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的要求。肥料深施可以更有效地改良土壤,利用根系的向肥性引导根系向深处扎,提高植株的健康度、抗旱性等。综合专家的意见,确定全园深翻时每 667m 2 施有机肥(厩肥、碎秸秆、木屑等)1500kg~2000kg,配施磷钾肥,撒施均匀后深翻 30cm~50cm;挖定植穴改良土壤时,挖长×宽×深为 1m×1m×0.8m 的定植穴,每穴施腐熟有机肥 50kg。

(10)苗木定植

在苗木定植前,应测好定植点,栽苗时,选择优质种苗,将根系沾上用生根粉配置的泥浆,放入定植穴的中央,扶直根系,将细散的土填入根际并随着填土的同时,不断往上提苗抖动根系,适当压紧,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密切结合。栽植深度以土壤沉实后根颈部与地面齐平,且嫁接口露出地面约2cm为适宜。栽植过深,植株生长不良,易引起脚腐的发生;栽植过浅,根系外露,易导致旱害,降低抗逆能力。栽植后,灌透定根水,苗木立支柱,使之直立生长。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少量受伤或霉烂部分的根系,浸根处理可以降低根系腐烂率,且有利于新根的长出。修枝是为了将有限的能量和营养供给少量的芽,促进有效芽的萌发,培养一个健壮的主干。栽苗时挖松定植穴土壤,有利于新根的生长,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密切结合,以便营养与水份的吸收。为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亦可在定植苗木后在定植带上覆盖一层松针或一层薄膜,以利于提高地温和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促发壮梢,旺盛生长,快速成形。因此在浇足定根水后,用粗有机料或薄膜进行树盘或树行带的覆盖,以提温保湿,并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的生长。

(11)深翻改土

陈杰忠等在《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提到,经过改土深翻后,土壤团粒结构可得到明显改善,土质疏松,土层加厚,土壤透气,保水和保肥能力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12)覆草

实践经验表明,若主干周围被覆盖,则根颈部易腐烂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且会增加蛀食主干的害虫的危害,故覆盖物应离主干15cm~20cm。雨季覆盖过厚,会使田间湿度过大,增加感病风险,甚至使根腐烂。利用粗有机材料覆盖,可调节土温和土壤温差变幅;树行(盘)覆盖时期因覆盖目的而不同,用于夏秋防旱,一般在干旱季节来临前进行;用于冬季防寒,可在霜冻来临之前进行。

(13)行间生草

果园常见的绿肥种类、豆类、药用类植物。行间生草能提高冬季和早春土温,而夏秋季可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果园生态环境;生草结合定期刈割覆盖树盘,可起到保水防旱的作用,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节省人力,也便于机械化操作,减少生产成本,达到以草养园的目的。

(14)中耕

蜂糖李生长季节适时进行中耕除草,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轻蜂糖李根系与杂草争夺养分、水分的矛盾,增强树势,加深土壤活土层,保持土壤含水量改善通气条件,促使根系生长旺盛,分布层加深,提高树体抗旱能力。

(15)浇灌与排水

参照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16)整形修剪

根据试验观察表明,蜂糖李强旺枝花芽分化不良,花芽不饱满,挂果性能不佳。因此应通过摘心、扭梢、抹芽、定枝、拉枝、环割、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式控制蜂糖李新梢旺长,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平衡,促进花芽分化。结果枝密度要适中,既不浪费空间,又不密闭,保证果园的通风透光。

通过抹芽、疏枝、摘心等夏季修剪工作,幼树可以形成理想树形,成年树能及时控制新梢旺长,清除过密枝,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节约养分,促进果实增大,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晚减少冬季修剪量。

(17)花果管理

蜂糖李幼树生长强旺,座果能力不强,需要进行保果,花期喷施 0.1%~0.2%的硼砂或采用人工授粉、放蜂授粉等方式。放蜂授粉要在开花前 5d~10d,每 667m 2 放 40 只~50 只蜂,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同时,为确保蜂糖李果实品质,需要通过疏果控制产量,即花后20d 至硬核前疏果,按一个花束状果枝留 1 个果,短果枝留 1 个果(叶片少的短果枝可以不留果),中长果枝留 2 个~3 个果。每 6cm~10cm 选留果型正、果个大、果面光洁的 1 果,其余全部疏除,亩产控制在 1000kg kg。

(18)采收

适时分批采收。果皮呈黄绿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5 %以上,按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顺序采摘。

(19)品质

外在感官特征:果个大,果形扁圆形,果顶平;果被蜡粉,缝合线深,果皮浅黄绿色,果肉淡黄色;核小,可食率高,离核,味甘甜;果肉致密酥脆,有香气。内在品质指标(鲜李):还原糖含量在 5.0%~7.5%之间;总酸含量在 1.0%~1.7%之间;水分含量在 80.0%~87.5%之间;维生素 C 含量在 4.5mg/100g~6.0mg/100g。

2.预期经济效果

蜂糖李果实色绿、质脆、味甜,2017 年 7 月在第四次全国优质李鉴评会上蜂糖李获‘全国优质李金奖’,被果树专家誉为“中华第一李”,按照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对蜂糖李进行培育管理,可使蜂糖李生长健康,有效提高蜂糖李的质量产量。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收集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及相关标准,其内容较为科学、合理和全面,在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代表了蜂糖李生产各个方面的要求。通过标准的制订实施,将为蜂糖李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促进蜂糖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本标准的发布和实施能规范蜂糖李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根据检索,除《地理标志产品 镇宁蜂糖李》、《镇远蜂糖李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外无蜂糖李生产栽培的对应标准。

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1、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和国家林业

局《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2、本标准中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本标准的格式,编制和表达方法,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制订。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不涉及对现行标准的废止。

十一

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1.贯彻本地方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贵州区域蜂糖李的栽培应严格按照本标准要求执行,最大程度地发挥蜂糖李的品种优势;选择园区时,应综合考评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势地形、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等,确保园区的立地环境条件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在育苗、建园、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管理、采收等实操过程中,应遵循本标准的各项规范。

2.实施本地方标准的措施建议

(1)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建议相关单位组织专项标准宣传会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贯彻实施,有利于该标准的推广运用,通过有关媒体发布、公告标准信息,扩大影响。

(2)建议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以利于标准的修订和完善。

《蜂糖李生产技术规程》起草组 2019 年 9 月 参考文献:

[1]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李篇)[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毅,李用奇,肖祎等.李新品种‘蜂糖李’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8,(06):146-148; [3]张毅,肖祎,李用奇等.蜂糖李基本性状和管理[J].北方园艺,2018,(04):206-208;

下载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刨花楠苗木培育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