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时间:2019-05-13 18:2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第一篇: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观自然风物,看社会万象,美无处不在,美对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从而将美的精神传承下去。

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

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由此可见,学校的劳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充分挖掘劳技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不仅可以给小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小学生美的鉴赏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追求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备受感染,还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获取学科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示激发学生寻找美、探索美与创造美。

一、在劳技创作中发现美、认识美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劳技实践的制作对象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方面美的事物。有的是木工制作的家具,从风格上看,有古典的美,有现代的美;从颜色上看,有深沉稳重的美,有轻快活泼的美。有的是布艺制作的衣物、饰品,有的美得淡雅,有的美得艳丽。

学生想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往是模糊的。社会上低俗的审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以怪为美,甚至以丑陋为美,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氛围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美。有些学生总把社会上体现颓废的新、奇、特认定为美的标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纠正,正确认识美。美应该是带给人们积极向上情绪的美好事物,而不是破败、压抑人情感的东西。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木艺、布艺、铁艺等制作的笔筒、手机袋及各种装饰品。让学生分析这些物品的美之所在,培养小学生正确审美,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渗透美的教育。在彩环折纸一课中,课前为学生展示各种颜色搭配的、各种尺寸的彩环,展示其他同学折纸的作品,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从色彩、造型等方面分析和认识,正确认识美的事物体现的积极含义。

二、在劳技创作中感受美、欣赏美

劳技实践过程中,材料准备十分重要。准备材料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条理分析。准备的材料将要呈现什么样的结果,自己在心中要先打个底,选材颜色、质地不同,将如何影响最后的作品,心中也要预先明确。

如制作小乌龟时,选择单色、彩色或中间有六边形格子的纸,使最后的小乌龟体现不同形态。选择中间有六边形格子的纸制作的小乌龟,在龟背上就会拥有逼真的龟背花纹,学生据此判断,从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最合适的纸。再如制作爱心的时候,有学生想要用黑色的纸制作。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判断,作品爱心表达的含义,根据作品代表的含义选择,黑色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红色或粉红色的纸,其他学生选择暖色调的纸。

在彩环折纸一课中,学生准备材料的时候根据自己将要制作的作品选择色和大小尺寸。由于需要8张正方形纸,因此在颜色选择上有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选择所有纸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这种选择制作的作品最后效果比较简洁。也可以选择两种颜色,每种颜色4张纸,或者选择四种颜色,每种颜色2张纸。最后制作的作品在色彩上会比较丰富。而在色调选择上,可以是对比鲜明的,也可以是色调一致的,作品都将体现出各自风格。对于纸张尺寸的选择,则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但不宜过大或过小。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应当培养条理美。从原材料的选择,到设计,到最后的加工制作,都应把美的理论贯穿始末。先要预计自己的作品最后将呈现的效果,加工过程中需要做到精心、细心、耐心。

如彩环制作过程中,每一步的折叠都要到位,点与点、线与线、边与边都要对整齐,折后要压平。各单元部件的大小要尽可能缩小误差,使以后各单元部件拼合时,整个作品呈现出更完整、自然的最佳状态。

每位学生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将作品展示出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美育的渗透。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时,将从色彩搭配、整体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学生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与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在评价、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渗透小学生的美育教育。

三、在劳技创作中创造美、传承美

学生的劳技实践不仅是模仿的过程,更应该是创造的过程。“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在劳技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劳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创造。

例如,学习彩环制作的时候,学会一个单元部件的折法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完整成品尝试拼合,这就是一个创造的基础过程。随后,还可以更进一步创作,单个彩环用8个单元拼合,再折8个单元部件,可以拼合一个双环。在单元折纸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创造的图形结构。学生只要根据不同数量的单元部件,就可以拼合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结构。如教学时,教师教学生用3个某种单元部件,可以拼合成一个有5个角、6个三角形面的立体结构。学生利用相同方法,将4个单元部件、6个单元部件,甚至是12个、15个、30个、90个单元部件进行拼合,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想要创作的作品。学生在不断创作、创新的过程中,将美物化成一个个不同作品,不停地探索,最后将一件件美的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各种色彩、各种造型结构的劳技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将这些作品用来布置教室和家中的居室,根据教室和居室的主色调和风格进行合理搭配和装饰,形成温馨、美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再创造美的过程,创造美是一个较难的过程,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后,要大胆让学生尝试,顺应小学生好动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劳技实践过程中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学生在劳技学科中不断创作,不断增强劳技作品的美感,从而贡献美、传承美,继承美的精神。

美的教育是实现学生和谐完美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美的教育是对理想的追求,是用美的理念、美的形式、美的方法塑造美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美的知识、提炼美的智慧、完善美的行为、塑造美的灵魂、创造美的价值。

总之,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劳技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潜在的、是潜移默化的,能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悟。通过对学生美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言行素养,将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升华到心灵对美的需求和感知。

在劳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到美就在劳技实践整个过程中,美就在自己身边,美应由自己创造,美更在每个人的心中。经过劳技教学中对学生美的教育,使学生确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意识,从而创造美的生活、美的未来。

第二篇:劳技渗透德育

德育案例篇

劳技课德育渗透

一 情景分析

锁针针法是小学四年级劳技课《缝个针线包》的教学重难点,也是学习补花针法的基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利用成品及半成品学具,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尝试中实践、在自主中探究,在体验中获得成功。

课堂上我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成品针线包,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缝边的针法有什么特点,和以前学习的哪种针法有联系?接受任务后只见同学们认真观察,把针线包翻来翻去地看,紧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于观察认真仔细,同学们很快总结出了锁针针法的特点。有的说:“从上面看针脚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小正方形,边上是一个线套套着另一个线套就象一条小锁链一样。”有的说:“用这种针缝过的地方没有布丝,可以使布边不脱线,适合于缝衣物的毛边”等等。为了使学生记住这种针法的特点,我采用给针法起名字的方法,鼓励同学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特点给这种针法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有的说叫锁链针法,有的说叫锁边针法,还有的说叫连环套针法„„这些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古怪,但是这一活动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锁针针法的特点。

二原因分析

在学生了解了锁针针法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为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易于探究针法的半成品的学具然后提出学习任务,在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中,他们很快发现锁针的缝制方法和明扦的针法有联系,只不过缝好一针后还需要把针线穿进缝好的线套里,从而形成一个一个的小锁链,接着我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演示锁针怎样来缝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然而我却发现学生在缝的时候方法很笨拙,自上而下进针后直接就把针拔出来,然后再把针穿进缝好的线套,这样做虽然也可以但是效率太低了,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想告诉学生先绕线再拔针,但是我想学生的自主探究即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即使有空间探究也无从谈起。

三干预措施

经验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听得非常认真,结果在后面的练习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把锁针缝得又快又好,更可贵的是的有的学生在锁针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所创新,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验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学生最开心的、最激动的时候是他们是经过自己一番努力后获得的成功。锁针针法并不难,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讲授锁针针法怎样来缝,所用的时间会很短,学生也能很快掌握方法,且效果也会不错,而且课堂上还会出现很多的成品,但是我想如果那样做的话,学生没有参与到技能的探究中来,没有体验到实践的乐趣,也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挂在脸上,又怎么能谈学习的乐趣所在呢?

四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教师若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这一愿望,学生们就会有明显的向师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自己的意志主宰整个课堂,学生主要是一种被动参与,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导致了传统教学的低效性。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条件,课堂上又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可以自主实践的时间,加上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了解技能,学习技能从而形成技能。

在本课中由于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脑亲历实践,探究并掌握了锁针针法,所以能够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发散思维,在锁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己设计出新的针法,这种品质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的人才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恰当借助学具进行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兴趣阅读抓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抓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袅袅飘动。”“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们形状、颜色、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1、指导观察;

2、启发讨论;

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考 文 献

[1]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

[5]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第四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古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古诗把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等诸多美学因素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积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体会理解古诗的哲理美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古诗、美育、教学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大多古诗都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等特点。诗人往往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寄寓在古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获得更深层的美的享受。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美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灵。[1]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如下教学:

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古诗的意境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1、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七步诗》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作者当时生活的年代相隔很远,很难理解作者当时作诗时的心情,可以将曹植在作《七步诗》时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但是教师在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语言简单明了,不宜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画面的美,首先,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如果教师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上与李白送别的情景。在教这首诗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同时能深刻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3、运用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得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和音乐等 多种辅助手段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可以选择一首欢快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随着乐曲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会感染着每个学生,把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节奏中,深入体会使人愉悦的心情,从而从整体上感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二、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性,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诗词语言本身的音律和谐美。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学生自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等朗诵技巧。[2]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节奏的吟诵是学习古诗一个重要手段。”如李白的七言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只有把握好古诗的节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李白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又如,在教《咏柳》时,让学生在通过反复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理解“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绿丝绦”写的是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可以体会到古诗语言凝练,比喻生动形象,从而获得美的熏 陶,受到美的感染。

三、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经过筛选出来的诗中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知识沉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例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的空发议论,而是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意在说明:游山所见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是这样。这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进取,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探求诗中的所蕴含的哲理,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从而理解诗的哲理美。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古诗词历史悠久,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而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和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4]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诗的美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的领悟中 受到美的熏陶。就如《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那样,让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参考文献:

[1]叶辉.挖掘古诗美育因文.2006,07:105-106.[2] 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小学),2010(09).[3]肇恒国.刍议语文教学2009,06:51-52.[4]黄志浩:《古代诗词创社.2002, 60-61.素,发挥语文育人功能[J].现代语

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

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作与鉴赏》[M],汉语大词典出版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到课前挖掘教材美、课上释放数学美、课后延伸数学美,提高数字教学质量。

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数字美的一面传播给学生。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等都是美丽而具有创造性的。

什么是小学数学美育呢?就是将美学贯穿到小学数学教育中,优化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接纳美育,就是因为美育中蕴含着我们当前数学教育所缺乏的、却能更好服务数学教育的有益成分。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结合数学内容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熏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既然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众多美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在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它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象运用,绝不仅限于算式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这种美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活跃起来。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重要的。

2、加强美育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习惯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不再是单纯依靠智力因素,还应该把眼光放到具有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上。而审美教育,则为我们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非常重要,但正确的学习目的树立,不能依靠空洞说教,特别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这样。而审美教育则能启迪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结合数学中美的形象进行潜移默化教育,能形成学生最佳的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劳动是美的本源,当教师带领学生经过智力活动认识这一规律,解决了这个难题以后,学生就会感知数学美的愉快和享受。这种报偿,又会反过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育的这种感染力,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热爱和动力,很多学生会因此爱上数学。美育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数学家们孜孜不倦埋头于数学和符号的海洋,深深地迷恋上数学,他们在数学中发现美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受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面对审美对象往往很难形成理想的审美感,很难把审美客体的真正含义充分体味出来。因此,对于小学数学中的简洁与灵巧的美,对称与和谐的美以及深刻丰富的内在美,学生很难自发地去发现它们,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这些美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符号中看到美的现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韵力,让他们在数学中感知数字内蕴特有的美。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教学提出问题并认真研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现数学美并把它传递给学生。

美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会因学生的作业不整洁、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而感到苦恼。在审美教育推动下,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努力培养学生做到薄本整齐,字迹工整,计算正确,格式规范,使批阅作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教师要从实施美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达到教书育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

3、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美的事物能唤起学生愉悦,亦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施美育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破旧立新,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法国大数学家彭加勒说过:“任何形式的创造无非是一种选择,然而选择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对美的追求是一个重要动机。”彭加勒的这一论断在高深的科学研究中是正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正确的。例如,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和问题,对于一道缺少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学生会给出各式各样的填法,这正说明学生是在对美的追求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再如,讲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来计算,把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把梯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等,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这种创造美的追求必将大大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就会不满足于一般的学习方法,而是刻意追求解法的优化而发展创造力。另外,小学数学中的思考题以及数学课外活动的某些资料,同样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教材。例如,三阶幻方绝妙的排列规律,一笔画的奥秘,韩信点兵的诀窍等,无不以它诱人的美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美育。

新课程以其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等为小学数学美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数学教师应抓住机遇,努力实施数学美育。

1、教师要树立全面的美育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因此,审美教育不只是专门学科的任务,它在不同程度上蕴涵于各学科之中,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数学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数学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美,对美育怎样与数学结合持怀疑态度。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这种对美育的片面认识,而树立数学学科教育也是实施美育途径之一的观念,进而明确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将自己纳入美育施教者的行列。

2、课前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事实证明,凡对自然美与艺术美有追求的学生,一旦剖析了数学中的美,往往令他们在对数学美的赞叹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领悟到数学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之美。

3、课堂上善于把握美的创造

美育必须是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感受、鉴赏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达到数学美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教师要树立美的形象。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朴素整洁而不呆板,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故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给学生一种慈爱与热爱生活的健康美。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数学广角等素材追溯、开拓数学美。古今中外著名的数学家,虽然所处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各人经历也不同,但他们都充分体现出为探寻科学真理而不懈追求的美德。他们生平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极好的美育教材。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体会数学创造之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鉴于此,在学具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渗透美育,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或操作来体验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的精神。数学的精神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根源所在,而这种数学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数学美的创造过程,数学美的创造是数学美的升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欣赏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

数学学科是一门奇妙而高深的学问,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尽可能地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下载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劳技教学中的美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

    小学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合集]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前提,做好这工作势在必行。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劳技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小学劳技教学工作总结1本学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