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18: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

第一篇: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

1、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注重课堂的分层教学,及时鼓励:很多学困生在数学课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因而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及时吸引、鼓励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关注课堂,认真听课。比如当教师引入一个定理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讲解例题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学困生就容易理解刚讲过的知识;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先让几个比较上进的学困生来回答简单的练习题,同时给予表扬鼓励。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困难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数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这样的归因,可以引起他们对预习和复习习惯的重视,并自觉地加以培养。另外,要使学生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数学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下节课预习的内容,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预习的内容和目标越明确就越能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

4、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辅导学困生

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课外时间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时间主要有第二课堂和晚修,由于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吸收消化的知识有限,教师若能每天坚持课外辅导学生,对学困生的促进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辅导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认为课外辅导不是简单的给个别学生重复课堂的知识,可以针对当天的课堂反馈,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让一些学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们进行点评。当然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时候可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小组学习形式,出题让优生来给学困生批改、讲评。

5、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途径是很多的,从学习上到生活上,都要关心爱护学生,作学生的朋友,平时教师也要注意多用和蔼和激励性的语言等等,目的都是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他的老师是一个可依赖的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助多种教育手段与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教育手段可以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更有效。例如,我们可以为学困生制订学习目标,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进行小奖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把静的教材变成动,让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这样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困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知识。

7、用“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后进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经常被训斥、讽刺的学困生,利用他们的一丁点进步,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他们将会得到很大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知道“我能行”。主宰命运的是积极的心态,成功的自信。为了维持这种积极的心态,在上课时首先应该让学习的内容尽量简单一点,浅显一些,使问题通俗易懂,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去动手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8、教学评价个性化方面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篇三: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总结 高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总结

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舆论高声赞赏高考状元、竞赛冠军,无疑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但作为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师,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素质差,即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学习感到困难,成绩较差(这样的学生以下简称为“数学困难生”)。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剖析了困难生的成因,积极总结和寻找转化学困生的办法,以求提高学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近年高考试题整体呈现平稳,试题凸现了高中的主干知识,在容易题和中等题中好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充分体现了“试题来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总的来看,试题科学地处理了数学能力的考察和试题难度的稳定,倡导理性的数学思维,突出了在立意上创新,在解法上常见,着力考查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来解答数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对待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寻根问底;解题时死搬硬套,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没有逻辑性;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性,目标性,要么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要么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二、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在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能力发展滞后,无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2)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到数学的真正应用价值,为升学而学,学观不正确;(3)意志较为薄弱,缺乏毅力和恒心,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4)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5)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不尽正确的评价造成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

三、转化学困生的办法

1.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新课程强调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带动起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加强学法指导,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倾注更多的关爱,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教师应十分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应该看到“用相同的教育对待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困生会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影响正常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关注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的成功之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切忌讥笑、讽刺,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数学学习更加丧失信心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什么价值,为升学而学,也说明我们的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看不到数学的美。如何鼓励学生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措施是让学生相信数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将应用意识的教育应渗透到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3.加强方法指导,夯实基础

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针对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对他们多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如学习“概念”,先要求学生学会完整叙述,再要求深入推敲,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进一步比较相似概念或容易混淆的概念。4.展现解题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活动。教师在解答问题和课堂教学时,不是给他们现成答案,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组织典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一想:下一步该做什么?问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和结论如何挂钩?并将思维的过程以图的形式画出来,层层剖析,步步推理,暴露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从中悟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最终把问题弄透彻。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最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表面模仿,缺乏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合情推理,体会不到自己的顿悟与豁然开朗的喜悦。5.加强课堂作业的落实 课堂作业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获得的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在设计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联系中困难出现的情况,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辅导,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6.及时总结反思,建立改错本

中学数学教材的定义、定理、公式,种类繁多又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注意归纳整理,从中抓住规律和本质,把分散到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效防止各知识点互相干扰、混淆,便于记忆和准确应用。通过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网络,非常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能力。要求学生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反思,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对学困生引导培养,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学困生结题报告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学习质量是核心的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日益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后,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和所有学校一样,我们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困生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群体。

2.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2005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实验小学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9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江苏省级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进入实小队伍的学校,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上已远远超过城区学校,但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使我校的学困生的比例比城区实验小学大。我校有三份之一学生路程较远,由校车统一接送,他们的在校时间非常有限,而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学困生比例明显偏高,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规律,提高指导学困生的有效性。

因此,开展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教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学困生的途径。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指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本课题是所指的学困生:结合本校实际和我们的研究能力,我们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学科中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各班进行研究的学困生人数以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为准。

学习能力: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所指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能力。

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本课题所指的有效性: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用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让学困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2)现代脑科学关于人的潜能的研究理论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可达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现在人类只利用了自己潜能中的很少部分,可供开发的潜能还十分巨大,学困生的许多潜能有待开发。

(3)心理学关于认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彼此互补、统整运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和要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的要点:

1.调查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根据调查情况研究转化措施,探讨相关措施的有效性程度。3.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为抓手,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

4.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本课题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2.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

3.解决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比原先有所增加。如何解决这个新课改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题将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4.解决我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要深入一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由农村中心小学进入江苏省级实验小学行列的进程中,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不明显,一直困扰着我们。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望较好地解决我校目前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多方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情况,分析学困生成因。

2.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

3.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5.测试法:通过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6.个案法:剖析学困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研究对象:

本校2006年9月份起就读四年级的学困生。2007年9月起全校开展。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学校现状分析,制订研究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二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0月):通过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子课题申报。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6月):通过理论学习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及学校的教育观,形成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经验材料。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由此验证相应措施的有效性程度,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我们试图总结出一些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并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我们确定了四个研究内容。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观察这些措施对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性程度。

3.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分析学困生的点滴变化,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收获

从2006年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工作。

(一)寻找造成学困的成因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平时观察、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了分析。1.智力方面的原因。

智力因素主要有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我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本校学困生个案,对智力方面的成因进行了解分析。我们发现,智力因素确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在世界各国人口中是按常态分布的,即两头小,中间大。在北京市的取样调查中,智力发育很差的弱智儿童约占千分之三左右,而智力极其优秀的天才儿童也占千分之三左右。心理学家推孟对2~18岁之间2000多人的测查,发现一般人口中智力商数的分布情况如下:

IQ等级(智商)

分布状况(%)

70分以下

占3%(心智力不足)

70~79 占8%(临界智力)

80~89 占16%(智力中下)

90~109 占46%(智力中等)

110~119 占16%(智力中上)

120~139 占10%(智力优秀)

140以上

占1%(非常优秀)

从以上智力分布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有明显智力问题的个别孩子可能被安排在特殊教育机构,而更多心智力不足、临界智力的学生在我们正常班中,这部分学生占到了10%左右。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学生,是教好这些学生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通过研究证实,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这意味着只要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国古代五岁就会作诗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幼儿时说话很迟、小学时成绩较差而最终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爱因斯坦,都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又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智力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最终改变学习质量是可行的。

2.非智力方面的原因。

(1)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兴趣、意志等能影响活动效率的除智力以外的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习惯、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偏常。表现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这是引起智力正常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北京教育科学院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6.6%的小学一年级孩子在入学时就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带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学,他们上课不敢发言,不敢去找老师。本来可以做的事,由于怕做不好而不敢去做。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种种非智力造成的学习困难原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常常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下降。一些家庭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的出现使一些孩子失去了一般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受到伤害,致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我校地处一个新兴的开发区,各类社会成员复杂,有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养育问题交给祖父母。这种隔代教育常常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导致学习不勤奋,怕吃苦等不良学习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新苏州人,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我校有一名学生,父母是太湖里的渔民,几个星期才见得着一面。孩子平时跟着祖父母住在一条小船里,船上没有电,他平时就在油灯下写作业。爷爷奶奶都是文盲,学习上从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家长都是无证驾驶。我们的家长大多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家长素质不高也使学困生雪上加霜。这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学困生”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学生难以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总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类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力量,不注意从小、从平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新课程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后,日常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探索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增强。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要求学生表达感受,并且要求有很大的阅读量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探索类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有更宽更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洛克指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学性。

1.养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无论是对学习哪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而学困生大多是不会预习的。智力有缺陷的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常常要更多的时间,非智力因素有问题的学困生大多没有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预习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能力之一。

养成预习习惯,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这一点对智力不佳的学困生更为重要。由于这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不足,必然造成他在课堂教学中“慢半拍”,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养成预习习惯,可以减缓教学内容的难度坡度,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特别提出,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做好预习工作,所以,我们要更多地把预习工作放到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预习环节,并在教学中不断训练预习的方法,逐步形成预习习惯。

2.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

我们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更多时候被优秀生占据。很多时候,教师关注了学困生,却反而使他们更为焦虑,因为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刁难学困生,一旦关注了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应邀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是不利于学习的。所以我们提出,要改变这种学习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困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听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我们提出,课堂上要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困生融入学生群体,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勇于展示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展示。

3.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

教师平时的复习内容和频率,往往是按占大多数的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的遗忘曲线安排的。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是不利的,让学困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则有利于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复习频率和强度,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经常复习的习惯。

4.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巩固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拖拉作业是学困生最常见的表现,养成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困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教师要分析原因,及时督促,坚决不让学困生养成拖拉作业的习惯。对于智力不佳型的学困生,他们主要是不会做而拖拉,教师要多关心多指导。对于非智力型的学困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采取对策,使学困生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是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因为这种学习能力将会伴随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使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重点。

1.强化常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如果将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化了,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常常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要掌握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学生常常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这种情况在学困生身上更为明显。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培养一种方法意识,让学困生知道哪些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比较有效。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不断地强化、重复,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例如,语文学习中,预习课文一般要做到读通顺课文,会读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要做的事情一般是读二到三遍课文,读几遍生字并描红,想想文章大概写了什么事,表达何种感情。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后,要有一个训练方法、重复强化的过程。再如数学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时,对于空间概念差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切好两块橡皮,一块长方体,一块正方体,在学习中随时拿出来帮助空间概念的构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的减缓了学习坡度,提高了学习成绩。

我们认为,先让学生们对一些学习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且不断实践、改进,逐渐巩固发展,成为被学生所熟悉和掌握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之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才真正把教师教给的一般学习方法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

2.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一次课题督查中,吴中区教科室蔡主任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贵妇,拉着一条小狗去溜狗。小狗很好动,东跑西窜的,可那条绳子太短,贵妇不得不老是去牵,溜个狗像牵牛一样吃力。这么个溜法,狗累,人也累。有人建议她把绳子接长些。果然,绳子长了,狗自由了,主人也轻松了。蔡主任打趣地把这种现象叫做“溜狗现象”,并引导我们把这个哲理引入到学困生的研究中来。对于学困生,我们老师常常过于关心,牵得多,放得少。我们要敢于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在老师的监控下,学会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提出,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如英语学习中,如何记忆单词最快有很多种方法,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一介绍,引导学生试着去尝试,在一次次尝试中,学生逐步发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

在各门学科众多的学习方法中,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记忆力是指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保持、再认或重现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人们通常用“记性”好坏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英语学习逆向法的创始人钟道隆教授的研究证实,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普通人的脑子的记忆潜力无穷,扎扎实实地学一些记忆方法,无穷的记忆潜力一定可以转化为极高的现实记忆力。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物理材料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对语言材料刺激的记忆;而同是语言材料的刺激,视觉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刺激的记忆。由此,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采用相应的办法提高记忆能力。例如语文课中的背诵,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的方法有:睡前读几遍比在课堂里读效果好,看着书读比听别人读效果好,理解了再背比不理解就背效果好,把课文分成很多段分开背再连起来比一下子全背效果好。这些方法对不同的人不一定都合适,我们引导学困生总结自己的记忆特点,逐步掌握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四)引发学困生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

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很多情况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何从非智力因素角度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山东省沂水县实验中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培养积极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按照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预期紧密联系,并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取得好的成绩,并明白学习会促进自己的成长、获得未来人生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实中,学困生常常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而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绩做出过低的估计,以至发展为对学习价值的怀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我们提出,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消除不良动机。首先,从学生自身激发学习动机。这包括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其求知欲,帮助他们在某些方面学有所长,使其重树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从外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创设各种外部条件,诸如给予各种进步的小称号、当着孩子父母表扬学生、作业在班内展示、让学困生展示擅长等,让学困生也体验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里介绍一个小案例。五(4)班的小X是个学困生,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就采用了争取“语文之星”的方法,老师宣布,只要作业本、练习卷、背书等作业上的五角星达到五颗,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拇指”,到期终,达到十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班级语文之星,达不到的,也可以成为“背书之星”“作文之星”“书写之星”“朗读之星”等单项称号。在批改作业中,老师不是横向比,而是纵向比,就说是让学生不与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只要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就这样,小X已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语文之星”了。虽然,他的成绩还很差,但小X的作业不用催了,书写工整了,语文课上,有时也会举起手了,没事的时候,乐意围着语文老师傻乎乎地笑了。

2.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措施。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促使学困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即使天资稍差的学生,只要意志坚强,能够勤奋学习,不怕挫折,经过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现实中,学困生普遍缺乏毅力,自控力较差,遇到困难往往不肯动脑,知难而退或依赖别人解决,致使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减退,成绩越来越差。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力应从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3.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有了兴趣,学困生才能对教学过程也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学困生往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我们提出,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待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我们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点。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并积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例如,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使用实物性教具、创设情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所学知识能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难以体验成功,学习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容易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厌学、叛逆、恐惧、焦虑、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其次,我们要真心的关爱学困生,要做的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去治愈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再次,我们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或情感。要减少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甜蜜。我们要增强他们应付压力的能力,健全其人格。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九、研究的成效

1.实践层面:在研究中,我们形成了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一套基本的操作样式和体系。

我们认为,寻找关键的困难成因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力措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

列表如下。

预习习惯

参与习惯

复习习惯

作业习惯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习惯培养

强化常用方法

寻找适合方法

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

2.理性层面: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难以转化,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仅仅从目前某学科的学习现状来判断学困生优势智能是不够严谨的。在寻找学困生成因的过程中,某个方面智能的优劣,要加以细致的分析,考查,来形成一个真实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使学困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得到较大的提升。我们认为,人的潜在智能永远有等待开发的处女地。每个学困生,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对学困生,任何时候不能放弃对他的期望。

十、研究后的思考

1.如何全面认识教育目标,改变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唯智力为上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让学困生学得更轻松。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提出,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六小时,中高年级每天回家作业量分别不得超过半小时和一小时,每天必须有一小时以上活动时间。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中提出,每天下午3:2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学困生学习水平,培养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

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

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考试成绩也非常好。到了中学,很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网上游戏,刚开始是背着父母每天放学过把瘾,到最后是全身心地迷上了,学也不上了,整天呆在网吧。可怜他的父母全然不知,直到学校老师找到家长告知孩子常不上课,而且成绩是一落千丈,由原来的前十名落到倒数第几名。当家长在网吧找到他时,只见他两眼直直的满嘴的胡言(网上语言),手不由自主地抽动着,到目前为止。听说还没有回过头醒来,家长只得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一天四趟。尽管这样,也还是送去一个人,而他的神还是想着网上游戏。由此可见,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已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

五、转化策略

1、广泛收集资料,科学制定计划。

专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将学生按类型登记。然后或单兵作战,或联合攻击,有资料、有分析、有阶段性成果——研究论文。进行个案研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跟踪教育。

2、走访特殊家庭。

问卷调查结束后,针对性地对有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从走访中得知,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处于真空状态。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心疼孩子,对孩子往往是百依百顺,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不关心他们的教育和心理要求。这种养而不教的做法,使许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是百般庇护,为孩子开脱,而对来自别人的批评,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沉迷于打牌,在家里夫妻谈的较多的话题也是切磋牌技,让孩子深感父母玩之乐,自己学之苦,导致孩子没有上进心。

3、办家长学校

使家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按类型,针对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从理论上解决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家教观念;请教子有方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就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新生入学后,举行家长学校的第一课,向新生家长汇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5、学校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奖励办法。

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提高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不选择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改善”的意识。所有教师应当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品德、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宗旨,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形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学困生的状况。具体要求和奖励办法如下:(1)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作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2)在每学期定期调研测试中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并将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学困生从待定等级提高到合格等级,给学生颁发进步奖;(3)没有待定等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合格等级的学生中,选择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转化,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学生提高一个等级,学生颁发进步奖;(4)期初,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拟定学困生名单及学困生转化计划,阶段结束后提交相关辅导资料。教师根据学校期中期末调研考试的成绩,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学生根据情况再按类型进行表扬奖励。

六、研究成果

经过努力,形成了以下的成果:一是通过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及家长开展学习指导实验,家长增长了见识,观念得到更新,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效果明显。二是找到了几条有效提高学困生的规律。学困生家长认识提高,逐步树立了新的家教观念,把“为果教子”“教子做人”做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增强了家教行为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家庭的民主意识,改变了学困生家长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当家教方法,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互相沟通等方法,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积极的配合;三是一批教师专业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第四篇: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宝力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毗邻宝力中学和七家中学等我县名校,我校优质生流失比较严重,留下来的学生主要以学困生为主,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相当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校依托实际情况开展了“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去探讨、去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 “以德育拓智,以信心促智、以艺体增智。”研究为抓手,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同时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达到“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本项研究主要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从德育提升动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从艺体展示亮点等方面进行探寻和实践策略,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形成其个性心理的规律。

2、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3、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提倡关注差异,注重学困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坚持以爱换爱的原则。一般说来,学困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一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来拆除,用爱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爱,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2)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习信心的原则。可以说自卑感在每个初中学困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

(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各自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5)坚持重视家庭教育因素作用,重视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

2、方法(1).问卷测试、调查法:通过测试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行为、能力、心理、表现等发展状况;

(2)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变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强化领导是教师的服务员,教师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是家长和学校的服务员意识,校领导利用教师座谈会和教研会等机会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守其师、信其道。研究改善师生关系,创立新的师生关系;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准则教育学生,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有信心、恒心和爱心,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们,进而帮助后进生分析他们的心理品质,向他们说明差距主要不在智力,而关键是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与对未来的希望,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拓宽德育途径,深化学生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特色化。着力优化了德育内容,做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更新教育理念,加大养成教育力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韧的意志、自觉的精神。突出了德育工作实效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达到以德拓智。

3、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策略,结合学情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实效。在课堂上进行分层分层教育、差异化教学转化。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注意教学问题梯度设计、密度设计、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设计。照顾“学困生”。进行课内练习时,更多地提问“学困生”,辅导“学困生”。特别是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主动及时地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知识的日益落后,重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稳步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4、提倡采用多元化课堂评价方式,搭建学生展示发现的平台,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

5、优化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每学期展开校园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品质和兴趣;每学期展开文体演出,做到以体促智,以艺增智。

6、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补缺补差。采用教师辅导和学生辅导两种方式:学校制定补差制度,教师课前早进,课后晚走及午休时间,晚上通过QQ白板在线视频等方式为学生义务辅导,及时清除知识和思维障碍,帮组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习习惯养成。班主任积极探索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根据学习情况和住址确定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发挥优等生示范作用,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7、突出班主任的教育转化作用,利用好班会和课后时间了解学生,温暖学生,激励学生。做到正面教育,树立人生生观;深入了解,对症下药;捕捉亮点,正面教育;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8、家校结合是转化“学困生”的最佳途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缺乏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有可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教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忽略了学生家长的作用,就有可能失败。为此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⑴、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有序实施,务求实效。

⑵、按计划认真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学校长亲自组织家长教育座谈会,客观分析学生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⑶、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⑷、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教育经验心得,并在家长会中交流。

⑸、充分利用“家长微信平台”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更及时更深入更全面更顺畅交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9、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4---2015.7)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掌握“五个有效”的相关理论,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5、建立合理的评价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9---2015.11)(l)选准试验班级,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了解调查试验班的情况,指导试验班学生分组认真配合调查。

(2)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3)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及社会背景入手,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4)题组研究教师两个月举行一次研讨与交流及成果汇总,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估,并及时调整整理补充完善,反馈信息,调控进程。

(5)收集积累资料,整理研究成果,书写论文阶段性工作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2---2016.3)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学生写出个人总结。

4、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撰写论文,上报结题。

5、课题组写出总结论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6、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七、研究成果

1、课题组的教师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了落实“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我们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多勾通,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4、要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5、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 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积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自信,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我们深知博爱是基础,平等是关健,激励是成功。

6、消除了学困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经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克服了个人的学习畏难情绪,基本上能按教师的要求,逐步有效地对化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7、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原有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8、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构建新的高效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端正了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初中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10、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在课后,我们也抓紧一切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11、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上体现三个优先:优先回答问题、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困生”将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针对易错点,设计二次过关试卷。

12、改变了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除了在课堂上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练习批改时,采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奖

励。每次测试后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通过对他们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存在问题

1.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次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在研究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5.有急功近利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课题研究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6、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会发挥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师观点。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3.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4、进一步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篇: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 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一中

刘磊常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农村中学,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相当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人而宜的教育,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困生教育转化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究工作一直以来多以个案呈现,就其形成的原因和教学策略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积极思考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所谓“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习惯不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其相对性,“学困生”是相对优等生而言的;二是其发展性。“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推卸学校的责任,无异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帮助初中生学困生树立信心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1.解决好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问题,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2.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困生辅导策略和方法。

3、培养和锻炼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能胜任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坚定帮扶学困生的意志;

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原则。

5、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

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根据现实条件,从多方面探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3)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

2、本项研究主要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调查形成学困生的不同原因,了解学困生的行为特征,个性及心理特征,了解学困生形成的个性心理原因,探寻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形成其个性心理的规律,并逐步总结提炼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开展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3、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4、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现在市教研室的三五X教学策略,提倡关注差异,注重学困生。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坚持以爱换爱的原则。一般说来,学困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一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来拆除,用爱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爱,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2)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习信心的原则。可以说自卑感在每个初中学困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各自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

2、方法(1).问卷测试、调查法:通过测试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行为、能力、心理、表现等发展状况;

(2)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3)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4)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7)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8)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本实验以自然实验法为主,同时综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行为分析研究法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一般学习较为持久、认真,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他也可以对它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3.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学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5.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他们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他们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6.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7、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8、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照顾到这些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老师帮助补缺。为了补缺补差,我们要利用空堂课、自习课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补课。作业要做到区别对待。还应积极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9、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

10、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1、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根据每月单元测试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一次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不予评价。有进步的学生,进

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12、树立正确的学困生观

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学困生也有他们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差学困生也得需要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切,为此教师不要岐视差生,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差生,公平对等差生,要把机会留给差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13、用爱心温暖差生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爱心温暖差生,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语文充满着热情。

14、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除他们的疙瘩。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他们耐心辅导,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15、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设情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合理利用“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要善于克服以点代面,正确评价,消除偏见。

16、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A、对待学困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自我认识,促使自我反省,实行自我控制,使其内心深处认错,做到心悦诚服,乐意改正。

B、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C、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转化工作。契机恰当,教育时感情融洽,学生才能敞开心扉,鼓励学困生大胆创新,多提宝贵意见和独立见解,这样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7、加强家访,促使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家长经常联系家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

18、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3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掌握“五个有效”的相关理论,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5、建立合理的平价策略。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

1、学困生的确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依据平时表现,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

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2、教师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作业实行“一抄、二读、三背”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 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兴趣。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帮助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

13、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对学困生的作业面批最好。

14、争取学困生家长的配合,实行家校联合。

15、学生要及时进行总结;找出自己进步了多少,今后努力的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学生写出个人总结。

4、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撰写论文,上报结题。

5、课题组写出总结论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6、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七、研究成果

1、课题组的教师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了落实“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我们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多勾通,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4、要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5、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 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积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自信,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我们深知博爱是基础,平等是关健,激励是成功。

6、消除了学困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经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克

服了个人的学习畏难情绪,基本上能按教师的要求,逐步有效地对化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7、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原有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8、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构建新的高效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端正了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初中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10、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在课后,我们也抓紧一切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11、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上体现三个优先:优先回答问题、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困生”将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针对易错点,设计二次过关试卷。

12、改变了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除了在课堂上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练习批改时,采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奖励。每次测试后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通过对他们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存在问题

1.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

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次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在研究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5.有急功近利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课题研究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6、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会发挥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师观点。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3.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4、进一步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下载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状况与对策的研究课题组 研究报告七里海镇中学 刘建松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状况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总结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却不是很好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跟上大部队......

    课题结题报告---如何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又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作为教师不但要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而且更要注意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

    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

    《让学困生爱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让学困生爱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邵武六中叶丹明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 吴胜才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篇一: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