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0:0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二: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三: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1 《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谷城县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杨慧敏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结合谷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要求。拟用三年时间,通过该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确立先进的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终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总体目标。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10+35的时间分配模式”、“多面黑板的教室布置模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杜郎口的课改经验后,经英语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步骤

1、研究思路

根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深入本校课堂具体实例,访谈师生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在课堂中实践、总结、调整假设,邀请全体校内教师参与实验,收集典型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撰写论文,分学期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是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具体时间规划为:

第一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调查论证阶段。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启动实验,全面推进阶段。开展备课讲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总结成果阶段。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能真正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时,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练习,增大了思维的容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合作学习力求使认知、情意和技能诸目标相一致,合作学习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进行适度的评价,促进他们能够更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给予其信任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采取以下积极的方式:

1、优先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优先对小组的学困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对其他没积极参与学习的采取鼓励和期待,让学困生感受到被同学老师关注,能够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奖励与评价同步: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参与度,组员的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互助情况,以及成员的学习是否进步等情况,进行加笑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篇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薛埠中学物理课题组课题执笔人:吴晓丹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困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和引导,使学困生也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过程的思维乐趣,并形成学困生独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困生个性的发展。

3、让教师在培养学困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上好研讨课等途径加强科研氛围,提高自身的观念、业务素质、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也绝对不例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与学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一切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往互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准备、立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阶段实施,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理论联系实际,对初中物理学

困生转化进行过程教学的具体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情况调查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情况统计表见网页)

2、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物理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3、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

物理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物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 创境设疑 实验探索 巩固拓展

4、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大胆探索指导学困生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有效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5、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和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6、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行为,提炼研究模式

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研活动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科研的形式与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课题《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化性成果

1、学习材料《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专题讲座》编订成功

通过一位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

得、有反思、有效果,让教师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理论依据,避免了教育学困生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及案例。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表

课题组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在公开课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认真备好课,课题组成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研究,执教教师认真修改教学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在公开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课题研究期间,教师取得的荣誉也是丰硕的。

课题组老师综合荣誉情况统计表

3、课题研究过程中,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的愿望;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功举办了“薛埠中学物理创新大赛”。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学困生积极参与,材料来源于生活中,设计的作品有一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学困生通过本次大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学生荣誉情况统计表

(二)经验性成果

1、形成了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困生敢于思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并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困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初级的、丰富的、创新的新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困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相互交流。教师、学困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困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引导学困生整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强化学困生的认知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也使学困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

(3)要引导学困生评价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与方法,并于同学们对比,让学困生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根据同一观察材料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交流并逐步习惯这一种学习方式,使自己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要引导学困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究。

2、建立了新的学困生评价方式

(1)充分让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让学困生充满成功感来保持其学习热情

(2)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学习新问题,通过及时激励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成就感”的环境中切实得到“物理感觉”,通过学生不断地科学探究,将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第三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3、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须先弄清学困生“困”的原因和差距所在,而后方可“对症”下药。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乃至于一般小学让学困生爱学数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尊重和关爱可以唤醒、激励每一个学生。只要得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学困生爱学数学,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二)弄清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数学。

(2)学生基础差,跟不上班。

(3)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当、不合理。

(4)不完整、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培养学困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5.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6.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我校五年级的学生

2、方法 :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0年3月—2010年7月,其进程如下: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实施研究方案,(1)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2)进行培养学困生学数学兴趣的培养尝试。

(3)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完成个案分析、材料整理,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研究,我了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能感受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学数学的热情,能自觉、主动的学数学。现在我就“如何让学困生‘厌学’转化为‘爱学’数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我觉得造成学生对数学“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教材的原因。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通过研究了解数学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可以对症下药,让学困生爱学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

体验成功的愉快,引导学生走上爱学的道路,以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心帮助数学学困生。

3、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用爱心缩短距离。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首先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爱,使他们健康发育成长。入学后,他们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老师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人物,这种现实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爱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这时,如果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感,就会相应地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乐事。因而教师应用爱心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因为他是数学差生而贬低、排斥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这类数学学困生是有用的。要辩证的看待所谓的“学困生”,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同其他的同学一样都能沐浴师爱得阳光。在教育中我力求对学困生奉献一片爱心、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欣赏,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爱学数学。

4、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数学老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5、在教育教学上时时想到学困生,具体做法是:

①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②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③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④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6.发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原因何在,都需要老师多对之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之能够明白学习的乐趣所在。孙洪魁并不是不能学习好,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信念,一种好好学习的信念。要突显其学习能力较强的长处,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许中,克服做作业比较拖沓、懒散这个毛病。

7、正确评价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用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爱能够融化一切坚冰!”

八、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启示

虽然研究学困生取得一定成绩,但研究的对策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中去研究比较单薄。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教学内部造成的。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内因,也有教育和环境的外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农村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老师孤军奋战,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

九、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个人的深入研究,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爱,使学困生爱学数学。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上机课中的小组合作的应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合作学习的推行首先表明了合作对认知的重要作用,学会做事更需要合作能力,不会合作,做起事来必然是事倍功半、力不从心;学会共同生活也必须通过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来实现,只有在交往和合作中个人才能切身感知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才能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才能形成彼此尊重与宽容的态度,才能养成互助友爱的品德,才能真正学会共同生活。

2、合作学习可以明显的提高课堂效率

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 1

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题实验与研究目的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题实验和研究的意义

1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2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需要;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实验与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验与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2、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步骤

第一步:(2012.2——2012.3)认真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理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步:(2012.4-2012.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上机课中的应用。

第三步:总结阶段(2012.7-2012.9)对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

七、课题实验与研究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端正了学生上机课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实践能力、对教学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互评和个别指导与个别评价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上机课操作成绩的提高。

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适合我校12级计算机新生在上机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报告负责人: 刘焕政

课题组其他成员:王洪海 张樱 臧珍华 孔凡华 于夕莲 时间:2013年1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一段时间来,有些师生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认为把小组成员的桌子摆在一起,3-5学生凑在一起轰轰烈烈地说一说就算合作学习了,很明显达不到合作目的,影响了合作学习效率的发挥。这种无效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不够合理。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的小组可能全是学习优秀的,有的可能是一些差生,不进行合理搭配,不仅使小组成员之间无法进行好帮差活动,也使小组之间无法平衡学习和竞争。

(二)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其主要表现:有的学生“以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有的优秀学生看不起差生,有的学生依赖优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过于喧哗,组间干扰,合作质量差。

(三)学生不知合作之法,缺少合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表现:有的一说合作,组员便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知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插嘴,抢着说;有的不能相互督促、纠错、补充;有的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仍是个人意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四)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自由松散。其主要表现:组长由教师临时指定,未明确组长的职责,也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更没有根据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责任不明确各行其事,合作难以有效进行。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认识,对究竟什么是合作小组的关键,各有说法,但笔者认为情景化议题的设计是推动有效合作的关键,是合作交流的基石。

二、课题的界定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小组合作,注重交流,把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的主要材料,构建开放包容又有活力的小组合作机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探索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关系,共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解决措施

(一)科学合理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学生无需离开自己的座位跑到其它地方去,浪费时间和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和谐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二)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何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条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机,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三)创设情景,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有效合作的基石。实施该策略是针对“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而采取的策略。其操作要求如下:

1.让学生懂得“发展来自于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扬长补短,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小组学习的效益。

2.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可结合班队会,组织以“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搜集、讲述有关合作的格言、典故和切身事例等,谈谈合作活动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自我教育,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自我体验,树立合作意识。可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也可把合作的理念渗到日常生活中,如: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两两问答对话,相互补充或延伸新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由“心中有自己”向“心中有他人”转变,由为自己争光向为小组、为集体争光转变,树立合作意识,增添合作的内在需求。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有在浓厚的氛围下交流和交际才能更好的运用它。

(四)指导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

掌握合作之法与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刚开始,学生不会合作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怎样通过小组有效合作去学习和运用英语。

其操作要求如下:

1.提供标准音与学生的自读领悟相结合,让学生构建合作学习之法。如:

自学奠基法。模仿录音机或者优秀的学生读一读,不会读或其它不能理解的地方请教一下,与他人对话交流。

辅导个体法。小组群体帮助组员个体,组内的1号2号同学多帮帮3号4号同学,也可以2号教会3号,3号再教4号,这样原来受帮的同学通过帮别人,使自己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有所提高。(1-4号同学是按照当时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成绩划分的。)

同伙教学法。组员个体互教互学,互相提问共同提高。

组际交流法。不仅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扩大。例如:小组内部问答:A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B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小组交流完,其它组可延伸问答:-What’s Liu Mei’s favorite subject?

-Her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五)健全机制,明确分工,相互检查相互促进。

健全合作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的基础。而相互检查又会更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反馈矫正和巩固提高。其操作要求是:

1.制定组长产生的办法。如组员推选法(1组4个学生很容易选好自己的组长)

2.确定组内角色(岗位),制定角色的职责,明确分工。如:

组长:主持小组的学习,协调学习进程,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形成的学习成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首席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组员可以轮流汇报)

3.检查分口头检查和笔头检查。只要学生倾听,口头出现的错误容易检查出来,而动笔写的往往认为自己对了而不能自己检查出来,更说明了相互检查的必要性。

(六)研究和建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鼓励开口,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秩序好,就能得到Good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Very good的评价,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 4 建议他们先跟着别人说练,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教育他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其他同学水平提高了,自己会提高得更快,“水涨船高”的道理自然为他们所接受,并且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五、取得的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上学期开始进行该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明显的变化,进而课堂教学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在期末考试中,当时全街道5处初中我校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有多名学生在中心校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比赛获奖。课题组全体老师在中心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皆获得一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省、潍坊和诸城市级奖。

通过一个阶段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了:优秀学生更加突出,中等学生普遍提高,后进生有了可喜的转变,厌学的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尤其是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 5 大胆开口、主动乐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鉴定了较好的基础。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学生喜爱,也获得家长的赞誉。很多家长通过电话短信和来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表达了对这种方式的认可和赞同:纷纷表示孩子通过该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由原来上英语课头痛变得饶有兴趣,由原来英语课堂上被忽视的角落变成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把合作学习延伸到了双休日节假日……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转变了观念,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能力。经常在网上研讨学习交流,尤其是在诸城初中英语教师群参加交流更多,不时互相切磋,形成比较浓厚的研讨氛围。

六、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哪些需要独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怎样更好的注意时空,不至于无所谓的浪费时间;排位怎样搞好与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的协调,因为英语基础和成绩往往与别科不尽相同,我们不能一科一排位等等。构建适合学生心理性格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基础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

下载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又是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在小组合作中,优生的突出表现往往能赢得老师的青睐......

    学困生结题报告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学......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 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一中刘磊常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农村中学,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状况与对策的研究课题组 研究报告七里海镇中学 刘建松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状况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总结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却不是很好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跟上大部队......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宝力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毗邻宝力中学和七家中学等我县名校,我校优质生流......

    金玉兰小组合作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篇一: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