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堂达标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当堂达标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堂达标的课题研究中,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是当堂达标课题研究的延续和深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堂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预期。但总有一部分学困生,未能完成任务,最后造成成绩下滑,甚至辍学。学困生成绩差,心理存在问题,造成班级整体成绩下滑,班级纪律不好,班级不良之风盛行。对课题研究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解决好学困生有利于我们当堂达标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课程强调,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当前的现状,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惊醒我们务必解决(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大面积转化学困生。
2、了解学困生心理、行为特点并制定转化策略。
3、使学困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4、我校形成完整的学困生转化机制。
二、概念定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智力因素除外)。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时间
1、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六年级8个班级中学困生。
2、研究时间: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
四、课题研究措施及成果
(一)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全校约有40人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倾向,占校总人数的9%。
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几个步骤的准备,这40名“学困生”对象,他们的情况不大稳定,有时表现出对学习很感兴趣,有时又不大愿意学习,情绪波动较大。进一步展开调查、统计、观察、访谈,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及时矫正。
(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确定学困生的类型。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的等等。
1、社会原因
读书无用论的兹生漫延,使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也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另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网吧、游戏厅、成为学困生经常逗留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原因(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然而,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及特点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如厌学学生刘路的家长便属于此类情况。(2)“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些家长由于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成为“留守学生”,在我校的40名学困生中有90%的为“留守学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打电脑也从不过问。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年事已高,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学困生进行管理和监督,客观上放纵了学困生。
3、学校方面
学校当前的考核、评价制度制约着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
4、学生方面
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当然,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三)课题研究矫正措施
1、建立学困生档案
我们学校教师对每个学困生生建立成长档案,其中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特点、行为特点、成绩表现以及家庭档案。摸清每个学困生。教师通过“自我档案”动态评价学困生,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们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按类型,针对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从理论解决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家教观念;请教子有方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学困生心理问题矫正
心理问题是学困生学困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彻底转化学困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给学困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并制定转化策略。(1)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
1、自暴自弃、空虚浮躁。
由于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会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心理压力更大。主要表现为逃学打架、为所欲为、极度空虚、烦躁不安、自暴自弃,对学业、对人生毫无信心。
2、自我封闭,缺乏交流。
学困生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老师知道,对老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谎,心理矛盾重重。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举手不发言,平时不与同学交流合作,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3、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这部分学困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可救药,比他人矮一截,所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内心充满沮丧,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成绩、班级活动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态度冷漠,反应迟钝,甚至盲目乐观、不思进取。
4、不务正业,旁逸斜出。由于经常挨批评,学困生便错误地认为家长教育是多事,老师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同学们的帮助是打击报复,于是从心底产生对立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低头纳闷,下课生龙活虎,文化课死气沉沉,体育美课异常活跃,注重个人打扮,重视社交活动,讲义气,爱出风头,爱打架,充分显示了学困生不务正业的本领。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致于产生了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主要是分析网吧、游戏厅方面的原因。(三)、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对策
1、从激发动机入手,认识自我,让学困生想学。
2、科学的家庭教育。
3、倾注一片爱心。
4、从培养兴趣着力,教给方法,让学困生会学。
5、展示个性、体验成功——以体验活动来代替说教式的心理辅导:
学生的表现欲是他们天生的灵气,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信;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立;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强,以此推进素质教育;以此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特别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校园里随时随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个性展示台,学困生可以通过展示台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4 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困生的转化,从现象表现上来说是学困生真正参与到课题教学中来,我们课题组就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 1.任务应付型。2.茫然无措型。3.袖手旁观型。4.浅尝辄止型。5.机械模仿型。
二、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
1.明确责任。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2.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方案
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方案
二、教师上门指导。方案
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3.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
三是它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四是它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用赏识教育 激发“留守”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在我们学校很多学困生都是留守儿童,对他们的转化更加重要,在课题深入的探究中,我们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注视每一位学困生,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其次,赏识学困生,就要给每位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真诚的赏识,而没有了厉声的训斥,从而使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温馨而活跃,促使他们从心地里爱上学习。“赏识教育”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对学困生更要真诚,以心换心,与他们交朋友。当你熟悉了学生的一切时,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在教学中,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些赏识的眼光,启发、引导他们生思考、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枣”的成功感。
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展开赏识教育
学习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困生智力,培养学困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学习社交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素材,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音乐、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展开赏识教育,使学生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断树立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滋味。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力求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气氛轻松愉快,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我班“留守子女”代欣雨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习惯差、尤其学习成绩特差,成了一个地道的学习文盲、哑巴学生。针对这个学生,我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用亲切、和谐的态度,带给他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最终他树立了学习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真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成功的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巩固其知识。
三、在赏识的方式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与弊的两面性,赏识教育也是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弄清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加区分地采取同一模式,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家庭背景、认知层次、非智力因素以及性格都会有不同,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教师应当用心分析学生的全面情况,建立学生身心发展档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位学生适宜于赏识为主的教育吗?是采取公开表扬式赏识还是个别谈话式赏识?赏识的程度多少为宜?即便是出现同一个问题,也应当充分考虑在这位学生身上“赏识”到何种层次产生的效果最佳。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6 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困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老师的提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问是使学困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灵活运用提问语可以起到点石成立金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好处:
(一)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二)开阔学困生思路 启迪学困生思维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的解决:怎样在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
(一)灵活运用提问语,力求提问效果显著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
2、提问的形式多样化,富有层次感 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是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问学困生答或课本问学困生答的提问形式,采用师生间相互问答、生生间相互问答、小组与小组间擂台式抢答、前后桌之间记者采访式问答、学困生自问自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提问。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着”。
教师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文章的剖析层层深入,学困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
3、富有鼓励性,尊重学困生 “温情话语暖人心”,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解答已胸有成竹,温情和善的语气,更能使他信心百倍;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是一知半解,鼓励性的话语或许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
4、要学会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来自倾听。学困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和交流。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困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困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提问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困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困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有时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
(三)师生平等,激发学困生提问 学困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困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和学困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困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困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不妨做一次学困生提问中的“学困生”。
7、学校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激励办法,加强学困生转化。
(1)每学期,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拟定学困生转化辅导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转化和提高。
(2)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教师要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作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设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卡,通过上门家访、电话沟通、书面反馈等形式及时互通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表现。
(4)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动态地评价学困生,并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5)学期初教师向教导处提交学困生名单及学困生转化计划,学期结束提交相关辅导资料。教导处根据学校期中抽测和教育局期末统考的成绩,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
五、研究成果
一年来,通过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家长增长了见识,观念得到更新,学困生素质明显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效果明显。各班的学困生人数比例,转化率也由原来的9%下降为2.5%左右。
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撰写的学困生矫治教育论文在省、市、区级报刊杂志上、竞赛中有多人发表并获奖。
此项实验才是开端,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学困生矫治实验工作获得更多的实验成果
第二篇: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二: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三: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1 《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谷城县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杨慧敏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结合谷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要求。拟用三年时间,通过该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确立先进的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终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总体目标。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10+35的时间分配模式”、“多面黑板的教室布置模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杜郎口的课改经验后,经英语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步骤
1、研究思路
根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深入本校课堂具体实例,访谈师生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在课堂中实践、总结、调整假设,邀请全体校内教师参与实验,收集典型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撰写论文,分学期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是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具体时间规划为:
第一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调查论证阶段。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启动实验,全面推进阶段。开展备课讲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总结成果阶段。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能真正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时,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练习,增大了思维的容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合作学习力求使认知、情意和技能诸目标相一致,合作学习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进行适度的评价,促进他们能够更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给予其信任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采取以下积极的方式:
1、优先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优先对小组的学困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对其他没积极参与学习的采取鼓励和期待,让学困生感受到被同学老师关注,能够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奖励与评价同步: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参与度,组员的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互助情况,以及成员的学习是否进步等情况,进行加笑
第三篇: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宝力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毗邻宝力中学和七家中学等我县名校,我校优质生流失比较严重,留下来的学生主要以学困生为主,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相当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校依托实际情况开展了“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去探讨、去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 “以德育拓智,以信心促智、以艺体增智。”研究为抓手,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同时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达到“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本项研究主要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从德育提升动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从艺体展示亮点等方面进行探寻和实践策略,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形成其个性心理的规律。
2、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3、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提倡关注差异,注重学困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坚持以爱换爱的原则。一般说来,学困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一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来拆除,用爱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爱,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2)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习信心的原则。可以说自卑感在每个初中学困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
(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各自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5)坚持重视家庭教育因素作用,重视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
2、方法(1).问卷测试、调查法:通过测试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行为、能力、心理、表现等发展状况;
(2)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变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强化领导是教师的服务员,教师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是家长和学校的服务员意识,校领导利用教师座谈会和教研会等机会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守其师、信其道。研究改善师生关系,创立新的师生关系;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准则教育学生,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有信心、恒心和爱心,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们,进而帮助后进生分析他们的心理品质,向他们说明差距主要不在智力,而关键是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与对未来的希望,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拓宽德育途径,深化学生养成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特色化。着力优化了德育内容,做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更新教育理念,加大养成教育力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韧的意志、自觉的精神。突出了德育工作实效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达到以德拓智。
3、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策略,结合学情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实效。在课堂上进行分层分层教育、差异化教学转化。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注意教学问题梯度设计、密度设计、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设计。照顾“学困生”。进行课内练习时,更多地提问“学困生”,辅导“学困生”。特别是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主动及时地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知识的日益落后,重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稳步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4、提倡采用多元化课堂评价方式,搭建学生展示发现的平台,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
5、优化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每学期展开校园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品质和兴趣;每学期展开文体演出,做到以体促智,以艺增智。
6、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补缺补差。采用教师辅导和学生辅导两种方式:学校制定补差制度,教师课前早进,课后晚走及午休时间,晚上通过QQ白板在线视频等方式为学生义务辅导,及时清除知识和思维障碍,帮组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习习惯养成。班主任积极探索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根据学习情况和住址确定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发挥优等生示范作用,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7、突出班主任的教育转化作用,利用好班会和课后时间了解学生,温暖学生,激励学生。做到正面教育,树立人生生观;深入了解,对症下药;捕捉亮点,正面教育;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8、家校结合是转化“学困生”的最佳途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缺乏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有可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教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忽略了学生家长的作用,就有可能失败。为此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⑴、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有序实施,务求实效。
⑵、按计划认真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学校长亲自组织家长教育座谈会,客观分析学生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⑶、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⑷、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教育经验心得,并在家长会中交流。
⑸、充分利用“家长微信平台”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更及时更深入更全面更顺畅交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9、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4---2015.7)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掌握“五个有效”的相关理论,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5、建立合理的评价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9---2015.11)(l)选准试验班级,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了解调查试验班的情况,指导试验班学生分组认真配合调查。
(2)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3)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及社会背景入手,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4)题组研究教师两个月举行一次研讨与交流及成果汇总,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估,并及时调整整理补充完善,反馈信息,调控进程。
(5)收集积累资料,整理研究成果,书写论文阶段性工作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2---2016.3)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学生写出个人总结。
4、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撰写论文,上报结题。
5、课题组写出总结论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6、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七、研究成果
1、课题组的教师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了落实“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我们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多勾通,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4、要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5、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 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积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自信,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我们深知博爱是基础,平等是关健,激励是成功。
6、消除了学困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经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克服了个人的学习畏难情绪,基本上能按教师的要求,逐步有效地对化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7、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原有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8、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构建新的高效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端正了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初中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10、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在课后,我们也抓紧一切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11、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上体现三个优先:优先回答问题、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困生”将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针对易错点,设计二次过关试卷。
12、改变了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除了在课堂上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练习批改时,采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奖
励。每次测试后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通过对他们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存在问题
1.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次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在研究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5.有急功近利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课题研究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6、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会发挥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师观点。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3.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4、进一步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篇: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 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一中
刘磊常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农村中学,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相当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人而宜的教育,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困生教育转化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究工作一直以来多以个案呈现,就其形成的原因和教学策略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积极思考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所谓“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习惯不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其相对性,“学困生”是相对优等生而言的;二是其发展性。“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推卸学校的责任,无异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帮助初中生学困生树立信心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1.解决好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问题,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2.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困生辅导策略和方法。
3、培养和锻炼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能胜任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坚定帮扶学困生的意志;
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原则。
5、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
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根据现实条件,从多方面探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3)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
2、本项研究主要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调查形成学困生的不同原因,了解学困生的行为特征,个性及心理特征,了解学困生形成的个性心理原因,探寻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形成其个性心理的规律,并逐步总结提炼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开展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3、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4、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现在市教研室的三五X教学策略,提倡关注差异,注重学困生。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坚持以爱换爱的原则。一般说来,学困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一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来拆除,用爱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爱,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2)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习信心的原则。可以说自卑感在每个初中学困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各自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
2、方法(1).问卷测试、调查法:通过测试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行为、能力、心理、表现等发展状况;
(2)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3)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4)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7)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8)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本实验以自然实验法为主,同时综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行为分析研究法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一般学习较为持久、认真,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他也可以对它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3.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学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5.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他们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他们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6.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7、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8、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照顾到这些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老师帮助补缺。为了补缺补差,我们要利用空堂课、自习课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补课。作业要做到区别对待。还应积极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9、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
10、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1、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根据每月单元测试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一次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不予评价。有进步的学生,进
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12、树立正确的学困生观
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学困生也有他们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差学困生也得需要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切,为此教师不要岐视差生,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差生,公平对等差生,要把机会留给差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13、用爱心温暖差生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爱心温暖差生,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语文充满着热情。
14、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除他们的疙瘩。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他们耐心辅导,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15、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设情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合理利用“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要善于克服以点代面,正确评价,消除偏见。
16、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A、对待学困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自我认识,促使自我反省,实行自我控制,使其内心深处认错,做到心悦诚服,乐意改正。
B、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C、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转化工作。契机恰当,教育时感情融洽,学生才能敞开心扉,鼓励学困生大胆创新,多提宝贵意见和独立见解,这样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7、加强家访,促使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家长经常联系家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
18、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3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掌握“五个有效”的相关理论,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5、建立合理的平价策略。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
1、学困生的确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依据平时表现,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
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2、教师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作业实行“一抄、二读、三背”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 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兴趣。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帮助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
13、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对学困生的作业面批最好。
14、争取学困生家长的配合,实行家校联合。
15、学生要及时进行总结;找出自己进步了多少,今后努力的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学生写出个人总结。
4、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撰写论文,上报结题。
5、课题组写出总结论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6、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七、研究成果
1、课题组的教师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了落实“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我们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多勾通,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4、要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5、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 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积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自信,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我们深知博爱是基础,平等是关健,激励是成功。
6、消除了学困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经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克
服了个人的学习畏难情绪,基本上能按教师的要求,逐步有效地对化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7、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原有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8、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构建新的高效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端正了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初中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10、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在课后,我们也抓紧一切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11、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上体现三个优先:优先回答问题、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困生”将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针对易错点,设计二次过关试卷。
12、改变了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除了在课堂上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练习批改时,采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奖励。每次测试后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通过对他们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存在问题
1.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
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次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在研究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5.有急功近利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课题研究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6、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会发挥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师观点。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3.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4、进一步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篇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薛埠中学物理课题组课题执笔人:吴晓丹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困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和引导,使学困生也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过程的思维乐趣,并形成学困生独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困生个性的发展。
3、让教师在培养学困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上好研讨课等途径加强科研氛围,提高自身的观念、业务素质、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也绝对不例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与学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一切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往互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准备、立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阶段实施,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理论联系实际,对初中物理学
困生转化进行过程教学的具体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情况调查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情况统计表见网页)
2、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物理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3、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
物理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物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 创境设疑 实验探索 巩固拓展
4、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大胆探索指导学困生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有效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5、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和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6、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行为,提炼研究模式
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研活动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科研的形式与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课题《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化性成果
1、学习材料《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专题讲座》编订成功
通过一位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
得、有反思、有效果,让教师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理论依据,避免了教育学困生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及案例。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表
课题组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在公开课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认真备好课,课题组成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研究,执教教师认真修改教学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在公开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课题研究期间,教师取得的荣誉也是丰硕的。
课题组老师综合荣誉情况统计表
3、课题研究过程中,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的愿望;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功举办了“薛埠中学物理创新大赛”。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学困生积极参与,材料来源于生活中,设计的作品有一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学困生通过本次大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学生荣誉情况统计表
(二)经验性成果
1、形成了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困生敢于思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并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困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初级的、丰富的、创新的新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困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相互交流。教师、学困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困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引导学困生整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强化学困生的认知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也使学困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
(3)要引导学困生评价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与方法,并于同学们对比,让学困生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根据同一观察材料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交流并逐步习惯这一种学习方式,使自己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要引导学困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究。
2、建立了新的学困生评价方式
(1)充分让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让学困生充满成功感来保持其学习热情
(2)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学习新问题,通过及时激励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成就感”的环境中切实得到“物理感觉”,通过学生不断地科学探究,将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