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时间:2019-05-14 09:3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第一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又是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在小组合作中,优生的突出表现往往能赢得老师的青睐和赞许;学困生则常被老师忽视和遗忘.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有效转化学困生意义重大.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学困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期对”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关键词: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转化 学困生的概念

1.1学困生的界定

(一)国外关于学困生的界定

上世纪初,学困生这一概念还没有被提出来,当时美国人将学困生称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他们侧重从病因学的角度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界定.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最先提出学习障碍这一术语,认为引起障碍的原因是医学上的缺陷与受损.盖尔斯指出了这个界定的不足,他提出“相互作用论”,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于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最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美国许多学者开始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行为模式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使教育与转化学习困难学生从可能成为现实.美国的这种研究趋势,已经开始影响其他国家的学者,包括我国学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前苏联教育界常把学习困难学生叫做“学业不良学生”,专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业不良的确定与评价的参照有密切关系,把学生分为:A.相对学业不良,B.绝对学业不良,C.成绩不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有障碍,学习成绩差,有可能被列入淘汰对象之列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 思维发展存在缺陷.② 基本学习技能存在缺陷,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工具的那些能力.③ 实际知识存在缺陷,基础知识缺乏,不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④ 非智力因素存在缺陷.(二)我国关于学困生的界定

差生,是国内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对学困生的称谓.近年来,差生这个概念的使用受到广泛的批评,主要意见是:

① 含义不确切,不能清楚地表征是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能力或是道德品行差,更或是几方面都差.② 有损学生人格或打击学生积极性.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老师在综合上述意见后,提出了学习困难生的定义:即他们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育大纲要求的学生.此概念虽符合国内实情,但比较笼统,不够精细,不便于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和使用,也没有明确肯定学生可以进步的一面.正如吴增强老师所言,“差生一方面表现为高级认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与同龄学生一样都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能.”因此,当今的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这些所谓的“差生”改称“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后进生”、“学困生”等.目前教育工作者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术语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一般认为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这些 学生的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

① 学困生最显著的标志是学习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教学大纲的所要求的水平.② 学困生的生长发育处于正常范围之中.③ 学困生之间存在差异.1.2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根据长期教学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主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自卑心理、胆怯心理和压抑心理.自卑主要是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受到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导致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我不如人”,对学习丧失信心.胆怯心理主要是怕被别人讥笑,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差.压抑心理是由于基础太差,学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心和家长的温暖从而导致的学生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的心理.其次,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首先一部分学困生课前对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不做预习,上课学习状态不佳,参与式学习中不发表见解,课后又不巩固当天的所学,对知识的遗忘较快.另一些学困生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玩字当头,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不思进取.(二)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原因 首先,由于当代商品经济冲击,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引导,使一些不良的观念和思想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结果导致他们没有学习目标,没有进取心.其次,现在的学生几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任由其发展,致使小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再次,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吃苦精神和刻苦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贪玩、厌学情绪越来越突出.1.3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班主任往往特别注重培养尖子生,重视“精英精育”,为有几个“精英”感到骄傲.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精育”并不能一定兴国.因此,班主任在培养优生的同时,更要善于转化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2.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喜欢.它讲究的是和谐及共同发展,绝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和插花,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已在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对于改善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对于合作学习内涵的研究至少涉及如下几个层面:(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层面上,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 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2.2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动机理论

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沃尔福克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2]奥苏伯尔认为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构成的.[3]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小组内部的优生的认知内驱力较强,他们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小组内的中等生和差生,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不断地增强,他们需要通过自己获得好的成绩来提高在小组内、老师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他人的认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水平,逐步从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向认知内驱力转变.2.3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及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2)异组同质

不同小组之间的各个层次上学生的素质比较接近,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以2人为基本互助单位(互补、互助),根据班额大小,分成6—8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2人组交流,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心理学家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 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当然,不管如何分组,都不能保证不同小组各个层次上的学生的实力都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在分组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保证小组整体实力接近的方式来进行小组成员的微调,从而保证各个小组的竞争力大致相同.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此外,小组的成员的搭配需特别注意所要搭配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4],所以分配小组成员时尽可能将关系融洽的学生划归为一组,这样也便于小组活动的开展.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公物保管、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2.4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优点是: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 多得多.并且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4.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得以及时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发展,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其不足之处是: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2、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度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3、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 3.1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并重

(一)加强课前协作,提升课内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一句话,不应以合作取代独立,要让合作与独立相得益彰.[5]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独立思考,这一点对于学困生而言,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学困生上课不能及时跟上老师的节奏,对于所提出的小组讨论的题目在短时间呢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当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时,只能被动地听组内学优生的讲解,自己只能被动接受,对于学优生给出的解答,自己也不能抓住重点,领悟不到自己思考时的障碍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展开思路,所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困生而言并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反而会因为他们自身的消极被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能理解,只是一味的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小组合作学习非但不能促使其学习上取得进步,反而让他们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鉴于此,在上课之前,可以把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总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成员承担一项子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外以不同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些问题了,同时,为了保证学困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每个组的组长必须对组内的学困生负责,监督提醒组内学困生按时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合作学习效率会更高.如《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课题,子任务可为:

221)用不同面积说明同一个代数恒等式:aba2abb;

22)

222用面积图说明:abcabac,abcabc2ab2ac2bc;

2223)用面积图说明abab4ab,继而用此图相似的结构说明勾股定理a2b2c2;

4)运用面积与恒等式关系解决:能用五个边长不等的正方形围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这样,对于这样的任务,只要学困生能够提前思考,效果肯定比上课时临时去思考好,而且这样做也是为了培养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二)注重课内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定要把握好上课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就需要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对于学困生而言,尤其是在注意力方面,学困生突出地表现在注意集中时间短暂,缺乏坚持性,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陷入多动和冲动状态[6].所以,在上课期间,他们经常容易分神、做小动作,对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显得很迷茫,因此他们上课的效率很低.现在通过让学困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并对组长做出一定的交代,这样以优带差、以优助差,既给了学困生相应的机会和权利,也赋予了义务和责任,有利于激发学困生学习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准备放弃学习的一些学困生,因为小组合作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关心下,他们会情愿或者不情愿地放弃上课开小差、讲话等违纪的行为,同时,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教师虽然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 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他们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来,就应该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参与到学习活动来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创建合作小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某某号,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号码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问到的可能.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去,也能使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三)坚持课后小组合作,做好学困生的补差工作

补差工作对于任何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工作,对于学困生而言,其补差工作量可能要远远多于学优生,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是每班的学生人数多,大班教学普遍存在,并且每个任课教师都肩负着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面对数以百计的学生,教师不可能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学困生以及时的辅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组内的学优生监督、帮助学困生做好补差工作不失为一种良策.下面我们以数学学困生的补差工作来进行分析:

学困生的绝大数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均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而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少去主动地寻找致错的原因,因此他们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常常还没有听完,他们就急着说“不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善于使自己的智力活动高度紧张起来.对于理科的补差工作,应该对症下药,可以采用整理错题集的方法,这就需要学困生把自己经常做错的习题摘抄到错题集上(对于考查同样知识点的错题,不必要全部摘抄到习题集上,只需要选择性地摘抄几个典型题目就可以了).然后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把整理的错题重新做一遍,对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做错的题目需要重新摘抄出来,而且对此类错题需要更加关注.如果在纠错过程中,遇到自己仍然不会的题目,学优生肯定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去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去请教老师.然而,有些学困生会因为胆怯心理,怕被别人讥笑,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因此就算发现自己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有些学困 生因为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玩字当头,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所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愿意去解决自己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些学困生则由于自卑心理,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根本不会再去尝试能够提高自己数学成绩的方法了.面对这些学困生,组内的学优生就应该主动去关心组内的学困生,询问他们在整理错题集时遇到的问题,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疑惑,并且和学困生积极交流整理错题集的心德;如果组内的学困生无法与班级其他学生一样能够及时地完成错题集的整理共作,此时老师和组内的学优生应该鼓励这类学困生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整理一类或者几类题型的错题,这样降低了任务的难度,学困生就能够有一定的信心完成好,通过慢慢解决以前积累下来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成功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慢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对数学失去信心的学困生,他们所需要的补差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补差工作,要想使得这一类学困生有所提高,首先解决的是他们的心态问题.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曾说:“人类最深的寻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赞美”.对于失去自信心的“学困生”来说,不断进行赏识教育,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困生”得到老师以及周围同学的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在同学心目中是好伙伴,因而产生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所以,对这一类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老师和组内其他成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课内外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一点闪光点,抓住时机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由优秀生给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明白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智力一定差,关键是要自信、自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出恰当的学习方法,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就能够提高.其次,由优秀生给他们讲解学习方法,课后跟踪辅导,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老师和优秀生的共同努力,使“学困生”逐渐树立自信心,慢慢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3.2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一)分数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给现代教育带来崭新的理念.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1)预先给每个组100分的基本分.(把每组的成绩写在黑板上最明显的位置,并留有加减分的空间)2)上课期间任课教师根据各小组成员课堂内的表现以及小组整体的表现适当地加分(1至5分)

3)每次作业根据各小组的作业情况、补差情况进行适当地加减分(一次最高可加5分,最高可减5分)

4)对于其他突发事件,由老师或者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是否加减分

5)每个月初各个小组成员需制定本月的奋斗目标,月末检查达到目标的学困生将会为小组加5分,其他层次的学生达到目标的将会为相应的组加3分,达不到目标的同学相应的小组将会被扣1分(二)互评与自评

教师应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深入的自我评价可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益处,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不足,怎样加以改进.实现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通过自我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同时学生要学会对自己小组合作的效果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的表现进行评价,所有评价都必须是基于如何使小组更好地合作.当学生基于互评进行工作时,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三)荣誉的给予

小组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因此荣誉的给予是根据每个小组的进步情况来确定的,通过给予一定的荣誉,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合作技能.4 结论

学困生是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出现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存在能为我们能力的提升拓展一定的空间.只要我们不言弃,不放弃,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的积极作用,相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野百荷也会有春天!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2][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30,331.[4] 饶玲.试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4,(8)[5]郭建春.小组合作学习要处理好合作与学习的关系[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6] 骆伯巍,陈家麟.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卫生学成因及矫正[J].教育评论,2002,(2).[7]欧阳瑞孚.转化“学困生”的六种激励法[J].科技资讯,2007,(3)

第二篇: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二: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全国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横水初中的课改经验后,经四年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学校领导及双研工作室成员 副组长:刘秀杨 朱世友 成员:杨 雪 王雅芳 张晨君宋翠菊郭凯荣 邵丽红 孙兆明

2、具体分工:

组 长: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理论指导。

副组长:深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具体指导实践和评价。课改成员以学科组为单位,负责学案的设计和审核,给同学科教师上好示范课。

3、实施年级:四年级 班数:6个

4、时间规划:

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2012年3月—2012年3月,开展同备同讲一节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2012年4月—2012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1)、可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2)、学生学习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3)、让学困生找回自信,真正在堂教学中作到主动发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赞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2] 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问题:用三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组的要求:只要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出来即可。篇三: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1 《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谷城县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杨慧敏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结合谷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要求。拟用三年时间,通过该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确立先进的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终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总体目标。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验教师都能及时地融入新课程,用新的课堂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10+35的时间分配模式”、“多面黑板的教室布置模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我校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识、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学习了杜郎口的课改经验后,经英语组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接纳不同观点、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组织和运用不当,往往是有形而无实,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心理较脆弱、兴趣不浓厚、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消极评价的影响、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方式不合理、同伴歧视、个性缺陷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思路不够畅通、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就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值和期望值。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步骤

1、研究思路

根据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深入本校课堂具体实例,访谈师生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在课堂中实践、总结、调整假设,邀请全体校内教师参与实验,收集典型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撰写论文,分学期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是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具体时间规划为:

第一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调查论证阶段。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启动实验,全面推进阶段。开展备课讲课活动,规划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总结成果阶段。撰写课题研究与结题报告。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能真正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树立信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从本组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中发现,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大家一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化,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动口、动手、用脑、用耳,参与热情始终不高。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学困生乐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中。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思维水平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表达,小组合作时总是不能积极参与、与小组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注重从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其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小组汇报时给他更多的机会,哪怕是支言片语,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既能接纳别人的观点,又能主动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汇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就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自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对划分学习小组花费一些心思,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进行考定,把班级人数按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搭配,小组人员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要发挥每个学生个体作用,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帮助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责任、在小组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其次,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再次,课堂上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根据他们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具体做法是:每个小组给内部成员自行编号,教师要求小组回答问题时,只叫该组的第二小组2号同学,不叫名字,由于教师不知道数字对应的学生名字,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提到的可能,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拖累整个小组,这种由集体连带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学优生更积极地帮助学困生。

(三)、设计分层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时,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一一满足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练习,增大了思维的容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科学运用评价,提高合作动力 合作学习力求使认知、情意和技能诸目标相一致,合作学习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进行适度的评价,促进他们能够更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给予其信任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困生采取以下积极的方式:

1、优先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优先对小组的学困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肯定,对其他没积极参与学习的采取鼓励和期待,让学困生感受到被同学老师关注,能够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奖励与评价同步:在课堂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参与度,组员的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互助情况,以及成员的学习是否进步等情况,进行加笑

第三篇:如何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文档

如何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闪亮的光点。然而,小组合作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课堂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学优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优势,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主要责任;学困生则由于心理、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障碍等原因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缺乏主动参与。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如何去调动、激发学困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小组合作所倡导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我从指导学生做实课前预习、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给足他们的展示机会、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真实、积极的评价五方面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困生 主动参与 策略

一、指导学困生做实课前预习

预习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预习可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实施,因为预习工作大多是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翻阅资料,回忆旧知识,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他人帮助。所以,新授课伊始,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不错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有利于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每一节新授课。预习主要要做好以下事情:

字词预习:就是培养学生会读、会认、能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可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生僻、不理解的词语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以保证预习到位。

课文预习:课文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要求学生整体理解课文,解决字词、短语、重点句段的理解及感悟。语文课文重要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文中的词语意思可通过对上下文来理解,也能从整体上得知课文大意,让学生熟读课文,读,能品出韵味,读,能帮助理解,读是掌握课文的关键一步。

在预习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根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部分,让学生先读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案中的预习题,生成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求帮助,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二、培养学困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关键是他们不注意倾听,也可以说他们不会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日常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学会“听”如: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操作活动,让学困生在台前根据要求进行操作,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当习惯成为一种自然的时候,他会逐步过渡到“讲”——当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时,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三、给足学困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内学生展示要遵循公平原则、均衡原则和公平原则。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学困生,只有他们能举手,就要把机会送给他们,同时尽量把简单的问题任务交给他们来完成,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主人翁意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宽容学困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并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们,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学困生发言,这样就能减少学困生的焦虑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四、给足学困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给学困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困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还应针对学困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如:学困生的思维只跟在别人后面,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如:当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先让学困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答案,帮助学困生提高合作交流的技巧,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五、给学困生一个真实、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优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身上宝贵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评价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教师的情感倾向传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尽量给他们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如“这次你进步很大,课文读得很流利,相信以后还会读得很有感情”,这样可以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但是学生如果有错,我们也不能一直说好,我会很委婉地对他们说:“这次没有思考好,下次一定会有你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对迟疑不敢参与合作活动的学生,可说 “孩子试试,相信自己能行”,然后给予微笑的鼓励和热情的欢迎;对羞于开口的学生,可以说: “你的答案也许跟大家的一样,或许还有自己更好的见解”等。在他们展示后就及时地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他们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人有胖瘦,树有高矮。学生也有优差。在教学时,时常发现学优生对知识的掌握很迅速,而学困生却有点困难。为照顾到学困生,当老师重复讲解时,学优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学困生依然对知识的理解仍有困难。下面简谈下自己对这类问题的几点解决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分析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组 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是否扎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教师是否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组织课堂活动的关键。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其心理水平、智力水平、参与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首先就要科学地分析学生个体信息(性格、智力、行为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行为能力;二是智力水平。依据个体信息把学生大致分为四类(提醒:这个信息教师是要保密的):一类态度习惯好、智力也好(20%);二类态度习惯好,智力尚欠(30%);三类智力好、态度习惯尚欠(30%);四类态度习惯差,智力也差(20%)。分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性原则:教师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全方位分析学。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动态的,学生的进步和退步频率转换周期的长短不一,因此教师要阶段化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分析。然后按“优差搭配、好坏兼顾” 的原则把学生(以4—6人为宜)进行分组。我们班54个学生。4人一组,共12组;剩余6个一组。接着教师要组织学生评选组长。组长实行动态管理,教师不做任何要求,由学生根据其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考试成绩进行民主推选。民主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一,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的民主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民主,肯定和否定本身并不重要,“进步、提高”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我觉得“没有要求”的要求是最好的、最完整的要求。教师最后赋予组长三个权利:一是汇报权利;二是监督权利;三是检查权利。这些权利是被公认的,也是被“民主”肯定的,学生的这种权利也是最神圣的,学生如果拥有了这种权利,还怕他没有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权利让优生更自信;让中等生有动力;让差生多羡慕。

二、常给优等生敲警钟,多给差生一点“偏爱”

一般来说,优等生谁都爱,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掩盖,但小的缺点如果不克服,也会造成大的隐患。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就是因为老师给他的信任太多,他在同学面前非常专横。并且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坏习惯还真不少。针对他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我则寓爱于严,通过不同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严厉的批评。经过我的教育,他终于认识到,班干部应当首先管好自己,起好带头作用,只有这样,在同学中间才会有威信,别人才会服管。以后,他改变了自己专横的态度,主动关心别人。老师不在时,他能把班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常给优生敲警钟,让他们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使优生更优。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差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所以我在差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注入了更多的关心与爱。差生一般自制力差,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更多。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唐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家里特别困难,刚进初中时成绩很差,班上女生中她经常是倒数第一。在周记里她常流露出给我们班女生丢脸的念头,不想在我们班呆下去。虽然她在学习上特别用功,但就是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她不注重衣着,导致很多同学疏远她。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让她发言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对大家说:“各位同学,每次考试我都是最后一名,是我拉了大家的后腿,真不好意思。”说完,她趴在桌上哭了。同学们听了感到十分意外,而我听了后心里也不是滋味,心理受到极大的震动。下来后我找她长谈了两次,了解了她心里的想法,同时解除她的思想障碍。分析学习始终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她脑子笨,而是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让她听课时不要分心,认真完成作业。此后,我对她又采取了特别的方式进行教育,上课多给她一点鼓励的目光,让信任的眼神告诉她老师是喜欢她的。只要她每前进一小步,我就及时地在班会课上表扬。私下我总是对她说:“你进步真大,比老师想象还好。”同时我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商讨对孩子的教育,让家长与老师很好地配合。后来她已由老师要她学变成了她要学。因为我经常表扬,同学们也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三、以“优”带“差”,激发差生学习兴趣 优生是教学中的一笔重要资源和财富,挖掘这些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要充分利用优生能量,以“优”带“差”开展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差生学习兴趣。

优生课堂作业速度快、正确率高,利用这个特点在小组内开展“以优带差、小组互助”活动。此活动遵循“松优利优督差帮中间”的原则,课堂作业一般难度不大,优生的课堂作业完全没必要检查他们,他们在往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规定的时间里,课堂作业不够他们消化,作业完成后,如果剩余时间不充分利用起来,还会促使两个坏结果:一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转坏,二是学习兴趣随着空闲时间增多而降低。因此利用好这些课堂富裕资源,会使教师、学生双赢,优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辅导差生,监督学习态度不太好的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二、三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抽查他们的作业,问题都出在二、三类学生身上,发现问题错在什么地方,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四个好处:一是优生资源被充分利用;二是中等生有提高的空间;三是差生有针对性地被辅导;四是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寻找一种简洁、科学的结论,这个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中等生多半只会做题,只能“知之”,不能“知之所以然”,优生理解能力强,有“知之所以然”的能力,差生能“知之”就是提高,所以要帮助中等学生“画龙”——“知之”,指导优生“点晴”——“知之所以然”,监督差生参与。讨论过程中要把握三种能力的表现,一是语言组织能力,二是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倾听能力。帮助优生组织语言,促使他可以“点睛”;帮助中等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帮助差生培养倾听能力,差生之所以为差生,主要原因是不会倾听,“倾听”是知识获取的最原始手段,“十聋九哑”的道理足以证明“倾听”的作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优生提高了组织能力;二是中等生有了参与的兴趣;三是差生逐渐领悟到“倾听”的快乐。

四、聘“优”督“差”,促进整体进步

利用优生的潜在资源是班组整体进步的能量,挖掘这种能量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有责任调控这种资源的分配和受益。我们班以“助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步是我们共同前进的目标”为班级教学理念,从而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集体共同进步。

显然,教师要把优生的潜在资源分配给差生,那么优生的责任感和助人热情需要教师调动,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也得好好照顾,我们班以“助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进步是我们共同前进的目标”为理念,开展“聘小老师”、“聘监护人”等活动。

“聘小老师”——把课堂作业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被聘为“小老师”、“小助手”。布置适当难度的课堂作业,并进行现场批改是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但由于时间原因,现场无法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做课堂作业的兴趣,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按作业完成先后顺序,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和速度(先后顺序)聘请 “小老师”、“小助手”(以作业难度聘请10~30个为宜)。那些作业做的又快又对的学生被聘为“小老师”、“小助手”,并进行排序(1号“小老师”、2号“小老师”……)。被聘为前5位的“小老师”、“小助手”可以自由行使老师的权力:指导、监督、批改5位以内学生的作业。有些智力好、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差的、不会统筹安排的学生往往比“智力差”但行为能力强的同学作业速度慢,这样往往中差生还先被先聘为“小老师”,我还规定“小老师”的权利的大小是序号大小决定的,这就体现了我前面讲的学生个体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的产生就是差生超越中、优生的动力和兴趣源泉。我们班有位同学叫李杰,他行为能力强,智力不太好,但今天就被我聘为“第一小老师”,因为今天他说他懂得了“倾听”的魅力,注意力集中会更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我们班还有位同学叫丘宇航,学习态度不太好,但智力很好,课堂作业完成速度快,有一次被聘为1号小老师,高兴地去辅导同学说:“我现在有权利检查你的作业,请你把作业写好。”看着他高兴的样子,那么有成就感,我就提醒他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当一名好老师。

“聘监护人”——家庭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态度好坏的一个重要手段。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学生作业质量也是动态的,学生家庭教育、个性特点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太好,作业做的就不好,我批改家庭作业时一般情况分好中差三类,好的占40%,差的占20%,差劣作业者一定要做到不放过,我要求他们聘请优秀作业者为自己的“作业监护人”。鼓励优生作业者去当差生的监护人和小老师。现在,我们班每次发课外作业时,同学们争着去应聘差劣作业者的“监护人”。我们班有位同学叫刘炎炎,通过她的作业我发现她不会背乘法口诀。我帮她聘请了邓怡同学做她的“监护人”,监督她背一个星期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个的活动两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也都有了进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优生作业者有了成就感,二是差生作业者有了监督,也有了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三是促进了共同进步、整体发展。

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最公正无私的。老师要树立好一个完美的形象,就应该公平地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

当你和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时,不仿将差生也叫上;当你和优生们在一起亲切交谈时,也不仿给差生一丝微笑;当你在表扬优生时,不仿也给差生一点鼓励。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心理的呵护和安慰,需要老师的公平对待。他们并不是一块朽木,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有许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发现,他们心里也有一片绿荫,等待着我们去欣赏。在我班,正是因为对每一个同学的公平对待,现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有浓郁的学习风气,同学们时时刻刻感受着班集体的温暖,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学习效果相当明显。

在我们的冷眼里有牛顿,我们的教鞭下有爱迪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天天都会有好收获的。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王鸿玉

木奇中学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基本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预习、展示、反馈等为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充分使学生互动起来。

二、交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预习课上,把教师要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预习。预习时,每位学生先要自己阅读课文,按导学案预习,把不会的、有质疑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实在弄不懂的,可以在展示课上提出,有老师或其他组解决。但在实践中,有很多学生搭便车,也就是抄同组的导学案,不自己学习。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教师还有教他们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怎样预习等。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同学在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会讨论,面对议题无从开口,即使一次偶尔尝试,也只是漫无边际,乱谈一通,并没有围绕目标进行讨论。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讨论,真正学会讨论,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讨论的议题、范围、方向。一般说来,讨论的议题来源于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题,或是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学生讨论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在讲完《秦王扫合》后,我根据本课所讲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②讨论要有方法。这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优劣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在小组内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做到各抒己见,学会博采众长。比如,在讲《三国鼎立》时,由于这段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可查找的资料很多,先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思考问题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讨论发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自己探讨、发现新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一节课下来,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但讨论 内容 不讲层次,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用在何时才是最适当的?①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 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面对问题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②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求,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执导或表扬;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木奇中学的新课改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浅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2010-2011学上)

木奇中学 王鸿玉

2011年1月

下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实施时有的老师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准确......

    学困生转化

    转化"学困生"的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我校开展的学困生转化课题也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学困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如:课堂教学越来越活跃新颖了,但两极......

    学困生转化材料

    学困生转化材料 六年级语文 许正山 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班主任作好班级工作的关键。学困生是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辅导要做到及时、全面......

    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转化辅导工作总结 自任教以来,我坚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辅导工作。因为我知道要全面提高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很重要的......

    学困生转化材料

    学困生名单:刘璇,赵一德,刘庚,刘霖,刘鑫,刘晓熠,刘志臣,徐香丽,刘卫涛,胡真,郑恬恬,周绍璐,王晓龙,温梓辛,吕艳丽,赵庶俊,程昆徐向娜,吕晓鹏 ,盛澳菲,郑泽云,刘江浩,赵治龙,吕海滨,张慧宁,程璐,刘敬凯,......

    学困生转化情况材料

    谢尔塔拉中心学校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班级:学科:教师:学困生转化情况材料1、谢尔塔拉学校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内容按类多填几位学生)。2、分析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有实用价值......

    学困生转化

    大用镇第二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本学年,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

    如何转化学困生

    如何转化学困生 首先,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因此,只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真挚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