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桑植县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桑植县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支农资金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但支农资金是否充分发挥了效用呢?文章以桑植县为例用数据分析了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支农资金 效用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出台了各种政策与措施来支持农业产业化,在这方也取了很大成效。但也还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笔者就遇到一位农民朋友对我谈起农村搞涉农项目贷款难的问题,我想中央不是出台得有各种优惠政策么,支农资金也是向农村倾斜的呀。笔者带着这一疑问对桑植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及支农资金的使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通过调查,就如何使用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发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桑植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及涉农资金利用的现状
桑植县现有耕地面积26万亩,农业人口达39.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8%,属典型的农业县。该县山地、生物、水能、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围绕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提出了“工业兴县、产业扶贫、强固基础、科学跨越”的工作思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蔬菜以及特色农业产业等农业支柱产业,打造出九天食品、康华粽叶、港越食品、金鲵生物等16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发展基本形态(大户、基地、农场、加工、营销)初具规模。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县投入涉农项目资金达到4亿元左右,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5亿元,项目基地建设1亿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项目资金0.5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烟叶。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发展烟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90年以来,全县烟叶除1994年、1995年两年产量不足1万担外,其它几年均在1万担以上,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达10.7万担。2009年全县发展烟叶4.02万亩,计产烟9万担,烟叶均价每斤可达7.5元,实现烟叶特产税1400万元,比2008年增加400万元。烟叶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2007年到2009年仅投入到烟叶产业基础设施工程(包括水池、塘坝、管网、烤房、烤路等)项目的资金就已经达到3200万元,稳定地促进了烟叶产业发展。
(二)畜牧业。近几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南滩草场开发和湘西黄牛、生猪品改工程为重点,在资金、技术方面着力扶持,推动了以猪、牛、羊、禽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发展。2008年,该县把生猪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50万元(包括能繁母猪财政补贴资金250万元),银行贷款350万元,整合县本级资金600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650万元,对生猪养殖大力扶持。紧紧抓住“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的养殖模式,建成了种畜场、生猪养殖场、贵仁种猪场等18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面积达4750平方米;当年增加生猪存栏量6.7万头,出栏量13.3万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3.3万个,实现农民增收1.6亿元。2009年以来,全县发展养殖大户436户,其中养猪大户150户、养牛大户130户、养羊大户130户、养鱼大户25户,扶持养殖小区3个;存栏能繁母猪达2.54万头,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为20.4万头、0.67万头、1.26万只、59.34万羽,畜牧业产值达1.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3%,成为桑植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干水果。桑植县干果主要品种是板栗、核桃、冬枣,其中板栗嫁接技术在全县干果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大部分果农掌握了板栗的栽植、嫁接技术,全县干果生产面积已达到1.1万亩,该县的水果主要品种有桠柑、蜜桔、梨、奈李、桃、葡萄等。目前全县水果面积达8.5万亩,仅桠柑就达6万亩,遍及18个乡镇,最高年产量达到8万吨以上,年收入过万元的桠柑大户达380多户。近10年来,先后投入优质种苗、低产果园改造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
(四)蔬菜。近年来,桑植县蔬菜产业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发展种植大户56户,蔬菜种植面积达16200亩,其中城郊时鲜蔬菜0.49万亩,订单蔬菜0.48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0.64万亩,全年可销售商品蔬菜4万余吨。(五)特色农业产业。桑植县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包括葛根、魔芋、中药材、粽叶、茶叶、食用菌等,这些产业是该县特色优势产业,其中茶叶、中药材更是传统产业。目前葛根已发展到1.5万亩、魔芋0.6万亩、中药材1.1万亩、茶叶1.8万亩、食用菌50万棒、油茶2.4万亩。两年来,全县支农资金支持这些特色产业投入累计达1000万元以上。
二、支农资金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桑植县农业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巨额资金投入,显然不成正比。该县在科学管理使用支农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通过调查发现,该县支农资金在支持农业产业建设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部门各自为政。目前,桑植县参与支农资金和农业产业项目管理的单位多达10余家,对于支农资金安排及项目实施缺乏协调和整合机制。迄今为止,全县还没有制定一份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险为夷建设与支农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实施细则,导致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难以发挥支农资金在支持农业产业建设中的引导和配置作用。与此同时,支农资金对农业产业建设项目扶持缺乏连续性,今年扶持甲项目,明年扶持乙项目,使得已启动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缺乏后续投入,难以发挥预期效益。
(二)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由于管理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支农资金在支持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撒胡椒面”的现象十分普遍。2008年,桑植县直接用于农业方面的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共实施项目429个,平均每个项目不足20万元,其中最少的单个项目仅1万元;项目遍及全县39个乡镇、近300个行政村,项目资金最少的村仅0.5万元。这种“照顾性、救济式”的资金分散投入,使得投与未投一个样,投多投少一个样。这次调查中的部分村,近年来支农资金累计投入达数十万元,却无一个项目点可看,没有成功发展一项农业产业,投入的资金如石沉大海,毫无效益可言。
(三)政府引导不力,资金浪费严重。农业产业建设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技巧性,调查论证、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团队来操作。目前,桑植县政府部门十分缺乏这种专业组织,普遍的做法是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产业项目进行决策和组织实施。这样,极容易产生误判,形成瞎指挥,进而导致浪费支农资金的现象发生。如前几年政府大力引导的黄姜生产和08年的生态草鸡养殖,均以失败告终,不仅浪费了数百万元的支农资金,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与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部门在选择产业建设项目上的趋利性,也对传统的“富民”产业项目造成了一定冲击。为了获取更多的税收,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项目的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能够衍生高税费的项目,如烟叶产业,大多乡镇都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进行管理;而传统的林业等富民产业,政府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放任自由。如竹叶坪乡,原有2个万亩林场,14个千亩林场,起初效益十分明显;后来政府部门放松了管理,面积逐年萎缩,效益大幅下滑,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四)信贷支持僵化,产业发展艰难。一直以来,信贷资金是农业产业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承借对象为广大农民,贷款范围广,数额小,风险大,收益低,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提供这种小额贷款,转向支持单个项目投资成百上千万元的大项目,由此导致绝大部分农民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能力。
三、加强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桑植县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加强支农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坚持四个“转向”:
(一)支农资金由分散投入转向捆绑使用。整合农业产业项目,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把若干个子项目整合成一个项目群或大项目,把相互关联的多渠道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调整和归并支农资金,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从而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实现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和政绩共现。具体就某县而言,应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切实形成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重点应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改变单个部门既要管项目又管资金的格局,建立部门之间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使用分散的状况。
(二)支农资金由直接投入转向间接支持。对财政性支农资金而言,间接支持农业产业建设往往比直接支持产业项目更能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应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是从事农业产业建设的先决条件,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凡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乡镇、村,其农业产业就发展得好;基础设施欠缺的地方,基本没有发展农业产业。因此,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应支持技术培训。专业持术人才缺乏,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笔者调查的桑植县而言,接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不足2%,文盲占全县总人口比例高达11%;具体到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目前该县规模最大、发展时间最长的烟叶产业,其技术人员全县仅有 40名,人均需跟踪指导服务烟农200户、烟叶面积1000亩。所以,加大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是支农资金使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三是应坚持滚动使用支农资金。对直接投入到农业产业项目上的财政性支农资金,应坚持滚动使用,不断周转,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例如,财政部门可采取贴息贷款的方式,直接借款给发展农业产业的农户,待产业获取收益后,再将借款收回,用于支持其他农户或其他产业项目,这不仅可以增强农户发展产业的责任心,而且使资金加速流转,产生乘数效应。
(三)产业建设由农户单兵作战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在当前农户融资较难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项目承接和信贷资金使用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设备、管理为纽带,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其成员的收入,实行互助合作和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实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目前,该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多,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内部制度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等问题,政府部门应把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作为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安排专门资金或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农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为加快农业产业建设凝聚力量。要求尽快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政策和措施。
(四)支农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转向。积极扶持该县的省、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并把它做大做强,创品牌、上规模。在调查中发现,凡是产业搞得好的乡镇基本靠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如港越、南方林牧等公司带动了官地坪、竹叶坪、澧源镇、五道水、白石等乡镇畜牧业的发展,康华公司带动了五道水、龙潭坪等乡镇的粽叶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农业龙头企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该县扶贫攻坚关键支撑,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应不遗余力,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研究扶持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效用,如何有效发挥其效用对于广大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刘纯规,男,土家族,1965年12月,湖南桑植人,中共桑植县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基层工作)
第二篇: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调查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007年,孝感市***被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围绕这项工作,***农业综合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置下,按照“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启动试点”的要求,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基础工作。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利民政策,如何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发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在学政策中干工作、干工作中总结经验,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项目区的规划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一次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目前的基本情况
示范区位于孝南的西北部,有汉十高速路贯穿其间,东部自北向南与孝昌县相邻,南临黄孝路,西沿107国道,北部与肖港接壤。项目区涉及朋兴乡的五红、朋兴、长风、华光、建光及新铺镇的徐山、红卫共7个行政村,示范区总人口15260人,总面积34386亩,治理面积29529亩。其中:耕地及农用地面积26004亩、建设用地及水利设置用地4412.1亩、未利用地等381.9亩。经测算人均耕地面积1.94亩。项目区内基本没有工业项目,农民主要从事农业耕种,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部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耕地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本身的质量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历史上一直是易涝、易旱的区域。
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项目内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社会较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项目区内所辖的七个行政村中不同程度地背负了农业税尾欠这一大“包袱”,加上长年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大部分村的村级债务极其沉重,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项目区内农业资源、家畜产品是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因病返贫现象普遍。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全镇所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室,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财力紧缺,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严重匮乏。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示范区部分村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观念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新农村建设亟待科学规划。一是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零乱。二是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卫生差,秩序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7、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差距较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8、农业基础设置落后。一是示范区耕地面积没有进行格田化,地块零碎,分散而无规则。水系纵横交错,废沟废坑塘零乱,且占地较多,分割田块,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极为不利。二是示范区内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渠道损毁严重,有些渠道淤泥积深,导致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发挥其正常的排灌功能。三是示范区土地利用停留在粗放型生产的低水平上,农业技术力量不足,耕作条件受限制,主要是人畜耕种,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形势的需要。三是农田内道路缺少规划,分布不合理,路面标准低,使得农民不仅实际耕作距离加大,下田时间延长,而且直接导致机耕道路占地面积增大,农业用地有效利用系数减少。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的推动器。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第四篇: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2006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2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且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农产品在销售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进行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浦镇只有九连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基本上是村干部,在向加工企业购买种子,销售蔬菜的过程中,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向社员收取经费,运作缺乏资金来源,如果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是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上浦镇由于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而散,所以极少能享受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发展规模。
五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九连村的蔬菜,就都是在田头直接被收购,均属初级产品,农民获利少。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六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较弱,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较差,造成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市场行情不好时,就找专业合作社,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上浦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1、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等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能够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要利用我市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加速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机制,使离土的农民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以便让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面积。
3、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也就带动了一大片。所以,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龙头企业通过定单,扶持各签约村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全程监督、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可规避现阶段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又能为涉农企业发展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壮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
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2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
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万亩,成竹面积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万亩。(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1)龙头企业: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
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
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2000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吨,已销售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