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教育 上交 论文doc
在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重要意义
学校:布尔津县城镇四小
姓名: 王宏丽
学段:小学
2015.1
在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重要意义
布尔津县城镇四小
王宏丽
摘要:稳定是新疆的大局。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发展,稳定是当前各族人民核心利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在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疆稳定 民族团结教育 课内外结合 途径 意义
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维护民族团结,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入于心、践于行,需要各族人民从我做起、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点滴培养,需要我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生活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在点滴中积累信任、积累理解、积累团结、积聚向心力。
民族团结教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完成共同的民族团结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保障。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设置专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同时发挥各学科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一)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统一编写,该课程在引导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中小学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小学阶段每学年应保证10~12个课时教学活动时间。
为保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各级教育部门还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的评估内容中,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范围,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二)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民族团结教育在小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实践证明,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能大大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1.语文学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以及各民族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如《我们的民族小学》、《难忘的泼水节》、《白杨》、《草原》。一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关系。如《草原》中的蒙古包、奶茶、手抓羊肉和举杯敬酒、套马、摔跤等表现了蒙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语文教师只要勇于探索,深挖教材,准确把握住语文知识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处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2.利用品生、品社课实施民族团结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库,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教师可利用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讲述各民族英雄人物对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人物的故事。例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张骞通西域、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此外,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讲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这样既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3.通过地方学科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地方教学可加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地方中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地理位置、地域人口数量以及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人文景观、资源分布等,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不断提升民族团结素养的有效形式。小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相应的主题班(队)会,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到每一个班级,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每学期各班可召开“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各族同胞手拉手”、“风俗情、团结风、民族魂”等主题教育;学校还可利用 “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 3 育主题活动。少数民族小学可结合各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和民间传统节日(哈萨克族古尔邦节、回族开斋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并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
(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高尚的学校文化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因此,要想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中小学还需注意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想方设法创设富有民族团结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做到时时、处处有渗透,教育渗透途径自然、合理、得体。这样,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民族风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1、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起到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充分利用黑板报、展板、橱窗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一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全体师生可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每周升旗仪式时可举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活动。
3、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文化载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民族团结歌曲,利用校园电视台播放民族团结宣传片,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校园网介绍各民族的地域分布、风土人情、语言特点、文化艺术等知识。宣传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等正确观点。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繁荣进步的现状,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淡化自身民族意识;强化社会成员的整体性意识,淡化民族间的差异性意识。要教育学生学会站在公民和法治的立场观察和判断问题,明确热爱国家是每个公民天赋的责任,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利益是公民最为根本的义务。
第二篇:关于民族团结的论文民族团结教育论文
民族团结
电信131 周兆坤 13223445 【摘要】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的历史形成的这种现状不可改变“台独”、“藏独”、“疆独”、是目前危害中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三股反动势力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深刻认识其本质和危害中国人民有能力保证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每个公民、党员和干部都有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责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关键词】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伟大复兴
2009年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造成了多人死伤和重大的财产损失。“75事件”与2008年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在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的背景下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盲目参与极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借口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以达到分裂祖国为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面对国内外现实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因和重要性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以今天的河南、陕西等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影响的扩大其间也有战争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多个早期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从秦朝开始经过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与辽、西夏、金以及元明清逐渐建立起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上密切联系、文化上相互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这种血脉相连关系的形成是一个长达几千年的过程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传统、风俗习惯都与此相适应不论国内或国外任何人和任何势力妄图改变这一现实都是不可能的。把任何一个部分分裂出去就好比是把一个人的肢体或器官割掉将严重影响这个人的生命。具体说来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就派船队到达了台湾这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后来的联系更加紧密以至于设立机构管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与汉朝建立了联系后来历代政府建立政权机关进行管辖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西藏在唐朝时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更是世人皆知元朝时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地方区域。这些都是无法否认的那些企图混淆视听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阴谋肯定是不能得逞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心全人类的利益关心全体中华民族的利益。不同于前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者 在国内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而维护俄罗斯族的利益在国际上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而维护苏联的利益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这也是民族主义分子的普遍特征。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历来反对自私自利的民族主义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是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斗争是通过独立统一而自我发展不是以牺牲别国或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利益而维护中国或汉族的利益。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特别重视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在重庆发生的假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的事件从反面说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和权益的维护不是欺压和歧视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立的时候十分弱小但他是在敢于碰硬中发展壮大的。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先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再抵抗日本侵略者又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打最后与美军直接在朝鲜、越南打。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军队从来是不怕邪、不怕鬼的他们完全有能力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分割而独立完整。若问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是哪个王朝很多人会说是隋唐或明清没有人会说是宋朝尤其是北宋因为那是一个很窝囊的朝代:刚建立就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辽和西夏的不断入侵以及“岁贡”赔款。但农民起义是小规模的影响不大赔款不光彩但避免了战争节约了军费保护了民力促进了边疆贸易。由于社会的稳定北宋人民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它的产值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有三个出现在宋朝绝对不是偶然的。它的科技是世界一流的远洋海运也是发达的至今在海底 打捞的沉船大多都是宋代的当时的首都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是今人不敢想象的。即使后来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也是相当富裕的。两宋政权比起明清时代地域小多了人口也少多了但他们却是最富有的朝代国内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特别稳定是根本的原因。我们的国家、人民我们的党、军队和边防建设我们的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我们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有利条件又不能忽视少数人的破坏捣乱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统一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同时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做好本职工作领导干部要重视基层点滴小事讲政治、讲大局不能掉以轻心和麻痹大意。江泽民曾说过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我们必须牢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不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小问题而是和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联的大事情。今天我们怕朝鲜战乱出问题首先冲击中国朝鲜只有2000多万人中国若战乱将对全世界造成严重的冲击。中国人勤劳吃苦习惯了生存能力也特别强到哪儿的难民多对哪儿的影响就大最后造成世界性的灾难这恐怕也是西方反华势力不愿看到的。当然这个过程最倒霉的是平民百姓只有少数别有用心的政客会获益。我们上至各级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必须认识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中华民族既有聪明才智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就能创造极大的社会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古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近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浅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论文
浅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论文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
团结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同群众切身利益、心理认知、民族情感相结合,使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到各行各业和各族群众中,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生动局面。同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相结合,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让团结友爱成为推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1、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三个离不开”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
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不同班级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相关学科渗透,与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第四篇:浅析民族团结教育论文(葛登科)
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五十小学:葛登科-1
实,形成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落实形势教育为重”的良好格局,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地区每年根据都发展动态、地域偏差、和人员素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创造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推动了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深入人心,在全地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合力,显示出了我党宣传舆论教育的巨大导向作用。
(二)面向基层,坚持教育。
始终坚持以“抓民族团结就是抓稳定,抓民族团结就是抓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宣教工作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总结经验,研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扎实抓好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多年来,各级党组织都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效地抵御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和侵蚀。
1、抓牢重点人群。针对各县(市)返乡学生、无业青年、外务工流入人口和返乡人员等重点对象,做到“三个逐人”,即:逐人登记造册、核实身份,逐人谈话教育、了解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逐人落实责任、签订维稳责任书;针对重点教育对象做到了“五到”,即:走到、见到、问到、谈到、关心到。
2、各县也加强了对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组织工商、卫生、文体、地税等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归口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和面对面宣讲教育,并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证照年审、例行检查、缴纳税收等业务之中,有效解决了个体户和从业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参学率不高的“双高”问题。
3、二是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育的管理、服务体制。充分发挥教育的稳定作用,才能保证宣传教育失去生机勃勃的活力。积极创新宣教思路,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革除大包大揽的做法,变“大走访”为“拉家常”,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听取真声、了解实情,改变了基层群“怕干部来、烦干部讲、骗干部走”的被动局面。
4、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按要求开设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组织编写体现各县域特点的辅助教材。积极开展民汉群众结对子、互学语言文字、互学文化传统、扶贫帮困,创建友好单位、友好科室、友好家庭等活动,努力营造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紧密团结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稳定工作长效工作机制及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教育阵地。
5、四是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教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工作、受人欢迎的朝气蓬勃的宣传教育工作骨干队伍。全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捐款捐物,普通居民自发开展结对联谊活动,为驻地官兵、特困群体及贫困户,广泛开展慰问及帮扶活动,全地区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干群互助等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每年地区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乡镇、村组,在帮助农牧民抓好春耕春播
员。部分新当选村干部工作经验不足,开展工作有畏难情绪,工作施展不开“手脚”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动向以及日常工作中存在对非法宗教的人和事,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基层“没腿”的问题较为突出,基层信息上报不及时,很多好的工作经验没能及时总结、提炼,已经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宣传教育形式简单,群众受教育仅仅限于读读报纸、看看电视而已,没有真正达到受教育的效果。
(二)意识淡薄、认识模糊。多年来虽然在各族干部群众中长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教育,进行党的支农惠农带来的新变化和“三股势力”带来的危害宣讲,使党的政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擦亮眼睛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但仍然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惠民政策仍然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在极少部分群众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模糊。如,部分群众对国家组织少数民族农牧民赴内地务工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识模糊,甚至认识相左。还有部分群众对“双语”教学持有不同观点,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见,有的甚至存在一些狭隘、错误的思想倾向。
(三)缺乏统筹,没有合力。各部门的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工作缺乏统筹,多头安排,重复安排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具体办事过程中如何让各族群众少跑一趟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少受一份气,拿不出有效的办法。尤其是个别单位在落实宣传教育工作中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普遍存在,多头发文,只重视政策文件的传达,不重视有效和根本的落实,没有形成统一协调机制。对偏远农牧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对宗教人士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及时编写规范的宣讲提纲,部分宗教人士不会讲、讲不清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宣传作用相对滞后,创新力不足,群众想看、能看的内容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典型事迹和身边人、身边事挖掘力度不够。
(四)办法不多,效果不佳。在宣传教育中存在着主动与各族群众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对宣教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辖区人员对宣教活动的期待还不够;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基层想点子、除隐患,对重点人群和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办法还不多。目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和无业青年成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如一个县每年有近千名初中毕业生,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进入高中、中专或其他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家随父母务农,有三分之一的人无法接受继续教育,也不愿务工或务农,成为无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难于管理。这部分人极易成为各种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易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群体。
三、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对策
任队长的骨干队伍,并根据院落、商铺的分布情况,分片各自组成由辖区单位联防队员、物业公司保安、居民中的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商铺店面雇主雇员组成的预备联防队伍,应急状态下协助维护辖区稳定。
(三)加强基层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首先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管理水平和宣传质量为核心,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坚持推进和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切实保障经费投入,保障国家和自治区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其次为加强对村(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地区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健全“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流动人口跨地域联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严格监督、科学考评。同时,采取维稳专门机构与基层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基层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实行重大情况漏报、迟报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健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控体系,在确保“一地一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重点地区“一地多警”;第三,为全地区村一级党组织配备宣传员,把村两委班子领导纳入到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成员这中,解决各县(市)基层宣传教育工作人力不足的问题。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名额,组织基层干部“走出去”培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每年适时举办1—2期乡(镇)、村宣传员(精神文明干事)培训班,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面对宣传教育工作不会干、干不好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教育工作。为巩固民族团结学习教育工作成效,强化各族群众的思想政治意识,维护地区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狠抓了冬季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
一是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关于当前形势和工作的重要讲话以及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政治理论集中学习。二是认真抓好区内外返乡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组织返乡学生开展集中学习,切实加强对返乡学生的教育管理。三是进一步发挥好宗教人士对信教群众的教育工作。统战、民宗部门要加强对宗教人士的教育和引导,制订相对统一的宣传教育提纲,向广大信教群众宣传讲解有关倡导和平、反对暴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原旨教义,使信教群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与政府组织开展的有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主题宣传相一致的宣传教。四是强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教育局配合,组织各县(市)对长期未就业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进行逐一登记,强化就业导和指导工作,扩大就业面,减少社会矛盾,增加和谐因素。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是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对于促进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体育教育教学论文10年6月上交
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探索
密云县巨各庄中学
刘正森
摘要:本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主要从准备活动、基本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整理活动四个方面及运用时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索。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使游戏成为学生的“良师”,老师的“益友”。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探索
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探索
1.问题提出:
游戏是一种普遍现象,孩子们在自然玩耍中,随心所欲,超越了历史及风土规矩,所以游戏含有“玩耍”和“娱乐”的意思。它体现了游戏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表明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游戏。
通过游戏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战备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振奋革命精神,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忠诚老实、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发育、增进健康,发展速度、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掌握跑、跳、投等基本技能。运用游戏,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时,兴致勃勃、情绪热烈、气氛活跃,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学习和提高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游戏是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能发展机智、敏捷、迅速和智力。因此,我们应该好的利用利用游戏向学生进行教育,将游戏配合基本教材进行教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2.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起在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1 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2.1.1 游戏运用于准备部分的课堂常规组织
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主要通过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任务要求,集中注意力,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报数字游戏、反向动作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进入准备状态。如球类教学中可选用“人手一球”、“击鼓船花”游戏,通过不同方式的传球,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肢体,快速有序地分发器材。2.1.2 游戏运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是全面活动肢体,克服机体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 奋性,使人进入工作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椐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选择一些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如跑动中的“听数抱团”、“拉网捕鱼”、“传球触人”等,可使学生跑出快乐,跑出兴趣。2.2 游戏在基本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2.2.1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须条件。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的、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灵活了教学方法,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田径教学中弯道跑技术,除了在准备活动中进行各圆形跑的游戏活动,为弯道跑技术教学打基础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弧形跑,圆形跑的游戏,巩固提弯道跑技术。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又一圈的跑,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奔向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在球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要求、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变异,使学生充分体现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2.2.2 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创编。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动作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建立动力定型。2.3 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此教学大纲安排了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但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练、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 心发展。采用游戏法练习,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学生比较兴奋,积极性较高。通过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2.4 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间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融为一体的游戏放松活动,能转移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的兴奋,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机体的生理、心理得到放松。在游戏的具体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征,选用或创编一些带有舞蹈动作的游戏和以放松为主带有智力竞赛的游戏。还可以利用教学器材进行游戏活动。如“组字”、“摆图案”等游戏,具有利益组织,又进行了整理活动,并包含了育人因素,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具有一定的“兴趣保留”结束体育课,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3.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合理选用游戏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阶段的教学任务来选用游戏。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它思想性较好,有阶段价值的游戏,改编和新编游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2.做好游戏教学的组织工作
游戏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竞赛性,因此,学生的分组和场地器材等均应做好准备,双方的条件也要均等,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教学效果。男女生混合编组时,一般是女生排在前面,使游戏越做越激烈,学生的情绪越做越高涨。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分组,每组的人数必须相等。在按均等条件分组时,如果遇到某一组少1人,可叫该组排头者多做一次游戏,或叫另一组多余的学生当裁判,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教师对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引导,对违反规则和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要及时制止,予以教育。要关心参加者在游戏活动中的体力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对体弱与病残者更要特别关心,给予区别对待。结束语
游戏是学生的“良师”,是体育老师的“益友”。有了它,一个枯燥的练习可以变得津津有味,一个沉闷的教学可以生气盎然,游戏还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我们呼唤有更多的游戏“回”到孩子们的身边,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我们期待对游戏的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法论,并助体育的素质教育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