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浙江日报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浙江日报
筑牢群众根基 破解群团改革难题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筑牢群众根基 破解群团改革难题
江干:架起联系服务群众新纽带
张 留 桑 丽
最近,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工作人员蒋超,时不时穿上红色马甲,变身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护河队的一员。像蒋超这样的志愿者,在凯旋街道还有3000多人,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在江干区凯旋街道群团改革中又化身为服务社会的一份子。
更多的变化,随着江干区凯旋街道群团组织改革试点的推进不断发生。
2017年7月,凯旋街道成为浙江全省唯一城市社区群团改革试点单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群团改革必须将服务群众上升为工作生命线的高度,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劲动力。
江干区凯旋街道推进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通过整合资源,以问题为导向服务群众,将群团改革推进得有声有色。
抓手
找准问题充分整合资源
4月2日下午5∶30,小张下班后打开“华侨国际”公众号,找到白领充电栏目的“揾店”,在众多推荐的餐馆中,他与朋友挑选了一家最合心意的,然后直奔而去。“揾店”是华侨国际党建带团建、为青年人开设的贴心栏目,通过互联网搭建起一个服务平台。
华侨国际位于江干区西子中心,这栋楼宇中80%都是青年人。如何更好地让职场青年找到群团组织归属感?2016年初,华侨国际成立团工委,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青年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成为江干区群团改革试点的一抹亮色。
其实,基层群团组织建设,江干区也曾遇到过难题,最为典型的便是与群众脱节。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凯旋街道聚焦“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破除基层“四缺”困境,成为群团改革的抓手。
“针对像华侨国际这样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群团组织是否有能力引领、覆盖、服务好就是一大考验。”江干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所谓“四缺”,便是“缺人、缺钱、缺阵地、缺活动”。“缺人”即从事群团工作的人员少;“缺钱”即预算不够或相对分散;“缺阵地”即群团工作缺少载体;“缺活动”即受到老百姓欢迎的活动不多。
如何强“三性”、破“四缺”?凯旋街道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在江干区和凯旋街道原有的党建载体、活动品牌上进行充分整合挖掘,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群团改革路径——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打破条线分割局面,进一步统筹协调区级、科学配制级工青妇科侨等群团资源,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伸手
坚持需求导向走近群众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群团改革才能更好地走近群众。凯旋街道开展群团服务需求调查和专项活动调查,已向辖区企业职工、基层群众发放4800份调查问卷,收集涉及儿童服务、青年服务、老年服务等方面需求712条。
然而,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伸出服务之手?凯旋街道通过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框架,形成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横向到边。
金秋花园社区是凯旋街道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社区,特殊的原因是该社区地形狭长,驻区的省市级单位、专业市场、个体户众多。“以前,我们社区与这些单位、市场基本没有联系,社区活动他们也很少参与。”金秋花园社区负责人说,变化就在2017年。群团改革试点工作开启后,金秋花园社区应声成立了工会联合会,目前已有会员单位197家。“比如一个花鸟市场算作一个会员单位,就有110个个体户,全都纳入进来了,这些个体户的需求,社区能第一时间了解到。”
金秋花园社区只是一个缩影。依托区域化共建“同心圆”工程,凯旋街道建立了“凯联盟·同心圆”区域化党群组织架构,江干234家街道级“同心圆”,凯旋就占据42家,目前已共建项目85个。
纵向到底。
每周三,凯旋街道348名街道、社区群团干部,都会走进社区,听一听群众心声、问一问群众需求。这348名街道和社区群团干部,补充了党员干部的力量,被编组“进网入企”,面向职工、青年、妇女儿童、科技人才和归国华侨等群体,开展走访入户、座谈交流。自运行以来,已参与处置网格问题75个,解决率达95%以上。为保障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街道纪工委不定期对群团小组的走访进行专项督查,了解各组团的问题解决情况。
这348名街道和社区群团干部,只是凯旋“网格小组”一个组成部分。借力“党建引领、双网双全”社区治理模式,凯旋建立了一个“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群团组织架构,形成了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
握手
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蒋超,在群团改革中,还被选为街道团工委的兼职委员。像蒋超这样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保行动中的“红马甲”不胜枚举。凯旋街道在群团改革试点中,通过文明养成、爱心互助、平安守护、生态环保、文化浸润五大行动,群众主动与群团组织“握手”,许多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
有的群众在群团工作中,通过自身力量服务社会。今年2月13日,走进金秋花园小区,居民们拍手称赞的是8幢3单元加装的电梯可以用了。这是杭州首个贯通式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之所以用贯通式,与群团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前,一楼住户不愿意加装,主要是因为电梯遮挡了视线。”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妇联群团小组的一位成员了解后,第一时间将群众的担忧告诉相关单位,这才有了设计方案的更改,促成了电梯的成功安装。可以说,群团小组在这项工作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还有的群众在群团工作中走上管理岗位。为更好地体现群众性,凯旋街道已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专兼挂”队伍配备,群团组织现有委员348人,人数较改革前增加31%,其中基层一线兼职人员比例达到80.2%。“像凯旋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圆满完成,就离不开很多群团力量的参与和助推。因为有了群团改革试点,凯旋的群团组织政治方向更坚定了、党群力量更强大了、作用发挥也更明显了。”江干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说。
来自景芳集团的马云娟,现在兼任金秋社区总工会副主席,她这两天还在忙着向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群众工作群众做,借助群团改革试点,今后,我们这些兼职干部,要为中心工作贡献更多。”
改革
出发的必然使命的必达
正如钱学森所说,“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群团改革也不是某一家群团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江干区凯旋街道作为全省唯一的城市社区群团改革试点单位,能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使群团组织回归“群众”本意,当是最大的看点。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把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成为一种必然。江干区凯旋街道拿出“1+3+8+N”的改革方案,探索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改革逻辑,群团工作的整体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变在内部资源合理配置。群团改革中,完善组织设置是关键,即使讲上一万条的理由,解决问题还得先从自身下手。凯旋街道在原有活动和载体上进行充分整合挖掘,在资源条件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协调和科学配制街道区域内工青妇科侨等群团资源,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
变在协同运作充分加强。工青妇科侨等群团组织是“众星拱月”的外围组织,只有实现有机联动、深度融合,才能凝心聚力、紧跟核心。凯旋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框架,形成了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变在改革思维转型升级。群团改革不仅诞生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全球化背景下,更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的信息化进程中,要实现组织、引领、服务群众,首先不能落后于群众。凯旋街道群团改革彻底转变行政化工作思维,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姿态,树立“伙伴”意识与合作理念,促进党组织与团群组织功能衔接,实现与群众关系共享共荣。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就能始终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起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为浙江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江干力量。
(图片由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提供)
第二篇:联系服务群众
联系服务群众
坚持每年一个活动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年”、“群众工作本领提升年”等活动,引导政法干警以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推进社会管理的大创新,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社会管制向现代公共治理转变,由管理为主、重点稳控向管服并举、注重服务转变,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兼施并用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力量整合、齐抓共管转变。
去年以来,按照省委政法委部署要求,扎实开展了“一名党员干警联系一个帮扶对象,一个政法支部联系一个基层单位”活动,紧密联系政法工作和党员干警实际,通过建立健全联系点制度,组织各级政法党支部和广大干警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维民权、保民安,提升能力、维护稳定、推动工作、服务民生、树立形象、构建和谐。同时,积极在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深入探索,全市政法机关开展了的“关注民生大调研”、公安系统开展的“心连心大帮扶”、检察系统搭建的“民情日记”平台和“结穷亲”、民情体验、帮扶救助、访贫问苦等活动以及龙口市创新推出的政法干警包帮特殊人群、蓬莱市“四进三访”警民互动平台、福山区“联村联户心连心”活动、招远市志愿者队伍帮扶服务新模式、莱山区“五新”工作方法等举措,最大限度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全年各级各部门共联系帮扶困难群众12530名,联系基层政法单位235个,化解矛盾纠纷1532起,捐款26.4万元。今年以来,在深入推进“两个联系”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在拓宽“为民”渠道、丰富“为民”内容、提升“为民”效果、树立“为民”形象上下功夫求实效,积极塑造全警覆盖、亲民惠民、警民连心的服务型政法机关。一是继续深化“两个联系”活动,做到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及包县市区制度,市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每人确定1个镇街作为联系点,联系点所在县市区为领导干部所包县市区,制定联系方案,明确联系对象,细化帮扶措施,每季度至少深入联系点一次。各级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分别选择一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并从联系点确定联系对象,开展帮扶活动,切实把联系点建成教育实践活动的示范点。二是大力开展“万名干警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做到实效化联系服务群众。坚持“让政法干警受教育,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活动理念,组织广大干警分期分批深入到社区、村组、企业、学校,访百企、走千村、进万家,送法律、送温暖、送和谐,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活动期间,切实做到“六个一”:每名政法干警每月至少走访一户群众,每名党员干警至少为帮扶对象做一件实事,每个政法党支部至少为联系单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名政法领导干部至少帮助基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人建立一本民情日记,每个政法机关至少形成一篇高质量、有份量的民情调研报告。同时,深入开展“办实事、创满意、促和谐”活动,充分利用“两个联系”活动成果,精心挑选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实事项目,明确责任单位,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实事真正惠及民生、取信于民。三是深入推进“开门评警”活动,做到制度化联系服务群众。利用第三季度3个月时间,通过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联系电话和邮箱、召开群众意见征询会、开设微博、组织网上对话等形式,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意见建议,深刻分析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整改并向社会公布。认真总结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践经验,编写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执法办案手册,将执法为民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规定。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评,调查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让群众评判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实效、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是否取得新进展。
第三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需要大力发扬光大。1.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要在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中进行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廉洁自律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要求领导干部用党纪政纪条规约束从政行为,做到执政为民,不谋私利,用权为民,不搞特殊。管好自己和家属,与职工同甘共苦,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
2.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党员、干部要通过职代会、座谈会、谈心、慰问、处理信访等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注意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帮助化解教职工之间的矛盾,注意关心职工的生活与疾苦,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努力为职工服务。尊重职工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在征求意见和接受评议后,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不断推进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加强对所政务、党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增强单位工作的透明度,以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深入发展。凡属职称、聘任、考勤、考核、评先、评优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均通报或公示,全部在职工大会或公开栏上公开。党务工作也要向 2 全体党员公开,必要时向全职工公开。4.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党员干部和党员职工要以身作则,自觉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和评议。要充分利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机制,充分倾听和采纳来自各个层面的意见。共产党员每学期要个别征求一次党外群众的意见,要接受一次群众的民主评议。对群众的监督和评议,都要做好基本情况和意见内容的记录,尊重群众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并在征求意见和接受评议后,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5.固定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要确定固定联系服务对象,每名党员联系1-2名群众。如遇党员工作变化,党支部应及时进行调整,指导做好衔接和联系服务工作。做到定期走访沟通。与联系的群众谈心交心,密切党群关系;征求意见建议。每季度至少收集并反映一次经联系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维护其正当权益。重要事项应及时征求联系群众意见。
6.开展主题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服务,积极参与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江苏省淮安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办公室 刘长顺
2014年02月07日15:01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近来,基层群众反映,群众最痛恨的不是上面没有惠民举措,而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这就是存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水果蔬菜从产地到百姓餐桌经历很多程序,往往“最后一公里”坐地涨价,老百姓苦不堪言。再比如,如何解决好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等等。诸如此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看似小问题,实则是造成“末梢堵塞”的大问题。人的身体一旦“末梢堵塞”,则身体有病,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末梢堵塞”,且不“通瘀”,则危及党的肌体和执政能力。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首先,要认真排查和发现“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排查问题环节要求非常明确,把查摆问题贯穿始终,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切实找出部门和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到群众中听意见,真心听,听真言,了解群众所想所期所盼,俯听群众所恨所怨所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不到群众中听意见,听不到真心话,不认真排查,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或是夸夸其谈,避重就轻,怎能发现自身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次,要查找造成“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有的地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薄弱,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没能配强配优,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也就难以发挥,这就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无形中产生了一堵墙;有的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跟不上,有的便民大厅虽已建成,但人员在岗不在位,或服务态度生、冷、硬,便民大厅成了摆设,人民群众依然办事难;有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差,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养老、医疗等惠民政策总是“走在路上”,就差那么一点点,造成“近在咫尺,远隔天涯”瓶颈。
第三,要认真剖析整改“最后一公里”问题。剖析和整改是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剖析要从深处挖,危害要从大处想,病根要从痛处找,诊疗要对症下药,从重从快,药到病除。要认真分析产生“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原因,切实加以整改。对体制机制上出现的问题,要从深化改革入手,彻底改掉原有体制上的弊端,努力铲除滋生问题的土壤;对小团体利益原因造成垄断的,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介入,深入调研,打破垄断,形成竞争,破解难题;对极少数人恃权弄权而使政府的惠民举措落不到实处形成“末梢堵塞”的必须严肃问责,涉及腐败的必须严惩。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滋生。要加强党建创新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要配优配强党组织书记,要加强基层便民办事大厅建设,让便民利民设施真正为民服务,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最后一公里”现象改头换面,披上“马甲”以新面目出现。切实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真正送给群众,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
第五篇:联系服务群众心得体会
联系服务群众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公仆,就是人民公用的仆人,是服务人民的。党员干部要很好地服务群众,就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做工作。
一是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广开言路、倾听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察民情,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建立感情。
二是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群众放在很高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很低位置,坚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群众,对待群众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坚持用平等的身份接待群众,不在群众面前打官腔、摆官架子、说官话;坚持用平等的心态联系群众,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让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
三是要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善于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整天围着办公室转,围着上级领导转,而不围着群众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难上,做到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安排时间深入基层,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抽出时间联系群众,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四是要在工作上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用群众的智慧推动当地发展。
五是要在生活上关心群众。干部为群众多送一份温暖,群众对干部就多生一份感情;干部多尽一份职责,就为党多增一份光彩。作为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每名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自己职责,自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才能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