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

时间:2019-05-13 18: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

第一篇: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不得以任何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不得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年会、经营性文艺晚会,不得以各种借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障干部职工按规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新闻晨报》12月26日)年关到,两办两节通知到。其实,两办每逢年底联合下发关于两节的工作通知,是个惯例。但今年两办两节通知中提出的“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却颇有新意,值得关注。

显而易见,通知中的“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是对反腐败就是反福利论调的回击,也是对单位领导以八项规定为由“取消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不当之风的批评,更是对民众呼声的一种良性互动,彰显了两办关注民生舆情的务实态度。其实,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反的并不是干部职工按规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而是各个单位超越纪律红线所滥发、超发的公款,以及借各种名义假公济私为领导干部敛财的“腐利”。

不过,“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是把无形双刃剑,在八项规定禁令前,说起容易做起来确实很考验单位领导的智慧。一方面既要预防一些肥的流油部门,把鸡毛当令箭,催生出新一轮滥发、超发钱物的冲动,消弭反公款浪费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遭遇阻力,成了看起来很美,却难于执行到位的一纸空文。

因为在当前反腐高压态势下,大多数单位领导都不再敢越雷池半步,干脆直接封堵上一切可能的口子,“倒洗澡水连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了”,普通干部职工按规定应该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也就这样“陪禁”了。即使普通干部职工怨声载道,但决定权都在领导那里,领导要说节日不发正常福利待遇,谁也没辄!员工总不可能为了一袋米一桶油去触领导的霉头,那饭碗还想不想要了? 可见,让职工福利正常化,不被权力异化,只靠一纸文件还不够,还得从制度设计上找原因。毋庸讳言,多年以来职工福利已被权力异化,发放数额大小竟成了社会衡量单位好坏的标准,成了同工不同酬的标配。虽然,造成这种局面有财政资金分配不公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对职工福利没有规范的发放标准,缺失统一的制度规范,是有还是没有,是多还是少完全取决于单位领导的“圣旨”。

事实上,要“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落地运行,还得从职工福利待遇的制度建设上着手,光靠《通知》里一句没有实际操作标准以及约束力的话,是很难保证一定能全面落实的。实际上,滥发钱物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还在于职工福利制度的“碎片化”,五花八门的福利、津贴名称背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后,其实是政出多门的福利制度。“碎片化”的职工福利制度,不仅会制造权利自肥的制度漏洞,滋生腐败行为,同工不同酬的福利分配不公平,还会激化社会矛盾。

因此,要“保障干部职工正常福利待遇”,首选就要整理“碎片化”的福利制度,只有将职工福利保障制度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才能阻止单位领导以八项规定为由不发任何福利的“滥政”,才能避免职工正常福利待遇不受侵害,才能铲除滋生“腐利”的土壤。

更多相关信息查看:2015云南公务员考试

第二篇:时政热点:“最多跑一次”的关键是改革政府权力

时政热点:“最多跑一次”的关键是改革政府权力

浙江正在大力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质是政府自身权力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其本质要点,不仅在于官民互动,更在于如何保障这样的互动成为改革的动力。

“跑断腿”“磨破嘴”,对于经常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群众和企业来说,这样的经历并不稀奇。但是,正在浙江大力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却使政府服务的这一痼疾有望得到改观。据报道,“最多跑一次”始于去年年底,由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旨在倒逼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假如真的能做到“最多跑一次”,对于广大群众和企业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讯。而从媒体所报道的相关数据来看,到今年10月下旬,“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也就是实现“零上门”网上办理及跑一次办结占全部办事数量的比例,已达到了82.6%;民调显示的企业和群众对改革成效的满意率,也达到了95.7%。显然,“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无需多言,“最多跑一次”取得如此靓丽的成绩并持续稳步推进,对于政府自身服务的改革是一次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突破。而长期苦于“跑断腿”“磨破嘴”的公众当然也会问:这种突破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据媒体的报道,“最多跑一次”实际已是“浙江政府改革的3.0版”。此前,浙江政府改革已经经历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两轮改革。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大数据和技术支撑上,为“最多跑一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最多跑一次”实为有备而来,是持续、扎实改革的深化推进。不仅如此,“最多跑一次”还以群众感受为标准,坚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价,变群众观望为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评判者、推动者。

由上述简短的罗列可以看出,浙江正在大力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质是政府自身权力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其本质要点,不仅在于官民互动,更在于如何保障这样的互动成为改革的动力。也即,如何让“倒逼”真正发挥作用。

坦率地说,市场中并不缺乏“倒逼”的力量,关键是如何让这样的力量真正有力。历史而言,浙江有开放的传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也有浓墨重彩的书写。这使得这个沿海省份在对权力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所谓“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所谓“优化政府供给”,未必全然是“倒逼”之下的不得不为,对于信仰改革开放之人而言,“倒逼”其实更多的是为其改革又增加了一种外来之力。正因此,“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值得学习,但更值得学习的,是如何将改革开放、将政府自我约束上升为真正的信仰。

“最多跑一次”实施以来,今年1~8月,浙江投资项目平均审批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从221天缩短到104天,提速一倍以上;剔除企业投资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速的贡献率占一半左右。这是改革的真正实效,是“优化政府供给”、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的现实红利。由此,“最多跑一次”显示出必须而为的动力和前景。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事业单位“去僵尸化”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事业单位“去僵尸化”

热点背景在“僵尸企业”为人所熟知的今天,还有一些“僵尸”事业单位在消耗、占用着宝贵的资源,成为改革发展必须割除的“囊肿”。目前,山东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省一级,54个事业单位被依法依规撤销,收回1996个事业编制;市县两级,已撤销334个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超过3000个。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依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勉强维系的“僵尸企业”,已为公众所熟知。但在一些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架构中,有些事业单位呈现组织空壳化、职能空心化的特征,不仅难以履职尽责,还挤占宝贵的事业编制名额。将这样的事业单位称作“僵尸事业单位”,并不算过分。

从历史来看,事业单位成立的初衷是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载体。其中一部分事业单位经过改革,成为科教文卫领域的公共服务组织。而有部分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严重,甚至成为少数人的“自留地”。占着编制资源,而本身已经没有任何的工作开展,深受诟病。

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比一般改革更需要智慧、勇气和担当。从来没有哪家事业单位,在设置之初就想成为“僵尸事业单位”。空心化、空壳化也是历经世事变迁后产生的。譬如,有的机关招待所,楼层布局老旧、人员年龄偏大,面对市场竞争毫无胜算;有的行业报刊社,受到新媒体业态冲击,处境江河日下,不得不依靠举办会议、承办展览过活;还有的培训中心,甚至不得不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筹措资金倒贴维系。这样的事业单位,非但无法促进事业发展,反倒成了事业前进的累赘和负担。

干事业,是事业单位永恒的目标,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所在。利用一系列改革手段,令事业单位告别人浮于事、重现活力,让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迎来蓬勃发展、加速前进的春天。

[对策措施]

一是事业单位要优化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要加快事业单位职能改革,市场的归市场,行政的归行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是人员安置方面,不妨分门别类加以安置,或充实到重组后的新单位,或组织开展新的岗前技能培训,或稳妥过渡准时退休。

资料来源:

新华网:“去僵尸化”更利于事业单位干事为民

中国网:莫让僵尸事业单位毁了“事业”

第四篇:时政热点:精准化补贴是公车改革重要目标

[键入文字]

如果部分官员因为车补低而不愿意外出公干,只能说明我们对官员的工作考核不严格 日前,《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新方案出台后,有的官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7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

这一报道为我们揭示了三个问题:其一,个别官员对车补标准有意见,表示“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其二,有官员估计车改后每年可省1500亿元,但有公车司机以常州车改后某乡镇举例,指出车改后财政支出反而增加。其三,公车司机认为,车补不合理,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的都补。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前,舆论在讨论公车改革时,一种意见就曾认为,如果车补标准过低,一些官员就会不愿意外出公干,现在看来,确实有官员认为这次确定的车补标准过低,“以后不出差了”。显然,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官员的意见,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批驳,而是要从多角度去分析。

要从概念上准确理解车补。在中央文件中,车补叫公务交通补贴,即车补不是差旅费。如果是因公出差,应该会报销包括车费在内的差旅费用。而且,车补只是一种补贴,外出公干的出行方式完全由官员自行选择,如果官员选择低成本出行方式,车补完全够用甚至还有节余。

官员愿意不愿意外出公干,不完全取决于车补高低。如果部分官员因为车补低而不愿意外出公干,只能说明我们对官员的工作考核不严格。如果严格考核,不管官员愿意不愿意外出公干,都会想办法出去。反之,如果考核不严格,某些官员就会以车补低为借口,不愿意外出。

要看到一刀切式的车补存在缺陷。我们的车补标准是根据官员级别来制定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操作,缺点是欠公平欠合理。譬如,同样是处级官员,有的不经常外出公干,车补或许还有节余,而有的官员却经常外出公干,车补不够用。笔者以为,由于公车改革十分迫切,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做法可以理解,但逐步要迈向精准化。

再说第二个问题。公车改革之后,财政支出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需要观察,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常州货币化车改后,某乡镇财政支出反而增加,这虽然是一个地方个案,但也不排除这次车改后,部分地方财政开支也会增加。所以,观察车改,既要看总体效果,也不能忽视个案。

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与第一个问题类似,也说明车补不合理。领导很少下基层却拿着高额车补,普通办事员经常下基层却拿着低车补,这的确不够合理。按理说,车补标准应该根据工作特点、实际需要来制定,而我们的车补标准是根据级别高低制定。对于这种缺陷,只能寄希望于日后逐步纠正。

毫无疑问,精准化补贴是公车货币化改革的理想模式。但也要看到,实行精准化补贴需要很高的改革技术和改革成本,需要详细调查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人员外出公干的几率、出行成本等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对此,我们期待公车改革逐步深化。(冯海宁)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五篇: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对“为官不为”者也要“去产能”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对“为官不为”者也要“去产能”

现实当中,对于“为官不为” 的干部,不仅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5月12日中国网)领导岗位本是稀缺资源,“为官不为”除了引发老百姓不满,损害政府形象之外,往往还会阻滞了人才上升的渠道。所以自古以来,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古代士子既有“欲济无舟楫,空有羡鱼情”的自嘲,也有“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纠结,更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怒吼。

在政治生态上,社会主义中国和腐朽的封建社会相比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在用人方面,就是应当提倡“为官避事平生耻”、“位卑未敢忘忧国”,而绝不能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冷了真正人才的心,甚至发出古代士子那般无奈的感慨。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直接导致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他们由于觉悟不高、动力不足“不想为”,由于作风漂浮、缺乏担当“不敢为”,由于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不能为”。这样的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反映了官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危机感又不思进取。

“精神缺钙”要补,“作风漂浮”须治,“能力不足”当学。要通过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来扭转“为官不为”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使之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党性观念和进取精神,坚决摈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不正之风。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政策、科技、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为官不为”乱相长期存在也反映了我们的干部评价、考核和追责机制在相当长时期内形同虚设,相关部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并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调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致使相关机制和操作还处于“真空”和“断档”状态。

用人体制机制和配套措施如果缺乏导向性、激励性、督促性、惩戒性和操作性也得改。相关部门必须要将治理“为官不为”现象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相结合,把“敢于担当”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标准贯穿于选拨干部的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任用的全流程。对那些占着位置不干事,又不可教或不让教的干部立即进行调整处置,请他们退位让贤。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众所周知,造成政府职能错位的关键恰恰是存在“利益纠葛”,要想防止权力渗透市场,又要保证政府的监管和服务保障职能,就必须“动奶酪”,整治“为官不为”、让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强者上位,恰恰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廉而不勤、为官不为所造成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假作为让老百姓深恶痛绝。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干部考核、群众评议,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批评官员,让老百姓的意愿得以自由充分的表达,方能倒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也才能真正用老百姓的安全感、存在感、归属感、获得感来换取领导干部的“成就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极度缺乏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从来不缺“为官不为”的庸才、庸官,因此,对于那等“避事”不干事,“躲事”不问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的官员要坚决进行调整,坚决铲除庸政懒政怠政的土壤,这实质上也是推进政治领域的“去劣质产能”。

更多信息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下载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政热点:职工福利待遇正常化的关键是去“碎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