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

时间:2019-05-13 18:1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篇: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

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

日前我市公车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令五审要求治理公务用车使用不规范情况——不由得想到了公车改革。

综观一些地方行政机关公车使用不由得惊出一头冷汗——现行的公车使用严重混淆了公、私界限,导致行政运作成本居高不下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2010年,武警湖北总队决定,湖北省武警总队副师级以下干部公务用车将全部取消,今后,总队对所有机关干部每月发放用车补贴,机关干部外出办事所驾私家车悬挂地方牌照;而来自云南昆明的消息称,一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工作搞了近一年,预计可节省费用2000余万元,试点区超过八成的公务员改变了出行方式,选择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解决公务问题。

据透露,广州于近期将对包括市管干部在内的全市公务车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如果公车私用就要经批准后收取相应费用,拟按照每公里1.5元至1.7元收费。

网民认为,广州的做法符合人性,在公车改革步履维艰之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但也有人质疑,公车有偿私用如何监管,最后会不会致使公车私用合理化。

其实公车改革早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已经搞了16个年头,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再一次被祭起,意义仍然十分深远。公车购臵上的超编和超标、管理上的混乱无序、费用开支上的浪费严重,已成为蚕食公款的“无底洞”,成为愈演愈烈的“车轮腐败”,久为人所诟病。

2010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2011年反腐败工作时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向媒体透露,中央将出台较以往更严格的公车配备使用新规。

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然而,现行的公车使用严重混淆了公、私界限,导致行政运作成本居高不下。确实是这样,公车的使用和管理上漏洞百出,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车轮上耗费的金钱数字惊人,公车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一半以上,成了财政的沉重包袱。而集中在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的“车轮腐败”,更是触目惊心。长期以来,“公费”充当冤大头,为一切私人半私人的消费“埋单”,加剧了政府公共事务活动经费支出制度上的危机。

公车改革,不能单纯为了改革而改革。既然要进行公车改革,既然已经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既然要制定如此严谨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就应该将具体的步骤实施和落实。正如以往所得出的经验,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公车改革模式,具体实现形式不必要整齐划一。

事实上,历次的车改之难,其实也不难在“车”,而难在“人”,是难在“权”。公车改革为何难以取得实效,一方面是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坚决,不够详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车改革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觉规范,缺少了民众的监督。

推行公车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意见集中的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依笔者所见,首先,完善公车制度,采取“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化解公车刚性消费的有效途径。同时,对诸如通讯费、差旅费、招待费等职务消费项目进行同步改革,防止公车改革后车辆费用转嫁到其它职务消费项目中。其次,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执法必严,并加强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媒体监督和人民监督,有效遏制一些人“大慷国家之慨”的路,通过有效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公车职务消费的刚性。只有让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才能彻底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资溪杨荣生)2011年6月8日

第二篇: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一、公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国家机关现行的以公车配给为基础的用车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上千亿元的国家财政支出和由此滋生的公款消费、车轮腐败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公车改革的呼声近些年来此起彼伏。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2009年全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一举突破700亿元。西南某贫困县算过一笔账,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竟占全县行政开支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县公车数量已超过200辆。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使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公车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本次公车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本次公车改革,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同时,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将有三类人群受本次公车改革影响,一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二是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省区市厅局正职的主要负责人,县市区乡镇(正职)主要负责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参加车改。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实物保障的方式;采取实物保障的不能再领取补贴;三是司勤人员: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二、我国现行的公车制度存在很多弊病

1、居高不下的公车费用。自2011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多年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61.69亿元、59.15亿元和40.67亿元,虽然公务用车的费用在逐年下降,但是,公车消费占三公经费支出的比例,三年来均超过了50%。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

2、漏洞百出的运行制度。(1)公车超标超编

2011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但是遵照执行的却很少。

这是某单位公务用车自查表,该单位工作人员40人,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公车数量确定的标准是每20人不超过1辆,配备公务用车应严格执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 升(含)以下的轿车和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然而该单位全部违反了。这还只是全国1735个县无数单位中的一个。

(2)公车数量虚低

网易曾公布了一个以北京为例做的统计。2011年北京统计局公布,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总量为480万辆。央视在2010年11月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有70万辆左右,占总量近15%,而在2011年4月,北京财政局公布公车数量为6.2万辆,仅占总量的1.25%。

某单位自查表中,5辆车只有2辆在编。一般统计公车数量时,就只显示编制内的车。这就形成了怪圈,似乎你永远无法摸清公车到底有多少。

(3)公车私用严重

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共财政为个人消费买单,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破坏了党纪政纪,仅2014年4月一个月,中纪委4周报通报的719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中,有134起是公车私用的案例,占比达18.64%,位列违规事件榜首。

(4)公车使用率低

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各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因为数量上的限制,很多都成为领导用车。而在领导开会或在班处理日常公务时,公车多闲置,处于待命状态,使得公车的使用率很低。

3、问题凸显的公车特权

公车数量过多、档次过高,容易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产生优越感和特权感,滋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倾向。公务车成为了“特权”的象征,官员的特权思想滋生。公务用车的特权思想作祟,更不容忽视的是对交通规则的破坏。违规使用警报器、鸣笛,闯红灯、超速现象严重,使用警车开道、特殊时期道路管制等等,都是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公车改革涉及到众多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对这些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给政府带来的收益 1.经济收益

公车改革是政府为主体的改革,也是主要发生在政府本身的改革。对于政府来说,是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节约财政支出。这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实行公车改革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减少财政支出,成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事。实行公车改革,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减轻财政负担。已经实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取得的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较早实行改革的大庆市,车改缓解了财政压力,车改后与车改前相比,“市财政当年节支293万元,加上收缴上来的196台车辆变现收入700多万元。当年财政可直接节约资金1O00多万元,连同不购买新车所减少的3300万元财政支出合并计算。当年仅车的因素即可减少地方财政支出4300多万元,占大庆市财政总收入的近1/5”。

2.政治收益

政府通过制度改革期望赢得广泛的政治支持,保持其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有效地排斥对其产生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国内外的反对派势力。政治支持最大化是政府实行制度改革的有力保证。

通过公车改革。政府的政治目标是遏止腐败、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获得人民的更大政治支持。群众一直对公车中的腐败问题尤其是公车私用意见很大.老百姓称这种腐败为“马路上的腐败”或“车轮上的腐败”。在近几年的政协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上,公车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上,政协委员呼吁:公车与腐败亲密接触,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而公车改革一方面克服了干部及其家人、朋友坐车办私事的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政府人员“公私分明”的习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因车而产生的领导者为政不勤、为官不廉的问题。实行改革,那种买车坐、抢车坐、没有车不工作的坏毛病和买车、卖车、修车过程中捞好处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从而推动“官念”进步.拉近政府与百姓的心理距离。从上面可以看出.公车改革能够给政府带来经济和政治上两方面的收益,那么根据财政收人与政治支持最大化目标决定制度改革的政府将成为改革的最主要主体,公车改革将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革。

(二)改革给政府中个人带来的收益

政府是由政府中的个人组成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私欲,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些人组成政府.那么改革能否为他们带来收益也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现行的公车制度中,公车主要是给部门的领导使用。政府的中层干部和一般公务人员从公车中获得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制度改革给享受公车待遇的官员和不享受及很少享受公车待遇的公务人员带来的收益。对于部门的领导来说,他们是公车制度的直接受益者,许多部门的公车很大部分成为他们的专车。改革应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适当保障他们的利益,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改革中应该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保证他们的部分既得利益,使他们不至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对一般的公务员来说,传统的公车制度对他们的好处甚少,而改革后的补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收益,即使是没有补贴.通过改革消除公车制度的等级色彩和用车中的不平等现象,也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一般的公务员将是公车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反映了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不增加财政总支出的前提下,提高官员的工资。把工资之外的待遇货币化进入工资,由暗补变为明补,这保证了官员的既得利益。又符合国际潮流。

(三)改革给人民群众的收益

人民群众对现今的公车制度意见甚大.这种公车制度浪费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人民群众是财政收入的纳税人,也就是公车浪费的是人民群众的血汗。因而公车中的腐败更是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而公车改革会间接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一方面它节省了财政支出,使财政支出能花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花在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改革消除了官员的特权,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官员的了解和信任。所以人民群众会成为公车改革的忠实支持者。

(四)改革有利于轿车进入家庭

轿车业是与公务用车息息相关的产业。进入家庭是轿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公车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阻碍了轿车进入家庭:第一,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虽然轿车进入家庭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但是,如果不改革公车,即使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具备了买车的能力,在有公车可用时,人们是不会购买私车的。第二,公车抬高了轿车价格,使轿车朝档次高、排量大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不仅与国际上轿车日益小型化的潮流相左,而且也大大地脱离了我国的国情现实,既不利于国内私人购车市场的发展和成长,也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公车改革,使轿车进入家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000年全国轿车销售65万辆。其中公务车占34%,私家车占37%、出租车占29%。目前正处在轿车进入家庭的导入期,国家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并写进了“十五”规划。那么改革公车,改变轿车单一由公款购买的消费结构,将给生产轿车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它们真正按照市场的规律和需要进行生产,而且取消公车.个人福利全部货币化,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为国产轿车进入家庭创造条件,从而启动和繁荣轿车市场。全国人大代表、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张世端呼吁,应大力推进公车改革,为国产轿车进入家庭创造条件。

二、公车改革的成本分析

公车改革能够带来上述的一系列收益。同样,公车改革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对于公车改革来说,它可能需要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并实施新的公车制度的费用 这是公车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需要支付的费用。我国的公车改革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开展。现行的公车改革主要是在一些地方的试点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在众多的改革实践中寻找一套好的改革方案和设计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制度。这些改革试点所支付的费用也包括在设计并实施新的制度的费用中。

(二)消除改革阻力的费用

公车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革。它总是要改变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如果它使一部分人从改革中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受损者就会起而反对。如果改革使获益者的获利机会不均,那么获益少的会认为自己吃了亏.也会表示异议或消极反对。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对反对者实行强制措施和引诱手段所花费的成本,也包括对变革受损者的补偿。对于公车改革来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改革的最大阻力将是来自于各部门的领导的反对。他们是现今公车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公车改革将损害他们的利益,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补偿,他们会表示异议或消极反对.而他们又是公车改革的执行者,因此对他们的补偿是必需的。现行许多地方的公车改革中,对领导的都有一定的交通补贴。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必需费用。另外一个阻力来自公车司机。司机是公车制度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公车是他们的金饭碗,改革公车必然会损害司机的利益。司机的安置关系到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了改革的重要问题。安置司机需要花费的费用构成消除改革阻力的费用。最后一个阻力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即中层干部和机构的普通人员。照理说。原有的公车制度给他们的收益甚少,他们是公车改革的受益者。不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但是如果对他们的交通补贴标准差别太大,或者得不到补贴。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一群体也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公车改革必须合理地确定补贴的对象范围,科学地制定补贴的标准,使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消除改革的阻力,使改革的利益受损者不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使改革中的受益者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三、对策建议

公车改革关键是要靠制度变革,公车改革困局的破解,在乎公权而不在公车,应把制度的设计转向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让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渗入到公权力运行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中来。而公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将公车与官员的地位、身份脱钩,恢复其“公务”的本来面目。

公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好的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采购源头制约,降低公车交易成本。•

严格公车购车预算管理 •

严格公车统一购置 •

严格界定公车配备级别 •

细化公车自主创新品牌标准

明确公车的保养、维修及报废规定。

第二,完善使用运行体系,降低公车监督成本。•

民牌公务车辆一律喷涂公车标识

公示公车的号牌、车型、所有者和监督电话 •

统一安装定位系统

对于违反规定使用公车者一律从严从重处理 第三,引入服务外包模式,降低公车管理成本。•

培育租赁公司租用礼宾车及大型车成立 •

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统一调配剩余公车资源

落实公车使用提前预约及领导审批制度,保障公车因公出行。

第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公车环境成本。•

加大政府间转移支付

加大对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

设置绿色环保自行车出行方式

第五,兼顾公平效率需求,降低公车社会成本。•

严控公务人员数量增长

强力推进政府机构和运行改革 •

统筹推进车改配套工作

增强公车改革的社会认同和制度基础

看公车改革是否有实效,主要把握三个评判标准:是否能降低行政成本、能否真正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涉及公车的腐败问题、是否保证工作效率和行政效率不受影响。

其实,公车改革是政府部门在新世纪中对公务用车做出的尝试,不管如何的运行和操作,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这是我们政府为改变其自身的形象,争取民心,执政为民的大动作。只要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所虑,为民所做,那么公车改革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切都不成为问题了。

第三篇: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路探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不计行政成本,不讲行政效率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我国政治和行政问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刚建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文拟就降低行政成本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表现和原因

(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表现。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有多种表现,但归结起来主要有:

1、机构臃肿造成行政开支庞大。从乡镇一级政府来说,按照人们习惯性认为,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就要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国共有乡镇政府45462个,若按8亿农民平均算,每个乡镇只有1万多人,相当一部分乡镇人口偏少或面积偏小,但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导致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全省有乡镇1590个,建立乡镇财政机构的有1578个。2000年全省乡镇赤字4.8亿元,隐性赤字为9.3亿元,乡镇债务为38.2亿元,平均乡镇负债331.4万元。从红河州的情况来看,红河州某镇人口仅2658人,财政收入40万元,而一年的支出就需要256万元。从省州县机关来看,有的部门机改后虽然合并了,但仅仅是减少了一个部门,却增大了另一个部门,表面上看是精减了,但实际上除了减少几个领导职数外,财政供养人员几乎没有变,因而行政开支仍然很高。有的几十人的部门每年仅接待费开支就要花数十万元,不计成本的公务活动时常发生。2002年我国的税收收入是1.5万亿元,完成这项工作的税务系统人员是100万人。美国的税收收入远高于我国,而税务人员仅有10万人。

2、决策失误造成财政经费巨额损失。不计成本的搞形式主义,做“形象工程”等导致财政巨额开支。一届领导换一种发展思路,不切实际地摒弃“老班子”的做法,盲目地上“新”项目,做“新”文章,求“新”发展,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从大的方面来看,拥有中国最长跑道,一个多小时都看不到一架飞机的珠海机场,它的投资没人说得清,机场对外宣称的数字是95.6亿。2002年,审计机关查处的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方面的失误,已给国家造成损失72.3亿元。

3、政府机关行政人员无成本意识,造成行政开支增大。有些电话通知就能办完的事,却非要趋车前往,车辆磨损费、耗油费、差旅费增加了不少;有些发一次文件就可说明的问题,却要连发几次,甚至长篇大论,文件制作费、邮资费又要增加;开半天会就可解决的问题,却延长几天甚至更长,或随意增加会议内容,增大了会议开支;有些正常的公务接待,本可节简,可是客少主人多,借机大吃大喝,甚至高消费娱乐的大有人在,致使政府开支增加;有些一天办完的事,非要拖上几天,不讲办事效率;有些几句话就可讲完的电话,却非要客套几句,甚至提提家常事,公话私用,增加了办公经费。乡镇基层政府更为突出,会议费、小车费、接待费、电话费等办公经费开支更大更难控制。

4、思想意识的落后和办公条件的简陋,产生了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讲,有能力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也有通讯基础设施,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却落后,没有把信息技术运用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的政府机关购买了电脑,并上了网,但就没有很好利用,用作娱乐的时间比用来办公的时间多,造成资源浪费;对经济落后的地方来讲,没有能力购买现代化办公设施,也没有通讯基础条件,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出现突发事件或发生自然灾害,仅向上级通报信息,就要用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行政成本何以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法律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

1、内部因素:①行政组织设置不合理,人员增加且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是机构臃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有的要精减压缩的机构还没有彻底精减;一方面是财政供养人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员过剩,年龄、文化、专业技能等结构还不合理。这个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行政成本不可能降低或降低的幅度会很小,这是导致行政经费开支庞大的直接原因。②行政成本没有纳入单位和行政人员的考核范围。现在实行的各种考核,大多只讲工作成绩,做了什么事,产生什么效果,而却很少有人几乎没有人重视完在这些工作的财政投入是多少,因而,导致了行政人员在

第四篇: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和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不计行政成本,不讲行政效率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我国政治和行政问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刚建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文拟就降低行政成本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表现和原因

(一)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表现。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有多种表现,但归结起来主要有:

1、机构臃肿造成行政开支庞大。从乡镇一级政府来说,按照人们习惯性认为,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就要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国共有乡镇政府45462个,若按8亿农民平均算,每个乡镇只有1万多人,相当一部分乡镇人口偏少或面积偏小,但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导致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全省有乡镇1590个,建立乡镇财政机构的有1578个。2000年全省乡镇赤字4.8亿元,隐性赤字为9.3亿元,乡镇债务为38.2亿元,平均乡镇负债331.4万元。从红河州的情况来看,红河州某镇人口仅2658人,财政收入40万元,而一年的支出就需要256万元。从省州县机关来看,有的部门机改后虽然合并了,但仅仅是减少了一个部门,却增大了另一个部门,表面上看是精减了,但实际上除了减少几个领导职数外,财政供养人员几乎没有变,因而行政开支仍然很高。有的几十人的部门每年仅接待费开支就要花数十万元,不计成本的公务活动时常发生。2002年我国的税收收入是1.5万亿元,完成这项工作的税务系统人员是100万人。美国的税收收入远高于我国,而税务人员仅有10万人。

2、决策失误造成财政经费巨额损失。不计成本的搞形式主义,做“形象工程”等导致财政巨额开支。一届领导换一种发展思路,不切实际地摒弃“老班子”的做法,盲目地上“新”项目,做“新”文章,求“新”发展,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从大的方面来看,拥有中国最长跑道,一个多小时都看不到一架飞机的珠海机场,它的投资没人说得清,机场对外宣称的数字是95.6亿。2002年,审计机关查处的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方面的失误,已给国家造成损失72.3亿元。

3、政府机关行政人员无成本意识,造成行政开支增大。有些电话通知就能办完的事,却非要趋车前往,车辆磨损费、耗油费、差旅费增加了不少;有些发一次文件就可说明的问题,却要连发几次,甚至长篇大论,文件制作费、邮资费又要增加;开半天会就可解决的问题,却延长几天甚至更长,或随意增加会议内容,增大了会议开支;有些正常的公务接待,本可节简,可是客少主人多,借机大吃大喝,甚至高消费娱乐的大有人在,致使政府开支增加;有些一天办完的事,非要拖上几天,不讲办事效率;有些几句话就可讲完的电话,却非要客套几句,甚至提提家常事,公话私用,增加了办公经费。乡镇基层政府更为突出,会议费、小车费、接待费、电话费等办公经费开支更大更难控制。

4、思想意识的落后和办公条件的简陋,产生了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讲,有能力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也有通讯基础设施,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却落后,没有把信息技术运用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的政府机关购买了电脑,并上了网,但就没有很好利用,用作娱乐的时间比用来办公的时间多,造成资源浪费;对经济落后的地方来讲,没有能力购买现代化办公设施,也没有通讯基础条件,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有些乡镇基层政府出现突发事件或发生自然灾害,仅向上级通报信息,就要用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行政成本何以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法律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

1、内部因素:①行政组织设置不合理,人员增加且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是机构臃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有的要精减压缩的机构还没有彻底精减;一方面是财政供养人员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员过剩,年龄、文化、专业技能等结构还不合理。这个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行政成本不可能降低或降低的幅度会很小,这是导致行政经费开支庞大的直接原因。②行政成本没有纳入单位和行政人员的考核范围。现在实行的各种考核,大多只讲工作成绩,做了什么事,产生什么效果,而却很少有人几乎没有人重视完在这些工作的财政投入是多少,因而,导致了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只讲成绩,不讲消耗,这就必然导致行政成本的增高。因此要把行政成本纳入单位或行政人员的考核,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小而全的管理思想。这种现象在乡镇一级政府最为突出,因为要做到上下对口,便于管理,所以,上级有的机构下级也应该有。在省州县级政府机构中,职能部门、职能科室设置也

存着小而全的现象。小而全的管理思想,阻碍了机构改革的进行,束缚着人们对政府管理创新认识的思想解放。这是导致行政经费开支增大的间接原因。④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管理思想的落后主要是行政人员没有效率意识,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很少有人讲效益。许多人甚至没有“行政成本”、“运行效益”等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帐,因而,就不会有开拓创新精神,也不会有实现现代化办公的思想。管理手段的落后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购不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有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电网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这是导致行政成本增加的主客观因素。

2、外部环境因素:①法制化程度不高主要是依法行政还没有形成良好氛围。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健全行政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提高行政执法意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在行政管理法律责任追究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行政决策失误方面。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首长工程”、“长官意志”曾是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的决策失误,除了少数违规操作外,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在“加快发展”、“战略眼光”的旗帜下产生的。不管不顾地超前,贪大求洋,靠想当然的“前景”上项目,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问题在于,这些重大决策失误,不要说在其他地方,就是在本地,大都未产生足够的震动,有的甚至被掩盖起来。因为既是为了“加快发展”,为了体现“战略眼光”,一些导致重大损失的决策失误不过是“好心办坏事”。由于动机是好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因此,也就没有人为此付出代价,甚至都不会影响决策者的政绩和升迁。决策失误导致财政巨额损失。②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礼尚往来,迎来送往等一些不良风气,封建思想、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家长制作风等一些旧观念,也不同程度的助长了人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是“吃请风”难以刹住的重要原因。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毫无意义的行政开支。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行政效率的提高。经济越发展,人们的效率观念越强,思想越解放,实现现代化办公的要求越强烈;经济落后,则各方面都落后。因此,要用发展的办法,要以政府创新的思想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

提高行政效率,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致力于树立开明、开放、亲民、务实、重法的新形象,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压缩行政开支,带头作出表率。以2003年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出访俄罗斯为例,取消了例行的欢送仪式。这不仅是时间的节约,更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然降低行政成本,仍然需要多方入手,更需要多方努力,最为关键的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精减、高效、统一、运转灵活的政府机关;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现代化;强化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成本意识,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培训行政人员,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政府机构。1982年以来,我国进行了4次机构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00个减到29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到2万人。从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止2002年6月,经过4年多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减行政编制115万名。通过机改,大幅度的减少了行政开支,节约行政成本,但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现在的政府机构仍然带有阶段性和

过渡性的特点,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力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保持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一届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集体,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给予高度重视,而且从政府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概括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三个转变、五个重点。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三个转变就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转变;五个重点任务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适应新形势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理顺条块关系;推进机构改革,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依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使政府机构适应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建设的需要,保持灵活运行的太势,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财政开支。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政府就是在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的循环往复中一次次完成行政管理过程的。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行政管理的成败,决定着行政成本的降低或增高,因此,提高决策水平尤为重要。

1、促进行政决策法治化。行政决策法治化主要包括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叉的,并附之以决策责任制度,它们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决策法治机制。决策的民主化,主要指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把专家咨询和各种咨询研究机构纳入决策过程,充分利用专家咨询系统和智囊团的辅助决策作用,按照民主程序决策,避免“长官意志”、“拍脑袋工程”、“首长工程”等,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干部为显示自己的政绩,追求短期效益,而随意和盲目地乱上项目,造成遗患。决策的科学化,指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要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上,要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并借鉴吸收国外、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成熟的好的经验,使出台的决策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符合科学的要求。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决策法治化的最重要体现,它们包含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内涵。就是要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规范和程序,使决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可以避免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2、强化监督,实现对决策权力和决策过程的有效制约。现代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以权力的多元和对权力的监督,防止对权力的滥用。这些监督包括人大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监察部门对其它行政部门的监督,不同层次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其它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等。这种监督和制约不仅要在制度规范上确立下来,而且要在权力分配和组织体系中确立下来。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避免滥用权力而造成决策失误。

3、建立决策责任制度。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可能是政治的、法律的,也可能是道义的。而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是最有效的制约机制,这决不是要束缚决策者的手脚,而是从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角度,对决策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为由于决策失误给人民、给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失的实例屡见不鲜,由于缺少一个决策责任制度,决策者往往都不承担责任。因此,要防止决策失误事件的发生,就应建立决策法治机制和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制度,用法律责任约束机制培植、提高和优化决策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贡献精神,使决策失误减至最低限度。

(三)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现代化,提高行政效率。十六大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建立起电子化的政府管理体系,也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活动的需要。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对政府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电子政务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实行不断改变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而这种从管理工具的创新到管理结构改的善,到管理方式的变革,将极大地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推行电子政务要做到: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电子政务的基本条件建设,对欠发达地区中央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支持。购置所需设施,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现代化通讯设备,使推行电子政务具有物质条件。2、不断增加“政务”含量。“政务”含量不够,电子政务就会形同虚设。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要放到网上办理,真正使网络技术起到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的作用。3、实现网络化。中国城市网作为中国城市的门户网,要把全国所有城市政府网站和其他所有重要网站连接起来,构建起庞大的中国城市网络。网络化,必将极大推进我国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事务的发展,为中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做出贡献。4、分步实施。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或部门率先推行电子政务,起示范作用,并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电子政务打基础。

(四)强化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成本意识,树立行政管理的效益观念。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关键在于人,因而,要从树立人的成本观念、效率观念入手。1、要转变人的观念,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要树立现代管理的效率观、价值观、竞争观、时间观、系统观,以高效率意识进行高效益的管理,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同时,要把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行政人员政绩的主要标准,并把考核工作制度化,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所有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都要明确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有限性,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并使它们得到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而要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珍惜点滴资源做起,以效率观念对待日常工作,该节约的要节约,非开支不可的也要尽量减少开支,要争取以最小的管理投入获得最大效益。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效率,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行政管理的关键是要衡量投入的价值和获得社会效益价值。没有投入,行政管理无所事事。投入1分钱的管理活动,肯定无效益可言,但投入100万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活动,也许会有超出投入本身更多的效益,也许什么效益也不会产生,因此,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效率观。3、要提高全体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要首先提高行政人员的能力,特别是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现代化办公能力等等。要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行政管理才能够科学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才会落到实处。

(五)培训干部,更新知识,优化行政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对行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行政人员的行为能力全面提升,因此,必须对行政人员队伍进行全面培训、终身培训,把行政人员队伍建成学习型干部群体。对新进人员培训要突出适应性,着力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晋升领导职务的人员培训,要根据所任职务分层次选择重点提高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的政治鉴别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总揽全局和战略思维的能力,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统筹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内容;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业知识培训等要相对减少纯理论课程,逐步增加操作性课题。积极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提高行政人员专业化管理能力。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提高行政效率打下基础。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宗旨必然是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并树立行政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效益意识,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五篇:公车改革

“车改”能否“彻改”-----对公车改革实施效果的思考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光公车购置费一项就达61.69亿元,公车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到公车私用时就明确表示:“公车私用应该管的住,必须管得住。”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改革。这意味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

就各地目前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公务车存在四大弊病,首先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其次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同时,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最后是公车使用 效率低,浪费惊人。针对以上问题,公众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

事实上,国家关于公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每年两会上都会有相关的提案,但进展较慢。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气治理。虽然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 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实施公车改革的信心。

公车改革,从有意识到有提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方案最终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才是改革的初衷。以北京为例,面对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北京市虽然连年出台相应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政策,但实际上北京的现状仍然是“车满为患”。据此,人民网进行了调查“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你怎么看?”共2619人参与了调查,其中77.9%的网友认为“改下不改上,体制冲突阻力大”此选项获得2039票;还有10.7%的网友共280人认为“未设专门机构监管”;8.4%的网友共219人认为“车补不平衡,方案难推行”;最后,有3.1%的网友表示“其他,有话要说”。网友“1”说:

1、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来推行;

2、未能真正向人民网络公布公车使用情况,公车使用无法受到监督,舆论压力不大,部门人员可暂不执行;

3、部门人员成本意识不强,似乎不知道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加强培训。

4、最终的是: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推行一个大众监督的网络平台,将公车使用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对成本过高的部门要进行整改并向公众公布。这个公车改革就方便执行了。网友“秦岭军魂”指出:车改的前提是“精兵简政”,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目前有专家指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政府,在此环境下,不具备进行车改的条件,车改必然走入死胡同。想进行车改,必先精简机构。

顺应民意是公车改革的大前提,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是改革所要面临的两个重要方面,深入有效的公车改革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的转变。当前全新的车改方案正在紧张酝酿中,此次“车改”能否“彻改”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政府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在车改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实现“车改”的“彻改”。

下载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行公车改革 降低行政成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车改革

    随着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的兴起,“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的其中一个焦点更是受到了市民的关注。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 “公车私用”未能刹车,在刚过去的春......

    浅谈公车改革

    浅谈公车改革 曾经爆出有些地方的机关干部,节假日还开着公车在街道上大摇大摆,甚至酒驾,为了避免有些机关单位的人公车私用,“高调”的进行公车改革,中办国办印发的两个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

    申论热点时评:公车改革不能“钱也拿 车照坐” 最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中办、国办印......

    公车改革范本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编报说明一、车改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平委办〔2012〕236号《关于平阳县县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范本》编写车改实施方案。方案须......

    公车改革

    人民网评:领导司机辞职是车改显效的试纸 随着公车改革和中央多项禁令的颁布,一些机关单位专车司机的“灰色收入”已不复存在。于是一些公务车司机便选择了辞职,去年年底,在长沙......

    公车改革

    涉及在职在岗正局级以下公务人员,将按职级每月发放交通补贴 千呼万唤始出来,公车改革终启动。关于深圳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的相关实施方案印发,这标志着呼吁已久的深圳市公车......

    公车改革

    湖南公车司机调查:灰色收入不复存在现辞职潮近几年,一些机关单位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灰色收入”。而随着公车改革和中央......

    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 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只有公务用车。国家发改委新闻处处长文步高称,目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