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时间:2019-05-13 18: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的现实。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自然观内涵的把握阐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把生态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实践;现实意义

在12月上旬,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综合状况作用的结果,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工地扬尘都是污染源,是造成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八大报告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无序破坏自然、全球温室效应的凸显等问题,作为一名当代硕士研究生更应当清醒意识到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当其冲,这次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此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努力的方向。正如专家解读所说: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实,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采取经济、立法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执法不严,缺乏道德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仍然淡薄。特别是一些企业、一些个人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4]。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与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2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3]。

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6]。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家园,首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例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少开车,不开车,步行或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减少冬季燃煤烟尘污染,城市注重城中村改造,乡村推进节能燃气使用,拔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废物运输必须进行覆盖管理,城市街道定期洒水清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养花种草,绿化自然环境,营造天然“氧吧”;减少工业污染,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落后产能、不可循环的工业企业行业,改造或建设绿色环保新型可循环可持续的工业新环境;减少人为污染,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抛焚烧生活垃圾,不吸烟等。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5]。

我想通过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转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努力,并自觉地从现在做起。通过爱护

[7]环境、保护环境的多种措施,我们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祺:《从生态观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

[3] 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2009年 [6]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2013年

[7] 赵树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第二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中文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并制约人类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出生态危机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ety's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It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n today's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solve ecological crisis is necessary.Marxist view of nature contains is rich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veals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It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role for tod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Marxist view of natu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I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自然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体系,使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一直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其主要特征,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丰厚成果,无时无刻不维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使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这需要幵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内容上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相互限制的;同时,又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必须使其达到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界才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现阶段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其丰富的指导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2]。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理论指导。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生态文明强调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是一致的。生态文明还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性,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思路是相同的[2]。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只有进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系统,才能实

参考文献

[1]陶柱标然辩证法概论新编第版,两安:电子科技人出版社,2006:88-89.[2]赵惠芬:《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第127页.[3]黄建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的基本观点》,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2期,第 126 页.

第三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

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有的地方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但是,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正是借助这一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而正是这一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形式相当严峻。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12—1/10,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远远超过这两个因素。虽然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全国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我们应抓住机遇,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现节约能源、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业化过程的经验教训,注重对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即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来调控科技的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以减轻生产活动对 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力推行无污染的生产工艺技术,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真正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深刻、现实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威视中把我了人与自然、历时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以现实的实践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包含的物质变换概念、节约思想、环境再生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按照马克思人与自然、节约思想与环境再生产思想,并总结国际国内生态建设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生态建设主要有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

对现有未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全面控制各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开发,城镇、工矿、道路建设和森林及草原的过度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的增加和加剧,消除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和“破坏大于治理”现象,这对遏制生态持续退化和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我国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已很好的说明其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启示,但我们在付诸行动时,还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应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是改变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二是通过对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改变公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拓宽公民的生态文明认识渠道,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后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对生态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提高科学执政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科学执政始终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成功。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目前,我国政府依然以GDP论英雄,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行绿色GDP核算,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推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一要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二要发展低碳经济。其次,在生活消费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健康消费方式。我们应当倡导和建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提倡节减的生活方式,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多地转向精神生活。

实现公众参与。重视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重视保障公民和民间组织的环境监督权;重视对公众的环保知识宣传和技能指导。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社会发展又会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篇: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几次演替,原始文明:索取于自然,消费,废弃于自然;农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消费,废弃; 工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流通,消费,废弃;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回收再利用,废弃,无害化处理。

生态文明有时候又被称为后工业文明,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强大已经影响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才从人的利益角度被提出来的,后来随着反思的深入逐渐有人提出生态伦理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唯人的利益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

所说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但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不管是在哪种语境任何情况下,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都是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态,都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无害化废弃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在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不同但相近的表述。

儒家: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道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佛教还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由于我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即使采用各种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说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还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挑战是巨大的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和能力。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第五篇: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示。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 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和创新,也展示了我党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说明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研究,站在人类历史生存的高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这个多维自然观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提出了极具价值和富有内涵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就是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就是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自然界看作是同人类有机联系着的“无机的身体”,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这说明了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将同自然界共存亡。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有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界的凋零衰败最终必然会导致人类逐渐灭亡。因此,我们应该要以爱惜自己身体的悉心态度来善待我们的大自然。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也正是源于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劳动是联系人和自然关系的中介

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基础,是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过程”。这说明了人正是以劳动这种特有的方式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用劳动实践来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然而,进入人类活动范围内的物质,并没有失去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依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所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所以,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遵循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人的目的的制定要服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相一致时,人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劳动实践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没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会遭到大自然以各种自然灾害的形式来进行的“报复”。

(三)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是和谐共生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就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这不仅仅表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的强调之中,更是体现在了马克思对人类劳动实践应该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重视上。人类应该要预见到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长远影响,恩格斯曾经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个报复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受到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既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它有两种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就是指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尺度;外在尺度就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考虑其他物种以及整个自然界生存发展需要的尺度。只有这样的生产才是与动物生产区别开来的真正的人的生产,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的自然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二、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些越来越严峻的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刻不容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以往的旧的农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理念和态度。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马克思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上的错误的原因,还有社会关系不合理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运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

启示二: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爱护大自然。理论指导实践,人类对大自然的观念、思想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知到生态危机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还与我国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水平较低有关,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亟须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的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而是要将人们从物质的拘役中释放出来,使一个人发展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丰富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

启示三: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视环境法制建设

从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协调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法制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估、化学物质污染防治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当然,仅仅立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健全协调环境执法的有效机制,将部分强有力的措施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社会监督也是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群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制度,确保公众参与到环境监督中来,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来。

启示四: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社会消费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来兴起的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作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这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更愿意选择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现代化的消费方式,是一种适度的消费。

参考文献

[1]朱洪强, 黄健.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学术论坛, 2011, 34(12): 15-19.[2]宋春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沧桑, 2011(4): 78-80.[3]张会伟.马恩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3(2): 8-10.[4]宋开元, 杨文选, 杨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003.[5]黄斌.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 2010, 22(005): 22-24.[6]崔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11-12.[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1: 15-21.[8]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 2010.[9]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 2010, 1: 009.[10]赵成.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23(6): 1-4.[11]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 [D].2008 年, 2008.[12]吴蔷.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010.[13]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2007.[14]宋冬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探析 [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5: 025.[15]栾亚丽.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实践生存论视阈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 2012(12): 5-7.[16]贾军, 张芳喜, 沈娟.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6(1): 78-81.[17]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博士论文, 2009.

下载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 学号:S201302246 )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别注......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谈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生态文明说起。自然而然想到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有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现状如何,如......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信一班 陈策力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