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试行)
京人社调发[2012]42号
2012年02月28日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首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促进引进人才公开招聘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重点围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金融、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及研发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区域重点企业进行,上述单位申报的高端岗位均可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央在京落地重大项目按照本市服务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三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重点。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要与首都发展重点结合,紧密围绕首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点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展开。
(二)立足高端。通过专项计划公开发布的人才引进岗位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应聘人选须符合我市人才引进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
(三)公开公平。通过规范公开招聘流程、严格笔试面试环节、加强监督引导力度,确保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
第四条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按照岗位需求申报、汇总发布职位、报名审核筛选、笔试面试确定人选、办理引进手续等流程进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由年度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确定。
第五条 用人单位为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申报;企业单位应属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或区域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三年以上,掌握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型企业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 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岗位必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且提供福利待遇条件与市场同等职位相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需为七级(含)以上岗位,并须明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
第七条 各用人单位上报的岗位需求须为本单位空缺职位,对于列入年度引进人才专项计划的需求岗位无特殊情况不再变更。用人单位未经批准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的人才,不列入专项引才计划。
第八条 报名应聘人选应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符合本市引进人才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行业领域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3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或研发技术人才;
(二)主持过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三)拥有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中高等学(院)校、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工作5年以上,具有行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五)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六)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型人才;
(七)其他北京市紧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根据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汇总情况,市人力社保局按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用人单位在年度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需求信息公布后通过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
第十条 按照发布职位规定条件,由各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后,由用人单位提前7天将笔试面试安排、考官组成等情况报各主管部门及市人力社保局备案。面试考官不得少于3人,至少1人为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人才引进,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用人单位可设定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试用考察期(在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内),为招聘人选在京期间工作生活便利,试用期间可直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二条 各用人单位应本着诚信原则参与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于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在全市通报并取消该单位引进人才资格。
第十三条 各区县人力社保局及各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公开招聘经验,对列入专项计划的单位进行跟踪和监督,重点做好已引进人才使用、成长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追踪评估,实现引进人才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引进人才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人才引进、使用和流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政策机制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
(二)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制造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机电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等现代制造企业;
(五)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国有重点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各区县重点支持企业;
(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来京投资企业、驻京研发机构、在京产业技术联盟及重大投资建设项目;
(七)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首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促进引进人才公开招聘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重点围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金融、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及研发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区域重点企业进行,上述单位申报的高端岗位均可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央在京落地重大项目按照本市服务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三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重点。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要与首都发展重点结合,紧密围绕首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点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展开。
(二)立足高端。通过专项计划公开发布的人才引进岗位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应聘人选须符合我市人才引进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
(三)公开公平。通过规范公开招聘流程、严格笔试面试环节、加强监督引导力度,确保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
第四条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按照岗位需求申报、汇总发布职位、报名审核筛选、笔试面试确定人选、办理引进手续等流程进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由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确定。
第五条 用人单位为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申报;企业单位应属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或区域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三年以上,掌握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型企业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 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岗位必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且提供福利待遇条件与市场同等职位相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需为七级(含)以上岗位,并须明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
第七条 各用人单位上报的岗位需求须为本单位空缺职位,对于列入引进人才专项计划的需求岗位无特殊情况不再变更。用人单位未经批准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的人才,不列入专项引才计划。
第八条 报名应聘人选应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符合本市引进人才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行业领域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3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或研发技术人才;
(二)主持过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三)拥有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中高等学(院)校、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工作5年以上,具有行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五)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六)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型人才;
(七)其他北京市紧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根据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汇总情况,市人力社保局按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需求信息公布后通过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
第十条 按照发布职位规定条件,由各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后,由用人单位提前7天将笔试面试安排、考官组成等情况报各主管部门及市人力社保局备案。面试考官不得少于3人,至少1人为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人才引进,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用人单位可设定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试用考察期(在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内),为招聘人选在京期间工作生活便利,试用期间可直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二条 各用人单位应本着诚信原则参与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于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在全市通报并取消该单位引进人才资格。
第十三条 各区县人力社保局及各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公开招聘经验,对列入专项计划的单位进行跟踪和监督,重点做好已引进人才使用、成长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追踪评估,实现引进人才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引进人才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人才引进、使用和流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政策机制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暂行)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首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促进引进人才公开招聘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重点围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金融、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及研发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区域重点企业进行,上述单位申报的高端岗位均可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央在京落地重大项目按照本市服务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三条 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重点。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要与首都发展重点结合,紧密围绕首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点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展开。
(二)立足高端。通过专项计划公开发布的人才引进岗位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应聘人选须符合我市人才引进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
(三)公开公平。通过规范公开招聘流程、严格笔试面试环节、加强监督引导力度,确保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公开、公平、公
正、有序进行。
第四条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按照岗位需求申报、汇总发布职位、报名审核筛选、笔试面试确定人选、办理引进手续等流程进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由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确定。
第五条 用人单位为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即可申报;企业单位应属于本市重点发展产业或区域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0万元且在京注册经营三年以上,掌握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型企业可适当放宽。
第六条 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岗位必须为高层管理或核心技术岗位,高层管理岗位须为部门总监、副总经理以上职位,核心技术岗位须为技术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等职位,且提供福利待遇条件与市场同等职位相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需为七级(含)以上岗位,并须明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
第七条 各用人单位上报的岗位需求须为本单位空缺职位,对于列入引进人才专项计划的需求岗位无特殊情况不再变更。用人单位未经批准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的人才,不列入专项引才计划。
第八条 报名应聘人选应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优秀业绩,符合本市引进人才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 2
周岁,身体健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行业领域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3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或研发技术人才;
(二)主持过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三)拥有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四)在中高等学(院)校、卫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工作5年以上,具有行业领域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五)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六)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技能型人才;
(七)其他北京市紧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第九条 根据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汇总情况,市人力社保局按行业领域公开发布职位信息。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需求信息公布后通过招聘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
第十条 按照发布职位规定条件,由各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定进入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笔试面试人选名单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后,由用人单位提前7天将笔试面试安排、考官组成等情况报各主管部门及市人力社保局备案。面试考官不得少于3人,至少1人为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 对于确定招聘人选为非本市户籍的,用人单位可为其申请办理人才引进,配偶及子女可随调随迁。用人单位可设定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试用考察期(在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内),为招聘人选在京期间工作生活便利,试用期间可直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第十二条 各用人单位应本着诚信原则参与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于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在全市通报并取消该单位引进人才资格。
第十三条 各区县人力社保局及各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公开招聘经验,对列入专项计划的单位进行跟踪和监督,重点做好已引进人才使用、成长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追踪评估,实现引进人才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引进人才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人才引进、使用和流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政策机制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引进人才专项计划重点产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
(二)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制造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机电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等现代制造企业;
(五)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国有重点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各区县重点支持企业;
(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来京投资企业、驻京研发机构、在京产业技术联盟及重大投资建设项目;
(七)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
第四篇: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淮安市楚州中医院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医院人才强院战略,使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引进人才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考核和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单位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医院成熟人才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
第三条 医院引进人才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岗位需要为前提,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关系。
第四条 医院人才引进工作坚持如下原则:
1、满足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原则;
2、按照适用、精干、高效的原则,各专业、各层次人员配置均衡原则;
3、严格考核,坚持标准原则。
4、重点保证临床医、护、技队伍建设需要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方式
第五条 医院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保证招聘工作质量,确定岗位职数和岗位要求,编制本单位人才引进计划。
第六条 对引进人才要进行严格考试和考核。
第七条 医院引进人才工作,院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定期研究、检查人才引进工作,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第八条 人才引进工作由医院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具体操作。第三章 引进高校毕业生实施与管理
第九条 医院原则上引进本科毕业生以上学历者和个别急需专业优秀的其他毕业生。
第十条 医院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应符合如下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在校期间表现好,未受学校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
3、同意按用人单位规定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一条 每年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制定引进计划,计划确认后,统一上报卫生局。
第十二条 医院根据需要,可以采取面试、笔试和测评等多种手段对有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进行评估。
第十三条 医院按条件,录用高校毕业生后与之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必须明确解除协议的条件和承担的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 高校毕业生在每年8月1日前到医院报到,报到时,应持毕业证、学位证、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介绍信。
第十五条 医院组织报到的毕业生体检,体检不合格的予以退回。第十六条 引进高校毕业生上岗前,要参加岗前培训。
第十七条 岗前培训考试合格者,在科室轮转一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与医院签订正式聘用合同。
第十八条 工资待遇:
(一)经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未取得执业资格前,享受和医院同类人员相同标准的工资、津贴(不含住房公积金)。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与医院签订聘用合同后,根据国家、市政府和单位的有关规定,乙方的工作岗位,工资按国家和本院规定的工资标准发放。
(二)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医院给予一次性补贴:博士研究生:8
万元;硕士研究生:5万元。
(三)研究生以上学历有事业编制,其他毕业生暂办理人事代理,通过卫生局举办的人事招聘考试后,可以办理编制手续。
第十九条 凡是经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两年内未考过医师执业证书,护士一年内未考过护士执业证书者及相应执业资格证书者或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医院不再与本人签订下聘用合同。
第四章 引进成熟人才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条 引进成熟人才的范围
(一)正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
(二)副高级职称者;
(三)具备较强临床业务能力的中级职称者;
(四)医院急需的且有执业医师(护士)证书的实用型人才。第二十一条引进的成熟人才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敬业勤奋,团结协作,为人正直;
(二)医技人员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护士应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
(三)年龄要求:正高职称50岁以下,副高职称45岁以下,中级职称40岁以下,其他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医院急需的比较优秀的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外聘及返聘的老专家年龄要求为:男70岁以下,女60岁以下。
(四)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者,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精深,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为吸引成熟人才,医院将:
(一)提供发挥人才技术专长的事业平台;
(二)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协助提供住房信息;
(三)协助解决子女入 托或入学;
(四)按国家政策享受我院在岗职工福利待遇。
第二十三条 引进成熟人才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规划与公开招聘
1、医院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相关规定,制定人才引进计划,确定需要引进人才的类型、规模、岗位设置、来源、使用计划、承担学科建设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等,人事部汇总后报院务会审批。
2、院务会根据提交的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医院近期或中长期人才引进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3、经医院批准后,由人事部实施公开招聘。对于个别急需的岗位且条件合适的人选,经推荐可作为特殊情况,直接进入应聘、评聘程序。
(二)个人申报与推荐
1、应聘者提交书面申请及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材料。
2、人事部会同业务部门对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和成果进行初步审查后,提出意见,提交院委会决定。
(三)综合评价
根据应聘者提供的材料,中级及以下职称者由医务科(护理部)和所在科室负责考核;高级职称者和学科带头人由医院组招聘领导小组进行面试考核;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掌握的有关信息,组织专家小组对人选情况进行评审,并提出书面意见。必要时可聘请院外专家评审并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提出意见,报院务会审批。
(四)引进决定
院务会就是否引进、引进的类别、应该享受的待遇,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做出决定。
(五)特别程序
对高级职称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人员可不经过学术能力评价程序,直接提交院务会作出决定。对个别医院急需引进的人员,也可视情况启动特别程序。
(六)考核评审合格者,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第二十四条 引进人才的管理
(一)经医院批准后,引进人才应在规定时间内到院报到,签定《淮安市楚州中医院引进人才协议书》。医院兑现相应待遇。
(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由院办(人力资源部)负责,其他引进人才的管理主要由所在科室负责。用人科室应根据医院有关规定,积极为引进的优秀人才创造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各项条件。引进人才原则上应完成不低于同类岗位人员标准的工作任务。
(三)对引进人才实行岗位聘任制,采取期中考核和终期评估的管理机制,由所在科室负责对其单独考核,考核评价与结果报人力资源部。考核结果与人才专项津贴的发放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挂钩。对未能完成岗位职责的人 5 员应及时提出告诫,考核不合格者可终止聘任和各项待遇,并按照医院相关考核办法处理。
(四)到医院工作不满服务期限的,因各种原因离开医院的引进人员,应按照协议书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五条 如有下列情况医院可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医院考核中不合格者;
(二)出现重大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者;
(三)严重违纪违规者;
(四)触犯法律受到司法惩处者。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六条 薪酬待遇
(一)根据国家、市政府和单位的有关规定,乙方的工作岗位,甲方按月支付乙方工资,工资按国家和本院规定的工资标准发放。
(二)以上工资60%按月固定发放,其余的按月考核发放;在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前由医院承担;在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后,固定发放部分由医院承担;考核部分参与科室绩效分配;科室应按其绩效分配办法与原有人员同等对待。当科室分配低于协议规定考核部分时由医院补齐差额。
(三)除享受国家、本院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高级职称5年内,中级职称3年内可享受本单位人才专项津贴,正高及学科带头人3000-5000元/月,副高2000-3500元/月,中级1000-2500元/月,其他人员1000-1500元/月;
(四)试用期按以上标准的90%发放。
(五)以上薪酬随医院发展与全院职工同比增长。
(六)协助解决异地夫妻分居:根据本地政府人事管理政策,结合医院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尽可能为其配偶解决工作,子女就学等问题,解除引进人员的后顾之忧。
(七)特殊拔尖人才待遇面议。
第二十七条 对正式签订聘用合同的高层次成熟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费及科研经费启动资金。
安家补贴费标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正高级职称及学科带头人每人补贴15万元;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者每人补贴10万元;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职称者每人补贴8万元;职称以引进时为准。夫妻双方均符合相应条件的,按高层次者标准享受。
科研启动经费:正高级职称及学科带头人:8万元;副高级职称者:5万元;中级职称以上人才 2万元。按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实施管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服务期
我院对于引进人才聘用高级职称人才最低服务期限一般为10年,中级职称者最低服务期限为5年,前六个月为试用期,试用期结束时,由医院组织对其进行考核,提出意见。经考核合格者,医院与其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对于试用期内表现不符合医院要求的引进学者,医院有权解除协议。凡我院引进的上述人才,必须在我院工作满5年后方可申请离院;因照顾夫妻关系调入我院的职工,被照顾方服务期增加3年方可申请离院。服务期年限计算:实际工作满一年算一年服务期,不满一年不计算。服务年限不含以下时间: 7(1)半年以上脱产学习时间(医院批准的除外);(2)半年以上病假时间;(3)其他各种原因离院半年及以上时间。
第二十九条 本院人才引进的待遇规定与楚州区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如有重复的不可同享,但可以就高享受。
第三十条 安家费支付方式
医院暂以借支的方式向引进对象支付安家费,待引进对象服务期满后撤出借据。被引进人员以辞职、自动离职、调出本院、自费出国等任何形式离院,均须全额归还安家费,医院保留要求其缴纳利息及追究其他责任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引进的人才均实行合约管理,按照责、权、利一致原则签订《人才引进协议书》(附件1)。若有违约,按协议处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xx公司人才引进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第三层次人才,充实和改善企业高端或实用型专业人才队伍,推动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根据《xx省企业引进海外创新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进工作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坚持“尊重人才、公开选拔”,“统筹规划、重点突出”,“能力为先、德才兼备”,“择优录用、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为目标。
第三条 引进人才要有利于促进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有利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有利于新项目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集团公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队伍结构的优化。
第二章 引进的重点、标准和方式
第四条 引进对象是企业发展所急需和紧缺的各类人才,重点引进具有与本企业业务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长的技术人才或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优先引进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引进能够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性技术 1
方面实现突破的实用性人才,引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新人才,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本人愿意来集团公司工作或服务,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2、拥有技术专利的专业技术人才;
3、因设立新项目、技术课题攻关等需聘请的专家学者;
4、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
5、具有特殊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6、急需专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
第五条引进的人才必须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身体健康。
第六条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探索、实践各种柔性引进模式,实现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重。
第七条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的限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采取调入、聘用、兼职、专家联系制度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
第八条 对可以转移人事档案关系的,采取调入方式,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并备案。
第九条 对不能转移人事档案关系的,采取聘用方式,根据项目和技术攻关签订专门服务协议。
第十条 对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身体健康、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专家,采取兼职、返聘或专家联系制度的形式。
第三章 引进人才的程序
第十一条 编制计划。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编制方案,并组织实施,然后报集团公司备案。对层次较高或拟安排关键岗位的人才,报集团公司汇总,经研究同意后,再由用人单位具体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必要时,集团总公司可统一组织安排。
第十二条发布招聘信息。引进人才要面向国内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人才信息,可采取校园招聘、网络媒体宣传、人才市场招聘、在职职工和知名人士推荐、管理咨询公司和猎头公司寻找等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资格审查。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负责人才的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确定符合条件的人选名单。
第十四条考试或面试。刚性引进原则上要进行笔试和面试,也可根据实际简化程序。柔性引进人才根据引进对象、使用性质和方式不同,可采用面试、协商、谈判等灵活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体检、考核。经考试、面试、协商、谈判达成初步意见后,由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进行考核,重点了解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刚性引进考试、考核合格后,由用人单位组织查体。
第十六条确定人选。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根据考试、考核、协商、谈判等方面情况提出人才使用意见,经企业研究后确定引进人选。对层次较高或拟安排关键岗位的人才,需报集团公司研究确定。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引进性质办理相关引进手续。
第四章 引进人才的待遇
第十七条对招聘引进的国家重点院校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与单位正式职工同样管理,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其中,211大学或985大学的学生最高可享受同类普通大学毕业生2倍的基本工资,多出部分作为人才补贴发放。
第十八条 从外单位调入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可根据人才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同类人员1到3倍基本工资的标准执行。多出部分作为人才补贴发放。对急需且贡献特别突出的人才,经集团公司同意,可适当突破,按市场用人价格确定。
第十九条引进的人才,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不受所在单位技术职称岗位职数的限制,可直接聘任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享受相应待遇。
第二十条对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按其贡献大小,也可在月基本工资之外再当增加奖励薪酬。
第二十一条因设立新项目、技术课题攻关等聘请的专家学者,由用人单位与专家评审组根据项目规模大小、课题难易程度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1到3倍基本工资(特殊人才可按第18条增加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加发奖励薪酬。
第二十二条对引进的人才,经试用合格可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同时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签订服务协议,协议中要注明基本工资和人才补贴数目以及必须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在此期间不能向其他单位流动,否则,用人单位可向本人追回已领取的人才补贴。
第二十三条 对引进的特殊高层次人才,可每年安排一次健康查体,优先参加公司举办的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
第二十四条 对特殊高层次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住房、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第五章 引进人才的管理和考核
第二十五条 为加强和规范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工作,各单位应成立人才工作考核小组。由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具体负责对引进人才的道德素质、思想表现、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第二十六条建立引进人才信息库。坚持引进、使用、考核相结合,集团公司政治部和用人单位负责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不定期跟踪评价,并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指导、促进他们与企业同步和谐发展。
第二十七条建立单位领导联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制度。领导干部要确定高层次人才联系对象,倾听意见,加强联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十八条引进的人才应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用人单位职工管理办法统一管理。
第六章 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二十九条集团总公司成立由党委书记、总经理任组长,组织、人事、劳资、财务、技术、纪检、法律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引进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办公室设在政治部,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三十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按工资总额的0.5 %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实施。
第三十一条 引进人才是集团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领导和人事部门同志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长期坚持。各单位要抓住人才工作的重点,突破难点,着力解决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人才引进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对于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又与我公司或所属单位签订服务协议的人员,如原单位向我公司或所属单位提出追偿的,由本人承担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集团总公司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各单位可结合企业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自己的引进办法,以更好地做好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