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50年

时间:2019-05-13 18:4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教育5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教育50年》。

第一篇:幼儿教育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

编者按:金秋十月,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又恰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我们特编发了“幼教五十年”这组文章,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将以连载形式刊发,本期为第一部分。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相信,读者会从这组文章中领悟到很多很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50年大事记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史慧中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幼儿教育(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幼儿教育事业获得新生。

一、设置专门机构领导幼儿教育事业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成立高等教育部,中央教育部机构相应调整,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部的一个直属单位。幼儿教育事业在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下迅速发展。

二、明确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称《共同纲领》)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要“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中国妇女从此翻身解放作了主人,幼儿成长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关注。

1951年10月,《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园收三足岁至七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

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明文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据此,新中国幼儿园必须承担教育幼儿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三、改造旧幼儿教育与建设新民主主义幼儿教育并进

1949年12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向工农开放”,并在明确全国教育工作总方针时指出应“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针对幼儿教育当时的基本情况,根据《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精神,中央教育部幼儿教育处认为当时的“幼稚园”“一般是旧社会的遗产”,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典型,创造经验,打好基础,准备迎接经济建设高潮到来的文教建设高潮中发展学前教育的新任务”。幼儿教育面临着改造旧教育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并进的任务。

(一)接受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婴幼儿慈善机构

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政务院相继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和《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1951年1月,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教育部、内务部、全国妇联为此从1951年开始,共同领导了对外国在我国设立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的接受工作。这次接受工作最终将200余所外国“慈善机构”中的幸存者拯救了出来。

(二)向工农子女打开幼儿教育机构的大门

教育向工农开门对幼教机构而言,便是向工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子女开门。中央教育部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废除幼稚园的招生考试制度,经报名登记和核实情况即可,父母双方因工作家中无人照顾的幼儿得以优先录取;②日常在园时间从过去的半天予以延长,以利劳动妇女正常工作,并取消寒暑假制度;③家庭经济困难的劳动人民子女保教费用可以减收或免收;④支持在工人住宅区设立幼儿园。昔日无权问津的工农等劳动人民子女,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保障下,从此成了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

(三)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经验,继承老解放区幼儿教育工作精神

1950年9月,苏联幼儿教育专家戈琳娜被聘为中央教育部幼儿教育顾问,1954年,由马弩依连柯继任。两位幼教专家定期参与教育部对全国幼儿教育情况分析工作,赴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对幼儿师范学校和幼儿园工作进行考察指导,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讲座。苏联幼教理论和经验在我国得到系统而广泛的传播。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指定北京市六

一、北海和分司厅三所幼儿园(院)为学习苏联的实验基地,翌年,又增加中央军委保育院和北师大二附小幼儿园两所实验园。苏联专家每周一次轮流到这些幼儿园观摩和分析教育活动,全国各地经常派人参加。1950年9月4日,教育部正式通知全国幼教工作者学习《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和《我的儿童教育工作》等书,各地幼儿园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向苏联学习。

在教育部确定的向苏联学习的五所实验幼儿园中,六一幼儿院和中央军委保育院系创办于老解放区的幼儿教育机构。两院的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艰苦环境中为保护和教育革命后代所付出的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在学习苏联过程中也得到明显体现,不但保证了向苏联学习的质量,同时也对各地幼教工作者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她们“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以及所创造的保教结合的原则等宝贵经验,在当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播,以至影响了对老解放区先进保教经验和资料的整理、保存和继承。这对建设我国自己的幼教理论是一大损失。

(四)制订政策性文件,指导幼儿教育事业

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在给教育部马叙伦部长的信中提到:“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1月,毛主席在给马叙伦部长的信中又强调:“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据此,中央教育部幼儿教育处处长张逸园在1951年6月《人民教育》杂志发表的《对幼稚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新的幼稚园教学原则”是“全面发展”,“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理上、意识上、行动上得到正确的成长、发展和变化。使他们的身体、智力、道德习惯及爱美观点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幼儿园促使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奠基作用。同时,借助苏联理论和老解放区某些经验,教育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下称《规程(草案)》)经1951年8月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通过,1952年3月18日由中央教育部正式颁发试行。《规程(草案)》对幼儿园的任务、目标、学制、设置、领导、教养原则、教养活动项目、组织会议制度、经费、设备等,分成七章作出规定。

《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经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讨论后,干1952年颁布试行。《纲要(草案)》本着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养原则,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要点作了阐述和规定,并对六类教学(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的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设备要点作了规定,使幼儿园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计划和学科教学思想。但同时也为单一的学科课程定下了实践模式。

(五)总结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经验

1954年10月,“北京、天津两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揭开了总结本国幼教工作经验的序幕。1956年6月18日,教育部又向河北、吉林、广东、内蒙古等15个省(自治区)教育厅下达了《关于组织幼教工作者收集和总结经验的通知》,建议全国各地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幼教工作者收集和总结经验,并对如何收集和总结经验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此后,积累和总结经验之风在各地兴起,实际工作者的工作信心也日渐增强。

与此同时,中央教育部幼儿教育处专门设立了研究室,承担起“收集、总结并推广幼儿园经验”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北京、天津等市也相继成立幼儿教育研究室。

教育部对玩、教具制作和设计生产也给予了重视。1951年8月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期间,便展出了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制的玩具和教具。1952年,根据北京市吴晗副市长的批示,北京市召开了玩具座谈会,全国妇联、教育部、儿童玩具厂均有代表参加。1956年,我国出版了《幼儿园自制玩具、教具介绍》一书,对在有限经济条件下的幼教机构充实玩具以促进幼儿发展起了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1954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组织各层次幼教工作者编写《幼儿教育工作指南》一书。书中阐述了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各年龄班各项活动的教育纲要,介绍了活动的组织方式方法,强调将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的各种活动之中,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附有大量幼儿园教材,是较全面体现我国学习苏联幼教理论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成果。

然而,在重视学习苏联及总结我国幼教经验的同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则遭到全盘否定和批判。这种无情的粗暴的批判违背了政府关于“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的政策。

四、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领导关系,加强托幼干部的培训

建国初期,托儿所、幼儿园的称呼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托幼机构领导关系不明,影响了托幼事业的发展。中央教育部小学教育司为此于1950年12月致函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陈述托儿所与幼儿园的划分和领导关系问题,建议以儿童三周岁为托儿所与幼儿园的分界,托儿所归卫生部门领导,幼儿园归教育部门领导。

1956年2月23日,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下称《联合通知》),对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问题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托儿所和幼儿园应依儿童的年龄来划分,即收三周岁以下的儿童者为托儿所,收三至六周岁的儿童者为幼儿国”,“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法令、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儿童保健等业务,在托儿所的方面,则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幼儿园内的托儿班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幼儿园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托儿所内的幼儿斑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主办单位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工作。至于民政部门所办的救济性质的托儿所、幼儿园仍由民政部门主管,但其业务亦应分别由卫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联合通知》还将培养和训练干部专门作为一个问题予以规定,要求卫生、教育行政部门除分剔负责“培养与提高托儿所、幼儿园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外”,“还须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为保教事业干部的培养与提高而努力”。

五、依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宋庆龄于1949年7月即亲自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幼儿园。1951年11月,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宋庆龄任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后,和教育部、全国妇联、卫生部等单位密切联系,积极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一)接办私立幼儿园

根据1952年9月教育部《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精神,某些私立幼儿园,如南京陈鹤琴主办的鼓楼幼儿园、重庆刘文兰主办的景德幼儿园等,由私立改为公立。(二)依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幼儿园

1953年6月,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幼教机构“也要从实际出发,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955年1月,国务院发布教育部《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定》,明确提出各工矿企业”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得独立或联合创办职工子女中、小学和幼儿园”,同时,要求”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职工子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用书”等予以“规定、指示、布置与检查”,并“协助解决师资”。据此精神,1956年2月23日,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在《联合通知》中指出:“托儿所、幼儿园的发展,必须更好地依靠群众,配合群众团体——妇联、工会,动员多方面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托儿所、幼儿园应贯彻整顿、巩固、稳步发展并以工厂、机关、团体、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发展重点应放在工业地区和大、中城市。至于农村,应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互助组办理季节性的托儿所和幼儿园。”《联合通知》还规定应该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积极发展托儿所、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条件下办一些幼儿园起示范作用”。同时指出,“托儿所、幼儿园可用多种多样办法办理,但必须以整日制(即日托)为努力方向”。

1956年3月20日,教育部、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发出《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教育工会组织的积极协助下,依靠群众,举办各种类型的托儿所”的必要性,并要求“积极改进其工作,使之巩固、发展”。

在当时“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幼儿园发展迅速。

六、注意幼儿教育师资培养

(一)幼儿园师资培养

1952年7月16日颁发《师范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下称《师范规程》),规定“培养幼儿教育的师资”是师范学校的任务之一。幼儿园师资培养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便有了法规保证。

《师范规程》明确经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资应“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基础”,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为完成幼儿园师资的培养任务,可独立设置“幼儿师范学校”,或在“师范学校”内“附设幼儿师范科”,其”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此外,“师范学校得附设师范速成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定为一年”,还可“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为在建国初期的有限条件下培养正规幼儿园师资提供了多种渠道。

《师范规程》规定,“为了便利学生观摩实习,应设附属小学或幼儿园,或由所在地教育行政机关指定附近小学、幼儿园为实习场所”,使”总则”中“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针”和“教育原则”中“应注重参观、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得以落实。

1956年5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初级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

1956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养员的指示》(下称《指示》),提出“今后必须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下,及时地完成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的任务”。《指示》指出,“幼儿教育紧跟着让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事业的迅速前进,也将有很大的发展,因此,今后有关幼儿国师资的培养供应,也必须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步骤”,并对大量培养幼儿园教养员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作了提示。

政府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视和切合实际需要的多种政策,使正规幼儿师范学校与各种培训相结合的手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中指出: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根据同年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的精神,将分散于一些高校的有关专业,适当合并,以利集中力量,形成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培养基地。

(三)关心幼儿园教职员工生活

1956年6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所需经费开支问题回复福建省教育厅的公函》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职员工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关规定执行。所需经费按内务部、财政部、国务院人事局联合通知中各项规定执行。幼儿园教职员工有了与机关干部同等的生活待遇和保障。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幼儿教育(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

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幼儿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曾一度出现发展失控现象。1961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恢复正常。

一、幼教机构稳步发展,幼教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1953年为3900所,1957年增加到4400所;工矿、企业、机关等部门主办的幼儿园,1953年为500所,1957年增加到3400所;民办幼儿园,1953年为1100所,1957年增加到8600所。在多种类型幼儿园同时增长的情况下,工矿、企业、机关等部门办的幼儿园的增长最为明显,这反映了《联合通知》中关于“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在城市中由厂矿、企业、机关、团体举办”幼儿园的方针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与幼儿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1956年为4500所,1957年减少至4400所;民办幼儿园,1956年为11500所,1957年减少至8600所。这说明《联合通知》中按年龄划清托儿所与幼儿园界限和有关“主办单位应采取有效办法对不合格的幼儿园进行检查和整顿”的规定产生了作用。至于工矿、企业、机关等部门主办的幼儿园,1956年为2500所,1957年为3400所,一年内增长了36%,则反映了《联合通知》中将城市幼儿国的发展重点放在工矿、企业区的方针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特点。

1956年11月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下称《规定》),要求幼儿国“严格执行”,以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方针”。《规定》的某些具体要求至今仍应是幼儿园努力遵守的。但是,由于当时将“作业”阐释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或复习”,较少注意因儿童个体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以致幼儿园较长时间存在“偏重课堂教学”和“千园一面”的现象。

195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幼儿教育义务视导员进行视导工作的办法》,提出要“广泛就地组织有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担任义务视导员,在教育行政部门幼教科(或组)的领导下,进行视导工作”,义务视导员“有责任传播优良的工作经验,帮助各园提高工作质量”。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教育部幼儿教育处主办的季刊《学前教育》于1957年9月1日正式公开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幼儿教育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6年9月开始为学前儿童举办了《小喇叭》专题节目,孙敬修、曹灿等专家播讲故事,不少幼儿园将该节目作为每日固定的幼儿活动内容。上述传播媒介对提高幼儿园教师水平、丰富幼儿活动内容和促进幼儿发展,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发展“大跃进”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全国应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幼儿园的任务”。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还提出公社“要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使每一个孩子比在家里生活得好,教育得好„„父母可以决定孩于是否需要寄宿„„公社必须大量培养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合格的保育员和教养员”。

在当时强调数量发展的形势下,“三天托儿化”、“一夜托儿化”、“实行寄宿制,消灭三大差别”等口号和行动,在农村纷纷出现,只顾将全村幼儿集中同吃、同住,不顾中央指示中“要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质量要求。1957年,全国幼教机构16400处,1958年猛增至695300处。其中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数只从1957年的4400处增至1958年的4500处,而农村幼儿园则从1957年的8600处猛增至1958年的686000处。1960年,全国幼儿园又增至785000处,入园幼儿增至29331000人(1959年为2172200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我国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违背了幼教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对有的地区适应现实条件和幼教特点的比较理智的措施颇为重视,并将有关文件原文转发至全国各地、力图对发展失控地区能有积极影响。1958年7月22日教育部《转发江苏等省关于办农村幼儿园的四个文件的通知》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件。但是,这类文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幼教机构发展失控的状况。

三、幼儿教育学术进展受阻

1958年8月,教育部主办的《学前教育》杂志和《教师报》、《人民教育》同时停刊。同月,北京师范大学邀请京、津两地有关学校和科研机关研究人员举行座谈会批判心理学教学中的“资产阶级方向”,指责心理学以心理分析代替阶级分析。《光明日报》则发表《拔掉资产阶级教育科学中的一面白旗》的社论,对心理学教学予以批判。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不要按正式文件使用的通知》,声明“《指南(初稿)》系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研室起草的,尚未经起草委员会及教育部审查”。北师大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给《指南(初稿)》罗列了“篡改党的教育方针”、“丑化劳动人民”、“反动的儿童中心主义”等罪名,横加批判。1961—1962年,虽然对《指南(初稿)》重新作了评价,认为应该重新认识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的必要性,但批判时所出现的大量口号化、形式化、成人化的错误,对幼儿教育学术研究的影响则是长远的。

四、幼儿教育起步恢复正常秩序

1960年12月15日,杨秀峰同志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上发言,在谈到1961年教育事业计划问题时指出“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幼儿教育”。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幼儿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师资等实际条件采取了保留、撤销、充实等手段,朝着巩固和提高的目标逐步恢复正常发展秩序:(一)幼儿园发展情况逐步稳定

1960年全国有幼儿园785000所,1961年减至60300所。其中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减少并不显著,大量减少的是其他部门及民办集体类型幼儿园。在中央八字方针指引下,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逐步定向下正常和稳定。(二)幼儿师范学校重新受到重视

1961年10月25日—11月2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工作会议。1962年1月《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报告》(下称《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师资培养。《报告》提到“三年制的幼儿师范,主要是培养大、中城市重点幼儿园的教养员,目前不能多办”,“应该多办初级幼儿师范,招收相当于高小毕业程度的青年,培养成为城镇和农村幼儿国内教养员,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因地制宜”。《报告》还明确提出“幼儿师范的教材,教育部准备组织力量分工编写,积极解决”,“幼儿师范,以政治、语文、数学、幼儿教育学为主要学科,同时各年级都要安排教育见习和实习”。幼儿师范学校由1952年的2所增加到1957年的20所,在校学生数由2100人增加到15287人。大跃进年代的1960年,幼儿师范学校增加到89所,在校学生增加到69278人。经过调整整顿、1963—1965年期间,中级幼儿师范学校稳定在19所,每年在校生也稳定在5000人左右。从此,培养幼儿园教师由初级幼儿师范转为以中级幼儿师范为主(1958年初级幼师生占在校生总数62.2%,1959年下降为占45%,1962年下降至只占3%),幼儿园教师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恢复幼儿园工作秩序

为促使幼儿园教育工作尽快趋向稳定,从1962年开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培养幼儿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常规,上海市制定了《幼儿园工作条例30条》和《幼儿园品德教育提纲》,江苏常州市制定了《幼儿园工作条例》等。

五、全国幼儿教育领导力量削弱

恢复整顿时期,教育部精简机构,幼儿教育处被撤销,仅保留1名原幼教处干部在普通教育司综合处处理有关日常事务。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部基本上没有对幼儿教育工作下发文件指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幼儿教育(1966年5月至1976年9月)

一、全盘否定党和政府的幼儿教育路线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幼儿教育界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暴。

有关幼儿教育的大、小字报,将主要矛头对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幼教路线,甚至将它批判为“一条极力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教育路线的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如:解放妇女劳动力和教育幼儿的双重任务被批判为“脱离阶级斗争,单纯以生产为中心”;建国初期学习苏联幼教理论被批判为“大肆吹捧、贩卖修正主义货色”;成立于老解放区的六一幼儿院被批判为“培养特殊阶层的、阴谋复辟资本主义的黑样板”;整顿、巩固、提高公社幼儿园被批判为“强调物质设备,鼓吹业务精神,吹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

二、幼儿教育的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

1966年3月5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发出在教育战线上掀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通知,要求学校、教师“以政治统帅业务”,“狠抓教育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幼儿园教育工作也突出了“政治”和“阶级斗争”。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被批判为“忽视德育”。科学的体育内容被扣上“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取而代之的是违反科学的近乎愚昧的措施。

幼儿园德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性集中体现在幼儿参与成人的阶级斗争活动。例如,幼儿园增设了“政治课”,主要教材是“毛主席语录”、“评法批儒材料”等。至于文明礼貌、互助友爱、五爱教育等均被排斥于德育内容之外。

由于将认识环境和发展智力均作为智育第一进行批判,加之《人民日报》等报刊对《园丁之歌》的围剿,原有儿歌、故事、童话等文艺作品均被视为封、资、修的糟粕,幼儿园已无智育可言。

至于美育,则更被视为是追求美的资产阶级思想而砍掉。

三、幼儿教育机构横道摧残

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幼教管理制度,被视为“管、卡、压的手段”遭到批判;教师和保育员的合理分工,被扣上“资产阶级法权”的帽子而取消,国内各类工作由全体教职工轮流担任;又红又专的园长和教师成了“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遭专政,政治和专业条件并不强的工作人员获取幼儿园的领导权。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停办,全国当时只剩下一所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该校在经过了“停课闹革命”后,至70年代初才开始举办短期培训班。幼儿园十多年中断了师资来源,各级幼教行政单位被撤销,一些幼儿园被解散,一些幼儿园的房屋、场地被挤占。

四、幼儿教育生机缓慢回升

十年浩劫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遭到空前灾难。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有的地区在重重困难之中,仍然本着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坚持着正确的办园道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优生优育同幼儿教育事业联系了起来,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回升。1975年,卫生部妇幼局在江苏省如东县召开了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幼儿教育座谈会。此后,江苏省乃至全国推广了如东县三项工作一齐抓的工作经验。江苏省委宣传部并通知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教师赴如东县辅导和培训幼教师资。有的地方逐渐恢复或重建幼儿师范学校,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在1975年恢复。

全国幼儿园从1965年的19200所增加到1973年的45500所,在园幼儿从1713000人增加到2450000人。到1976年,全国幼儿园增加到442600所,在园幼儿增加到13955000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幼儿教育(1976年10月—1999年6月)

1976年秋,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幼儿教育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体系提供路线方针保证(一)党和政府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

1978年,教育部在普通教育司设立幼教特教处。失去国家机关专职领导已达16年之久的幼教事业又有了行政领导机构。

197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恢复。1979年6月18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十分重视发展托儿所、幼儿园,加强幼儿教育”。不久,经康克清协调,教育部、卫生部、计委、建委、农委、财政部、商业部、民政部、劳动总局、城建总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等13个单位于1979年7月21日至8月7日联合召开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由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以加强对托幼工作的领导。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上述13个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负责同志组成,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任组长,办事机构设在全国妇联。会议同时要求各省(市)成立地方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以保证全国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全国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于1981年5月在中南海召开了京、津两地托儿所、幼儿园代表座谈会,万里副总理到会讲话,指出“幼儿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发展幼儿师范,大学也应该设立幼儿教育专业”,对托幼工作质量提出进一步要求。

1982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注重发展学龄前教育”,明确提出“六五”期间幼教事业的发展指标为:从“1980年1151万名入园的幼儿数增加至1985年的1800万名”。但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设在全国妇联的办事机构因国家机构改革被撤销,而该机构的工作任务又未明确由哪个部门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国家教委等8个部门向国务院办公厅作了《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下称《分工请示》),国务院办公厅于1987年10月15日正式转发了这份请示。

《分工请示》明确托幼事业“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依靠部门、单位和集体、个人等方面力量”发展,“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并规定“有关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由国家教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共同研究”,“属于各部门分工的工作,又需同其他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既突出了幼教事业的教育属性,又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加强领导,多渠道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特点。

90年代后,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部分地、县均成立了儿童工作协调机构,加强了对托幼工作的领导。

(二)制定政策性文件,指导不同时期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1.拨乱反正时期(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

针对幼教机构较多集中于城市,受“四人帮”破坏也最为严重的现实,教育部于1979年11月8日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下称《城市条例》)。《城市条例》对幼儿教育的方针、目标、内容和制度所作的详尽规定,有助于幼儿园工作人员把握方向,较为迅速地恢复了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秩序。

1981年10月3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试行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通知》(下称《教育纲要》),作为“各类幼儿园进行教育工作的依据”,要求各地幼儿园结合实际试行。《教育纲要》继承了50年代《教学纲要》的主要精神,并将教育观念提到了新的高度。在颁布《教育纲要》的同时,教育部委托上海市组织编写了幼儿园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通过上海教育出版让绘编出版与教材配套的挂图。

2.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时期(1982年9月至1992年9月)

根据我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的最大的国情,教育部颁发了两个政策性文件:①1983年9月21日,发布了《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②1986年6月1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意见》,文件首先肯定了创始于1979年湖南桃江县的学前一年幼儿教育这种做法,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学前班的教师教学用书,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上述文件的颁布,促使农村幼儿园迅速发展:县镇幼教机构由1982年的11293处增至1992年的24044处;农村幼教机构由1982年的91809处增至1992年的111016处。1992年,全国小学附设学前班占幼教机构总班数的42.5%,其中农村学前攻占54.2%,县镇学前班占29.2%。1993年,学前班已占全国幼教机构总攻数的44.6%,其中农村学前进占56.2%,县镇学前攻占30.3%。实践证明,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学前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斤转发了国家教委等8个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的通知,将发展托幼事业提到了与民族素质密切相关的战略高度。据此精神,教育、卫生、建设等部门根据各自分工制订文件,引导托幼机构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以达到为幼儿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目的。例如,卫生部制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教委制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劳动人事部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等等。

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斤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下称《条例》),1989年9月11日以国家教育委员会第4号令发布。《条例》对幼儿园的基本条件、行政管理、保教工作等作了规定。

由于加强了科学管理,幼教机构在依法治教的轨道上获得了稳步的发展:1990年,全国各类幼儿园(班)17.2万处,较1980年增长5%;在园幼儿1972万人,较1980年增长50%。全国3—6岁幼儿入园(班)率由1978年的11.3%提高到1990年的26.3%。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的精神,国家教委于1989年6月5日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重申1981年《教育纲要》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促使幼教现代化的教育原则。

3.加大改革力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92年10月至1999年6月)

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1992年7月,国家教委在《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中要求“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使教育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服务”。

1990年,李鹏总理签署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发展世界宣言》。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我国政府参加签署的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从1992年4月1日起在我国生效。

1991年9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2月公布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编制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5年3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些国家法律和纲领性文件,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与人类未来之间的关系提到“人口素质基础”和“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的高度。面对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儿童保教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的实情,幼教界将促进少数民族、边疆和贫困地区幼教事业发展,改善广大幼儿生活和受教育条件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卫生部医政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司、中国残联康复部等单位于1993年6月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学龄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最终目的出发,幼教工作者将视野从正常幼儿教育扩展至特殊幼儿教育。

根据江泽民主席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体办学和民间办学”的精神和李岚清副总理在199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有关“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继续办好所属中小学、幼儿园”的精神,各地针对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为幼教事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其中青岛市城市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模式,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园模式,北京崇文区幼儿园体制改革模式,上海市适应城市整体建设的幼教事业发展措施等较有代表性。

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全国妇联等部门于1995年9月1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企业应继续办好幼儿园”、”加强社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与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安排好幼儿园规划和建设”。

1996年9月,全国妇联、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提出“到2叨O年,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

1997年7月17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为实现《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对幼儿教育事业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意见》提出,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45%以上,大中城市基本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问题,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以上,并按“普九”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分区实施要求。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体系的规律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教育“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1978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当年1O月,国家重建了在“文革”时期被解散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室于恢复建所初期设立。1979年3月23日至4月13日,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下称“规划会议”),讨论了《1979—1985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会上,左淑东等9名幼儿教育界代表联名向中国教育学会递交了成立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的申请书。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于1979年11月3日在南京成立,左淑东为首任理事长,陈鹤琴为名誉理事长。幼教界从此形成了一支专门研究机构和群众学术团体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一)适应形势,确立课题,有计划地开展幼教科研

《1979—1985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指出,需“加强教育科学各门类基础理论研究,为编写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各科教材教法、幼儿教育学等打下科学基础;并为研究各种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基础理论的指导”。1983年9月29日,全国教育规划小组组长何东昌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需要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讲话中指出:“需要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能够预见到的,教育事业发展中间的重大问题出发进行科学研究„„提出理论上的依据,然后再根据这个理论来制订方针政策”,“幼儿园阶段更多的是心理的”问题。幼教界在分析受“四人帮”破坏的幼教状况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例如:启动于1979年末的“3—6岁幼儿言语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主持的第一个项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与16个省(市、自治区)幼教工作者协作进行的“我国幼儿形态、机能、基本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研究”;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于1979年开始进行的“建国32年来幼儿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课题研究;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从1980年开始在北京、广州、南京、重庆等地幼儿园进行的幼儿营养调查和实验;中央教科所和陕西师大共同主持的有关幼儿观察力的调查;广州市教科所主持的对广州、深圳地区幼儿个性品质现状的调查;河北张家口市教委主持的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等等。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7年7月全国第三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对“七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更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的让会主义建设服务”,要“以对实际工作指导作用的大小、正确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志”,“要有目的地作好若干第一手资料的积累”,促使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在立题、制订方案、研究手段和方法运用方面,注意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和保证研究成果质量的要求。

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经批准设立了题为“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的“七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项目。此后,这一奠定幼儿素质教育基础的项目由诊断性的调查研究进入治疗性的实验研究,成为“八五”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实验研究”。

立足于为幼儿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根本目的,为改善广大农村幼儿生存和学习的条件,确立的研究项目有:①由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系主持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是列入全国教育科研“七五”规划的第一个农村幼教研究课题。②中央教科所幼教室在80年代初申请并设立了”八五”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河北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后又将实验点从河北扩展至贵州。③南京师大建立“学前儿童多种保教形式的研究”课题组,充分挖掘正规幼儿园的潜力,探索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多种学前儿童保教形式,在学前一年或两年教育已基本解决的地区,通过非正规形式使散居幼儿受到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④中国福利会确立了扶贫项目,采取培训、资助、探索规律等手段,在广西、内蒙古、新疆等农村地区,进行了长期研究。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影响较大的课题有:国家教委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试验;北京市教科所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合作进行的“幼儿玩具系列化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实验研究”(为此后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在幼儿园加强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意见》作了贯彻落实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动的准备);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系主持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1993年3月1日,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将“大小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要求,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幼儿入园率达60%”列为2000年的“全民教育目标”。1994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李鹏总理在《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的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发展幼儿教育”。所有这些,使幼教工作者的科研行为更加自觉和自主。

经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组批准的幼教科研课题,其项目数量由“七五”时期的2项发展到“八五”时期的7项和“九五”时期的9项;研究领域从幼教机构扩展至家庭,从城市扩展至农村,从幼儿发展扩展至幼儿园师资水平提高;研究内容从单一走向综合;研究方法从侧重调查研究到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结论的获取从重视定量分析发展至定量和定性分析兼顾;研究主持者从专职研究人员发展至各层面的幼教工作者,从以中、老年为主扩展为以中、青年占多数。

各地根据地区特点确立研究项目。例如。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北京市幼儿园课程方案实验研究”,为指导北京市幼教界贯彻《规程》的基本精神,提供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上海市教委于1999年颁发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是由市教委、市教科所、华东师大、长宁区实验幼儿园等单位共同组成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学前教育分会的科研产物;江苏省教委1996年经研究后颁发《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幼儿园评估细则(试行)》,对重视教育质量、提高幼儿发展水平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起到了导向作用。

依据何东昌1985年在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等师范学校的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应当是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面向基础教育的实践,注重调查,开展试验”,高等师范学校主持的部、委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有所增加。如:由赵寄石主持的“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研究”,卢乐珍主持的“当前我国道德启蒙教育的研究”,陈帼眉主持的“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陈帼眉和刘焱主持的”中外幼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屠美如主持的“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冯映霞主持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研究”,唐淑主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研究”、庞丽娟主持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等。除全国科研规划项目外,高等师范学校学前专业教师为建立我国幼教体系,将教研与科研结合,效果颇为明显。

幼儿园工作人员根据本园工作需要、个人专长特点和时代要求,独自立题研究的现象,近年来也已屡见不鲜。

(二)通过群众学术团体推动幼儿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于1979年11月成立后,始终以调动广大幼教工作者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主要任务。

1979年幼教研究会成立后紧接着举行第一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以《幼儿教育经验·研究》为名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会议决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总结建国32年来幼儿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切合了幼教界亟需端正方向、掌握路线的实际状况。第二届学术年会按计划于1982年11月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材料以《论文·经验选编》为题,由长沙师范学校内部编印。

此后,全国幼教研究会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强化和深化:第一,紧密配合政府有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发挥研究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体系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紧密配合幼教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在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锻炼幼教队伍。第三,通过全国幼教研究会的学术组织进行专题研究,如“幼儿园教育整体改革”、“幼儿园课程模式”、“幼儿园语言教学”等,在研究会专门课题小组领导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研究。尤其是1992年研究会被批准成为国家教委下属的一级学会并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后,通过五个专业组织,使学术研究进行得更加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第四、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广大幼教工作者进行研究的主动性。尤其是全国幼教研究会1986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世界学前组织(简称OMEP)的会员后,基层幼教工作者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明显增加。第五,挖掘历史财富,推动现代幼教事业。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均对当前幼教改革产生下良好的影响。第六,通过传播媒介,推广研究成果,调动群众进行研究的积极性。从1997年开始,借助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信息中心的力量,建立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信息中心。

三、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师资水平(一)幼儿园教师地位得到提高

1978年12月7日,教育部、国家计委下达《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通知》,将“幼儿园的教养员”和“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领导教学工作有特长的幼儿园主任”列为评选对象。1979年12月,国务院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授奖仪式,在获奖的教育战线16个先进单位内,有陕西省耀城县城关公社耀光大队幼儿园和山西省武乡县涌泉大队幼儿园;在获奖的教育战线48名劳动模范中,有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教养员赵赫和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教养员周静,她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幼教界的首批特级教师。

1980年4月14日,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组织优秀教师暑期休养的联合通知》,包括幼儿园优秀教师在内的108名代表,被选派至青岛休养。1981年2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首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春节座谈会,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到会讲话。

幼儿园教师,像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一样,获得国家空前的尊重和爱护。(二)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受到重视

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要求“认真办好现有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努力办好中等师范学校”,“积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幼儿教育培养骨干师资”,“在1980年前,要做到每一个地区有一所幼儿师范,或在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儿师范培养师资”。原来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在1978—1979年先后恢复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80年代初期,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一些省(市、自治区)师范学院也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

1980年8月22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试行草案)》(下称《意见》)。《意见》将“积极办好幼儿师范教育”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加以阐述,指出”幼儿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要做好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在1982年前,至少要办好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并列为省级重点学校”,“1985年前,在原来的大行政区范围内,应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全国通用的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材,将由教育部审定出版。

1981年11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训大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使更多的学龄前儿童能够进入幼儿园,并且能够受到适应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

1979年,幼儿师范学校即恢复至22所;1982年,又增至33所。幼儿师范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79年的9171名增至1982年的21798名。几年来,幼师向幼儿园输送教师达14568名,他们一般均分配在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工作,尚不能满足其他类型幼儿园的需要。因此,各地出现了职业高中幼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

1983年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合格的保教队伍,各地要制定培训幼教师资的规划”,“当前,培训的重点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园主任和年轻的教师.培训的方式以短期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一年以上的培训班”,“对各地妇联和厂矿企事业举办的幼儿园师资培训班,教育部门在业务上应给予支持”。同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幼儿教育十分重要,要有计划地发展,并且从办好幼儿师范抓起,逐步加以整顿和提高。”1985年5月6日,教育部颁发《幼儿师范学校计划》,对1980年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作了修改。经过修改的《幼儿师范学校计划》增加了教育课和教育实习时间,这对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有益的。

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卫生部、物价局《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积极发展幼儿师范教育,同时抓紧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幼儿师范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幼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幼师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和幼儿师资培训中心等”。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从1982年的全国33所增至1992年的68所;幼师在校生从1982年的21798人增至1992年的37795人。专任教师从1982年的1592人增至1992年的4003人。

拨乱反正后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发展。1987年,全国已有22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此外,在原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当时唯一的高等幼儿师范培训基地,为培养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和提高骨干教师的水平作出了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还设立了硕士点。(三)幼儿教育师资素质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该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1995年1月27日,国家教委发布《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提出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指出世纪之交的高师改革计划“起点高、立意新、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师需“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要“采取科研立项的办法,把研究过程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学前教育的科研队伍,促使学前教育研究成果日益增加,对推进幼儿教育基层实践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起了明显的作用。例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增加了一处博士生培养点(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幼教特教学院幼教系和幼儿教育研究所。高等师范院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研规划的科研项目在“九五”期间的9项研究中有5项,占55.5%,较“七五”期间的33.3%有明显增加。

1996年1月25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同年1月26日,又颁发《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幼儿园园长轮训一遍”。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题的科学研究在“九五”时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主持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主持的“幼师互动研究”均系“九五”全国科研规划国家教委级的有关教师素质提高的课题。上海教育科研市级课题“对八位优秀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通过对优秀教师经验的提炼,达到了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幼教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1996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在校生达到8.43万人(1989年为3,65万人)。1981年,全国43万名幼儿园教师中,文化业务水平为中等师范和高中毕业者占教师总数的35.5%;到了1996年,全国96.2万名幼儿园教师中,中等师范、职业高中毕业以上者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8.8%,已经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2.55%。此外还有5070名高等师范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3%。1996年国家教委提出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后,各地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四、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世界儿童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幼教界推向了世界。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幼教界经常参加国际合作幼教研究项目,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国际会议等。90年代以后,则更加注意此类行动对世界儿童发展事业的推动作用。

1993年5月18日至22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联合举办“幼儿的教育发展——向90年代挑战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澳大利亚、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代表共200余人。

1996年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国家教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中国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研讨会。会上,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汉姆伯格介绍了《公约》精神。国家教委法规司副司长李连宁作了《中国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的报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幼教处处长朱慕菊以《幼儿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与国家政策》为题作了讲话,指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政策始终围绕着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这一核心”进行。另有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作了有关报告。

五、目标明确、信心满怀地迎接21世纪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行动计划》激励幼教工作者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国家规定的幼教事业的发展蓝图。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要重视婴幼儿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决定》强调“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提出了”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1999年7月初已召集地方幼教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贯彻《决定》的措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资料来源:《幼儿教育》1999年第10—12期,2000年第1—3期

第二篇:户籍制度50年

户籍制度50年 背景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核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管理法制化的开始,也为二元化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0年过去了,户籍制度对数以亿计的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曾经受到过并正在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受到它的影响。在新中国实施过和正在实施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刻者,当属户籍制度。

50年来,户籍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户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值此《户口登记条例》出台5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请长期关注户籍制度的王文录研究员和王太元教授来对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户籍制度的功能、户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地看待我国的户籍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王文录(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博士生)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功能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公民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确认和登记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人口的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因此,户籍制度实际上是围绕人口登记和管理的社会管理制度。人口登记是户籍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人口的出生、死亡、婚姻、迁移,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内容的登记。人口管理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人口登记的内容,对人口的活动实施的管理,与人口城市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口迁移管理。

我国户籍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即公民身份证明和为行政管理提供人口资料。也有学者认为是三种功能,即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发现防范犯罪,实际上,发现防范犯罪是依赖于人口资料而进行的社会管理,提供人口资料和发现防范犯罪可以归类于为行政管理提供人口资料。因此,三种功能和两种功能的说法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户籍制度的这种基本功能是任何国家户籍管理都具有的功能。所不同的是我国户籍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特定社会背景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功能。一是“附属”功能;二是限制功能。附属功能就是附属于户籍制度的门类繁多的社会福利制度。限制功能就是限制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功能。在户籍区分城市和农村后,城市人和农村人不仅有了不同的户籍身份,也享有了不同的社会福利,这样,不仅仅是城乡人口身份和社会福利被确定,而且城乡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被明确限制。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变迁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历经变迁,其内容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新中国以“人口登记和人口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注:保甲法是在基层社区实行保甲编制,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保为一都保,保甲组织控制严密,保内实行连坐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注:黄册是明清时期的中央政府统一主持,逐级向下延伸的户籍簿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注:摊丁入亩是征收的丁银总额按照田亩分摊到田赋中去,结束了中国户籍制度在财政方面的历史使命。)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注:参见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1911年,晚清政府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1916年)等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年)所代替。《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时期通过土地束缚人口流动的基础,基于“肃反”工作、安置就业、计划供应粮食、以及维护公共秩序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创立了崭新的户籍制度。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自由迁徙阶段,时间是1958年以前。公安部于1951年7月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1953年4月,为了解全国准确的人口数字和做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国务院发布了《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在农村建立了简单的农村户口登记制度。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全国人口及变动情况,为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1956年2月,全国户籍管理工作和人口资料的统计汇总业务统一移交到公安机关。至此,新中国初步确立了“户警一体”的户籍管理形式,城乡的户口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得到了统一。1956年全国首次户口工作会议明确了户口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止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设计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该制度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宪法的精神,对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没有提出任何限制,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注:1954年《宪法》第90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第二阶段,人口迁移流动控制阶段。时间是1958年~1978年。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开始由自由迁徙转向迁移流动控制。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要求城乡户口管理部门严格户籍管理,切实做好制止农业人口盲目外流工作。1958年1月,我国第一个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条例》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定履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登记。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条例》对常住户口登记、暂住户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法律责任等户籍管理的基本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将户籍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至此,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制度开始以立法形式正式确定下来。(注: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法学,2004年第5期,第46页。)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销量的九条办法》和公安部转发《关于当前户口工作情况的报告》、1962年公安部又出台的《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都贯彻了严格控制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精神。

第三阶段,人口迁移流动逐步松动阶段,时间是1978年以后。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

1980年9月,公安部、粮食部、国家人事局联合颁布的《关于解决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农村家属迁往城镇由国家供应粮食问题规定》,开始打破户籍制度的指标控制,标志着户籍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农民和亲属,准予自理口粮落户集镇。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落户集镇政策的实施,使城乡人口流动成为可能,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在集镇开始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

1985年7月,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标志着中国公民在非户籍地长期居住具有了合法性。同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居民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时,可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其身份。”

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同年10月开始,广东、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先后开始试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即“蓝印户口”,其基本原则是户口在当地有效,户主按常住人口管理,户籍统计为“非农业人口”。这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过渡性措施。从此,户口准入制度开始扩大到小城镇。

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小城镇户籍改革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全国各地逐步放宽小城镇户籍限制,规定在小城镇有稳定工作或生活来源,有合法固定居所,住满一定年限,或投资,或购买一定价值商品房等,均可以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放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不再提限制到中等城市落户的规定。

2001年5月,国务院再次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户口迁移到小城镇的条件,并且允许各地可按照具体情况推进本地户籍制度改革。

2001年8月,石家庄户籍制度的改革,标志着大城市户籍制度开始进入以住房和职业(收入)为基本条件的“准入条件”制阶段。我国户籍制度的多样化模式和未来的趋势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各个省区、各个城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出现了各种不同特点的户籍制度模式。主要有“投资入户模式”、“居住证模式”、“务工迁入模式”、“亲属投靠模式”、“准入与计划并行模式”。

(1)投资入户模式

“投资入户”是许多城市实行的一种模式。允许在本地投资或纳税达到一定额度的人员迁入户口,有的还规定购买有自主产权的商品房达到一定面积的人员,也可将户口迁入城市。深圳、上海、南京、北京等的户籍制度都带有“投资入户”模式的特征。

(2)居住证模式

“居住证”是处于正式户籍和暂住户籍之间的一种户籍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于城市发展需要,而又无法马上给予户籍的人才,可以先申请人才“居住证”,持有人才“居住证”也可享受正式户籍所附着的某些福利。上海、北京、沈阳、杭州等城市的户籍制度都实行了“居住证”制度。

(3)务工迁入模式 

“务工迁入”是针对较低层次劳动力放开户籍的一种模式,通常要求在当地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也就是签有就业合同达到一定年限便可将户口迁入。2001年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户籍制度改革就是实行的这一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后这一模式宣告终结。

(4)亲属投靠模式

“亲属投靠”模式多是指在当地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可以申请其配偶、子女、父母与其共同居住生活,这一模式是针对直系亲属间的投靠,强调家庭的团聚,是最为人性化的户籍改革模式。南京、广州、重庆、石家庄、郑州等城市的户籍制度都带有这种模式的特征。

(5)准入与计划并行模式

“准入与计划并行”是准入制度在取代计划指标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模式,是为防止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用计划指标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存在于全国几个超大型城市,包括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

那么多模式的户籍制度会不会全国统一,未来走向究竟是怎样的呢?以“准入条件”为主要特征的户籍制度将保持相当的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其形式和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多数学者认为,即使在将来,户籍制度在形式上也不会消亡,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户籍制度的内容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种种规定会逐步淡化,以至人口迁移流动将不再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我们认为,达到这一步,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实际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不足20%。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移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户籍制度必然自行消亡,我国到那个时候的时间至少要到2030年以后。二是农村人口享有与城市同样的社会保障水平。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比农村完善,社会保障水平比农村高,是造成城乡人口不同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其中的主要理由,同时也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吸引力之一。若取消户籍制度,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经济发展存在重大区域差异的情况下,要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到与城市大体同当的程度,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完全取消户籍制度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的程度之后。按照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我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的时间是本世纪中叶,那个时候我国经济发展就有足够的能力支付与城市同样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费用,如果在这期间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当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接近或达到城市水平的时候,作为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户籍制度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人口迁移流动将走向自由迁徙。

从迁徙自由到自由迁徙

——户籍改革的科学发展之路

王太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

文章成形之际,发生了非北京户籍而不能在京高考的女生自杀事件,对户籍制度的责骂又铺天盖地而来,这使我不得不再一次无可奈何地提醒:功夫在诗外——解此难题,必须绕过户籍斩断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手”。户籍制度——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理性、科学地探讨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所探讨的是同一个问题,在同一概念体系之中,作用于同一领域。可惜的是,近十来年媒体甚至学界对户籍制度变革的探讨,却总是缺乏这一最基本的前提与基础。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我们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未必都是“实”的,尤其是在非物质世界里。

当今中国人已经使“户籍制度”这一词汇具有了不同层次的三种涵义。

最狭义也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应当叫“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与提供个人的身份、住址、亲属关系等人口基本信息的行政管理制度,它有优劣差别却没有对错区别,不应当、也不得去责骂,反而需要依法科学加强,以服务于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信息社会。

目前行政体系中的户籍制度,可以叫“户政制度”,它包括最狭义的户籍制度,还包含由相关部门以行政方式决定公民是否有迁往某地合法生活的“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它形成于国家集权的计划经济状态,有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因而亟待改革的问题,但却不是责骂后直接“取消”这样简单处理方式能够奏效的。

国内外关注、很多人责骂的户籍制度,最好叫“户口制度”,是包括一切运用狭义户籍制度来管控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是社会不公现象的“总根源”,依据这一涵义来探讨户籍问题,可能有“明辨是非”、“针砭时弊”甚至炒作的巨大作用,却未必有解决问题、造福公众的实在功能。户籍制度——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约束

狭义的、本质意义上的户籍制度,是依法收集、确认与提供个人的身份、住址、亲属关系等人口基本信息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必然具有的管理制度,根本不存在我们喜欢不喜欢、想不想要的问题:每个人必定也必须有自己特定的体貌特征和社会表征,也就是“身份”,不证明自己身份和确认他人身份,个人、人群、社会的全部生活也就无法存在和延续,因此,社会成员的身份识别,是其他一切社会管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生存延续必须依托一定环境,也就必须有“住址”,如果连自己身在何处都无法确定、无法证明,自身生活和与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正常展开,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更无从实现;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我们一般人说,人都是娘生父母养的,从个人与父母的关系扩展开来就形成了我们的胞堂从族、姑舅姨表等“亲属关系”,它是人们最早的、最本源的社会关系,没有这一源泉、前提与基础,其他一切关系都不可能存在与延续,社会也就无法存在了。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有效管控人的身份、住址、亲属关系,如何能实现个人、人群与他人、其他群体以及与自然间的安定有序甚至公平正义?户籍改革——“为什么改”与“改什么”、“如何改”密不可分

户籍制度为什么要改革?是因为它“被污名化”,我们不喜欢吗?如果是这样,随便换一个让人悦耳舒心的名字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目前正在进行的“废除暂住证制度,创新居民证制度”之类变革,就有这种味道。是因为它从计划经济甚至集权管控时代延续而来?如果是这样,我们就犯了倒洗澡水而把婴儿一起倒掉的病,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就吃饭,市场经济以后我们不吃饭而改吃药了?我总是不敢相信,小平同志早就说了,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那么,产生于什么时候,也不应当是一个制度是否需要变革的原因。是因为它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生活得差些?如果是这样,我们恐怕只能进行“公决”甚至进行阶级斗争才能解决问题,改革的目的应当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更和谐,而不是让人们之间争斗更激烈。

我一直怀疑的是,很多人整天嚷嚷着改革、改革,甚至在一个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设计着一个一个改革方案,却从来不明白要改革的究竟是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要改革、如何进行改革、改革能带来什么这些根本问题,更不要说让人家明白、让全社会明白了。有良心、负责任的人,千万不能做这种为改革而改革的事,有主见、能选择的人们,千万不能信任、依靠这种“我说故我在”的人。户籍改革——三个层次各有其特定的确定内涵

从最广义讲,我们要改革的,恐怕应当是滥用户籍制度造成诸多社会不公的各种陈旧的社会管控制度,而不一定是户籍制度本身;从一般意义看,我们要改革的,恐怕是单方、单向、单一手段地审批人们迁移资格的“计划经济的大门卫”——户口迁移制度,而不一定是不需要对人口迁移流动依法进行的科学管控;从最狭义说,我们要改革的,恐怕是户籍登记管理中不利于人们自由流动的那些规定、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从根本上不登记管理户籍,让社会处于无法认识、无所依据因而无法运转、无法管控的底部。确认这一点,是理性、科学因而有效探讨户籍改革的前提。迁徙自由——法制社会的有限自由

对应户籍制度的三层次理解而言,对迁徙自由也有三个层次的理解。

最本质的理解,应当是“迁徙自由就是国家依法规范、区域市场调节、个人自主抉择的人口流动迁徙权利”——最广泛协调个人、群体、国家三层次各方面利益因而既理想也实际的方案,甚至可以说是民主法制的和谐社会的唯一选择,是从“迁徙自由”到“自由迁徙”的不二法门。

一般的理解,就是“迁徙自由就是只登记、不审批,彻底恢复到1956年以前的状态”,行政审批权、甚至整个行政权力都退出人口的迁徙流动领域——比较理想而未必现实,尤其不适合在人口众多而资源匮乏条件以跨越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今日中国。

最泛化的理解,迁徙自由就是整个国家权力、甚至社会管控行为都退出人口流动迁徙领域,“我想上哪住就上哪住,凭什么要人审批、登记?”——把“迁徙自由”这一选择可能性误认成“自由迁徙”那样的自然现实性,这种近乎无政府主义的理解,很有煽动性但未必真有市场,因为,当今世界人们自由权利的不断扩展,所依托的正是社会管控机制的日益科学有效,世界上所有经济文化发达、人们生活自由的地区,正是长期依法科学、合理管控效果最好的地方。

概括起来说,第一,迁徙自由是由一个宪法性文件——1215年英国《自由宪章》首先提出的,属于法治的范畴,因而是需要努力去实现的权利,而不是自然存在的事实。第二,迁徙自由是有管控的法治秩序,而不能理解成不准管控的各行其是,因为一切没有法治的地方,既没有切实的秩序,也没有的真正的自由,一个没有必要管控的人口流动迁徙局面,恐怕既不是我们个人的福音、更不是人类社会的福音。第三,我们所需要的迁徙自由的法治格局,只有通过依法治国才可能实现。迁徙自由——“是不为也,非并不能也”

与不问青红皂白要废除户籍制度的呼声相对应的,是不管不顾地要延续甚至强化迁移限制的习惯:中国各地区、行业、单位、个人间差别太大,政府严格管制都还是难题一片、问题成堆,“目前条件不成熟,还得慢慢来”!作为专门研究户籍管理20多年的“专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今日中国,自由迁徙不可能自然成为现实,但迁徙自由的依法选择机制已经完全有条件实现。

(1)从区域看,继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之后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的健康、协调、永续发展的观点与局面逐步形成,正在大幅度地缩小地区差别从而稳步减轻迁徙自由的环境压力;

(2)从行业看,城市反哺乡村、以非农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政策、机制、体制逐步健全,城市人口容纳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与农村人口排斥能量的急剧降低,势必双向消减迁徙自由的竞争压力;

(3)从个人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社会,挤进城里由国家提供计划经济的“包福利”的想法日渐式微,个人必须承担自由选择的正负两方面后果的社会认识,正在成为迁徙自由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4)从群体看,企事业单位先后改制改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格局已经普及,依法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已经成为迁徙自由最直接的制度依据;从微观上说,信息社会网络化生存与电子政务的普及,实现迁徙自由的行政技术难题已经不难解决;

(5)从宏观上看,城市体系从小到大、从偏到全、从弱到强,城市人口容量、能力和潜力,都远远不是改革开放之前所能比拟的了。自由迁徙——从实现户籍制度自身的自由开始到底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还是人们把改变命运的诸多希望全部寄托到户籍上的这种思维模式剥夺了户籍制度的自由?我看是后者:

(1)个人希望获得北京户口从而拥有目前北京市民所享受到的一切社会待遇,自然就遇到北京市民保护既得利益防止被“外来人口”瓜分的巨大阻力,在两者的博弈之中,户口迁移审批制度无论怎么改革都难以两全。

(2)群体和行业希望运用户籍制度保护自身利益并争取更大利益,都要求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以便用非经济手段为自己争夺人才、限制人力、排斥人口,整个社会林立着无数个各自独立的封闭堡垒,人口、人力、人才的正常流动根本无法实现,迁徙自由就永远都是一句空话。

(3)区域希望用户籍制度保护自己的弱小或者发展自身优势,就永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户籍制度改革这“一盘棋”也就不可能从全国角度来下。

(4)最没有道理的是,同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成的相对陈旧的所有与人口流动、人力调配、人才发展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都既依赖陈旧的户口迁移审批制度来保护自己免受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动的强烈冲击,又抱怨“陈旧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束缚我们改革的手脚”。

因此,户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首先解放户籍本身:户籍只为个人、群体、区域和国家提供所有人口、人力、人才的人口基本信息,而不再是其他制度设置的门槛、门卫,把户籍制度从人事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纠缠中解放出。自由迁徙——迫切需要认同“分进合击”的改革新思维

我的“分进合击”改革思路,本来是最有效协调官方与民众诉求的方案,却经常受到官民两方的误解与责难:民间认为我背叛公众的利益,“用改革复杂性阻止改革”,“替公安部门打掩护”;官方认为我“挑刺儿”、“添乱”、“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尽管是我事先预料到的,却也是我深为遗憾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公众、为社会遗憾。

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分进合击”改革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整体脱钩,分头实施,稳步合成,促进和谐”:

(1)“整体脱钩”:尽快在现代信息、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下实现全国“城乡户口登记管理无区别化”,使户籍属性不再充当各部门、各地区给公民不同待遇的行政技术条件与保障。

(2)“分头实施”:“让户籍与利益脱钩”,原先得到户籍制度掩护的人事、劳动、教育、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再也不能有“限某某户口”之类规则,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本来就属于职权范围因而无可推脱的改革。

(3)“稳步合成”:诸多领域分头进行的改革,使各个相关人口群体分别受益,比用一个户口让一个人受益的社会效益要大得多,一个一个具体规定不断变革的“短促突击”似乎难受,但实际收效远比“看上去很美”的“整体转轨”大得多、也快得多。

(4)“促进和谐”: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制导,有公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具体博弈,还有同行、邻居、学界、媒体的整体压力,回归到该管部门的各项改革任务不可能被搁置,而只能越走越快,科学发展观更有希望落实,寄托民族希望的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才可能更快。

主持人评论:

参加本次论坛讨论的两位专家都长期关注和研究户籍制度问题。王文录研究员在对户籍制度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对2001年至2003年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跟踪和系统的调查研究。供职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太元教授长期从事户籍制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王文录研究员在概括我国户籍制度的功能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我国不同城市和地区户籍制度的多样化模式。这些多样化模式,加上公安部在过去10多年里已经推行的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户口管理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等措施,昭示着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早已进入轨道,以这些尝试为基础,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显然是不言自明的;这些多样化模式的同时并存,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张,在暂时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改革模式之前,各个地方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办法,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模式将为全国性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王太元教授非常强调要理性、科学地看待户籍制度问题。他将相关制度分为户籍制度、户政制度和户口制度三个层面,认为三者需要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依据上述三个层面的理解,他认为对迁徙自由的理解也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他主张,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首先解放户籍制度本身,即户籍只为个人、群体、区域和国家提供基本的人口信息,而不再是其他制度设置的门槛、门卫。

我们深知,户籍制度问题是一个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的大问题,它早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关于户籍制度的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因此,有关户籍制度的话题,远远不是篇幅十分有限的本刊一次“人口与发展论坛”所能够涵盖的。我们希望,本次论坛能够起到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的作用,推动更多的人来关注、思考和研究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理性、科学地关注、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殷志静.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苏志霞,王丽萍,时金芝.走向一元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张庆五.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J].小城镇建设,2001;11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J].法学,2004;5 江业文.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形成及历史地位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 刘伯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J].经济体制改革,2004;1 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3;3 王文录.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J].人口研究,2003;6吴云霞.论户籍制度的梯度化改革[J].社会科学,1999;10 黄燕.迁徙自由入宪与户籍制度问题探讨.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8 张庆五,张云.从国外民事登记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3 姬便便,王国军.论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J].科技导报,2004;11

(责任编辑:宋 严 收稿时间:2008-01)

第三篇:50年同学聚会感言

50年同学聚会感言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难免会萌生一些新的感悟,这时往往可以写一篇感言将其表达出来。那要怎样写好感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0年同学聚会感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50年同学聚会感言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感慨时光的变迁,感叹时间的力量,二十三年光阴已经踩在我们的脚下,一切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想说的话有很多,想感谢的人也很多。首先感谢我们的学校和恩师我们在您的呵护下度过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今天看到你们鬓角新添的白发,心头微微颤动,只想轻轻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您多保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校园一别已有多年了,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忘不了那个七月流火的日子,依稀还记得那个告别的时刻,依稀还记得那些整装待发的行李,还有那分别时的拥抱和不舍,带着各自的梦想,带着和同窗离别的伤感和祝福挥别了学校,谁知这一挥手竟是二十三年。

当年的我们,正值风华正茂;如今正经历着风雨阅读着沧桑。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在乎过去岁月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明显的怀旧起来。近日,出于大家不约而同的相约,全班同学在此聚首,欢叙一堂。昔日的同学虽然多年没见了,但感觉还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那么自然。大家相见的第一刻竟是那样地放纵、那样无拘无束地惊喊、打趣戏闹、握手、拥抱,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回到了校园。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的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沧桑。

那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那一声声呼唤宛如从前,感慨于记忆力之强竟然可以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或是雅号。似乎腼腆的继续腼腆,直率的继续直率,张扬的仍然张扬,老练的依然老练。我们依然是那一群帅哥和美女,但岁月的印痕,还是分明的刻在了那些久违的面孔上,不觉让人慨叹不已。好在我们虽然怀旧,却还不曾到伤感的年龄,相见的喜悦还是贯穿在整个相聚的过程中。聊聊当年学校的趣事,说说各自的工作和家庭,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似乎记忆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中,那种青春和朝气又一次的光临,在这个情比纸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没有掺杂一丝利益的同学聚会,可以让我们暂时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对于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成就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方法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财富的多少,只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就可以了。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回首同窗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同学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追忆。如今的我们,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当年有着无数梦想的我们,如今可能只有老老实实面对现实。不过我们依旧知足,因为我们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年轻的梦想、激情已难觅踪迹,剩下的是务实、更务实!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悄悄地爬上眼角,可岁月的积淀,让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

相聚是短暂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又要互道珍重,又要各奔东西了,之后又将是长长的别离,但友情的芬芳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怀着一颗诚挚的心,把真挚的祝福写在脸上,把珍贵的友谊带在身边。我们相信,这份真诚的情怀,这瓣带露的花心,会把你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聚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是新的开始

让我们举杯,共同祝愿:祝长者身体健康、万事顺心!祝同窗事业发达、生活美满!祝下一代健康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重聚,期待着到老的时候,还能象今天一样年轻!

我们欢聚一堂,抚今追昔,我们举杯同庆,放歌舒怀。为同学之情地久天长,!干杯!

50年同学聚会感言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我们班的女同学作20xx年同学聚会发言。获此重任,除了感动、感激心里还很紧张。此刻我想说的话有很多,想感谢的人也很多。首先感谢的是我们的老师!老师,面对着您,我只想轻轻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同时感谢我们每一位同学:是你们给了我生命中一份最纯真最美好的友情和惦念!

今天,老师、同学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到这里,很不容易。看着一张张熟悉又有点陌生的真诚笑脸,心头感慨万千。时间在彼此欢笑握手拥抱中仿佛倒退了20xx年,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美好时光。岁月的流逝也悄悄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当年瘦的同学发福了;当年不善言辞的同学变得能说了,当年妙语连珠的同学更加谈吐有加;男同学更帅气了,我们女同学变的更加成熟优雅有魅力了?

这真是:

乡音未改风度添,红颜褪去鹤发染,眯眼相识不相认,定睛看去仍青年。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岁月留给我们的资本,从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笑脸上一起感受、分享着每一位同学的幸福和快乐!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为了追忆往日的美好,从各地赶来重逢,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除了相互倾诉离别之苦、重逢之喜外,留在我们心中更多的则是对青春年华的追忆,是对学生时代美好生活的眷恋,是对已逝岁月的感慨

此时此刻,在感谢、感慨之余,让我们彼此把祝福送上:

祝老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祝同学事业发达,生活美满!

祝我们的下一代学业有成,快乐成长!

祝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明天的阳光更加灿烂!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举杯畅饮吧!

50年同学聚会感言3

给同学联谊会致辞,我感到十分激动和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敬爱的老师们,尤其是这天到场的班主任杨老师及其夫人刘老师、语文何老师、数学瞿老师表示真心的感谢:是你们的谆谆教诲,给了我们一个清醒的头脑,一双洞察的眼睛,一颗热忱的心灵,一个健壮的身体,一双不息的铁脚。

亲爱的同学们,这次联谊会,我们盼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前的匆匆一别,带给我们二十年魂牵梦绕的彼此牵挂,带给我们二十年咫尺天涯却难得一见的彼此思念,带给我们二十年每逢佳节的彼此祝福,带给我们二十年里无数个重回龙中的梦境和抹不去的记忆。可记得当年睡过的上下铺?可记得半夜起来打手电筒读书?可记得排着长长的队吃上七八个馒头但依然喜气洋洋?可记得户外会上声嘶力竭的呐喊?可记得足球场上众志成城赢下的酱爆肉?可记得荡秋千揪紧了全班同学的每一根神经?还有中河坝春游时费翔的歌声、后山坡夜晚漫步时的月影?还记得那严谨严厉、关怀呵护的班主任吗?那质朴亲善、笃学旷达的语文老师吗?那睿智幽默、敦厚洒脱的数学老师吗?当年的花季少年已经迈进40岁门槛,再不聚会,更待何时?这次由杜浪、赖丽辉等同学发起筹备的同学联谊会,顺天时,应地利,得人心。难怪同学们听到消息后奔走相告,激动不已,好像当年得到老师的表扬,天真得像个孩子。被生活压弯脊背的学友们,为岁月雕刻塑造得难以相识的同学们,握紧我们的手,贴近我们的心,放开所有的顾虑,放松所有的神经,歌之哭之不为过,舞之蹈之亦动容!

我们“八、九级文科班号”航船,是兼收并蓄的一届,从19xx年那个炎热的秋天启程,到19xx年那个同样炎热的夏季抵岸,一路风雨一路歌,乘风破浪溢满情。有的同学提前转走,有的同学中途友情加盟,正是这种吞吐吸纳,壮大了我们的队伍,积蓄了我们的力量,毕业时,已有一百多位同学。老师因我们而骄傲,母校因我们而自豪。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各行各业里把学到的知识和做人准则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业绩,我们是时代真正的风流人物!我们是商海劈波斩的弄潮儿,。我们是从军从政的时代骄子,我们是才华横溢的理财能手,我们是学富五车的'讲师教授,我们是勤勉务实的工薪阶层。我们遍布天南海北,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驰骋纵横,勤于建树,锐意进取,但南充的山是我们的筋骨,嘉陵的水是我们的血液,亲友同窗是我们永远的依恋,故乡的情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尽管我们走的路有所不一样,龙门中学的精神终生受益,那就是务实创新,携手共进,锐意进取,永不言弃。因此,我们在竞争中永不言败,我们是时代的精英!

我们八、九级文科班向来珍视来自童真的情感,心最齐,胆最壮,义最豪。大家互相勉励,互相帮忙,谱写了一曲曲友谊之歌。过去三五成群,七八结对的中聚小聚司空见惯,20xx年几十名同学团聚的情形犹在眼前,但组织如此规模的大团聚,请来我们敬爱的老师们相聚一堂还是第一次,本着“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同学们出钱出力无怨无悔,体现出八、九级文科班超强的凝聚力。黄金有价,友情无价,同学之情,血浓于水。无论我们这天的地位和条件如何不一样,我们依然要像当年那样,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同学之间要永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大家常相聚,共携手,齐相进。一人有难,全班支援,展现八、九级文科班的风采。期望我们两年一小聚,五年一大聚,让这份师生情、同学意永远伴随我们,永远激励我们。期望我们构成班级交际圈,成立八、九级文科班基金,象淅江的温州商会,广东的潮州商会,在八、九级文科班圈子中成就更多的人士,打造辉煌的八、九级文科班。

50年同学聚会感言4

星转斗移,日月似梭,我们当年90届的这群血气方钢的追求各自梦想的小屁孩们,相别已二十载,在这阔别多年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多想有朝一日能欢聚一堂,共同回忆那在母校度过的三年完美时光。今日,这个愿望最后在我届同学组委会和广大同学的发奋下实现了,我们怎不激动、怎不热泪盈眶!

今日我们欢聚在朝夕相处的母校,与我们敬爱的老师欢聚在一齐,可喜、可贺,我代表我们90届28、29班全体同学向在坐的老师以及所有给我们任教的老师们致敬,并道一声:“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们的培养,您们辛苦了。”并对我相别多年的同学说一声:“欢迎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回忆那失去的岁月吧!”

分别后的二十年,大家各奔东西,坚信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尽相同,或春风得意,或平平淡淡,或艰辛坎坷,更有甚者灾难深重。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大家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已不再是豆蔻年华,而是人已快到奔四了哦,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过去的一切原来是那么完美,那么值得怀念:同学们,还记得各位老师上课时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吗?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相识相互打招呼的脸红心跳了吗?还记得我们在冬天学校缺水时我们半口钟水又刷牙又洗脸时的艰苦吗?还记得我们到红水河边游玩时的欢乐时光吗?还记得我们在教室里的朗读书声吗?还记得学校附近那片甘蔗地和金黄的飘香的稻浪吗?哦,一切的一切,都变的那么遥远了,但这天想起确似在眼前,那些在当时根本无足轻重的小事,如今说起竟然变的如此完美,竟然是这般的充满情趣,这么的让我们难以忘怀。

二十年过去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一番磨炼,我们最后认识了生活,也最终认识了我们自己。社会的发展,又造就了我们这一群栋梁,如今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溶炉中的各行各业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为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添砖加瓦。看今朝,尽是风流人物。

二十年的真切思念,时常在每一个同学脑海中缭绕,今日相聚,大家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彼此都是同学好友,我真切的期望在以后的交往中,大家能互相帮忙、互相体谅,为我们的一生,也为我们的事业,为我们今生的相识和缘分,抹上一笔浓浓的色彩。

50年同学聚会感言5

这天虽然阴雨连绵,但我们心头却艳阳高照;这天虽然天气严寒,但却挡不住我们热情相聚的脚步。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分别了20xx年。我们大多数同学在这20xx年里完成了成家、立业、生子等人生大事,使我们的人生有了初步的基础。20xx年时光,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却没有改变我们内心温暖真挚的同学情感。但想当初,我们风华正茂,同窗苦读,朝夕相处,在相同的压力下挣扎求索,在艰苦的条件中相伴成长。当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了20xx年依然那么新鲜,那么温馨,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收藏。个性是当我们走上社会,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在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之后,才发觉当年质朴的同学之情是那么难舍,那么珍重,就像陈年的美酒,愈久愈纯香,愈久愈珍重,愈久愈甘甜,多少欢笑、多少故事,多少次萦绕于我们的梦境,多少次闪此刻我们眼前。尽管由于通讯地址的变化,我们以前无法联系,由于工作的忙碌,我们疏于联络,可我们之间的思念却日益加深。因此,今年春节前夕,新梅、立平、任基、伟强等同学发出聚会的倡议时,一下子激活了大家沉默的心,大家一拍即合,一呼百应,相思之情,想念之火燃成了这天这场激情相约,20xx年来初中同学的首次

大规模聚会最后成功了!

在当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一群特殊的人群值得我们用心去感谢、去尊敬,那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们当年的英语老师古文辉老师、政治黎艳琴老师和班主任兼体育老师宋东康老师。此刻想来,当年在我们充满叛逆、充满冲动但又还涉世不深、懵懂无知的岁月里,多亏有了老师知识上的浇灌和行为上的正确引导,才使我们的人生沿着光明的大道顺利前行。大家看,我们不管是从政、经商、从教、务工还是务农,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人,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全班四五十个人没有一个走上斜路,这一点,不能不说是老师们悉心教导的功劳。也许,当年幼稚的我们以前有过不明白,甚至有过反抗,但这天,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会从心底感谢我们每一个的老师,个性是班主任。我们至今还记得当年班主任说过的一些话,比如,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跌倒了,爬起来,拍去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进”、“笨鸟先飞早入林”等等。这天,时隔20xx年,我们真的还想再一次聆听班主任宋老师的教诲,下方就请班主任给我们讲话。大家掌声欢迎。(班主任发言)

在那里,我向能抛开工作家庭事务毅然出席本次聚会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欢迎!向因种种原因未能到会的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完美的祝愿!向为本次聚会奔波劳碌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为这次聚会作出经济后盾的任基、伟强等同学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一再表示我们很多同学家庭条件都还不是很富裕,其他同学自愿为原则能出多少出多少,结余部分不够由他们负责,有盈余则留至下一次聚会或成立一个基金会。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生活美满!祝愿各位同学事业有成、合家幸福!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举起酒杯,为我们的相聚,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50年同学聚会感言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已毕业整整二十个年头了。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

二十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我们已是几近不惑,正值人生的中年,正经历着风雨,阅读着沧桑。

聚会是那样的令人激动,是那样的开心,昔日的同学虽然多年没见了,但感觉还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真切、那么自然......

大家相见的第一刻,竟是那样地放纵、那样无拘无束地惊喊、打趣戏谑、握手、拥抱......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校园。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与之沧桑。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那一声声呼唤宛如从前。

对于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成就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去计较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财富的多少,只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彼此共处的时光就可以了。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短短几年的学校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首二十载的风风雨雨,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追忆......

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悄悄地爬上我们的眼角,满头的青丝已有少许的白发!可岁月的积淀,让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

二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

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二十年的聚会,是一个句号,也是一种新的开始。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期待着年老的时候,还能象此刻一样的“年轻”!

50年同学聚会感言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石化济南石化经济学校86级计统二班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这次聚会由我班江南浪子黄爱民同学热心发起,得到了全班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发起人——黄爱民同学,从4月份开始倡议,历经5个多月的多方联系,细心筹划,精心安排,给我们创造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使我们的廿年聚会终于如期举行。今天,同学们如愿以尝,与我们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相聚在一起,重温师恩,共叙友情。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班同学,对在百忙中之中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对因故未能参加的老师和同学,送去我们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下面就让我们以最最热烈的掌声对黄爱民同学以及筹备组成员为此次聚会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最最由衷的谢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相识至今已经二十年,在座的好多同学都是毕业后的第一次相聚。回想起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激动不已!尤其当我们步入社会,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之后,才发觉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如同一首饱满深情的歌,悠远而绵长;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躲不开的缘,愈久愈纯正,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人生沉浮廿载,同学情义始最真。时光流逝,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已经离开校门廿个春秋。回顾那些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去珍惜。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年啊!我们真的该在碌碌奔忙之中找点闲暇,去往事里走走,去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

二十年没见了!同学们。多少次,我在脑海里猜想过你的模样,多少次,我在梦乡里幻听过你的声音。多少欢笑、多少故事、多少点点滴滴的往事,多少次地出现在你我的梦里,闪现在我们的眼前。但,直到今天,直到见到大家,那模糊的记忆才逐渐清晰,你的音容笑貌才拨开虚幻的面纱,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魂牵梦萦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曾经疏于联络,可同学之间的情谊不会变,同学之间的思念不会变,相互之间的祝福更不会变。今天我们同学终于相聚了,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我们今天的聚会,更让人伤感的是我们班的学习骄子丁和清同学不幸罹难驾鹤西去,命运不公,我们的小喇叭邵世平同学身患重病现在还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今天无法听到她那银铃般的声音。得知这些不幸消息,在为之扼叹惋惜的同时,又都在为各自还能健康的活着而庆幸。说起当年的教学楼,重温曾经一起住宿过的室友情结,很多人思绪万千,感慨无限!因为各自都还有工作或家事在身,因而只能是短短的相聚又要分别。而我以为,这次的同学相聚本身已脱离了当天开心的意义,重要的是大家找回了当年那一颗纯真的心,现实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得去面对,我们要做的是留住纯真的心对待今后生活的风风雨雨!20年的岁月,虽然摧老了我们的容颜,却给我们带来了睿智和经验;虽然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却给我们带来了沉稳和老练……

也许过得最快的不是时间,而是感觉,是它让二十年成为转瞬。但我们仍然想念从前的那些什么都可以不想又什么都可以敢想的日子!谁也无法更改或忘记:在一生中最纯真的时光,我们曾经同过学。虽然简单,却是最真的。20年过去了,我们从青年走到了中年,我们各自都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不管我们的境遇如何,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珍惜今天吧!在往后的岁月里,虽然我们仍然天各一方,但友情的线索会把我们紧紧相连!一张30余人的电话名单就这样记入心间!美好的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了那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50年同学聚会感言8

走过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相互之间那份纯粹的友情为何一向能延续至今?是什么样的魔力牵引着彼此?是缘分、是那解不开的情结!

二十年前,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相聚在一齐。凝神于教室,畅想于校园,嬉闹于宿舍.热情奔放而无忧的两年。时光荏苒、逝水流年,两年后又为了不一样的梦想而在此挥手作别。

岁月漫漫,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苦乐辛酸,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感受着成长,感受着生活,感受着人生.

二十年后的相见,竟这般的自然亲切,仿佛我们不曾久别,只但是是一个暑假后的相逢。二十年的时光不曾留下太多的沧桑,每个人还是当年的那张笑脸。言语神情依然如故,举手投足不曾有太多的改变。当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听到一声声真挚的问候,感受到一份份友情的牵念,心中顿生阵阵暖意。在这红尘世俗喧嚣浮华之中我们还能拥有一份弥足珍重的同窗之情,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在人到中年时,再次重新相识、相知,只因青春年少花季时,我们以前相逢.都说“一辈同学三辈情”,是啊!就让我们将这份同学情藏在心灵最深处,期盼下一个相见,坚信下一个聚会更加精彩!

第四篇: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

各位同学:

夜里还是久久无法入睡,想想还是爬起来写点什么,晚上的酒精还是没有麻痹我什么,无法麻痹今天白天的感受,整整十年了,真的,见到大家真的很高兴,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从何说起......

见到了多年未联系上的胡湖老师,王艳老师和她的宝贝,见到了停留在18岁记忆中的面孔。又仿佛看到了年少轻狂的自己。真的,有点岁月不饶人的感觉,那么美好的时光我却是无能为力的把他抓住。永远永远的定格在了自己的这一生的记忆中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快30岁的.自己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也或许是自己这些年过得太不容易了,一路的风雨一路的泥泞。没有到会的同学们,你们过得好吗?我真的好想你们。你真的没有什么理由不来。下一次的聚会不能没有你。我们按照运动会时的站姿,按照原先的位置,给没有来的同学留下了空位,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张残缺的照片,残缺的美,如果你不来,我们会永远的把这个位子留着,因为我们知道,普师3班不能没有你。亲,下一个20年,你真的还有理由不来吗?

我记得胡湖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会比感情重的,也或许是我自己这近30年来坎坷的经历,我把情感看当作了所有的一切,我深知,今天的一切,我们现在能到的一切,一定是我们以前丢掉了什么换取来的。在会上,我也听到了很多同学的倡导,有我多年未见的李兰,她提仪我们1—2年聚一次吧,因为我们这太难得了,人生真的没有几个20xx年。刘志斌也提议,我们以寝室为单位,下次聚会要全到。杨亮也说,不管我在新加坡,还是在中国,无论我在那里,我会聚会都会回来,因为我少不了你们。张咸德更说,这三年,我感觉在南师,我真的白读了,但十年后的今天见到你们这些兄弟姐妹后,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

嗯,兄弟姐妹,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合适的词来形容我们那时的感情了。一起打过架,一起偷过洗衣粉,一起偷过牙膏,一起打过开水买过饭,一起在寝室里打过牌,一起追过女孩,一起踢过球,一起去琴房混掉时光,一起去网吧杀过红警cS传奇,一起翻过围墙,一起羡慕过周末有家能回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捣蛋过,一起掉过青春的泪水。突然间,太多的一起一起了,无法写起。

我坐在后面的椅子上,久久热泪盈眶,还有很多的同学也很我一样,把你们没有当作同学,当作一种兄弟姐妹的情谊。当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20xx年那次迎新晚会的录像带找到时,播出的那么霎那,分明看到了很多同学的泪花。我们把青春,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南师,现在我们在社会上,都有了现在自己的一分角色,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但我想请所有普师3班的同学,记得,而且要永远的铭记在心里,让我们的普师3班的友谊长青......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2

尊敬的老师,许久未见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光阴似箭,xx年离别,弹指一挥间。这天我们三班的老师、同学们久别重逢,欢聚在青云湖,我们的情绪都十分激动,十分高兴。

原以为生活的沉淀,时光的流逝,使年近四十的我们激情不再。然而,当我们毕业xx年重新看到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的时候,我们心里很激动。望着老师那灿烂的笑,看着同学那随义的情,我们仿佛回转到了xx年前,那时的情,那时的景历历在目,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纯真友情,忘不了教室里的渴求的眼神,也忘不了同学间无忧无虑的嘻戏搞笑,忘不了晚会上动情的歌声,也忘不了户外场上你矫健的身影,那时的`我们多么活泼,多么年轻。光阴如箭,一别就是近xx年了,在此让我代表我们届的全体同学向在坐的老师致敬,并道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并对我相别近xx年的同学说一声:“欢迎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回忆那完美的学生时代!”

记得xx年前,我们班的同学满怀憧憬,带着理想,告别母校,告别老师,走向四面八方,走向工作岗位。回首往事,恍惚就在昨日,xx年前,我们都是不懂事、天真活泼的孩子,而这天我们开始步入中年,岁月在每个人脸上写满了成熟的沧桑,但我们每位同学往日的风采依然显此刻每个人身上。我们虽然已不再年轻,多了份职责和深沉,但是我认为大家依然风采依旧,依然是那么亲切,那么活泼,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岁月的无情能够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的感情,我们情谊永远年轻。期望我们过去年轻,我们此刻年轻,我们将来依然年轻!

这天的聚会,圆了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梦。为此,我代表大家感谢筹备组人员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他们的辛勤发奋为大家互相倾诉思念和交流人生感悟,带给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会后还将做超多的艰苦的工作。让我们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们和同学们搁下手头俗务前来参加我们xx年一遇的盛会!我坚信:这次xx周年的同学会必须会给我们今后的人生记忆抹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在座各位老师健康长寿,合家快乐!

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庭快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谢谢大家!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3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岁月催人老。在孩子的初中毕业照里,我看到了我们的几位老师。当年风华正茂的你们,如今也有了皱纹,雪染两鬓。我想起了讲台上、球场上及各种活动中你们或严厉如父、或慈爱如母、或活泼如友的点点滴滴。在我心里,有崇敬、有感激,也有畏惧。请允许我代表XX、XX班的所有同学向你们说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我也想起了和同学们朝夕共处的三年美好时光,当然还有更深的渊源。从最初走进一个集体到最终融为一体、难以割舍,我们建立了如兄弟姐妹一般的情感。尽管有过一些小小的插曲,但更多的,是信任、是依靠、是担当。多少年我重复着上学的梦境,因为,那里有你们!

二十五年也许是短短的弹指一瞬。在这二十五年里,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建立了家庭,有了事业,并不断为之奔忙,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世态炎凉。也许我们在不断的努力、不停地打拼中无暇回首阳光灿烂的`学生时代,但每个人都把这段回忆和这份情感放在心底细致呵护,因为这是最为质朴、最为真挚、最为纯洁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在天伦之乐以外最为温暖的所在,人人向往。

感谢XX、XX、XX、XX等同学为我们发起这次活动以及前期的种种努力,让我们重温美好时光,谢谢你们!

感谢给予我们教诲,无私奉献的老师,谢谢你们!

感谢陪伴我共同度过学生时代,给我温暖、友爱的兄弟姐妹,谢谢你们!今天是年初五,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圆圆满满过好每一天!

在QQ上有一个名为“XXXXX”群,群号XXXXXXXXX,是咱们自己的群,欢迎大家加入。谢谢大家!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4

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也很高兴,要代表广大同学致辞。首先要申明,这个代表是少数同学主要是筹备组同学定的,没有一个一个地去征求同学们意见。如果有同学认为代表发言得不妥,在我讲完后,欢迎另行表达。

初中时候写作文,我经常用的八个字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终于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我们打起背包告别新疆工学院校园虽犹如昨日,但已经二十年了。今天,1994年7月1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我们又相聚在新疆工学院园里,执手相看泪脸,把酒畅叙友情。在此,首先我谨代表新疆工学院产品设计94届全体同学,向冒着高温来到这里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老师您的谆谆教诲,铸就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根基;要对不远千里万里,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前来相约的外地同学们以及不怕酷暑从市区各地来参会的上海同学,道声:“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我们都是心手相连的弟兄姐妹;同时我也代表所有同学,对二十年聚会筹备组的全体同学,特别是为此付出满腔心血的丁志强、安彩霞同学,佟瑞敏同学,李玲同学等以及为聚会慷慨解囊的'所有同学,还有关心、支持、指点我们聚会活动的李玲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的辛劳和付出,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圆满和精彩!

回首上个世纪,86年的那个秋天,我们满怀豪情也带着无限的憧憬,从祖国的五湖四海来到新疆工学院的校园,开始了三年初中生活……的那个夏天,我们又满怀向往也带着丝丝的惆怅,离开了教育培养我们的母校,走向天南海北,为建设美好家园,特别是祖国的纺织建设,付出了我们辛勤的汗水。

记得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只不过这个当年的今日已成昨日,那个当年的明日是否成了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想,新疆工学院纺织工程系产品设计94届同学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所从何业,无论成就何如,我们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个期望,这个诺言。

同学们,三年的同窗时光是我们友谊的基石,二十年后的今天聚会一定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灿烂的一页华章。在此,我衷心祝愿这次聚会能成为我们友情升华的新开端,互帮互助的新起点,共同奋进的新号角,一起为祖国建设奉献我们的汗水和智慧!所以,同学们,在你得意成功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分享;在你失意郁闷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分担。愿我们的同学情谊成为大家永远的精神港湾!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想用它来描写我们的同学聚会。在我们再次分别后散到祖国各地星光闪烁的前夜,让我们象火一样为今晚的聚会增添“火”力。最后在我们举杯庆祝之前,再表达几句真诚的祝福,祝各位老师(退休的和没有退休的)和所有同学(到会的和没有到会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万事如意!也祝我们的母校——工学院现在改成新疆初中,明天更红火!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5

许久未见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非常开心今天我们能相聚一团,一同享受今天晚上欢快的时光,也一起享受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时钟。好几年过去了,离我们第一次相遇也有了很长的时间,但我依旧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我们第一次的自我介绍,第一次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在校园拍照。这些,我相信我们同学之间都有这样的经历,而今天,我们在毕业五年之后再次相聚,也多了一些其余的味道,那或许是成熟,也或许是岁月给予我们的改变。但无论如何,今天我们都要好好的享受,也利用这次机会,和身边的朋友聊聊天,扯扯家常。

我相信很多同学或许已经结婚了,也有没有结婚的.仍然单身的。但这都不重要,今天在这里,我们依旧是五年前的那个小班级,也是五年前的那一个我们。或许岁月会改变我们的模样、状态、处境,但当我们再聚一起时,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感动的,也会感到一种特别的温暖。而今天,我们不谈其他,我们只谈感情。

或许在大学里,大家觉得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大家或许也没有想到这次大学同学聚会是我一手策划的。但就如我刚才说的,每个人都会改变,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方面。我今天真的很激动,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心情,那是一份感恩,也是一份幸福。我刚到大学,由于自己很胆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但是幸好我遇到了一个好的班级,好的导员,以及好的室友。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身边的人都充满的善意,也充满着温度。我永远都会记得那样一段时光,大家一直扶持我走过最黑暗的历程,慢慢的将我从黑暗之中拉了出来。今天的我,或许大家也能够感受到我些许的阳光,这些是你们给我的能量,也是你们给予我的勇气和光芒。

不管如何,我们又在一起了,我也向大家真诚的表达了我的谢意。所以接下来的这一个夜晚,希望大家能够尽情享受。也很感谢各位同学愿意放掉手中的工作来这里相聚,这一份恩情我也会记在心里,永远不忘。也祝福同学们,以及老师们在今后的路上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幸福,祝愿安康,祝愿平安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非常荣幸,同学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代表全体同学站在这里进行发言。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参加我们的十年聚会,正是由于您们的到来,让所有的同学又找到了家的感觉,让大家感到非常激动。

其次,要感谢在济南的几位同学,张嘉、邓长勇、徐旭、蔡养泉等几位同学,正是你们的精心组织,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才能相聚一堂,你们辛苦了。再次,要感谢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学们,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参与,让这个分离十年的集体重新充满凝聚的力量。96级政法系再次齐聚一堂。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作十年聚会感言。久违了,亲爱的老师;久违了,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十年的时间匆匆而过。今天,我们相约在此,欢庆十年聚会,看到这么多相熟现在却又有些许变化的面孔,我突然想起一歌词“从来都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也许这原本说的就是同学的情谊。回想起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激动不已!尤其当我们步入社会,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之后,才发觉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如同一首饱满深情的歌,悠远而绵长;师生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的情怀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躲不开的缘,愈久愈纯正,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多少欢笑、多少故事、多少点点滴滴的往事、多少次地浮现在你我的梦里。美好的记忆将永远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大学的同学之情,师生之情让我们永远感动。

各位同学,前,我们怀着青春激情,走出山师政法系,10年里,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成长和成熟的痛苦和挣扎,经历了思索、奋斗与欢乐。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浮躁,像成熟了的稻穗,不是老气横秋的深沉,而是对人生的清醒和把握的睿智。10年的时间,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相信已经共同体味了生命的滋味。曾经纯真激情的心,已刻满岁月的年轮。10年相聚,让我们共同分享和分担10年来的成功喜悦和10年来的欢乐忧伤。每一个昨天都是今天的回忆,每一个今天都是昨天的延伸,每一个明天都会有未来的憧憬。我们相信,我们依旧坚强、友善、深情、自信。我们依旧豪情万丈,我们依旧笑对人生。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7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好久不见!

分离十年,今日重逢。你们都好吗?看看坐在旁边的TA,看看你还认不认得TA是谁。当年的老师,当年的好哥哥,当年的好姐姐,还是那个你暗恋已久的TA?如果你十年前没有时间表白,今天就不该说,因为人家已经是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了。十年前还不够勇敢,十年后已经来不及了。人生总是充满了一些遗憾,但谁又能说这些遗憾不美好呢?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回忆过去,谈论现在,展望未来,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似乎都年轻了——岁。今天的同学聚会,可能是很多同学的别离——年后的第一次见面,那一年的第一次幸福的团聚。——年前,我们含泪分手。-多年后,我们又在一起了。虽然我们经历了各种社会,已经不是当年校园的那种纯粹的`样子了,但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雕琢,岁月怎么装点,都不会冲淡我们之间师生同学的永恒感情。

这次同学聚会一定会让很多失去的朋友找到彼此。真心希望以后能经常保持联系,经常交流,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中经常来往,交流需求,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次聚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这次同学聚会能继续下去,让我们能进一步交流感情,互相了解,慢慢回忆起我们当时年轻的样子。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举杯,为以后的再次见面干杯!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8

尊敬的刘老师、王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一朝毕业,拓荒追梦,转眼离别三十三载;

今日重逢,抚今忆昔,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庆联谊,我的心情是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代。”每每回忆时,都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如今的我们,每个人身上或浓或淡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当初的所有,在今天看来,又是多么的令人留恋和珍惜!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目前在郑州工作、生活和打拼的同学们发言,表一表激动的心,思念的情!

首先非常地高兴。33年前,大家都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告别母校,承载着母校和长辈们的重托各奔前程,励志勤勉,自强不息,建功立业。35年来,大家各有所成,各得其所,这些首先得益于刘老师、王老师等恩师们当年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大家至今都对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心怀感激。今天我们自豪地向恩师们汇报,您们851班的学生们都已长大成才,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心培养。在此我提议对母校老师们说一声谢谢!

第二非常地感动。殷殷同窗情,拳拳学子心。35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没有冲淡血浓于水的师生情义,依然没有洗涮同窗结下的友谊。为了能参加这次整整三十五年的一聚,能放下的都放下了,能赶来的'都赶来了。大家彼此没有忘记,相互思念牵挂,这份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此时此刻,我们895班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追忆昔日同窗岁月,畅谈师生情谊,是一件大家盼望已久又激动人心的大喜事。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聚会,让我们利用这次机会在一起好好的聊一聊、乐一乐,谈谈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信同学之间的情会更深,义会更重。

第三非常地欣慰。忆当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我们的同学情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各自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851班的每一位同学已经从初涉人世、懵懵懂懂的小伙子、小姑娘,到了知天命之年,有的事业小成,有的生意兴隆,有的儿孙满堂,无不幸福快乐。我们这代人成长并生活在一个思想和观念巨变、体制和机制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繁荣与压力同在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是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者、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我们要用聚会的时间多沟通多交流,让友情升华,让感情传递。我热烈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去郑州走一走、聚一聚,我代表在郑州的同学们以诚挚的热情期待你们的到来,也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聚一聚,常联系,多沟通,共同携手描绘895班全体师生美好的生活!

最后真诚地祝福各位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XX高十三排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在筹备小组同学的辛勤努力下,在全体同学的积极响应下,今天终于成功举行了,在这欢聚的时刻,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当年我们的小学老师刘老师,请来了当年我们的中学老师郭老师,师恩重如山,师情永难忘,我提议全体同学起立,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两位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同学聚会,现在已经到会的有30多位同学,小学老同学、兄弟排的畅星晶同学也赶来了,请允许我代表筹备小组、代表原高十三排排委会,向克服困难,积极参加这次聚会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为这次聚会付出辛勤劳动的李建华、刘春桂、文新池、凌建平、姚胜洪等筹备小组的`同学、向对这次聚会给予大力支持的李明强等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尽管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仍有一些同学未能联系到,一些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出席这次聚会,使我们深深感到遗憾,我们向这些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今天与尊敬的老师,与亲爱的同学欢聚一堂,听见那熟悉的声音,看见那久违的面容,重温那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谁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四十年的分离,四十年的牵挂,此时此刻一个深情的呼唤从心底涌出:尊敬的老师,您好吗!亲爱的同学,你好吗!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溜走的是悠悠岁月,留下的是浓浓情谊。我们离开贺家土小学、我们从株洲二中毕业已经四十多年了,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而今天已步入为人父母,为人爷爷奶奶的行列,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有许多东西可能已渐渐淡忘,但老师恩、同学情却难以忘怀。当年老师的教诲,当年同窗学习的美好时光,沉淀了四十多年今天依然那么记忆犹新,依然那么让人心动,依然那么让人深深怀念。师生一场、同学一次,缘分一生,我相信,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相离多久,师生之情、同学之谊都会让我们回味无穷,倍感亲切。今天是个好日子,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师生、同学又相聚了,让我们重温师恩,共叙友情,拾回同窗的欢乐,共享这浪漫的时光,希望今日的聚会也能如昔日的相识一样,成为我们永久的美好回忆。

祝尊敬的老师健康长寿!

祝亲爱的同学们生活快乐!

祝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谢谢大家!

此致

敬礼!

发言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0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xxx大姐以及全体筹备组同学的积极倡导、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怀着激动、甜蜜的心情,怀着对xx年9月第一次相聚的喜悦和对共同学习生活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怀着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欢聚在xxx饭店了!

xx年9月,我们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相聚在师范学院分院的生物系,来到了我们终生难忘的恩师身边。两年来,我们相聚在铁匠营、来广营,共同聆听恩师的教诲、共同接受恩师的指导帮助,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进步。

曾记否?x年9月5日,我们的恩师赋诗一首:“锐意学伯乐,欣喜遇良才;共建生物系,昂首看未来”;xx年9月10日,我们的班主任x老师和我们一同包饺子、共同进餐;xx年9月11日,x老师说:“上星期四是要我来、要我学;这星期四是我要来、我要学。” ;x年9月19日,x老师组织我们班举行第一个中秋晚会,并鼓励大家:“在大家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将晚会举办到这种程度是可以的。”……我们就是这样在恩师们的关怀帮助与指导下,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开始和恩师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汲取恩师为我们提供的营养而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老师的恩情!不能忘记恩师的言传身教,教我们治学要严谨、为人要诚恳、待人要真诚、学业要精进、事业要争先;不能忘记恩师指导我们学习与生活:x老师的“人等车儿,车儿不等人”一直萦绕在耳边,让我们懂得了遵守纪律、以集体的利益为重。x先生在讲“种子和幼苗时”嘱咐我们:“胚是主要内容,要注意其立体概念,因为书上总讲其剖面;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时,明确指出教材第85页“一部分表皮细胞的'外壁延伸成根毛”的表述不准确,应更正为“一部分表皮细胞向外形成一个突起叫根毛。”,让我们懂得做学问、做事情不要迷信书本、而要科学严谨。x老师告诉我们:干工作,要想没有意见是永远也办不到的,你必须干得起来才能说明问题!xxx老师、xxx老师指导我们学习、采集制作标本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通过恩师的辛勤付出,在恩师们的精心培养下,我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稳步走上工作岗位、走上人生的新舞台。

今天,能到场的同学都来了,没能到场的同学也用真挚的情谊在远方祝福老师和同学们明天更美好。

今天,我们自豪的向恩师们汇报:您的学生都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没有辜负您的培养与期望!

今天,我们向恩师们汇报: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更大的成绩,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再次感谢恩师——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的辛勤呵护和精心培养!

今天,我们祝愿恩师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1

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XX年风风雨雨,昔日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如今已两鬓白发,四十年后再聚首,在这激动人心的欢聚时刻,首先向我们的刘国宝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其次,感谢本次聚会的组织者及筹备小组的同学,感谢他们的辛勤筹备,我们这些平时很难见面的同学,才能够在阔别四十年之际,又重逢相聚。向参加聚会的同学们致以深切的问候!

XX年的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想当初,我们这些同学在一起时度过了最纯洁和最美好的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同学们欢声笑语犹响在耳,操场上同学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歌声嘹亮......XX年的一幕幕再次回放,难忘的情景如数家珍,依然是那么记忆犹新,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XX年的风霜雨雪,我们青春华少演变成了两鬓染霜。从19XX到20xx年,短短的四十个春秋,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转折。很多同学已经退休,赋闲在家,含饴弄孙,开始安度幸福的晚年。岁月的沧桑和磨砺,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分深深的.同学情谊。

XX年来,我们虽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有的甚至失去联系,但是,我们始终惦记着同学之间的真挚与祝福。无私和诚挚的同学情谊,恰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彼此的思念和相聚的期盼,始终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牵挂!

XX年后的相聚,弥足珍贵。但是,相聚终是短暂。让我们共同举杯,为四十年的光阴干杯,为同学情谊干杯!让我们铭记今天,珍藏在心!愿我们的聚会成为搭起传播友谊的桥梁,彼此之间永远保持联系。

最后,祝辛勤培育过我们的刘国宝老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安度晚年!祝所有的同学,心宽体健,家庭和睦,平安快乐!祝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x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土木x班的同学在群里说是准备x月x,x号在xx聚会,我就积极响应,经过筹备组的策划,拿出来很好的方案,以及相应的参与人员。

x月x号我朋友叫我到xx来办事,就直接从景德镇过南昌来了,原准备xx号上午办好事情,下午就回xx去的,结果一直弄到下午x点多,这边朋友又叫我吃好饭后休息,省得晚上跑夜路呢。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明天再回去,想想也有道理,就直接在这边住下来了。

x月1日早上7点多就起来了,外面还下着小雨呢,先到原先的南大南区接了个人,捎他回去,顺便也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9栋宿舍看了一下,现在变成女生宿舍了呢。赶到家的时候刚好中午12点了,接到我女朋友新后,就一起吃好饭后,稍微休息会就直接出发返回南昌,路上给大哥衍彬电话,说是出来后去他家坐坐呢,顺便叫上老朱,因为后面我担心没时间跟他们见面呢,晚上大家聊了会天,然后就直接过这边安排的酒店先居住下来了。

x月2日上午大家就陆续到来了,先中午聚餐,我本来不会喝酒的,因为大家同学很多人都是毕业后8年没有见面呢,所以就直接喝了点啤酒,实在是不胜酒力,一下子就上脸了呢。回酒店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过原南大南区机械楼215会议室,大家相互聊聊工作的`经历,生活感受,感情之类的,还请了我们的班主任丁老师参与,大家的发言很深刻很真诚也很感慨,大家都很重视这次聚会,很多人都是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参与的,也希望在以后大家同学能够相互保持联系,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发展!晚饭后还安排去k歌呢,情形听说很疯狂呢!(我是10点多就早退了)

x月3日大家就一起去南大前湖校区参观,曾记得我们xx年毕业时就到那边实习参观过一次,那个时候还是很偏僻很荒凉,也有学生在那边学习了。这次参观后,感慨真的很深,现在的环境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很多了,校区很美很大很干净,道路很宽敞,设施也很齐全呢,好羡慕呢!中午就直接安排在前湖大厦的餐厅用餐,然后有些人下午就要陆续离开,有同学提出去德哥那里看看他,经过商量后,我们10来个人就开了3个车直接到赤田镇,然后再去寻找所在呢,经过努力的询问,终于找到了所在,拜祭后,就直接回南昌来了,也相当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以后想去的话就可以直接找到了。晚上吃饭后本想直接回景德镇的,但同学劝说不要晚上开车,而且累了一天,干脆休息一下,明天早上再出发也行的,那就继续住一晚啦,明天一早就出发啦!

总结起来这次聚会真的很成功,很多人都赶回来了,有些人确实是没办法回来的,确实有事情要忙的,相信下次可能要xx年聚会的时候会更多人来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经常联系,保持这份难得的同窗感情呢!顺祝大家事业成功,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家庭幸福美满!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好久不见!

十年离别,今天我们又再次重逢,你们都过的怎么样?看看坐在你身边的TA,看看你是否还认得出TA是谁?当年的老师,当年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是当年你暗恋了许久的那个TA?十年前未来得及表白的话,想必今天也就不要说了,因为人家早已是孩子他妈或他爸。十年前不够勇敢,十年后又嫌太晚,人生总是充满了些许遗憾,但谁又能说这些遗憾不是美好的呢?

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回忆从前、谈论现在、展望未来,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都好像年轻了10岁。今天的重逢,可能是很多同学们分别后第一次相见,也是当年的我们第一次大团圆。10年前,我们挥泪而别,10年后,我们再度相聚,尽管我们经历了社会的种。种,不再是当年校园里的清纯模样,但我相信不管社会怎样的雕琢、岁月如何的修饰,这些丝毫不会冲淡我们之间永恒的.师生情与同学情。

这次同学聚会,一定会让许多失去联络的亲们互相找到彼此,真心希望我们以后能经常联系交流,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中常来常往,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次聚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这样同学聚会一直办下去,让我们进一步沟通情感、了解彼此,一起慢慢回忆我们当时年轻的模样。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举杯,为我们10年后的再相会,干杯!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14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有30年未见了吧,今天有这个缘分在聚集一起,真的是一种幸运。从我们大学毕业,就各自分开了,也很少有去聚会的,一般都是小团体的聚会,像今天这样全班有二三十个的还是很少的。

以前都忙着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时间去聚聚,导致现在过了30年了才又一次聚在一起,这真的难得。我们毕业完,我以为大家可能很难去聚齐了,所以现在又重新见到你们,心中真的.特别的感慨。我现在回想我们大学时,都觉得像是一场梦,过了太久了,以前全班一起上大课时,为了抢最后一个位置,真的抢疯了,一大早就赶到教室去了,从来没有那么早到教室的,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虽然那时有点幼稚,可是也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

今天聚在这里,大家都已经很平静了,真的只剩下了岁月美好,如果再早个十年,大家或许都能够在闹腾起来,如今大家基本上都已经成家,并且也都当了爷爷奶奶了吧,我想大家肯定也都是感叹的,感叹时光无情,在过了这么久才能聚一次,真的不容易啊。年纪越发的大,心情也在改变,我看着你们进来,一般都是在那聊天,基本上都不怎么闹的,很安静,这要是搁在以前,都没法想的,毕竟以前大家伙都是毕竟喜欢热闹的。

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变得更加沉静,但是我觉得大家心中一定是开心的,这一次的聚会,相信未来聚起来就容易多了,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不妨碍我们向往这样的日子啊。我们聚了这一次,就一定还会有下一次的。同学们,30年了,虽然有遗憾以前年轻时没有聚到会,但是已经过去了,就不在往回看,我们依旧要向前看,毕竟都是有儿女的人了。

同学们,这次聚会结束之后,我想我们之间的联系会加深的,我们以后还能组团一起出去旅游也说不定。总之这次的聚会很成功,班上大部分人都来了,也都玩的很开心,虽然没有了那种热闹感,可是我们的同学情依旧一样。30年真的很长,这次聚会也会在我们心中驻存很久的。在这就祝福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大家幸福欢乐,不管以后会面对什么,至少我们今时聚在一起,同学们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团体,保持跟以前的一样,一起加油吧。

第五篇: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到2001年底,中国发电设备总容量已达到3.3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50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第三阶段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1949-1978年)

在这30年中,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间(1949-1955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1950年燃料工业部为管理电力工业,专门成立了电业管理总局,负责火电厂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的全部生产运营;为发展水电,成立了水力发电工程局。并先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业管理局,归电业管理总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年-1958年)。1955年7月,第一届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能,为加强专业管理,相续成立了电力设计局、基建工程管理局,并将水电发电工程局改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分别管理火电和输变电工程设计、火电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和水电勘测设计和施工。水活电厂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统一由各电业局负责。与此同时,撤销了电业管理总局和六大区电业管理局,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力工业均由电力工业部直接领导和管理,这是由部直接领导省(市、自治区)电力工业惟一的一个时期。从1956年开始逐步调整和充实了省(市、自治区)电业工作的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结合、以中央领导为主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

3、水利电力部时期(1958-1966年)。1958年初党中央召开南宁会议,决定在电力工业建设中实行“水主火辅”的长期建设方针,为加快水电建设,决定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1958年2月第二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1958年3月水利电力部正式成立后,将电力工业企业全部下放给各省(市、自治区)独立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仍然实行垂直垄断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只负责管理已形成跨省(市、自治区)电网的的京津唐电网和辽宁、吉林电网。这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实施三年后,发现分省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1961年在党中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重新将电力工业管理权力上收,实行以中央管理为主的体制,经过从1961年到1965年共5年的努力,成立了由水利电力部管理的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四个跨省电业管理局,还成立了山西、内蒙、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邯峰安等省(市、自治区)电业管理局、电业局,并将北京电业管理局更名为北京电力公司,进行“托拉斯”管理模式试点。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由集中走向分向,又回到集中管理,这时已经形成京津唐、东北、华东、中原和西北五大电网的管理体系。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7月水利电力部实行军管,所有管理工作由军管会的生产、后勤、政工三大组管理,又一次把电力工业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当时将中原电业管理局下放河南省革委会管理:东北电网归沈阳军区领导;徐州电网归江苏省革委会领导;华东电网归上海市革委会领导;北京电力公司停止“托拉斯”试点,恢复北京电业管理局建制1970年4月水利电力部结束军管,由水利电力部革委会领导,革委会决定撤销西北电业管理局,将西北各省(区)的电力工业下放各省(区)领导,同时将广东省电业管理局和四川省电业管理局下放给广东省和四川省革委会管理。1975年撤消水利电力部革委会,恢复了水利电力部的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下放远比水利电力部建部初期下放更为严重,不仅将电管局、电业局下放地方,连设计院和科研机构都全部下放地方,使电力工业勘测设计和科研机构遭受巨大破坏。1970年水利电力部军管会提出“老厂-厂变-厂半,新厂快马加鞭,能力翻一番,全国县都有电”到1975年发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1969年末发电设备总容量仅2100万千瓦),超过英国、联邦德国。在这个极“左”的口号下,推广了石家庄热电厂改造旧设备“一厂变一厂半”的经验,推广江西、广东、福建等省自力更生建设中、小水电的经验,推广东北“四合一环形供电(工厂与工厂用电合一,工厂内部动力与照明电合一,工业与民用用电合一,厂用电网与公用电网合一)的经验,”推广嵊县“一线一地”、“两线一地”的经验,还有电力系统自己动手制造发电设备的经验,结果使电力工业的设备遭受了巨大破坏,事故频发,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

1975年恢复水利电力部建制后,1975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前几年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加上这两年电力建设速度没有跟上去,全国大约缺少装机五百万千瓦,这是造成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知除要求加快电力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外,明确提出要加强电网统一管理。跨省电网必须实行以水电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1975年10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跨省电网管理办法》,重申跨省电网的统一管理体制,水利电力部上收了东北、北京和华东电业管理局及四川省电力工业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下放和第三次上收管理权,但这次上收只上收了跨省电网和跨省电网所属的各省(市、自治区)的管理权,不如60年代那样彻底。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大区电网的管理是不能肢解的,从此以后,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又走上了中央管理为主,大区电业管理局分片管理的体制。

二、改革探索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79-1997年)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央电力管理部门又经过四次变更,即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最后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在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曾研究过全面包干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等方案,最后成立了华能集团公司及各大区的电力集团公司,这一时期的电力改革朝着国务院提出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体制改革原则进行。

1、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79-1982年)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这是我国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79年5月,国务院批转电力工业部关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实施方案。文件中明确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当前由于缺电,影响全国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工业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在今后一个时期,电力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调整国民经济中要发展的重点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电力工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把电搞上。电力工业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大生产,必须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管理。跨省(区)的和一个省范围内的电网,由电力工业部统一管理;电力供应由国家统一分配。电力工业部要在有关省、市、自治区协助和支持下,把所有电网管好。”

在国务院批示的指引下,1979年12月电力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电业管理局和西北电业管理局。华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北京电力外,下辖天津、河北省电力局(直接管理冀南电网)和山西电力工业局;西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陕西电力外、下辖甘肃、青海、宁夏电力工业局;1980年3月成立华中电业管理局,下辖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电力工业局;1981年5月成立西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四川省电力,并下辖云南和贵州电力工业局。接着又于1981年12月把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划归电力工业部领导。原已成立的华东电业管理局和东北电业管理局继续保留。这样到1981年底六个大区电业管理局都已成立,只有福建、新疆、广东、广西、内蒙古和西藏等六个省区电力工业仍归各省区领导。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才把全国主要电网、主要省(市、自治区)统一管起来了,促进了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2、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1982-1988年)1982年3月,五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将水利、电力两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这次合并之后,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沿着电力工业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1983年1月,决定将福建和新疆电力局划归水利电力部管理,分别成立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工业局。1984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工业划归水利电力部管理。1984年12月水利电力部决定成立华南电网办公室,准备把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电网连接起来,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实现“西电东送”,以缓解两广缺电局面,这一举措为日后发展南方电网和大规模“西电东送”奠定了基础。从“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电力工业之后,自1975年中央决定实行以水利电力部为主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又一次形成以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部为主、按大区电业管理局分片管理的电力工业管理新体制。到1985年止,全国只有广东、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的电力工业仍实行以地方为主管理。后来成立的海南省,以地方为主管理的电力工业增加到四个省区。

在水利电力部后期,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又有一些变化,主要是电业管理所在省,原来只有华中电业管理局所在的湖北省成立了电力工业局,1988年在东北和西北电业管理局内成立了辽宁和陕西电力工业局,在华东电业管理局辖区内成立上海市电力工业局,至此,只有华北电业管理局没有在所在地北京成立电力工业局。另一个变化是在1987年至1988年期间逐步将西南电业管理局改制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电力工业局,撤消西南电业管理局,三省电力工业局直接由水利电力部领导。

在水利电力部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1986年5月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电力工业体制改革问题,6月电力体制改革小组提出了《加快电力工业发展的改革方案(草案)》的报告,提出了五项改革措施和五项政策。1987年9月14日,李鹏副总理提出了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制宜的方针。在此之前,水利电力部曾提出全面包干的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以及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的建议。1988年7月1日起进行华东电网体制改革试点,分别成立华东电力联合公司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电力公司,同时保留华东电业管理局和省(市)电力工业局名称,实行双轨制运行,以创造条件实现政企分开。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在这段时间里,电力建设投资体制最大的变化是由拨款改为贷款;由于电价严重偏低,为了解决电力投资不足,主要采取了建立电力建设基金、卖用电权和集资办电等办法。为节约投资,在电力建设中普通开展了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招投标制度。为弥补投资不足,电力工业还率先利用外资,成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发行电力建设债券和适当提高电力折旧。这些措施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局面,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办电的局面,加快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3、能源部时期(1988-1993年)

1988年5月,七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消水利电力部,把电力工业管理工作并入新成立的能源部,能源部承担电力行政和企业管理职能。1988年5月22日,能源部正式成立,同年12月成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网省电力管理局、电力工业局的基础上成立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由此,实现了电力工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初步分开,在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最早组建的集团公司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全民所有制的实业、金融、贸易、科技和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是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华能发电公司、华能精煤公司、华能原材料公司、中国(华能)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华能科技发展公司、华能金融公司、华能综合利用公司、华能实业开发服务公司等九个公司以及原水电部归口管理的华电技术开发公司、华电综合利用开发公司、华电工程建设公司、华电南方(集团)等四个公司的基础上联合组建的。这个公司由能源部与国家计委共同管理,以能源部为主,是我国电力工业1988年组建的第一个集团公司。

大区和省电力工业的公司化改组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从1988年开始到1990年止,将大区电业管理局改组为联合电力公司,将省电力工业局改组为省电力公司。国务院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规定:省电力公司和联合电力公司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具有法人地位。电网内各发供电单位的资产关系不变。联合电力公司由能源部归口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非跨省电网的省电力局,要逐步改建为省电力公司,独立经营,由能源部和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接受委托行使所在地区电力工业行业管理职能。改革方案要求各公司要落实,健全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实行股份制,采用售电量和物质消耗工资含量包干办法。独立电厂均可独立核算,与电网订立经济合同,接受电网统一调度,非独立电厂按现行规定执行。这项改革到1990年6月基本完成。

第二步是1991年底到1993年初,组建大型电力企业集团。1991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55个大型企业集团中,能源部有7个,其中电力占6个,即华能集团、华北电力集团、东北电力集团、华东电力集团、华中电力集团和西北电力集团,全部都是跨地区的电力企业集团公司。1992年10月10日,能源部向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经贸办上报关于同意组建中国东北、华东、华北、华中电力集团的函,随后又报送了同意组建西北电力集团的函,经批准后,于1993 年1月11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宣告成立。

随着南方四省联合办电和“西电东送”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能源部于1990年5月决定,撤消华南电网办公室,经与有关省区商议后,决定由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出资成立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目的是为了实现四省联网,开发西部水电,实现“西电东送”,这是一种新型的大区电网管理机构,成为我国第六个管理跨区电网的电力公司。能源部成立后,为了主业实现减人增效,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和待业青年,十分重视发展多种经营,1992年中共能源部党组提出了坚持依靠改革来加速多种经营的发展,坚持多种经营与主业协调发展,坚持安置与效益并重,坚持发展多元化产业等四条原则,并提出加速职工队伍由主业向多种经营的战略转移。多种经营的发展对电力工业的稳定和减人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4、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93-1997年)

1993年3月,八届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消能源部,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国务院批准的组建电力部的指导思想是:“政企职责分开,大力简政放权,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加强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编制,合理配置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实事求是,平稳过渡,合理分流富裕人员。”要求在坚持“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指引下,下放和转移对企业人、财、物及经营管理的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职能,由于国务院批准的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办好五大电力集团,各电管局和省电力局仍维持现行体制,所以在电力工业部时期,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没有显著的变化。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续保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作为全国电力企业、事业电位的联合组织,其性质不变,由电力部归口管理。华能集团实行以电力部为主与国家计委双重领导的体制。另外,在葛洲坝工程局的基础上,成立了葛洲坝集团公司。

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1993年1月3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和经营。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电力工业部成立后,根据国家体改委等部门有关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的规定,于1993年9月印发了《电力行业股份制企业试点暂行规定》,规定明确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都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具备条件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到国(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但电网公司(指发、供电一体的电力企业)实行股份制应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电力集团公司、省(区、市)电力公司在企业中的控股地位。1994年8月4日,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直接去美国纽约上市的大型电力企业,随后中国有一大批发电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电力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电力工业体制模式,一是电力行政管理由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和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电力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不设立电力管制委员会。二是电力生产企业模式只有发电企业和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分开的电力企业模式。《电力法》第七条规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电网经营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接受电力管理部门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释义》中所作的权威解释是:“电力生产企业,又称发电企业,是管理发电设备、生产电能的经济组织。电网经营企业,是管理发电、供电、售电业务的电力经营综合管理经济组织,其中包括具体管理输变电设备、负责经营供电和售电业务的供电企业。”

中国电力工业在经过进20年的改革探索时期,终于走上了电力生产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并存的道路,由于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的集资办电,全国拥有了大批大中小型的独立发电企业,中央电力企业与独立发电企业几乎达到平分秋色的饿程度;由于这段时期对发电企业给予征收电力建设基金和还本定价的优惠政策,而对输电、配电、售电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输配电的发展受到投资的制约,不少省(市、自治区)将原来属于直属,直供的供电企业转变为趸售电企业,到1996年全国农村供电企业,中央电力企业只拥有1/3的县供电企业,2/3成为趸售县和自发自供县。在电源建设上出现了小型燃煤电厂和无调节小水电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上网电价高,发电能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农电建设和管理上,出现了缺乏对农电的投资,农电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电网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线损高,农村电价电费的管理、检查、监督不到位、乱加价、乱摊派、乱受费和权利电、人情电、关系电视象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电力体制和发展来解决。(朱成章)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02年12月27日

下载幼儿教育50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教育50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0年同学会发言稿

    50年同学会发言稿 50年同学会,是小编听过时间最大的聚会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聚齐,也不知道昔日的少年郎,青春女孩,如今的模样。 50年同学会发言稿例文1 各位老同学,大家好!我......

    50年同学聚会致辞

    50年同学聚会致辞 五十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相当于宝贵的一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50年同学聚会致辞,仅供参考。 50年同学聚会致辞篇......

    教育技术50年

    教育技术50年 教育技术博士 郑永柏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现任北京科利华公司副总裁。)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育技......

    50年同学聚会致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六十多位同学在这里欢聚一堂,尽享重逢的喜悦。这是间隔了半个世纪的同学聚会,实在是太珍贵了。看到一张张曾经熟悉但现在又显陌生的......

    50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同学聚会发言稿 大家好!在这万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里,我们在分别40多年后又重新聚在一起,我的内心特别激动。今日一聚,实属不易,首先要特别感谢热心筹备这次聚会的各位同学,是......

    50年校庆主持词

    主持词 女: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春华秋实; 五十年磨砺奋进,五十年薪火相传。 男:半世纪风雨洗礼,历经沧桑、创造辉煌;半世纪赤诚奉献,鞠躬尽瘁、铸就XX! 女:学院50周年华诞,是学院发展......

    校庆50年演讲稿

    追忆五十年 似水年华 慨然而歌 五十载栉风沐雨,五十年春华秋实,踏着初冬到来的脚步,包钢一中迎来了她五十岁的生日。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五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在我们心目中的一......

    校庆50年献词

    校庆学生献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各位校友、同学们: 大家好!(第一篇 引文) 甲:金秋十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乙:菁菁校园,丹桂飘香,彩旗飞扬。 合:齐聚首,莘莘学子欢歌笑语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