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8: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

第一篇: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

素质教育下的美育实施

10级小学教育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

【摘要】“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其任务是培养正确的审美和提高审美能力,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美育应服务于素质教育,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美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综合质的提高。

【关健词】美育;素质教育;原则;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 广义来说, 是指为人民大众创造美的各种环境,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狭义上讲, 主要指学校的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 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素质特点,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充分、和谐发展,使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 主要包括品德、智能和身心等素质的培养。

(一)美育是素质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可以引善、美可以启真、美可以怡情。在素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密切联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过去,学校教育只提德、智、体, 而将美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 作为实施德育的手段; 还有些人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美育, 这都是片面的。其实,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 德、智、体、美、劳五育缺一不可,人们说: “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残品, 美育不好是副品, 劳动不好是样品”。

(二)美育的任务要求

①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第470页。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其逐步社会化,最终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以往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并批判地吸取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逐步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审美观,使教育对象懂得美、热爱美、创造美。以便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从而使教育对象能全面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把握美学的基本本理论, 树立科学的审美观

美学作为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 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并以此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 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美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学原理, 把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使其成为精神世界丰富、心理结构和谐的‘审美性’的人。

另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 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增强他们按照美的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美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想象美、鉴别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美学知识,指导审美实践活动, 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荣与辱等, 学以致用, 在对美的追求中按照美的规律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现阶段, 要通过实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美育,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实施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实施美育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条,也是实施美育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是:首先,理论来自于实践,并高于实践 ,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理论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再次,实践必须上升为理论, 人们的社会实践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美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是要把美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指导教育对象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实施途径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大方面。

1、学校美育 就学校美育来说,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②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的工作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接作用于学生的智慧、心灵与个性, 所以教育者自身美育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人生。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对人格美的认识,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其次,无论是在专门美育教学或其他各科教学,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让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生活美和社会美。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以优化各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过程中努力发挥美育的功能, 寓美于管理、服务之中,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由此,学校美育毫无疑问是实施美育的一个主要途。

2、家庭美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格调、气氛等必然影响每个家庭成员情趣、思想和作风等等。应该说,家庭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潜移默化的作业。因此,父母要格外重视对子女美的教育,让孩子感到家庭里温馨、真善美,并由此推广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家庭美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美育

社会内容宽广、形式多样, 教育效果显著。在实施美育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有效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找寻美、理解美和创造美。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 学生在参与中拓宽了视野,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参加美育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多层次的书画比赛、科技作品展览, 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 开展对美的鉴赏和评价活动,让学生从中培养美感,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进行审美教育。进而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 从而美化自己的心灵和生活。

素质教育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要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 优化育人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建设参与中增强对学校、对集体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提高他们爱护美、创造美的能力。就必须在美育实施过程中, 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条途径有机结合, 形成巨大的合力,保证美育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 ② 《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3页。素质的提高, 培养出更新、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生主编.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C].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0版.[2]针志贤,范才生.素质教育[Z].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版.[3]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0版.[4]何云波,彭亚静.大学生应用美学[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版。

[5]张苏平.美育与素质教育[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3卷,增刊.[6]方年根,金向华.浅谈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J].浙江医学教育,第3卷,第3期.[7]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第470页.

第二篇:小 学 美 术 教 学 论 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探讨规律,走出误区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形象提供不足,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晰小学美术教学毕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别性。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训练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皆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性的熟悉,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1.关于传授知识

注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非凡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专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假如把美术和其它学科作横向比较,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又是另一番景象,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究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茨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熟悉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茨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假如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重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茨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重力转移到美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盛又普遍。美术作品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轻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实践证实,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详细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非凡规律的好教法,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晰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殊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或者说是“完成作业的规定”,老师在演示,学生亦步亦趋练完为止。事实上这样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框框,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是老师的演示无法实现的。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确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角度看,运用演示衬教法应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最后效果的规定和示范。

2.关于训练辅导

学生把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

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

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注意于思索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旧很幼稚,《中国美术教育》载文称此为“低幼化现象”,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的切入口。目前,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一次作业至少要进行二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巡视辅导。第一次是作业开始的3~5分钟内。每次作业总有学生在构思构图等问题上做得不妥,这类学生的练习若不予以及时纠正,则后面的大量练习时间即便很认真也是失败成定局。作业开始,教师快速巡视一遍,画面布局不当之类的问题及时纠正掉,为全体学生的作业可能达到成功创设一个好起点。第二次是续第一次后至完成的较长时间内,主要是观察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个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情况,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予以不同辅导,使教学内容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一时间内予以落实——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落实。如此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只会说不会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定可改观。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

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茨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应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3.关于作业讲评

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因搞教学研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选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选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索: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静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意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留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就悬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茨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茨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全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专用教室的黑板应整大块都顶上铁皮做成磁性黑板,这样用小吸铁石固定作品就很方便,学生作业完成后自行上前放上自己的作品。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自不待言,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实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至于作业评比竞赛究竟如何,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认识:如果和语数学科的求相同答案比赛作比较,或者和体育运动公众信服的公平竞技比较,美术作品有明显的非竞技性特点,儿童美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因此评比第一的做法务须慎重用之。

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躲不掉绕不开的问题。

第三篇:美与美学的关系(小编推荐)

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 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显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内部属性。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由此可以推断,美只能是事物与另外的存在相关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如前所述,这种存在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人类,也是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狄德罗虽提出了“美的关系”说,但论及人与美的关系时,强调的就只是唤醒的察知关系。①其实,客观的美如同两个物体形成的“大”、“合”一样,其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人的察知。

我们人类的存在,具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也可以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多为内部属性)是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与人有关,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词。苏格拉底谈美,认为:“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达到的目的形式。”②康德也说:“美是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③他们的观点,可以说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对美的构成的作用。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称作目的性,是因为意念愿望在美的构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无确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许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强指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所以,意念愿望,应以含义宽泛的指向性来表明其特性。不难明白,追求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对象,朝佳景想望,寻求奇异新颖,对于人类来说,是必然的意愿指向。也就是说,意愿的指向性是人类这一存在固有的无可否定的一种属性。指向性的指向多种多样,与之对应,形成美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什么美的对象,总是人们意愿中正面肯定的事物。为了避免歧义,在此,我们有必要把与美的形成有关的人们对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艳羡的意向,定名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讨分析,我们可给美的本质下一个定义: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二 有了美的本质的定义,我们可立足于关系属性的分析和审美分析,来进一步领悟美的本质。

美学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构、审美对象生成、美是关系等等提法。但是,这些提法中尚无一种可以恰当地指称美的本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关系属性的形成与被反映的研究,或许能为人们观照世界开启一道新的窗口。为了能直观形象地看清美的本质,在此,本文特附一图一表。

在《“美”的客观形成示意图》中,两种“存在”的相应特性,不能视为彼此有意识的迎合,而应视为自在的呈现状态(审美 时则可在大脑中相向迎合)。在两种“存在”间,美只从属于可作审美对象的一方(包括被审美的人体或心灵),美并不对等地存在于关系双方。社会人类一方虽必然也有相应的关系属性,但这种关系属性并不是与对方对等的客观存在的“美”。

艺术的外在形式是美。什么是美?美是漂亮的、快乐的、优雅的、幸福的、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安宁的、祥和的。总之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东西。这是对美的误解,或者说这是一种狭隘的美。

美是什么?在艺术上,极致就是美。它是将一种外在的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于是产生了美。在艺术上常用的夸张就是美的一种形式。美除上述所说的美之外,还包括了忧伤之美、恐怖之美、痛苦之美、颓废之美、滑稽之美、想象之美、绝望之美,等等。例如郑钧的音乐就是一种颓废之美;陈佩斯的小品就是一种滑稽之美;克里斯蒂安娜的推理小说就是一种想象之美;恐怖片就是一种恐怖之美;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一种痛苦之美;涅磐乐队的音乐是一种绝望之美;校园民谣是一种忧伤之美。可以说,在生活里美是无处不在的。

美的产生需要一种美学的修养,没有美学的修养,有些美是无从体会的,如痛苦之美、颓废之美、绝望之美。美是艺术与欣赏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共鸣,是艺术在欣赏者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振颤,只由欣赏者有所体会时才会产生美。因此,美是通过欣赏者与艺术的互动获得的。单纯的艺术很难说是美或者不美,或者说同样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产生美,有的却不会。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在此时就凸现出来。

美是立体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平面的。以前我们所说的美学只是美学的一部分。因此,这个世界赋予艺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思考。它是复杂的,如同社会的复杂性一样。美学的简单化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我们对美的欣赏,不利于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利于我们对生活的享受。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

(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艺术家是构通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的桥梁。什么是艺术家呢?艺术家绝不是某种称号下的人物,而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主要从事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精神活动,他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和认识生活,从而有效地达到感染人、影响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因此看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是审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如何,包括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技术与技巧。

艺术家的品学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关键。艺术有文野、雅俗、优劣之分,艺术家也有工匠与大师之别。

(三)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艺术美就是艺术产品的美,就是创造美。换言之,艺术美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精神性创造。

二、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美总是以具体、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感染欣赏者。

(二)情感性

艺术离不开情感,情感体验是艺术魅力的源泉。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任何艺术作品,如果缺少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宣泄,只能是毫无生机的图解或罗列。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只表现情感,还要表现思想。

(三)独创性

独创意味看艺术作品的独特新颖、不可重复。这是因为艺术家在真诚对待其艺术创造时,总是试图运用新鲜的心理体验、新颖的表现为法,创造出新奇的艺术形象。欣赏者也不会允许一件抄袭重复的艺术形象占据他们心底的艺术收藏。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说诗,有李白的飘逸洒脱,有白居易的朴实清新,王维的淡雅空灵。说画,有大卫的严谨典雅,有德拉克罗瓦的浪漫活力,有凡高的稚拙狂怪;说戏,有梅派的瑰丽端庄,有尚派的清新俏丽,有程派的婉约绵长。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还看到同一流派、同一体裁、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艺术作品面貌。于是有了王羲之、颜真卿、徐悲鸿留下的天下三大行书;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了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的绝世精品。

(四)典型性

典型化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法宝。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之现实美应该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普通,因而更美。同时它也是个性鲜明与共性高度概括的形象,既有独一无二的个体品质特性,又有类型群体的共同特征。在艺术美的长廊里,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概莫例外。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代表着人文精神复苏下抗争不果的悲剧形象;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是封建豪门污泥中长成的两株不同性格闺秀的典型;鲁迅笔下的阿Q,更是旧社会国人劣根性的代表。

(五)永久性

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事实上,我们今天所鉴赏的绝大多数艺术品并不是当代的作品,我们享受着前人馈赠给后世的精神食粮,而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因为其优秀性而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经淘洗、筛选而留存下来。

第二节 艺术美审美功能与鉴赏方法

一、审美功能

(一)轻松娱乐功能 艺术创造美,艺术能唤起人的美感,能够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这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他门类意识形态所办不到的,(二)启迪认识功能

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艺术作品在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还使人从中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启迪。艺术以抒发情感为手段,以创造美为目的,但同样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生活视野的窗口。

(三)净化教育功能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也总是体现着对描绘对象的思想评价和爱憎态度。鉴赏者的正确途径是能够从欣赏美的层次上升到领悟文化、接受思想的层次,达到心灵净化和思想升华。所以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艺术审美特征所提供的优势。

(四)精神升华功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是人借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精神升华功能是人性和人格经过洗礼后的复苏、再生或矗立的一种境界。一句话,它对人的精神境界高低、优劣和贵贱起着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艺术家为精神创造而活着,正如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内心独白“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所以不少艺术家成为艺术美的“殉道者”,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位是艺术创造。对于艺术接受者,鉴赏往往成为一次盛大的精神典礼,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祖先、圣贤以及我们的心爱者、崇拜者作心灵的交流。看电影《黄土地》,从那既贫瘠愚昧又博大深沉、内蕴顽强生命力的黄土地上,我们好象参与到了整个民族之艰难觉醒的盛大仪式中。听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中以席勒诗填词的《欢乐颂》,我们好象置身于“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光芒四射照大地”的非凡境界中,罪恶是多么可耻,自私是多么渺小,我们自豪人类的伟大、尊严,也不由得感叹艺术的博大、永恒!

(五)调节补偿功能

艺术作品有明显的调节补偿功能。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情感世界实现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得到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不得的精神性兑现。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补偿效应和机制。一旦补偿得到满足,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与冲突得到了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便可进入和谐、净化的境地。

艺术的调节补偿功能之于我们鉴赏者也同样地起作用。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忘我的幻想境地,或者是曾经失落的家园或者是憧憬中的福地,我们可以看到罪恶在最后一刻被毁灭,看到英雄在百劫之后而再生,看到性情中的偶像仿佛与我同行……用费洛伊德的话说,艺术就是“一种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的象征,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它创造一个精神世界,鉴赏者可以从中得到精神的调节和补偿。美国好莱坞是著名的“梦幻工厂”,它认为塑造那些男女明星偶像可以补偿人们理想情恋的失缺;推出那些警匪片、灾难片也可调节、排遣人们的制暴、冒险、猎奇、包括犯罪的各种欲望。今天许多艺术门类都在尝试让接受者主动参与甚至创作者与接受者同时参与的方式,就是对艺术调节补偿功能的一种放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示出来。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编辑本段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编辑本段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直接依赖于社会历史条件,因为社会美的内容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必须受制于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美必然具有它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特色。例如: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田园风光,有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化的乡镇。寺庙、教堂的清静与肃穆,信徒虔诚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淡泊,不同于歌舞厅的喧哗和兴奋、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编辑本段社会美的解释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没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第四篇: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十年期末考试题库(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说明:1.试卷号:2071;

2.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0日,收集了2008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创立“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2.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3.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

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 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 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 4.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

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 5.形象间接性是语言艺术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对。

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在读者头脑中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6.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育。

答:对。

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三、简答题 7.简述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审美情感是一种蕴涵着理解、经过想象创造和升华了的情感。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在美感心理中,审美情感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是美感心理的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8.根据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简要回答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与负面因素。

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入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

四、综合论述题 9.试结合形式美的基本特征举例阐述你对形式美教育特征的认识。

答:形式美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等特性。由此可以见出,形式美教育的特征,主要也包括三个方面:普遍宜人性,符号直觉性和形式仿效性。

普遍宜人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适用和乐于接受的特性。形式美广泛存在,并且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它的独立审美价值可以随时随地使人使人产生愉悦,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

符号直觉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借助符号形式而获得当下直接领悟的特性。形式美是美的事物形式外观的造型符号,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感性直观,经过形式美育的反复训练,提高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素质,然后上升到审美直觉高度,加强人对形式符号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进一步的体验和领悟。

形式仿效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可使人通过对经典形式美的仿效而达到对形式美的创造性运用。形式美教育应以经典艺术为形式美的典范,同时让接受者进行模仿效法,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反复多次的练习中掌握形式美的规律和技巧,达到运用形式美,并能动地创造形式美。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鲍姆加登 2.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3.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

A.通俗易懂 B.文字传播 C.广泛流传 D.自娱自乐 4.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 5.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6.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

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三、简答题 7.简述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特征。

答: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这个特性在再现性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中尤为突出。

8.简答自然的美育效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育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然的美内涵丰富,在陶冶青少年情感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第二,自然的美可以全面启迪人的感性;

第三,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可以唤起人的爱心;

第四,对自然的体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深切关注。

四、综合论述题 9.如何理解“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的观点? 答:“符号”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件事物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二是指一件事物暗示着另一件事物或某种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的特点在于通过劳作制造“符号”,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这就是“符号的宇宙”。正是符号提示了人的本质,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构成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符号活动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形态,因而应当理解为符号实践,而美正是这种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实践是指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以便彼此沟通、共同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美得以生成和显现的场所。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标志。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实践之中。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D)A.西方文化 B.印度文化 C.中国文化 D.伊斯兰文化 3.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奥地利 4.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C)。

A.思想修养 人格特征 情感经验 B.知识修养 品德修养 人格特征 C.知识修养 人格特征 情感经验 D.知识修养 品德修养 情感经验 二、判断正误 5.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答:错。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6.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三、简答题 7.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答:第一,创造何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

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

8.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四、综合论述题 9.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举例论述审美体验在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像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B)。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2.直观具象性,是指(D)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3.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4.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

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 5.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的确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有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6.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

三、简答题 7.简述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美学的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的意义在于将其它各门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献学等)在人类审美过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对人的整体的探讨。

8.如何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答:审美体验是生命整体瞬间的体验,但可以看作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逐渐深化的完整过程,包括虚静、感物、会心、畅神四个层面。

四、综合论述题 9.如何理解美的形象性特征?请举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

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

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遭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的是(B)。

A.康德 B.鲍姆加登 C.席勒 D.黑格尔 2.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D)。

A.审美直觉 B.审美理解 C.审美想象 D.审美情感 3.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A)。

A.丰富 多变 浪漫 B.强烈 多变 浪漫 C.强烈 丰富 多变 D.强烈 浪漫 丰富 4.教学艺术的特点不包括一下哪一项?(C)A.情感性 B.交互性 C.适应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 5.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6.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答:错。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并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

三、简答题 7.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8.如何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综合论述题 12.如何理解语言艺术的“语言修辞性”?结合实例具体论述语言修辞性的内涵。

答:语言修辞性是语言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自身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其美的组成部分。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

语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节奏和音律是语音美的基本形态。如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严整,音韵铿锵,极尽节奏声韵之美。现代新诗虽然格律解放,但仍然视节奏为创作要素。

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体现为词(字)法、句法与篇法。

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辞格有多种种类,常用的有比喻、对偶、倒装、排比、拟人、夸张、象征等。这些方式各具特别的表现力和美感,在文学中强化了审美感染力。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学科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验科学 2.提出著名的“净化”理论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

A.亚里斯多德 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 D.奥古斯丁 3.形象的感染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陶,获得(D)的审美愉悦。

A.感官上 B.情感上 C.思想上 D.精神上 4.以“感性愉悦”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D)。

A.外来文化 B.现代性文化 C.民间文化 D.大众文化 二、判断正误 5.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答:对。声音直接诉诸人的听觉,以其音响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快速的刺激,从而可以迅捷地引起人即时的情绪反应。声音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对应关系,并且具有朦胧而抽象的情感色彩,引起人不确定的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

6.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理由: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这些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的审美效果,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

三、简答题 7.什么是美的感受能力? 答: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主体直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敏锐能力。它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基础。

8.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答: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像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四、综合论述题 9.结合实例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

答: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不是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了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B)。

A.王韬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 2.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3.从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演变角度来划分,可以把审美文化形态分为(A)。

A.古典文化 外来文化 现代性文化 B.古典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C.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民间文化 D.高雅文化 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4.教学艺术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A.教材处理艺术/传媒选择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B.教学设计艺术/教材处理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 C.教学设计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D.教学设计艺术/传媒选择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二、判断正误 5.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有什么联系。

答:错。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德育要化人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6.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三、简答题 7.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

一是统觉移情,即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

二是经验移情,即主体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

三是气氛移情,即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气氛的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

四是表现移情,即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于客观事物。

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8.简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差异性特征。

答:青少年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变化很大,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个性人格的差异、性别差异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四、综合论述题 9.艺术美有哪些基本特征?请结合实例加以论述。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这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人文领域出现的“语言论转向”发生于大约(D)。

A.19世纪中 B.19世纪初 C.20世纪中 D.19世纪末 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因素的要素是(D)。

A.色彩线条音响 B.音乐美术雕塑 C.音乐绘画形体 D.色彩形体声音 3.欣赏艺术美,要学会通过具象的画面、形体,去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内层的(A)意味和情趣。

A.抽象形式 B.逻辑概念 C.情感 D.道德 4.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

A.含蓄空灵奇异 B.奇异抽象含蓄 C.奇异征实逼真 D.奇异逼真抽象 二、判断正误 5.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6.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答:对。艺术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其每一个环节都与审美体验密切关联。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三、简答题 7.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直观具象性? 答:直观具象性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这种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并且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中又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意蕴。直观具象性是所有造型艺术都具备的特征。

8.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四、综合论述题 9.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答: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承载着最丰富的人类审美文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例如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形式感,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多欣赏中国书画,可以深切领悟中国文化的“线的艺术”之美妙,经常欣赏音乐、舞蹈,对节奏、韵律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其次,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艺术作品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风景画使人领悟自然的美妙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写人物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艺术可以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同时,艺术教育可以发展感性,从而全面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艺术符号具有表情性特征,它可以承载和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促进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观点的是(C)A.宗白华 B.蔡仪 C.李泽厚 D.王国维 3.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4.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A想象性 创造性 纯真性 B幻想性 创造性 纯真性 C直观性 创造性 纯真性 D直观性 想象性 幻想性 二、判断正误 5.形象间接性是语言艺术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对。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在读者头脑中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6.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育。

答:对。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三、简答题 7.如何理解“活的形象”? 答:“美”借以呈现的纯粹直观形式是“活的形象”。首先,“活的形象”是变动着的生命形象。第二,“活的形象”是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力的形象。这里的人类精神活力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普遍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爱、民主、公正、正义等。二是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特殊气质,它往往具体化为生动的直观形式。

8.根据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简要回答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与负面因素。

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人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

四、综合论述题 9.试结合形式美的基本特征,举例阐述你对形式美教育特征的认识。

答:形式美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等特性。由此可以见出,形式美教育的特征,主要也包括三个方面:普遍宜人性,符号直觉性和形式仿效性。

普遍宜人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适用和乐于接受的特性。形式美广泛存在,并且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它的独立审美价值可以随时随地使人产生愉悦,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

符号直觉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借助符号形式而获得当下直接领悟的特性。形式美是美的事物形式外观的造型符号,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感性直观,经过形式美育的反复训练,提高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素质,然后上升到审美直觉高度,加强人对形式符号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进一步的体验和领悟。

形式仿效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可使人通过对经典形式美的仿效而达到对形式美的创造性运用。形式美教育应以经典艺术为形式美的典范,同时让接受者进行模仿效法,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反复多次的练习中掌握形式美的规律和技巧,达到运用形式美,并能动地创造形式美。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的美学观是(A)。

A.“有意味的形式” B.美是生活 C.实验美学 D.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鲍姆加登 3.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4.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并筒述理由 5.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6.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三、简答题 7.如何理解美学的对象? 答:美学所关注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8.简述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特征。

答: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这个特性在再现性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中尤为突出。

四、综合论述题 9.如何理解“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的观点? 答:“符号”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件事物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二是指一件事物暗示着另一件事物或某种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的特点在于通过劳作制造“符号”,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这就是“符号的宇宙”。正是符号提示了人的本质,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构成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符号活动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形态,因而应当理解为符号实践,而美正是这种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实践是指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以便彼此沟通、共同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美得以生成和显现的场所。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标志。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实践之中。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学科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验科学 2.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

A.审美直觉 B.审美情感 C.审美想象 D.审美理解 3.在中国,自然事物开始作为普遍的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B)。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4.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A)。

A.“畅神”说 B.“虚静”说 C.“移情”说 D.“感物”说 5.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D)。

A.镜头 B.画面 C.演员 D.蒙太奇 6.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奥地利 二、判断正误,并筒述理由 7.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8.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答:错。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并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

三、简答题 9.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

神学美学;

认识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

文化论美学。

10.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11.如何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综合论述题 12.如何理解语言艺术的“语言修辞性”?结合实例具体论述语言修辞性的内涵。

答:语言修辞性是语言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自身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其美的组成部分。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

语音美是指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节奏和音律是语音美的基本形态。如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严整,音韵铿锵,极尽节奏声韵之美。现代新诗虽然格律解放,但仍然视节奏为创作要素。

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体现为词(字)法、句法与篇法。

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辞格有多种种类,常用的有比喻、对偶、倒装、排比、拟人、夸张、象征等。这些方式各具特别的表现力和美感,在文学中强化了审美感染力。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创立“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2.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D)。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鲍姆加登 3.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B)。

A.点 B.线 C.面 D.体 5.蕴藉是(D)的基本特征。

A.外来文化 B.现代性文化 C.民间文化 D.古典性文化 6.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通过艺术的“化丑为美”,原本丑的事物就获得了美的属性。

答:错。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运用符号建构的力量把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价值,但丑的事物其自身属性并未改变。

8.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答:对。声音直接诉诸人的听觉,以其音响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快速的刺激,从而可以迅捷地引起人即时的情绪反应。声音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对应关系,并且具有朦胧而抽象的情感色彩,引起人不确定的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

三、简答题 9.什么是美的感受能力? 答: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主体直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敏锐能力。它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基础。

10.节奏感在音乐和舞蹈中各有什么表现? 答:音乐、舞蹈都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节奏的变化又构成情感的律动,即韵律。音乐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乐音有规律的反复形成旋律线来抒发感情。舞蹈以人体动作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动作流来表达情感。

11.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答: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像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四、综合论述题 12.结合实例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

答: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不是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提出“审美静观说”的是(A)。

A.叔本华 B.尼采 C.康德 D.黑格尔 3.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B)。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4.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B)。

A.阴柔 B.自然 C.阳刚 D.典雅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D)A.西方文化 B.印度文化 C.中国文化 D.伊斯兰文化 6.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C)。

A.思想修养 人格特征 情感经验 B.知识修养 品德修养 人格特征 C.知识修养 人格特征 情感经验 D.知识修养 品德修养 情感经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答:错。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三、简答题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

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11.简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差异性特征。

答:青少年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变化很大,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一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个性人格的差异、性别差异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四、综合论述题 12.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举例论述审美体验在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像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净化”理论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

A.亚里斯多德 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 D.奥古斯丁 2.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的美学观是(A)。

A.有意味的形式 B.美是生活 C.实验美学 D.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提出“寓教于乐”的是古代罗马人(D)。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毕达哥拉斯 D.贺拉斯 4.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观点的是(C)。

A.宗白华 B.蔡仪 C.李泽厚 D.王国维 5.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6.教学活动的性质具有(D)。

A.创造性主体性 B.主体性个性 C.创造性个性 D.创造性主体性个性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的确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8.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

三、简答题 9.简述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美学的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的意义在于将其它各门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献学等)在人类审美过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对人的整体的探讨。

10.如何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答:审美体验是生命整体瞬间的体验,但可以看作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逐渐深化的完整过程,包括虚静、感物、会心、畅神四个层面。

11.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其基本特征有三个:歌、舞、剧三者融合;

程式性;

虚拟性。

四、综合论述题 12.如何理解美的形象性特征?请举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

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最为重要的是(B)。

A.理性主义美学 B.德国古典美学 C.科学美学 D.生命美学 2.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A)。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4.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D)。

A.镜头 B.画面 C.演员 D.蒙太奇 5.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

A.通俗易情 B.文字传播 C.广泛流传 D.白娱自乐 6.提山“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奥地利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与观众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错。艺术的五个要素是作品、观众、创造、艺术家和文化语境,其中观众是艺术作品生命的完成者和延续者,艺术的价值只有通过观众才能得以实现。艺术与观众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8.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答:对。因为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材料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同时,它是人类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具体美的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由美。所以形式美有着不受内容制约的相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9.简述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

答: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艺术家运用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必须表达对丑的否定性评价;

必须遵循辨证的原则,在美丑对照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在创作中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将丑转化为美。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11.简答艺术实践对于提高教师审美修养的意义。

答:投入艺术实践可以使教师获得一定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能力,保障具体的美育活动的实施。艺术实践可以使美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投入艺术实践也使教师通过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强烈地体验生活和认识生活,进而增强审美底蕴,提高审美修养。

四、综合论述题 12.艺术符号有哪些特性?请举例进行具体论述。

答:艺术符号具有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的特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艺术的意义不在于构成它的符号本身的意义,而是在于符号的象征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如卡西尔所说,艺术符号的感性形式“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例如徐悲鸿画的奔马,其意义不在于画了一匹马,而在于所寄托的深沉的爱国情思和希望祖国飞腾发达的激情。

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完整独特的、具有丰富含义的情感符号。而且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艺术家所体验和理解的人类普遍情感。所以各门类艺术独特的艺术符号能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

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难以穷尽的多种不同阐释。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凝练含蓄,其意义是不确定和非封闭的,可以令欣赏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来进行阐释,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正因如此,艺术方能常新,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艺术家通过艺术符号表达情感的体验,又以艺术符号为中介,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欣赏者,供欣赏者认识和接受。

1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

答: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有四条:以活动为中心,激发与传授相结合:个性化原则,注重交流的原则。以活动为中心是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而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违背美学和美育基本的感性特征的。激发与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是基于美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必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和审美表现热情,同时通过传授一定的技巧、手段、知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实际条件的支撑。个性化的原则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差异性特征,同时审美本身是创作性的、富于个性色彩的活动,美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才能获得,所以美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美育过程是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释放、表现、交流、沟通、吸纳过程,交流体现了美育过程的本质。师生之间、群体伙伴之间、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者之间的交流是美育活动成功的保障。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学科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验科学 2.中国古代美学家中,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论述的是(C)。

A.王夫之 B.钟炳 C.姚鼐 D.钟嵘 3.由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是(C)。

A.美在关系 B.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C.“美是生活” D.美就是直觉 4.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

A.审美直觉 B.审美情感 C.审美想象 D.审美理解 5.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

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 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 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 6.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

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同当前的审美文化生活并不相干。

答:错。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8.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身体发展的加速期。

答:错。青少年时期确实是个体身体发展的加速期,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青少年发展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点。

三、简答题 9.如何理解美学的对象? 答;

美学所关注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

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10.为什么说美感来源于人类的符号实践? 答:符号实践是创造性的劳动,它创造了人类的感觉器官;

符号实践还使人类的感性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符号实践使人类的美感日益丰富。美感活动是主体与对象互动的过程;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是感性力量这种动力因素对心理结构的超越。

11.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直观具象性? 答:直观具象性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这种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并且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中义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意蕴。直观具象性是所有造型艺术都具备的特征。

四、综合论述题 12.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论述。

答:自然美是根据美的存在领域而划分的美的基本形态之一,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易于变动的特性。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13.怎样理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 答: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差异。这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迁。

第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

第三,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态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相对的过程。除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解。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下列美学家中主张美在关系的人是(B)。

A.康德 B.狄德罗 C.柏拉图 D.黑格尔 3.对于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西方叫“敏感”,中国古典美学称为(A)。

A.“妙悟” B.会心 C.移情 D.虚静 4.中国现代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A.梁启超 B.宗白华 C.蔡元培 D.王国维 5.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

A.含蓄空灵奇异 B.奇异抽象含蓄 C.奇异征实逼真 D.奇异逼真抽象 6.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A)。

A.丰富多变浪漫 B.强烈多变浪漫 C.强烈丰富多变 D.强烈浪漫丰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8.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同一个意思。

答:错。虽然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它并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

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简答题 9.简要回答人的美表现为哪些层面? 答:人是社会美的中心,人的美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个体形象的美,包括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

第二是社会关系的美,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

第三是社会文化的美,包括风俗与时尚两方面。

10.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1.自然具有哪些方面的独特美育效应? 答: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育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的美内涵丰富,在陶冶青少年情感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第二,自然的美可以全面启迪人的感性;

第三,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可以唤起人的爱心;

第四,对自然的体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深切关注。

四、综合论述题 12.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进行具体论述。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13.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语言艺术的“形象间接性”特征。

答:形象间接性指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在读者头脑中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个特征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

语言艺术的这种形象间接性,使读者必须以具有识读语言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文化修养为前提,这使文学形象具有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这种形象间接性也正是语言艺术的优势和特长。

表现为:

第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提供了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读者可以在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里获得真切的感受。

第二,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使文学作品扩大了意义表现空间,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使文学形象更具丰富的审美意蕴,显示出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人文领域出现的“语言论转向”发生于大约(D)。

A.19世纪中 B.19世纪初 C.20世纪中 D.19世纪末 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因素的要素是(D)。

A.色彩 线条 音响 B.音乐 美术 雕塑 C.音乐 绘画 形体 D.色彩 形体 声音 3.(D)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A.对称 B.比例 C.匀称 D.均衡 4.欣赏艺术美,要学会通过具象的画面、形体,去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内层的(A)意味和情趣。

A.抽象形式 B.逻辑概念 C.情感 D.道德 5.蕴藉是(B)的基本特征。

A.外来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民间文化 D.现代性文化 6.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

A.含蓄 空灵 奇异 B.奇异 抽象 含蓄 C.奇异 征实 逼真 D.奇异 逼真 抽象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答:对。艺术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其每一个环节都与审美体验密切关联。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请简要作答。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

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

2.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直观具象性? 答:直观具象性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这种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并且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中又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意蕴。直观具象性是所有造型艺术都具备的特征。

3.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四、综合论述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的美育观:

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创立“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2.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德国美学家是(D)。

A.康德 B.黑格尔 C.笛卡尔 D.席勒 3.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指的是(D)。

A.对称 B.比例 C.匀称 D.均衡 4.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5.虚拟性表演是下列哪种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A)A.戏曲 B.戏剧 C.电视 D.电影 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并筒述理由 7.社会美的呈现离不开它的意蕴。

答:对。因为社会事物作为美的对象而呈现,主要是以它的意蕴使人感动。社会美的灵魂是善,善被蕴涵在美的感性形式之中,社会事物的意蕴因素在社会美的呈现中具有主导作用。

8.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

三、筒答题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请简要作答。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

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

10.简要回答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审美情感是一种蕴涵着理解、经过想象创造和升华了的情感。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在美感心理中,审美情感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是美感心理的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11.简述外来文化的具体特征。

答: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化。从中国文化视野来看,外来文化具有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奇异;

征实;

逼真。奇异指文化意义上的奇特和差异,在价值观念上的对比和补充。征实指追问本体、以实体为本的传统。逼真指对形式的确定性追求。

四、综合论述题 12.结合实例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义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13.从艺术创作过程具体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A)。

A.朱光潜 B.宗白华 C.蔡仪 D.李泽厚 2.提出著名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C)。

A.席勒 B.康德 C.黑格尔 D.狄尔泰 3.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了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B)。

A.王韬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 4.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

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5.从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演变角度来划分,可以把审美文化形态分为(A)。

A.古典文化 外来文化 现代性文化 B.古典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C.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民间文化 D.高雅文化 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6.教学艺术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

A.教材处理艺术 传媒选择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B.教学设计艺术 教材处理艺术 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C.教学设计艺术 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D.教学设计艺术 传媒选择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有什么联系。

答:错。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德育要化人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三、简答题 1.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

一是统觉移情,即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

二是经验移情,即主体把对象拟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

三是气氛移情,即主体将自己的一种整体气氛的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感流动的空间;

四是表现移情,即主体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寄托于客观事物。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2.如何理解电影电视的“高度综合性”特征? 答:高度的综合性是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重要审美特征,指综合艺术吸取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并将其有机地融汇在自己的艺术符号体系之中,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综合艺术中电影、电视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更使其具有多方面的、立体的艺术表现力,使影视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艺术。

3.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请简要作答。

答:艺术教育是青少年美育的基本手段与重要途径。因为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

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可以发展感性。

四、综合论述题 结合实例论述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这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的美学观是(A)。

A.“有意味的形式” B.美是生活 C.实验美学 D.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鲍姆加登 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4.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

A.通俗易懂 B.文字传播 C.广泛流传 D.自娱自乐 5.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2.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美学的对象? 答:美学所关注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2.简述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特征。

答: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这个特性在再现性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中尤为突出。

3.简答自然的美育效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育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然的美内涵丰富,在陶冶青少年情感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第二,自然的美可以全面启。迪人的感性;

第三,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可以唤起人的爱心;

第四,对自然的体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深切关注。

四、综合论述题 如何理解“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的观点? 答:“符号”通常有两个今义:一是指一件事物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二是指一件事物暗示着另一件事物或某种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的特点在于通过劳作制造“符号”,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这就是“符号的宇宙”。正是符号提示了人的本质,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构成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符号活动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形态,因而应当理解为符号实践,而美正是这种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实践是指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以便彼此沟通、共同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美得以生成和显现的场所。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标志。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实践之中。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人文领域出现的“语言论转掏”大致发生于(D)。

A.19世纪中 B.19世纪初 C.20世纪末 D.19世纪末 2.申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提出“审美静观说”的是(A)。

A.叔本华 B.尼采 C.康德 D.黑格尔 3.把那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恩海姆 D.克罗齐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A.梁启超 B.宗白华 C.蔡元培 D.王国维 5.中国书法的造型特征是(C)。

A.书为心画 B.和谐 C.线的抽象 D.比例匀称 6.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

A.通俗易懂 B.文字传播 C.广泛流传 D.自娱自乐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三、简答题 1.美的感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俸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均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2.简述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答:艺术教育是青少年美育的基本手段与重要途径。因为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

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可以发展感性。

3.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直观具象性? 答:直观具象性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这种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并且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中又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意蕴。直观具象性是所有造型艺术都具备的特征。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中形式美的不同形态。

答: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再现”,即注重忠实于生活、追求真实,严格按照形式美法则并运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进行创作,所以其艺术作品的形态大多完整、典雅、和谐’最突出地体现在造型艺术作品中。

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背离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2.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衾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C-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r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尊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创立“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3.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观点的是(C)。

A.宗白华 B.蔡仪 C.李泽厚 D.王国维 4.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5.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画派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他们被叫做(A)。

A.野兽派 B.立体派 C.先锋派 D.表现主义 6.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

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2.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育。

答:对。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邑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三、简答题 1.语言艺术具有哪些主要的审美特征? 答: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语言修辞性,形象间接性,含蓄蕴藉性。

2.根据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简要回答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与负面因素。

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人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

3.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1本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请举出艺术创作的实例进行具体论述。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中,审美体验都贯穿始终,有力地推动着艺术创作进程。

首先,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许多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都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美的基本特征是(C)。

A.符号性、社会性、无功利性、形象性 B.社会性、感染性、形象性、符号性 C.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D.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 3.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

A.审美直觉 B.审美情感 C.审美想象 D.审美理解 4.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是(D)。

A.对称 B.比例 C.匀称 D.均衡 5.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 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 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 6.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答:错。大众文化虽然受商业机制的制约,难免在文本中出现庸俗化倾向,但是它所具有的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的审美特征,使大众文化的优秀文本在美育中具有积极作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感染人、激发人,愉悦大众,同样也能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2.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错。电影因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确具有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但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同时还具有假定性,即它绝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而要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追求,在电影再造的时空中塑造形象。电影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不能片面地将纪实性当作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重要特征。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自然美的变易性? 答:自然美是一种最活跃多变的天然符号,具有易于变动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事物引起人的不确定联想;

自然事物本身就是气韵生动、变动不居的活的形象;

人赋予自然事物不同的意义。

2.简要回答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答: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在书中席勒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

3.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

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

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四、论述题 1.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形象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答: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承载着最丰富的人类审美文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形式美感,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艺术作品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风景画可使人领悟自然的美妙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写人物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艺术可以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艺术教育可以发展感性,从而全面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艺术符号具有表情性特征,它可以承载和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对于每个青少年个体来说,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鼍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促进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促进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补充资料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单选题 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的是(B)。

A.康德 B.鲍姆加登 C.席勒 D.黑格尔 3.提出“自上而下”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4.从20世纪初年起借鉴西方美学观念撰写美学与美育论文,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A)。

A.王国维 B.黄遵宪 C.蔡元培 D.蔡仪 5.《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胡适 6.美学主要是一门(A)。

A.人文学科 B.自然学科 C.社会学科 D.实验学科 第二章单选题 1.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是(B)。

A.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美是生活 C.美是关系 D.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D)等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A.符号实践 B.审美体验 C.文化心理 D.文化语境 3.清代著名学者(A)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论述。

A.姚鼐 B.王夫之 C.王国维 D.龚自珍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B)。

A.先秦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5.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从修辞学角度论证崇高的美学家是(B)。

A.亚里士多德 B.朗吉努斯 C.博克 D.康德 6.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B)。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三章单选题 1.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式是(B)的产物。”(B)。

A.教育活动 B.全部世界史 C.生物进化 D.审美体验 2.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D)。

A.审美感情 B.审美直觉 C.审美理解 D.人类的符号实践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A)。

A.人的本质理论 B.人的审美能力 C.人的创造能力 D.人的生物能力 4.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D)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角度作出论证。

A.直觉 B.通感 C.审美移情 D.审美态度 5.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A)认为人具有内在的感觉器官,如“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感官使人一下子分辨美丑。

A.夏夫兹博里 B.洛克 C.休谟 D.狄德罗 6.中国南宋时代著名画家(C)提出了“畅神说”。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第六章单选题 1.直观具象性,是指(D)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2.表演艺术的形象构成是在(A)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

A.时间 B.空间 C.想象 D.表现 3.形象的感染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染,获得(B)的审美愉悦。

A.感官上 B.情感上 C.思想上 D.精神上 4.(B)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A.含混 B.含蓄 C.复义 D.多义 5.(D)称赞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赵孟頫 B.孟浩然 C.黄庭坚 D.苏东坡 6.要获得对于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把握,还必须置身于建筑物的(C)中,才能真正领略到由其情绪氛围所表现出的精神蕴涵 A.体形 B.体重 C.空间 D.群体 简答必考题 美的含义。

答:第一,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美”离不开人,尤其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类符号实践。

第二,美具有无功利的直观形式。被视为美的事物,必定不会把人引入直接的功利性考虑,而是会向人呈现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

第三,美表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是变动着的生命形象,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力的形象和人性辩证法,使美的对象成为审美主体的一个对话者。

第四,美具有感染力。即具有感动、渲染和激励人的情感的特殊力量。美的呈现感动并激活了人的情感,且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将“符号实践”、“无功利”、“活的形象”、“感染力”四个方面综合起来,我们就得出了美的含义的一种操作性界说: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美的本质。

答:第一,客观论:美不可能只是人们头脑里的精神过程,而总是与外在客观事物相关。我们感受为美的东西,必定有某种物质性。

第二,主观论;

从主观精神或主观感受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传统,即认为美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感觉、趣味和鉴赏力,因而美在心灵。

第三,主客观统一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

第四,社会论:被人们认为美的东西,显然与人的生活相关。美学史上一些人从事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追问美的本质。

第五,语言论:宣布美的本质是伪问题,认定美学的唯一问题是清理语言。在拒绝了美的本质问题后,现代美学转而追问“美”这个词语在各种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美学的对象。

答: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是美学关注的焦点。

第一,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把美学的对象仅仅限定在“美”上,忽略了其他审美现象。

第二,主张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心理。突出了人类审美心理在美学中的地位,同样忽略了其他审美方面。

第三,指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突出了美学研究的艺术问题,舍弃了艺术所无法涵盖的如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等方面。

第四,提出美学的对象是美学中的语言。把美学的对象限定为美学家的表述语言,缩减了美学对象,是现代欧美“分析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第五,认定美学的对象是包括审美现象在内的更广泛的审美文化,这是对美学对象的过于宽泛的规定。

审美体验的特征。

答:审美体验在个体的瞬间直觉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吸纳在自身之内,进行心灵积极的建构。

第一,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赋予了美感以强度。

第二,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赋予了美感以深度。

第三,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赋予了美感以高度。

第四,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购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审美体验的过程。

答:审美活动可以被看做一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渐渐深化的体验过程,既是所谓的从“虚静”到“感物”、“会心”和“畅神”。

第一,虚静是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即除去私心杂欲,进入纯净的心理状态,专注地观照着审美对象。

第二,感物是审美体验的感知层面,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受,是审美体验的初级阶段。

第三,会心是审美体验的心意层面,也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是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第四,畅神是审美体验的神志层面,是主体因精神意志的通达、舒展和生长而感受到的愉快。

艺术符号的特征。

答:艺术符号都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因而艺术符号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

第二,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

第三,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多种不同阐释。

第四,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传达媒介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

第五篇: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说明:试卷号:2071;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的美学观是(A)。

A.“有意味的形式” B.美是生活 C.实验美学 D.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鲍姆加登 3.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4.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

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 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并筒述理由 5.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6.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答:错。色彩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象征性,即观念蕴涵特性。人们通过联想将色彩与生活实践的内容形成某种固定的联系,长期积淀演变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蕴涵和表达某种观念的象征符号。

三、简答题 7.如何理解美学的对象? 答:美学所关注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8.简述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特征。

答: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这个特性在再现性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中尤为突出。

四、综合论述题 9.如何理解“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的观点? 答:“符号”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件事物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二是指一件事物暗示着另一件事物或某种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的特点在于通过劳作制造“符号”,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这就是“符号的宇宙”。正是符号提示了人的本质,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构成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符号活动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形态,因而应当理解为符号实践,而美正是这种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实践是指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以便彼此沟通、共同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美得以生成和显现的场所。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标志。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实践之中。

下载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与美育 小论文10级小教文科班 蒙菊美 2010102109[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