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 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间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内容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一)启动国家试点。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不含县城,下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连片特困地区的具体范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年)》和有关文件规定确定。
试点内容包括: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试点地区和学校要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试点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县(市)并分县(市)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后实-2-施。
(二)支持地方试点。对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地区,各地应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作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
(四)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3-(五)完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补助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质检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查处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对学生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日常安全自查以及购买供餐服务、个人或家庭托餐等食品安全检查。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臵,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4-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
各级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的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监督管理。建立食品留样监测制度。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高,同时农村学校现有基础条件和管理力量还很薄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明确工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分工负责。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
-5-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教育、财政、发展改革、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检、工商、宣传、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关学校要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行校长负责制,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管理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本地区、本学校确定供餐模式、配餐食谱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创新供餐机制。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供餐模式包括学校食堂供餐,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地区在严格规范准入的前提下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等。供餐内容包括完整的午餐,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地方人民政府应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提供土地、经费和技术等支持。
(三)严格规范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制定原料采购、食品配送、招标投标和经费管理办法,确保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财政补助资金纳入国库-6-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督促供餐单位和个人定期公布配餐食谱、数量和价格,严禁克扣和浪费。加强运营监督管理,确保相关食品采购、保管等环节不出现漏洞。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的行为。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学生营养改善情况,为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有关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强营养教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和有关学校要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五)强化监督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促进计划
-7-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要主动将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督促农村学校成立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设臵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六)做好宣传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要及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高度注重舆情分析,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时改进工作。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8-国家三个征求意见稿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切实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实施“计划”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参照本细则实施。
第二章 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
第三条
“计划”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工作的管理体制,政府起主导作用。
第四条
成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计划”的实施。成员单位由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农业部、卫生部、审计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9-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简称“全国营养办”,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计划”实施主体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分工负责。要建立权责一致的工作机制,层层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省(区、市,下同)级政府负责统筹组织。统筹制定本省实施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统筹安排资金,改善就餐条件;统筹监督检查。
(二)市(地区、州、盟,下同)级政府负责协调指导。督促县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
(三)县(市、区、旗、团场,下同)级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包括制定实施方案和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确定供餐模式和供餐内容,建设、改造学校食堂(伙房),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负总责,主要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第六条
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计划”的组织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一)教育部门要把“计划”的实施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10-纲要的重要工作。牵头负责“计划”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会同财政和审计等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会同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学样食堂建设规划,改善学校就餐条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安全品松果,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配合卫生和食品安全等部门开展营是以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二)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切实加大投入,落实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把“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部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开展生产成本调查,组织对食品价格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计划”实施及流通环节费用减免政策。
(四)农业部门负责对供给 学校的食品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农牧企业、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农户面向农村学校定点生产、加工和集中配送食农产品,指导和支持学校开展种植、养殖等勤工俭学活动。
(五)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及托餐家庭(个人)主体资格的注册全班必管理,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六)质检部门负责对供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对供餐食品定期进行抽检,查处食品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
-11-为。
(七)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臵,协助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对学生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制定营养宣传教育方案,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
(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和托餐家庭(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贮存、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协助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九)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方案,指导各部门开展食品,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十)监察部门负责对有关部门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计划”实施公开、透明。
(十一)审计部门负责对“计划”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效益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保证资金安全。
(十二)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引导,全面、客观地反映“计划”实施情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2-第七条 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实行校长负责制。重点做好食堂管理,保证校园食品安全,组织和管理学生就餐。开展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建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配餐食谱和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第八条 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九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计划”的宣传工作,做好宣传方案,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有关政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第十条 试点县和学校要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及时总结,为稳步推进“计划”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十一条 建立工作机制
(一)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将“计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明确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是“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计划”实施工作负领导责任;
-13-分管“计划”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对分管的工作负管理责任。
(二)实行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有关企业(个人)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考评结果,对未能切实履行责任的,限期纠正,必要时暂停拨付专项经费;对工作组织得力、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表彰或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全国学生营养办定期编发工作简(通)报,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好的经验与做法,反映普遍性问题,加强对“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督办。各省、市、县学生营养办定期以工作简报、工作报告等形式逐级反映和上报本地“计划”实施情况。
(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保证信息公开的公正、公平、便民和及时、准确;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督促供餐单位和个人定期公布配餐食谱、数量和价格,严禁克扣和浪费。
第十二条 试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省级政府汇总审核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复核备案。
第三章供餐内容与模式
第十三条 试点县和学校根据地方特点,按照安全、营养、-14-卫生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学生的供餐内容。
(一)供餐形式。以完整的午餐为主,无法提供午餐的学校可以选择加餐或课间餐。
(二)供餐食品。必须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营养要求,确保食品新鲜安全。供餐食品特别是加餐应以提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
(三)供餐食谱。参照有关营养标准,结合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当地饮食习惯和食物实际供应情况,科学制定供餐食谱,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第十四条 试点县和学校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供餐模式,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企业(单位)供餐模式为辅。对一些偏远地区暂时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和教学点,可实行家庭(个人)托餐。
(一)学校食堂供餐。由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就餐服务。
(二)企业(单位)供餐。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
(三)家庭(个人)托餐。由学校附近家庭或个人,在严格规范准入的前提下,承担学生就餐服务。
试点地区应加快学校食堂建设与改造,在一定过渡期内,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具体过渡期由省级政府统筹确
-15-定。
第十五条 实行供餐准入机制。
(一)学校食堂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为学生供餐;供餐企业(单位)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并经准入后方可为学生供餐;托餐家庭(个人)必须符合准入要求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后
方可供餐。地方政府应为托餐家庭(个人)改善供餐条件提供必要支持。
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准入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
(二)县级政府组织招标,确定纳入“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推荐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供学校选择和社会监督。不具备准入要求的,严禁参与招标。
(三)采取校外供餐的学校要将食品安全作为首要条件,在县级政府确定的推荐名单中进行选择。
第十六条 实行供餐退出机制。
对企业(单位)供餐、家庭(个人)托餐实行退出机制。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停止供餐资格。
(一)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
(二)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包括已供餐或已纳入“计划”但未实施供餐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四)出现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协议)的行为,如采购加工《食品安全法》禁止的食品、使用非食用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降低食品安全保障条件、降低供餐质量标准、随意变更供餐食谱、擅自更换履约人等。
(五)供餐期间存在克扣、减量、延时、拒绝供餐或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为严重者。
(六)在学校膳食委员会组织的测评中,两次不合格的。具体退出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第十七条科学指导营养供餐。
(一)县级以上政府成立学生营养指导专家组。制定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指导试点县、试点学校、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科学合理供餐。组织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估。
制定营养宣传教育指南,指导学校及社会进行营养科普宣传。
(二)试点县和学校应结合学生营养状况,根据专家组制定的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选择肉、蛋、奶和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作为主要供餐内容,建立定时、定量供给制度,保证学生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
-17-第十八条加强营养宣传教育。
(一)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学生营养改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促进科学合理供餐。
(二)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拒绝食用不健康食品,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第十九条 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估制度。
试点县要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作为学生营养状况监测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营养状况常规监测与评估。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对部分试点地区和学校开展重点监测,及时跟踪了解学生营养改善情况,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食堂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条 改善学校食堂就餐条件。
(一)科学制定学校食堂建设规划。各地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学校食堂建设规划,分期实施,逐步达标。
(二)各地应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各种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优先建设。
-18-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三)地方政府负责学校食堂建设及饮水、电力设施改造,厨具、餐具、清洗消毒设备配臵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
(四)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利用闲 臵校舍改造食堂(伙房)、配备相关设施设备,为学生就餐提供基本条件。有清真餐需求的学校应设立清真灶。
(五)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改造)方案应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避免建成后不符合餐饮服务许可要求。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对学校食堂建设进行指导。第二十一条 重视学校食堂管理。
(一)各级教育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 的指导和监督。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将食堂管理作为重要指标。
(二)学校应加强对食堂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并确定一名校级领导分管,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充分发挥膳食管理委员会在食堂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三)地方政府应为学校食堂配备数量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
-19-从业人员不足的,可优先从富余教师中转岗,也可从社会招聘。
人员招聘按照“省定标准、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进行。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质,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接受业务技能培训。
(四)学校食堂应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根据价格管理部门设定的最高限额,合理确定伙食费标准,并报教育、价格管理部门备案。
(五)学校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封闭运营,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合同期未满,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由社会投资建设、管理的学校食堂,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政府收回,交学校管理。
第二十二条 加强学校食堂财务管理。
(一)学校食堂实行单独核算,要加强收支管理、成本核算和票据管理,加强内控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二)学校食堂结余款项滚动使用,统一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不得用于学校教职工福利奖金等支出。
(三)学校食堂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膳食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学校食堂每学期期末应将食堂收支情况全面结算,结果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同时报送学生营养办备案。
-20-第五章食品质量与安全
第二十三条 试点地区应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试点县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
第二十四条 试点地区应坚持安全第一、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职能部门,对所辖学校供餐条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评估情况,安排所辖学校分期分批实施“计划”。
凡供餐条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学校,暂缓实施“计划”。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必须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留样、配送等环节的管理。
(一)食品采购。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制度,凡进入“计划”的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不得采购不合格食品。
(二)食品贮存。食品贮存场所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配备必要的食品储藏保鲜设施;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和收发登记制度;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安全管理;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
(三)食品加工。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严禁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
(四)食品留样。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应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并放臵在专用冷藏设施中,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
(五)食品配送。供餐企业(单位)必须具有送餐条件和资质。送餐车辆及用具必须清洁卫生。运输过程中食品的中心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上。
第二十六条 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负责人要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培训。
县级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学校、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有条件的试点县,可将涉及“计划”的食品供应商等一并纳入培训。
第二十八条 学校小卖部管理。
学校小卖部要依法经营,严禁销售假冒伪劣和“三无”食品。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小卖部的监管力度。
-22-第二十九条 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逐级逐校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细化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演练。
第六章资金使用与管理 第三十条资金安排。
(一)国家试点地区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学年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用于试点地区农村(不含县城,下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民办)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地方试点。地方试点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简称“一补”)政策。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一补”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地方财政应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的资金,不能因实施“计划”而减少本级投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一补”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四)中央财政根据补助地方国家试点资金规模,按照2%的
-23-比例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地方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教育与培训、营养监测与评估、督导检查、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等工作经费支出以及委托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等开展营养改善工作,不得用于机构、人员等开支。工作经费要向基层倾斜,其中安排到县级的比例不得低于80%。
地方财政可根据工作实际,预算安排国家试点地区工作经费不足部分。地方试点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
(五)鼓励社会捐赠,并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第三十一条资金拨付。
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2 5个工作日内,将预算分解到县。县级财政部门应及时通过特设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学校或食品、供餐服务提供方。
第三十二条 资金使用。
各级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价值相当的营养膳食,补助学生用餐。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不得用于工作经费,严禁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大型设备设施购臵等费用应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不得在补助资金和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结余资金滚动用于学生营养改善,不得挪作他用。第三十三条资金监管。
(一)实施“计划”所需专项资金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24-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进行动态监控。暂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实行单一账户管理,分账核算,及时拨付,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应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各级审计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列为审计重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主动接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监督。
(三)各地应结合现有学籍管理平台,建立营养膳食补助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
(四)各地要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试点学校、供餐企业或托餐家庭应定期公布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五)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指导与监管。进一步健全学校财务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专(兼)职财务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
第七章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行国家重点督察、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
-25-实。促进“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第三十五条 监督检查方式。
采用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内部监督检查与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监督检查。
(一)日常监督。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对本系统(单位)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审计部门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监察部门对有关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二)专项监督。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学生营养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点督查及专项检查。
(三)人大政协监督。地方各级政府要主动将“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接受监督。
(四)社会监督。各地应成立学生、家长、教师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小组,设臵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重点。
-26-监督检查的重点是食品安全、资金安全和部门职责的落实,主要内容包括:
(一)食品安全。
1.是否建立和实施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2.供餐单位(个人)是否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3.供餐单位(个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证和健康合格证,是否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4.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是否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程序是否合规合法。
5.食品采购、加工、贮存、配送等环节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6.学校选定的供餐模式是否科学,食物搭配是否合理,供餐食品是否满足营养需求,是否建立营养监测与评估制度。
7.是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是否及时有效处理,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是否追究到位。
7.“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效整改,相关人员的责任是否追究到位。
第三十七条 处理与责任追究。
(一)对党员干部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违反政策和纪律行为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责任追究。既要追
-27-究直接责任,也要追究领导责任。
(二)对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
(三)对“计划”实施过程中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追究 其刑事责任。
(四)对未达到党纪政纪处理但确实有问题的,依照《党政机关干部问责办法》进行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各地可依据本细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困难和问题,由各级学生营养办协调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本级学生营养办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逐级上报。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审计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8-国家三个征求意见稿之二: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要求,进一步力口强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学生饮食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计划”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第四条 “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权责一致、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29-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意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督促试点地区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统筹制定学校食堂建设规划,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县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实施方案。确定不同类型学校的供餐模式,制定企业(单位)供餐、家庭(个人)托餐等校外供餐招投标办法并组织招标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工作。
(二)各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确保食品原料生产、采购、加工、供应、贮存等关键环节安全可控。
1.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方案,指导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农业部门负责对供给学校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农牧企业、农村经济联合体和农户面向农村学校定点生产、加工和集中配送食用农产品。指导和支持学校开展种植、-30-养殖等勤工俭学活动。
3.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单位)及托餐家庭(个人)主体资格的注册登记和管理,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4.质检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对供餐食品定期进行抽检,查处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
5.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臵。协助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6.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
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贮存、餐用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查。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培训方案,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协助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7.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8.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31-第五条 学校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的指导下,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必须从县级人民政府纳入“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中选择供餐单位,并签订供餐合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配餐食谱和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由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的作用。
第六条 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必须严格自律,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食品采购、贮存、供应、加工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章 供餐准入及退出管理 第八条 实行供餐准入机制
(一)学校食堂准入管理
1.学校食堂(伙房)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为学生供餐。学校食堂建设与设施设备配备基本要求如下:
-32-学校食堂应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25米以上,并设臵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
学校食堂应设臵与食品供应方式和品种相适应的粗加工、切配、烹饪、面点制作、餐用具清洗消毒、备餐等加工操作场所,以及食品库房、更衣室、清洁工具存放场所等。
食品处理区使用面积与供餐量相适应,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应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臵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设备。
食品处理区应设臵在室内,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并应能防止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配备与供餐量相适应的冷藏设施,库房应设臵货架,主、副食分开存放并隔墙离地,学生食堂的不同区域应设臵专用墩布池。
粗加工场所内应至少分别设臵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清洗水池,水产品的清洗水池应独立设臵,水池数量或容量应与加工食品的数量相适应。
-33-餐用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水池应使用不透水材料制成,不易积垢并易于清洗。
学生食堂应设分餐间(售饭间)并设有洗手池。
食堂供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食堂用餐场所应设臵足够的自来水装臵,供用餐者洗手。
2.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利用现有闲臵校舍改造食堂(伙房)、配备相关设施设备,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
(二)供餐企业(单位)准入管理
1.供餐企业(单位)必须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并经准入后方可为学生供餐。供餐企业(单位)食堂建设与设施设备配备基本要求同学校食堂。准入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职能部门制定。
2.供餐企业(单位)必须具有送餐资质和条件。送餐车辆及工用具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每次运输食品前应进行清洗消毒,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持清洁,运输后进行清洗,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送餐车辆应配备符合条件的加热或保温设备,使运输过程中食品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食品烧熟后应在2小时内食用。
3.供餐企业(单位)供餐人数必须与其供餐能力相适应。
(三)托餐家庭(个人)准入管理
1.托餐家庭(个人)必须符合准入要求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后方可供餐。准入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职能部门制定。
2.托餐家庭(个人)供餐人数必须与其供餐能力相适应。3.托餐家庭(个人)不得提供送餐服务。
4.地方人民政府应为托餐家庭(个人)改善供餐条件提供相应支持。
(四)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招标确定纳入“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并向社会公示,供学校选择和社会监督。对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的主体资格、进入门槛,要组织食品药品监管、工商部门严格审核,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严禁从事“计划”的供餐、托餐业务。
(五)学校要将食品安全作为供餐模式的首选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提供餐饮服务。
第九条 实行供餐退出机制
对企业(单位)供餐、家庭(个人)托餐等校外供餐实行退出机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要及时上报“计划”主管部门,由县级人民政府停止其供餐资格。
1.供餐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
-35-门吊销或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
2.供餐期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者,包括已供餐或已纳入“计划”但尚未实施供餐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3.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4.出现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协议)的行为,如采购加工《食品安全法》禁止的食品、使用非食用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降低食品安全保障条件、降低供餐质量标准、随意变更供餐食谱、擅自更换签约人等。
5.供餐期间对就餐学生进行克扣、延时、减量、拒绝供餐或服务态度恶劣、有打骂(体罚)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为严重者。
6.在学校膳食委员会组织的测评中两次不合格的。7.具体退出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第四章 食品安全管理 第十条 制度建设与管理
(一)学校、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食品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管理制度,-36-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制度。
(二)学校食堂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封闭运营,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合同期未满,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由社会投资建设、管理的学校食堂,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政府收回,交学校管理。
第十一条 食品采购
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第十二条 食品贮存
食品贮存场所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开设臵,配臵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等设施,配备必要的食品储藏保鲜设施。
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和收发登记制度。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
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安全管理。采购的食品以及待加工的食品应按照食品标签要求进行保存,需要冷藏的要及时进行冷藏贮存;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37-第十三条 食品加工
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不得向学生提供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四季豆(扁豆)。
食品在烹饪后至学生食用前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甲硝酸盐。
第十四条 食品留样
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放臵于专用冷藏设施中冷藏48小时。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lOO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第十五条 餐用具清洗与消毒
按照要求对食品容器、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提倡采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方法消毒的必须冲洗干净。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饮具。
第十六条 从业人员卫生管理要求
(一)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38-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从业人员必须定期参加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食品安全培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操作技能。
(三)实行每日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人员,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四)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臵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第五章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第十七条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学校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立即停止供餐活动;协助医疗服务机构救治病人;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对共同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与中毒学生家长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根据相
-39-关部门要求,采取必要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学校应在2小时之内,向当地卫生及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不得擅自发布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或举报,应当立即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组织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核定事故级别。一般、较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别由事故所在地的县、市、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应急处臵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事故应急处臵工作。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卫生部会同食品安全办向国务院提出启动I级响应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后,成立国家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臵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事故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及时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抽样检验,尽快查找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组织医疗机构对中毒(患病)人员进行及时救治。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强制性就地或异地封存事故相关食品及原料和被污染的食品工用具等,待卫生行政部门查明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后,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彻底清洗消毒被污染的食品工用具,消除污染。
-40-第二十二条 对确认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相关食品及原料,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依法责令生产经营者召回、停止经营及进出口并销毁。检验后确认未被污染的应当予以解封。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实行国家重点督察、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二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供餐企业(单位)和托管家庭(个人)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第二十五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采用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内部监督检查与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开展对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学生餐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学生餐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它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41-违法使用的食品和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二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等部门应当建立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要求责令改正,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第七章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应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二)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42-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三)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个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职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本 办法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3-国家三个征求意见稿之三: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切实加强和规范中央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科学有效地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专项资金(以 下简称“中央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所安排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不合县城,下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民办)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第四条 中央专项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年度平衡,厉行节约,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第二章 资金安排
-44-第五条 国家试点地区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学年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六条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地方试点,地方试点应 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地方试 点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 效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第七条 继续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下简称“一补”)政策。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一补”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地方财政应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的资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一补”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国家试点地区不能因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而发生“挤出效应”不能用营养膳食补助部分抵减“一补”政策享受标准或出现轮流享受现象。
第八条 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 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 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第九条 地方政府负责完善食堂(伙房)建设、饮水设施改 造、厨具、餐具设备配臵等基础就餐条件,配备合格工作人员,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地方财政要统筹农村义务
-45-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 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伙房)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优先建设。
第十条学校食堂(伙房)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利用现有闲臵校舍,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 餐提供基本条件。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等进行捐资捐助,开展营养改善工作。
第三章资金拨付
第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教育部门,于每年10月中旬 前向财政部、教育部汇总上报本省受助学生人数、资金预算安排 以及工作开展等情况,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审核后下达中央专项资 金预算。
第十三条中央专项资金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 革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进行动态监控。暂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实行单一账户管理,分账核算,及时拨付,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 25个工作日内,将预算分解到县,并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县级财政
-46-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文件后,应当及时下达预算,通过特设专户直接支付到学校或食品、服务提供方。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十五条 中央专项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价值相等的
营养膳食,补助学生用餐。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不 得用于工作经费,严禁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福利、食堂(伙房)建设、大型设备设施购臵等费用应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不得在补助资金中列支。
结余资金要滚动用于学生营养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 中央财政根据补助地方国家试点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规模,按照2%的比例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地方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教育与培训、营养监测与评估、督导检查、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等工作经费支出以及委托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等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不得用于机构、人员等开支。工作经费要向基层倾斜,其中安排到县级的比例不得低于80%o地方财政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预算安排工作经费不足部分。地方试点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
第十七条 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供餐模式,并根据不
-47-同的供餐模式合理确定经费补助方式,不得以现金方式直接发放 给学生个人和家长。
实行学校食堂(伙房)供餐的,由学校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受助学生个人就餐卡、发放餐券或直接提供就餐,并经学生本人或家长签字确认。学校食堂应建立原料采购、入库储存、领用加工、成本核算等管理制度。
实行购买供餐服务的,应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学校按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相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依据采购合同及履行合同情况将补助资金支付给营养膳食供应方。
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的,应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与个人或家庭签订供餐协议,按照协议及履约情况将补助资金支付营养膳食供应方。
第十八条 中央专项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商品或服务,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并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服务提供方。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部门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管理职责。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和监督。中央财政负责全国试点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支付及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公开预算安排情况,对资金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组织调研、核查和处理。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地方试点资金-48-的预算安排,对各类相关资金进行统筹,按照国库管理规定办理直接支付,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
教育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教育部负责编制中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对地方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全国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供餐单位或托餐家庭(个人)实行招投标管理,建立本地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负责专项资金日常使用管理。应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行实物消耗定额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定期公布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教育部门应将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各学校要强化
-49-内部监督,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财经纪律和法律法规的,进行责任追究。对虚报、套取、冒领专项资金的,扣回专项资金,进行通报并扣减相关中央补助资金;对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因工作失职导致资金损失的责任人以及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玩忽职守导致资金损失的责任人,移交监察部门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参照本办法实施。
第二十三条 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
第二十四条 中央财政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给予地方试点的奖补资金,其管理使用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发办[2011]54号
【字体:大 中 小】【2011-12-22】 【作者/来源 教育局】 【阅读:
473 次】 【】
【关 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间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内容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一)启动国家试点。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不含县城,下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连片特困地区的具体范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年)》和有关文件规定确定。
试点内容包括: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试点地区和学校要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试点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县(市)并分县(市)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
(二)支持地方试点。对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地区,各地应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作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
(四)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五)完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补助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质检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查处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对学生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日常安全自查以及购买供餐服务、个人或家庭托餐等食品安全检查。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
各级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的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监督管理。建立食品留样监测制度。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高,同时农村学校现有基础条件和管理力量还很薄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明确工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分工负责。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教育、财政、发展改革、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检、工商、宣传、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关学校要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行校长负责制,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管理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本地区、本学校确定供餐模式、配餐食谱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创新供餐机制。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供餐模式包括学校食堂供餐,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地区在严格规范准入的前提下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等。供餐内容包括完整的午餐,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地方人民政府应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提供土地、经费和技术等支持。
(三)严格规范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制定原料采购、食品配送、招标投标和经费管理办法,确保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财政补助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督促供餐单位和个人定期公布配餐食谱、数量和价格,严禁克扣和浪费。加强运营监督管理,确保相关食品采购、保管等环节不出现漏洞。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的行为。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学生营养改善情况,为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有关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强营养教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和有关学校要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五)强化监督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促进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要主动将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督促农村学校成立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六)做好宣传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要及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高度注重舆情分析,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时改进工作。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材料.rar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办发〔2011〕5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间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内容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一)启动国家试点。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不含县城,下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连片特困地区的具体范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年)》和有关文件规定确定。
试点内容包括: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试点地区和学校要在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试点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县(市)并分县(市)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
(二)支持地方试点。对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地区,各地应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作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
(四)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下,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五)完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补助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质检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查处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对学生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日常安全自查以及购买供餐服务、个人或家庭托餐等食品安全检查。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
各级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的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监督管理。建立食品留样监测制度。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高,同时农村学校现有基础条件和管理力量还很薄弱,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明确工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分工负责。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教育、财政、发展改革、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检、工商、宣传、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关学校要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行校长负责制,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管理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本地区、本学校确定供餐模式、配餐食谱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创新供餐机制。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供餐模式包括学校食堂供餐,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地区在严格规范准入的前提下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等。供餐内容包括完整的午餐,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地方人民政府应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提供土地、经费和技术等支持。
(三)严格规范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制定原料采购、食品配送、招标投标和经费管理办法,确保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财政补助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督促供餐单位和个人定期公布配餐食谱、数量和价格,严禁克扣和浪费。加强运营监督管理,确保相关食品采购、保管等环节不出现漏洞。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的行为。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学生营养改善情况,为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有关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强营养教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和有关学校要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五)强化监督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促进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要主动将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督促农村学校成立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六)做好宣传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要及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高度注重舆情分析,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时改进工作。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刘延东:认真实施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按: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主持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发言,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贵州省副省长刘晓凯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现全文转载如下: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作重要讲话。
中国政府网陈竞超摄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刚才,宁夏、陕西、贵州三省介绍了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做法和经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就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讲得都很好,我都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中央投入专项资金80多亿元,先后启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新建和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近550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村学校食宿条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共投入资金约450多亿元,累计受益人数达到5700多万人。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重庆“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陕西“蛋奶工程”、浙江“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宁夏“营养早餐工程”、广西柳州“免费午餐”等,此外一些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团体、民间人士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这些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家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同时也要看到,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保障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保障仍面临不少困难,成为群众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会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如果营养不良,将影响孩子们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出发,明确规定要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学生膳食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营养进行科学的干预,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目前,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在学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不住校,但需要在校午餐。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大事。但目前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寄宿制学校食堂建设滞后,配套设施缺乏,就餐条件较差;一些非寄宿制学校中,离家远的学生午饭问题突出。因此,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解决孩子上学吃饭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的具体体现。
第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就开始实行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校园餐计划,并于1944年立法,规定地方教育部门必须提供学生营养餐。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供餐计划,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国民身体素质,也快速提升了教育发展水平。印度、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初等教育营养支持计划,促进了本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不仅影响到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影响到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对于巩固“普九”水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准确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内涵 《意见》提出的启动国家试点、支持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一补”政策等内容,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政策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理解《意见》精神,准确把握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要求。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我们为什么要专门实施一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务院又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来部署,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大,需要多部门、各方面高度重视和协同联动,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实施好这个计划,单靠一个学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和政策平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所有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二是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国家有关部门要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领导,省级政府重在“统筹”,包括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级政府重在“协调”,负责指导本地区计划实施工作;县级政府重在“具体实施”,是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具体落实计划实施工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重要任务。组织实施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从最困难、最需要的地区起步,搞好试点工作。这次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要集中支持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并把国家试点范围首先放在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总计680个县级单位。这些地区都是经济不发达、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集中解决好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使他们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走向富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这次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160多亿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通过这一政策,首先解决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受益学生达到2600多万,占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近30%。另一方面,要完善“一补”政策,解决“面上问题”。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立以来,“一补”政策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有效改善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这次《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一补”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今年,“一补”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国家试点地区(680个县)原来就享受“一补”的学生,可以同时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两项相加,能享受7至8元的补助,基本可以解决在校膳食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国家试点从680个县开始,但整个营养改善计划是全国性的,各省(区、市)都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开展本地试点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门资金给予奖补。
三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供餐机制,改善就餐条件,防止“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差异很大。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途径、多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供餐方式、供餐内容。一是科学制订供餐方案。科学的供餐方案是组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国家试点县农村中小学有的有食堂,有的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了三种供餐模式:学校有食堂的或者可以配备食堂的,实行食堂供餐;学校目前没有食堂,可以向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山区的学校或教学点,由于规模小或其他原因,配备食堂的成本过高,购买供餐服务也不具备条件,可以在有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二是合理选择供餐内容。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独特物产。供餐内容不一定非要统一,都是牛奶加鸡蛋,关键是要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保证营养。食品原料除外购以外,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三是着力改善就餐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食宿条件普遍不足,食堂等生活设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缺口。要加快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加大食堂建设和卫生管理的工作力度。已经设有食堂的,必须安全达标,符合卫生要求。需要新建、改建、扩建食堂的,要本着安全、卫生、够用的原则,安排专门资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建设。标准不能降低,也不能盲目提高,坚决防止超标准、豪华建设。小规模农村学校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不单独建设学生食堂,但要通过配备伙房以及必要设施等,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在加强食堂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食堂工作人员配备,保障工资待遇,做好相关饮食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四是积极开展营养教育。要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服务,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居高不下,学校食品中毒事件也屡有发生。仅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已相继发生多起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因此,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保障链条。《意见》专门用一部分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明确提出要把食品安全摆在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各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学校食品原料生产、收购,农牧、质检部门要加强监管,从食物链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供餐单位、个人的主体资格、进入门槛,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核,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坚决不能参与学校供餐计划;对学生的就餐环境和健康状况,卫生、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及时进行监测评估,确保卫生、安全、合格。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前不久,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公布并开始施行,将食品安全事故做了分级,要求对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安全事故提高相应级别,加大应急处置力度。各级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制订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三是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会同教育、农牧、卫生等部门与学校、供餐单位和托餐的个人或家庭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坚决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未雨绸缪,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计划实施,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重要“民生工程”。一要做好动员部署。这项计划年内启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要抓紧动员部署,尽快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强化省级统筹力度,分县(市)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特别是试点县怎么确定、资金怎么落实、责任怎么界定、安全怎么保障、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等,都要仔细研究,一一细化,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启动。二要抓好资金落实。各地要结合完善“一补”政策,落实好计划实施所需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生膳食补助标准,努力扩大补助面。同时,要落实好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了学生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进行补助。各地在利用好这部分资金的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资金,把学生食堂作为重点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对地方应承担的资金,各地要落实到位,避免中央资金到位后出现“挤出效应”。三要加强示范引导。中央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学生营养改善国家试点,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各级政府重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各地要在国家试点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地方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做好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建立健全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膳食营养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规范管理,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放心工程”。实施好这项计划,使学生既能吃得上、吃得饱,又能吃得有营养、吃得安全,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计划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不管是在食堂就餐,还是购买供餐服务,都必须要求和监督参与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企业、学校和个人,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各地区、各有关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原材料供应、采购、制作加工、储藏、检验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操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件大好事,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中的纰漏,造成不好的结果,带来负面影响。二要专款专用、提高效益。国家和地方为学生营养膳食提供的补助是一笔不小的钱,而且将成为每年的刚性支出,这在当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各方面都需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一定要把这笔钱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上,切实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杜绝套取和虚报冒领补助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督促学校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三要跟踪监测、及时改进。在试点过程中,要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营养需求,学生营养状况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
(三)加强监督检查,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成“阳光工程”。各地要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除了食品药品监督、农牧、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对供餐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外,还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要加强行政监督。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督导。二要加强信息公开。各地要及时将工作方案、实施进展、运行结果向社会公示,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将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使之家喻户晓。各试点地区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舆情分析,及时改进工作。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学生营养健康问题,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兴旺。组织实施好这项计划,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而不懈努力!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图为国务院小礼堂会议现
场。中国政府网陈竞超摄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图为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在分会场发言。中国政府网陈竞超摄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9月1日起面向全省农村寄宿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启动实施“蛋奶工程”,保证这些学生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袋牛奶。目前,“蛋奶工程”实施学校达到8496所,受益学生达到220.7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13.3万人(含寄宿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1万人),工程覆盖人数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1%,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已实现全部覆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府责任
2009年8月初,我省印发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工作的通知》,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蛋奶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县、区)党委、政府都把“蛋奶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扎实有效推进。“蛋奶工程”实施以县为主,按照每生每天2元每年250天核算经费,保证每天为学生供应一袋牛奶(或羊奶、豆奶)和一个鸡蛋,由学校采取早餐或加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食用。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负担,其中省财政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经费总额的30%予以补助,直接核拨到县,专户管理。市、县两级财政与学生家长分担比例和标准,由各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截至2011年11月,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蛋奶工程”近1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经费3.6亿元。
二、建立健全制度
一是制定安全制度,强化工程管理。2010年5月,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蛋奶工程”的实施再一次提出明确要求。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学生营养餐安全管理试行办法,从工程组织机构、监管责任、问责制度等九个方面作出规定。省教育厅实行了“蛋奶工程”季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地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各市、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全面细致的管理制度。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全程监控。为确保进校园的奶制品卫生安全,2009年9月,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农业、工商和质检等部门,确定了“蛋奶工程”奶产品供应定点企业名单,公布了8家乳品企业的17个饮用奶品牌列入招标范围,限定了所需学生奶的采购范围,并实行动态管理。各市县也相继出台措施,对蛋奶食品的采购、运输、管理、加工、发放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每一个环节有据可查,不出任何问题。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实施水平。为使“蛋奶工程”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省教育、卫生和质检等部门密切合作,定期举办“蛋奶工程”培训会议,邀请食品卫生管理专家和青少年营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各市、县区“蛋奶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地围绕“蛋奶工程”实施,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
四是加强检查指导,引入社会监督。省、市相关部门每学期组织“蛋奶工程”实施情况联合大检查,一查从业人员资质、卫生许可证件;二查制度落实情况,包括出入库记录,领取记录、发放记录、留样登记等;三查蛋奶加工场所卫生状况。渭南市政府聘请700多名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和老干部,组成“蛋奶工程”实施工作“五老”教育监督员队伍,经常性地对各学校“蛋奶工程”实施工作进行现场监督。
三、加强成效监测 为科学掌握实施“蛋奶工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自2009年起,我们组织省内营养专家对“蛋奶工程”实施成效进行跟踪监测,部分市(区)也在逐步开展成效检测试点。安康市通过建立“蛋奶工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库,对全市40所“蛋奶工程”实施学校开展了营养状况跟踪监测工作。监测结果与以往体检数据对比显示,两年来,“蛋奶工程”实施区域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近4cm,平均体重增加了2kg,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学生中经常出现的贫血病发生率有所降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体育课因病缺课率由2006年的13.6%降至2011年的6.4%,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体能、耐力有所增强。
“蛋奶工程”的实施,是我们在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进行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不断提高全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奉节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奉节府办〔2012〕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奉节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一月五日
奉节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要求,特制定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府办副主任、县教委主任、县财政局长、县发改委主任、县农委主任、县工商局长、县质检局长、县卫生局长、县食药监局长、县食安办主任、县监察局长和县审计局长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委,县教委主任张和平任办公室主任。
(二)建立责任体系。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实施工作的综合协调;县教委牵头负责“计划”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学校食品安全日常管理,配合县食药监局对学校食堂、托餐家庭(个人)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县财政局负责切实加大投入,落实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县发改委负责对食品价格进行监督检查;县农委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县工商局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县质检局负责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查处食品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处置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指导学校卫生防疫和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估,对学生营养食谱和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县食药监局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综合监督检查工作;县食安办负责加强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宣传部负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工作;县审计局负责对资金的审计;县监察局负责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各实施学校负责具体落实,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管理责任。
(三)建立规章制度。主要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制度、托餐家庭(个人)准入和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工作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以及监督举报制度等。“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县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县教委与学校、学校和有关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责任层层落实,并建立工作督查制、信息公开制、目标考核制、工作通报制,加大此项工作的推进力度。
二、实施计划安排
(一)实施对象。除县城内奉节中学、永安中学、实验中学、巴蜀渝东分校、奉师附小、辽宁小学、香山小学、诗城路小学、报国路小学、三台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以外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其中中学27所、小学296所,共计323所学校96325名学生(其中初中37571人、小学58754人)
(二)实施时间。从2012年春季开学起,农村中小学开始全面实施。
(三)供餐方式。采取学校食堂供餐和托餐两种模式,20名学生以下村级小学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托餐,20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实行学校食堂供餐。全县共计319所学校96205名学生实行学校食堂供餐模式,9所学校120名学生采取家庭(个人)托餐模式。
(四)供餐要求。(1)小学实行“包餐制”,中学和有条件的小学采取“自购制”。包餐制即全体学生统一伙食费标准,由学校食堂提供统一饭菜;自购制即饭菜品种、数量由学生自由选购,学校食堂凭充值卡或饭菜票结算。托餐制学校按包餐制学校标准执行。(2)合理制定食谱。县教委、县卫生局根据重庆市教委印发的中小学菜谱和食谱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小学食谱和中学食谱供学校参考,各学校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和物产特点制定食谱并在食堂窗口处进行公示。(3)结合实施学生奶计划。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每周为学生提供一盒学生奶,并由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4)实行陪餐制度。学校校长或学校管理人员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
三、管理系统建设
(一)建立学生实名制学籍管理系统。县教委建立全县中小学网上学籍管理系统,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期初与教委核对学生情况,做到学生与学籍相一致、学籍与上报数据一致(对部分学校将实行移位点名的办法进行抽查),确保实名制学生与实施营养计划的人数一致。
(二)建立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由县卫生局、县教委组织开展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调查,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体质、体能等指标及膳食营养摄入状况,并建立学生身体健康档案,密切跟踪调查学生营养改善状况,为营养改善工作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春季开学一月内各实施“计划”学校必须建立学生身高、体重、体能等方面的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纸质档案;2013年春季开学前一月内必须对实施“计划”学生进行第二次身高、体重等方面的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并如实写好监测状况报告,以后每年均按时组织监测。同时建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声像档案,记录其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四、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制度 县政府制定《全县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各实施学校按照县上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本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五、食堂(伙房)建设规划
(一)食堂(伙房)现状。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6所,共有学生食堂196个(含小伙房和简单加工间),可为79605名在校生提供熟食,有130个小学15961名学生无用餐条件。
(二)新建、改扩建食堂(伙房)建设规划。
1.食堂规模。村级小学建小伙房(即加工操作间、储藏间合计15平方米);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建经济实用的小食堂(有储藏间、加工间、配餐间、洗消间,建筑面积50--200平方米);中学建标准化食堂,生均面积达0.9㎡。
2.建筑结构和资金概算。村级小学食堂为砖木结构,乡镇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和中学为框架结构,村级小学食堂按1200元/㎡、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食堂2000元/㎡、中学食堂1300元/㎡测算(均含墙裙、给排水、照明、通风、排烟、排污等)。设备设施:村级小学补助6000元;500人以下的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补助3万元,500人以上的小学补助5万元;中学补助10万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成食堂加固维修费用按改造面积40㎡以下0.5万元、40㎡以上1万元测算;租用的校舍采取托管办法解决学生午餐,暂不考虑食堂建设。3.资金需求。规划建设食堂(伙房)涉及135所学校,其中中学4所、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23所、村级小学108所。新建(重建)、改扩建及维修改造5849平方米,需要资金863万元,设备设施配置396万元,共需资金1259万元。
4.资金来源。长效机制资金、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及中央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县级打捆资金139万元。
5.实施时间。2012年全部开始完成。
(三)建设与管理。由县食品药品监督局与教委分村小、乡镇小学、中学制定建设标准,由县教委与学校组织建设。村级小学食堂(伙房)实行县食品药品监督局备案制,对达标者由县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法人学校食堂必须达到建设标准并由县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
六、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
(一)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将中央财政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的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200天计算)营养膳食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生活费,纳入学校事业财务中统一核算,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严禁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和其他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二)加强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学校食堂财务纳入学校事业财务账中统一核算。食堂收入核算以自身的经营服务活动为依据,主要包括伙食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收入等。食堂支出核算应坚持以日常经营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各项直接支出为准,主要范围包括原材料、水电费、燃料费等。食堂聘用人员工资、大型设备设施购置等费用不得在食堂费用中列支。学校食堂结余款项,专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不得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福利奖金或其它非食堂经营服务方面的支出。学校食堂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学生及其家长、膳食管理委员的监督。学校食堂每学期期末应将食堂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结算,并将结果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同时报送县教委备案。
(三)严格进行专项审计。县审计局要加大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纳入县政府审计计划,每年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县监察局每年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七、学校食品安全管理
(一)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食堂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并确定一名校级领导分管,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堂管理员。设立膳食管理委员会,由工会干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具体行使食堂的监督、检查等职能。
(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食品安全检查制度、食品采购管理制度、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食品仓库卫生岗位责任制、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等。
(三)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各学校应当结合实际配备相应的合格工作人员,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每年健康检查合格,上岗前学校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要求他们要有责任心,正确进行操作,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严把食品采购和储藏关。各学校所需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货商;蔬菜、肉(禽)类等农副产品可实行定点、集中采购,并与供货方签订质量安全保证协议;各学校要对进入食堂的原材料进行检查和验收,建立食品采购登记台账。食品及原辅材料的采购实行索证(索票)登记制度;从农户个人采购的食品及食材,应做好购货记录。各学校建立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储藏、储存场所,配备必要的食品储藏保鲜设施;要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和收发登记制度;按要求进行管理。严禁学校采购“三无”、腐烂变质、过期等不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
(五)加强食堂卫生及安全防范工作。食堂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衣帽间、贮藏间和加工间相对分离。食品加工间(厨房)必须坚持餐后打扫、冲洗,保持地面、灶台、工作台(案板)干净整洁无积水,下水道无积渣,室内无蜘蛛网。炊具用具必须餐餐消毒。同时做好灭鼠、灭蚊蝇、灭蟑螂工作。食堂所有窗户必须加装防护网和窗纱,所有进出食堂的大门必须上锁,严禁闲杂人员进入仓储及加工区域。
(六)加强家庭(个人)托餐管理。凡需要实施校外托餐的村级小学,首先必须向所在地的中心小学或完小进行书面申报,中心小学或完小通过对托餐地点进行严格审查后,与托餐人签定责任书,以书面形式向县教委和县食药监局报告,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及村小负责人要定期到托餐场所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和进行质量监督并做好检查记录,不能保证质量的要坚决予以更换。
八、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
(一)监督举报电话:县监察局56557370 县教委56521380
(二)监督举报信箱:
县长信箱http://fj.cq.gov.cn/index/
全面理解中央要求正确把握政策内涵——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解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拨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近日,就各地如何顺利落实此项计划,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状况,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了政策解读。
是必须要干,不是可干可不干;只能干好,不能干坏 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什么还要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答:归纳起来,有四个大的背景:一是中央领导有指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都先后作出过重要批示,要求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二是国家文件有规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文件,也都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人民群众有需求。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学生在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不住校学生需要在校午餐。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四是地方政府有探索。近年来,不少地方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启动实施了与国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类似的工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例如,浙江的“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重庆的“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陕西的“蛋奶工程”等,对推动全国的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地方探索也急需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问: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答: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2011年8月,袁贵仁部长还亲自带队赴陕西吴起县、志丹县,就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这些孩子的饮食、营养现状确实令人心疼。
据此,我们得出一些初步判断:在农村地区主要还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尚谈不上营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贫困县有,在其他地区也有;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重于中部,民族县、贫困县、边境县重于其他县;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是必须要干的事;而且是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的事。
是一整套政策体系,不是单独的政策措施;是试点先行,不是全国“齐步走”
问: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的54号文件,怎样理解和把握其中提出的5项政策内容?
答:针对目前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次国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已有政策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政策;坚持政府主导,提倡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参与,严格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解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膳食营养的长效机制。根据这一思路,国务院文件提出了启动国家试点、支持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一补”政策等五方面政策,是这次计划的核心内容。刘延东国务委员11月24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政策体系,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软硬兼施,逐步改善;政府为主,协同推进。
第一,国家试点“点”在了特困区。前不久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等3个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所以,此次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也首选这些地区,我们简称之为“12加3”,总计680个县(市),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中央财政对所有国家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惠及2600万人,占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近30%。这些地区以外的,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省份,中央财政还将给予奖励性补助。第二,完善“一补”,“补”在了面上。为解决现有“一补”政策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等问题,5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补助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落实基本标准所需资金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
第三,在硬件上专门安排了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同时要求,各地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
第四,在软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营养教育。这在54号文件里都有明确规定,教育部、财政部正在起草的计划实施细则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些规定。袁贵仁部长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教育部专门就开展营养教育强调,要通过加强专业指导、普及营养知识,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是膳食补助,不是免费午餐;要做加法,不能搞“挤出效应” 问:此次国家试点,中央财政为什么每人每天只补助3元钱?能否有效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现状?
答:此次计划对国家试点县除县城以外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央财政按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学生一年在校200天,每年就要安排160亿元资金,是一笔不小的钱,而且将成为每年的刚性支出,这在当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各方面都需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其实,中央拿的钱不只是3元。这3元有三个定位要明确:第一,补助。为什么叫“营养膳食补助”?意思就是不是政府全包,不是免费午餐。第二,扶贫。中央提供的膳食营养补助覆盖的都是特困地区,带有扶贫款性质,不同于一般专项资金。第三,新增。中央财政做的不是减法,而是加法,是在进一步提高现有“一补”标准基础上新增加的一项资金。统筹起来计算,原来已享受“一补”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每天将得到生活膳食补助7元至8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这一标准可以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并保证有一定营养。有人会问,因为启动了国家试点,原来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实行的政策是不是就可以撤销了?我的回答是:不能撤!之前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开展的免费午餐项目是不是就可以撤出了?我的回答是:不要撤!不能因为中央加钱了,就产生“挤出效应”。
是政府主导,不是“政府接棒”;要协同推进,不能单打独斗 问:之前,媒体报道了西部地区一些孩子吃不上饭的问题,一些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发起了“免费午餐”活动,现在国家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则被认为是“政府接棒”。您怎么看?
答:国家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是所谓的“政府接棒”。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学生营养工作,从2003年启动“两免一补”时起,政府就在努力想办法解决孩子营养膳食问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营养条件。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补”政策范围逐步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政策时,就包括逐步建立在全国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即“一补”。2006年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一补”政策作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年1000元。2007年至2011年,仅中西部地区“一补”资金就落实了3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57亿元,地方财政179亿元。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的47%。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加大,膳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学生需在校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时,明确将食堂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寄宿制工程共新增食堂159.2万平方米,占工程建设面积总数的10.6%。2007年启动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样把食堂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0亿元投资中有31.7亿元用于学生食堂建设,建设学生食堂349.5万平方米,占工程规划建设面积总数的25.4%。可以说,学生营养改善这个“棒”一直握在政府手里。但由于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保障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保障仍面临不少困难,成为群众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难点问题,也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关注西部学生小餐桌”为题,连续对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在校期间伙食状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还倡导发起了各种资助贫困学生的“免费午餐”活动。应该说,这些做法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确实改善了部分地区部分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对民间慈善机构和个人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一向是积极支持的,也是这次营养改善计划一项重要内容。
问: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靠个人、学校、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必须以政府为主,加强统筹、协同推进。这既是已经先期开展学生营养改善类工程省份的典型经验,也是世界很多国家推行学校供餐计划的普遍做法。
第一,中央和地方,地方为主。中央重在指导,国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在落实,要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领导。
第二,省级和市县,市县为主。省一级重在统筹,主要负责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一级重在协调,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一级重在落实,负责制定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县级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责任主体和行动主体。每个县的县长和主管县长肩上责任重大。
第三,政府和社会,政府为主。孩子吃饭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可能由政府全包。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为所有孩子都提供免费午餐。所以,54号文件中5项核心政策的第四条是“鼓励社会参与”。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可以积极参与营养改善工作,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是多项选择题,不是唯一选项;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问:说到学生营养改善,大家通常的反应就是鸡蛋加牛奶。这次营养改善计划在供餐方式和内容上有没有做出统一要求?
答:这次营养改善计划充分吸取了以往一些地方某些做法的教训,在供餐方式和内容上没有作出统一要求,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不搞一刀切。所以,54号文件提出的是“多项选择题”,而不是“单项选择题”。如何答好这道题,需要各地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供餐方案、合理选择供餐内容。第一,在供餐方式上创新。有食堂或可以配备食堂的学校,可实行食堂供餐;没有食堂的学校,可从具备资质的餐饮企业或单位集体食堂购买供餐服务;偏远山区的教学点或不成规模的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也可实行个人或家庭托餐,学校和政府可以补助一些设备款项。
第二,在供餐内容上创新。有的学生寄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有的不寄宿,只是在校午餐。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包括完整的午餐,也可以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关键是要合理搭配,保证营养。
第三,在食品原料供应上创新。各地物产资源不尽相同,各地物流发达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关键是要就地取材,选择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品原料供应学校。一方面,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地方人民政府应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提供土地、经费和技术等支持。当然,也不只是这些选项,允许地方探索,鼓励地方创新。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及时进行总结,编成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建好“两个系统”,确保“两个安全”;努力打造民生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 问:各地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袁贵仁部长反复强调,这项计划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一是如何防止贪腐行为,二是如何防止食物中毒。也就是说,必须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国务院54号文件专门用一部分重点突出了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强调,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另一个就是资金安全,要确保把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
这两个方面的安全都有反面例子。仅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各地相继发生了多起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贵州一所小学还发生了食堂烂菜事件,暴露出的是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今年浙江永康反贪局破获了一起贪污学生午餐经费的腐败窝案,几十人被查处,暴露出的是资金安全管理问题。为此,计划专门提出要建立“两个系统”:一个是学生营养跟踪监测系统,一个是实名制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问:食品安全是学生集体用餐存在的主要隐患,各地应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答:10月14日,国家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可相应提高学校食品安全应急级别,这指的是事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必须把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做在事前,贯穿全过程。
第一,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这次仅参与计划实施的中央部门就有14个,包括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严格准入,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等等。
第二,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工作机制。要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
第三,计划参与各方责任要落到实处。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农业等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企业或个人等供餐单位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总之,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不仅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还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问:各地怎样才能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 答:过去在“一补”发放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学生或家长,导致将补助资金拿回家贴补家用的现象,影响了政策效果。因此,这次计划明确要求,补助资金要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特别是“等值优质”四个字,要“吃”到学生嘴里,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量大,而且将成为每年的刚性支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地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好用好孩子们的“吃饭钱”。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要以县为单位,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生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问:当前,对各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还有哪些其他要求? 答:11月24日,国务院召开了部署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刘延东国务委员重要讲话,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抓紧”、三个“做到”、三个“主动”,打造三个“工程”。
一是抓紧动员部署、一把手亲自抓,抓紧落实资金、防止“挤出效应”,抓紧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打造成“民生工程”;二是做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效益,做到跟踪监测、及时改进,打造成“放心工程”;三是主动接受跟踪审计和行政监督,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打造成“阳光工程”。总之,我们要像在自己家里做一道可口的饭菜一样,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盘菜做好,让学生吃得上、吃得饱、吃得好!
第四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必做的十项工作
各学校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做到“十个完善”,达到“十个确保”。
一、完善领导班子,确保“计划”抓实抓好。
1.出台本乡镇工作方案,成立相应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
2.要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各乡镇学校校长要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安排专人负责。
二、完善后勤保障,确保“计划”有效推进。
1.已对外承包的食堂,暂依托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供餐,由经营业主做好人员招聘、餐具的配备、计算机售饭窗口建设等工作,满足学生就餐的基本需要;
2.中心校暂无食堂的,对现有的伙房进行功能改造,基本达到“三分开,一方便”,按规定临聘工人,确保顺利供餐;
3.村小在原有的“一小三热”实施的基础上,利用公用经费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由村校教师负责给学生供应热饭、热汤、热水。
4.现有食堂不得再对外承包,学校食堂逐步由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封闭运营;学校投资建设的食堂已承包的,给予一定的过渡期,逐步转型。由社会投资方建设、管理的学校食堂,合同期满或给予一定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
三、完善实名制管理系统,确保受益人数准确。
根据国家要求,为确保受益人数准确,将要建立实名制管理系统。目前我县已先期启动试行,目前要建好两个层面的实名制系统。
1.建立县级层面学生实名制管理系统,做到与学籍管理系统一致,严禁各校将学前教育学生纳入该系统,严禁伪造学生信息。目前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通过审核发现,全县存在学生同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错误如性别不符,年龄与就读年级不符、部分学生无身份证号码,这些问题将影响受助人数的核实,请各校与计财股联系,再次核实,严禁套取冒领现象,确保受益学生人数准确。
2.建立健全学校层面学生食堂实名充值卡管理系统。实行计算机售饭管理的学校,管理系统中须补充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学生年级及班级信息,并与县级实名制管理系统相符。数据库每天备份一次;数据库备件文件每周上报一次到计财股,做到使用情况动态管理查询。
四、完善营养食谱,确保学生吃出健康。
根据我县实际,先是解决吃饱的问题,再是解决吃出营养的问题,要由过去 的你煮什么我吃什么向现在的我需吃什么你就煮什么转变。因此,各校必须根据当地情况,初步拟定周食谱,每天不重复;目前全国做得较好有重庆市,相关资料已放在县教育网营养改善计划专题网站,请参考。
五、完善供餐内容及方式,确保可操作性。
目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有的寄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有的不寄宿,只是在校午餐;有的不在校午餐,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不搞一刀切,需要各校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选择供餐内容,科学制定供餐模式。
1.供餐内容。目前我县确定的供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供应完整的午餐;二是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课间餐;三是其他营养品补充。各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供餐内容,关键是要合理搭配,保证营养。
2.供餐模式。目前我县确定的供餐模式,采取学校食堂(伙房供餐模式,实行三种供餐方式。一是包餐制;二是自购制:三是蒸饭制。
六、完善供餐价格,确保食品等值优质。
各校要召开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完善两方面的价格指标:一是要完善完整午餐价格,根据周营养食谱初步确定午餐价格;二是要完善营养制品价格,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成品奶、鸡蛋、水果等其它营养品的价格。各校要结合本地原材料采购市场价格,提出参考价格,确保给学生提供的食品等值优质。
七、完善原材料采购验收制度,确保学生吃得放心。
各校要建立原料、营养制品采购、准入、验收、登记等制度。
一是现场签收制度。食堂管理人员现场签字验收,确保原料、营养制品的数量、质量和安全。
二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制度。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鼓励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学校所需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料和营养制品由县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协议供货商,将食品配送服务纳入招投标合同或采购协议。蔬菜、肉禽类等农副产品实行定点、集中采购,并与供货方签订质量安全保证协议。
八、完善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学生吃得安全。
1.食品安全。各校要配合食品安全、农业等监管部门对学校的监督检查;学校要与食堂承包经营者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总 之,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不仅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还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2.资金安全。教育将会同财政部门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生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九、完善食堂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公开透明。1.健全食堂财务机制。各校食堂设兼职会计1人,可由学校学校报帐员兼任。食堂财务帐簿要反映每月学生充值情况、每月消费汇总等收入数据;原材料采购、水电费及燃料费、食堂人工成本及设备设施购置等支出数据;每月大宗原材料米、面、油、蔬菜、肉类、蛋类、营养制品的出库、入库情况,有效监控食堂运行成本。
2.执行财务月报告制度。每月将食堂财务运行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实行计算机售饭管理的学校,每月上报县营养办学生就餐信息数据库文件及导出电子报表;未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学校上报专门制作的财务月报表。
十、完善宣传机制,确保政策家喻户晓。
1.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学生及家长会议等,广泛深入宣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义、政策、做法等,争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2.通过发放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的方式,消除学生家长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就不要再交学生伙食费的错误理解。
3.同时要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第五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计划”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
您好,您的孩子从 9月1日起在校期间(一年以200天计)每天将免费获得价值3元的营养品,这就是我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目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计划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一项民生工程,对利国利民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学生膳食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营养进行科学的干预,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将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于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国民素质有作重要的作用,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要求。
(一)实施范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均纳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范围,不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和幼儿园学生。
(二)补助标准: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人全年可享受600元营养膳食补助,补助由县划拨到各学校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是营养膳食补助,不是免费供餐,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
(三)启动时间:合江县从6月起全部启动实施。
(四)供餐模式:没有食堂的学校采取“奶+N”(N:面包、鸡蛋等),有食堂且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采取供营养午餐方式(小菜饭加荤菜)。
三、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措施。
(一),实行实名监管。建立与学籍管理系统相统一的学生营养餐信息管理系统。
(二),严格资金管理。要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做到专款专用,按时划拨。实行财务公开,期末将收支情况进行结算,并向师生和家长公示,接受监督,同时报送教育局备案。
(三)及时应急处置。各校(含村校)要强化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配送、食用等各环节的监管。要成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各个环节落实责任人,熟悉处置办法,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相关人员进入应急处置状态,按照处置程序和措施及时处置。
(四)准确报送信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实行周报制,各校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上报等日常工作。如有学生发生不良反应,学校要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并按照程序上报。
四、举报电话:镇学生营养改善督管理办公室:
回合江县焦滩乡初级中学校实施“营养计划”告家长书回执单
学生姓名:所属班级:年级班
学生有无食用鸡蛋或牛奶过敏症状:学生有无“乳糖不耐症”:
家长已阅读学校 “营养计划”告家长书并签字:
2012 年 9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