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8: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

第一篇: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

慈利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项目)工作方案

(2011年2月17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文化部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具体安排,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培育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二、基本做法

1.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

2.针对我县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设工作,认真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3.与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三、创建原则

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符合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3.统筹城乡、突出特色。从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实际,根据我县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探索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4.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5.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创建活动。

四、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我县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五、创建时间

国家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我县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工作。力争在2012年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4年成功创建3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6年前成功创建一个国家级示范区(项目)。

六、工作机制

成立慈利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各二层单位和各科室负责人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县文广新局办公室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0744-3223161。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我县创建的具体项目,组织专人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按要求向

上一级机构申报。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创建活动事关我县的文化发展大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将被命名为国家或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中央或财政将对示范区(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为此,全系统要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完善服务体系,使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提升一个档次。

2.结合实际,积极创建。各二层单位、各股室要从大局出发认识创建活动的意义,立即行动起来,将推进文化服务行动与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创建活动纳入单位的整体规划,全面动员,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积极引导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化被动为主动。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将活动的内容、形式、服务效果通过媒体及时发布,对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要进行重点宣传和表彰。

第二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范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示范区(项目)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深化推动课题研究,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应紧密结合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三)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展开,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鼓励地方探索经验,形成典型和特色,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与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等工作有机统一、相互衔接。

三、创建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当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城乡统筹城乡,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示范区(项目)建设。

四、创建类型和申报基本条件

(一)创建类型。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组成方面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二)申报主体。

示范区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为主。

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文化管理部门(含省直辖的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为主。

(三)申报基本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基本条件为:文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制度设计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综合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申报基本条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在某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对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形成较为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五、重点任务和重点创建内容

(一)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重点创建内容

1.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服务人口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示范区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等指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2.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聘任制度,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健全。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标准(含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标准),按照标准落实资金,配备技术设备并培训技术人员。建立公共文化远程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以及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明确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并已经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实行经常性开放和免费服务,有针对性地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可以从市场招标购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4.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

5.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实施,制定并实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6.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宣传和推广。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六、创建标准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用地指标、评估定级标准等为遵循,制定具体创建标准。

在《创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

七、创建周期

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命名颁牌。2012年、2014年、2016年分别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命名名单。

八、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定程序

创建示范区评定采取地方人民政府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创建示范项目评定采取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一)申报。根据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参照文化部、财政部制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申报创建示范区(项目)。每批每省申报创建示范区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申报创建示范项目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

(二)评审。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论证和初评审,提出创建名单。

(三)确定。文化部、财政部根据评审结果,考虑区域、结构、代表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并公示。

(四)验收和公示。列入资格名单的创建单位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两年后,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最终名单在媒体公示七天。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创建资格命名和授牌。

(五)命名和授牌。通过验收和公示的创建示范区(项目),经文化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文化部、财政部将定期对已通过验收命名的示范区(项目)按照与时俱进修订的创建和验收标准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后续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示范区(项目)予以摘牌,撤消其示范区(项目)资格。

九、工作机制

(一)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加强领导,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部、财政部领导任组长,两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职责是:

1.制定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 2.审查批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3.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协调解决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对示范区(项目)创建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决定有关奖惩。

(二)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办公室 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示范区(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汇总各地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各创建示范区(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向文化部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建议名单;

2.受领导小组委托,指导各创建示范区(项目)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和管理培训;

4.推动各地区之间、各创建示范区(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研究总结、宣传推广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

(三)专家委员会

为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审订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审标准和课题研究体系;

2.、受领导小组的委托,对各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提出意见;

3.、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 4.、协助开展创建示范区(项目)和课题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四)地方文化、财政厅(局)

负责统筹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对本省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向文化部、财政部统一申报,并负责督促指导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十、激励机制

(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二)为了鼓励和调动地方创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

第三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

示范区创建标准

东部(略)

中部(略)

西部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固定设施、流动设施与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并建成与当地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都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图书馆建设。市、县两级图书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4册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5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2次以上。

3、群艺馆、文化馆建设。市辖两级群艺馆、文化馆8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6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6、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7、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8、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9、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0、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2、政府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16、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1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19、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0、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1、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2、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4、结合具体实践,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课题报告通过专家组验收。

25、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26、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的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示范项目创建标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投入稳定,设施完备,队伍健全,活动丰富,服务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此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创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和体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2.导向性。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的典型性,在全省(区、市)产生广泛影响,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3.带动性。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好的作法和经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4.科学性。结合具体实践,承担或参与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

第四篇:(最新)重庆市南川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项目创建规划

(2011-2012)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要求,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市文广局《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的通知》(渝文广发„2011‟168号)文件要求,重庆市南川区自2011年起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以“文化中心户标准化建设”为内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创建,使文化中心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培育基地,成为促进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形成的重要因素,成为农村社会软性管理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重庆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南川模式”。

一、创建基础和目的

(一)创建优势。

1.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创建基础。2009年3月,南川区被重庆市确定为两个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实验区县之一,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文化活动室为骨架、以社文化中心户为细胞、以广电和互联网为脉络”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

2.遍布城乡文化中心户群体,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南川区在全国率先创设文化中心户,受到群众的欢迎,也被国家文化部重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们变群众自发为政府引导,下发了《南川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中心户” 建设的意见》。区里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区财政安排一点、包乡区直单位帮扶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协调解决建设“中心户”所需资金、图书和器材问题。使“中心户”逐步达到“八有”(有标牌,有书橱,有报刊资料,有音像设备,有体育器材,有户主负责人,有联系帮扶人,有活动管理制度)。截止至2010年底,全区文化中心户达到610户,成为丰富农村文化中生活的主力军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延伸。

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强组织基础。南川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系统高度负责,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作格局。对于示范项目创建,从申报伊始就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思想、组织、措施、人员、财力做到“五到位”,奠定了创建工作基础。

(二)存在问题

经过认真分析,南川示范项目创建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因素。过去文化中心户建设均是群众自主发展,2 国家和市级无明确的政策支持;二是布局不均。整体没有规划,发展不够均衡,存在“盲区”;三是没有定位。至今各级没有出台文化中心户职责定位,没有出台建设标准,难以分类管理;四是缺少投入。各级财政对于中心户建设没有财力投入,致使活动开展困难,发展后续乏力。

(三)创建目的

计划通过两年的创建,争取使文化中心户建设能够引起国家对其足够的重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职责定位和建设标准;探索出文化中心户扶植发展,规范建设、管理和使用的长效机制;推动国家和市级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中心户建管的政策措施。

二、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突破口,以实现村社文化中心户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经常化活动为目标,以满足基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出经验、做亮点”为工作原则,以示范项目推动示范区创建,以示范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南川特色的文化中心户建设经验和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

(二)创建方法

1.确立创建方式。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着力解决制约文 3 化中心户建设、管理和活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其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化中心户建管方式,以及促进新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2.明确职责定位。通过创建确立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建设标准,明确职责要求,确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和社会建设中的定位,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政策向文化中心户投入,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建设机制。

3.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标准,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制度设计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系列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管理和活动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形成科学有序的长效机制。

4.形成特色品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围绕我区民俗文化、人文历史和地方特色文化内容展开。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逐渐形成独有经验和南川特色。

三、创建路径和周期

(一)创建周期

自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期两年。

(二)创建路径

1.创建准备阶段(2011年6月-7月底)(1)调查摸底。一是对现有文化中心户情况进行摸底,重点了解活动开展、群众认可、创建困难等相关情况;二是 4 对全区现有布局情况进行调整。按照每个村居至少建立3个文化中心户科学设计,确保无盲区;三是对群众期盼的文化内容进行调查。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想。(2)建立机构。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明确各个职能组分工,选调有力人员和聘请专家充实到创建办公室,确保创建工作有人办事。(3)制定方案。起草全区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谈论会,反复征求意见,修改方案,确保方案可操作性强,群众认可。

2、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8月-12月底)(1)全面铺开。到2011年12月底,全区183个村、居委会,基本建成660-700个文化中心户,全部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每一个文化中心户建有一个图书屋、一个文化娱乐室、一个乒乓球或篮球球场、一个阅报橱窗),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基本建成。(2)示范提升。在“八有”、“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的基础上完成“八个一”的基本配臵,即:一套“唱读讲传”影像资料、一套红色经典影视剧光碟、一套实用书报刊、一套模范典型人物宣传画、一套文体活动器材(一幅乒乓球台或半幅篮球架、一幅羽毛球拍等)、一套坝坝舞音响、一个阅报栏、一套上墙规章制度。

3.建管并重阶段(2012年1月-10月)(1)完善配套设施。打捆使用各职能部门公共文化资源,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积极支持文化中心户项目创建工作。5 同时,区内进行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文化中心户内部设施配套。(2)探索分类管理。逐步实施文化中心户分类管理,努力发挥每个中心户特长,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3)实施规范开放。进一步理顺文化中心户的管理关系,分清职能职责,明确服务要求;要求中心户开放时间要统一,活动要策划、预告、记录,定期开展群众评议。

4.总结提炼阶段(2012年10-12月)进行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迎接验收材料,进行自查和申请验收,完成示范项目创建任务。

在创建工作实施过程中,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建设管理与制度设计研究同步进行。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推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最终形成可供借鉴的文化中心户规范化建设、扶植发展、服务引导等规范性文件。

四、创建重点任务

(一)标准化建设。根据示范项目创建标准,到2011年底,我区在原来610个中心户的基础上,新增50-90个文化中心户,达到660-700个,村均建成3个以上;建成100个示范中心户。所以中心户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橱窗”,100个示范中心户在“八有”的基础上完成“八个一”的基本配臵。

(二)活动内容。围绕满足农村群众看书报、看电视、看电影、看演出、听广播、搞活动等“四看一听一搞”基本 6 文化需求,进一步创新文化中心户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开展活动中主动融入法律、科技、市场等知识,让农民在参与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适应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使农民深切体会到文化的社会价值,调动起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引导他们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以通俗语言、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时事政策;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收集、整理、继承和发扬民间民俗文化,使文体活动由节日化向常态化转变;三是传递市场信息,为村民致富牵线搭桥;四是进行普法宣传,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五是进行打假防假宣传,运用实例实物,教会农民识别假农药、假化肥、假货币及其他伪劣商品,扩大农民维权阵地。

(三)开放内容。

初步确立文化中心户开放具体指标,以便引导中心户开展规范化建设,引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心户的考核、评价,确保中心户能够发挥到最佳效果。

1.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面积

(1)设施场地:图书阅览室、文体娱乐室、篮球或者乒乓球场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开放自建小广场。

(2)建筑面积:图书阅览室开放的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文体娱乐室不少于15平方米,球场根据中心户各自院坝面积大小决定。

2.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及数量(1)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科技致富、健康与生活)。年举办4期以上,不少于200人次。

(2)集中性群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主题政治宣传演出、群众文艺爱好者展示)。年举办2次以上,参与活动500人次。

(3)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坝坝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经常性活动天数在200天以上。

(4)图书阅览室全年借阅不少于1500人次。3.免费开放时间 农闲开放时间不低于6小时,其余时间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农忙与农闲季节做出合理安排,白天晚上有机结合,但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

(四)分类管理。根据各个文化中心户特点,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戏曲票友中心户”要求能够形成以戏曲票友经常性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而带动周边群众听戏、学戏、唱戏;“非遗传承中心户”以国家、市、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或者传承人开展的传承活动为主要内容,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逐步发扬壮大地方特色文化;“书画爱好中心户”以农村书画爱好者参与活动、带动活动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或者书画爱好者传承书画艺术,形成特色;“体育中心户”要求中心户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带动周 8 边群众较好的开展经常性群体活动等。各类“中心户”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核确定,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以便检查考核。

(五)队伍建设。文化中心户活动开展如何,关键在户主。为此在创建期间,要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定期邀请农业、司法、文化等方面专家对各类中心户主进行培训;落实集中活动制度。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中心户户主每季度集中活动一次,通过组织中心户读书看报、科技成果交流、致富能人授课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开展活动的能力。区级文化部门要发挥好帮扶、引导和业务指导作用,提出长中短期指导性思路,促使中心户建设和活动开展向良性化发展。

(六)监督考核。为确保文化中心户作用发挥,进一步完善以下措施:一是动态管理制。对既有“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较好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要及时撤换。二是月回访制度。坚持每月一次对“中心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中心户”开展情况,解决中心户活动中各种问题。三是活动备案登记制度。各中心户在开展活动时要将活动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取得的效果等登记备案,做到事事有登记、件件有回音。四是目标考核评价制度。把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纳入区级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对乡镇(街道)宣传文化考核一票否决内容,每季度一评比,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五是群众评价机制。把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中心户开放时间、设施配套情况、活动组织情况、群众参与度等六大类作为考核内容,以群众满意、基本满意、基本不满意、不满意为考核基 9 准,折合算分,满意度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区里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谭家玲为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林,区人大副主任阳仕坤、区政府副区长简支全、区政协副主席邱正宇为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保局、区编办、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团区委、区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做到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创建过程中,每个区级领导要联系一个乡镇分包一个行政村帮带三个中心户;每个区管领导干部确定联系行政村至少指导帮带一个中心户,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强化投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财政常年投入机制。今年起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每户解决2000元的物资配臵(其中市区各配套1000元,1500元用于统一采购配送设备、500元用于补助中心户日常开支)。二是建立城乡文化互助机制。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城乡文化互助“113”工程的通知》(南川委办发„2009‟131号),通过援资、助智,切实帮助项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畅通社会资金注入渠道,鼓励区内民营企 10 业和个人捐助文化中心户建设,形成社会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三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区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举行一次文化中心户文艺节目调演,组建一批贴近群众的文艺表演队,命名一批腰鼓队、小剧社、小乐队,进而带动全区群众文艺创作;大力实施“示范文化中心户”、“星级文化中心户”创建奖励,以奖代补,实现农村文化阵地延伸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齐抓共管。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要把创建工作当做工作重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牵头督促检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各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开辟专栏宣传,大力营造有利于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人文南川”,建设区域文化中心,争创“重庆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落实“135”战略部署,打造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作出新的贡献!

主题词: 公共文化 示范项目 创建 通知 送: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发: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9月8日

第五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开福区推进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沙市与青岛、苏州、成都等28个城市,共同获得首批创建资格。这为我区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对56.7万开福人来说,意义重大。

示范区创建是提升开福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开福未来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央、省、市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的开福而言,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速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必将对我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示范区创建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滨水新区,幸福北城‛是我区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描绘的发展蓝图,其主要特征是产业发

展两型化、城区品质国际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众多高效经济体和战略投资项目开始加速向滨水地区集聚,省会长沙的商业重心也加快向城北转移的背景下,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突出滨水特色文化设施的布点、亮点品牌文化活动的推介、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成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示范区创建是维护开福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的重要时期,开福的发展,也有系列难题需要攻克和破解。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政策环境多重性制约的形势下,如何又好又快推进黄兴北路等新一轮棚改征收?在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角逐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夺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民素质,保持文明创建常态?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开福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破解道德失范难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上下用务实的举措抓文化基础、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烈士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开福寺、洪山寺、东岳宫、文昌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遗产,以乾

嘉年间大学士刘权之故居、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府第、左宗棠祠和时务学堂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地处长沙老城核心地带的开福区成为除岳麓山外长沙市内文物资源最集中,文物点规模和级别分量最重、最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区域。加之湘绣产业的传承,民国公馆的聚集,古城墙的发现,在开福区既可看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领略湖湘文化的内涵真谛,还可感受近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量上来看,开福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省广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文化产业中心(省文化厅)、省体育产业中心(体彩中心)、省民政产业中心(福彩中心)等六大文化产业航母云集开福。据《2011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8%(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3.8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1.8%。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平台、建设队伍、丰富活动、提升品牌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群文活动广泛开展,群文团队不断壮大,‚湘江韵律‛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群文活动品牌;传统灯会、新春喜乐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自2005年起,自主建成了月湖公园、太阳山公园、秀峰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率先市内六区启动了农民文化屋场建设,至今共建成农民文化屋场34个;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已初步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品牌节会;连续举办3届的开福新春喜乐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设立了开福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逐步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责任,应该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创建标准,开福区在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征程上,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不相配套。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较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授人以渔‛的能力不强。

三、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思路

结合区域实际,我们拟突出‚建设好‘硬件’、整合好‘软件’‛的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立足全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配套齐全、占地10亩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为一体的区级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滨江文化广场、开福寺文化广场、月湖文化广场等设施设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实现乡镇、街道文化站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深入继续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民文化屋场25家,今年内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一

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精品屋场。

立足实际,创新供给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建立健全群文活动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以开展‚一街(镇)一品、一街(镇)多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工程,以将街道(镇)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区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重点的书香星城‚211‛工程,以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重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和以建设长沙市数字资讯开福区支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坚持创新性的创作文化精品,排练一台具有自创性、特色性,体现开福区水平的文艺演出节目。依托潮宗街、开福寺、清水塘、汉回村、滨江美食街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潮宗街历史文化、开福寺‚福‛文化、清水塘‚红‛文化、汉回村民族文化、滨江美食文化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高岭村文化集市、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捞刀河社区文化集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彭家巷社区文化集市、以湘绣产业文化为主题的沙坪社区文化集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汉回村文化集市,形成一批具有开福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立足长效,健全一批落到实处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经费1000万元。深入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确保到今年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比较活跃的业余文艺团队。建

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办农民艺术培训学校,两年内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200名。按照工作需求,各街道、镇配齐、配好宣传、文体专干1-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文化辅导员,并在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人,1000

下载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慈利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