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3 18:4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篇: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近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从1986年起步,21世纪后,社保工作进入大发展、快推进时期,各项保障制度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形成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的社会保障新局面。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扎实推进,五大保险制度逐步实施;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实现就业局势稳定。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目前我县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大病、意外事故等救助制度不够健全;复转军人、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困难;还存在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的问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对此,我们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落实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综治委《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5个调研课题,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分步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目的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的系统设计、总体把握,促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目标任务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险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

以《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契机,大规模长时间宣传,大范围 扩面,大力度强手段征缴,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1、企业养老保险以民办学校和煤化、轻纺工业园规模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积极参保。

2、医疗保险要进一步推进民营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

3、工伤保险要进一步推进高义铁厂、中信焦化、裕丰冶炼等高风险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参保工作。

4、生育保险要进一步积极开展民营企业的参保工作。

5、失业保险要继续以民营医院、药店和参保企业内未参保人员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二)全力推进城乡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重点,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地扩大就业、推进创业。

1、开发岗位拉动就业。积极了解企业岗位需求,通过新闻媒体、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等渠道发布信息,组织开展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搭建对接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突出重点援助就业。积极争取中央就业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继续推进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招募工作;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招聘工作,安排困难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在各公益性岗位就业。

3、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坚持走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方向,全面落实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政策,采取定点、定岗、定向的培训模式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要求,进一步组织开展电脑等专业的技能培训,促进这部分人员的成功就业。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为城市居民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对农村居民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家庭的住房条件。努力加强对城乡居民的住房救助,使每户家庭住有所居,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提高。

(四)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1、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适时放宽法律援助条件,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保证满足符合法定条件的特定群体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逐步拓展法律援助范围,关注弱势群体,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注企业困难职工,对因工资拖欠的企业职工实施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其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2、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援助案件办案效率。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办案程序和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与质量。

3、加强法律援助专职队伍和社会律师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

(五)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进一步实现下岗职工、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2、对复转军人按全省标准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安置经费。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除与人社局联合办理新农合,还提供大病救助专项资金。

4、为五保户发放供应资金,建立中心敬老院,使孤寡老人享受家的温暖,对孤儿实行专项救助,进一步完善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制度。

(六)多单位协调配合,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合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配合。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系统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全方位社会救助制度。

(二)提高服务质量。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替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温暖。要提高办事效率,坚决落实服务承诺,简化繁琐程序,缩短办事时间,必要时及时上门服务,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强化检查考核。各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分领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 定的相关问题,主动开展工作,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项目建设创造基础性条件,形成对项目建设齐抓共建的合力。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造成项目进度缓慢,影响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创新工作的,要追求其相关责任。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近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从1986年起步,21世纪后,社保工作进入大发展、快推进时期,各项保障制度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形成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的社会保障新局面。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扎实推进,五大保险制度逐步实施;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实现就业局势稳定。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目前我县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大病、意外事故等救助制度不够健全;复转军人、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困难;还存在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的问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对此,我们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落实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1

根据中央综治委《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5个调研课题,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

三中、四、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

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分步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目的性、时效性、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的系统设计、总

体把握,促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

统化、制度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目标任务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

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建立多层

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险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

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

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

以《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契机,大规模长时间宣传,大范围

扩面,大力度强手段征缴,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1、企业养老保险以民办学校和煤化、轻纺工业园规模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积极参保。

2、医疗保险要进一步推进民营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

3、工伤保险要进一步推进高义铁厂、中信焦化、裕丰冶炼等高风险企业和建筑企业的参保工作。

4、生育保险要进一步积极开展民营企业的参保工作。

5、失业保险要继续以民营医院、药店和参保企业内未参保人员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二)全力推进城乡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重点,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地扩大就业、推进创业。

1、开发岗位拉动就业。积极了解企业岗位需求,通过新闻媒体、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等渠道发布信息,组织开展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搭建对接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突出重点援助就业。积极争取中央就业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继续推进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招募工作;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招聘工作,安排困难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在各公益性岗位就业。

3、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坚持走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方向,全面落实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政策,采取定点、定岗、定向的培训模式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要求,进一步组织开展电脑等专业的技能培训,促进这部分人员的成功就业。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为城市居民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对农村居民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家庭的住房条件。努力加强对城乡居民的住房救助,使每户家庭住有所居,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提高。

(四)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1、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适时放宽法律援助条件,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保证满足符合法定条件的特定群体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逐步拓展法律援助范围,关注弱势群体,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注企业困难职工,对因工资拖欠的企业职工实施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其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2、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援助案件办案效率。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办案程序和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与质量。

3、加强法律援助专职队伍和社会律师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

(五)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进一步实现下岗职工、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2、对复转军人按全省标准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安置经费。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除与人社局联合办理新农合,还提供大病救助专项资金。

4、为五保户发放供应资金,建立中心敬老院,使孤寡老人享受家的温暖,对孤儿实行专项救助,进一步完善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制度。

(六)多单位协调配合,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合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配合。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系统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全方位社会救助制度。

(二)提高服务质量。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替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温暖。要提高办事效率,坚决落实服务承诺,简化繁琐程序,缩短办事时间,必要时及时上门服务,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强化检查考核。各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分领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

定的相关问题,主动开展工作,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创新项目建设创造基础性条件,形成对项目建设齐抓共建的合力。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作实绩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造成项目进度缓慢,影响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创新工作的,要追求其相关责任。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2020年县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

XX县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

为完善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效能,创新救助方式,构建部门联动、救急救难、便民高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筑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解决社会救助发展中存在的错、漏、重等问题,实现信息化、精准化、便捷化、标准化救助,到2020年底前初步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建设“强优富美”新XX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

在前期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的基础上,制定“一次办好”社会救助事项清单,简化优化审核审批流程,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村居申报、社区审核、镇办审批、县级发放”的工作流程,运用“互联网+大救助”探索“线上办理”,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跑腿”的“放管服”改革目标。

最大限度简化申请所需材料,合并繁琐的行政文书,积极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原则上能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低保、特困人员办结时限缩减到20个工作日内;支出型临时救助办结时限进一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内先行救助,再事后补齐手续。实现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提速增效的便民服务目标。(完成时限:2020年4月底前)

(二)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救急救难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急难对象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与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融合,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发现其困难,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最快速度上报镇(街道),做到早发现、早申报、早核查、早救助。充分发挥救助站等机构在急难对象发现、快速响应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人保护等对象的主动救助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转介服务,为“救急难”工作提供支撑平台。县民政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公开县级社会救助12349呼叫平台和各镇(街道)、社区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求助和提供困难情况渠道。

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目标,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临时救助审批权全面下放,确保备用资金充足,救助高效。形成临时救助备用金和特困家庭救助基金互补互联的“救急难”模式,打造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防止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发生。(完成时限:2020年5月底前)

(三)提高救助工作社会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为更客观、全面、深入了解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和特困供养人员精准识别力度,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生活自理能力、财产状况等情况进行复核评估。积极探索委托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开展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为分散特困人员定期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介入社会救助工作,对受助对象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专业评估和专业服务,同时对救助实施部门的救助效果进行监督,确保社会救助公信力和实效性。(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前)

(四)提高全县社会救助标准。

出台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文件,进一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救助标准,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不低于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35%和35%-45%。(完成时限:2020年7月底前)

(五)梳理救助政策,健全救助制度体系。

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XX省社会救助办法》为基础,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全面梳理各类救助政策,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特困家庭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模式,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切实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完成时限:2020年8月底前)

(六)加强社会救助监督管理。

一是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力度。救助政策、救助对象等信息,县级通过政府网站等方式进行公开,镇(街道)、社区通过电子屏或公示栏进行公示,村级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公开”的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二是建立守信承诺制度。探索建立申请申报社会救助事项守信承诺制度,由社会救助申请人对个人的财产、收入等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声明,签订承诺书,并授权核对家庭经济状况,对虚报、隐瞒、欺骗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相关人员,追回个人的社会救助资金,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三是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建立社会救助领域容错纠错机制,保护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积极性。(完成时限:2020年9月底前)

(七)统筹完善“大救助”信息平台。

依托原有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和对象库,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库。整合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数据,实现救助项目与救助对象无缝衔接。建立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和信息核对平台,形成市县乡社区四级纵向互联、各部门单位横向互通的网络,实现一证申请、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键核对、一卡发放的“五个便民”目标。确定海丰街道、棣丰街道、信阳镇先行先试,完成信息系统调试和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八)架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

随着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工作的初步完成,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改革,充实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构建县、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衔接互通的“大救助”工作网络。县级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加强与各救助职能部门的政策衔接等工作;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平台,负责统一受理各类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社会救助事项;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负责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受理初审等工作;村级配备网格协理员,协助开展帮助申请、困难排查和信息报送,对高风险家庭进行定期入户走访等工作。(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为主任,各社会救助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制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定期召开全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全力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落实资金保障。

县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发、服务大厅和窗口建设、社区工作站建设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同时鼓励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强化督导检查。

县政府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对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责任,加快工作进度,对措施不落实、进展缓慢的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第四篇: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论文关键词:新型社会救助 制度安排体系 管理运行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若这一制度存在缺漏,将使部分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难时陷入绝境。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救助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已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将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体系、管理运行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等三大部分进行探索,对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项目重新进行了设想,在其运行和监督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非政府救助的主张。

根据民政部 2008年第三季度统计季报,我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 272.8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3 857.7万人,五保供养 144.8万人传统救济 58.1万人次,临时救济 753.1万人次,总计达到7 086.5万救助对象,庞大的困难群体呼唤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扶贫以及灾害救济等,许多专项救助制度还未完全展开,现有的社会救助覆盖面较窄,救助水平低,管理和运行上也有诸多不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迫在眉睫。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内在的发展趋势看,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应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向综合社会救助转变,从生存性社会救助向改善生活、提供就业援助的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从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向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转变。

一、新型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伟大目标,将我 国社会救助 的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国对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内容逐渐定型,并在有序展开。其总体目标是:到 2010年,即国家“十一五”规划末,在全国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制度内容主要有:首先是针对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农村 “三无”人员的五保供养。其次是各项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以及法律援助,最后是临时、应急救助,包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以及临时救助。此外还有补充社会救助的内容,由于其救助主体的特殊性,文章将在文末专门论述。

具体来说,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依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确实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根据当地的物品价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低保的申请、评议、审批程序,实行社会化的发放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农村五保和农村孤儿的救助方面,要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民政部等发布的《关于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大养老院、孤儿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衣、食、住、医、葬,以及孤残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权益。

在医疗救助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医疗救助试点,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手续,规范操作,加大资金投人,提高救助水平。在教育救助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专项活动的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完善救助对策,在高等教育中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福利体系,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住房救助方面要完善廉租房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加强对廉租房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司法援助方面应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组织法律援助队伍,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在临时救助方面,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建立抗灾救灾协调机构,提高灾情监测、预警和灾后重建能力。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要协调民政、卫生、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做好救助工作。在社会成员突发意外灾害时要做好临时救济工作,同时发挥工会、妇联以及社会慈善力量给予家庭出现意外困难者临时救助。详细情况见表 1。

二、新型社会救助的管理和运行体系

一项社会政策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仅有完善的制度设计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设计一套政令畅通、管理可行、高效快捷的管理和运行体系是社会政策得以实现初衷的关键,对于社会救助制度亦是如此。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部门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系统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使用监督,卫生部门、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分别负责各专项社会救助,公安、交通、城管、卫生、民政等部门共同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协会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头的管理体制浪费了现有资源,造成重复救助或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不仅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使社会救助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因此,确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原则,组建部门协调委员会,将建设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等有机的统一到一起,必将使社会救助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次,合理分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财政责任。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救助经费的分担通常有三种方式,即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政府编制预算中央政府予以补贴、全部由地方政府负担。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分责制应当是比较合理的。中央政府承担过大的份额,会直接影响重大国家项目的实施;而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又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可以采取先中央后地方的分担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央财政统一管辖,分区拨付资金的体制;而“老、少、边、穷”地区则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财政之外的次要责任;特殊情况下,再由中央政府承担补充性责任。这样,就可以应对目前被救助对象的贫困普遍存在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两难选择。

最后,要加快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搭建似乎是社会救助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部分,其实不然,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细致、量大面宽的工作,靠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使用网络化管理效率高,质量好,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能方便快捷公布有关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查询服务,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差错。因此,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改善社会救助工作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社会救助信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应该是构建高效社会救助体系不错的选择。

三、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

许多躬身一线的理论工作者们,往往会惊诧于一项制度或政策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别,寻根溯源,他们总能深深感触到一项制度只有在设计、实施和监督各部分环环相扣的情况下才会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建构一套严密的社会救助实施保障机制,将会对社会救助起到纠错纠偏、后备支援的重要作用,是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要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法制化。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的必备体系,而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在社会救助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社会保障中的突出作用,就必须尽快推动《社会救助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对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期限、条件、监督、责任、义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社会救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效益。

在立法中要强调建立救助制度的实施机制,如受助人员登记办法,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办法等,同时也要对社会救助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包括对社会救助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对救助资金与实物管理的监督,对社会救助的公正度进行监督,对社会救助的效益进行监督等等。只有在制度设计、实施管理和监督上做好立法衔接,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才会顺利进行。

第二,多渠道筹集社会救助资金。拓展资金渠道,确保资金来源,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稳定和丰富资金来源。在财政拨款方面,各地要切实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作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和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社会捐助的辅助力量,要推进社会捐助经常化、制度化,引导、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个人、企事业单位、民问组织等各方面作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补充。其次要规范资金发放机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坚持公开透明,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及时、顺畅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另外要严格资金管理过程。社会救助资金要坚持和健全专项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以确保资金安全,杜绝贪污浪费。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的服务体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最终端,起着一线战士的作用。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首先要 以各级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办好救助站或救助所,形成广覆盖的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另外要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的人员队伍建设,吸引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另外还要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遗漏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救助款物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

第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监督机制。社会救助的监督机制是确保社会救助制度良好运行,杜绝不良现象发生的必备机制,只有做好监督工作,社会救助才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对受助人员的确认和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上。对于受助人员的确认来说,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开设反馈渠道,广泛接受媒体、舆论等各界社会监督。在资金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来使用资金,在发放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防止社会救助资金的截留,流出现象的发生,杜绝腐败,完善执行部门的自我监督,如实记录每一笔经费的运作,同时对其资金账目实行全程审计,确保资金如实发放,使社会救助资金确实起到维护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等类型的补充社会救助力量

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已成为国际惯例,它代表着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事业,创造条件开发社会救助资源,推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社会互帮互助。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仍要继续发挥这种传统的巨大作用。具体到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首先,政府要秉持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力度,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筹集社会救助资源,缓解救助压力。其次,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帮困工作中的作用,多方面、多途径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互动的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救助机制。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这是政府救助资源的补充,也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然而其在社会救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却是绝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一点已经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其力量,所以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群众组织、社区组织、自愿团体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朝着国家主导的多元救助模式发展。政府要积极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要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吸纳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倡开展社会互助,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政府救助的负担,还可以弥补政府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某些不足,实现优势互补,使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以更好地改善。

完善的理论纲领是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导,面对各种政策环境,我们要掌握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建制方法,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做好部门协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工作,相信,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制度化、救助多元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衍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J].社会福利,2004(9).

[2]长子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J].北方经济,2008(11).

[3]李学举.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J].社会福利2004(9)

第五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宣恩县)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宣恩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补充,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共济制度等内容。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基本情况

宣恩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6乡3镇(其中有2个侗族乡)、279个行政村,总人口3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7.74。境内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其中侗族居民列全省之首。境内山大人稀、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生存条件恶劣,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2元,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国家级扶贫攻坚县。

从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来看,宣恩县城乡困难人群可以分为城镇低保户(含其他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农村散居孤儿、农村受灾困难户、各类突发性事件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六大类。目前,宣恩县总体社会救助水平有如下特点:

(一)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之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农村人数相对较多。

(二)救助水平低,截止2010年底,城镇低保户的“三无”人员最高为280元,农村低保户救助分三档,最高为75元/人月、最低为35元/人月;农村五保户中集中供养的为1800元/人年、分散供养的为1300元/人年;农村散居孤儿为1500元/人年。其他如受灾临时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其救助是不固定的和低水平的,其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上级财政补助。

(三)救助内容单一,我县目前的城乡救助仅仅只限定在勉强的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的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

(四)城乡困难群体致困的原因不一样,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县经济欠发达,农业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工业,城乡困难群众缺乏致富的门路。城镇困难群众成困的主要原因是下岗失业、农村致困的原因主要是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低、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

(五)救助主体单一,我县目前实施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气氛还远未形成。

从目前我县城乡困难群体构成的数量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五保户。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村五保户人数共为1033人,其中:集中供养840人、分散供养19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1.31%,平均每个乡镇115人,每个村近4人。这个数据在5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财政补助标准从800元左右/年增加到近2000元/年,虽然标准提高了很多,但近几年物价飞涨、粮油供应很难落实,其增加因素几乎被抵消,农村五保户生活还是较为困难,还存在有很多应该纳入五保户管理的,因地方财力问题而无力纳入。另外五保户的就医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保障措施。

(二)农村低保户。根据上级要求,我县近两年通过几次大规模扩面,到目前为止,我县的农村低保户已经达到11103户25782人,已经超过了我县农业(农村)总人口的8%,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救助,目前我县得标准是:一类85元/人月、二类65元/人月、三类45元/人月。需要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864万元。从原来的10元/人月到如今的分类施保,标准虽然提高了,但是水平还是很低的,保障内容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也还不能得到较好解决。

(三)城镇低保户。包括城镇“三无”户等困难群体,目前我县城镇低保有2447户4615人,其中90%在县城珠山镇的五个社区。全额保障标准为280元/人月(主要指“三无”对象),平均保障标准为140元/人月,基本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与教育、水电、广电、卫生、劳动等部门协调,按规定落实了他们的相关优惠政策,这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对城镇“三无”对象保障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部分城镇低保户无房户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四)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一是受灾户的救济问题,我县处于鄂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容易引发洪涝干旱冰雹灾害,每年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按照国家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市级按农业人口平均1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但由于我县现实的财力状况,实际只定额负担,列入预算(每年10万元),而且没有列救灾工作经费。其余绝大部分要向上级争取(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资金十分有限和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由于没有专项预算,民政部门存在把上级专项和本级其他专项东拉西扯的问题,从而导致存在审计风险。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政府部门虽然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乡镇街道民政经办机构配臵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镇扩大到农村,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县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无实,大多数乡镇街道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一个人,最大的乡镇也只安排了两个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县市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就越困难。目前我县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县级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很难筹措更多的资金保障低保经费的落实,如按照2010我县一般预算收入额度,县级财政应配套城乡低保资金329万元,但实际只配套了152万元,缺口177万元,低保办公经费64万元,实际落实30万元(是在县级城乡低保配套资金中列支的),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和工作开展,如果没有上级财政补助,简直难以想象。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严格地说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水平低,覆盖范围小。城镇低保制度已初步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虽然建立,但很不完善,不易操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也还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仍然很突出,仅仅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够自食其力,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镇完善、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据了解,我县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财政原因,个别地方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到实处,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胡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原因

虽然我县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不到位是根本原因。一是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就是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了;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甚至个别地方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县民政局的事情,跟乡镇街道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的,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效,难见政绩,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由此造成我县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街道民政干部身兼多职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街道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财政困难时主要原因。我县几乎每年的财政收入应付干部的工资和基本运转都存在问题,因此要县级财政过多地拿钱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只能是有心无力。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社会互助的风气在我县尚欠火候,民间慈善机构力量不强,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多元救助、多方帮困的格局,而不是让政府唱独角戏。

四、解决对策

(一)加强机构建设,加强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并配备高素质专门民政干部,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县级财政尽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明确列出经费预算。建议对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县级财政足额安排工作经费,少配套或不配套补助资金,这样,拉扯上级专项资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多方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上级主管部门主动加大对象我们这样贫困县的专项补助或转移支付力度。

(四)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是治标,主要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困难群众再就业、创业,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最佳唯一出路。

(五)切实加强对城乡低保工作的领导,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对保障城乡群众生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领导对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城乡低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低保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把低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街道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长效机制。

2011年5月

参考资料:

1、恩施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中期评估自评报告

2、宣恩县民政局2010年城乡低保工作总结

下载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报告五篇

    关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摘 要:围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精确化管理、制度上衔接、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2009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

    改社会救助体系交流典型材料222

    以民为本 为民解困 ——xxxx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xxxx位于xxxx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3.35万,属x......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通报我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推动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持断提升完善,全力打造全国民生工......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汪中芳 2012-10-25 15:11:25 来源:《中国民政》(京)2009年5期 【英文标题】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of America and I......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

    镇社会救助规范化实施方案

    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县民政工作相关政策和精神,推进和规范社会救助工作,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经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