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0509-关于文明城市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学习考察报告(最终版)
赴湄潭、余庆学习考察文明县城创建
和“四在农家”报告
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2012年5月
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工作经验,经县委同意,日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薇带队赴湄潭、余庆两县学习考察文明县城和“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组成员一共39人,由县文明办、住建局、工商局、卫监局、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人和各乡镇分管领导、“整治”办主任等组成。在学习考察中,我县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湄潭县洗马乡新场村、鱼泉镇偏岩塘、湄江镇核桃坝、兴隆镇田家沟等“四在农家”示范点,实地查看了湄潭县城区主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并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余庆县县城及赵家沟新村、龙溪镇茨桑坳、大乌江镇水油新村、敖溪镇土司园、松烟镇阳光水岸等“四在农家”示范点。
这次考察尽管时间短,但安排紧凑,联络到位,看到的、听到的和实际感受到的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通过实地感受和座谈交流,对两县在开展“四在农家”和文明县城创建工
作工作中显示出的大气魄、快速度、严管理和争先创新意识、苦干实干精神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二、湄潭、余庆县创建工作经验
(一)关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湄潭、余庆两县创建文明县城工作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很多特色做法、管理机制、创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湄潭、余庆两县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把“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两项工作作为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抓反复、反复抓”,思路清晰,成效明显。为扎实推进文明县城创建,两县都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创建办公室,着力构建“书记统筹、县长负责、文明委主抓、乡镇部门配合”的组织机构。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调度,听取汇报,研究创建事宜,解决创建困难和问题。以湄潭为例,该县在开展“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工作中,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创建指挥部,县四家班子领导全员参与,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和评比。县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合力推进创建。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湄潭县“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实施意见》、《湄潭县“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实施方案》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及工作制度。并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加强城市保洁员、管理员队伍建设,出台了《湄潭县城镇管理综 — 2 —
合执行办法(试行)》,将城管局与住建局分设,城管局队伍达到500余人(其中正式编制人员达80余人),专门负责涉及“整脏治乱”工作和城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并坚持实行每周星期一由县委书记亲自调度“整脏治乱”、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点评、现场明确、现场交办,明确办理时限,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和纪检、组织部门跟踪督办,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2.注重民生,突出实效。人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目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过程。湄潭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为创建工作的标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文明中国茶城”,全面实施城市改造升级工程,使文明县城创建过程成为“为群众解难、让群众方便、使群众受益”的过程。该县自2011年3月启动“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工作以来,县委政府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城区道路“白改黑”、电力线“天改地”、城区路灯改造安装、市政环卫设施、城区交通标识标线施划和标识标牌安装、城区人行道青石板安装、国道(省)道文化墙的装饰和县城区绿化美化等工程。近一年来,湄潭县开展“整脏治乱”和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整体资金投入上亿元。
3.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为了使创建责任落到实处,两县都十分重视创建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定期调
度、督查通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和投入保障等机制,形成了一整套抓创建工作的科学、有效机制,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余庆县加大创建工作考核评价的力度,把创建考核与年终干部实绩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文明创建锻炼人、衡量人、使用人。对创建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完成不好的部门和干部实行问责。为便于统筹调度,余庆县把“整脏治乱”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由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专人组建“整脏治乱”办公室,负责全县“整脏治乱”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度和组织实施,由于整治力度大,成效明显,该县“整脏治乱”工作年度考核已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全市第一。湄潭县十分重视创建工作保障,做到创建办人员按需调整,把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创建办公室,在创建“文明中国茶城”过程中,抽调10余名同志集中办公开展创建,并配备专门办公场所、设备和经费等。
(二)关于“四在农家”创建工作
湄潭、余庆两县都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成功打造了一批全省、全市一流的创建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1.坚持高起点规划。余庆县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亮点”来打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4 —
充分体现了“超前、科学、适用”的特点。一是工作超前。早在“四在农家”创建初期,余庆县就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逐步完善。二是规划科学。在规划中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一哄而上,做到了科学性、客观性、超前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余庆县在县乡村三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特别是在乡镇层面,编制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部分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开展了城市设计与小城镇风貌定位研究。同时,该县还规定,每年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点,都由乡镇按照整体规划要求,结合创建点实际拿出创建规划,报县“四在农家”创建办审核后实施,做到了规划的科学性。三是严格按规划建设。余庆、湄潭两县都规定,农村新建住房,须按照统一规划和“黔北民居”风格建设,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包括农民盖房在内的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严禁未经规划许可的建设活动。
2.坚持高标准创建。余庆、湄潭两县都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认真健全创建机制,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界定了工作职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领导机制上得到了充分保证。如湄潭县成立了专门的农村建设办公室,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整合各方面力量,— 5 —
从国土、林业、住建等部门抽调10余名同志集办公。二是对涉农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明确规定各类涉农资金在不改变原始用途的前提下,都要与“四在农家”创建点结合起来,做到项目捆绑申报,资金整合使用。三是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都从财政资金中拨付一定金额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如余庆县规定,对“四在农家”工作的财政专项投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2011年,湄潭县财政对“四在农家”投入达1500余万元,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全面提升创建水平。近来来,通过加大投入,湄潭县成功打造了田家沟、核桃坝、偏岩塘、邓家寨等一批全市、全省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建设了各类“四在农家”创建点195个,成规模、上档次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51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20347户,基本实现了县有示范带、镇(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截止2011年底,余庆县共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点802个,其中黔北民居新村220个;农村受益人口近24万人,覆盖率达93%。
三是坚持高水平管理。切实提高“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建设管理的水平,坚持示范点建设的质量和标准,提高对示范点的管理水平,细化管理职能,实现示范点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申报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等进行动态管理,对已建成的创建示范点,— 6 —
镇村两级建立起了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建设一个、巩固一个、成功一个。
二、学习考察的几点工作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文明县城和“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仅靠哪一个部门是不行的。要搞好两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的责任,形成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必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路子;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主要领导重视,特别是一把手重视才能形成工作开展的整体合力,工作开展才能全面整体系统推进。
(二)科学规划是先导。搞好“四在农家”创建,要坚持规划要先行。必须加大“四在农家”创建的规划指导力度,对农村无序建房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和管理,尽快解决农村无序建房的问题。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同时,按“精品示范型、巩固提高型、扶贫开发型”三种模式为农民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从根本上解决村
庄建设杂乱无章的现象。
(三)产业支撑是重点。发展产业是“四在农家”创建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四在农家”创建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湄潭县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该县结合“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了核桃坝“茶海生态园”、“天下第一壶”、“十里桃花江”、“中国茶海”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景点,全县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日趋成熟,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资金整合是关键。“四在农家”创建,必须要有资金投入。由于我县财政相当困难,能够用来支持“四在农家”创建的资金极为有限。余庆、湄潭的经验告诉我们,“四在农家”创建,可以通过资金整合的方式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我们必须通过有效方式,改变过去农业、扶贫、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各项涉农资金单独使用、部门垄断的传统做法,在“四在农家”创建的平台上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整合,集中财力,解决了创建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是基础。通过创建,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 — 8 —
众的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要通过开展文明县城创建,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是市民长期遗留的一种习惯,涉及面广、时间长,需要一个长期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过程,只有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创建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和提高。
(六)长期坚持是目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群众期盼的是长期坚持,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建议
通过对湄潭、余庆两县学习考察,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一是成立创建机构。参照遵义市以及兄弟县市做法,落实创建场所、人员和经费,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设立的强有力的创建办公室,抽调政治过硬、熟悉业务同志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以及对各单位部门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调度、督查检查。
二是明确工作载体。建议围绕“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市民易懂、易记、易参与的活动载体。以文明创建为统领,把“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工作作为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9 —
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创建,建设幸福绥阳。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拟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创建目标,以创建目标的明确化实现创建机制的常态化,注重长效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研究制定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建立健全工作调度、监督制约、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投入保障、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划分任务,落实责任,推进创建。
(二)关于“四在农家”创建工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建议我县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四在农家”创建专项资金,逐级建立账户,拓宽“四在农家”创建资金的投入渠道。一要完善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式和管理办法,各级财政适当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创建点基础设施建设或以奖代补支持“四在农家”创建;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把所有能够纳入“四在农家”创建专项管理的资金都集中起来,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对这些资金进行整合,重点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三要调动金融部门支持“四在农家”创建的积极性;四要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四在农家”创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目前,我县镇村干部群众对“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议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一要注重宣传政策。将县委、县政府“四在农家”创建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要注重宣传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群众,让农民看到“四在农家”创建的成果,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要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建办公室,引导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队伍,真正肩负起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面貌的重任。在创建工作中,切实做到既注意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又正确认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赢民心、集民智、聚民力,并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经验,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四在农家”创建的主力军。
第二篇:文明城市创建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考察报告
关于赴马鞍山、南京学习考察文明城市创建和
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情况的报告
3月2至3日,市文明办主任刘艳芬同志带领兰山、罗庄、河东区文明办主任和市文明办有关人员赴马鞍山市和南京市学习考察两市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有关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马鞍山市和南京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去年在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马鞍山市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四名,南京市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九名。
马鞍山市城市人口64万,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122.3亿元。从80年代就开始创建文明城市,并探索形成了“四抓”的文明创建工作思路。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抓创建。始终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入手,设计载体开展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创建。始终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坚持城乡 统筹抓创建。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延伸、现代文明传播等方面构建文明创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四是坚持注重特色抓创建。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掘资源、塑造个性、彰显特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品牌,增强文明创建的生机活力、影响力和持续力。该市自1993起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南京市在2008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排名倒数第二。痛定思痛,变压力为动力,从市到区、县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市里制定了《2009—2011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根据2008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南京实际情况,请市社科院制定了《南京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操作手册》,每季度委托第三方市民调中心对主城区测评一次,测评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材料审核等方法,内容包括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和公共精神等6大类。测评前,对测评人员(从大学抽调的社会学研究生)进行培训。测评统一考察标准、统一考察主体、统一考察时间、统一考察地点。每季度测评后由民调中心给出一个报告,测评结果进行新闻发布和开会点评。整个过程完全由第三方实施,文明办只负责制定测评方案、操作手册和督导,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南京市通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2 有效促进了区县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的建立,取得良好效果。
二、主要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高。两市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就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马鞍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市委书记每周四召开专题例会,创城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二召开例会,通报情况,布置工作,研究方案。创城成功后,成立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每月召开例会,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考评、一月一通报。南京市每次对区县文明指数测评后,都召开高规格点评会,文明委全体成员和区县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对测评结果进行点评,排名最好的进行经验介绍,排名最差的进行整改表态发言。同时,将每个季度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的测评结果通过加权平均数计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各部门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之中。
二是创建投入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马鞍山市从1982年开始,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大投入,每年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2007—2009年,共投入22亿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9年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占地12万㎡,总建筑面积81170 ㎡,博物馆、图书馆和歌剧院连成一体,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目前,市民在市内每步行15分钟就有一处休闲广场。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已成功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各类场馆均已达标。在创建文明城市 3 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方面两市都投入巨大,马鞍山在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期间,按照城区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由市财政拨付文明城市创建专项经费120万元/每年,计划“十二五”期间提高到人均3元的标准拨付,将达到180万元/每年。南京市的《2009—2011年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和《南京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操作手册》均由市财政拨付专款委托社会专门研究机构调研制定,仅在2009年对区县的4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市财政每次就拨付15万元,共计90万元。
三是舆论氛围浓。无论在文明城市创建,还是在公共文明指数迎查期间,两市都善于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创建氛围。马鞍山市充分利用新闻和社会宣传所有的载体,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层层动员发动;通过媒体曝光,强化督查落实;通过志愿者交通协勤,维护良好交通秩序,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的“笑脸墙”等典型经验被中央文明办推广。南京市在创城期间要求市属媒体各家报纸每天拿出两个版面,广播电视每个频道、频率每天拿出2个小时做文明创建专版、专栏进行集中宣传和曝光,暴露问题,推动工作。全市所有的广告公司拿出所有广告位的20%来做文明创建公益宣传。2009年,南京对区县每季度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都在市内新闻媒体头版刊发。
四是创建活力强。两市经济发展基础好,文明城市创建管理已进入精细化,实现了由“应试创建”向“素质创建”的转变,创建工作由过去以运动式、突击式、迎检达标式向常态化、长效化、4 制度化的转变。群众对文明创建工作的理解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创城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马鞍山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和“万名党员干部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活动”、“万名职工同行动、共创和谐文明城”、“万名妇女创建文明家园”等“五个万”活动;南京市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家,了解民意办实事”等活动。两城市的创建活动覆盖了各行各业,形成了惠民靠民、共建共享的创建局面。
五是创建选机巧。200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到马鞍山视察,对马鞍山精神文明创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了目标和要求。马鞍山市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媒体进行集中宣传。2007年4月和6月,中央媒体采访团先后两次深入马鞍山集中采访,并在中央主流媒体刊登和播出宣传报道39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介绍马鞍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人民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马鞍山市文明创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中央媒体的集中宣传对马鞍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南京市的创建工作也是巧借机遇,借2005年第10届全运会在南京举办之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上了一个大台阶。2009年8月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队在南京测评时,正值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也是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管理最 5 好的时候。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两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市公共文明测评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效果明显。他们的许多成功实践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实践证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我市创城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鉴于我市机构改革后,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发生较大变化,建议对市文明委成员单位和创城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
2、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推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常态化,为迎接全国测评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满意度调查。借鉴南京市通过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满意度调查来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的经验,建议每年对各县区进行2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对三区和临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行业、窗口等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群众满意度调查。每次测评后,通过媒体公布成绩,并组织召开高规格点评会,对测评结果进行点评,排名最前的作经验介绍,排名最差的作整改表态发言。测评成绩纳入年终市级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并按比例计入下一届文明城市创建总成绩。满意度调查成绩作为年终评选文明行业、文明服务窗口、文明单位的重要依 6 据。二是制定《临沂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对我市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步骤作出部署安排。三是进一步夯实创城责任。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后的部门职能职责,尽快理顺城管执法、园林绿化、环卫、交通等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创城责任,把任务细化到街道、社区,切实做到创建全覆盖,工作无死角,管理无漏洞。
3、强化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就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而言,我们和两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从去年中央文明办对我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反馈来看,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足,是我们丢分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垃圾桶(箱)、阅报栏、休闲石凳、公用电话等公用设施少、有缺损,盲道有损坏或随意被占用,公共厕所卫生差、缺少无障碍设施等,诸如这些问题还较为严重地存在。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对照2008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尽快摸清底子,加大投入,强化建设和管理,力争在国家测评前实现达标。
4、统筹各项创建活动。借助全市正在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实行指标衔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4月份,在全市组织开展“做一个文明临沂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实施“文明环境我建设”、“文明秩序我遵守”、“文明人际我创造”、“文明公益我参与”、“文明少年我争做”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好各种宣传阵地,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全面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 7 质。
5、加大文明创建专项经费投入。中央文明办组织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建议把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专项费用列入年初市财政预算。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湖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姚城镇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2006级 生物工程1班)
前言: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农村改革
近年来,舒城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以食品、茶叶、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开辟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全县境内招商引资涉农项目200万元以上规模148个,引进资金规模17499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6389.5万元。其中:省外项目300万元以上规模12个,到位资金13828万元,县外省内项目200万元以上134个,到位资金52001.5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茶招商,促进茶业产业化
1、引入茶叶种植加工项目,以“企业+基地”、“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以茶引资超过9500万元,目前该县的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到50多个,2007年干茶总量达2000吨,茶叶产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就有200多元,通过发展茶产业,使农民得到实惠。
2、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企业,促进茶产业化升级。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总额1600万元的安徽舒绿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茶、有机茶、特种茶、名优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拥有“兰草”和“舒绿园”牌注册商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出口欧盟、非洲、日本、美国,年产销干茶1000吨,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创利税近百万元。公司下设舒绿茶业精制厂和六个茶叶初制厂,在舒城县茶叶主产区建立2万亩的茶叶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6万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是
六安市最大、安徽省较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3、发展茶叶贸易,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该县还计划引进资金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晓天、河棚 等茶叶专业市场,为农民发展和壮大茶产业提供产、供、销全方位发展服务;
4、大力开展“兰花茶”招商宣传推介,打响“兰花茶”品牌。通过举办茶叶能手比赛,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全国一些大都市举办茶叶推介会、参加国际茶文化节等形式对茶叶进行推介,随着品牌的打响,茶业招商的成功推进,招商引资将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工业项目
该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林板、林化等林产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全县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粮价走高预期下,全县农民在市场驱动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质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县2007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农民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引进和发展,首先破解了卖粮难问题,2005年以来,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的难题。加工业发展还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高。过去多年粮食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全县青云、友勇、大海等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人,同时还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2006年成功引进台湾佳易木制品公司、东信林板加工等10多个投资9000万元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带动速丰林发展基地近10万亩。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后将惠及全县人民,农民将实现增收500元以上,这些项目正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直接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千人桥、杭埠等乡镇交通便宜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该县成功从江浙引进夏星、帅旺等食品生产企业带动了全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夏星集团通过从欧洲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国内知名的食品专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各种西式冷冻肉制品(汉堡)、面包糠、鸡精等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年创产值超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就业,带动10000多个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发展壮大,农户养殖致富”的双赢目的。
2、该县将引资发展服装产业作为今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盘子中关键的一只棋子。已成功引进的浩缘朋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经营制衣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浙江平湖分公司、天津分公司等四个子公司。公司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固定资产达1亿多元,员工近2000人,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成功引进,将基本解决该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依托水电资源,吸引客商投资兴建水电项目
近年来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的利霖电站、润乡电站、金源电站、三湾水电站、西河电站等,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通过引资兴建水电站,在发展电力经济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促进项目辐射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上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改善,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的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兴建水电项目许多附属工程如码头、便民路桥、以及库区形成后险滩恶滩的消除,交通条件也随之改善,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通过新农村建设,舒城县经济及人民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颜莲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班级:机096姓名:陈瑞 学号:0910012171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颜莲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采访村委干部 走访村民 网站收索 图书查阅法 调查时间: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20日
报告正文: 为及时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对家乡颜莲村进行了一番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颜莲村位于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距乡中心三公里,全村全部是农业人口。青临线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我村村民对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种植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上,西瓜,黄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资料显示,10年我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72%,11年为68%,12年则下降到了64.3%。我村实行黄豆、玉米套种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便于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我村的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不少村民都自建养殖场,饲养鸡、鸭、鹅、鱼等。不仅如此,由于颜莲村的交通较为便利,不少外村村民也来到我村建立养殖场,使得颜莲村养殖业初具规模。2.精神文明建设
自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颜莲村村民参合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卫生所,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自2006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以来,我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现代化,教师的学历、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会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用电安全、防火防灾等。
3.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发现,颜莲村村委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颜莲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0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了进村道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砖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将近80%。11年全村硬化村内道路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程度已超过75%。全村自来水管系覆盖率已达到80%。以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出资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使得农村农作物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11年该村新建桥梁一座,修葺桥梁两座,使村民的出行更为便利。4.生活水平的改善
颜莲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余外出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械化程度的相对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资料显示,0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120元,10年则升高到1568元,11年增至25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备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2/4的村民家中都购买了摩托车或是三轮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组织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龄进一步年轻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村务更为公开,并且不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村委会换届选举更为民主,公开,村民选举热情大为提高。村里重大决定决策主要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生产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2.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尽规范,农民驾驭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3.农村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虽然村里有小学,但由于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师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料显示,75%以上的农村小学,68%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4.农村土地日益减少 由于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村民们都在自家土地上建新房或养殖场,侵占了大量土地。另外,由于各种公路的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农村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偏低。6.农村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粮食、果业、养殖业基地的集约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加工业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篇三: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四、具体工作中,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从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借鉴他们的优秀做法,进一步配合做好我社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郫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一周多的时间以来,认真学习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听取了孙立诚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途径”的讲座;参观考察了成都、无锡两市,双流、锦江、江阴三县(市)、华西和红砂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并进行了座谈研讨。学员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文件听辅导,聚精会神,耳目一新;学先进,看典型,流连忘返,催人奋进;谈体会,讲落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反映,通过这次研讨班,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新感悟,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这个班办的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虽然时间较短,但收获很大。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讲的是住的宽敞、穿着漂亮、吃有营养。尽管“新农村”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曾几次提出过,但这次提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探索,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科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既注重发展生产力,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
通过学习、考察和研讨,大家认为,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体现在“新产业、新农民、新村镇、新福利、新风尚”五个新上:二是新农民。华西村现在初中以上村民占村民总数86%以上,其中大、中专生200多人,还有3名青年出国留学。村党委班子中,大专以上25人,有研究生,也有留学生。近两年,该村还用优惠措施吸引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华西创业。华西外贸公司的职工90%为大学生。成都三圣乡红砂村曾光海,今年54岁,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民,他把原有房屋改建为19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称为“曾家花园”,成为接待游人的三星级宾馆,大专毕业的女儿当经理,雇3个厨师、5个服务员,食、宿、玩一体,每年接待游人上千人次,收入相当可观。他的小女儿也是大专生,在村里给游人当讲解员,仪表端庄、神态自然,讲解起来滔滔不绝、丝丝入扣,令人赞叹。在农民家中,看到许多尊师崇教的楹联,其中一副:开天开地莫若开心做人,藏金藏银不如藏书教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员们感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科技文化知识的哺育和支撑,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四是新福利。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初,由市县两级财政将1991年实行货币化安置以来已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对新征地农民直接纳入社保。全市26.75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2.66万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已有13.1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和9105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配套的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从2004年开始,计划用四年时间,市政府投资10亿元,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06年起全部免除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学阶段学生杂费和信息技术费。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调配,不收借读费。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体系。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划归县政府管理,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505.4万人,参加率89.4%,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集中配送药品率达100%。大家感到,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五是新风尚。我们所到的村镇,不仅体验到这里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的高度融合,也深切感受到和谐的生活气息。青年人忙碌的身影,老年人喝茶打牌,盈意笑意,孩子们脸上荡漾欢乐。探寻其中的奥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素质提升人。这些村镇,均靠近城市边缘,较早地接受了城市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和先进生活方式,且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高,接纳能力较强。二是环境改变人。室内地板地毯,窗明几净,室外马路平坦,鸟语花香,四时有常青之树,八节有不谢之花,车在人中走,人在画中游,农民有了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风尚。三是制度管束人。这里除了法制宣传和礼仪教化外,还利用各种方式对农民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南新村开始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把道德、学习、创业、守法、计生、环境分成六颗星,达到六星的给予表彰奖励。华西村坚定德育为先,一边富口袋,一边富脑袋,他们每月开一次村民大会,组织村民职工学习《合同法》《刑法》等等,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教育华西人发扬16字精神,做到三守(守法、守纪、守信誉),“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该村还做两项规定,一是奖励举报赌博者,举报真实一次奖励1万元,但目前还没有人拿到这个奖。二是孝敬老人奖,家有年过百岁老人,每人奖励1万元。去年该村一家37口人,一位老人年过百岁,得到37万元奖励。四是设施吸引人。这些地方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为农民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华西村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下设京剧团、越剧团、锡剧团、歌舞团、杂技团五个分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家感到,三个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准,使农民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观,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进一步找准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规划,科学引领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做好产业规划。加速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应该体现三性。一是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的中心村的建设,对边远村庄和人口较少的村,实行萎缩性规划和管理。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三是具有包容性。尊重民俗特点,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庙宇等文化遗产。第二,提升新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大的支柱产业,全力推进玉米、肉牛、肉鸡、肉鹅、生猪、鹿产品、蔬菜等加工体系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瓜果、苗木、三辣、蔬菜、黑白芸豆和晒烟特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第三、建设新村镇。在搞好规划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就势,加快村镇建设。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突出县城和省市确定的示范村镇建设,加大村容镇貎的改造力度。第四、造就新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第五、培育发展新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制定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业政策,资金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第六、完善新体制、新机制。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合理的财政分配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建立专项支农资金,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要高于上年。落实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县给予奖励和补助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体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机制。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支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民负担监管体制,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