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生导师简介-何宇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招生导师简介-何宇纳
一、个人简介
多年来,主要从事全国性营养调查与监测工作,主要负责膳食营养研究,包括方案设计、培训、数据分析等工作,擅长大样本营养调查数据的处理。完成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和中国居民代谢综合征研究分析报告。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国际及国内横向合作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领域是膳食调查方法、膳食评价方法,膳食模式、膳食因素与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研究。负责组织全国营养与流行病学培训班。近5年来发表文章及论著1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14篇,SCI收录期刊文章6篇。参与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工作以及中国居民碘的风险评估工作。2009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9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国居民营养变迁的队列研究 获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兼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大数据与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二、主要研究方向
营养流行病学,包括膳食营养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膳食与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代表性科研项目
1)参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作为膳食调查和数据管理负责人,负责膳食调查总体方案设计、培训、总体数据统筹管理、组织数据分析的工作,作为副主编完成编写《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十-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集》;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作为膳食营养调查的主要负责人负责膳食调查方案的设计、培训、报告撰写。2)国家支撑计划课题“我国成年人膳食能量代谢及关键技术研究”(2008.12-2011.6)的主要参加人,负责其中“能量零平衡”的研究。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开展的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社区干预项目的追踪研究(2011-2013),负责膳食营养研究部分。
4)国家卫计委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工作任务“中国人群碘风险再评估研究”(2015-2016),负责膳食碘摄入状况的风险评估分析。
5)卫生部行业专项“控制微量元素缺乏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2014),负责“不同纬度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研究的方案设计、现场调查培训、质量控制、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纬度地区重点人群维生素D水平、重点缺乏人群维生素D干预研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研究”(2015-2018),负责人群研究的方案设计、培训及实施工作,研究结果将提出脂肪供能比的适宜水平。
7)纽约科学研究院SACKLER营养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国青少年女性膳食摄入及营养状况研究”(2016),该项目为多国研究项目,作为中国项目负责人完成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膳食营养状况分析,及适宜评价方法的研究。
8)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修订(2010-2013),作为秘书组成员以及编写人员完成“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评价和计划膳食”一章的撰写。
9)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的制订工作(2014-2016),负责完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技术工作组研究报告之二-理想膳食模式研究报告,为膳食指南的制订提供的重要的科学证据,作为工作组秘书参与指南的制定工作。
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2年以来)
1.何宇纳,王竹,赵丽云等,2010-2012年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摄入状况,营养学报,2017,39(2):112-115 2.何宇纳、赵文华、赵丽云等,中国2010-2012年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中华流行病学,2017,38(2):212~215 3.胡健翔,何宇纳,卓勤等,浙江省中年居民体质指数、腰围身高比及膳食脂肪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2017,46(2):173~ 178.(通讯作者)4.何宇纳,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营养学报.2016, 38(2): 115-118.5.何宇纳,赵丽云,于冬梅等,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和水果摄入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3):221-224.6.Yanping Li, Dong D.Wang, Sylvia H.Ley, Annie Green Howard, Yuna He, Yuan Lu, Goodarz Danaei , Frank B.Hu.Potenial Impact of Time Trend of Life-Style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rden in China.J Am Coll Cardiol.2016;68(8):818-833.7.Yuna He, Xiaoguang Yang, Juan Xia, Liyun Zhao and Yuexin Yang.Consumption of meat and dairy products in China: a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2016,75(3):385-391(Published online: 23 June 2016)(影响因子4.703)8.何宇纳,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营养学报.2016, 38(2): 115-118.9.何宇纳,赵丽云,于冬梅等,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和水果摄入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3):221-224.10.夏娟,何宇纳,卓勤等,中国居民不同就餐地点及餐次膳食脂肪摄入状况.卫生研究.2016,45(2):236-240.(通讯作者)11.Chunfeng Yun, Jing Chen, Yuna He, Deqian Mao, Rui Wang, Yu Zhang,Chun Yang, Jianhua Piao and Xiaoguang Yang.Vitamin D deficiency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mong pregnant Chinese women.Public Health Nutrition , 2015:1-9 12.曹可珂,何宇纳,杨晓光,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状况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2014,48(12):1088-1092.(通讯作者)13.曹可珂,朱珍妮,冯翔,王竹,邹淑蓉,苏宜香,杨晓光,何宇纳.三城市餐馆菜肴中食盐和食用油使用情况调查.卫生研究 2014, 43(3):515-518(通讯作者)
14.DongWang, Yuna He, Yanping Li, Dechun Luan, Fengying Zhai, Xiaoguang Yang, Guansheng Ma.Joint association of dietary pattern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M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PLOS ONE ,June 2013,8(6):e662102013(影响因子4.41,并列第一作者)15.Y.He, Y.Li, J.Lai, D.Wang, J.Zhang, P.Fu, X.Yang, L.Qi.Dietary patterns as compar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Chinese adults.Nutrition, Metabolism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3),23(10): 920–928(影响因子3.438)16.HE Yu Na, FESKENS EJ, Li Yan PING, ZHANG Jian, FU Ping, MA Guan Sheng, and YANG Xiao Guang.Association between high-fat-low-carbohydrate-diet score and new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mong Chinese population, 2012,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5(4):373-382.(影响因子,1.063)1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故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故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2004年1月,根据国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要求,我县组建设立故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直属于故城县卫生局的股级公益性事业单位。2004年10月,中心由县卫生局卫生防疫大楼迁至县城顺达路中段西首(迎瑞广场西北)新建实验楼办公。
一、职能
主要承担全县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核病归口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与预防接种、预防性健康查体、公共卫生监测检验、健康教育和宣传培训、消毒杀虫等专业技术任务。
二、人员
目前,中心在岗职工44人,专业技术人员占81%。其中,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5人,其他管理人员7人。本科以上学历3人,大专15人,中专及以下26人。
三、科室设置
中心设有办公室、后勤科、疾病控制科、公共卫生科、综合监督科、检验科、体检科、结核病防治门诊、预防接种门诊9个职能科室。
四、设备配备
中心实验室配备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分析仪、酶标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大型检测仪器20余台套,能够独立开展食品、水质监测等检测项目近百余项。
专有疫苗储运设备:装备20平方米疫苗冷库1间,运输车1辆。
第三篇: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一、历史沿革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为四川省疟疾防治队,1961 年3月改组成立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1997年撤地建市更名为宜宾市卫生防疫站,1998年通过考核评审达国家地级二等站标准,经过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2002年10月更名组建为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位于宜宾市翠屏区真武山北麓,占地面积7202平方米,办公场所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3567平方米(其中检验室用房面积1482平方米)。
三、科室设置和人员情况
通过卫生事业的改革,中心内设一室、七科、一部两所,即:办公室、政工科、宣教科、检验科、疾控科、计免所、监测一科、监测二科、预防医学门诊部、结核病防治所、皮肤性病防治所。中心领导五名、中层干部十五名。现有在职职工1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1.5%,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41人,初级26人。
四、仪器设备
现中心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各百余台(件),价值200多万元。
五、业务工作及成绩
宜宾市疾控中心是市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预防医学领域内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机构,是宜宾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龙头作用单位。担负着全市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科研培训等任务。又是四川大学华西等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
宜宾市疾控中心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大大降低了我市传染病的发病率,全市消灭了天花、脊灰、丝虫病、血吸虫病、麻风病、全市通过基本消灭疟疾评审,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职业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以食品卫生为龙头的卫生监测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全市卫生质量有明显提高,中心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市级学术带头人及拔尖人才、省预防医学会及各个专委会委员、华西医学院多名兼职教授等一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共获国家级先进工作奖5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奖8 项,市级科技奖10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0篇,在省级刊物及交流的论文500篇,引进推新技术、新项目400 项。为保护宜宾市人民身体健康,促宜宾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在三年内加强自身软件和硬件
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使卫生防疫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目前,中心抓住国家大力加强西部疾控机构建设机遇,利用国债建设资金修建占地11.4亩(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疾控中心业务大楼,2005年底实现市疾控中心整体迁到南岸东区新址,并利用中德
医疗卫生二期合作项目德国政府贷款120万欧元,购置 45台高精端卫生检验、卫生监测、医疗诊断设备,大大提高我疾控中心的硬件水平,为建立一流的疾控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可预防别恐慌
近来,我国局部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尤其是死亡病例的出现更是令人关切。当前我国各地的手足口病发病状况究竟怎样?是不是新一轮严重疫情再度来临了呢?日前,记者来到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办公室,采访了肠道传染病办公室主任张静。
春季病例开始多发是一个规律
根据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今年3月以来,我国多数地区均陆续报告了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较前两个月明显增加。
张静称,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时间不足一年,当前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据的高低很难与往年作比较。大体上看,去年病例低发地区,今年报告病例数稍高,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从手足口病一般流行规律看,今年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明显增多的时间较往年提前。
据介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目前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数所占的比例要略高于托幼儿童。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习惯不良、个人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预计未来几个月,手足口病发病会呈现继续增加趋势。
手足口病多为轻症可自愈
张静说,手足口病的特点是传播快、易流行,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一般一周内即可自行康复。该病主要病症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只有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2008年我国首次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后,全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达48万多例,其中轻型病例占99.76%,重症病例占0.24%,死亡病例占0.026%,死亡率为0.0095/10万。
张静指出,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疾病。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
张静提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因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要牢记15字方针: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接触婴幼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疫情处在严密监视下
记者走访中国CDC当日,该中心成立了5支应急小分队,其中2支队伍受卫生部委派已出发赶往手足口病疫情高发省份。此前两日,中国CDC已部署各地疾控机构加强手足口病病原监测;制订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督导方案》,派出了专家联合督导组,结合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工作检查,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张静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中国CDC就强化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展开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手足口病疫情专报系统,进行了实验室监测技能培训。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已具备对手足口病病原监测能力,全国医疗系统按照法定传染病报告要求将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
张静说,目前全国各地的手足口病疫情都处在严密监视下。与去年相比,我国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无论在技术储备上,还是在应急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相关知识:
★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各级疾控中心全年都在密切关注传染病疫情,当然也包括手足口病疫情。一旦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卫生部门会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如果家长接到上述信息或听说医院接诊手足口病的病例增多,这就预示着社会上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亲戚朋友来访,少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医院等,尽量婉言谢绝亲戚朋友跟孩子的亲昵接触,减少自家孩子与患儿或健康带毒者的接触机会。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等。
★重症病例有哪些表现
专家提醒,3岁以下儿童持续高热不退疑似重症病例,要及时就医。
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2008版诊疗方案很明确地提到,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当出现了:1.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或低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等这七条特征表现的时候,要意识到他可能是个重症病例,就要引起重视,需送到定点医院去进行治疗,以免延误了病情。
★家中有手足口病患儿应做好哪些预防工作
一旦孩子被医生诊断为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要再让孩子去托儿所,要居家治疗、休息。
在隔离阶段,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10-15分钟;在进行母乳喂养之前,母亲要对乳头进行清洗,人工喂养的孩子,奶瓶要煮沸20分钟进行消毒;父母在喂养、护理孩子之前和喂养、护理孩子之后都要用肥皂水洗手,特别是在处理孩子大小便后,更要严格洗手;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暴晒,或用500毫克/升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20分钟;盛放排泄物的容器要用500毫克/升的84消毒液浸泡120分钟。孩子在隔离期间,尽量谢绝亲戚朋友的探视,以防把病毒携带出去,感染其他儿童。如患儿的护理方法得当,孩子通常在7至10天内痊愈。
★如何减轻手足口病宝宝的疼痛
手足口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儿手心、足心以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皮肤斑丘疹,特别是口腔内的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很疼,严重时会影响患儿进食,孩子哭闹不止。医学专家告诉广大家长:做好患儿口腔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
专家指导:在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宝宝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对于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的患儿,应根据医生嘱托适度采取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此时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第五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计划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