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东北办政策体制组赴吉林调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振兴东北办政策体制组赴吉林调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推动东北地区信用体系建设,9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政策体制组赴吉林省就东北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吉林省振兴办关于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汇报,与省商务厅、人行长春中支、国地税、工商、海关、银监局、金融办、长春市信用办等信用体系建设相关部门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吉林省信用信息网、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征信系统。
一、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三年多来,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了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信用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部门信用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一)建立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吉林省确定了省整规办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成立了吉林省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并在近期组建了独立的信用监督管理办公室。吉林省还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2004年8月成立了社会信用自律组织--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会。信促会成立以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信用宣传和国际信用交流活动。
(二)制定了建设规划,起草了法律法规
2006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关于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等,为实现依法推进信用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吉林省起草的《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办法》已进入程序性审批阶段。《吉林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办法》,《吉林省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已列入“十一五”立法规划。
(三)部门信用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依托管理职能,归集信用信息。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今年6月末,收录借款企业8.9万户,自然人1033万个。省工商局建立了企业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和吊销企业共享数据库。长春海关建立了进出口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省保监局积极推动建立了包括客户投诉和高管人员、保险从业人员、投保人信用资料在内的信息系统。税务系统推动建立了纳税人数据库。此外,检察机关建立了行贿档案查询系统。
二是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有关部门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应用信用系统,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监管,初步建立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省国税局系统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扩大宣传,优化了税收环境,提高了税收质量。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也根据企业信用记录和违规情况,对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分类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监管效果,并通过奖优惩劣,违规公示。省保监局推动行业协会对保险营销员实行“黑名单”制度,规范营销员展业行为。
三是探索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联合征信建设。人民银行长春中心信息系统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个人企业电信用户缴费信息、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和部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信息进入征信系统。吉林省洮南市工商局牵头搭建起政府各部门统一的企业信用平台,定期汇总税务、银行、法院等14个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到工商部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库。省工商局向全省大力推广了洮南市的做法,白城、吉林、四平结合实际积极采取了类似的信用信息归集办法。
(四)信用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吉林省积极推进信用市场建设。一方面,着手制定行业规范,加强信用监管,为信用服务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支持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与国际国内知名征信机构进行接洽,鼓励、吸引资质高、实力强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进驻吉林省,鼓励其在吉林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信用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推动成立的东北中小企业区域再担保机构拟落户长春,大大推动了吉林省信用市场的建设。
(五)信用宣传教育扎实开展
吉林省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重视诚信宣传工作,着力打造信用文化。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传播信用理念,弘扬信用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在全省普遍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重视培训工作,积极推进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相继举办了吉林省首批信用经理培训班、银行业首批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设立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吉林省培训站,成功举办了吉林省首期助理信用管理师培训班。
通过三年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了一定改善,社会经济秩序有了好转,公民社会道德水平有了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有了改善,综合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以金融环境为例,金融环境改善明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大幅增长。2005年以前的几年,吉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连续几年在7%左右徘徊,低于全省GDP增幅3至4个百分点,从2006年起情况有了明显改观,2006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5.3%,截至2007年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1%。
二、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吉林省方面也提出了一些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有些是地方自身的问题,有些是国家层面的因素。
(一)地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座谈会代表们的反映及实地考察的情况看,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信息系统建设与信用市场发展方面。从信息系统建设看,吉林省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平台运营困难。吉林省部门与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信用信息披露平台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及信息采集方面的限制,吉林信用网运营较为困难。从信用市场发展看,信用市场发展亟待改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规模、结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信用服务相对滞后与信用产品需求严重不足并存。信用服务市场人才缺乏。信用市场监督管理薄弱,信用中介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失信惩戒和守信奖励政策没有明确规范,信用奖惩机制尚未建立。
(二)国家层面的制约因素
在座谈会中相关部门代表也谈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家层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信用行业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属于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尚属空白,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依法有序、深入开展。二是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影响了工作的统一推进和有效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的主要部门有发改委、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务院信息办等,这些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发挥不同的作用,掌握着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信用体系的建设上有不同的考虑,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推进。三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未能充分共享,一些部门的信息还未向地方开放。
三、进一步推动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调研考察中,吉林省的同志普遍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对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吉林省政府正在着力打造软环境,社会信用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法引进的,政府要大力推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信用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带头树立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推动政务公开,增强行政公信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
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地方、部门之间的矛盾。希望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加大对东北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力度。
(二)确保建设规划的实施,推动法律法规的出台
要积极推动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建立信息系统信用信息归集报送考核奖惩机制,适时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部门地方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
吉林省已基本拟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克服部门利益冲突,推动法律法规的及时出台。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合征信体系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在加快同业征信的同时,要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走向联合征信。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鉴于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吉林省财政困难的实际,吉林省希望国家在信息系统硬件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大力培育信用市场
积极扶持以东北中小企业区域再担保机构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给与适当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全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使信用产品的使用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推广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金融机构要积极使用信用产品;推动对贷款企业的资信评级工作。大力培养信用人才,组织开展国家信用人才培训和考试,大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
(五)推进信用监督和惩戒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吉林省社会信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广泛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以信用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快推进和完善对企事业单位和信用服务行业的信用监管。通过法规约束、专业监管、市场惩戒、媒体传播等形式,推进吉林省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
第二篇:县委编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进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效能,促进事业单位依法规范运行,根据县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50争30工作方案》结合我办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要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单位自律相结合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体系,实现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常态化、信息化、制度化。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公平。
以县信用信息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制度,加快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公益事业发展环境。(二)公益导向。
规范事业单位行为,引导事业单位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増强公益属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三)多元参与。
拓展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参与事业单位信用监管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多维度、开放式的信用约束监管协同机制。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制度体系
以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执行登记管理法规的情况为重点,制定事业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完善信息公示、制定事业单位信用承诺制度、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等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诚实守信。
(二)推进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报送机制。配合信用信息建设单位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归集、报送和应用工作,配合做好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三)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监管机制
建设建立监督检査长效机制,依法规范工作程序,实现监督检查制度化。对人民群众关注和通过举报投诉、报告等途径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依法依规开检查督查。加大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频次和力度,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按有关规定予以査处,査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编办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机关各股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日常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在编办内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把事业单位守信和失信行为通报给各科室,为办理相关业务提供参考,使得事业单位信用信息在系统内得以运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强化责任落实。
制定县委编办《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责任分工表》,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确定完成时限。各股室、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推进模式,研究分管领域信用建设,完善制度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到位。(三)强化督查考核。
按照县委、政府决策部署,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月报告制度,按月、按季度考核通报,年底综合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办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各股室、单位明确专门联络人员,及时掌握上级文件精神、工作要求和情况通报,随时跟进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进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扎实开展。第三篇:关于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建成,应用广泛,作用显著;各部门、各地方在推进行业和地方信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征信市场得到发展,征信市场管理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意识正在提高,企业和个人行为有所改变,社会信用体系作用初步显现。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我国当前整体发展形势相比仍远未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缺少统筹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各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尚未共享,资源未能整合。为此,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加快“金诚工程”建设,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推动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征信市场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民建中央等党派和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为此,全国政协将该提案列为重点办理提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承办,并组成了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参加的联合调研组。6月3日至10日,调研组赴上海、湖南两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一、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普遍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制定规划、完善法规、促进信息集中共享、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方面,明确了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分工,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方、各部门把信用建设作为推动行业和地方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完善法规、制度、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加强政务协同,推动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建设联动机制,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初步显现。总的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信用体系建设“可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的指示,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主导,全国联网,统一管理,全部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央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包括信贷信息、部分企业和个人的欠税、欠薪、欠缴社保和住房公积金费用、欠缴电信费用等非金融领域负债信息,以及行政处罚和法院民事案件判决等信息;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和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数据库联网,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性的在线核查。目前,该系统已分别为1600多万企业和6.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实现了商业银行之间关于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已逐步依法为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政府采购、公务人员录用、人大代表资格审查等提供查询服务。截至2009年6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为14.5万笔和70万笔。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在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信贷市场效率、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三)行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控制,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逐步推进了行业信用建设。一是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各行业的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执法力度,加大违法违规、不诚信的成本。二是各部门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归集行业信用信息,如国家工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依托“金信”、“金关”、“金质”等工程的建设,加大建设本部门信
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纳税诚信、产品质量诚信和合同履约诚信的建设。三是质检、海关等部门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四是探索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比对和交叉稽核,推动联合监管。
(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部分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对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保障了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牵头部门,落实了工作职责。二是探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根据需要,制订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规范信用信息公开、归集和使用的规章。截至2007年底,全国15个省(区、市)出台了18部与信用信息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三是促进信息共享。湖南等省(区、市)建立了由当地人民银行、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对信息共享机制进行探索。
发展征信市场,推动信息公开和共享,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从事信用登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征信机构近200家,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政府主导外,其余均为市场化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机构和人口数量最多的信用登记类机构。一批评级机构具备了从事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和企业债、金融债、结构融资债等长、短期债券信用评级能力,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2007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上分别为753、377和23家次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评级,融资额达36405.6亿元。在信贷市场上,对借款企业的主体评级业务稳步发展,2005年—2008年期间,评级机构完成信用评级业务18万笔,促进了企业融资,提高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三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市场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制度,在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合法权益的同时,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推动信用中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形成社会诚信风气的作用初步显现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信用环境、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企业或个人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部分地方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到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少企业已将信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湖南三一集团明确提出,服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的基础就是信用;越来越多的个人信用意识明显提高,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08年近28万人次。同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部分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依然比较普遍。“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气还没有蔚然成风;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失信的社会成本依然很低。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这些消极现象,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企业甚至国家的形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目前,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一是征信体系建设法律制度不成体系,层次不高,以规章为主,各地区信用规章的内容差异较大,全国缺乏统一性。二是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一些与信用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缺失。三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能缺乏法律支撑。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尚未出台。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要求尚未明确;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缺乏有力的指导;行业信用建设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分工、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总体投入不足与地方重复建设、信息封锁与信息滥用等问题同时并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标准规范。
(四)行业内与行业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一些行业缺乏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分散,没有形成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对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也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绝,严重影响了行业信用建设。跨行业的信用共享和信息交换更是缺乏,行业间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在某一行业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在另一行业享受优惠待遇甚至被“评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以本部门、本地区掌握的信息为基础,自建地方的信息系统,形成地区间的信息孤岛,不利于数据集中统一和信息共享,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策建议
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务院明确要求: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协调,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个人立身之本、企业发展之基、国家兴旺之道。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应进一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是加快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等征信法规的出台。以立法形式明确各方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征信监管,明确征信机构及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尽快启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推动落实。建议成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等。
(四)加快“金诚工程”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显著成效充分说明,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对提高各行业的信用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各部门、各行业都应加快建设这样的系统。为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加快“金诚工程”的建议,其主要内容
就是推动各部门建设全国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存贮本行业所有市场主体违法违规受处罚等行政执法信息,在行业内纵向共享的基础上,依法实现部门间的横向共享,为各部门行政管理和行业信用建设服务。同时,依法加强向社会的信息公开,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金诚工程”意义重大,应当将“金诚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并在制度、机构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保证。
(五)积极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从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资金安排等方面,保证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安全性和先进性,保证该系统能够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的征信服务,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快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评级市场,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做强做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框架,严格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树立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推动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意识,以信用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建立电子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评级或评分),结合资金支持和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支持,提高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培育新型的中小企业、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宣传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各界关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同时,面向社会公众、企业和政府机关等进行更为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厘清各种概念,逐步将关于信用的道德和知识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吉林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吉林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为巩固、发展两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成果,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塑信用吉林新形象,吉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出台了《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一)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精神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切实解决全社会信用缺失问题,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省社会信用水平。(二)原则: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建,完善体制,创造环境,分步推进”的原则,大力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推动各层面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标准并能与国际接轨。
意见提出了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四大体系,完善保障监督,确保信息流通,打造信用吉林。“四大体系”即政府信用体系、公务员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保障监督”即加快建立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及中介服务机构等。“确保信息流通”即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打造信用吉林”即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吉林省的信用品牌,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意见提出的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是:以政府信用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以个人信用建设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宣传,推动信用教育,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守信行为,严惩失信行为,树立信用观念,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间的信用关系,最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形成。
意见还就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等问题作出了规定。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国之基,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了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徐州”,2003年8月下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公方泉副主席带领下,对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重点围绕企业诚信)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经贸、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并实地考察了久隆集团、泉山区信用担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委员们一致认为: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个人失信,害及他人;企业失信,经营衰败;社会失信,则人人自危。如果政府失信,则法制难行,权威不立。当前,我市在信用建设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市的投资软环境,而且直接阻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徐州”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针对存在的问题,委员们坦陈直言,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各级有关部门从改善徐州投资软环境入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宣传逐步开展。全市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了公民诚信教育;税务部门开展了“诚信纳税,利国利民”的宣传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金融部门在《徐州日报》刊发了诚信教育专版,举办了诚信有奖征文活动;我市120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联合发出倡议,倡议我市企业塑造“重约守信”良好形象;宣传、经贸、工商、物价等部门也联合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以塑造我市商贸流通业新形象。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信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工商部门成立了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围绕企业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失信记录等情况开展工作;税务部门成立了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等信用情况进行征集、管理;金融、质监、法院、海关等职能部门也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了专门的收集与管理。2002年7月,市工商局、经贸委等17家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徐州市共建企业信用工程管理体系的意见》的文件,初步建立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市质监部门不断加大对“制假售假、以假乱真”等失信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市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工作办公室加强了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使全市逃废债余额比去年下降了82.7%;工商部门对市场中的失信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信用服务更加广泛。工商部门坚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确认活动,建立了企业登记查询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用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成立了9家信用担保公司,为近100家企业担保贷款200多笔,累计贷款金额2.88亿元,没有出现代偿和追索现象。其中,泉山区私营个体担保公司已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信用担保公司试点单位。
(四)政府诚信形象渐入人心。按照“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宗旨,2001年10月市政府挂牌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26个部门涉及365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市级机关各部门积极投身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连续两年主动接受群众民主评议,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二、制约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诚信失缺、道德失范的现象在某些行业和部门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信用不良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失信现象屡禁不止。主要表现为企业制假售假、违约毁约、恶意逃债、偷税漏税、虚假合同、价格欺诈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企业、个人,甚至少数政府部门。如2001到2002年全市共查缴偷逃地税税款9339万元;2002年初,全市逃废金融债务企业有1248户,金额高达45亿元,占全省逃废债余额的20%以上,是全省的“重灾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单位先后两次致函市政府,要求立即纠正贾汪铜牛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七家典型企业的逃废债行为,逃废债已给我市的投资融资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经济欺诈现象也较为严重,2001年至今,工商行政部门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863件,虚假广告909件,查处假冒伪劣案件2173件,涉案金额达3096万元,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投诉8000多件次。
(二)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料库。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质监、法院等职能部门,各部门都有各自的信用征集、管理办法,尚未达到互联互通、完全共享,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得到企业或个人的全部信用信息,如果开展征信调查,势必重复征信,增加成本。
(三)信用评价标准不一。信用信息的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评价办法,如税务部门将纳税企业分为A、B、C、D四类信用等级;工商部门将企业分为绿牌、蓝牌、黄牌、黑牌四类。金融、质监等部门也有各自的评定办法,缺乏一个协调统一的评价机构和评定办法,往往一个部门认定为守信的企业,用另外一个部门的标准评价,可能是失信企业,容易造成信用等级的评价冲突。
(四)信用管理不够完善。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没有专人收集交易伙伴的资信档案,对信用期限、客户风险缺少系统、科学的研究,政府部门也缺少对信用管理的指导性政策和措施。少数市场中介机构不能正常经营,有的是皮包公司、空壳企业;有些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信用意识不强,履约有随意性;部分中介咨询机构甚至向客户提供虚假信息。
(五)信用产品需求不旺。市工商部门开展征信服务以来,每年到工商局查询企业信用情况的约三千多件,但其中绝大部分为行政、司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查询企业的注册登记、经营范围等身份情况,用于市场交易的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只占很少部分。
当前诚信缺失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其背后却有深厚的文化、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的弱化,市民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守信意识不强,内部缺少信用管理,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且执法不力;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混乱等等,从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了我市的诚信形象。
三、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上海为代表的先进地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已率先迈出坚实的步伐,为我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诚信徐州”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
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是加快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实现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目标的有效措施和可靠保障。要结合全市的主题教育,在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徐州”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市今年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的中心工作。要将诚信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把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诚信宣传活动加以整合,使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不同部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可以选定每年的9月为诚信宣传月,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徐州诚信日”,各单位、部门集中声势,集中力量,全面、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思想和意识,增强人们的信用理念,说话守信、做人诚实、做事诚信,争做“诚信徐州人”。要重点加强对经济主体开展“诚信兴业”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树立、实践诚信理念,使“不做假帐”、“不制假售假”、“不偷逃税款”、“不逃废债务”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广大新闻媒体要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道德资源,深入、持久地在全体公民和企业中进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大力宣传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各级党政组织都要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并按照建设主体的不同,建立起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电子政务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或企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信用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和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1、建立综合协调机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不同部门,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才能构建全市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议成立“徐州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或有关副市长任组长,经贸、工商、税务、银行、质监、司法等部门组成理事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部分市政府办公室人员组成,负责各职能部门间信用监管、服务的协调事宜,制定信用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接受社会公众对相关部门、单位的投诉等。
2、加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由市工商局和市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徐州市信用信息管理中心。由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具体运作,依托市政府网站或彭城视窗网,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作灵活的“徐州诚信网”,将工商、税务、质监、银行等部门各自的信用管理数据库与“徐州诚信网”相连,使工商部门采集的企业登记注册、重合同守信用情况,银行采集的贷款偿还、风险记录、抵押或担保情况,质监部门采集的质量检验、行政处罚记录等职能部门采集的信用信息定期向“徐州诚信网”报送,并对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使“徐州诚信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信息数据和信息权威机构。为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信用管理中心还应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储存,搭建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检索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3、建立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资信评估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市目前缺少权威性的信用资信评估机构,要用行政手段推动信用评估系统的创建和发展,采用市场化机制、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成立徐州市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信用管理中心要负责全市信用评估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将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加以整合,统一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按照统一的格式汇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资料。使评估运行实行统一指标体系、统一评估程度、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向社会公告评估结果,确保社会信用评估的完整性和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4、开展信用查询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各信用信息提供部门都要按照信用管理中心的要求,加快部门信息联网的步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对信用信息可区别不同情况,提供无偿或有偿查询服务,可将信用信息分为两类:一类为免费信息,如企业注册登记、经营范围、职工人数等身份情况以及社会公共信息记录等,社会公众可直接通过“徐州诚信网”免费查询;另一类为有偿信息,如企业及个人的商业信用记录、质量检验情况、工商行为纪录、涉及民事、行政、刑事重大诉讼行为等特别信用记录,此类信息由查询单位或个人向信用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实行有偿提供。
(三)激励约束并举,建立健全“诚信”监督体系
一是要启用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客户,金融部门可增加授信额度、提供信用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工商系统可免于日常检查,年检免审;信用担保机构对诚信客户要积极提供信用担保,减少实物担保,降低担保费率;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定期表彰诚实守信的企业,形成制度,并通过新闻媒体广为宣传。
二是要建立失信警示及惩罚约束机制。凡被工商部门列为黄牌、黑牌的企业,被市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确定需要曝光的逃废债企业,被税务部门列为D级的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都要列入“黑名单”,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列入警示系统,加以警示,并通过“徐州诚信网”适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对纳入警示系统并予以警示的失信企业,行政执法机关要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信用欠佳者不得担任企业的领导,违信经营者在一定年限之内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建立被吊销执照企业的“死亡档案”,防止这些企业再次在社会上搞信用欺诈。
三是要培育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工商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房产中介、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工作,重视解决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自身的信用问题,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虚假鉴证等不法行为,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同业商会的自律作用,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是要进一步整顿信用秩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是整治信用秩序。对影响恶劣的制假售假、信用欺诈等违法违规的失信行为,行政、司法机关要主动介入,密切配合,重拳出击,重点治理。协调金融、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严厉打击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行政、司法机关要协助金融部门加大处罚力度,尽力解决不良贷款,共同创建徐州金融安全区,创造良好的信用投资环境。
(四)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重要作用
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支柱和主体信用,在信用信息资料中,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资料是最重要的信用信息之一。我市人民银行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信贷咨询系统和规范的企业资信评估系统,并实现了全国联网查询,目前还缺乏个人信用信息。在社会信用建设方面,我市人民银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应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继续加强与市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进一步完善信贷信息的收集、储存、咨询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快企业信用系统建设,扩容组建个人信用服务中心,搭建统一、规范的个人信贷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评定个人的信贷信用价值。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作用,协调各商业银行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为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要结合我市正在进行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清理整顿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规范政府文件;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取消不合理的行政收费、罚款、摊派。二是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三是廉洁高效。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着力解决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现象。四是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六)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完善“诚信徐州”的法制保障体系
法制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因此,要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企业征信、个人征信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规定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范围以及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处理;社会信用信息资料的分析、整理、披露和使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提供信用失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征信机构由哪一政府部门监管及如何监管等。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信用立法的经验,充分利用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建议市人大法工委或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尽快起草《徐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定信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市场准入、信用征集、信用记录与移交、信用等级评定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初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框架,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徐州”的法制保障体系。
《[推荐]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