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诊所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诊所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要求进行本诊所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方式:诊所传染病疫情,按卫计局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三、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例的报告由当班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人登记表,并按要求 电话上报卫计局。
四、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当班医生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上报区卫计局,由区卫计局确认后上报上级疾病控制中心。
2、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为疑似病例后立即让病人转院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治疗。
3、对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的传染病爆发疫情,按区卫计局规定上报。
五、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方可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的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升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和实验室进行确认。
六、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己经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的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七、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爆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第二篇: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诊所主要负责人为法定传染病责任。
二、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应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必须及时或2小时内报告;乙类、丙类应在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如发现严肃处理。
四、不得收治传染病人。发现时应按规定做好登记转诊及上报。
五、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定期参加培训。
六、完成传染病防治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篇: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以最快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网络直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6、门诊日志、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和网络报告卡的信息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内容一致。传报卡中,除规定的必填项外,还须填写患者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校),如患者为流动人口,在备注栏中注明,医生诊断日期须填写到时(格式:年/月/日/时)。
7、每月月底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及时进行订正报告。
8、每月由分管领导带队,其他相关临床科室参与,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开展自查,发现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并就发现的问题实行奖惩制度。
9、节假日期间,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由值班人员负责。
10、防保科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定期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11、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进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第四篇: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收卡同时对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核对信息完整并登记在册——网络直报。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确认。
(2)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专病管理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审核确认。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XXXX卫生院
第五篇:XXX中医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中医诊所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诊所负责人、店长为疫情管理人员并兼任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疫情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应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妥善保管,并不得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四、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并应当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必要时,跟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还应当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五、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定期进行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六、疫情管理人(责任报告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列的传染病分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八、传染病管理制度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确保传染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管理制定的专业性部门规章制度。
九、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流鼻涕等)监测工作。建立检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